第一篇:一位街头理发师的心声 :能出门干活就是好事
一位街头理发师的心声 :能出门干活就是好事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或许你从没有留意过,在清晨喧闹的街头,在傍晚华灯初上的巷弄,古城西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街串户磨刀,闹市低头默默替人擦鞋,路边替人理发,街头织补衣服„„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群城市中普通的服务者,了解他们生活的艰辛和梦想,体会他们辛勤工作的“苦”与“乐”,真切感受他们在城市里真实的生存状态。
核心提示
他们是一群也许你从来没有留意过的身影,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个推子是他们所有的行头,不论寒暑,每天跟着早市“开业”,又时常伴着夕阳回家。他们就是街头理发师,能理的发型不外乎小平头和光头,价钱一律3元,来光顾的多为退休人员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平均年龄约50岁,女性为主。
清晨6时半,53岁的王金珠起床了,20平方米的租住小屋还很昏暗,这是个简易的筒子楼,用水要到门口的公用水池。她在公用水池边洗了洗脸,擦上廉价的护肤品,在晨光中梳了头发,发色是深红色,用吹风机吹后人也显得很精神。
接着,她拿起辨不清颜色的袋子、一把折叠椅子走向含光门外,袋子上依稀可以看清的只有“日化”两个字,提手早已断掉,她缝了一个白色的布条。今年是街头理发师王金珠从事理发工作的第11个年头。据了解,这样的集中露天理发点西安共有3个,分别分布在含光门、小北门和西门外。
收入微薄 月均赚不到1000元
一到自己的理发点,王金珠就穿起了白大褂,此时是早晨7时半,紧邻的环城公园里,赶着上班的年轻人行色匆匆,慢悠悠走路的多是早起锻炼、买菜的中老年人。
“卖菜去啊?”“送孩子哪?”王金珠在路边的一个花坛放下板凳,和过往的熟客打打招呼,并不时地询问他们:“理发不?”
“来咱这的老年人多一些,要不就是没上小学的娃娃,有时候打工的中年人也会来。”王金珠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给记者介绍。在这群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街头理发师中,王金珠显得很时尚,这不仅体现在她精心打理的头发上,还有她整洁的穿着。她解释:就像发廊里多是发型新奇的年轻人一样,染头发就好比是“打广告”。
2001年,王金珠从长安区郭杜镇老家来到西安,在街边理发谋生,因为“不用交租金和水电费。”正说着话,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提着菜篮站在了旁边,“老姐姐买菜啊。”王金珠一边打招呼一边热情地招呼她坐下,给老人围上围布,拿出梳子把老人雪白的短发梳理一下,修剪了起来„„不到5分钟,王金珠拿出一块海绵清理散落在老人脖子上的白色碎发。“剪好啦?”。老太太问了一声,随即解下围布,把衣服抖了抖站了起来,也不照镜子只是摸了摸鬓角处,然后从兜里掏出3元钱交给王金珠,提着菜篮慢悠悠地走了。王金珠有十二三个这样的熟客,“都剪了七八年了,老人们就是让你剪短些,精神些,一般没啥新要求。”3元钱,这是街边理发师统一的价格,“前几年还是1.5元,最近几年涨了。”
这些摊位平均一天有十来个人光顾,一个月下来勉强能赚1000元。王金珠算了一笔账:房子租金一个月300元,吃饭花500元左右,所以这样的工作“刚能养活住自己,落不下啥。”
生活单调 看电视就图个响动
中午12时,王金珠收起行头往租住屋走,还提着从早市里买的青菜、豆腐、馒头。屋子不过20平方米,由于吃住都在这里,显得很局促,床是房东的旧木板床,衣柜上贴的风景画也有些年头了,她进屋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视,然后打开门口的小煤炉,麻利地开始洗菜、切菜„„青菜炒豆腐就馒头是她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