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共有三个班,学生153人。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
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诗画揽胜”;“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
“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欣赏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
5.领略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周次 日期 教学进度 备注 —— 总体了解本学期内容。1课时
—— 黄河胜景 1课时
—— 黄河号子 1课时
—— 黄河精神 1课时
—— 黄河颂歌 1课时
—— 泰山美景 1课时
—— 泰山日出 1课时
—— 登山抒怀 1课时
—— 泰山典故 1课时 —— 准备经典诵读比赛 1课时
—— 经典诵读比赛 1课时
——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1课时
—— 生肖歇后语 1课时 —— 成语接龙活动歇后语大比拼 1课时
—— 百姓创造的歌谣 1课时 —— 童谣 1课时 —— 组织童谣大赛 1课时
—— 童谣大赛 1课时
—— 复习考试 1课时
—— 复习考试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生学习情况简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11人,男生纪律较好,有些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书写认真,学习扎实,学生的知识面广,能力较强,但有的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差,独立思考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了自己,上课随便讲话,如果能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传统文化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课的喜爱。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看视频,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能力培养侧重点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 黄河胜景 第二周 黄河号子 第三周 黄河精神 第四周 黄河颂歌 第五周 泰山美景 第六周 泰山日出 第七周 登山抒怀 第八周 泰山典故 第九周 复习第十周 复习考试
第十一周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第十二周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第十三周 生肖歇后语 第十五周 生肖歇后语 第十六周 百姓创作的歌谣 第十七周 童谣 第十八周 复习考试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宫淑琴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第三册 三年级 宫淑琴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三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52人。学生大部分对这门课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教学进度
1、人之初 2课时
2、子不学 1课时
3、昔仲尼 1课时
4、师生 1课时
5、花木
16、精卫填海
17、大禹治水
18、万世师表
29、为人处世的准则
110、中国儒学第二奠基人 111、民本思想的先声 112、历仕三朝的贤相
213、晏子言行的记录 114、才华横溢的孔融 115、爱惜人才的孔融 1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2011.2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临沂九曲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诗词诵读
(一)、娱乐体育、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
(二)、中华河流、政治人物、诗词诵读
(三)共十个单元,35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 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七、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均一课时。每周一课。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1课 《三字经》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教学重点】
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 本段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三、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四、全课小节
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第2课 《三字经》
(二)【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 本科内容的背诵。【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三、拓展活动
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四、全课总结 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第3课 《三字经》
(三)【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教学重点】
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 【教学难点】 本课全文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科内容:
(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2)学生齐读一遍。(3)纠正读音。(4)学生独立背诵。
(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小节
第4课 《百家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
(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教学难点】 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姓荆,说说你姓什么?(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2、作者介绍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
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
“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5、背诵
(1)分句教孩子们读,(2)孩子们独立背诵。(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
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
略
8、改姓
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姓。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5课 《百家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
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教学难点】 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由居地而来: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等 由部落而来:独孤氏、尉迟氏。有人名而来:端木氏、颛孙氏。自创姓氏:赫连氏。有山水之名而来:完颜氏、由赐姓而来: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淳于氏 由职业而来:漆雕氏
由排序而来: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1)帮助学生读、注音
(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4)个别检查。
三、总结
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二单元 民间传说 第6课 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教学重点】
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
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师问:
(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 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2、学习第二段: 接着读第二段。
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孤儿)嫂子对他如何?(嫂子对他不好。还刁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
3、学习第三段:
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读两遍后问:
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
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
4、学习第四段:
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娘,牛郎和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织女相会一次。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5、巩固
学生分组分角色读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三、作业布置
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7课 孟姜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解。
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命运。【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成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材简析】
孟姜女的故事讲述了秦朝刚刚结婚的范杞梁被征召去修长城,结果一年时间过去了,都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孟姜 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他时,发现范杞梁已经累死在修长城的过程中,万分悲痛的孟姜女失声痛哭,居然哭倒了长城。【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谁爬过长城?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征80万人修筑长城,范杞梁被征召。此时的范杞梁刚刚结婚,就离开妻子孟姜女去修长城,一年未归。孟姜女连夜为范杞梁赶制寒衣,要去长城寻找丈夫。
通过朗读第一段,问:孟姜女姓什么?为什么不是姓孟?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
回答完后继续教学生读书,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繁重的老矣,计划了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原因。
2、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讲述了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丈夫范杞梁已经累死。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 观,以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3、学习第三段:
第三段讲述了孟姜女得知梁杞梁已经累死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哭倒了长城,在长城得崩塌处,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孟姜女悲痛之下,投海而死。
学生读课文后问: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
4、学习第四段:
介绍了人们纪念孟姜女的情况,人们根据传说推断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山海关,由于不知道孟姜女是哪里人,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是孟姜女的故乡,修建了孟姜女的墓。(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
5、知识链接:
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叔、季。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 女儿。
6、知识拓展: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试着读一读.三、作业布置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
第8课 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掌握主要情节。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体会故事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祝英台形象的特点,分析师母、祝英台父母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难点】
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材简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它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送不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其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和吃人礼教对年轻人爱情的钳制和迫害,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门第等级的反抗。【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 发现祝英台是女子。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第一段讲了什么事?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进书院呢?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有关,当时的女子是没有资格进学校读书的,所以祝英台想读书,只有女扮男装。向学生介绍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歧视与不公)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第二段讲述了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在师母的指点下才发现祝英台是女子,于是去祝英台求婚,但遭到祝英台父母的反对,梁山伯悲愤病亡。)
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祝英台父母反对梁山伯求婚的本质原因?
书生梁山伯和祝英台父母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吗?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第三段讲述了祝英台被迫嫁人,在迎娶的路上,到梁山伯的墓前哭拜亡灵,与梁山伯化身为一对彩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表达了两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祝英 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四、巩固提高
(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
五、知识拓展
(1)听一听: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读一读:荆南竹枝词。
咏梁祝(淸)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
第9课 白蛇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白蛇传”的故事,能说出白蛇传的内容大意。
2、认识“白蛇传”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意义。
3、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白蛇传故事所表达的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教材分析】
《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携青蛇来到杭州的西湖,并与许仙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本文安排在第二单元《民间传说》部分。教学中,帮助孩子打开民间传说的大门,激发学生所谓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遨游。本课就是有秀的范例,让学生多读课文,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感受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憎恶坏人自私、贪婪、懒惰的恶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吗》?这部电视剧说了个什么故事?
谁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后,是接着说,今天咱们再来学习这篇民间传说。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相识,许仙在西湖遇到了白蛇幻化的白娘子,以及青蛇幻化的小青,由于避雨而相识,并且最终结为夫妻,开了家药铺,生活的很幸福。)
学生读课文后,问:白娘子和青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
2、学习课文第二段:
(第二段讲述了金山寺的法海和尚为收服白娘子,把许仙拘禁在金山寺,白娘子为了救出许仙,水漫金山死,因此触犯了天条,由于白娘子展示了她的法术,这位后面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
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让学生体会白娘子的性格以及形象,分析法海的形象以及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在此处留作业:搜集有关法海的资料,和同学分享)
3、学习课文第三段:
(讲述了许仙对白娘子是蛇妖的说法将信将疑,帮助法海用金钵盂收复了白娘子和青青,法海在雷锋寺前砌成了雷锋塔,镇住了白娘子。)
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法海怎样镇住白娘子的?
4、学习第四段:
(第四段讲述了白娘子的儿子长大后考取了状元,将母亲就出了雷峰塔,一家人幸福团聚。)学生进度课文,了解许仙的人物形象,体会许仙在故事中的作用。
这个故事的结束与“牛郎织女”和“梁祝”有什么不同之处?
5、知识拓展
老师或学生讲故事:《白娘子峨眉山盗灵芝仙草》
三、作业布置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三单元 历法与生肖
第10课 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
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2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
(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
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
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每19年安排7个闰月。所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 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
(4)农历的旬: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
“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
2、想一想:
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农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每月 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
3、查一查:
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
第11课 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中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 化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投影出示:
春 季 立 春
2月3 —5日交节 雨 水
2月18—20日交节惊 蛰
3月5—7日交节 春 分
3月20—22日交节清 明
4月4—6日交节 谷 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 季 立 夏
5月5—7日交节 小 满
5月20—22日交节芒 种
6月5—7日交节 夏 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 暑
7月6—8日交节 大 暑
7月22—24日交节
秋 季 立 秋
8月7—9日交节 处 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 露
9月7—9日交节 秋 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 露
10月8—9日交节 霜 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 季 立 冬
11月7—8日交节 小 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 雪
12月6—8日交节
冬 至
12月21—23日交节 小 寒
1月5—7日交节 大 寒
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表·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东面的动物。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资历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署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莲,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35 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
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背诵:二十四节气。巩固拓展:
第12课 十二生肖
【教材分析】
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 我们为什么有属相?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
二、探究新:
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
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 一类是六畜:有牛、马、羊、猪、狗、鸡; 一类是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 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龙。
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的印象。
4、十二生肖的传说: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你还知道那些传说?
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 代之后才有的,出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有猫。
三、拓展活动
1、背诵十二属相。
2、拓展活动:十二属相诗(节选)(南朝.陈)沈炯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啃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第四单元 诗词诵读
(一)第13课 题菊花
【教学目标】
1、会认:“飒、栽、蕊寒、慷慨”
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借助诗文解析想象出“菊花”含义,感受菊花的美,并了解作者的理想愿望。
3、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背诵课后拓展活动中所列的名句,领会其内容。教材分析:
该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一首托物咏志诗,通过对句话不畏寒秋傲然盛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畏艰难、积极要求改造世界、争取平等的雄心壮志,展现了世人孤傲独立、不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含了作者对弯头那个政治腐败和社会的不满情绪。作品从侧面赞扬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格,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气概和威武形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背诵这首诗,其难点是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预习,并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1、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2、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三、深入探究,领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2、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四、学习日积月累,了解与菊花有关的表达理想和志向的诗句。
五、拓展活动
背诵一些表达志向的古代诗歌名句,认真体会其内在的精神。
第14课 酌贪泉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作者的高贵品质和志向。
3、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酌贪泉》
1、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2、借助诗文解析深入感悟:
(1)、夷齐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贵品质。
三、拓展活动
读一读《猛虎行》,体会诗人的志气。
第15课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诗人悲愤的情怀,深情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夏日绝句》
1、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大意。
2、再读诗文,深入感知
(1)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教师小结。
三、拓展活动
1、读《霸王别姬》,了解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2、了解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四、找一找
课后查找几首李清照的作品欣赏一下。
第五单元 “娱乐体育”
第16课 武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和重要的四个门派;明确中国武术“重德不重艺”的特征,知道无数首先是一种供自己强身健体的运动,其次是抵御敌人,不能作为炫耀或者恃强凌弱的手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无数最重要的目是强身健体。引导学生熟悉我国几个重要的门派,并介绍太极拳的特点,通过对比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知道中国武术出了门派繁多、武术招数花样各异外,重要的是有一套自己的武术道德,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认知感。通过对少林、太极拳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对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作了介绍,重点是掌握中国武术的代表--少林功夫的特点和起源,明确中国功夫重视“武德”的特点同时熟悉太极拳的特点。难点是中国武术的门派分类。【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们喜欢看武打片吗?看过那些我大片?知道那些中国功夫?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中国武术。
二、探究新知
1、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无数的内容和作用。
2、阅读课文第二段:使学生知道武术有哪些的门派。
3、阅读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中过武术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它既注重武功,也注重武德。
4、介绍少林功夫的由来和内容:阅读第四段和第五段。
5、介绍太极拳:阅读课文第六段
6、总结全文了解“少林神功”、“太极拳”、“武当剑”在世界的广泛流传。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
三、拓展活动
1、查一查: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下,看看早、晚锻炼的人们都是练习什么武功?
2、想一想:中国的武术门类众多、派别复杂。你能说出集中无数门类吗?
第17课 蹴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的起源地,了解蹴鞠在战国就已经产生,知道关于蹴鞠产生的传说故事。简单了解马球运动的流行时间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课文以足球起源开头引入对蹴鞠的介绍,锻炼学生对事物追根溯源的能力。介绍学生熟悉蹴鞠在古代流行情况,对比现代足球,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故事连接”,使学生明确传说和事实的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对蹴鞠的马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一道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通过介绍足球的“认祖归宗”----以中国的蹴鞠为起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识记蹴鞠的起源地和蹴鞠游戏在汉代的特点。
难点在于要让学生明确黄帝造蹴鞠只是传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们谁喜欢踢足球? 足球最早在哪里产生?
二、探究新知
1、足球的发源地
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足球的起源地,并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向学生介绍“蹴鞠”
阅读课文第二、三段,使学生理解“蹴”就是“踢”,“鞠”就是“球”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蹴鞠这项运动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十分流行了。
3、简介蹴鞠的发展与流行
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4、请学生介绍现代自求的规则
足球的比赛场地长100-110米,宽64-75米,并要辅有草皮。场内画有中场线、中圈、开球点、罚球区(禁区)、罚球弧、球门区和罚球点;四角插有角旗,并画半径为1米的弧线。球门高2.44米、宽7.32米,用不超过0.12米的方形木料制成。正式比赛用球周长为68-71厘米,重量396-453克。充气后其压力应相等于0.6-1.1个大气压力。在比赛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比赛用球。
此外,还有计时表,裁判员用的哨,判罚用的黄牌和红牌,巡边员用的三角旗,值场裁判在换人时用的运动号码等以及运动员的足球鞋、足球袜、护腿板、守门员手套等。比赛以时间计算,除双方同意另定外,应分为两个45分钟相等的半时,由于偶然事故或其他原因损失的时间均应补足,时间多少由裁判员斟酌决定。每半时终了后,如需执行罚点球,应延长时间至罚完为止。比赛开始,每队上场队员
不得多于11名,其中必须有1名守门员。替补队员不得多于2名。在赛前协商替补队员最多不超5名。比赛开始前,由主裁判召集双方队长用掷钱币方法选定场区和开球权。然后,主裁判将球放在中圈的开球点上,两队各站在中线后半圈内,主裁判鸣笛后,开球队员将球踢入对方场内,比赛方为开始。开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比赛中球的整体越过球门立柱的内侧或横梁下檐时,判为胜一球,即得1分。若球出界,则由巡边员用旗指明某方发球门球、角球、掷界外球。如果进攻队员向位于对方场区的本方无球队员传球的刹那间,这个无球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的场地区,仅有1个防守队员,判越位犯规,并由对方在“越位”地点罚间接任意球。比赛允许队员进行合理冲撞,但必须是球在双方控制范围内,用适中的力量进行肩相撞。凡队员先铲到球,没有附加动作而使对方摔倒,不犯规;反之,先将对方铲倒,再触到球,则判为犯规。在比赛中,对故意打人、拉人、抱人、推人、踢人或企图踢人,故意绊摔或企图绊摔对方,凶猛地跳向对方,带有危险性地冲撞,故意用手触击球等,一般都要判罚,并由对方在犯规地点罚直接任意球。如果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出现上述犯规动作之一者,应由对方罚点球。另外,当踢球的方式有伤及对方队员的危险,合理冲撞非控制球的队员、故意阻挡对方队员、冲撞手中无球的守门员或守门员持球行走四步以上故意拖延比赛时间时,均应在犯规地点判罚
间接任意球。对领队、教练员、运动员故意违犯规则精神,对裁判员不礼貌、严重犯规等不道德行为示“黄牌”警告。凡队员行为粗暴、打人、骂人、犯规动作有严重危害性,可示“红牌”,不经警告直接罚出场,取消比赛资格。
除规则另有规定外,凡球的整体从门柱间及横木下越过球门线,而并非攻方队员用手掷入、带入、故意用手或臂推入球门(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均为攻方胜一球。在比赛中,胜球较多的一队为得胜队,如双方均未胜球或胜球数目相等,这场比赛应为“平局”。在单淘汰赛制中出现平局,则要进行30分钟的加时赛以决出胜负。如仍出现平局,则要互罚点球,最终决出胜负。
足球世界曾仅仅是男子所独有。但自本世纪60年代,女子足球开始在西欧、南美等地风行起来,许多年轻女子甚至中年妇女都积极踢起足球,尝试足球运动的乐趣。1991年,第1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开拓了女子体育运动的新天地。
女子足球的场地和比赛规则同男子大体一样,但比赛时间为上、下半时各45分钟,加时赛为30分钟
5、介绍古代蹴鞠的规则
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类型。
所谓直接对抗,主要流行在汉代。汉代的蹴鞠活动设双球门,在鞠城也就是球场的两侧都有像座小房子似地球门,47 场上队员个12名,双方尽心身体直接的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蹴入对方球门多者胜。汉代的蹴鞠主要用于军事练兵。
间接对抗:间接对抗主要在唐宋时期。因为唐代蹴鞠工艺有了进步(书中的蹴鞠为图片为唐代八片皮缝成的圆形球壳),球体变得更轻了,便于把球提高。所以唐代的球门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球门设在中间,比赛双方各在一侧,再求不落地的情况下,能让球穿过风流眼多着为胜。唐代的粗球运动观赏性强。
白打类似于今天的控球技巧。指没有球门的比赛,足球团队人数也不统一,可以有一人或者数十人,主要是比赛控球的花样和技巧。这种形式的蹴鞠在古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久。
三、故事连接
使学生了解足球的发明者,培养学生区别事实和传说的能力。
四、日积月累
月读日积月累,使学生了解马球运动。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
寒湿后北楼作(唐)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搞阁。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六)讲一讲
叫学生查一查《水浒》中写了一个因善踢足球而当上了太尉的高俅的资料,回来后讲给同学听。
第18课 围棋和象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另外两种体育运动形式---围棋和象棋。对于“琴棋书画”第二位的围棋,学生要知道他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下棋的几种代称。对于大众化的象棋,则知道他产生的时间和基本走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围棋的起源时间和古代琴棋书画的介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维奇的重要性,幷识记下围棋的别称。通过对象棋的起源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象棋通俗实战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香气走法,鼓励学生掌握象棋的走法,通过实战对弈深刻了解象棋的魅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除了可以锻炼身
体的体育运动外,还广泛流行着锻炼脑力的围棋和象棋,且围棋基本上是古代士大夫必学技艺之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面的认识,感受古代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围棋的重要性和香气的起源。【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为其在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知道通过围棋不光可以锻炼脑力,同时还是培养性情的方式。对于想起的重点在于介绍书中所写的象棋的基本走法。
本课的难点是在于能带领学生熟悉并掌握象棋的走法。【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大家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围棋和象棋。
二、探究新知
1、介绍围棋:
(1)围棋的别称和起源:
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向学生介绍,古代称围棋为“弈”,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为“乌鹭”。(2)古代围棋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课文第二段,向学生介绍围棋在我国古代的重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阐述: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我国广博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二年级,学生对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通过本学年传统文化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也会更加立志接受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做个具有保守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阐述:
(一)、教学目的: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保守文化精华。以朗诵原创典范、感念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遭到中华保守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封闭心智,擢升智趣,进步分析文化素养,激发卖国情感,教育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等共十个单元,35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理性、意思性、实践性和地点特色,经过议定朗诵、感悟、教导、探究、交流、互助等基本活动方式,抵达进步学生分析文化素养的目的。整个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对峙以人为本的原则,足够商酌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稠密的物色实践空气。
2.以擢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教育其精良获得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教育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育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主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烂漫,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情体验,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精良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创议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历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束没更关注历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历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七、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均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