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说明
上海开放大学《云计算入门》课程教学大纲
上海开放大学专科通识教育选修课
《云计算入门》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2月 审定)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上海开放大学开放专科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2学分,32学时。
课程主要介绍云计算的概念与基本理念,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国内外主要企业的云计算发展战略,云计算架构,云计算的标准化与开源软件,面向个人应用以及面向企业应用的云计算服务。云计算技术以及基于云计算的服务是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对云计算技术及理念的基本认识,了解并理解新时期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无。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云计算概述(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2. 了解云计算的特征要素和基本理念 3. 了解云计算的应用
二、教学要点
1. 狭义云计算与广义云计算的概念 2. “云”和“端”的概念 3. 云计算的主要服务形式 4. 云计算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云计算的发展趋势(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市场对云计算的预期
2. 了解国外主要国家和组织对云计算的支持与推进 3. 了解中国政府的云计算政策 4. 理解云计算发展的原因
上海开放大学《云计算入门》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要点
1. 云计算市场未来前景看好
2. 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和组织对云计算的支持 3. 中国现阶段云计算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
4. 云计算成为技术潮流的内因是“需求+技术+模式”的合理组合
第三章 云计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 2. 了解云计算的起源 3. 了解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教学要点
1. 计算技术发展各阶段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征 2. 云计算的发展历史
第四章 国内外主要企业的云计算发展战略(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国外主流厂商的云计算发展策略 2. 了解国外的产学合作
3. 了解国内企业的云计算发展策略
二、教学要点
1. 国外主流厂商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与产品 2. 中国主流企业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与产品
第五章 云计算的架构(6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SOA与云计算 2. 理解虚拟化与云计算 3. 了解云计算的概念架构 4. 了解云计算的技术架构
二、教学要点
1. SOA架构 2. 虚拟化技术
3. 谷歌的云计算技术架构
上海开放大学《云计算入门》课程教学大纲
第六章 云计算的标准化与开源软件(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云计算研究标准的现状
2. 了解国外主要云计算标准研究组织及其研究方向 3. 了解中国云计算标准研究组织及其最新进展
4. 理解开源软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云计算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
二、教学要点
1. 主要标准研究组织分类 2. 开源软件的概念 3. 知名云计算相关开源软件
第七章 面向个人应用的云计算服务(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搜索引擎的基本概念 2. 了解主流即时通讯工具 3. 理解社交网络服务 4. 了解微博服务 5. 了解其他云计算服务
二、教学要点
1. 搜索引擎的概念、功能以及分类 2. 发展社交网络的理论依据 3. 微博的特点及定位
第八章 面向企业应用的云计算服务(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云计算在IaaS中的应用 2. 了解SaaS面向企业应用的实例 3. 了解微博在企业方面的应用 4. 了解搜索引擎在企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点
1. 混合云模式
2. 按需弹性提供服务资源是云计算在系统结构方面的主要特点 3. 保证云计算服务可用性、可靠性及实施隐私保护的主要措施
第二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说明-上海开放大学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上海开放大学本科(专科起点)软件工程(信息服务)专业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2月审定)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课程4学分,课程学时数64(含实验学时20)。
课程主要介绍与软件测试相关的概念、方法与工具。内容涉及测试基本概念、测试过程模型与策略、基本测试技术(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技术)、分阶段的测试方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面向对象测试方法、专用应用系统的测试、测试工具的使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现状与挑战,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与测试流程,同时基本掌握测试用例设计、测试工具的使用等技术。
二、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无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软件测试基础知识(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软件测试的含义 2.掌握终止软件测试的因素
3.掌握软件测试的分类(按照不同维度如何划分软件测试的类型)4.理解软件质量的含义以及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的区别 5.理解软件测试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6.理解软件测试的原则
7.了解软件测试的必要性和目的
二、教学要点
1. 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 2. 软件测试的原则 3. 软件测试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软件测试的含义及分类 第二章 软件测试过程模型与标准(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V、W、H、X软件测试过程模型的特征,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2.理解软件测试标准(以ISO/IEC 29119为主)的内容以及实施方式 3.理解软件测试规范 4.理解TMap测试体系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5.了解软件测试过程改进模型(TMM、TPI、CTP、STEP)的实际用途,以及各种测试改进模型的内容。
二、教学要点
1. V、W、H、X软件测试模型 2. 软件测试标准与规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V、W、H、X模型的特征与优缺点 第三章 静态测试技术(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代码走查的含义与过程
2.理解静态测试的原则,静态测试的方法分类 3.理解代码检查与技术评审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4.了解静态测试的含义,静态测试技术与动态测试技术的区别
二、教学要点
1. 静态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 2. 代码走查的含义与过程 3. 正式技术评审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代码走查的含义与过程
第四章 黑盒测试方法(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黑盒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因果图法、基于判定表等黑盒测试方法 3.理解错误推测法、基于场景的测试、正交实验法等黑盒测试方法 4.了解黑盒测试方法的选择策略
二、教学要点
1. 黑盒测试基本概念 2. 等价类划分法 3. 边界值分析法 4. 因果图法 5. 判定表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2.因果图法、判定表法 难点:
1.使用各种测试方法设计黑盒测试用例 第五章 白盒测试方法(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白盒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逻辑覆盖、基本路径覆盖白盒测试方法
3.理解其他白盒测试方法(循环测试、数据流测试、变异测试、域测试、Z路径覆盖)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的内容及其对逻辑覆盖测试的补充 4.了解白盒测试方法的选择策略
二、教学要点
1. 白盒测试基本概念 2. 逻辑覆盖测试 3. 基本路径测试
4. 开源白盒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逻辑覆盖测试的各种覆盖准则的含义及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2.基本路径的概念、程序环路复杂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基本路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难点:
1.使用各种测试方法设计白盒测试用例 2.使用工具执行测试用例 第六章 单元测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单元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使用使用xUnit测试框架进行单元测试的基本过程 3.掌握JUnit、JMock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教学要点
1. 单元测试基本概念、目标与任务
2. 驱动程序与桩程序的概念以及构造方法 3. xUnit测试框架 4. Junit及其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用Junit与Jmock搭建单元测试环境 2.编写、执行单元测试用例
第七章 集成测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集成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集成测试的方法与策略 3.理解回归测试的目的与过程 4.了解持续集成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要点
1. 集成测试的概念、测试环境与基本过程 2. 集成测试的策略及各自的优缺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集成测试的不同策略(大爆炸、自顶向下、自底向上、三明治集成)第八章 系统测试(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容量测试、负载测试的概念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3.掌握性能测试的基本方法
4.理解系统测试的测试环境以及测试对象
二、教学要点
1. 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环境与基本过程 2. 功能测试
3. 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以及负载测试 4. 系统测试工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负载测试的策略
2.性能测试、压力测试与容量测试的目标、相同点与不同点
3.性能测试工具(JMeter)的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脚本录制与执行测试用例 第九章 验收测试方法(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验收测试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2.掌握α测试与β测试的基本概念
3.了解验收测试的必要性,验收测试的标准
二、教学要点
1. 验收测试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2. α测试与β测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α测试与β测试的基本概念、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十章 面向对象测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面向对象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面向对象的测试模型以及面向对象测试的分类 3.掌握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方法 4.理解面向对象测试的模型与过程
5.了解基于缺陷、基于类层次划分、基于类行为模型的面向对象测试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要点
1. 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方法 2.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方法 3. 面向对象的系统测试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面向对象测试中一般类的不同类型(非模态类、单模态类、准模态类、模态类的概念)
2.针对一般类的单元测试方法
3.针对特殊类(抽象类、泛型类)的单元测试方法与原则 第十一章 专用应用系统测试(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数据库测试的测试目标与测试过程 2.掌握Web应用系统测试的实施过程
3.理解GUI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原则与测试内容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要点
1. 数据库测试
2. Web应用系统测试 3. GUI测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Web应用系统的功能性与性能测试 2.数据库的功能性与性能测试 3.数据库测试的典型场景
第十二章 软件测试管理(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测试缺陷管理的基本概念,缺陷程度的划分,软件缺陷的度量方式
2.理解测试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角色与实施步骤,常用的配置管理工具及其能力
3.了解测试计划的制定、测试工作量的估算方法,测试团队的组织模式与原则,测试过程监控的实施方式,测试文档的类型及各自应包含的内容
二、教学要点
1. 缺陷管理 2. 测试配置管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缺陷管理的基本概念 2.测试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三部分 课程实践
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由四个课程实验组成,共计20学时,具体包括: 实验
一、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用例设计(8学时)
要求:给定待测软件的需求描述和程序流程,利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判定表等方法设计黑盒测试用例,利用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等方法设计白盒测试用例,并撰写测试用例设计文档。
实验
二、Java程序单元测试(4学时)
要求:掌握利用Junit和Jmock进行Java程序单元测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实验
三、Web应用系统功能测试(4学时)
要求:使用开源Web功能测试工具MaxQ对给定Web应用系统进行功能测试。
实验
四、Web应用系统性能测试(4学时)
要求:使用开源Web性能测试工具JMeter和录制脚本工具Badboy对给定Web应用系统进行性能测试。
第三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在课程的学习上作一些讨论。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结构与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的实现方法。课程主要研究CPU、主存储器、I/0接口和输入/输出以及总线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方法,从而为计算机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课程概述、计算机系统、CPU、控制单元
【课程综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讨论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有:(1)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和特性作的概述,并简单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2)系统总线,介绍了三种总线结构及接口的概念,总线控制的三种方式和通信的两种方式;(3)存储系统,主要介绍半导体存储器工作原理、寻址方式、与CPU的互连的方法,以及存储系统的多级结构;(4)输入输出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系统中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重点介绍中断处理方式以及DMA方式;(5)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介绍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定点数和浮点数的四则运算、逻辑运算及运算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6)指令系统,介绍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指令格式的分析以及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7)CPU的结构和功能,CPU控制机器完成一条指令的全过程,中断技术在提高整机系统效能方面的作用(8)组合逻辑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指令周期的概念及时序产生器的原理及其控制方式。
【正文】:
(一)计算机概述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性能的好坏。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经过了多次的发展由最初的一级层次结构发展到了如今的多层次结构。
典型的计算机组成由冯·诺依曼计算机演变而来,该计算机由五大部分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并以运算器为中心结构。现代计算机可认为有三大部分组成:CPU、I/O设备、主存储器,并以存储器为系统中心。
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机器字长(指CPU一次能处理数据的位数,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存储容量(包括贮存容量和辅存容量)、运算速度。
(二)计算机系统 1)、系统总线
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个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当多个部件与总线相连时,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必将导致信号冲突,传输失效。因此,在某一时刻,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而多个部件可以同时从总线上接受相同的信息。
总线按传送方式可分为并行传输总线和串行传输总线;按使用范围可分为计算机总线、测控总线、网络通信总线等;按连接部件可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控制总线,本书重点介绍。总线的性能指标:总线宽度、总线带宽、时钟同步/异步、总线复用、信号线数、总线控制方式等。总线的结构通常分为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总线的控制主要包括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总线判优控制分为集中式判优(链式查询、计数器定时查询和独立查询)和分布式判优(自举分布式和冲突检测分布式)。总线通信控制主要解决通信双方如何获知传输开始和传输结束,以及双方如何协调配合,通常用四种方式:同步通信、异步通信、半同步通信和分离式通信。
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按存储介质分类可分为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按存取方式分为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串行访问存储器,按在计算机中分类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缓冲存储器。存储器有三个性能指标:速度、容量和每位价格。存储器的扩展通常有位扩展和字扩展,位扩展即增加存储字长,如将8片16K*1位的存储芯片连接,可组成一个16K*8位的存储器。字扩展是指增加存储字的数量,如2片1K*8位的存储芯片可组成一个2K*8位的存储器。在与存储器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时,可采用高速原件、使用层次结构、调整主存的结构来提高访存速度。
3)I/O系统
I/O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外部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除CPU和内存储外所有的设备和装置称为计算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I/O设备)。I/O设备:用来向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有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程序查询方式是由CPU通过程序不断的查询I/O设备是否做好准备,从而控制其与主机交换信息。程序中断方式不查询设备是否准备就绪,继续执行自身程序,只是当I/O设备准备就绪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后才给予响应,这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在DMA方式中,主存与I/O设备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主存与其交换信息时,无需调用中断服务程序。
4)运算器 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功能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求补等操作。加减法主要采用补码定点加减法进行运算,乘法可视为加法和移位,主要方法有原码一位乘、原码两位乘、补码一位乘、补码两位乘等,乘积的符号位由两个数的符号位异或运算结果决定。除法运算可视为减法和移位,主要方法有恢复余数法、加减交替法,其中原码除法的符号位单独处理,补码除法的符号位参与运算并最终获得结果。浮点加减法可分为○1对阶,使两数的小数点位置对其2尾数求和,将对阶后的两尾数按定点加减运算规则求和或差○3规格化○4舍○入,要考虑尾数右移时失去的数值位○5溢出判断。浮点乘除运算,乘积的阶码应为相乘两数的阶码之和,乘积的尾数应为相乘两数的尾数之积,商的阶码为被除数的阶码减去减数的阶码,尾数为被除数的尾数除以除数的尾数所得的商。5)指令系统一条指令就是机器语言的一个语句,它是一组有意义的二进制代码,指令的基本格式如:操作码字段+地址码字段,其中操作码指明了指令的操作性质及功能,地址码则给出了操作数或操作数的地址。指令包括操作码域和地址域两部分。根据地址域所涉及的地址数量,常见的指令格式有以下几种。○1三地址指令:一般地址域中A1、A2分别确定第一、第二操作数地址,A3确定结果地址。下一条指令的地址通常由程序计数器按顺序给出。2二地址指令:地址域中A1确定
○第一操作数地址,A2同时确定第二操作数地址和结果地址。○3单地址指令:地址域中A确定第一操作数地址。固定使用某个寄存器存放第二操作数和操作结果。因而在指令中隐含了它们的地址。○4零地址指令:在堆栈型计算机中,操作数一般存放在下推堆栈顶的两个单元中,结果又放入栈顶,地址均被隐含,因而大多数指令只有操作码而没有地址域。根据指令内容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称为寻址。完善的寻址方式可为用户组织和使用数据提供方便。○1直接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操作数地址。○2间接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操作数地址的地址即指令地址码对应的存储单元所给出的是地址A,操作数据存放在地址A指示的主存单元内。有的计算机的指令可以多次间接寻址,如A指示的主存单元内存放的是另一地址B,而操作数据存放在B指示的主存单元内,称为多重间接寻址。○3立即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操作数本身。○4变址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变址寄存器号i和位移值D。将指定的变址寄存器内容E与位移值D相加,其和E+D为操作数地址。许多计算机具有双变址功能,即将两个变址寄存器内容与位移值相加,得操作数地址。变址寻址有利于数组操作和程序共用。同时,位移值长度可短于地址长度,因而指令长度可以缩短。○5相对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位移值D。程序计数器内容(即本条指令的地址)K与位移值D相加,得操作数地址K+D。当程序在主存储器浮动时,相对寻址能保持原有程序功能。此外,还有自增寻址、自减寻址、组合寻址等寻址方式。寻址方式可由操作码确定,也可在地址域中设标志,指明寻址方式。
6)CPU的结构和功能
CPU具有控制程序的顺序执行(指令控制)、产生完成每条指令所需的控制命令(操作控制)、对各种操作加以时间上的控制(时间控制)、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数据加工)以及处理中断等功能。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CPU发出指令地址。将指令指针寄存器(IP)的内容——指令地址,经地址总线送入存储器的地址寄存器中。○2从地址寄存器中读取指令。将读出的指令暂存于存储器的数据寄存器中。○3将指令送往指令寄存器。将指令从数据寄存器中取出,经数据总线送入控制器的指令寄存器中。4指令译码。指令寄存器中的操作码部分送指令译码器,经译码器分析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送往各个执行部件。○5按指令操作码执行。○6修改程序计数器的值,形成下一条要取指令的地址。若执行的是非转移指令,即顺序执行,则指令指针寄存器的内容加1,形成下一条要取指令的地址。指令指针寄存器也称为程序计数器。中断的作用:一方面,有了中断功能,PC系统就可以使CPU和外设同时工作,使系统可以及时地响应外部事件。而且有了中断功能,CPU可允许多个外设同时工作。这样就大大提高了CPU的利用率,也提高了数据输入、输出的速度;另一方面,有了中断功能,就可以使CPU及时处理各种软硬件故障。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或出现一些故障,如电源掉电、存储出错,运算溢出等等。计算机可以利用中断系统自行处理,而不必停机或报告工作人员。
7)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Instruction Register)、指令译码器ID(Instruction Decoder)和操作控制器0C(Operation Controller)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控制总线送至相应部件实现功能。常见的控制方式有同步控制、异步控制、联合控制和人工控制。控制单元的设计有两种方法:组合逻辑设计和微程序设计。组合逻辑设计首先要确定控制方式,然后决定微操作的节拍安排,再根据微操作列出微操作命令的操作时间表、求出最简逻辑表达式并画出微操作的逻辑图。这种方法思路清晰,但每一个微操作都对应一个逻辑电路,最终的控制单元会十分庞杂。微程序设计是指将一条机器指令编写成一个微程序,每一个微程序包含若干条微指令,每一条微指令对应一个或几个微操作命令,然后把这些微程序存到一个控制存储器中,用寻找用户程序机器指令的方法来寻找每一个为程序中的微指令。这些微指令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每位代表一个控制信号,因此逐条执行每一条微指令,也就相应的完成了一条机器指令的全部操作。微指令的编码方式有直接编码、字段直接编码、字段间接编码、混合编码等,微指令格式有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心得体会】 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这种层次化的让我体会到了,凡事要从小做起,无数的‘小’便成就了‘大’。在学习过程中也是碰到了很多问题,主要就和老师说的一样,课后没有看书,导致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完全,概念问题有很多细节不懂。这些都要尽量弥补,才能让这门课的学习达到目的。
【结语】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自从踏入21世纪以来可谓发展神速,可以预见将来必将出现新的电脑体系、功能与知识,我们不能局限于现今所学的的知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时刻刻关注计算机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俊飞.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刚等教育出版社,2000.【2】白中英,等.计算机组成原理.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
合肥学院
课 程 论 文
题
目 系
部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级计本(2)班
张向东
2013 年 5 月 27 日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
内容摘要:
论文主要论述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器件与其控制单元的构建方法,一台计算机的核心是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的核心就是他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相对于计算机而言类似于人的大脑,人体的各种行为取决于大脑的指令控制,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方式取决于控制单元的指令,控制单元直接影响着指令系统,它的格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机器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组成,中央处理器,控制单元,指令系统,微指令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从整体入手,层层深入细化的方法详细的阐述了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先是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发展和展望。后面分阶段详述了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通信总线,中央处理器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指令系统和中断系统,并专门介绍了控制单元的功能和设计思路和实现措施。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计算机的系统包括系统总线、存储器和输入输出系统 1.总线:
总线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按照计算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计算机的总线可以划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叫总线,微型计算机是以总线结构来连接各个功能部件的。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
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高速、自动地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取。
存储器是具有“记忆”功能的设备,它采用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来存储信息。这些器件也称为记忆元件。在计算机中采用只有两个数码“0”和“1”的二进制来表示数据。记忆元件的两种稳定状态分别表示为“0”和“1”。日常使用的十进制数必须转换成等值的二进制数才能存入存储器中。计算机中处理的各种字符,例如英文字母、运算符号等,也要转换成二进制代码才能存储和操作。3.I/O系统:
I/O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外部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除CPU和内存储外所有的设备和装置称为计算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I/O设备)。I/O设备:用来向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有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
(二)中央处理器
1.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计算机的内部形式为0和1组成的各种编码参与各类数据的运算,这里详细的解读了计算机在自动解题过程中数据的加工处理流程。在计算机中参与运算的数分为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两种,相关的有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以及定点浮点的相关运算。2.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的语言系统,也叫机器语言,它是软件和硬件的主要界面,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它是系统程序员看到的计算机的主要属性。因此指令系统表征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决定了机器所要求的能力,也决定了指令的格式和机器的结构。对不同的计算机在设计指令系统时,应对指令格式、类型及操作功能给予应有的重视。
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它描述了计算机内全部的控制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不同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包含的指令种类和数目也不同。一般均包含算术运算型、逻辑运算型、数据传送型、判定和控制型、输入和输出型等指令。指令系统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因素,它的格式与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到机器的适用范围。根据指令内容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称为寻址。一般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相对寻址等。
一条指令实际上包括两种信息即操作码和地址码。操作码用来表示该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如加、减、乘、除、数据传送等),其长度取决于指令系统中的指令条数。地址码用来描述该指令的操作对象,它或者直接给出操作数,或者指出操作数的存储器地址或寄存器地址(即寄存器名)。3.运算器:
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
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功能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求补等操作。计算机运行时,运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种类由控制器决定。运算器处理的数据来自存储器;处理后的结果数据通常送回存储器,或暂时寄存在运算器中。与运算器共同组成了CPU的核心部分。
(三)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负责程序的流程管理。正如工厂的物流分配部门,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和操作控制器0C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操作控制器OC,按确定的时序,向相应的部件发出微操作控制信号。操作控制器OC中主要包括节拍脉冲发生器、控制矩阵、时钟脉冲发生器、复位电路和启停电路等控制逻辑。1.微指令
在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中,将由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所执行的一组微操作称为微指令。所以微指令就是把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的有关信息汇集起来形成的。将一条指令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按次序执行就可以实现指令的功能。若干条微指令可以构成一个微程序,而一个微程序就对应了一条机器指令。因此,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是若干条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实现的。简言之,一条机器指令所完成的操作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来完成,由微指令进行解释和执行。微指令的编译方法是决定微指令格式的主要因素。
三、心得体会:
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我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使我以前对于计算机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对于计算机的迷茫也得到了解决,并且使我对计算机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有信心和兴趣对计算机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的发展一直都代表着人类最高科技的进程。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着自己的求知欲,只有永不倦怠的学习才会不被社会淘汰,才会在计算机领域内有所作为。当然我也十分期待未来的计算机带给人们更大的惊喜和进步。
四、结语:
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微型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了现实,然而这并不是终点,还有着更多的难题等待着我们去突破去研究,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在传统计算机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必将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从基本原理上寻找计算机发展的突破口才是正确的道路。近年来很多专家探讨利用生物芯片、神经网络芯片等来实现计算机发展的突破,但也有很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上,因为过去几百年,物理学原理的应用导致了一系列应用技术的革命,他们认为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
五.参考文献:
《计算机组成原理》 唐朔飞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体系结构》 张晨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
题目:计算机组成及其控制单元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其控制单元的构建方法,一台计算机的核心是cpu,cpu的核心就是他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好比人的大脑,不同的大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控制单元也有不同的控制思路。所以,控制单元直接影响着指令系统,它的格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机器的适用范围。
而冯诺依曼型计算机是计算机构建的经典结构,正是现代计算机的代表。
关键字: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指令系统,微指令
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本课程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先是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发展和展望。后详述了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通信总线,cpu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指令系统和中断系统,并专门介绍了控制单元的功能和设计思路和实现措施。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A.计算机的组成: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主要有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1.总线:
总线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按照计算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计算机的总线可以划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叫总线,微型计算机是以总线结构来连接各个功能部件的。
总线按功能和规范可分为三大类型:(1)片总线(Chip Bus, C-Bus)又称元件级总线,是把各种不同的芯片连接在一起构成特定功能模块(如CPU模块)的信息传输通路。
(2)内总线
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插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通路。例如CPU模块和存储器模块或I/O接口模块之间的传输通路。
(3)外总线
又称通信总线,是微机系统之间或微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仪器、仪表、控制装置等)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如EIA RS-232C、IEEE-488等。
其中的系统总线,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总线,一般又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
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高速、自动地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取。
存储器是具有“记忆”功能的设备,它采用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来存储信息。这些器件也称为记忆元件。在计算机中采用只有两个数码“0”和“1”的二进制来表示数据。记忆元件的两种稳定状态分别表示为“0”和“1”。日常使用的十进制数必须转换成等值的二进制数才能存入存储器中。计算机中处理的各种字符,例如英文字母、运算符号等,也要转换成二进制代码才能存储和操作。
按照与CPU的接近程度,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简称内存与外存。内存储器又常称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属于主机的组成部分;外存储器又常称为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属于外部设备。CPU不能像访问内存那样,直接访问外存,外存要与CPU或I/O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内存进行。在80386以上的高档微机中,还配置了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这时内存包括主存与高速缓存两部分。对于低档微机,主存即为内存。3.I/O系统:
I/O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外部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除CPU和内存储外所有的设备和装置称为计算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I/O设备)。I/O设备:用来向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有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
程序查询方式是由cpu通过程序不断的查询I/O设备是否做好准备,从而控制其与主机交换信息。
程序中断方式不查询设备是否准备就绪,继续执行自身程序,只是当I/o设备准备就绪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后才给予响应,这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
在DMA方式中,主存与I/O设备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主存与其交换信息时,无需调用中断服务程序。4.运算器:
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
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功能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求补等操作。计算机运行时,运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种类由控制器决定。运算器处理的数据来自存储器;处理后的结果数据通常送回存储器,或暂时寄存在运算器中。与运算器共同组成了CPU的核心部分。
实现运算器的操作,特别是四则运算,必须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它直接影响运算器的性能,也关系到运算器的结构和成本。另外,在进行数值计算时,结果的有效数位可能较长,必须截取一定的有效数位,由此而产生最低有效数位的舍入问题。选用的舍入规则也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在选择计算机的数的表示方式时,应当全面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要表示的数的类型(小数、整数、实数和复数):决定表示方式,可能遇到的数值范围:确定存储、处理能力。数值精确度:处理能力相关;数据存储和处理所需要的硬件代价:造价高低。运算器包括寄存器、执行部件和控制电路3个部分。在典型的运算器中有3个寄存器:接收并保存一个操作数的接收寄存器;保存另一个操作数和运算结果的累加寄存器;在 运算器 进行乘、除运算时保存乘数或商数的乘商寄存器。执行部件包括一个加法器和各种类型的输入输出门电路。控制电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发出不同的控制信号,使数据经过相应的门电路进入寄存器或加法器,完成规定的操作。为了减少对存储器的访问,很多计算机的运算器设有较多的寄存器,存放中间计算结果,以便在后面的运算中直接用作操作数。
B.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负责程序的流程管理。正如工厂的物流分配部门,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和操作控制器0C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操作控制器OC,按确定的时序,向相应的部件发出微操作控制信号。操作控制器OC中主要包括节拍脉冲发生器、控制矩阵、时钟脉冲发生器、复位电路和启停电路等控制逻辑。
1.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的语言系统,也叫机器语言,它是软件和硬件的主要界面,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它是系统程序员看到的计算机的主要属性。因此指令系统表征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决定了机器所要求的能力,也决定了指令的格式和机器的结构。对不同的计算机在设计指令系统时,应对指令格式、类型及操作功能给予应有的重视。
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它描述了计算机内全部的控制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不同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包含的指令种类和数目也不同。一般均包含算术运算型、逻辑运算型、数据传送型、判定和控制型、输入和输出型等指令。指令系统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因素,它的格式与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到机器的适用范围。
根据指令内容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称为寻址。一般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相对寻址等。
一条指令实际上包括两种信息即操作码和地址码。操作码用来表示该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如加、减、乘、除、数据传送等),其长度取决于指令系统中的指令条数。地址码用来描述该指令的操作对象,它或者直接给出操作数,或者指出操作数的存储器地址或寄存器地址(即寄存器名)。2.微指令
在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中,将由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所执行的一组微操作称为微指令。所以微指令就是把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的有关信息汇集起来形成的。将一条指令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按次序执行就可以实现指令的功能。若干条微指令可以构成一个微程序,而一个微程序就对应了一条机器指令。因此,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是若干条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实现的。简言之,一条机器指令所完成的操作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来完成,由微指令进行解释和执行。微指令的编译方法是决定微指令格式的主要因素。微指令格式大体分成两类: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从指令与微指令,程序与微程序,地址与微地址的一一对应关系上看,前者与内存储器有关,而后者与控制存储器(它是微程序控制器的一部分。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部分组成。其中,微指令寄存器又分为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两部分)有关。同时从一般指令的微程序执行流程图可以看出。每个CPU周期基本上就对应于一条微指令。
三.心得体会;
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这种层次化的让我体会到了,凡事要从小做起,无数的‘小’便成就了‘大’。
现在计算机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期待未来的计算机带给人们更大的惊喜和进步。
四.结语:
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计算机界据此总结出了“摩尔法则”,该法则认为每18个月左右计算机性能就会提高一倍。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在传统计算机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必将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从基本原理上寻找计算机发展的突破口才是正确的道路。很多专家探讨利用生物芯片、神经网络芯片等来实现计算机发展的突破,但也有很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上,因为过去几百年,物理学原理的应用导致了一系列应用技术的革命,他们认为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
五.参考文献:
计算机组成原理 唐朔飞
计算机组成原理 白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