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长城评课稿
《长城》专家点评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进世界遗产”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韩秀芬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合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一堂课下来,不但感受到了韩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她那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本节课韩老师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构思巧妙、重点突出。
这节课,韩老师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生情,体会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是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巧设悬念,以“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问题贯穿全课,引导学生从气魄雄伟、高大坚固、修筑不易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奇迹。在品词析句中体会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是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一咏三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设计匠心独特,合理恰当。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重点突出。
二、抓重点语句,品味语言,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
在品悟劳动人民的艰辛时,韩老师让学生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抓住“数不清”、“两三千斤”、“没有”、“无数”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长城之长,条石之重,修筑条件之艰苦落后,并借助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伟大,体会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创造的。
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词语“一万三千多里”,以“曾经有人徒步走完长城,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和“学校操场一圈大约有300多米,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走上22000多圈”为例,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让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拓展延伸环节,在学生诵读各国领袖对长城的赞美之词后,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长城的感言,读写结合,真正的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言意共生”。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从远看长城、近观城墙,再到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丝丝入扣。面对这样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为之佩服呢?在赞美长城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最后出示四个国家领导人对长城的赞美之词,引出学生对长城的感言,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华。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煽情,她饱满的情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借助图画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渗透借助看图也是帮助理解不懂词语的一种方法;读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做简单批注,抓重点词句品味等,这些看似细微的一些做法,却是对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一种潜移默化地培养。
这是一节朴实的、实实在在的、语文味十足的课。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很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效果良好。
授课人:安阳新区高庄镇高庄村学校 韩秀芬 评课人:潘爱枝 路海民 汪庆东 李银凤 张建军 房静静
第二篇:《长城》评课稿
抓住重点,感受长城的气势宏伟、高大坚固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注重了语文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刘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前两自然段时,注重让学生通过了解长城的样子,感受长城的气势宏伟、高大坚固,使学生很自然的想起修筑长城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为后面联想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顺其自然的把知识性和思想情感结合在了一起。
二、刘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刘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
三、注重了理解课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就不会有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肯定不好;方法灵活多变、喜闻乐见,学生的学习兴致就高,就会在同样的四十分钟内学到更多的识。本节课采用了图文结合、启发引导、实例对比,抓关键词句,指名读、齐读、指导读等。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会了知识。
四、注重了时间的合理分配、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第二自然段介绍长城结构时的一些词语的理解,如:瞭望口、射口、垛子、城台等。高老师打出了长城图,利用图示一目了然地理解了词语,既理解了词语又节省了时间,从而突破了难点。
总之,一堂课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学习才能,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个身心愉悦的过程,这就是一节好课。
第三篇: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新化小学教师:欧阳正新
下面就龙正灯老师所上的《长城》一课做以点评。
周所众知: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龙老师的课堂教学,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到了她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那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下面就这一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注重了问题的准确性、条理性(有层次、有梯度、连贯性强)课堂上问题提的准、有条理,可以使学生直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理解课文,如若不然就会七猜八猜,读这一句,挖那一句,浪费了时间,也没达到教师的要求,反倒让老师扣上一顶“启而不发”的帽子。龙老师在这堂课上问题提的准、连贯性强、有梯度。如:去过长城的学生说说你见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看到图片后再说说长城是什么样子?再读课文,了解长城远看是什么样子?近看是什么样子?看到了长城想到了谁?等等。老师思路清晰了,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很有条理,这样的设计,既教会了学生怎样读书,又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文也要注重文章的条理性,不要头上一句,脚上一句。
二 注重了理解课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就不会有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肯定不好;方法灵活多变、喜闻乐见,学生的学习兴致就高,就会在同样的四十分钟内学到更多的识。本节课采用了图文结合、启发引导、实例对比,抓关键词句,指名读、齐读、指导读等。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会了知识。
三、注重了语文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前两自然段时,注重让学生通过了解长城的样子,感受长城的气势宏伟、高大坚固,使学生很自然的想起修筑长城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为后面联想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顺其自然的把知识性和思想情感结合在了一起。
四、注重了时间的合理分配、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第二自然段介绍长城结构时的一些词语的理解,如:瞭望口、射口、垛子、城台等。高老师打出了长城图,利用图示一目了然地理解了词语,既理解了词语又节省了时间,从而突破了难点。
总之,一堂课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学习才能,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个身心愉悦的过程,这就是一节好课。
第四篇: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1】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李老师的课堂教学
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当然,教学时,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朱老师的课是教学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的第3、4自然段。课文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再来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之后,教师又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劳动人民建造长城时的场面,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缺少配合。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在朗读的指导上,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学生没有把长城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长城》评课稿
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朱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朱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朱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朱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朱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朱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本堂课也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朱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朱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一句的朗读前,朱老师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来到长城,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样一铺垫,学生就有了一个朗读时的明确的感情基调,使得在朗读时学生的感情一下子就出来了。当然,教学时,朱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第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化。
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朱老师的教学又出现了一个亮点,那就是让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城。朱老师的这一环节安排的很成功。虽然介绍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书本自己收集来的资料,但当学生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自豪地介绍长城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把那些东西内化为个人的东西了,不单单是知识,还有情感。这种内化在我们的教学中很有必要,而朱老师这堂中的这一内化很成功,是我要向他学习的。
最后,感谢朱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堂好课,感谢他为此付出的努力。
《长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法。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因此,本课拟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2、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始,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
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们的长城真伟大!生:我真想马上去长城看一看。
生:我很兴奋。因为有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赞美我们的长城。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你对长城有什么印象,请你把知道了解的和大家分享。”这样,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
3、细读品位,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的教学难点设计的,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白天、晚上、阴雨天和冬天这四中情况下的找方向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理解并不一定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配合幻灯片的演示,再通过假设情景的表演,增强了趣味性,突破了课文难点。
4、感情朗读,突出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因此,这一环节安排了自由读、汇报读、竞赛读和齐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法,每个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你的朗读让我陶醉”这样的评价和激励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发挥了学生的不同个性。
5、结尾题词,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长城》一课,我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课终,我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学生写题词。全班交流题词。)
生:长城是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伟大奇迹!题词人:张亮。
师:超过克林顿。(笑声)
生:我爱我们伟大的长城,更爱我们伟大的中华!题词人:鲁平凡。师:感情真挚,表达凝练!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题词人:王晓梦。
生:长城是我的骄傲,我们的骄傲,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言:“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题词人:李为栋。(掌声)
师:由我到我们再到中华民族,一气呵成、激情彭湃,真好!
生: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题词人:任勤奋。师:发自肺腑之言!
生:万里长城下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蕴含、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题词人:詹诚。师:“蕴含”、“渗透”,多雅致的两个字眼,用得真好!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题词人:金虹。师:把无比自豪的感受大声地读出来。生:(生再读,略)
生:这万里长城,不是石砖建的,而是由千万个生命、千万滴血汗组成的。坚强、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不是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所摧得垮的。题词人:方毅民。(掌声)师:说得好!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生:万里长城,你是我国人民的骄傲!你是代表中国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象征一条正在腾飞的中国巨龙!题词人:谭瑛。(掌声)
师:巨龙已经腾飞!巨龙必将在你们的欢呼下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那么这种仿写,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
6、板书设计
第五篇:四年级英语评课稿
四年级英语评课稿
一、有效准备,教学过程稳步有序。
李老师上课风格沉稳,课堂活动设计的实在、有效。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她根据本课内容创设情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完全被激发。教师鼓励学生,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学生学习的主动、认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活动设计有层次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教学内容富有创意,在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将热闹的学习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结合了起来。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李教师的导入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四、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内容。
李教师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达到了英语教学口语化的目的。课堂知识生活化,口语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意识,用英语的能力。
五、需要探讨的地方:
1、由于本班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够牢固、不够扎实,加之学习习惯较差,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充分配合老师进行教学活动。
2、小组活动合作性不强,应该对小组活动加强指导。
2013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