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12篇

时间:2019-05-15 01:3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给予树教学反思12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给予树教学反思12篇》。

第一篇:给予树教学反思12篇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一):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透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忙别人!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情绪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向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 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情绪。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资料。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

(二):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事物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这一主题,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给予树》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就应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完美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透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个性是透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完美心灵。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情而舒缓的,透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学习课文,我们被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金吉娅深深感动着。我选取了金吉娅这一人物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她的言和行、从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完美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实现读与写最基本的结合。

新课伊始,我先透过幻灯片展示圣诞节的美景和孩子们收到礼物的欣喜场景,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透过师生赛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同时我也透过朗读把一些情感的处理埋下了伏笔。之后透过问题①写谁?②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紧紧地抓住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人物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试画出能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句子,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从金吉娅的语言、动作神态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从妈妈的思想变化体会金吉娅的特点是课文的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述给钱让孩子买礼物前、金吉娅只买了便宜的棒棒糖、听了解释,紧紧地拥抱金吉娅时妈妈情绪的词语,然后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妈妈担心、生气、高兴的原因,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明白妈妈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了哥哥姐姐(棒棒糖),妈妈更高兴的是,金吉娅还送给我们(仁爱和善良),妈妈最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最后透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此时再要求学生帮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就有瓜熟蒂落之感啦!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本课书的教学,我力求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营造浓浓的语文味,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合,美中不足的是还是显得粗糙,教的味道犹存,这是以后要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给予树教学反思

(三):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就应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忙的女孩。

在教学中重点理解给予,但要理解着一个词语,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透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能够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能够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述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向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期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期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之后,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

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情绪怎样?我让学生透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取时艰难矛盾的情绪。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下、失去。

课已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我是第一次上三年级的语文课,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在课后,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里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

(四):

《给予树》反思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透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忙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思考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明白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取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状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

(五):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就应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忙的女孩。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也只有春节能和圣诞节相提并论了。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充满了欢乐。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小孩子都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断的得到礼物,但不会有人苛求送出什么。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拿着钱跑到超市去买礼品,就更不用提送礼品了。在春节里,得与失是相互的,孩子磕头,大人给压岁钱。超市也不会设计给予树这样的慈善创举,只是不停的促销。

《给予树》这篇课文展示了人性中完美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同时,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状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期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当然,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给予树教学反思

(六):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透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简单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资料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完美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状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期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善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能够透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情绪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就应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潜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理解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就应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资料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就应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就应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给予树教学反思

(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能够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实行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期望,给学校一个更完美的未来。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高效课堂来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必须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必须的时代气息。

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能够透过多种渠道获得超多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以学生的自习课时间和其他时间内透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前预习,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导学案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正是透过:基础 知识填空的完善、典型例题的学习、课堂同步练习的训练、帮忙学生预习新课、解决新课中的大部分简单问题,把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放在课下课前提前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的推行,觉得效率还是不错得。

三、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用心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四、课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1、课前展示就应在上课之前安排某一个同学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激情展示。若需要激趣,可安排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故事等;若学生有潜力可说突破难点,可安排学生有梯度的复习需要的知识等。

2、学生课堂激情研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完成的状况。上课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更能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学间互相帮忙,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在讲题中,学生更能找到自信。

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书写功底和概括潜力。

4、激情点评,最好是脱稿,此环节让学生有了对题相应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讲的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环节明确,到达对题的方法的总结和对知识点的归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概括潜力。增强学生得自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五、高效课堂来自不断地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必须会更好。

总之,对于高校课堂我虽然也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也怕学生虽然上课讨论的很用心,不明白他们是否真正能融入到新课堂中,是否真正的讨论过导学案中的问题。但是经过实践,我如释重负,学生的整体水平不但没有下降,还稍有提高。另外,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导学案的编写我自己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课堂上一些问题解决课、巩固练习课、回归复习课具体操作还有很多瑕疵和不足;一些学生学习的用心性还没有提高上来;怎样能让那些爱学习的学生更加喜爱学习并帮忙那些用心性不高的同学等等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有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

(八):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搞笑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潜力、决定推理潜力、概括潜力的发展帮忙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务必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透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潜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到达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能够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能够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资料,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潜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

一个生动搞笑、富有挑战性和实际好处的问题情境,能够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潜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给予树教学反思

(九):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透过我镇的教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到达较高的层次一向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向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 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潜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务必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就应是现实的、有好处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务必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构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带给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潜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务必到位,潜力务必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就应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构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忙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透过横向沟通,帮忙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构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务必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应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到达 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给予树教学反思

(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应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珍爱他们.1.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就应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情绪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2.生活课堂,更有好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决定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齐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透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齐不必须还是平行四边形.3.灵活课堂,简单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潜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能够是7800,也能够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那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应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简单松学好数学.4.幽默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决定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之后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给予树教学反思

(十一):

《给予树》一文向我们讲述着又一个关于爱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吉娅是一个八岁小女孩,她善良,体贴,同情,富有爱心。当她看到一棵给予树上挂着一个陌生小女孩的心愿时,便毫不犹豫地拿出妈妈给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钱,为小女孩买了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给自己的仅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给予了小女孩,实现了她的愿望,拥有了一个梦寐已久的洋娃娃。当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妈妈时,金吉娅显得很难过,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妈妈好不容易才攒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没有买一份像样的礼物给她。而事实上,妈妈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女儿,相反为女儿的善良与仁爱感到自豪,女儿在圣诞节送给自己的不仅仅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这个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样伟大的爱该怎样让我们年幼的三年级孩子领悟和体会呢?我尝试着这样的思路开始教学:抓住给予一词,在 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础上,让孩子透过认真朗读全文,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文章的焦点最后都聚集在金吉娅的身上,围绕课文的重点段落:之后,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展开研究。仅仅抓住援助一词,让孩子们体会怎样的帮忙是援助?怎样的人需要援助?透过学习援助,然后让他们想象,小女孩当时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钱的可怜、贫穷、孤独的小女孩,在充分体会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础上,再展开情感朗读,我发现效果较好,孩子们早已和小女孩融为一体了,仿佛他们就是那个可怜的陌生小女孩。

当要求孩子们把小女孩的心愿写在心愿卡上时,笔尖流淌着的不仅仅是一丝同情,更多的是一份关爱。课堂的高潮部分就应在,研究为什么金吉娅要这样做?孩子们全然把自己当作了金吉娅,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课就这样在不断的碰撞中继续着,爱的故事也在不断演绎着。

这堂课,我感觉学生们学习的氛围似乎比平时沉重些,这也许和文章的资料有关,在感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动,也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调。的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完全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透过感情朗读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这有些难度。但从实际状况来看,孩子们这天还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给予树教学反思

(十二):

一、良好的自学潜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务必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潜力。比如,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资料可透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资料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必须的代表性。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能够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能够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二、构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习惯一旦构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

其次构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职责心。职责心的培养务必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用心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成为创新性人才。

第二篇:《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

1、理解“给予”

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 “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建议:

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

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文中提到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沉默不语”、“低着头”,她说话时那种羞愧、难受,说明了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点拨一下“给予”其实是在自己放弃、失去某种东西的基础上带给别人快乐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2、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多样话

本课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教师指导个别孩子朗读和整体朗读。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小组竞赛读、男女生读等,激励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反馈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很及时,但是比较单调。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回家有针对性的给予评价会更好。

《给予树》教学反思2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

《给予树》教学反思3

《给予树》是本学期最后一组一篇有关“爱心奉献”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母亲把仅攒的100美元分给5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选购圣诞礼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陌生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感受金吉娅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也是本课的德育目标。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可上完课后,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细节,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效地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有三个表达心情的四字词语“兴高采烈、、生气”,我可以先是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其次,可通过孩子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事情来体会,还可以通过换近义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一言不发”等来引导孩

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自身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在金吉娅和母亲说没有给她们买礼物时:“妈妈我们已经有很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确什么都没有”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其中有位孩子说到我感到很惭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对学生及时的激励性评价与反馈

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们回答后不忘记给予一些不同的评价与反馈,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今后教学中改进的措施: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我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我们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发现这里的学生课外知识获取的途径太少,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平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当然作为一个教师,也要有自学的学习意识。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不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只看课本,势必就会把自己圈在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补氧”。

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才能娴熟地掌握教学技巧,成为学生乐学的引路人,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思考意识,思考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如果学习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体会知识具有的精神;实践中不思考,具体的感知就不能得到升华,隐藏的真理也就无法领悟。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给予树》教学反思4

〖实录片段一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话让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让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凉了。现在善良的金吉祥娅终于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听了想流下眼泪,你们在告诉我: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是吗?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凝练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内化积淀上,而是通过语言进一步明确了,也是将文章“爱”的主题进行了提升。

《给予树》教学反思5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6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

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

1、理解“给予”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建议:

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文中提到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沉默不语”、“低着头”,她说话时那种羞愧、难受,说明了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点拨一下“给予”其实是在自己放弃、失去某种东西的基础上带给别人快乐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2、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多样话本课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教师指导个别孩子朗读和整体朗读。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小组竞赛读、男女生读等,激励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反馈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很及时,但是比较单调。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回家有针对性的给予评价会更好。

《给予树》教学反思7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8

这一课是描写圣诞前一个小女孩一家的情况,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这一单元都是教育孩子们怎样去关心别人,这是一篇极好的教材,教育学生爱每一个人。要给我们班上课时,我先领着学生了解了一下圣诞节的时间及西方国家是如何过的。再让学生联系现在我们身边的人是怎样过圣诞节的,并说说自已的希望。由圣诞树引入课题,让学生猜想给予树是什么样?有什么作用?结果有的学生猜想它可以让人的愿望实现,有的学生猜想它上面有无数的小礼物,有的猜想它每天会在树上结出无数的礼物送给小朋友等。看来学生的想象力倒挺丰富的。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因此,我在复习部分,用了摘要课文的主要内容,填空写,让学生有个直观印象。然后抓了文章的两条感情线,从开心的节日气氛感受手足之情,从担心难过的感情线中又引出仁爱之心和母子之爱,把课文的重要句子带出来。并且把朗读,情感体验读,串读,领读结合在各种重要句型中,最后,引出爱的主题,让学生来畅谈——爱在何处,升华主题。

在本校的试教中明显存在着如下问题:教师引领成分较多,学生情感体验不够,朗读指导效果不明显,升华主题花的.时间不够多分配时间上需要再加改进,在两部分的详略还欠突出。为了吸取改进问题,又为了迎合市区学生的基础,我特意在复习过程中加入了“甜蜜笑容、紧紧()拥抱”来区分“的,地”的使用,在流程中也更专注学生的语言规范问题和思维发散性。在塔山小学上课中,的确克服了在本校试教中遇到的些问题,把两部分的时间差距拉开了,能更沉着地指导学生朗读了,主题也升华了,并且真正实现了目标,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和给予带给大家一种心灵的洗涤。

然而,又有些新的问题和情况出现,需要引起自己的注意。

一,真正把握好语文课和思想课的分寸,

最后拓展部分时间放的多了点,学生发言过多,反而有些拖散了结构,这个结尾却成了我整堂课的败笔。或者我们上语文课更多的应该关注其文本,以及作为语文学科工具性来。

二、注意提高某些要求必须肯定的表述。

这当然是说对学生的某些自学要求的肯定提出,准确、明了,最好直观。

《给予树》教学反思9

准备这节《给予树》前,我又重新研读了课标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力求使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科学简约,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教学效果突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尽量围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所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字词,自主质疑,个性化地理解,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的教学中,我从金吉娅入手直奔重点段,抓住一个关键词“沉默不语”,一个重点句,深刻体会出了金吉娅的美好品质。这是我尝试对教材大胆取舍,从中选取了能体现金吉娅美好品质的三个关键点,引导学生上下联系,通过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在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发展了语文素养。

课文一开始,我抓住金吉娅给家人和陌生小女孩所送礼物的'强烈反差,引发学生思考并质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这也是触摸人物心灵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这样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三年级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思维有了方向,思维也就更加活跃,思考也会更加深入,理解也自然就更加深刻、富有个性了。随后抓重点词“沉默不语”——精选训练点,在训练中促进发展,实现个性阅读。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又学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透过神情想象了人物内心,体会了情感。从词入手,引导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读出词语背后的内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课标要求。最后运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情朗读,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这节课的教学,我还有很多不足,如抓重点句“可是……什么都没有。”的理解时,我意在挖掘学生的动情点,在体验中受到熏。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学生只是停留在文字浅层次的理解,缺乏感性认识。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抓住这一动情点,还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想象内心,才能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如果能够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入手的同时,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了金吉娅要送洋娃娃的原因,触摸到了她善良的心灵。

语文课应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当前小学语文研究的重点话题。我在以后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结合,既不孤零零的训练语言,也不是脱离语言去凭空感悟,进行情感教育,而是真正让三个维度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充满情、趣、美、理的。在课堂上,我要有意识地营造有情有趣的教学氛围,如课前的游戏激趣,课中的创境激情,课后的写话释情等。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情趣盎然、充满自信。让学生在情趣中,不知不觉地享受了学习语文的幸福和快乐,在趣与情的完美结合中,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语文素养。

《给予树》教学反思10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11

爱是什么,《掌声》告诉我们爱就是一种鼓励和信任,爱就是尊重,《一次成功的实验》告诉我们爱就是有困难时让别人先离开,把安全留给他人,而《给予树》则告诉我们爱就是一种同情与体贴,爱是善良,爱是一颗仁爱的心。初次接触《给予树》一文时,内心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感动于金吉娅,感动于她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给予树》一文向我们讲述着又一个关于爱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一个八岁小女孩,她善良,体贴,同情,富有爱心。当她看到一棵“给予树”上挂着一个陌生小女孩的心愿时,便毫不犹豫地拿出妈妈给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钱,为小女孩买了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给自己的仅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给予了小女孩,实现了她的愿望,拥有了一个梦寐已久的洋娃娃。当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妈妈时,金吉娅显得很难过,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妈妈好不容易才攒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没有买一份像样的礼物给她。而事实上,妈妈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女儿,相反为女儿的善良与仁爱感到自豪,女儿在圣诞节送给自己的不仅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我喜欢这样的课文,喜欢这样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样伟大的爱该怎样让我们年幼的三年级孩子领悟和体会呢?我尝试着这样的思路开始教学:抓住“给予”一词,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础上,让孩子通过认真朗读全文,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文章的焦点最后都聚集在金吉娅的身上,围绕课文的重点段落:“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展开研究。仅仅抓住“援助”一词,让孩子们体会怎样的帮助是援助?怎样的人需要援助?通过学习援助,然后让他们想象,小女孩当时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写有小女孩的信,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信是这样写的:圣诞老人啊,您在哪里呀?又到圣诞节了,我还是什么也没有。六岁的我没有见过爸爸妈妈,更没有得到过圣诞礼物。我多希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妈,不要让她像我;一样成为孤儿。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钱的可怜、贫穷、孤独的小女孩,在充分体会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础上,再展开情感朗读,我发现效果极好,孩子们早已和小女孩融为一体了,仿佛他们就是那个可怜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孩子们说说假如你是那个小女孩,你有什么感谢的话要对金吉娅说。最令我感动的是,班上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说道:“谢谢你在我贫穷的时候帮助了我,我会好好爱护洋娃娃,好人有好报。”这其实也是他内心的独白。

回顾自己今天的课堂,我感觉学习的氛围似乎有些沉重,这也许和文章的内容有关,在感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动,也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调吧!的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完全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感情朗读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这有些难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孩子们今天还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课已经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如果下次还要上这篇文章,我决定换个角度,换条线索,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12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该组课文主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别人。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将着力点放在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悟情感,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应“指向表达”,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此外,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导致问题设置流于表层,缺乏课堂生成。两三次的试教,每一节课时间都有剩余。再反复翻看教案,我在上公开课前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深度、厚度不够。自己只是把课文支离破碎地解析完了,而且还是停留在表浅层面的分析。由于教师自身对教材解读不够,因此设置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其实也是无效的(这点刘老师虽然没说,但我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譬如,孩子们通过阅读已经能够知道金吉娅把钱用在了哪里,可我还故作玄虚,提出疑问:“金吉娅的钱到底去了哪里?谁来告诉我们?……”记得上大学教育实习那会就已经听过天河区某位教研员评课: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不要再讲,要挖掘一些孩子们不明白、不注意的'表达细节。对文本解读不够、问题设置流于表面,最直观的课堂效果就是孩子们很快就能答出我所提出的问题(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太顺了),师生之间缺乏思维的碰撞,课堂生成不够。对此,刘老师给予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议和提醒,我的确应该多多吸收、采纳。例如,对于妈妈担心的原因以及如何激起学生情感体验、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我只想到借助图片和音乐等教学资源达成目标,却忽视了文字本身的力量。文中的“攒”以及100美元5个人分、还要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这些细节挖深了、解读透了,金吉娅的形象自然呼之欲出,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情感也能更充沛、更真挚。

2.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指导性的评价,评价语言贫瘠。这是我个人教学非常明显的缺点。我总是习惯于重复学生的答案,不知如何接话、评价。有时候过于着急,不懂得引导,还直接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如何锤炼提升课堂评价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我短期内要着力提高的教学技能。

3.讲学过程,教师过于冷静、生硬,情感上无法带动、感染学生。这其实跟我临时修改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紧张的情绪支配下,我绷紧了神经,只是在讲教案、教教材,把课按部就班上完就好。当时脑袋瓜子总是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我该说些什么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设若教师都未尝进入角色、挨近人物灵魂,试想她又该如何去感染和带动自己的学生?!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不一而足,内心的失落感和挫败感难以详尽。总而言之,感谢刘敏老师以及教研室,为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让我们对自身专业成长状况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把准了脉,接下来该是寻医问药的时候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13

《给予树》描写了在圣诞节前夜,一位叫金吉娅的小朋友,用妈妈给她的为家人购买圣诞节礼物的钱为一位不知名的女孩买了个洋娃娃,完成了女孩在“给予树”上留下的心愿。而金吉娅的母亲由不知情到了解,到最后是激动万分。在文章的学习中,只要学生能抓住人物心理变化,并有所感悟,就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生:对不起,我的宝贝,妈妈误会你了。

生:你给妈妈送了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呀!

生:你真有爱心,妈妈为你骄傲。

……

师:说得多好呀!让我们轻轻地写下来,作为妈妈的圣诞赠言,送给金吉娅,好吗?

(学生依次读着自身写的话)

师:假如你是那个在圣诞节受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的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生:感谢你的馈赠,让我度过了最快乐的一个圣诞节,你那么关心他人,也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

生:多么漂亮的洋娃娃,真谢谢你,我一定向你学习,努力去协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记录下这些感谢的语言,等会读给大家听。

……

【反思】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小朋友们一直在考虑、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小朋友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地道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沛的“利用”文本,充沛“挖掘”文本,充沛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假如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匆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小朋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只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只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小朋友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发明、展示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是学生健康生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逾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14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到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一、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

如在理解“如愿以偿”时,唤起孩子的经验储备:你有没有如愿以偿的时候?从而体会如愿以偿的意思,与小女孩产生情感共鸣。接下来以“如愿以偿为主线,展开教学:谁如愿以偿了,她的愿望是什么?谁帮的她?使教学环节流畅,一气呵成。

二、抓关键词语,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从“并不宽裕”和“陌生”体会金吉娅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

地给予陌生小女孩帮助,更能体会到金吉娅的美好品质。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三、诗歌接力,感悟“给予”的真谛。

以诗歌接力的形式,孩子们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出“给予”的真谛。孩子们的妙词佳句让人欣喜:给予是帮助、给予是别人摔倒时轻轻地扶起他、给予是一个微笑、给予是几句鼓励......

四、课文留白处,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

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15

张老师教学《给予树》第二课时是围绕着爱心的展开语文教学,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变换词句进行比较,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创设情境进行表达……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学生在真正学习语文,同时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给予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能紧紧抓住主线。抓重点词,如“仁爱、体贴、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抓重点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句话,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这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之中,成为学生的精神基础,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和学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探究人物背后的内心。故意省去“什么都没有”,让学生体会可能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而反映出来的。最后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感激金吉娅的话。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时,抓住金吉娅当时的内心感受,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让孩子们读出感情。

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没有毫无意义的空谈。听别人朗读,听别人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一堂课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浓厚。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无形中学会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安排了简单的写的练习,作业是那个陌生的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__________”给学生训练,老师的板书很有特色,在黑板上画了棵大树,通过写上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表现了女孩是个怎样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内心是充满快乐的,我是听课者也感受到快乐的。

第三篇:《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

1、理解“给予”

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 “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 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5、板书设计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内容,并以生动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议:

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

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文中提到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沉默不语”、“低着头”,她说话时那种羞愧、难受,说明了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点拨一下“给予”其实是在自己放弃、失去某种东西的基础上带给别人快乐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2、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多样话

本课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教师指导个别孩子朗读和整体朗读。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小组竞赛读、男女生读等,激励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反馈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很及时,但是比较单调。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回家有针对性的给予评价会更好。

《给予树》教学反思2

张老师教学《给予树》第二课时是围绕着爱心的展开语文教学,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变换词句进行比较,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创设情境进行表达……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学生在真正学习语文,同时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给予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能紧紧抓住主线。抓重点词,如“仁爱、体贴、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抓重点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句话,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这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之中,成为学生的精神基础,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和学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探究人物背后的内心。故意省去“什么都没有”,让学生体会可能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而反映出来的。最后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感激金吉娅的话。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时,抓住金吉娅当时的内心感受,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让孩子们读出感情。

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没有毫无意义的空谈。听别人朗读,听别人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一堂课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浓厚。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无形中学会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安排了简单的写的练习,作业是那个陌生的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__________”给学生训练,老师的板书很有特色,在黑板上画了棵大树,通过写上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表现了女孩是个怎样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内心是充满快乐的,我是听课者也感受到快乐的。

《给予树》教学反思3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我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

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最后我请学生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别人的帮助,这一环节的设计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大门。大家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曾经给予别人的帮助。趁机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树叶”做为礼物送给他们。孩子们都很快乐。通过这一课,让学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需要人关爱的,不能只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着去爱别人,爱自已的爸爸妈妈,爱老师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给予树》教学反思4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有幸在镇级公开课上教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她真可怜!”“我想让她快乐。”“我想带她一起回家过圣诞节。”……孩子们说得很精彩,配乐朗读也富有个性。从孩子们的话语间,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这是二读。金吉娅也是这么想的,大家一起读。这是三读。学生的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发,又回归文本。

三、以“情”为线,双性结合。

语文是心灵的学问,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这堂课,我立足于“情感”主线,引领孩子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与人物产生共鸣。为了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我注重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因此,课堂上学生诗意盎然、灵气勃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学生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后,让学生明白,“给予树”不仅在援助中心,更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给予无处不在。然后出示小诗让生仿照着写上一两句,还要求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也能编一首。期间,我还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以及句式,让后进生也能写上几句。写的落脚点落在了学生的情动处。就这样,浓浓的诗意回荡在教室里,充满爱意的给予之花开在了孩子们的心间。

四、课堂驾御,走进学生。

课后,有同事问我:“你班学生为什么举手这么积极?”我说:“那是黑板上挂着的圣诞礼物发挥了作用。”那天刚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为这个,才萌发了让课堂上表现得好的学生上台去摘一个礼物的想法。(这礼物包括剪成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片)其实,当初我还在想,礼物是不是太抢眼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后来从学生的《公开课上的我》一文中了解到,学生都将得到礼物作为积极举手的动力,课堂上也无一人目光紧盯礼物。就连我班成绩最差的林邦琪同学,也积极地举起了手,动情地朗读起句子来。由此可见,用送礼物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在这堂课上运用是成功的。可这礼物难道仅能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吗?评课时,有同仁指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这些得到礼物的同学将表达爱意的诗句写在卡片上再贴回给予树上。让文本中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与课堂上学生自发的对所有需要送去爱的关怀的人的爱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语点破梦中人,这不是对学生灵魂塑造与精神引领的又一大好时机吗?

课堂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走进学生、聆听学生。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课堂上,我只顾自己教学环节的落实,有的甚至没有听清学生说什么。应此,就有林校长的评课:“你在课堂上太严肃了,应该还学生以微笑。”校长这句话意味深长,我欣然接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最后一段的教学还不够落实,“为什么把这棵圣诞树称为给予树?” 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等,都有待改进提高。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自身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主动反思、深入反思、不断反思,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给予树》教学反思5

教学过程中,我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我先由学生质疑出发,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孩子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下,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同时也引导他们更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低着头、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堂上,每个孩子似乎都被金吉娅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震撼了,大家都在理解中感动,在感动中理解。

另外,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凸显课堂浓浓的语文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心情时,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为帮助孩子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 ——;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感觉还不错。

《给予树》教学反思6

《给予树》描写了在圣诞节前夜,一位叫金吉娅的小朋友,用妈妈给她的为家人购买圣诞节礼物的钱为一位不知名的女孩买了个洋娃娃,完成了女孩在“给予树”上留下的心愿。而金吉娅的母亲由不知情到了解,到最后是激动万分。在文章的学习中,只要学生能抓住人物心理变化,并有所感悟,就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生:对不起,我的宝贝,妈妈误会你了。

生:你给妈妈送了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呀!

生:你真有爱心,妈妈为你骄傲。

……

师:说得多好呀!让我们轻轻地写下来,作为妈妈的圣诞赠言,送给金吉娅,好吗?

(学生依次读着自身写的话)

师:假如你是那个在圣诞节受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的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生:感谢你的馈赠,让我度过了最快乐的一个圣诞节,你那么关心他人,也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

生:多么漂亮的洋娃娃,真谢谢你,我一定向你学习,努力去协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记录下这些感谢的语言,等会读给大家听。

……

【反思】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小朋友们一直在考虑、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小朋友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地道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沛的“利用”文本,充沛“挖掘”文本,充沛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假如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匆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小朋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只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只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小朋友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发明、展示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是学生健康生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逾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7

《给予树》是本学期最后一组一篇有关“爱心奉献”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母亲把仅攒的100美元分给5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选购圣诞礼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陌生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感受金吉娅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也是本课的德育目标。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可上完课后,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细节,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效地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有三个表达心情的四字词语“兴高采烈、、生气”,我可以先是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其次,可通过孩子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事情来体会,还可以通过换近义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一言不发”等来引导孩

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自身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在金吉娅和母亲说没有给她们买礼物时:“妈妈我们已经有很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确什么都没有”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其中有位孩子说到我感到很惭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对学生及时的激励性评价与反馈

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们回答后不忘记给予一些不同的评价与反馈,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今后教学中改进的措施: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我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我们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发现这里的学生课外知识获取的途径太少,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平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当然作为一个教师,也要有自学的学习意识。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不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只看课本,势必就会把自己圈在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补氧”。

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才能娴熟地掌握教学技巧,成为学生乐学的引路人,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思考意识,思考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如果学习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体会知识具有的精神;实践中不思考,具体的感知就不能得到升华,隐藏的真理也就无法领悟。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给予树》教学反思8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的主要问题,从大家的发言中,能感受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通过引导,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那些建设者身上所具有的顽强、乐观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堂课快结束时,我还补充了《生命禁区的早晨》这篇课外读物,在听到“科技人员为了测量的准备性,早早起床去唐古拉山腹,而到中午才吃“早饭”,在山中,张嘴吃到的是沙土,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线”时,他们不由得面容沉重起来,于是让他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朗读全文,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整体上看这节课,较好成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很粗糙,比如教师的评价语、本课小练笔的安排、阅读材料的出示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较好地解决。

《给予树》教学反思9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到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一、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

如在理解“如愿以偿”时,唤起孩子的经验储备:你有没有如愿以偿的时候?从而体会如愿以偿的意思,与小女孩产生情感共鸣。接下来以“如愿以偿为主线,展开教学:谁如愿以偿了,她的愿望是什么?谁帮的她?使教学环节流畅,一气呵成。

二、抓关键词语,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从“并不宽裕”和“陌生”体会金吉娅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

地给予陌生小女孩帮助,更能体会到金吉娅的美好品质。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三、诗歌接力,感悟“给予”的真谛。

以诗歌接力的形式,孩子们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出“给予”的真谛。孩子们的妙词佳句让人欣喜:给予是帮助、给予是别人摔倒时轻轻地扶起他、给予是一个微笑、给予是几句鼓励......

四、课文留白处,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

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10

《给予树》是一篇充满“爱”的。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本文有条主线,就是妈妈的情感变化。因此我以“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沉默不语”来揣摩人物的内心,采用了反复的朗读、默读、指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金吉娅因没能给家人买像样的礼物那种担心、愧疚、难过的复杂心理,但是很遗憾的是学生只说出了担心的心情。

我紧紧把握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从语言文字中悟情。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很多孩子说到她没有新衣服、没有礼物,甚至有些孩子说到了她没有温暖、没有爱。让学生感同深受,从中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金吉娅,我扮演工作人员,通过人物之间的交谈,感悟到金吉娅的善良。学生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

当然,我的教学过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和学生互动的经验不足,对三年级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倾听和课堂机智都做得不够好,有被教案牵着走的感觉。

《给予树》教学反思11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在三(2)班上了这节课。教师以文中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在课上尽可能用一些生动、能调动他们兴趣的语言来授课,学生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来交流学习并采用大家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金吉娅的心灵。学生发言很积极,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能理解金吉娅的行为,他们体会到金吉娅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这篇课文“爱”体现在以下几处:1、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2、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3、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课看起来似乎很完美,但我觉得张老师没有抓住“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为重点,让学生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设身处地)感受金吉娅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的举动。所以,在情感教育上的不足,甚感遗憾。以后,我们还应该在备课时对文中词句要多研究。

《给予树》教学反思12

本课写了一个生活在互相关爱的家庭里的外国小女孩金吉娅。她富有同情心,在圣诞节用仅有的给兄弟姐妹买圣诞礼物的钱满足一个陌生小女孩的想要“给予树”的圣诞愿望。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最后,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了出来。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受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妈妈很生气?”“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理是怎么想的?”“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是有很大的关系。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陈瑾是这样写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我会好好照顾它,像它的妈妈一样。金吉娅,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女孩!”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恰当的评价语,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上课时,我们老师都会犯一个通病,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要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有时是不知道怎么含接,有时是怕其他学生听不清楚。其实,老师听同学回答问题,关键要对他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问题在哪里,该怎么样改正。有时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帮他表达清楚;有时是不正确的要引导学生给予纠正;有时是要对其看法进行肯定,表示赞赏。这样,学生的认识、表达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这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我认真听他们的发言,对不同的回答我都尽量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让学生说说“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时,有学生回答:“沉默不语的意思就是说低下头不说话。”我便肯定地说:“你回答得真精炼。”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我认为沉默不语的意思是说因不高兴或心里有事而不说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全体学生:“原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上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吗?”这就无形中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渗透。

《给予树》教学反思13

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爱”这条情感线,在感悟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感受金姬娅的“爱”。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握主线,个性解读

《给予树》是一个妈妈以第一人称写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变化。在教学中,我围绕着妈妈的心情变化的主线,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本语言,通过语言文字走进金吉娅的内心,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其间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情感的共振,深入体会文本。

二、感悟“给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我努力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走进文本。课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创设情境,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妈妈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什么,我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小练笔,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给予树》教学反思14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金吉娅的内心。

通过哥哥、姐姐“兴高采烈”和金吉娅的“沉默不语”进行对比朗读感受金吉娅心里的想法,体会她对家人以及对陌生人的关爱。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最后一自然段是重中之重,让学生反复读,以妈妈、哥哥姐姐的感情变化为主,从而更加突出了金吉娅的给予,进一步加深对给予树的理解。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情感的共振,逐渐深入本。首先是,课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我注意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就是,在《让世界充满爱》的背景音乐中,播放各种贫困、战争、灾难、无助的照片,让他们了解在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人要比这个小女孩更需要帮助,让他们把爱心送给他们,写在“爱心卡”上,升华了情感。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

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在关注学生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注学生说了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进行很好地评价与反馈。这节课对于语文味和工具性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挖掘教材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课堂应对能力还需要锻炼。

《给予树》教学反思15

《给予树》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事物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这一主题,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给予树》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情而舒缓的,通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学习课文,我们被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金吉娅深深感动着。我选择了“金吉娅”这一人物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她的言和行、从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美好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实现读与写最基本的结合。

新课伊始,我先通过幻灯片展示圣诞节的美景和孩子们收到礼物的欣喜场景,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师生赛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同时我也通过朗读把一些情感的处理埋下了伏笔。接着通过问题①写谁?②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紧紧地抓住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试画出能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句子,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从金吉娅的语言、动作神态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从妈妈的思想变化体会金吉娅的特点是课文的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给钱让孩子买礼物前、金吉娅只买了便宜的棒棒糖、听了解释,紧紧地拥抱金吉娅时妈妈心情的词语,然后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妈妈担心、生气、高兴的原因,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明白妈妈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了哥哥姐姐(棒棒糖),妈妈更高兴的是,金吉娅还送给我们(仁爱和善良),妈妈最高兴的是金吉娅送给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此时再要求学生帮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就有“瓜熟蒂落”之感啦!

《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本课书的教学,我力求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营造浓浓的语文味,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合,美中不足的是还是显得粗糙,“教”的味道犹存,这是以后要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第四篇: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给予树》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本文主要写圣诞节前小女儿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通过教学,一是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让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正确朗读“给予,试探”等20个词语,会写“裕,卡”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教学中通过回家途中哥哥姐姐和金吉娅的不同表现,体会金吉娅沉默不语后的`深刻原因;通过妈妈心情变化两个方面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爱心。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第二课时主要分析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产生的深刻原因,体会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重点体会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以爱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体会“给予”

课件播放“扶陌生人上车”“给奶奶梳头”等四幅图片,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爱的氛围中,初步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的道理,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生活,为后面金吉娅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一个洋娃娃这一举动作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让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相机解决课文的生字词教学。虽然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语言组织不是很流畅,但学生们还是提炼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体会感情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回家途中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和金吉娅的沉默不语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产生沉默不语的深刻原因,并引出妈妈此刻的心情是生气并带有疑惑,抓住“疑惑”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章第四自然段,解决“金吉娅到底把钱花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又从金吉娅的语言“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步步深入体会金吉娅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最后,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再一次体会金吉娅的高贵品质。

四、朗诵诗歌,升华感情

从平时的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什么,又得到过哪些人的帮助,感受到人间处处都有爱,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出来,这时,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朗诵爱的诗篇,使文章思想进一步升华。

五、指导书写,抓“双基”

在这一阶段,主要指导学生书写“裕”“卡”两字,提出注意点。

一堂课下来,觉得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比较自然,这是最大的进步,同时发现离心中自己设定的风格比较遥远,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慢慢摸索,慢慢积累。就这堂课而言,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过多地挖掘人文性,而有点忽视语文的工具性,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生字,词语的教学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在做作业时,看拼音词语错误率很高。

给予树教学反思2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一直在思考、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纯粹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仓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仅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超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3

一、回忆旧知

圣诞节到了,妈妈准备了一百美圆给五位孩子,让他们每个人用二十美圆去买礼物,约好两个小时后一起回家。

可是在购物回来的路上,金吉娅的妈妈却生气了,想知道原因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找找原因。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相信你们一定找到答案了,谁愿意把你找到的交流一下!

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圆做了什么?

⑴请1~2位学生读句子。

⑵你从他(她)的朗读中体会出妈妈怎样的心情?(生气、疑惑。)

⑶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妈妈此刻的心情!(2~3名。)

⑷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呢?(金吉娅没有给哥哥姐姐买好的礼物。)

2、金吉娅到底用剩下的大部分钱做了什么呢?

请你自己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答案: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位陌生的小女孩。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句子一: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他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⑴请学生自己读这个句子。

⑵能给“援助”换个词吗?(帮助、救助。)

你认为哪些人是需要帮助的?(老人、穷人、残疾人。)

援助中心给了你一种什么感觉?(充满爱、温暖、快乐的地方。)

⑶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呢?(有一个洋娃娃。)

说说对“一直盼望”这个词的理解!

(白天也盼,晚上也盼、睡梦中也在盼望,就是一直盼望。)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1~2名)

⑷金吉娅没看到卡片时,想送给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当她看到卡片后,她决定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

虽然她这么做了,可她心里仍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你能用一个词形容金吉娅回家路上的表现吗?(沉默不语。)

⑸此刻金吉娅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⑹回家后的金吉娅是怎么向妈妈解释的?

2、出示句子二:

“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⑴同学们,你们试想一下,这个小女孩没有什么?

(没有礼物、快乐、爱。)

⑵小女孩一无所有,而哥哥姐姐与小女孩相比已经有许多礼物了。小女孩是可怜的,我们与她相比幸福多了!

⑶谁愿意把这个理由说给我听听!

声音很响亮,说说这么读的原因。

读句子感受。

3、面对如此善良的金吉娅、如此矛盾的金吉娅,妈妈又是怎么做的?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妈妈的拥抱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金吉娅你做的是对的,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妈妈也很感动!)

妈妈在不知道原因时很生气,但当她知道原因后,她被金吉娅感动了!

4、此刻的金吉娅是幸福的,她得到了妈妈的理解,试想一下此刻的金吉娅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充分地说。)

四、拓展延伸

这一棵爱心树给小女孩送去了快乐,让她的愿望实现了,可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并没有收到好的礼物,假如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伴着音乐写。)

五、总结

妈妈从生气变为激动,金吉娅从沉默不语变为开心激动,那位陌生的小女孩也露出了笑脸。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

此刻的给予树在那么看来又是一棵怎样的树?

请用下面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在我看来,给予树又是一棵__树,因为__。”(按照这个句式来是说一说)

是的,给予是快乐的。金吉娅的机遇给妈妈带去了感动与骄傲,为哥哥姐姐树立了榜样,给小女孩送去了快乐,为我们送来了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也为金吉娅自己带去了快乐。

这个圣诞节因为有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而变得特别。让我们也把这棵给予树种入自己的心里,让它在我们的心田永远散发芬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4

为了准备学校的青年教师赛教课,今天我上了人教版第五册31课《给予树》。昨天下午布置作业,要求孩子们预习这一课,所以今天的语文课,我把一篇精讲课文用一个课时讲完了。

先说说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本节课按我们的一般讲法,需要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这节课上,把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揉在一起,前10分钟放在了字词的教学上,后面开始品读课文,重点是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在三四段重点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上什么呢?”“金吉娅又会在卡片上给小女孩写上哪些话呢?”让学生感受金吉娅的.爱心,并且让孩子们给这棵给予树起名字,通过朗读最后一段,再次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重点。

课到这应该就算上完了,我没有因此结课,而是拓展一篇同为《给予树》的文章让孩子们阅读,通过视频音乐和我的朗读,让孩子们感受,从中感受这棵大树的伟大,它的不断付出,交流自己的感受!

总结这节课优缺点并存:

首先,缺点就在于想把两节课的内容揉在一起,所以在下课铃声想起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由于时间的关系,欣赏完这篇文章后,没有及时的让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其次,优点恰恰也是由于链接了一篇拓展阅读,所以整个过程和思路显得比较紧凑。使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很好的延伸。

给予树教学反思5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曾记得在立洋外国语学校贾志敏老师也是用这一课作了示范。但是因为学生朗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贾老师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 ?? ?? ?? ?今天我面临的学生和贾老师面对的学生如出一辙,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给予树教学反思6

《给予树》是新教材第八组课文“爱的教育”专题下的一课,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主要讲了小女孩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圣诞礼物的钱为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实现了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故事。

我深入钻研教材,细细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通过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明确了,再思考要设计什么样的内容,通过怎么样的`形式来达到。最后,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为: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

一、抓住文本主旨,自主阅读,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自主阅读、品读体悟、讨论探究、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适当补白,个性阅读,培养语感。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上课时,始终不能忘记时刻要渗透道德情感教育,从小让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上《给予树》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了“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为教学重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呢?我发现,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卡片上写着:她一直盼望着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这正是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礼物的钱为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所在。于是,在教学中,我以此为突破口,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以生活为源泉,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纷纷想象卡片上的内容了。这时,我再出示一张设计好的卡片,卡片上写着:“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又到圣诞节了,可是我还是什么都没有。我没有父母,没人亲人。我多么盼望得到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啊!我会做它的妈妈,不让它像我这样孤单。”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不禁被小女孩凄惨的生活所感动,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可以看到,他们已完全进入到与文本的对话情境中去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这一教学环节的成功,更进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观点。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依据。但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以教材为唯一,而应当积极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环境中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三、透过文本,读向生活,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7

《给予树》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再品“给予”。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给予树教学反思8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在三(2)班上了这节课。教师以文中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在课上尽可能用一些生动、能调动他们兴趣的语言来授课,学生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来交流学习并采用大家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金吉娅的心灵。学生发言很积极,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能理解金吉娅的行为,他们体会到金吉娅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这篇课文“爱”体现在以下几处:1、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2、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3、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课看起来似乎很完美,但我觉得张老师没有抓住“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为重点,让学生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设身处地)感受金吉娅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的举动。所以,在情感教育上的不足,甚感遗憾。以后,我们还应该在备课时对文中词句要多研究。

给予树教学反思9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给予树教学反思10

给予是快乐的,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金吉娅带给我们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感动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声地抽泣,因为有了共鸣,所有他们很感动。

将这个故事继续,让这份感动延续,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文中出现的援助中心作为故事继续的载体,利用语文课堂中积累的情感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体会到了幸福,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的活动。

在这次整合课堂上,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课堂相关视频和音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故事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夕,学生在欢快的圣诞节歌曲中进入教室,环境的给予让学生融合在这样的课堂之中。紧接着圣诞节视频的播放,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圣诞节快乐的气氛中了。所以说,音乐、视频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二、利用语文课创设的情景资源,碰撞学生内心情感

读陌生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当信息课上再次出现这个环节的时候,孩子们的心被再次碰撞,他们的心与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鸣,就这样碰触了他们的内心。利用情感教学,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而情景迁移正是一条好途径。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点,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任务设置上出现了一个难题。思考后,发现整合可以从学科特点出发的,故事性文章的特点就是——再生性,当想到这三个字的时候,灵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这个部门,将故事再编,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又有了新的结合契机。

在这次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没有说:“今天我们要做是什么,我们要完成的是什么……”但是孩子们说:“我们要干什么……”新课程理念强调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也许就是一种变革吧!

给予树教学反思11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该组课文主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别人。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将着力点放在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悟情感,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应“指向表达”,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此外,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导致问题设置流于表层,缺乏课堂生成。两三次的试教,每一节课时间都有剩余。再反复翻看教案,我在上公开课前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深度、厚度不够。自己只是把课文支离破碎地解析完了,而且还是停留在表浅层面的分析。由于教师自身对教材解读不够,因此设置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其实也是无效的(这点刘老师虽然没说,但我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譬如,孩子们通过阅读已经能够知道金吉娅把钱用在了哪里,可我还故作玄虚,提出疑问:“金吉娅的钱到底去了哪里?谁来告诉我们?……”记得上大学教育实习那会就已经听过天河区某位教研员评课: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不要再讲,要挖掘一些孩子们不明白、不注意的表达细节。对文本解读不够、问题设置流于表面,最直观的课堂效果就是孩子们很快就能答出我所提出的问题(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太顺了),师生之间缺乏思维的碰撞,课堂生成不够。对此,刘老师给予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议和提醒,我的确应该多多吸收、采纳。例如,对于妈妈担心的'原因以及如何激起学生情感体验、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我只想到借助图片和音乐等教学资源达成目标,却忽视了文字本身的力量。文中的“攒”以及100美元5个人分、还要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这些细节挖深了、解读透了,金吉娅的形象自然呼之欲出,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情感也能更充沛、更真挚。

2.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指导性的评价,评价语言贫瘠。这是我个人教学非常明显的缺点。我总是习惯于重复学生的答案,不知如何接话、评价。有时候过于着急,不懂得引导,还直接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如何锤炼提升课堂评价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我短期内要着力提高的教学技能。

3.讲学过程,教师过于冷静、生硬,情感上无法带动、感染学生。这其实跟我临时修改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紧张的情绪支配下,我绷紧了神经,只是在讲教案、教教材,把课按部就班上完就好。当时脑袋瓜子总是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我该说些什么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设若教师都未尝进入角色、挨近人物灵魂,试想她又该如何去感染和带动自己的学生?!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不一而足,内心的失落感和挫败感难以详尽。总而言之,感谢刘敏老师以及教研室,为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让我们对自身专业成长状况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把准了脉,接下来该是寻医问药的时候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12

《给予树》描写了在圣诞节前夜,一位叫金吉娅的小朋友,用妈妈给她的为家人购买圣诞节礼物的钱为一位不知名的女孩买了个洋娃娃,完成了女孩在“给予树”上留下的心愿。而金吉娅的母亲由不知情到了解,到最后是激动万分。在文章的学习中,只要学生能抓住人物心理变化,并有所感悟,就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生:对不起,我的宝贝,妈妈误会你了。

生:你给妈妈送了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呀!

生:你真有爱心,妈妈为你骄傲。

……

师:说得多好呀!让我们轻轻地写下来,作为妈妈的圣诞赠言,送给金吉娅,好吗?

(学生依次读着自身写的话)

师:假如你是那个在圣诞节受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的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生:感谢你的馈赠,让我度过了最快乐的一个圣诞节,你那么关心他人,也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

生:多么漂亮的洋娃娃,真谢谢你,我一定向你学习,努力去协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记录下这些感谢的语言,等会读给大家听。

……

【反思】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小朋友们一直在考虑、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小朋友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地道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沛的“利用”文本,充沛“挖掘”文本,充沛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假如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匆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小朋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只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只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小朋友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发明、展示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是学生健康生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逾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13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给予树教学反思14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15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也只有春节能和圣诞节相提并论了。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充满了欢乐。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小孩子都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断的得到礼物,但不会有人苛求送出什么。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拿着钱跑到超市去买礼品,就更不用提送礼品了。在春节里,得与失是相互的`,孩子磕头,大人给压岁钱。超市也不会设计“给予树”这样的慈善创举,只是不停的促销。

《给予树》这篇课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同时,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当然,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马上是新年了,能看到我们身边的金吉娅吗

第五篇:《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谈话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圣诞节吗?猜猜12月25日是什么节日?出示新词:圣诞节

(1).指名读—齐读

(2).你对圣诞节了解吗?指名说二个

(3).打开书本,指名读书中的资料袋。

2、师:这就是圣诞节,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金吉娅一家也正在准备过圣诞节呢!你们看,

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学习期待部分

师:孩子们的表现怎么样?

生:孩子们……收到最甜蜜的笑容。

师:孩子们的心情是多么的——

生:兴奋、激动……

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句话吧!指名读——齐读。

(3)学习担心部分

师:在大家兴奋期待的时候,妈妈又为什么担心呢?

生:因为家里并不宽裕。

师:你从那些词句看出她的家里并不宽裕?

生:我只攒……却要……分享

师:是啊!这钱是妈妈一分一分地攒起来的,来得多不容易啊!现在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吗?所以妈妈觉得很——

生:担心

师:谁来读出妈妈的这份担心?自己试试,指名读——齐读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你看,妈妈的担心和孩子们的兴奋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段话吧!

3、那么孩子们到底有没有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31给予树,读课题,“给、予”正音

二、自读课文

什么是给予树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了,把课文读通顺了。

三、了解自学情况,整体感知。

1、出示新词:给予树,说说什么是给予树?

能说就说,不会说引导:出示词语:援助卡片礼品,老师送三个词语给大家,现在谁什么是给予树?

2、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出示:金吉娅给予陌生如愿一偿

请你快速地默读课文,选择这些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练习:

在圣诞节到来以前,看到()上的(),就用给家人买()的钱,给一个()的女孩买了一个洋娃娃,让她终于()的事。

指名说二个——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品味“如愿以偿”

1.师点如愿以偿:愿就是——

生:愿望。

师:这个陌生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呢?请你快速地自由读课文,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这段话“妈妈,我拿着钱……援助中心的礼品区”。指名读——齐读

2.现在你能来说说她的愿望是什么吗?指名读

3.那么金吉娅是如何实现这个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说

4.联系上下文,填上合适的词句,把金吉娅实现愿望的过程说得更具体些。指名说

5.金吉娅买了洋娃娃送给那个女孩,这个小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就叫做如愿以偿。出示词语:如愿以偿

6.齐读这段话

(二)对比体会小女孩的难过心情

1.师:如愿以偿的小女孩是多么——

生:开心、激动…….

师:但此时的金吉娅,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指名读,出示这段话“金吉娅的声音很低……却什么也没有”。

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难过”,你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她的这种心情呢?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点评:读出难过的感受了吗?

是啊!你也在为金吉娅感到难过呢!

师:她只是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吗?她还在为谁感到难过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说。

2.师:所以你们看,在回家的途中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出示“回家途中……沉默不语”,而其他的孩子呢?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指名说

师:你能不能带着这种心情试着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原来她还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也在为这个比自己生活更艰辛的小女孩觉得难过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吧!齐读

4.师:金吉娅的家境并不富裕,妈妈分给每人只有二十美圆,她给家人买了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而把剩下的大部份钱买了洋娃娃送给了那个陌生女孩,她后悔吗?

指名说,点评:她真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乖孩子。

5.齐读这两段话。

(三)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1.师:听了她说的话,妈妈被深深地打动了,她——出示:“我紧紧地拥抱着……如愿以偿的笑脸。”

生齐读:紧紧地拥抱……如愿以偿的笑脸。

引读三次,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

2.师:金吉娅的言和行不仅打动了她的妈妈,也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哥哥姐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说话练习: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对金吉娅说:“()”。

点评适当加入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3.师:哥哥姐姐被金吉娅深深地打动了,这是一个多么善良仁爱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啊!其实这篇课文还蕴藏着很多爱意和给予之心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篇课文,你发现了吗?齐读课文。

4.出示:()给予了()。分层引导:(1)你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写谁给予了谁什么?(2)金吉娅只是给予这个女孩洋娃娃吗?(3)其实金吉娅在给予别人的同时,别人也给予她很多,你发现了吗?随机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4)还有谁给予了谁什么呢?

5.师小结:其实这个世界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给予而充满了温暖,让我们把这些记录着让人觉得幸福的词语写一写,记一记吧!生写善良、同情、仁爱、体贴。

五、课后作业

1.出示新词,请你用这些词语复述课文

2.2.替这个陌生女孩给金吉娅写一张感谢卡。

反思:

此课的教学可以从“给予”入手,首先让学生明白金吉娅给予了陌生女孩一个洋娃娃,给她帮助。通过读文,学生了解到她的家庭很不富裕,她的给予是很高尚的,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给予是不容易的,并不是偶然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给予树》教学反思2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

1、理解“给予”

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 “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建议:

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

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文中提到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沉默不语”、“低着头”,她说话时那种羞愧、难受,说明了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点拨一下“给予”其实是在自己放弃、失去某种东西的基础上带给别人快乐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2、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多样话

本课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教师指导个别孩子朗读和整体朗读。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小组竞赛读、男女生读等,激励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反馈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很及时,但是比较单调。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回家有针对性的给予评价会更好。

《给予树》教学反思3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一直在思考、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纯粹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仓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仅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超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4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在教学中重点理解“给予”,但要理解着一个词语,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课已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我是第一次上三年级的语文课,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在课后,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里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5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给予树》教学反思6

本课写了一个生活在互相关爱的家庭里的外国小女孩金吉娅。她富有同情心,在圣诞节用仅有的给兄弟姐妹买圣诞礼物的钱满足一个陌生小女孩的想要“给予树”的圣诞愿望。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最后,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了出来。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受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妈妈很生气?”“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理是怎么想的?”“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是有很大的关系。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陈瑾是这样写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我会好好照顾它,像它的妈妈一样。金吉娅,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女孩!”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恰当的评价语,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上课时,我们老师都会犯一个通病,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要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有时是不知道怎么含接,有时是怕其他学生听不清楚。其实,老师听同学回答问题,关键要对他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问题在哪里,该怎么样改正。有时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帮他表达清楚;有时是不正确的要引导学生给予纠正;有时是要对其看法进行肯定,表示赞赏。这样,学生的认识、表达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这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我认真听他们的发言,对不同的回答我都尽量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让学生说说“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时,有学生回答:“沉默不语的意思就是说低下头不说话。”我便肯定地说:“你回答得真精炼。”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我认为沉默不语的意思是说因不高兴或心里有事而不说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全体学生:“原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上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吗?”这就无形中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渗透。

《给予树》教学反思7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在三(2)班上了这节课。教师以文中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在课上尽可能用一些生动、能调动他们兴趣的语言来授课,学生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来交流学习并采用大家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金吉娅的心灵。学生发言很积极,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能理解金吉娅的行为,他们体会到金吉娅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这篇课文“爱”体现在以下几处:1、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2、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3、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课看起来似乎很完美,但我觉得张老师没有抓住“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为重点,让学生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设身处地)感受金吉娅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的举动。所以,在情感教育上的不足,甚感遗憾。以后,我们还应该在备课时对文中词句要多研究。

《给予树》教学反思8

本篇课文,我用了一节课和同学们学习,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在于我把两课时的内容融在了一节课里,就像姬燕老师所说的课堂容量大,是一节很完整的语文课。但正因为如此,哪一点都想接触,可又难把每一点都体会透彻。

在这堂课中既有《铃儿响叮当》的情境导入,又有字词的识记、课文朗读检查,还有课文的整体感知,更有人物的解读,在最后还有情感的升华。但是对于三年级三班的学生来说,这几点要想在一堂课上全部掌握却很难。本节课我的生字实际环节就用了将近10多分钟,检查课文朗读又用去将近10分钟,加上课前的情境导入、课文链接,那品读课文时间就只有10分钟左右了。因此在品读课文时我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学生自主品读的时间少了,我说的多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少了。

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设计我修改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那个脉络,分享初步阅读感受。第二课时:学习全文,练习朗读,在朗读感悟中体会金吉亚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另外要有金吉娅的爱延伸到文中的母爱、手足之爱。还可以展开想象,联想陌生的小女孩的生活境遇、愿望卡上的内容、收到礼物后的来信等,进行说和写的训练。

《给予树》教学反思9

《给予树》是新教材第八组课文“爱的教育”专题下的一课,课文主要讲了小女孩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圣诞礼物的钱为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实现了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故事。

我深入钻研教材,细细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通过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明确了,再思考要设计什么样的内容,通过怎么样的形式来达到。最后,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为: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

上完课,自我感觉一般。这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未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课后,老师们也肯定了这课的优点,指出了不足之处。

一、突出了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上课时,始终不能忘记时刻要渗透道德情感教育,从小让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上《给予树》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了“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为教学重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呢?我发现,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卡片上写着:她一直盼望着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这正是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礼物的钱为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所在。于是,在教学中,我以此为突破口,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以生活为源泉,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纷纷想象卡片上的内容了。这时,我再出示一张设计好的卡片,卡片上写着:“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又到圣诞节了,可是我还是什么都没有。我没有父母,没人亲人。我多么盼望得到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啊!我会做它的妈妈,不让它像我这样孤单。”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不禁被小女孩凄惨的生活所感动,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可以看到,他们已完全进入到与文本的对话情境中去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这一教学环节的成功,更进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观点。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依据。但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以教材为唯一,而应当积极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环境中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陈艳丹是这样写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我会好好照顾它,像它的妈妈一样。金吉娅,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女孩!”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亦师亦友,师生共同构筑生活化课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老师不再是背着手在课堂上踱步,远远地观望,而是做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其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朋友一样,可亲可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指导朗读的部分。在指导学生地有感情地朗读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话时,我以请教的姿态让学生教我应当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不仅积极思考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还乐于示范。

四、恰当的评价语,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上课时,我们老师都会犯一个通病,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要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有时是不知道怎么含接,有时是怕其他学生听不清楚。其实,老师听同学回答问题,关键要对他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问题在哪里,该怎么样改正。有时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帮他表达清楚;有时是不正确的要引导学生给予纠正;有时是要对其看法进行肯定,表示赞赏。这样,学生的认识、表达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这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我认真听他们的发言,对不同的回答我都尽量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让学生说说“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时,有学生回答:“沉默不语的意思就是说低下头不说话。”我便肯定地说:“你回答得真精炼。”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我认为沉默不语的意思是说因不高兴或心里有事而不说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全体学生:“原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上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吗?”这就无形中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渗透。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就是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学生方面,要考虑得很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老师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老师事先可以估计,列出几种可能,制订几种应变的方案,这样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应对自如,从容不迫。例如,我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理解完全失误的现象,有时是你如何也想象不出的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备课时,我就充分考虑了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自己该如何引导。因此,在现场教学中,当学生真的又再现这样的现象时,我才能做到不急不燥,沉着地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正确的方向去理解课文内容。

我认为,课堂上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迷惑,出现冷场时,我们老师要想办法去引导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并不是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的课就是好课,现在的课堂关键要看当学生不懂时你老师如何去引导。当然,对于事先没有想到的,课堂上才生成的东西,那就要靠老师的机智了。所以备课时,除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五、不足之处:牵得太多,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后,很多老师提出了,在本课教学中老师牵得太多,学生缺乏主动性。其实,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意识到这一点了。但为什么还是实施了呢?我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此次教学过程的。因为:首先,《给予树》是一篇说理的课文,编排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这样的课文,如果放在高年段,我会设计主题教学。而在中年段,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认为,牵一牵,让他们初步认识这种文章的特点,学会学习它的方法,在以后遇到同类课文的时候,再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效果可能会比现在就急于“放”会好。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已有水平。这篇文章,如果放得太多,过半数的学生学习效果会交白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最终,是我的教学工作的目标。但一味求新、求异,而不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接受能力,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很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不应盲目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效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10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有幸在镇级公开课上教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她真可怜!”“我想让她快乐。”“我想带她一起回家过圣诞节。”……孩子们说得很精彩,配乐朗读也富有个性。从孩子们的话语间,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这是二读。金吉娅也是这么想的,大家一起读。这是三读。学生的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发,又回归文本。

三、以“情”为线,双性结合。

语文是心灵的学问,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这堂课,我立足于“情感”主线,引领孩子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与人物产生共鸣。为了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我注重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因此,课堂上学生诗意盎然、灵气勃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学生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后,让学生明白,“给予树”不仅在援助中心,更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给予无处不在。然后出示小诗让生仿照着写上一两句,还要求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也能编一首。期间,我还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以及句式,让后进生也能写上几句。写的落脚点落在了学生的情动处。就这样,浓浓的诗意回荡在教室里,充满爱意的给予之花开在了孩子们的心间。

四、课堂驾御,走进学生。

课后,有同事问我:“你班学生为什么举手这么积极?”我说:“那是黑板上挂着的圣诞礼物发挥了作用。”那天刚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为这个,才萌发了让课堂上表现得好的学生上台去摘一个礼物的想法。(这礼物包括剪成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片)其实,当初我还在想,礼物是不是太抢眼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后来从学生的《公开课上的我》一文中了解到,学生都将得到礼物作为积极举手的动力,课堂上也无一人目光紧盯礼物。就连我班成绩最差的林邦琪同学,也积极地举起了手,动情地朗读起句子来。由此可见,用送礼物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在这堂课上运用是成功的。可这礼物难道仅能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吗?评课时,有同仁指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这些得到礼物的同学将表达爱意的诗句写在卡片上再贴回给予树上。让文本中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与课堂上学生自发的对所有需要送去爱的关怀的人的爱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语点破梦中人,这不是对学生灵魂塑造与精神引领的又一大好时机吗?

课堂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走进学生、聆听学生。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课堂上,我只顾自己教学环节的落实,有的甚至没有听清学生说什么。应此,就有林校长的评课:“你在课堂上太严肃了,应该还学生以微笑。”校长这句话意味深长,我欣然接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最后一段的教学还不够落实,“为什么把这棵圣诞树称为给予树?” 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等,都有待改进提高。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自身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主动反思、深入反思、不断反思,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给予树》教学反思11

〖实录片段一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话让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让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凉了。现在善良的金吉祥娅终于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听了想流下眼泪,你们在告诉我: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是吗?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凝练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内化积淀上,而是通过语言进一步明确了,也是将文章“爱”的主题进行了提升。

《给予树》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了解圣诞节的意义,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金吉娅在特殊的节日里的“特殊”的行动。

2、感悟“给予”,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爱心。

重点难点:

1、通过妈妈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理解课文最会一段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心愿卡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新年好》的歌曲,提问:

a.孩子们你们听完了这首歌后,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呢?

b.最想过的节日是那个节日?(春节)

c.你们喜欢春节吗?为什么?(预设;穿新衣服、放鞭炮、贴对联、收压岁钱、给长辈、邻居、好朋友们拜年。)

d.孩子们我们中国最快乐的节日是春节,那么西方国家小朋友们最喜欢过的是什么节日呢?(圣诞节)

2、介绍援助中心,了解给予树。(画给予树,并在上面粘贴写有心愿的卡片)。

二、复习巩固生字词。

1、点同学认读生字卡片,并且能带读,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板书:金吉娅——棒棒糖(亲人);——洋娃娃(陌生小女孩)。

三、走进文本,体会金吉娅内心世界。

1、找出写金吉娅卖完礼物后回家的段落,读一读并把描写金吉娅的句子划线。“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出示课件)

A.“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做一下动作,想一

想金吉娅什么都没说,什么也没有想吗?她此时想的是什么?(结合课文一至三自然段思考).

B、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因为她只买了最便宜的棒棒糖。)

C、妈妈为什么看到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有些生气?(出示课件)

D、金吉娅辜负了妈妈,不是个好孩子,你们同意吗?(找多位同学读出原因,并出示课件)

E、金吉娅现在的心情怎样?(内疚、难过)

F、读出金吉娅的心情。(找4-5为学生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金吉娅为什么要买洋娃娃给陌生的小女孩?“可是妈妈,我们已经可以得到很多礼物了,可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A、“什么都”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B、你从这一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小女孩很可怜)

C、指导读这个句子。

D、师:此时此刻你们就是金吉娅,让我们一起走进商场,走到给予树前,拿起一张卡片读一读。(点一名同学上讲台,拿下黑板上给予树上的一个心愿卡片,读一读。)(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

E、金吉娅,读完卡片之后,你想做些什么呢?

F、.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当母亲听完金吉娅的话后,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A、课件出示:我极了,紧紧抱住金吉娅。

B、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与延伸,升华情感。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只是一棵树?

2、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出示图片)

3、这样一颗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种在每个人的心里)

4、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出示课件)

五.课外作业。

1.课外阅读一些有关帮助别人的作文。

2.替陌生女孩给金吉娅说几句感谢的话。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给予树》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扣住了“爱”这条情感线,让学生在

读书感悟的过程中,感受金姬娅的“爱”。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走进人物内心。

《给予树》教学中,让同学们走进文本感受金吉娅的内心世界。直接让学生品读金吉娅买完礼物回家后的部分。“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结合一至三自然段。对比哥哥姐姐“兴高采烈”的表情,体会金吉娅深深地自责、难过的心情。从而感悟出金吉娅是一个体贴、懂事的女孩子。

二、感悟“给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我设计了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扮演金吉娅来到商场,看到给予树上的心愿卡片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的环节。这种亲身实践,感同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理,从而达到读懂人物的目的。理解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与体贴。

三、延伸升华

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在学习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同学们替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封感谢信。通过小练笔,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给予树》教学反思13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课堂教学中,我以情感为主线,以“爱”贯穿始终,以个性品读为感悟积累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感悟文本内涵,课很朴实,也很扎实。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把握主线,个性解读

《给予树》是一个妈妈以第一人称写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变化。文章比较长,线索也很多。我就进行长文短教,一堂课紧紧围绕着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拎出一条主线,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很巧妙地画了一个“圆”。第一层次:找心情变化的句子,初步说说体会,进行质疑;第二层次:细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本语言,透过语言文字走进金吉娅的内心,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第三层次:说写延伸,品味给予,升华情感。其间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情感的共振,逐渐深入本。

二、深入文本,感悟“给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品质。我引导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文本,结合文本来理解词语,结合自己的体验来深入感知,借助文本“披文以入象”、“披文以入情”,使学生读出理解。首先,以妈妈为什么那么激动?这疑问自读第四自然段。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援助中心?

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走进文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的关键。课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我注意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说写延伸,升华情感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妈妈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哥哥姐姐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什么,我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小练笔,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为学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间,可以“我手写我心”,此时学生并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转变为文本的创造者,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给予树》教学反思14

《给予树》描写了在圣诞节前夜,一位叫金吉娅的小朋友,用妈妈给她的为家人购买圣诞节礼物的钱为一位不知名的女孩买了个洋娃娃,完成了女孩在“给予树”上留下的心愿。而金吉娅的母亲由不知情到了解,到最后是激动万分。在文章的学习中,只要学生能抓住人物心理变化,并有所感悟,就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生:对不起,我的宝贝,妈妈误会你了。

生:你给妈妈送了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呀!

生:你真有爱心,妈妈为你骄傲。

……

师:说得多好呀!让我们轻轻地写下来,作为妈妈的圣诞赠言,送给金吉娅,好吗?

(学生依次读着自身写的话)

师:假如你是那个在圣诞节受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的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生:感谢你的馈赠,让我度过了最快乐的一个圣诞节,你那么关心他人,也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

生:多么漂亮的洋娃娃,真谢谢你,我一定向你学习,努力去协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记录下这些感谢的语言,等会读给大家听。

……

【反思】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小朋友们一直在考虑、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小朋友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地道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沛的“利用”文本,充沛“挖掘”文本,充沛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假如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匆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小朋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只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只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小朋友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发明、展示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是学生健康生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逾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15

《给予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家里并不宽裕的八岁小女孩金吉娅,在商场的给予树上发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心愿卡,便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小女孩。展现了金吉娅善良、仁爱的美好心灵。听完洪老师的课,我想谈以下几点:

1、这是一堂朴实、扎实、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张教师充分解读教材内容、准确定位年级特点、紧紧扣住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心灵对话。寓教于思、寓教于情、寓教于法,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境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习得方法、自主实践的同时,激发求知欲望、获得情感体验、推动心智发展。

2、以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教学。在品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中,张老师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接着,根据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组织教学。学生紧紧抓住“担心”一词,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用美好的亲情去感受亲情的美丽,用对母亲的爱去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丽的'品质,使词句段篇都诠释出人类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润生命的情感之水。

在生气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重点在于通过妈妈的情绪变化,引出对金吉娅内心世界的探求。引导学生关注金吉娅走在回家路上的神情──“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让学生咀嚼体味、交流碰撞,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人文情怀,触摸人物丰富的情感领域,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因没能给家人买像样礼物那种担心、愧疚、难过的复杂心理。张教师用这些富有实效而又了无痕迹的指导,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情感,并且调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积累的语言。

3、深入研读,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一开始,深刻理解为什么“妈妈说金吉娅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以愿以偿的笑脸。”这样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又使学生在理解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升华情感。

4、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 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合作。一切的努力都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场。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熏陶。教师就是那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那个带领学生走向高尚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下载给予树教学反思12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给予树教学反思12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本课写了一个生活在互相关爱的家庭里的外国小女孩金吉娅。她富有同情心,在圣诞节用仅有的给兄弟姐妹买圣诞礼物的钱满足一个陌生小女孩的想......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给予树》是本学期最后一组一篇有关“爱心奉献”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母亲把仅攒的100美元分给5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选购圣诞礼物。其中......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本课写了一个生活在互相关爱的家庭里的外国小女孩金吉娅。她富有同情心,在圣诞节用仅有的给兄弟姐妹买圣诞礼物的钱满足一个陌生小......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在第一课时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进行了处理,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

    给予树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饶凤玲 《给予树》是 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一、导入新课,感受心情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树》,把题目齐读一遍。(生读)师: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分头去采购......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1 《给予树》是一篇充满“爱”的。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