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五篇]

时间:2019-05-15 01: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

小庙中心校:四(4)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2)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要点的介绍(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传统文化的特点(3)、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P39的活动材料,多媒体图片展示

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4、内容分析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 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稳定并持久,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例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

天坛简介: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B.地位: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例如: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 ②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学生活动:阅读P1-3/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约”,增加了学生的修身养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3.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双重作用(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活动:P43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为什么?(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其意义在于)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例如:忠、愚忠、义气;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君主)的利益、以社会发展为己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宽容、仁厚、诚信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 “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4、观点碰撞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

5、课外作业

过年,曾经是多么让人心跳,让人渴望的字眼。贴对联、放鞭炮,在热闹的人群中放声欢笑。但这一切,正在逐渐淡去,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是传统文化的丧失?怎样营造浓浓的过年气氛,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你认为春节所传递的哪些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

5、课外拓展

中国传统习俗——春节的由来

第二篇:教学案例:《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二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徐州一中 刘宁

[内容简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研究目的]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8年是奥运年。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5000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新课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活动总结、概念阐释: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3)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

传统节日:火把节(图片配乐)——感受传统习俗

齐背《旅夜书怀》、杜甫 《唐诗宋词读本》——感受传统文艺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和苏州园林——感受传统建筑 徐州传统文化介绍:(学生柳琴表演)活动总结、教材梳理:(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B.地位: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观看录像: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的特征(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中国古代“贵和”思想,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

(2)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古代现代婚礼的对照: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思考:现代婚礼中还有那些传统的印记!生谈:现代婚礼传统的印记。展示中式风格的装修: 中国的传统节日——典型(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压岁钱等)。(过渡)思考:作为晚辈应该对长辈做些什么?对父母做些什么?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之一“孝”的内涵

《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孔子认为孝的精神核心是敬、无违、是使父母心里高兴;行孝的外在形式是对父母有“礼”。具体表现为敬养、志养、色养。

图示:中国二十四孝 分析现代社会尽孝现象: 孝道方式一:大学生给父母磕头就算是孝顺了吗?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一个头。

孝道方式二:寒假作业是帮爸爸妈妈洗脚武科大城建学院06级767名大学生,昨日“领”到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大年夜给父母洗脚。能否完成这份“孝心作业”,一些大学生没有信心。

讨论:

1.尽孝道以磕头洗脚的形式说明了什么? 2.今天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发言: 2.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辩证认识,移风易俗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忠、义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回顾:文化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总结: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课后思考: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完成了设定的目标。“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文化内容重在感受,结合基本内容我准备了大量的感受性材料。尤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宣传片。将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内容进行了剪辑。做成两段材料,作为启发性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启发作用。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研究目的。

作为高效课堂的互动策略研究。在本课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布置了自主合作探究课题:“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课前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尤其结合本地实际重点谈了徐州传统文化。并由本班学生表演了徐州本地柳琴,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表演、讨论、发言、背诵等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开设我在教育理念上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作为老师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可以说给他点“阳光”,他就能“灿烂”。关键是很多时候教师成了“课霸”,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一方面是习惯、观念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问题。学生被“解放”后,教师可能就会“驾驭”不了课堂,学生展示出才华,教师可能会感到没面子。实际上,一个有眼光、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骄傲。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应时刻倍感压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带出人格自由、精神独立、文化厚重、做事大气的学生。上一节好课不容易,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的教师更难。我想通过这节课我对自己在教育的追求和方向上有进一步的明确。也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宋健伟

让课堂充满思考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宋健伟

问题背景

中学的课堂教学一直提倡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实教学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能够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摆脱一味的教师主导灌输式的教学情境是本案例探索的重点。

本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如何将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的实例展现给同学则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本课中对传统文化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这些都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和佐证让学生分组思考得出结论;而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归纳总结发使学生得出结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个方面的实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以及区分和思考得出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

案例呈现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PPT展示两组4副图片,其中清明上河图与新浪网首页图片为一组;北京的故宫和九江一中的新教学图片为一组。

创设问题:通过这两组图片的对比,请同学们思考,里面哪些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学生回答:清明上河图与北京的故宫属于传统文化。

(二)继续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推进新课

探究一

创设问题:通过前面的图片展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分类很正确,那么请继续结合上面的图片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标准将属于传统文化的图片选出来的呢?

创设问题的引导环节:如果此处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和杂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图片的存在时间的角度和为什么现在仍然被人们所见到为引,激发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

学生回答:区分标准有存在的时间长短和能否流传至今。

教师总结:文化存在时间的长短就是此文化的离现在有一定的年代,能否流传至今则体现着传统文化是否能够稳定的流传下来。所以此时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和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探究二

通过PPT展示4组图片,第一组展示端午节划龙舟和春节铁春联两副图片、第二组展示黄鹤楼和哥特式建筑代表米兰大教堂的图片、第三组展示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的书法和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第四组展示孟子头像及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墨子的头像及其兼爱的思想。

创设问题:通过观察上面四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个

问题:这些是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呢?第二个问题:你能通过观察图

片归纳出传统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吗?第三个问题:传统文化的这些

表现形式各自代表什么呢?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第一组图片是表现出中国人过年过节时的一些习

俗,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形式;而第二组图片是从古代建筑的角度表现

传统文化;第三组图片则是从古代的书法和绘画角度表现传统文化,属于传统文艺的组成部分;第四组图片是从古代思想角度表现传统文

化,如民本的思想演变成今天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思想对社会发

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和归纳传统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教师总结:传统文化可以以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

想四种形式表现出来,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继承的。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

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传统思想: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探究三

上课之前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前准备材料,教师准备我国各民族服饰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准备的材料为我国古代以来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准备的材料:通过PPT展示2组图片。一族为传统藏族服饰与传

统苗族服饰;另一组为传统傣族服饰与传统满族服饰。

学生准备的材料:古代至今的春节风俗习惯,包括唐代春节放灯和饰

梅花妆、宋代春节燃放爆竹、明代春节拜年送名片、清代春节猜灯迷

等传统习俗。现代春节电脑控制放烟花爆竹,网上猜灯迷,网络、电

话、短信拜年等习惯。

讨论:

1、通过对比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什么特性?

2、古代春节的风俗习惯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特点?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通过对比不同民族间服饰的差别,应该提示学生

将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找出来。通过不同时代春节的风俗习惯的对比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放爆竹和猜灯迷等活动在我们今天春节依然存在,只是其中有些东西内涵与时俱进了但实质却是一直都存在的。让学生

理解其是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只有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

求,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积

极促进作用,才能稳定的流传下来。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探究四

通过PPT展示2组传统文化的图片,一组为古代女子“缠足”的图片

和封建时代看见父母官百姓要下跪行礼的图片;二组为现在女孩子跳

舞的图片和领导人与百姓间见面握手的图片。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有教师阐述过去的女孩-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指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

成“笋”形的“三寸金莲”。这样做一般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

母亲或祖母不顾孩子的眼泪与喊叫,以尽到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

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通过对比让学生选择出至今仍被我们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和被我们放弃了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面对传统文

化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教师提问:假如这些图片里面的人物是你,你会选择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选择身体自由发展和平等的握手交往方式。

教师总结: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取其精华,去取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

(三)继续引导学生,将知识生活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将思考推广到

生活中,让学生更加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在课后在生活中再思考自己应该如

何对待身边的这些传统文化,让学生汇集各自的心得体会,形成课程

小论文。供给相关处室教研参考。

(四)课堂知识总节

含义: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

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预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作用: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

持久的影响持久

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

为代表。

传统文化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相对稳定性

特点鲜明的民族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态度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核心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课堂中通过不断发问让学生思考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举更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与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思考和探讨使学生对知识层层深入去思考和理解,使学生能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教学工作。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思考必须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是学生所了解的例子,尽量避免将问题情境设置于学生知识和认识的盲区;第二,设置的问题情境时应观察学生的反映,教师必须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又加强对学生的思考的引导,使学生能朝者教师社顶的方向思考和探讨,避免出现答非所问或者学生思考和讨论出现盲区、盲点的现象;第三,课堂教学活用多媒体的同时也应当适当的加以板书,多媒体播放的速度尽量放慢,配合板书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使学生能层层推进地理解知识。此外课堂才做层面还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如图片展示以外的关于传统文化表现方面的知识应加以准备,做到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保证课堂教学有较高的质量。

专家点评

第四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微山县第一中学 张玉峰 【教学目标】

一、知识

了解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知道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教学过程】

播放《说唱脸谱》视频:探究:该视频体现了中国哪一种传统文化?除了该文化外,中国还有哪些传统文化? 导入新课;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大同”思想等材料。)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本课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活动一:请学生看图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泼水节),学生分组讨论介绍这些习俗的由来以及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保留至今。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 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活动二:请学生看图片(四合院),请一位同学介绍四合院的特点。学生讨论: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特色?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礼教思想和道家天上合一思想。居住在四合院,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友谊和信任。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营造和谐气氛。

活动三:请学生看有关传统文艺(京剧、书法、武术等)的图片,请一位学生介绍京剧的由来和特点。

学生讨论: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活动四:请学生看图片(孙中山手书“大同书”),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大同”思想。学生讨论: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归纳:毛泽东所说的这句话表明,对于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以上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学生思考: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对我们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活动五:自主探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影响

地位

例子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活动六: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同时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概括出后: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相对稳定性

活动七: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中华民族的人无论身在何方大都会用相同的方式纪念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不同民族的人即使在同一国度,纪念各自传统文化的方式也不一样,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概括出: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相对稳定性 多媒体展示: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活动八:展示两幅图片——兰州女子杨丽娟痴迷刘德华与刘德华为父亲过生日

学生探究:他们的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个重要的美德有联系?学生概括出:孝。教师归纳: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尔雅》:“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活动九: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岳母刺字和孔雀东南飞 学生合作探究:传统孝文化是否都起积极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

2、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内涵一成不变,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和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活动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传统“孝”文化是财富,应全盘吸收。反方:传统“孝”文化是包袱,应全盘否定。

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活动十一:情感升华:学生合作探究:在当代我们如何尽孝呢? 教师归纳:

1、思想沟通,尊敬父母

2、小事做起,关心父母

3、自尊自强,回报父母 最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劝孝歌》,并进而总结:出世界上什么都可等待,唯有尽孝不可等待。【板书】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继承性(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1)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总体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前设计的目标,从我做为教者的角度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1、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

教材固然是教学的依据,但是我们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既要以教材作为方向引导,在具体教学中,又应灵活处理,甚至可以适当取舍。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便可,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便可。

2、难点的突破应打破常规,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难点,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原因而导致的难于理解,不会应用:二是对教师来说由于知识本身的深度和学生理解力的浅度而构成的矛盾难于协调。因而,归结这两方面的原因还是与学生相关的原因较多,而“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突破难点可试着一改过去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还有“不讲还有点懂,越讲越不懂”的局面。而应采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解决难点。

3、在新课改中,要合适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新课改比过去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合适地处理“收”与“放”的关系,我想应是课改向前推动的一个助推器,而本节课我觉得在这方面也存在如何处理好“收”与“放”的问题,期待与大家探讨.

第五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题 目《传统文化的继承》

姓名: 任教学校:

所教年级:高一

选用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文化生活》 课型:授新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地域角度介绍了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交融与传播;从时间顺序介绍了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并通过整合介绍了文化创新,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第三单元谈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必须采取本单元所讲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和方法。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因此,第二单元在教材四个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又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而本框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向前衔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做了铺垫,因此本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辨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其表现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3)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作用(1)与时俱进——促进作用(2)一成不变——阻碍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依据:高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在传统文化总体来讲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以及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继承等内容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本课重在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突破:通过挖掘本土资源(千年建水古城),结合学生生活(春节),在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疑、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

依据:多数中学生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

二、全面辩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较狭隘,或是认为它是保守、封建的代名词,应完全抛弃,或是认为它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纽带,应全部保留。对这些方面如何区分和认识是需要提高认识和自身的分辨能力的。

突破: 通过观看春节相关视频及阅读材料,进行材料分析以设问导思、师生对话的方式共同探究,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并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高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对传统文化会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但只停留在文化表象,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可能无法形成对传统文化客观与公正的评价。2.知识障碍分析:

对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动机和兴趣分析: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本土资源,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懂得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四、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图示法、情境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学法:自学感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导案

六、教学过程(详案)

(一)导入新课

1.解析本节课要达成的课堂目标,明确任务(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懂得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 3 者和享用者。

2.图片展示:小城故事

展示千年建水古城图片(雄震东南朝阳楼,十七孔桥,朱家花园,孔庙,古城生活),导入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种表现形式,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现象。(自主学习---组内分享---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二)讲授新课 1.传统文化面面观

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写出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分条叙述。

例:(1)传统习俗的继承: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2)传统建筑的继承:长城、故宫„„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

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了解,尝试归纳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何特点?

(自主学习---抽查---如果存在问题,由小组内帮忙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班长解决,班长解决不了的,老师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分析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知道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通过生活化的案例介绍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同时,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 4 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材料1:春节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宗教情怀。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随着时代变迁,春节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内容,被赋予了时代气息。在秦汉以前,贴春联的目的是驱鬼压邪,如今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在唐朝拜年目的是把仇恨解开,他们拜年的方式是下跪,现在我们的目的是团圆,方式也更多样……

材料2: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送礼、铺张浪费现象容易集中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借送红包、拜年等春节的传统习俗,行受贿之实。

阅读材料,分析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

(自主学习---对子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春节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明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实现情感升华,突显政治学科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明确一成不变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观看视频《春节陋习面面观,不良陋习待改善》,结合所学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自主学习---对子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交流合作,突出重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5.传统文化在身边 观看视频1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回家篇》之《迟来的新衣》及视频2《常回家看看公益广告》,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观看视频,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小组代表展示----完成问题1)

(2)6月20日端午节,你准备如何过?(自主思考---个人展示---完成问题2)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冲突(“孝”与“不孝”“回家”与“不回家”),在两难选择中提升学生对事物辩证分析的能力,感悟文化,感悟生活,回归生活本身,学以致用,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当堂检测(自主作答--互批互改--赋分--甲乙对教--小组群教--学科小组长汇报)

1.(2014·四川文综)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4·安徽文综)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2014·北京文综)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6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4.(2014·福建文综)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四)课堂小结

1.用图表的方式表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含义(内容)、影响、地位。

2.尝试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反思升华

1.本节课的核心主干是否达成知识网络构建? 2.在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是否有什么收获? 3.错题不能解决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六)课后作业:“我的端午节” 精心设计:属于我的端午节。

七、板书设计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八、教学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目前各中小学都在尝试进行课堂模式改革,尝试打造高效课堂,结合我校乐育高效课堂模式及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优点

1、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本课从当地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着手,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知识,树立情感,培养能力,是新课改中生活化的体现。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发言,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过多的点评,只归纳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之间能有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线索清晰,条理分明。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案例(如春节、回家)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设计紧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体而言,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学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掘,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这也正切合了乐育、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准备不够充分。教学内容过简,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2.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较弱。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重难点不够突出,材料、视频解析不够深入。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和解析并不到位,浮于表面。

4.反馈和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给与积极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遗憾的是课堂上过于紧张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

(三)反思小结

1.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当教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得多。而课堂也会因此而散发生机与活力。

2.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适度恰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很重要,但不能过度,适度地把握,便会拥有一堂有生命力的课堂。

下载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二单元 第4课第1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第四课 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第 1 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麻镇中学王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

    继承传统文化——通讯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北码小学 毕作刚 北码小学组织学生观看《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为了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

    08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曾春林 教学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懂得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辩证的看待传统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内容简介] 在学生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