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装教学的发展问题以及趋势分析
服装教学的发展问题以及趋势分析
【摘 要】针对当前服装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深入分析,阐述了服装教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理论的改革方法,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服装教学;发展问题;职业教育
服装教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服装教学规模的跨度、学科范围等不能及时适应时代的高速变化,导致了诸多服装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与问题[1]。服装教学具有艺术的特征,良好的教育模式不能仅仅传授专业理论和技能,需要从市场、实践等环节不断发现问题,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服装教学的发展问题分析
1.1 服装教育现状
服装教育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首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我国在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使得我国服装产业的生产能力逐年发展,服装行业的“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其中,职业教育占有主要的功劳。
在国家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国情下,服装教育正面临着模式调整的现状。由于服装教育相关专业具有多年的历史,其专业体系已经完备,在改革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改革的停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业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主要现状有:学校的培养过多侧重于理论,缺乏对学生技能创新上的推动,知识结构单一,在新产品开发等高层次的发展上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量[2]。
1.2 服装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服装教学中,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一般承接传统模式,导致诸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知识之间的独立性太强,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无法相辅相成[3]。作为职业教育的典型专业之一,服装专业应该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而目前国内的教学则以授课为主,学生以课堂为核心,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对于当前先进的服装设计、加工等实践技术和手段并不了解,导致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长期难以解决,因而出现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困难、专业对口率较低等社会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服装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但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论,并且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与理论教学的牵连性不足、与企业实践脱节等。我国在服装教学的实践阶段往往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多数知识以专业教师传授的知识为准,而大部分专业教师同样被动的接受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对象的选择过度依赖于书本,缺乏创造性,一些先进的设备无人使用,被长时间闲置。
在职业教育中,服装相关专业与其它诸多专业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其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由于与外界的主动交流性较少,其创新思维存在封闭性等问题。服装领域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相关,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专业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服装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2.1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发展
针对服装类专业的职业教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也出台了特定的措施和办法,比如修改或者去除一些不合理的传统教育方法。从根本上讲,服装教学正朝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的方向发展,在该发展模式下,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其最大的收益群体为学生,使得学生的能够实现真正的创新性发展[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地讲艺术与技术相融合,在实践中发现美、提升自身技术水准;其次,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启发其创造性,在保证服装教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多地将知识与社会发展现状相融合。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解决国内职业教育的诟病,提升国家对综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
2.2 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发展
先进的教学经验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和思维的开拓性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结合国内外的教育状况及差距,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综合性发展的要求,不再是单一培养方式。在服装行业中,多方向的综合性人才能够更好地将专业技术应用于服装产业中,整个过程离不开较高的理论涵养以及艺术水准,因此,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以贯彻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为宗旨,将个人的特长作为重点培养的引导方向,避免专业技能学习的低效性。
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其首要任务为避免两者之间的脱节。在该培养目标下,能够使得学生在艺术方面更具有发挥空间,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有人文内涵。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不仅仅能够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好地思路,而且能够通过更好地艺术构思进行市场方向的发展。
2.3 新的理论教育体系
对于服装类专业的理论教育方面,正朝着新的理论体系发展[5],其中,最典型的发展体系之一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服装类专业的理论知识是整个服装产业的基础,不但包括服装设计理念、技能的传授,还包括创新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针对我国的审美文化状况,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的色彩,又融合了西方历史的美感,其复杂性使得理论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在新的理论教育体系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案等均有了新的规定和目标,为了实现哥哥任务目标之间良好的循环关系,要求专业教师解放思想,认真贯彻体系内涵。
在新的理论教育体系下,服装教学除了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还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重点培养职业素质,使得学生之间提升合作能力。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改善企业实习的方法来实现,比如,将学生安排到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剧组,消除其对服装理念的神秘感,同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这在实质上也属于从实践反馈理论的过程,在提升实践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理论知识升华。
2.4 开放性的服装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潮流,要求服装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即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根据专业岗位的特点对企业的项目或者工艺提出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一般来说,企业的品牌效应在服装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锻炼学生在铸造品牌方面的能力,使得服装教育的开放性特点更加明显,可加重培养学生市场调研的能力。在企业给出的定位要求下,若学生能够针对企划方案、主体结构设计、材质面料等内容结合市场进行一定的创新,可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速度。结语
服装教学属于一种创新能力的教学,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教育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以实现创新教学为目的。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是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胡振江.高校服装专业人才教育方法及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2006,19:32.[2]宋科新.关于当前服装教育实验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0(5):66-67.[3]高丕.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必要性[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2):36.[4]郭建南.知识经济与服装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2001,23(2):88-89.[5]沈雷.现代服装设计师的素质及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2001,23(2):76-77.[责任编辑:曹明明]
第二篇:未来服装的趋势
服装像一个艺伎,你既要在当下讨好或者取悦于你的顾客,同时还要满足未来他的好奇感。
最近好像很忙,同时自己有机会跑了整个中国南边的服装产业链,从深圳到东莞到虎门再到大郎最后到广州,从散批市场到贴牌市场再到加盟市场。这次的行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们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们是在做一个品牌,按照传统的公司规划有自己的专业设计团队,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有自己的营销团队,有自己的企划部门等等,还是需要建立高效率的运作公司。前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然后全面运作,然后跨领域合作,完成到多元化的公司。当然先知者们或者所谓的精英者们问了,在这个几乎饱和而且泛滥的服装行业你如何完成服装公司的前期运作呢,是靠设计风格取胜,还是学习国外和知名设计师合作?答案是否定的,在国内很难形成全民膜拜的设计师名人效益,充其量也就是业内小有名气。这样的投资是否见效,因公司而定。但是在我的头脑中却只有六个字“整合”“包装”“运作”建立良性的循环机制和良性的管理机制,采用“短”“频”“快”的思维方式对于早期的市场原始积累有很好的互补。然后逐渐品牌升级和品牌包装。
那么,下一个10年是中国服装的设计十年吗?但愿是,我觉得不是很乐观?看看国外的设计现状,未来的设计在一段时间能一定会陷入徘徊期。因为最近几年的时装发布会虽然每个品牌都努力的寻找自己的突破点,但几乎不可否认的是同质化已经到来或者即将到来。这个或许对于中国的设计师来说东方文化是否能发扬光大,别得意,在现代社会中西化已经是无孔不入,东方的风格是否能以焕然一新,简单实用的设计风格崛起,我觉得10年的任务视乎对于设计来说是个高不可攀的难题?最近看了MBA管理的市场营销策划,让我看是思考我们口口声声说以顾客为中心,有几个做到位的?其实我们很多的设计几乎是和销售脱节或者建立断续的关系。或者深陷自我,得意于自己的设计,或者是产品。那么下一个十年我们的顾客会越来约挑剔,在这个信息泛滥而且文化交流的日益强化的年代,产品的熟知度和信息的自身理解,让我们的顾客忠诚度也逐渐降低,如何建立更好的更有效的忠诚度于是我们企业的重点。可能有人会说建立强大的广告效益,那就是和楼市一样,雪球的不间断的滚,越滚越大,有一天“爆炸”了,也就完了。没有人会记住你。当然有人会说建立文化,对于现在的投资来说,短期不见效,长期没保障的事情,要是换做你,你愿意吗?所以需要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这个里面直接的就是要给公司赚钱同时又要满足于品牌未来的建设。那服装品牌是否还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呢,答案是有的,依托以强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作为原料,注重品牌的市场策划一定可以运作出一流的品牌,问题是,我们在层次不齐,服装加工市场的紊乱中找到很好的整合团队绝非易事。明确的战略一定是公司的核心,有了方向战术的错误基本是可以调整的。最后回到这次的市调,很显然,中国庞大的加工链和设计链,按理来说应该可以出现下一个ZARA,或者H/M,就看我们的精英者们怎么来打赢本该早属于我们的ZARA模式。或许有人说为什么不做高端?不是不可以,而是你怎么做,即便是现在的服装行业也有机会可做,就看每个人的思维方式。
第三篇:零售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零售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随着零售商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扩大,零售商业已开始成为引导生产和消费的先导型行业。此外,由于国家经济危机往往都通过零售商业销售危机表现出来,所以零售商业的兴旺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持续景气的必要条件。
零售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零售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的不断发展过程。零售业是全国最先开始市场化、最先实现市场化的产业。同时中国在世界零售市场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十一五”时期,国内广大零售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企业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和创新营销模式,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201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67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1129亿元。2013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64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5251亿元。
2012年2月6日,商务部发布《“十二五”时期促进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商品零售规模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零售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未来几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保持稳健增长,从而推动消费与零售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国零售业将迎来高速增长阶段。
前瞻网: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共二十章。首先介绍了零售业的定义、产业特点等,接着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零售业的发展状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百货商店、大卖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的发展。随后,报告对零售业区域发展、国际化、连锁经营、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竞争格局、品牌营销做了细致的解析,最后重点分析了零售业的投资状况,并科学预测了其未来前景趋势与走向。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第四篇: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钢铁行业细分市场需求潜力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钢铁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粗钢产量累计达到6.8388亿吨,比上年增长7.3%;钢材累计产量达到8.8258亿吨,比上年增长9.9%。2012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1654万吨,同比增长3.1%;生产钢材(含重复材)95186万吨,同比增长7.7%。在满足国内对于钢材数量需求的同时,我国钢材品种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绝大多数钢材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下游行业对材料质量性能不断提升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主要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进展顺利、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形成了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并存的生产组织格局,国内资源为主导的钢铁工业布局逐步向国际、国内资源并举和贴近市场的战略布局转变。我国钢铁行业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出口钢材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出口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实现了由钢材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转变。
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继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根据《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预计到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将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资源保障程度显著提高,钢铁总量和品种质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初步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钢铁行业细分市场需求潜力预测分析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钢铁和钢铁工业的定义、特点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钢铁业的发展概况,并对中国炼铁业、炼钢业的财务数据及产品产量数据进行了详实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钢材市场的运行情况。随后,报告对钢铁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关联产业分析、国内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行业竞争分析和市场营销分析。最后,报告对钢铁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第五篇: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我国银行卡现状
银行卡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自动出纳机卡、记账卡和灵光卡等。因为各种银行卡都是塑料制成的,又用于存取款和转帐支付,所以又称之为“塑料货币”。
1985年3月,“中银卡”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这是我国内地发行的首张信用卡,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正式起步。2010年4月5日,四大行信用卡发卡量破亿:中行、工行、建行和交行已公布的年报中显示,四大行2009年新增信用卡贷款576亿元,其中中行增幅最高,同比增长132.4%。截至2009年末,四大行信用卡发卡量达11110万张,比2008年底增32.26%。
对于银行卡业务如火如荼的发展,繁荣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隐藏着的危机,粗放型的业务增长模式以及滞后的银行卡理论研究水平,使得各种银行卡问题日益凸显;盲目的竞争、超速的发展、持卡人的过度集中、服务水平低下、管理技术滞后,使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成为制约银行卡业务健康发展的“瓶颈”。总体而言,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用卡的消费日益活跃
(2)银行卡市场品牌格局逐步形成(3)银行卡风险管理日益加强
二、我国银行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银行卡发展的主导权面临丧失危险
银行卡市场的主导权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定权和品牌影响力上,在银行卡市场发展初期,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创建自主品牌、掌握银行卡产业主导权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选择了依靠跨国银行卡公司的全球网络来实现银行卡受理的道路,其后果是境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和市场主导权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银联数据显示,2008年1至5月,银联标准卡的发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银联标准信用卡的发卡量同比增长62.3%。另外,截至5月底,银联标准公务卡发卡量超过50万张。同时,银联品牌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同年,银联卡境外ATM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持卡人可在境外27个国家和地区刷卡消
费,已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家金融机构累计发行银联标准卡超270万张。
(二)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导致银行卡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支撑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最基本的两项传统业务是ATM交易和POS交易。ATM交易主要又分为取款和查询。在ATM交易中,银行主要成本包括ATM机具的投入、场地使用、加钞成本、相关银行卡系统成本等。POS交易中,银行主要成本是信用卡发卡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关银行卡系统运行成本、收单机构的POS机具等。
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中产业的供给方存在了诸多的免费服务,但产业需求方仍然持续不断地要求免费或降价。如果对降低费率不能进行理性分析,一味迁就消费者的暂时利益而忽视供给方,必将影响产业供给方的发展动力,对银行卡产业而言,就会影响到ATM机具和POS机具的投资布放,影响受理市场的建设,最终影响对持卡人的服务质量。
(三).监管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无人负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银行卡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成为我国个人使用最为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银行卡的支付领域已由传统的商户消费,逐步扩展到水电煤、电话、物业、保险、交通等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支付领域,剔除批发性的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银行卡支付的消费交易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比2005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正因为银行卡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监管和适当调控,就有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自1993年提出启动金卡工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规范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着监管主体职责分工不明、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受理市场建设不规范等问题。
(四).银行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约为20.7亿张,较2008年末增加2.7亿张。各类银行结算账户共计28.1亿户,较2008年末增长17.2%。其中,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7.9亿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191万户。与国外相比,持卡消费比例、用卡频率、商户普及率等指标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银行卡的支付功能还未充分发挥,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还有待开发。
(五).银行卡风险比较突出,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制度尚不健全。商业银行发放银行卡后,对持卡人具体的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单单依靠中央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还不足以对银行卡的使用进行监控,容易产生休眠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六).银行卡发卡的覆盖面不广
我国现有的银行卡持有人大多数在城市,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商户、银行网点很少,ATM机、POS机只有零星布放,导致大多数农民使用银行卡困难,即使宣传再到位,没有设施支持,农民的办卡积极性还是调动不起来,从而造成农村银行卡市场的搁置,使银行卡在农村的发行量降低。
三、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学习国外先进的银行卡服务经验,增加银行卡的服务内容
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比国外晚,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和国情国力的制约,我国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远小于国外的银行卡业务。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借记卡,与集消费、借贷、结算于一身的信用卡相比,借记卡的功能主要以存取款为主,信用卡的大多数功能借记卡无法使用。发卡机构应不断提高银行卡经营管理能力,利用现有科技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丰富银行卡品种和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满足持卡人多样化的需求。研发适合我国发展形势的银行卡服务业务。
(二)完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提高银行业务水平,提供高品质的银行卡服务。一是加强银行卡的售后服务,满足持卡人多样化的需求,改善网络运行质量,提高差错处理速度,提高持卡人的满意度。二是加强内控管理,完善银行卡业务处理技术安全系统,建立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转接机构联合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加强与银行卡监督部门、公安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和案件预警合作机制,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开发农村市场,增加银行卡发卡量
我国现有银行卡持有群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努力扩大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范围,积极推动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加快经济活跃、有发展潜力的城镇的特约商户的发展;增加ATM机、POS机的数量,加强对商户的引导,提高机具利用
效率;加强与工商、税务、公共事业单位合作,促进银行卡在与农民生活密切的相关领域的使用;加大银行卡使用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用卡意识;按照农村银行卡的使用情况,制定适用于农村银行卡使用的收费标准,按照物美价廉的营销方式,增加农村银行卡的发卡量。
(四)充分认识银行卡普及使用的积极意义
银行卡的普及及使用对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税收征管以及方便百姓生活、增进社会文明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应积极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以弥补产业需求方的付费意愿不足,保障银行卡产业具有足够的发展动力。
(五)依法经营,加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
明确各部门对银行卡产业监督管理的职责。银行卡产业专业化程度高,涉及主体多,管理协调难度大,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跨部委的银行卡工作协调机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常设机构,通过广泛的多方协商,立足行业高度,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制定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日常监管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