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一课时教案

时间:2019-05-15 01: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说第一课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说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篇:师说第一课时教案

师说

一、导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而且在座的各位在不久的将来,也都会成为教师中的一员。大家对教师这一职业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

二、文学常识 :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称韩昌黎。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四、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五、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

六、文中生字注音

愚昧(yú)句读(dòu)或不焉(fǒu)相师(xiāng)

谀(yú)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巫医(wū)

七、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研读第一段

①请一位学生来读第一段。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先自己翻译第一段,③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

④教师对第一段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并指出应掌握的重点字词。⑤再次让学生串译第一段。⑥同学们齐读第一段。⑦分析第一段。

提问: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性

从两个角度阐释 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之所存

⑧学生结合板书,课堂背诵,教师巡回检查。⑨齐声背诵第一段。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教案首页)10授课顺序 总第 讲 班级 级护理11班 授课教师 刘静 课 题 师说 学时 1

1、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掌握 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目标授课方式 教研室签字 1.导入文章 达标过程与教学环节 2.文学常识介绍: 3.写作背景 4.作者简介 5.解题 6.研读第一段 7.作业 讲授 教 具 系主任签字 多媒体

第二篇:《师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语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下面请听两个小故事:

1、程门立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四十岁时,往洛中拜程颐为师。一日,与游酢去拜

见程颐,正值程颐闭目瞑坐,两人不敢惊动老师,在门外伫立。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重教。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2、张良拜师: 张良,是高祖刘邦的军师,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心里很不高兴,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对张良说:“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后来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张良最终赢得了老人的信赖,授之以决胜天下的兵书,助其成就大业。再一次说明尊师的重要)

要求:再收集尊敬师长的故事,以此作为事实论据,写一篇议论文。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唐代散文家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

三、介绍作者

1、读注释12、介绍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

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 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这次古文运动,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

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四、解题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2、标题含义: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五、范读

六、齐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思考:这篇文章为谁而作?文中有没有信息?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1、2、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译文,教师点拨。

3、问题: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③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导入下一课时,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下节课我们再探究。

第三篇:师说第一课时定稿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快班使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掌握并积累第一自然段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教授。对此种恶劣的世风深恶痛绝,于是作《师说》“抗颜为师”

4、文题阐释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序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类文体。这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这篇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李蟠的,实际上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名句积累: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原毁》)

天街小雨润如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④,不止不行。(《原道》)⑤蚍蜉撼大树。(《调张籍》)⑥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⑦仰不愧天。(《与孟尚书书》)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原道》)

二、重要字音

庸()知嗟()乎句读()或不()焉谀()欤()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蟠()经传()贻()之冉()

三、对照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义。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2.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3.背景资料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士族合法地垄断着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不管品德智能高低,生来就是统治者。这些贵族子弟进入崇文馆和国子学等国家高级学府读书,却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赏析】大漠茫茫,细沙如雪;燕山绵绵,明月似钩。这两句写出了边塞壮阔的自然景色。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冽,正是用武之地;“月似钩”的联想更点明了思战之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五年高考】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2013山东,17,4分)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

1、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四、【合作探究】

1、翻译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2、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

学生乙:。

2、(2009安徽,19,4分)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 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 新春对联:

上联下联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下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赏析】大漠茫茫,细沙如雪;燕山绵绵,明月似钩。这两句写出了边塞壮阔的自然景色。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冽,正是用武之地;“月似钩”的联想更点明了思战之意。

第四篇:师说三课时教案

《师说》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语文课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师说三课时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师说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展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夫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含义。“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含义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夫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四、朗读正字音。

五、提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请同学尝试翻译并加以指点,指出重点词句。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含义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夫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夫子。孔夫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七、本文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使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旦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含义,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使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八本课小结。

九布置作业。

第五篇:《师说》教案(第1-2课时)

蔚志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16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师说》教案

课题:师说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法:讲授、诵读、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思想、作品;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说”的有关文体常识;

3、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4、翻译第一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课文翻译

难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义不同、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特殊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本单元话题“擦拭理性的目光”导入。概要介绍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对理性思考的重视。

二、讲授新课

(一)题解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本文标题“师说”,“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著有《昌黎先生集》。

(三)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dòu)

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

老聃(dān)蟠(pán)苌弘(cháng)近谀(yú)作师说以贻(yí)之

(五)学生自读课文

(六)课文翻译(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今义不同,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某方面有专门学问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这是一个判断句。②所以,古今义不同,古义,即课文中的蔚志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16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意思,用来----的。今义为-----的原因。③受,通“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之,指知识和道理。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动词,有疑惑。第二个惑,是名词,疑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闻,懂得。固,本来。先乎吾,比我早。从而,跟从并且。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师,学习,动词。道,道理。

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卑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无,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一个判断句。

(七)教师领读课文一遍。

(八)学生自己翻译一遍,有问题的提出来,教师答疑。

三、学生练习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惑而不从师

④吾从而师之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划分正确的是: ①②③⑥/④/⑤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吾从而师之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划分正确的是:①/②③/④⑤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它,指知识和道理

③代词,他

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无兄弟之亲

⑧藏之名山

⑨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⑩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属于判断句的有:①⑩ 属于省略句的有:⑧

属于倒装句的有:②③④⑤⑥⑦ 属于被动句的有:⑨

四、课堂小结,学法指导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标准:信、达、雅

方法:增、删、调、留、换

五、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文第二段

要求:熟读,自己先翻译一遍,不会的作好标记,小组内展开讨论。

六、布置作业

第2课时

一、继续翻译课文剩余部分。蔚志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16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一)第二段

1、学生先读此段一遍。

2、学生借助注解自己翻译,教师作订正、补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第一个愚,亦然。愚人。其皆出于此乎:其,大概,表推测。

于其身也,则耻师也:于,对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惑矣:糊涂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倒装句的一种。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或师焉,或不焉:有的从师,有的却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小,大,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学,古今义不同。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人,这类人。这些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关于“其”的翻译,这里要陈述一下翻译为“难道”的理由。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古今义不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不拘于时,学于余: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第一个于,被。第二个于,向。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践行古人从师之道。

二、再读课文一遍。

三、学生自己消化一下刚才翻译的内容。从中找出一词多义、古今义不同、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结合所学,记忆之。

四、背诵全文。

五、课堂练习与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后小记:

下载师说第一课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说第一课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师说》教案 2课时[精选]

    《师说》教案 教学时间:2014年 3月 24 日 星 期: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

    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懂得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大森林里,住着这样一对邻居,一只长得很丑,叫声又难听,但喜欢听奉承话......

    第一课时 教案

    三亚落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较好地结合课文理解。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达到有一定的情感。 3、精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三亚迷人的风......

    第一课时教案

    剑桥预备级B册unit1第一课时教案 刘菲菲 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pencil,pencilcase,bag,ruler,eraser,pen并能用英语介绍文具。 2.能听懂所接触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模板集锦十篇师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在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总—分......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

    师说教案★

    (一)课文掌握及主题理解 阅读课文,理解标题“师说”的含义,了解“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各个小组结合注释分析概括各段基本内容,疏通文义;4个小组分别准备各段讲稿,特别要注意要当好......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