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1:5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

第一篇: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

十八、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1、以导游词的形式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2、通过诵读和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文中景色之美,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音乐美的几个方面:节奏美、修辞美、音节美、拟声美。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风靡(mí)嘉义(jiā)浓稠(chïu)山岚(lán)

溢出(yì)颇有(pō)骤然(zhïu)一泓(hîng)谛听(dì)静谧(mì)濛濛(méng)雄踞(jù)幢顶(chuáng)红桧(guì)孕生(yùn)参天(cān)堪称(kān)

二、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教师在歌曲即将结束时,富有感情地说:台湾这首优美的歌曲《高山青》: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祖国的秀丽山川-------阿里山。(同时板书:阿里山纪行)

2、阿里山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同富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现在新中横公路已将阿里山与玉山风景区串连起来。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而邹族原住民人文资源给阿里山更增添了许多奇趣。

吴功正(1943.10~),《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学科领域:美学、文学。主要研究方向: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浏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在1997年12月4日《人民日报》上。

三、整体感知

(一)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明确: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

古式的火车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二)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学法指导:①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②要注意导游的语态和礼貌。

明确: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移步换景

四、交流互动

读课文,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大家并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法指导:赏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节奏、感情、精练的词等方面。明确:

(一)音乐美

节奏美。通过句式整散、字音响沉、抑扬、语速快慢表现出来。

1、“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这一句,在语速上应稍快一点并读出递进关系,2、“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应读的稍慢一些。

3、“潭无鱼鳖,林无鸟兽”这个短句,在修辞上形成对偶,这样的句子也叫整句,其它句子为散句。

(二)修辞美

把景物描绘的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多种修辞。

1、“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这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原始森林的无边无际。

2、“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连用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树木的姿态各异,及古典风味。

3、“树木排列整齐,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一句也运用了比喻,形象写出了树木的威严之态。

4、“ 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这一句连用了成语,突出了神木的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领略了美丽的阿里山风光,并学习了它的语言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其中音乐美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节奏、修辞、音节和拟声。

五、拓展延伸

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六、自主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七、反馈练习

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我们盐城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射阳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大纵湖度假村等。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八、布置作业

第二篇:《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授课人:王庄镇中

曹磊

一、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重点:目标2、3

三、难点:目标3中“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1教时

五、教学设想

1、播放歌曲《高山青》,画面展示阿里山的秀美风光。

2、学生介绍阿里山,教师投影文字介绍。

3、展示预习: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4、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形容这些景物。

5、品味语言:(1)填空赏析文中佳句;

(2)独立批注,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谈感悟;(3)改动原文,比较辨析优劣。

6、积累:(1)自由朗读喜欢的语句;(2)把它们摘录在笔记本上,并写点感悟。

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风靡全国。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不好?

播放歌曲。

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投示课题、作者,解题。

(二)展示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2、教师投影文字介绍(教师课前调查学生都有哪些资料,投示那些学生难以找到的又能反映阿里山概貌的资料。)

3、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三)整体感知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咱们读文章就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了阿里山。那么,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呢?他一路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2、速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

台北 嘉义 阿里山站

姊妹潭 神木 下山

(2)景物景点:小火车、火车站、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森林树木、神木。

特 点:古式风味、古典文化、感觉清澈透亮、静谧洁净、长满青苔、姿态各异、气候阴凉、庞然大物、历史悠久

(3)按作者游踪投影阿里山风光图片。

(4)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

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教师投示:所谓“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课后,我们要学着用这种方法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

(四)语言赏析

1、过渡:在小说《最后一课》中,作者都德借韩麦儿先生的嘴赞美了法国语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想说,汉语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投影)请把下面两道语言赏析题补充完整。(见《课时练》P61)

3、小结:怎样答这类题?必须扣住两个要点:(1)写了什么?(2)怎样写的?从写作手法到描写角度,从修辞手法到遣词造句,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4、找两处地方自由批注并交流。

5、引导:老师有个习惯,看到别人的好文章,忍不住手痒,总想帮他改一改,不知改得有没有原文好,请同学们评判一下。

(投影)

a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却又没有了。

b姊妹潭里没有鱼和鳖,树林里也没有飞禽走兽,偶或有像知了、像蚊子、像苍蝇般的叫声,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a山间的幽径曲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b山间的幽径曲路全被短细厚密的青苔染绿了。

a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b它们排列整齐,如孙武的军阵、秦皇的兵马。

五、积累

自由朗读喜欢的语句,用工整的字把它们摘录在作业本上,写点赏析文字。

第三篇:《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欣赏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首动听的《高山青》,让我们感受到了阿里山姑娘的美丽,一组醉人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阿里山景物的秀丽。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养育了美丽姑娘的阿里山究竟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随同中国当代作家吴功正,一起去欣赏阿里山的山山水水,一起去领略阿里山神奇秀美的风光。

二、觅芳踪

师: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将陪同游客去阿里

山。在与地接导游见面之前,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用跳读的方法找出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来介绍。

师:老师已为大家写好了一份简单的介绍词,请同学们补充、完善。(ppt出示)

师:好,同学们的介绍得体、清晰。那么这种不断通过地点的变化来描写景色的方法叫做„„

生:移步换景

师:是的,这是写游记常采用的写法。

三、赏美景

师:随着作者的行踪,我们也一起领略了阿里山的风光,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阿里山的风光给人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吗?

生: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师:是啊,如画的美景不禁令作者心醉。相信,也感染了在座的你们。现在,作者一行将要与地接导游见面,若你就是那地接导游,你能否为大家重点介绍今天行程中的一处美景,并进行描绘。请以四人为小组结合课文的相关段落,运用“我向大家重点介绍的是(定语+中心语),(描绘画面)”的句式向同学们推荐最钟情的美景,先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全班交流。(用一两句话描绘画面)

师:在讨论之前,我们先看看作者一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你能否用“定语+中心词”(怎么样的景点)这样的格式给每幅画面取一个小标题?(明确:一共六个画面,每组讨论一个画面)

1.古朴的森林小火车:醒目、古式 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分外醒目;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引发我们的思古幽情。

追问:作者在写森林小火车时,通过什么感觉角度来写的呢? 如:“红色--醒目”“咣当咣当” 角度:视觉、听觉

2.清澈透亮的姊妹潭:清澈透亮 追问:姊妹潭有一段凄美的传说,在此引用这个传说有何作用? 传说的作用:1.交代了潭名的由来;2.增添了神秘感;3.激起读者的兴趣。

3.静谧纯洁的原始森林:静谧、净洁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追问1.:作者是如何突出原始森林的静谧、宁静的? 提示:既然很寂静,为何又说“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 侧面烘托、以动衬静 追问2:你所学过的诗歌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追问3:作者对这样的宁静的坏境是怎样的情感? 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浓浓的爱意。追问4:这种手法叫做 融情于景

4、碧绿的曲径幽路、无边无际的森林

5.你觉得挺拔参天的神木神在何处呢? 除了外形高大、历史悠久外,你觉得神木还神在何处呢?为什么要用8、9两段来写神木呢?(出示语句:⑤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①不到神木,有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②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③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

可匹敌。④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生:神木虽遭巨创,却仍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距山间,无可匹敌。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品质? 生:坚强不屈,不屈不挠,昂扬向上。师:作者对他的感情? 生:敬仰之情。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敬仰之情再来读这段。分两段写“神木”的作用: 1.从外在和内在两个角度写,有递进关系; 2.第9小节单独成段,强调突出神木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神木所遭受的创伤联想到台湾所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数中巨子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文化积淀,孕育出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所在。说到这儿,我们心中油然生出一股豪气,一种民族自豪感。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民族自豪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读出来。请大家再来读,读出神木的参天雄姿,读出神木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读出这种民族自豪感。

四、品美文

过渡: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阿里山的风光美,而且他也向我们展示了语言美。我们刚才为每幅画面都取名,我们先回顾一下。第4段描绘的是„„下面就作者描绘的四个画面,请同学们在第4-7段中任选你感兴趣的语句来赏析。

(提示:赏析角度:修辞、用词、情感等方面)

师:老师先带领赏析这句话(出示第六段第一句话)

1.姊妹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木相映的情景。

2.我们品的是“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一段。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朗读这段话,读出句子的音韵美)

3.青苔:运用叠词突出了青苔的特征,增强了节奏感。“染”:给人一种动态感,仿佛青苔有了灵性,触入了对青苔、对森林的喜爱之情。“绿地毯”的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青苔的厚密的特征。“贴”“依附”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青苔的厚密。

4.我们品的是“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一段,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姿态各异,颇有古典风味。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朗读“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

皇之兵马。)

师:通过品读,我们虽然没有去阿里山,但透过充满着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分明感受到了阿里山的无穷魅力,更勾起了我们对阿里山的向往。

师:一路陶醉在阿里山的怀抱中,沉醉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不知不觉,我们神游阿里山也到了尾声。作者下山的路上,又听到《高山青》这首歌。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末提起这首歌呢? 你能从结构上去说说吗?

明确:《高山青》这首歌是一条内在线索,不仅串起了全文,使之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总结: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的诗,一杯醇香的酒。品读阿里山纪行,我们的心弦被阿里山的美,被作者语言的美,被作者情感的美轻轻地拨动。最后,让我们大声赞叹: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瑰丽的阿里山风光令我们陶醉。其实,我们的祖国、家乡又何尝不是江山多娇、风景如画呢? 模仿课文的移步换景的写法,选取家乡的某一处景点,运用恰当的比喻,试着写一篇游记。

第四篇:《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教学重点:目标1、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一、教学安排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3、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整体感知(师范读课文)

1、要求听准生字词的注音

2、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 大屏幕展示

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

风靡 山岚

堪称 谛听 红桧

1、学生听课文朗诵,一边听一边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从而把行踪交待清楚。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阿里山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生:读字音,回答“阿里山风光美如画”。

三、我画风景(学生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表现在哪里?

2、作者对阿里山有着怎样的感情?

3、作者的这种感情在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

4、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区 宁静

曲径青苔 厚密

木桧林海 神奇

千年神木 标志 灵魂(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相互评价,老师肯定、赞许、强调,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课件展示画面及问题答案)生1:表现在“水潭清澈透明” 生2:森林的宁静气氛 生3:森林的无边无际

生4:曲径幽路,巨大的神木

师:同学们找的很仔细,回答的很好。作者把阿里山写得这样美,可见作者对阿里山有着怎样的感情? 生1:喜爱 生2:赞美

生3:不仅喜爱阿里山的风景,更喜爱阿里山的人,进而喜爱中华民族

生4评价:我认为这几个同学加起来回答的很全面,一幅幅秀丽的画面流淌着“爱我河山,爱我中华”的感情。师 :同学们真的很棒!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说得头头是道。老师想问,作者的这种感情在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

生1:没有,我是通过“景物描写”体会到的。生2:我也是

师:像这样,把作者的感情通过景物流露出来的写法叫“融情于景”,希望我们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师小结,课件展示

5、主题讨论:

【明确】主题

文章以我和台湾学者的游览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到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表达了对阿里山风光的浓浓爱意,并以对遭受重创的神木的描写赞叹,赞扬自然界以及台湾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岸坚强、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的伟大精神。

(师:美的语言才能表现美的韵致,阿里山如画的风光在吴功正的笔下熠熠生辉,让我们共品语言,同赏美景吧!)

五、我品语言(课件展示)

本文的语言高雅、凝练、和谐、畅达,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最让人喜欢,值得补充到读书笔记中去积累呢?请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课后摘抄。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老师举例,师生共同赏析。课件展示举例语句及赏析)生1:我喜欢“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明,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副倒置的水墨画”。该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

生2:我喜欢的是“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这一段,它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读起来和谐动听。

师:这几位同学是从修辞的角度来领会的。的确,恰当运用修辞方法,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协调音节,增强语言的音韵美。你还发现其他的美吗?

生:我觉得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交错运用,读起来也很美。如“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师:太好了!这样交错使用不同的句式,读起来会给人以轻松、舒展、迷人的节奏,增强了文章的情韵美。生:1:我觉得“咣当咣当”也很形象。

生2:我觉得“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也很好。

师:看来,文章中有许多句子都是我们喜欢的,真是师生所见略同,老师也喜欢这些句子,想看看老师的赏析吗?一起来。课件展示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赏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

验。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赏析: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赏析: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师:阿里上的风光惹人醉,喜爱赞美之情一定充盈你心,不吐不快,那还等什么?一吐为快吧!

六、拓展延伸(课件展示)

请用一句话表达对阿里山的赞美之情。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老师鼓励、赞赏。)生1: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生2:阿里山,我的最爱!

生3:阿里山,你清澈的潭水让我陶醉!生4:阿里山,我迷恋你无边的森林!生5:能到阿里山一游,此生无憾矣!„„

师:句句赞语传递着对阿里山的喜爱,但是我们还是要下山了,要告别那让人痴迷让人醉的仙境了。就让我们回眸一看,把阿里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把阿里山的风光永存心间吧!

七、回眸一看

(学生总结课文,课件展示板书设计)

八、歌曲传情

师: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

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我们齐声高唱《高山青》来表达我们美好的心愿吧!(播放视频,师生同唱)

九、大显身手(课件展示)

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游记

附: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第五篇: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

吴功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方法。

(2)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其情韵和内涵。

(3)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发现字词句之美,品味词句之奇,读出文章情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由衷喜爱,感受字里行间

洋溢的感情。引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其情韵和内涵; 2.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真情。

教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运用多媒体放音乐)有一首优美的台湾歌曲在大陆广为传唱,这首歌名叫《高山青》,同学们熟悉吗?下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段。

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正是因为这首歌,阿里山成了许多大陆人心中向往的胜地。那么这首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阿里山呢?(提问)

(要素:阿里山――山青,水蓝,姑娘美丽、温柔,少年健壮、阳刚)

其实,阿里山是台湾的一处“国家级”风景区,以日出、云海、铁道、森林名闻中外。在台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不知台湾的伟大,不知台湾的宝藏。”

也正因为此,大陆作家吴功正在游完阿里山之后发出了“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的感慨,并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下面我们就欣赏欣赏他笔下的阿里山。

二、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一)积累词语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风靡()山岚()一泓()谛听()雄踞()静谧()红桧()幢()

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而来的人。

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

(二)思考:(1)在文中用方框标出能体现作者游踪的词语。

(2)文中描写了几幅阿里山的美景,尝试着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讨论)

(3)课本132业探究练习第一题。

三、赏景,品景,悟景

(一)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游踪:台北松山机场→嘉义→阿里山站→穿过林区→看到神木→下山路上

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一般来说,作家写游记,常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所谓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阅读游记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移步换景的写法,把作者的游踪理清楚,也就是要把作者的旅游线路图画出来。

这篇课文,作者也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写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文章有哪些段落是写景的?(提问)

(明确:从第二段到第九段是写景。)明确思考(2):深山水塘 青苔幽径 原始林海 千年神木

(二)出示资料,欣赏美景

阿里山是人们对大武峦、祝山、塔山、尖山等18座大山的总称,并非仅指一座山。这些山都是阿里山脉中心群峰。

传说很多年以前,高山族的一位酋长阿巴里,经常率领族人到深山打猎,他死后,族人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把这座山命名为阿里山。而包括阿里山在内的台湾岛最西边的一条山脉,也就被命名为阿里山脉。

阿里山脉风景区是“台湾八景”之一,地跨南投、嘉义两县。区内群峰参差,溪壑纵横,既有悬岩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其山光岚影千姿万态,茂林清泉各尽佳妙,是人间难得的胜境。

好,把行程摸清了,下面我们就可以跟随作者一处一处欣赏了。

先听老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

这一段我们见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共同形成了怎样的氛围,给人怎样的感觉?(提问)(可以用文中的语词回答。)

这些景致让人感觉到,似乎置身于世外桃源,“像是在另一个时代”。体会到“古典文化的感觉”(古典文化:这儿指古代的交通方式、礼仪风俗)。(用多媒体展示小火车和云海)

过度:刚才我们欣赏的是进山的行程,已经到了阿里山站,下面该去哪儿了?(提示:“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该去看神木了。但是,从阿里山站到神木是有一段路程的,这一路上作者又见到了什么?(提问)

(回答:姊妹潭、原始森林、青苔)资料:

姊妹潭是两个相距一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湖水清澈如镜,终年不涸。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多媒体图片姊妹潭水)

姊妹潭美在哪儿呢?(女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姊妹潭特点:

风光美――清澈透亮,犹如明镜(自身的水美:美在纯净)

山林倒映,犹如水墨画(水与山林的组合美:美在映衬)

人情美――姊妹投湖殉情的动人传说(两个年轻美丽的生命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陨落在这潭水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这个清澈透亮的湖与这个动人的传说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能不让人怦然心动。)

姊妹潭边就是莽莽的原始森林,文章先写水态,后绘山景,5、6、7自然段都是写阿里山山林的特点。

第五段主要写了山林什么方面的特点?(提问)(男生齐读第五自然段。)明确:写了山林的静,这一段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山林的特点。(多媒体展示原始森林)作者用了三重手法层层递进来写山林的幽静:

第一重:潭无鱼鳖,林无鸟兽――没有活的动物,怎一个安静了得。(正写)

第二重: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又没有了――以声衬静(侧写)

蝉、蝇、蚊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小,森林里太安静了,安静到人都希望能听到点什么声音。所以一开始是谛听,仔细地听,还是听不着,就去努力地分辨,还是没有,这时就变成主动出击了。如果我们用漫画表示的话,谛听是一个放大的耳孔,分辨是耳朵在翕动,到捕捉时耳朵已伸出去三尺长了。

第三重: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正是这悄悄的声音打破了无边的宁静,妙就妙这悄悄声音的出现,以声衬静,用有声写无声,达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反写)

走进原始森林,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什么染绿了――青苔。对,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了林中的青苔。(一位女同学朗读第六自然段)(多媒体展示曲径幽路)

这里的青苔有什么特点?――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茸茸的、毛毛的”就是毛茸茸的,是不是可以用“毛茸茸的”替代之? 讨论:

回答:不可以。

茸茸的――写出草的细、软、密(茸: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毛毛的――比茸茸的要粗大些。(以头发为例)

濛濛的――到处都是绿苔,满眼望去,让人有眼花的感觉,这就是濛濛的感觉 这其实是观察的三个阶段,第一眼看去,满眼细碎的青苔,是“茸茸的”,仔细观察,细微的青苔变得清晰放大起来,这样“茸茸的”就变成“毛毛的”,再继续看下去,眼前全是青苔,眼睛开始有点发花,就产生了濛濛的感觉。三者有感受的内在逻辑先后顺序。

写青苔突出了作者看到了林什么方面的特点?

颜色:青苔,顾名思义是绿色的,这儿突出了森林的绿。绿是颜色,那么这段主要写了森林的色。

在森林中走得久了,“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回首一望,“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第七段主要写了山林的形态。(多媒体展示汪洋森林)

写形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给一分钟速读,归纳)――规模、形状和密度。第一句总写一笔,以“汪洋”比喻森林的无边无际,写出了规模。二、三、四描写森林的形状。以“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三个比喻写树躯、树身,突出“大”和“高”。以拟人化的比喻描写树木排列整肃。这三句如诗如画的比喻,感受深切的联想,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审美价值的情境。第五和第六句写森林中阴凉的气候。盛夏亭午(中午)阳光也透不进来,可见森林之密。结尾用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作结,增强了全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增添了美的意境。

过度:以上是从面上描绘山林,接着作者写了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这段旅程的终点站――神木站。大家期待已久的神木终于出场了,那么它到底有多神呢?(请一位男同学朗读八、九两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可以用文中的话回答)(多媒体观赏神木)

神木:

第一:写形――高、粗、老

第二:写神――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看完神木,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说“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如果说姊妹潭、原始森林、青苔主要美在形的话,神木的美就是形神兼备了。前面一路的美景都是为神木的出场作铺垫,同时作者又说到“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神木是阿里山精神的象征,它已不仅仅是一棵树了。

四、看完神木,接下来该下山了――老师配乐朗诵读课文最后一段。

这样我们就游完了作者笔下的阿里山,至此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两个阿里山:

1、歌中的阿里山

2、文中的阿里山

这两者内容有何不同?(提问)

歌中的阿里山:不仅山美水美――高山青,涧水蓝,更重要的是人更美,姑娘美如水,小伙壮如山,并且姑娘与少年之间有动人的情感美;在文中,歌里最重要的“人”却隐去了,作者只写了高山青,涧水蓝,一直到他下山也没有看到阿里山的姑娘,不仅发出“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的感慨,就这样作者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阿里山,尽管阿里山的风光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我们相信他心中仍然对阿里山充满了向往,对阿里山的姑娘充满了想象,这让读者在体味这种缺憾美的同时,也不禁对阿里山牵挂起来。

再回首看文章第一段,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作者对阿里山的记忆、向往、想象,以及我们在读了文章之后的牵挂到底是什么了,其实作者和我们牵挂的不仅仅是青山和涧水,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宝岛台湾的同胞。而对于台湾学者和他们的家人们来说,他们的心声则是对祖**亲的深情呼唤,“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其实,两岸人民的心情是一致的。

(因此,在行文结构上,第一段并非闲来之笔,而是文眼所在。结尾又回到歌曲《高山青》上,回到阿里山的姑娘身上,首尾呼应,这种结构有力地把作者心中的感情抒发了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我们再听一听《高山青》这首歌,共同感受阿里山风光与人情的美。

五、布置作业:

a)比较阅读:课外阅读《高山流水候知音――阿里山纪行》,从语言、结构方面

比较两文的异同? b)欣赏并背诵: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板书设计:

阿里山:写形――高、粗、老

写神――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教学反思:本文教学重点应落在,引导学生在欣赏阿里山的大好风光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这一德育渗透在课堂上完成较好。

下载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阿里山纪行》教案

    资料来源: http://www.xiexiebang.com/mydoc-7352321-1.html 2011年推荐教师招聘资料专业+公共(含语数外,音体美,计算机,物化生政历地) 《阿里山纪行》教案 学习目标: 1、品味......

    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学习目标: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

    阿里山纪行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

    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阿里山纪行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里山纪行导游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篇......

    《阿里山纪行》教案(合集5篇)

    《阿里山纪行》教案 夹河镇初级中学邓居全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

    阿里山纪行教案(推荐五篇)

    阿里山纪行 教案设计 樊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

    阿里山纪行教案参考文

    《阿里山纪行》学案教学目标:1、 欣赏如画的阿里山风光。2、 学会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3、 品读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一、知识储备:1、 认识阿里山:阿里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