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课评课稿
历史课评课稿
----评《“和同为一家”》
章丘二中历史组
《“和同为一家”》这一节课是章丘市第二中学王庆兵老师执教的一堂课改探讨课,也是历史组“十一五”教学课题研究的示范课。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王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上著名的汉藏和亲和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唐朝民族间的友好和睦相处以及它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民族关系对今天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两个有深度的问题:1.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你能否说出唐太宗的“和亲”政策与汉朝初年的“和亲”有什么不同性质的区别?2.根据25 页“活动与探究·2”观看书前彩页《步辇图》,指出唐太宗和禄东赞,分析他们的心情。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用表格形式归纳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后,接下来进行知识巩固:探讨深层次的问题: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唐朝哪位皇帝说的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开明的政策)这样的民族政策与什么原因是分不开的?(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2.你能否说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党和政府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 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王老师不仅让学生融汇贯通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还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上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当今社会,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重要性。但我认为王老师在攻破难点:“唐朝民族关系的局面如何形成”,没有把这一难点点透,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难点的问题,始终给人的感觉好象是与难点问题隔着一层纱。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王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和睦民族关系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也是这一堂课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另外,我认为上课的趣味性较好,王老师能够在学生讨论后,开展一些智力竞赛和猜谜活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这一堂课的 形式丰富多彩,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四.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王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王老师在表情上充满高昂的激情,这在历史课堂上很少见到,这又是一大亮点。
第五.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在学习和处理问题中,能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在王老师让学生把民族关系局面用图示表示出来,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画一棵树;有的学生画三个三角形,在王老师引导下,学生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地培养,这也是这一堂课的优点。
以往历史教学中: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表象阶段,难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和历史理性知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是“背背而已”,王老师这节课能够精心编制"自主学习指导”材料,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变了以往教学的表象阶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历史课评课稿
----评《“和同为一家”》
章丘二中历史组
第二篇:历史课评课稿
历史课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对张老师这节课进行评课。
一、教学目标
张老师这堂课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了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史实。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材、导学案达到论从史出。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生物进化论探究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意义。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深刻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目标落实较好。
二、教学内容
张老师这节课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张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教材重新组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即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整堂课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
三、教学过程
1、利用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本课主题。在授课过程中,张老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媒体和导学案的相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如通过设置达尔文在不同时代生活命运结果,从而引出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背景的历史学习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张老师利用长颈鹿进化图,让学生既掌握了重点知识,又学会了学以致用。运用史料,贯穿课堂,是本课的重要亮点。张老师利用导学案史料和学生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研读史料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张老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教材学思之窗,即让学生突破了难点,科学与宗教的分歧。也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张老师在整堂课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题的有效教学模式。
四、教师素养
张老师本身有扎实的基本功,板书设计简洁、合理、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严谨,能准确运用历史专业术语,引导总结也很到位。张老师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落实非常到位,通过学习探索生命起源这一课,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顽强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也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高度关注,拓展了家国情怀。
总之,我认为张老师这堂课目标达成度比较好。有许多我值得借鉴的和学习的地方。
如果对这堂课提建议的话,我个人认为进化论的内容这块老师可以适当的少讲。这样的话课堂时间会更紧凑。
第三篇:历史课评课稿
历史课评课稿
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王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民族关系对今天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两个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用表格形式归纳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后,接下来进行知识巩固:探讨深层次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老师不仅让学生融汇贯通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还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上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当今社会...........第三,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王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和睦民族关系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也是这一堂课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另外,我认为上课的趣味性较好,王老师能够在学生讨论后,开展一些智力竞赛和猜谜活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这一堂课的 形式丰富多彩,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自主性。第四.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王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王老师在表情上充满高昂的激情,这在历史课堂上很少见到,这又是一大亮点。
第五.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在学习和处理问题中,能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在王老师让学生把民族关系局面用图示表示出来,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画一棵树;有的学生画三个三角形,在王老师引导下,学生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地培养,这也是这一堂课的优点。
以往历史教学中: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表象阶段,难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和历史理性知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是“背背而已”,王老师这节课能够精心编制"自主学习指导”材料,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变了以往教学的表象阶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历史课评课稿
----评《“和同为一家”》
章丘二中历史组
第四篇:历史课听课评课感悟
为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本备课组本学期继续开展教学展示活动。近来,黄老师在一(6)班展示了《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生活》这一课。
黄老师是一位刚大学毕业的新教师,为了上好这一节课,积极向科组老师请教,多次打磨,给大家呈现了一节生动的历史课。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 在本课中突出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这一新的教学理念2. 积极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的真实性,获得积极的情感.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基本上仍处于感性阶段,历史教学更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现”过去的历史,从中感受、体验历史。如为了领略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师生共同创设了“一起去宋朝旅游”这一教学情境,经过学生的演绎,浓缩在历史课堂当中,而宋代的风俗民情也印在学生的脑海中。3.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节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设想为什么缠足没有了,而春节这个节日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呢?学生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有趣新奇的设想?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借此不断推陈出新,激发在的创造性,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评课稿()
篇一: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夏商周政治制度》评课稿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
----评孙丽雯老师全校公开课必修一《夏商周政治制度》
高台一中 高二文综组 赵伟吉
今天有幸听了孙老师执教《夏商周政治制度》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中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孙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我们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着。孙老师充分发挥了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点拨、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孙老师此点体现的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1.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
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
2.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着力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描述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流畅,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如果孙老师在这一方面多一些设计,效果会更好。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二: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 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三国鼎立》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北京做一介绍,刘老师此点体现的很好。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一、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
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如在此节课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赤壁之战、谈自己眼中的诸葛亮,又如可搭建辩论舞台,将学生分为主战派、反战派,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分析利弊;也可由学生分别扮演“曹操与大臣”或“曹操与刘备”,学生氛围两派,进行辩论,争论的过程也是对战争的北京、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分析、思考及探究的过程。
二、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到如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见解,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该教师教学语言缺乏抑扬顿挫,评价语言没有感染力。
篇三:高中历史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2.三维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 4.教法与学法5.教学程序 6.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作用)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的第二课,它上承《“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
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小组讨论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
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而难点呢,是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情)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 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法学法)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在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此次教学方式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四个部分是我的教学设计
在本课导入部分,设定3分钟。”播放《汉武大帝-董仲舒谒见汉武帝》“罢
黜百家杂学而独尊儒术,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共鸣,构建对西汉时期政治局面的初步认识,引发思考。
新课的教授时间为35分钟。
1、运用文字材料等多媒体形式,总结汉初无为而治的特点。紧接着引导学
生通过教材阅读 史实材料,分析从“无为”到“有为”的必然趋势。在这里老师设问:“什么是无为而治?”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吸引同学兴趣,让学生由浅入深思考,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积极投入课堂,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结合表现逐点引申出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目的。引导学生放宽眼界,联系古今,思考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感悟历史、融会贯通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本课的第二块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时,用多媒体展示
董仲舒图像,通过影像和文字资料回顾上堂课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者、思想主张以及可行性。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在提高学生自
主性上,在此环节采取辩论的方式,就”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以及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他的建议”。从而鼓励学生展现归纳阅读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能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新旧儒学思想的不同,培养质疑的能力。
3、在学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这一大块,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并认识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创造良好氛围,在共同总结中查漏补缺。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
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
个漫长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外儒内法。
现代历史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 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美苏争霸》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在历史上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另外对待今日的美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的霸权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它政治谋略的合理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机感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节难度大:内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观点多,理论敏感点多。
3、教学重点: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与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因为这两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4、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美苏争霸中,既有紧张又有缓和的局面。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列举,并未具体分析,难以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此外,他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对美苏争霸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思维热点,既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美苏争霸,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
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1、导入。地图,显示美苏方位。
提问(1)战后初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主宰的国家是哪两个?
学生回答:美国、苏联。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2)什么是美苏争霸?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个概念进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问题(3)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根本原因。在这里我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美苏争霸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4)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双方首脑、代表事例、基本态势?
这里涉及到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而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如:
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这里通过古巴导弹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提高,再现历史情境,更好地解决问题。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在这里展示世界地图,指出苏联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过设置如下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全球四大洋,苏联仅有一洋不临,请
问是哪一洋?苏联要控制印度洋必经哪里?苏联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这里关系到美国的两任总统及他们的对外政策,只要对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国政策调整的本质了。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为什么推行这个计划?对于这个问题,我预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让有准备同学讲解“sdi”及“nmd”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8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国推行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企图在美国经济复苏而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为什么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的时刻又有剑拔弩张之时?其实说紧张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缓和呢?这是本节的难点,这里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掘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根本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双方的意图在于“以退为进”;根本原因是双方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这样做可以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本节的难点问题。
问题(5)战后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因为教材中已经有叙述,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知识归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会有这样的对外政策?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制作表格的时候,将苏联每一阶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虑进去了,并且还增加了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复习和将知识系统归类。
5、合作探究,拓展思维。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如: 问题(6)美苏争霸给美苏两国经济及世界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从美苏争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注意引导学生分别从对美,对苏及对世界局势等三方面分析其影响, 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苏争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6、板书设计美苏争霸
一、争霸的原因
二、争霸的概况(以表格的形式表示美苏争霸的概况)
三、争霸的影响
7、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一)小结:
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二)从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给学生命制4道左右选择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选择题:
1、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严重分歧 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 c.赫鲁晓夫单方面撤走全部在华专家 d.对中国进一步军事威胁,挑起中苏边界军事纠纷 2、5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开始与美国争霸的主要目的是()a.压倒美国,由苏联主宰世界 b.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 c.稳定并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d.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变化实际上是()a.美苏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霸斗争的变化 d
4、以下关于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在美国方面 b.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c.美国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d.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
五、课堂延伸
前段时间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亚太地区,布什政府对亚太地区战略关系重新进行调整,请结合当前国际关系,查找相关资料,谈一谈当前的中美关系,并预测中美关系的发展。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最后,总结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 “动脑、动嘴、动手”能力。
(二)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
篇四: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高中历史必修 第 单元第 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
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
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
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 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
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
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
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
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高一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
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适合高一学生)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
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
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
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适合高二)
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
就决定什么样的学法,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
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注重
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史料分
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好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成功的实践又会证明理论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第四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
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史料或影视片断)并提出几
个小问题,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
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设置的问题又增加了悬念,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预习提纲,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的方式将提纲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知识框架。这样做既可以为课堂
教学节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求知,为深入学习本课奠定基础。(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本课主要讲述了 目内容,分别是一:二: 三:
其中第 目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在学生知识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
下,下面我就主要说一下我是如何实现重难点突破的。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下面我就说一下每一目是如何讲述的。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一:启发式谈话法
第 目难度适中,并且课本提供了大量的文字篇幅,史料和图片,因此针对这一部分,我主要采取了启发式谈话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内容,我设计
了这样几个问题:1.2.3.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书中和史料中汲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准确的答案。以第 个问题为例,先让学生思考及,进而提出
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的答案。(可以加问题答案)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二:合作探究法
第 目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掌握 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史料分析
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或史料)然后和学生一起对史料或图片进行解读,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2.3.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答案,每个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最后派代
表发言,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让学生明白(答案)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三:角色扮演法
第 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掌握 问题。
这一问题的特点是知识点条目较多,有点锁碎,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针对这一特
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解决。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对本目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选取学生分别扮
演、、、。然后给每个角色设定任务。让他们进行
情境模拟,让历史再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拉近了历
史与现实的距离,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面实现对重难点的突
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四:表格、图表、提纲法
第 目主要讲述了 问题,这一问题线索(条理)
清晰,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提纲法(表格法,图表法)让学生按照(时
间顺序、政经文不同领域)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总结出
历史长河中规律性的知识。简单而实用。比如在对这一知识点总结之后,在表格
中(图表,提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历史规律即:,从而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又或者 表格法:
是本课的第个重点知识,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表格法来进行讲解,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 知识点从、、、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讲解,得出:(此处可以讲一下答案)并提出几个新的问题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再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从而实现对本知识点的掌握。表格法的运用能简单有效地概括主要知识,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联系与区别。同进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新知为目的,辅助提高课堂效果。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板书以框架层次的形式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宏观上明确重难点。
篇五:高中历史说课稿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定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注:加黑的代表模板)
大家好!我是 ××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专题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为后面政治文明的学习起到了引领作用,因此,本课具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的政治制度,理解宗法制、分封制目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落在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对本课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性好,但是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用多种材料,从旁指导,帮助学生度过“最近发展区”。
三、说教法学法:
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基于此,我的教法是以启发诱导为主,结合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来理解知识,加强情感教育。
在学法上,本着由 以学生为本的”的理念,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析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封神榜》的图片,伴以导入语:相信在坐的各位同学都有看过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在最后一集中,姜太公都会走上封神台“封神”,这种封神不仅仅是封号还分给了土地和人民,比如姜尚自己的封地就是齐国,周公的封地是鲁国,这就是齐鲁 大地的由来。这种现象对应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鲜活生动的图片,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历史情境之中。
环节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首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勾画知识点,标记疑难点,对全文有整体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我用多媒体出示表格:夏、商、西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政治制度以来辅助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点,构建自己知识网络。
其次:对于本课的重点之一:分封制(板书标题:分封制)这部分我主要是设置几道基础性的自主探究题:
1、什么是分封制?
2、为什么分?分给谁?分什么?怎么分?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代表总结发言。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主动学习、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再次,对于本课的另外一个重点:宗法制,我设计了一个案例分析:谁来做个包青天。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掌握宗法制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予以引导评价,评价时,坚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赞赏。
那么,如何突破本课的难点呢?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设置为合作探究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结果,我会给予完善总结,这样就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节
(三)巩固训练,归纳小结
对于学生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我鼓励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之后找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出示幻灯片将知识点呈现出来,方便学生整体掌握。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设置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相关练习,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环节
(四)走进生活,充实提高
历史发展至今,宗法制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请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具体分析一下它的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此板书力图简洁、直观、明了的把教学的重点传达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图片、文字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