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掌声微课
《掌声》微课设计
一、课题名称:《掌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①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3个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感受语文的魅力和朗读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①知道“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等词语的意思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课文情感走向,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PPT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林老师真是好紧张啊!同学们能不能用掌声鼓励鼓励我呀!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使老师充满了自信,那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掌声》。
1、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注意“声”字上横长,下横短。
2、齐读课题。
3、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 师:哦,对呀,是谁在鼓掌?为谁而鼓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一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阅读课文之前用PPT展示出读课文的要求)
师: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谁愿意来说一说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文静、小儿麻痹症,用“造句”强化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② 学习词语后,再请一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进而引出“英子是个忧郁、自卑的女孩”。(板书 忧郁、自卑)
4、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忧郁是什么意思呢?(引出忧郁,并用“造句”强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前面我们知道了英子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请思考这一段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文字)师:谁愿意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这一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课堂小结
师:是什么令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六、板书设计:
29掌声
忧郁、自卑 —?— 开朗、自信
第二篇:《掌声》微课教学设计[最终版]
《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情感目标: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掌声》,齐读课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孤独的、忧郁、自卑的小英,(“忧郁、自卑”课前板书),因为她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所以,读→(课件: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2.因为可怕的病魔带走了她的欢乐,带走了她与人交流的勇气,所以,读→(课件: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面对如此孤独、忧郁、自卑的小英,孩子们,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学生交流)
4.你们都是善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后来,小英像你们期望的那样变了,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小英变得怎样了?(学生回答,板书:开朗、自信)
5.看到小英这么大的变化,我们真为她感到高兴!谁来读这个自然段,要让大家听了你的朗读,眼前仿佛出现那活泼可爱的小英。
过渡:原本忧郁、自卑的小英,现在变得如此开朗、自信。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那次演讲以后),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次演讲课上,看看在那次演讲课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学习二、三、四自然段,指导朗读课文,了解、体会、感受小英的内心世界,掌握“掌声”的内涵。
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3、4自然段,然后在小组内试着用几句话简单地讲一讲在演讲课上发生的事情。(小组学习交流)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把文章从厚读到薄,从长读到短,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刚才这位同学已经具备这种能力了,还有谁也能像她这样讲一讲的?每位同学再次在小组内简洁地说说在演讲课上发生的事情,注意,要简洁,而且主要内容不能丢。
2.原来是掌声让自卑的小英变得如此自信和乐观,是掌声化解了小英的忧伤和孤独,所以,后来,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课件:第6自然段内容)学生齐读来信。
3.是什么掌声让小英永远也忘不了?是什么掌声让小英永远去感谢?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次演讲课中。请快速浏览2、3、4自然段,找出具体描写掌声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我们先来看第一处描写掌声的句子,大家一起读一遍,你们现在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同学们,你们也经常上台来表演或讲故事,那么你们有没有在走上台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就得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没有)但小英为什么能在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得到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呢?(课件:“刚刚站定”“热烈、持久”字体红色)
4.请默读2、3、4自然段,请你把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学生读、划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以上句子。
①指名读第一句话。师评: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导一:这时的小英非常的忧郁、自卑,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现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她,这时她该有多么紧张,多么胆怯啊!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评:有进步了,小英的头低下去了!导二:(指图)请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体会着小英紧张、害怕的心情,再来读这段话,肯定会读得更好。谁再来试一试?特别要读好这个地方。(课件:“立刻”“低”加上着重号。)
②轮到小英演讲了,她没有立即走上去,而是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课件十一:“犹豫、慢吞吞、眼圈儿红”加着重号)让我们抓住这些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她在犹豫什么?她的内心在进行着怎样激烈的斗争?
想好的,讲给同桌听一听。谁先来说,小英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们在读这段话时,要读好这三个地方,特别是“小英的眼圈儿红了”要带着深深的同情来读。谁先来试一试?还有谁想读?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眼含泪花的小英。
让我们一起体会着小英的心情和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
③在万般的无奈和痛苦中,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马老师以前也教过一位学生,他像小英一样也得了小儿麻痹症,必须在别人的搀扶下才能行走。非常的不容易。虽然,从小英的座位到讲台的路并不长,但对于小英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3、①现在小英已经走上了讲台,此时此刻,我们该怎么做?(全体学生热烈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②现在,我想采访同学们,你为什么要送给小英热烈、持久的掌声?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这样点拨:A、所以,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你就迫不及待地响起了掌声;B、你要用掌声告诉她,你没有歧视她,而是很关心她;C、小英终于战胜了自己,迈出了最艰难、最勇敢的一步。
③同学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对小英的期待、鼓励、安慰,最后都汇聚成了这热烈、持久的掌声。(课件: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热烈、持久……)
让我们一起来把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出来。
④看来,小英一定是听懂了同学们掌声中的话语,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真情,因为她(指课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热烈的、饱含着同学们深情厚谊的掌声,小英怎么能够忘怀呢?所以,后来,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课件:第6自然段)学生齐读来信。
⑤是啊,多么难忘的掌声啊!也许十年、二十年,甚至小英的一生都会珍惜那令她鼓起生活勇气的掌声。因为是那神奇的掌声,让她从红着眼圈走上讲台到微笑着走下讲台;因为是那神奇的掌声,让她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变得开始和同学们一起
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因为那神奇的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的人生,让她的生活充满阳光和生机。
板书: 忧郁 自卑 开朗 自信
第三篇:《掌声》磨课
培养习惯,回归朴实本位
——《掌声》磨课历程
【案例背景】
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节课中,我们希望,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学,能认认真真地读。在学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读中提升阅读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声》这篇课文是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关于“爱与温暖”。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时间性的词语连接全文,以一个讲述者的口吻,向大家娓娓道来发生他上小学时候的一个故事。故事讲掌声使患了小儿麻痹症的英子,重新找回自信,找到生命中的“掌声”。这篇文章在故事情节上没有特别之处,只不过平铺直叙地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文中共有8处掌声,处处不同。细细品读,掌声之妙,对比之妙,语言之妙,令人赞叹。
【磨课之旅】
一磨教学内容定位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学段要求,学生的学段年龄特点以及文本特点,我们这样思考:第一课时应该上写什么内容?如何区分两个课时?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比较多,而三年级上册,是低段向中段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字词教学依然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就选定为字词教学,包括生字词的教学以及多音字的教学。“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那么,我们怎样利用这个文本,进行言语训练呢?于是,我们将第二个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抓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文本,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文章内容,得到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堂实施:
在生字词教学这一块,我们利用导学单,请学生事先预习,导学单的内容有读词语;查字典,给多音字注音组词;将课文中,想知道的或不懂的提出来。这样,既有预习字词,又有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之后,组织学习活动小组,练习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教学多音字时,我们将多音字放回到原句中,再由原句进行发散,品读与原句相关的一些句子。
第二个板块,先让学生发现并找出这篇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用这些词语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连句成段,进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从第一次试教的反馈情况来看,主要出现这样几处问题:
1.尽管我们想充分给予学生学习时间,但课前预习生字词,课中又组织学习生字词活动,再呈现生字词开火车读。的确,字词是牢牢固固地会读了,但用时太多,太过,而且,学生仅仅是停留在会认 读,而不是会运用。
2.关于导学单和学习单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导学单其实并没有必要。导学单中的字词,都是课文中的词语,学生完全可以再预习时利用自己的书本来完成;导学单中,让学生写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大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不了解。其实,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直接在课文中用问号表示,这也是简单的批注。让学生重新写下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以多音字为中心,品析句子。这样的指向性不明确,而且,一发散,就不知道何时收回,以至于课堂时间拖沓,但却并无实效。
这样的方式,对三上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这样虽然关注了对学生语文能力——概括课文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也比较难以落实。《课标》中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只需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时,相应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明显,这就加大了孩子概括的难度。
针对上述教学反馈,我们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依然将字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将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以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更改为“紧扣忧郁,探索言语秘密”。抓两个重点:1.生字词;2.发现课文通过英子的动作、神态来写出英子内心的忧郁,发现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并尝试运用对比写句子。
二磨教学内容切入口
课堂实施:
在导入课题后,再初读课文,要求将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初读后,认读生字词。
接下来的时间,就交付“紧扣忧郁,探索言语秘密”。先发现英子忧郁的原因,发现英子走路的姿势——一摇一晃,一唱三叹,以画面引读,激发学生对英子的同情。再发现,英子忧郁的句子,继而品读发现,这些句子是通过英子的动作、神态等写出英子的忧郁。再想象画面写话: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以前,现在。
温馨提示:至少完成一组“以前......现在......”,敢于挑战的同学,完成全部。
反思:二次试教后,有这么几点不足:
1.由于缺少相应的引导,就请孩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概括,这是不符合学情的。
2.在品读过程中,想象画面“一摇一晃”时,有部分孩子并没有被激发同情心,相反,却在那儿笑着。这就说明,教师的教还没落到实处。在品读英子忧郁的句子时,老师对教案不太熟悉,所以,品读并没有深入,只是浮于表面。虽然品读不到位,但写话学生却普遍写得比较好。基于以上反馈情况,我们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
三磨回归朴实本位
经过这两轮的磨课,我们重新反思,调整了我们的教学内容,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以时间为序,梳理文章结构;想象对比,细品英子变化;字理识字,培养写字习惯。我们以情境导入后,便认读生字词,将对词语的理解,放入原句中,结合具体的情境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再屏幕出示:
上小学的时候,()的英子总是()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一天,轮到英子讲故事,同学们给了她()次()。从那以后,英子变得()。
以填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搭了个脚手架,学生就顺利地从课文中筛选关键词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在言语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以表示时间词语作为开头的讲故事的一种典型方法。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后,再在对比想象中,细品英子的变化。先发现英子忧郁的原因,再寻找英子忧郁的具体表现,重点品读
英子忧郁具体通过她的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的。在品读时,养成学生品读的一种习惯,点点、圈圈、划划,初步学会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中,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而课堂中的点点、圈圈、划划,就是阅读的一种习惯,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今后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专注,有着很大的作用。品读忧郁的英子后,将写话的内容改为说话。以生字书写替代写话。在生字书写中,我们主要指导书写两个字:“鼓”“励”,这两个字,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识字。“鼓”字,采用字理识字方法,主要是为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汉字的一份热爱之情。“励”字的教学,先请学生观察,说说,哪些笔画容易写错,书写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还强调“一看二写三对比,一个更比一个好”,养成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这次的磨课,课堂流程比较顺畅,学生配合比较积极,老师教学也比较投入。但某些过渡语和评价语,还需磨练。玉不琢不成器,“琢磨”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琢磨”,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进行研读,进行反思,继而,让自己有所提升。
第四篇:掌声评课稿
《掌声》评课稿
大荆镇智仁寄宿小学 李齐剑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许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许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仇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许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 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对教材的大胆的处理,让教学的重点更突出
教师首先让学生体会英子前后不同的性格变化,从而引出重点段二、三自然段的学习。对重点部分的学习,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语句让学生体会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心灵震撼。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仇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4、教师对文本深层的理解,深化了教学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没有仅仅停留在掌声上,而是拓展到“爱”的主题。而课后的延伸有十分有层次,首先是残疾人在大家的关爱下,扬起自强不息的风帆,然后回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对身边的同学给予关爱。文章最后的设计突出了这一点。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4)拓展小练笔,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 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仇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仇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三、一点看法
1、课文5-6小节的学习不够深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这次演讲之后小英的变化,更能体现别人鼓励、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中心,它告诉大家两点:(1)珍惜别人的掌声。
(2)献给别人掌声。而许老师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第五篇:掌声评课稿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掌声》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上午张老师为我们执教了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掌声》,文章描写了一个残疾女孩英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得到了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与夸奖,使她有了从胆小自卑到活泼开朗的彻底改变的故事。文章虽短小,但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今天,张老师饱含深情地带着孩子们到这样优美的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把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达到了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语文课堂,实现了语言、情景和精神的和谐共振。教师和学生共同激情演绎了一堂好课,一堂体现语文本色的好课。下面我就针对这堂课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角色共鸣,入情入境
小英是本课的主要人物,课文主要是围绕小英的神情、动作进行描写的,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摩,从而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感受她的心中所想。张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并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处理,首先让学生体会英子前后不同的性格变化,从而引出重点段二、三自然段的学习。对重点部分的学习,老师紧抓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语句让学生品读,在品读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角色体验如:在品读第2小节时,张老师做了这样的设计:如果当时你是英子,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又如第3小节,张老师抓住重点词“犹豫”让学生展开想象她在犹豫什么?通过这样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在读、思、想的基础上,和小英的内心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把小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体会得淋漓尽致。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觉教得轻松,学生读得到位。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张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如在读第一自然段时,张老师先让学生交流:你从这段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从哪些词语中读到的?(默默地、早早地、总是、不愿意等词)从这些词语中我们感受到小英是孤独的、自卑的、忧郁的,教师又创设情境导读的形式引领学生走入英子孤独、自卑、忧伤的内心。而后让学生把她的痛苦、孤独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从而学生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
三、挖掘空白,蓄积情感
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超越文本,落实语言训练点,扎实、自然,练出语文味。如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抓住了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犹豫”,张老师让学生思考,此时英子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张老师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 这教室里骤然间响起的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仿佛在对英子说:“。”让学生感悟到此时的掌声就是鼓励和支持。再如张老师在教学第二次掌声时:再一次让学生展开想象:教室里再次响起的热烈的掌声,又仿佛在对英子说:“。”感悟此时的掌声又是(称赞、表扬)
再让学生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内涵之后。又再次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英子,你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呢? 张老师在这些地方都设置了体验式发散性说话训练和想象式的拓展说话训练。这些训练的运用,既达到了深挖教材内涵的作用,又起到了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还安排让学生学写掌声的小诗,掌声是()。的环节,读、说、写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
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通过这样的阅读,无疑为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掌声》评课稿
《掌声》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从此微笑着面对人生。全文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杨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英子的神情和动作的句子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在教学中,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文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的特点,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身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下午我领略了杨聪巧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真是受益非浅,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优化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中,为将学生心中感受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杨老师精心地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课的开始杨老师以谈话的形式请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得到过谁的掌声?什么时候,你为谁鼓过掌?得到掌声时心里怎样?这样把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就成功地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积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读书——思考——发现——表达”是阅读文本由理解内容到发现外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方法。杨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英子的忧郁和开朗时,先让学生在读中去“发现”,读后说“发现”,然后又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找依据,这样的教学过程渗透了学法,让学生在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中走进文本,感受英子的形象,领略了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还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
三、重视朗读,并将读落到实处,这主要体现在:
1、读有要求:杨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精读时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讲读第一段与第四段时让学生走进文中的字里行间来感悟英子,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读有层次:开始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杨老师在给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产生直觉,抓住英子的心理,细读揣摩,把各种情感体会溶入朗读读出了一个丰满的英子。
3、朗读形式多样。
四、人文渗透情感激昂
整堂课是由掌声走进课堂,又有掌声走出课堂,并且把掌声贯穿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注意人文关怀。
当然,这堂课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字词落实得不够,激励语不够丰富。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要评的课是李琇琪老师教授的《掌声》一课。《掌声》是新课程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十分感人。
全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小英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因此指导学生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评这堂课,我想给李老师一点掌声,因为对我来说我觉得不是我来评这堂课,而是应该向李老师学习这堂课的教学。这是堂成功的课,它让学生学得愉快,让听课老师听得轻松。李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诠释了《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主导思想,让对话“活”了起来。整堂课,老师没有提出什么琐碎的问题,而是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亮点
1、课文导入轻松自然
本课的导入是整堂课的第一个闪光点。教师没有拐弯抹角的故弄玄虚。而是说:“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用什么方式欢迎?”“老师有些紧张希望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鼓励。”“掌声可以表示欢迎,表示鼓励,有许多作用。”短短的三句话就引入课题,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也突出了主题,把学生轻松地带入课中。
2、正确把握课文重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这堂课在对课整体步骤安排中,教师没有循规蹈矩地依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教师先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体会出小英孤独、寂寞、自卑的情感。接下来教师引出了第五自然段,通过让学生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小英快乐的情感。虽然教师没有刻意把两段进行对比,但学生已经在心里对比出前后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找找小英情感变化的原因,学生当然很容易找出是两次掌声使小英产生了变化,但学生这时真正感受到的是掌声对一个残疾人产生的作用是非常惊人的。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当中,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3、注重朗读,读得有效。
(1)读有要求:李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精读时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讲读第一段与第四段时让学生走进文中的字里行间来感悟英子,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读有层次:开始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李老师在给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产生直觉,抓住英子的心理,细读揣摩,把各种情感体会溶入朗读读出了一个丰满的英子。
4、积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读书--思考--发现--表达”是阅读文本由理解内容到发现外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方法。李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李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小英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然后让学生逐段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动手划、动口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的说小英很害怕,怕同学们会笑话她,所以她的头立刻低了下去;有的说小英很感动,因为她的眼圈儿红了;有的说掌声给了小英力量,所以她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李老师乘热打铁,让学生说完自己的感受时就通过朗读把小英的内心给读出来,此时,学生的朗读动情、投入。就这样,学生在朗读、交流、讨论中理解了小英从自卑、犹豫到感动、自信的过程,更好地体会了掌声的无穷力量,突出“掌声”的内涵。
5、联系生活体验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李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见到怎样的小英?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小英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6、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
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骤然间、经久不息等。李老师是这样教学这几个词的:
师:文中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骤然间。
师:掌声是怎样响起的? 生:突然间。
学生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骤然间”。师:第二次,同学们给了小英什么样的掌声? 生:同学们给了小英经久不息的掌声。
师:老师很想知道经久不息的掌声是什么样?同学们用掌声表示表示。(学生鼓起热烈的掌声。)师:好,够热烈,能持久一些吗? 就在这掌声中,学生理解经久不息的意思。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
7、教师对文本深层的理解,深化了教学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没有仅仅停留在掌声上,而是拓展到“爱”的主题。而课后的延伸十分有层次,教师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了先让孩子说说生活中你给别人掌声吗?为什么?再说说你得到过别人地掌声吗?然后是让学生说说你想把掌声送给谁?最后看生活中给予别人爱的人的图片,请学生们向他们献出掌声,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向他们学习什么?”这样,既升华了课文的内涵: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己的“掌声”,又让“掌声”永远地走进了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