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常庄镇埠岭联校 杜家福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六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请看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从图中较易得出: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的学生人数越多。②条件相
同时,城市的近视人数高于农村的近视人数。„„
2、如果老师想很清楚的分析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你能帮老师选择一种合适的统计图吗?
(师板书:容易看出增减变化情况。)学生可能提出: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绘制统计图。自主学习提示:
⑴想一想,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呢?(描点、连线、标数)
⑵同桌的两个人合作,分工一下,一个人绘制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另一个人绘制城镇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⑶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看你的同桌绘制的统计图还缺点什么? 学生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寻找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㈠汇报绘制的统计图。
寻找同位两个同学的进行合作汇报。预设:
㈡提问:同桌的两个继续合作,你能很快地比较出两个地区在哪一个年级患近视人数最接近,哪一年级患近视人数数相差最多吗?(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摆在一起。)
老师看到同学们很认真地去比,质疑提问:你觉得比起来方便吗?不方便在哪?谁能想一个办法,让比起来更容易些呢?
学生可能回答:把两条线画在一起。(把两个统计图绘制在一起)
㈢绘制复式统计图。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尝试绘制。(教师可提示学生在原来的图上画)预设:
2、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在统计图中标出:学生可能回答: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城镇与农村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
教师讲解: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追问: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
教师讲解并板书: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局限性,体会到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可以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学生回答后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3、进一步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师:好,下面我们体会一下看着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呢?
⑴城镇和农村在哪个年级患近视的绝对人数相差最大呢? 学生回答。
⑵城镇和农村学生在患近视人数上有没有共同特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成增长趋势,并且增长的越来越快。„„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好,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有利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了解某地区城市和农村小学生患近视情况,在绘制统计图时,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了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在经历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工具性,同时体会了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温馨提示:
①每周的数据都有两个,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又该怎么填呢? ②哪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好些?你有什么建议?
③预测一下第五周洗衣粉的销售情况?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如下表:
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温馨提示:
①看一看,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②绘一绘,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在上图中绘出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③议一议,根据你所绘制的统计图,发现了什么?
此题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的金牌数目越来越多,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感受到祖国的强盛,增强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制图注意:描点 连线 标数量 图例 标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有利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在认知冲突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在教学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并不是直接给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先让学生分组分别画出城市和农村的100名小学生中患近视的情况统计图,然后再让他们说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而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这种认知冲突中学习学生既感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好处,同时学习起来有非常的轻松。
(2)在情景引入时,注意关注生活热点。
用家长和学生关注度高的小学生近视问题引入,既体现热点,又能引起学生们的高度关注,学生会在很高的热情中继续学习,又能提醒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注意保护视力。
(3)有分析,有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使用建议。
学生在分析、比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学生说得越具体越好,教师注意引导总结,发现方法,形成知识技能。
3、需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能不能渗透一些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分析产生影响的题目?
常庄镇埠岭联校 杜家福
第二篇:微教案 时间的周期问题列举法 常庄镇埠岭联校杜家福
周期问题
---列举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85页“智慧广场”时间周期问题。教学目标:
l.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周期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体会列举、推理、计算等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解决时间周期问题的规律。教学难点:会运用时间的周期规律来解答问题。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日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下一个生日是周几呢?学了这节课之后.你就能得到答案了。(课件出示信息)
仔细观察图片,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过生日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而周几过生日又是他们非常关心的,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预设:2015年11月19日是星期四
12月5日是小强的生日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2月5日是星期几?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小强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时间周期)你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研究的关于周期的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交流(考虑学生合理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设:
1.研究的小彩旗的问题 2.花的问题
……
二、研究如何解决周期问题.。
(一)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教师引导:同学们的记忆真好!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今天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课件出示:
探究提示:
⑴认真观察,怎样才能知道12月5日是星期几?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⑵独立思考.⑶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生成的方法,组织学生有顺序地交流.预设:
(1)列举的方法。把从11月9日到12月5日所有的日期都一一写出来后
发现12月5日是星期六。
针对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月历表的形式进行列举,使学生能够发现每7天就是一个循环的规律。
(2)推算的方法。根据每7天一个循环进行推算。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举和图示的方法推算出12月5日是星期六。在推算的时候,我们都是利用一周7天这个规律来推算的。
(3)深入思考,合作交流: 师:能不能利用这个规律,想到别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小组一起来合作研究。
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预设:先算出11月19日到12月5日一共经过多少天,可以分两段来计算天数:l1月9日到11月30日为第一段天数,计算方法为30—19=11(天),再加上12月份的5天共16天;7天一个周期,16÷7=2(周)„„2(天),经过了2个周期多2天,往下数2天,就是星期六。
教师及时质疑:这种方法可以吗?谁有不同意见?(学生交流)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计算时,提醒大家要注意些什么?
预设:在交流的时候,引导学生明白两点:一是计算经过了多少天的方法;二是用除法计算得到的商表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根据余数确定是星期几。明白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经过的天数是解决时间周期问题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这些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自已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算法的最优化选择。(4)试一试,课件出示
2012年的元旦是星期日,2013年的元旦是星期几? 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知识点.(5)结合生活,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1,根据2015年7月25日是星期六推算2015年8月13日是星期几。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决,只要有道理都可。
2.自主练习2,课件出示 根据12月11日是星期五,推算元旦是星期几。学生独立完成。注意12月有3l天。
教师小结:运用计算方法要注意,一是计算经过了多少天的方法;二是用除法计算得到的商表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根据余数确定是星期几。明白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习了运用列举法,推算法和计算法来解决问题。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一是计算经过了多少天的方法;二是用除法计算得到的商表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根据余数确定是星期几。明白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
友情提示:
(1)想一想,本题的周期问题是什么?(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周期是几?(3)60天内一共循环了几次? 2.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
清楚本题的周期是4,然后独立解答。3..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画,找到月季花和菊花排列的规律,然后独立解答。这道题可以用112÷4=28,正好循环了28次,最后一盆是月季花。
五、课堂总结
其实生活中关于周期的知识还有很多奥秘,只要你仔细观察,用脑思考,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六、课后应用
根据所学的知识说出明年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
第三篇:第5课时_复式统计图 常庄镇种庄小学 种娜娜
复式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9页以及综合练习中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对复式统计图的理解,能正确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作图、读图、用图,体会统计图的作用,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观形象的反映现实问题,培养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
3.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体验统计知识的作用,形成统计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正确有条理地表述。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彩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出示统计图:
猴子队与兔子队比赛情况统计图。
教师引导:仔细观察上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复式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②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展示汇报,归纳交流统计的知识。单位:个
单位:个
全班汇报交流整理结果,可以先由一个小组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成果,展示的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其它小组相互补充,完善统计的有关知识。
引导学生交流:
①复式统计图能反映两个项目数量的多少。②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联系与区别,联系:都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区别:
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对两个数据进行直观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
③绘制复式统计图的注意要点:
绘制方法与单式统计图相同,要用不同颜色的直条或直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教师谈话:同学们刚才把统计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利用统计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图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下面是王老师2004---2008年来收到的普通邮件和电子邮件的数量统计表。
王老师收邮件情况统计图
温馨提示:
①仔细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数学那些信息? ②想一想,怎样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下面的统计图? ③绘一绘,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④算一算,2004年收到的电子邮件是普通邮件的几分之几?2008年收到的电子邮件是普通邮件的几倍?
⑤议一议,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何叔叔的文具店今年前5个月的经营情况如下。
温馨提示:
①仔细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数学那些信息?
②想一想,如果想反映出“1—5月营业额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应该选择绘制成那种统计图?
(引导学生交流: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③绘一绘,根据你的选择把下面的统计图绘制完整。
温馨提示:
①看一看,仔细观察你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②想一想,“1—5月营业额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哪个月的营业额最高?哪个月的营业额最低?“1—5月支出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怎样回答呢?
③议一议,你能为何叔叔提些建议吗?
(引导学生交流:根据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分析产生的影响不同,来设计统计图等。)这是一道有关复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图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题,目的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的信息,灵活地选择并绘制出合适的统计图,并解答问题。
2.世纪小学对2002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记录如下。(单位:cm)
温馨提示:
① 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想一想,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绘制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③议一议,要想更加明显的反映出男女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怎样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更合适呢?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如下表:
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温馨提示:
①看一看,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②绘一绘,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在上图中绘出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③议一议,根据你所绘制的统计图,发现了什么?
此题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的金牌数目越来越多,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感受到祖国的强盛,增强民族自豪。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同学们,刚才,通过大家的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进一步探究了统计和可能性的知识,收获了:
●复式统计图不仅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两个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 ●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对两个数据进行直观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两个数据增减变化的趋势。
●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单式统计图相同,但要用不同颜色的直条或直线来表示两个数据,并标明图例。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图
1.复式统计图不仅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两个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对两个数据进行直观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两个数据增减变化的趋势。
3.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单式统计图相同,但要用不同颜色的直条或直线来表示两个数据,并标明图例。
设计说明: 1.亮点:
(1)充分挖掘题目的功能,练习题作用最大化。
本节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题目,在处理时,教师除了恰当使用了温馨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还将习题中的题目进行了灵活处理,让原本枯燥的习题活化起来,充分发挥了习题功能的最大化,有效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化难为易。
(2)生活化的题目处理,促进能力形成。
本节课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复式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在处理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深化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联系与区别。
2.困惑:怎样把练习课上的更全面更扎实更高效?
常庄镇种庄小学 种娜娜
第四篇:第3课时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_台儿庄_庞欣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19——P121 信息窗2的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经历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3.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本班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完成统计表。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呢!那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吧!
(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威海市与其它城市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引导学生比较五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去发现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认为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研究“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2.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19-120 页的内容,重点看两个统计表。思考:
1、观察表1表2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认为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
3、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5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的更好。)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的更好。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好!下面就来汇报交流一下你们的收获和困惑。小组内交流:
先同桌交流,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准备班内汇报。班内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制作的统计图?
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和展示第一幅统计图,初步体会:当比较一组数据的大小时,选择条形统计图,通过观察条形的高低就能够比较直观的比较出大小。
通过折线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呢?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和展示第二幅统计图,初步体会:如果想观察一组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变化趋势的时候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谈话:通过汇报展示你们的自学成果,现在你们能够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讨论、汇报、展示)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为下一环节做下铺垫。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让学生自主概括。
经过上面的学习,先让学生说说对于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各自特点的认识。不当的地方教师引导矫正。2.教师总结
揭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表达数据时,应怎样区别使用这两种统计图更合适?
(1)当比较数量的大小、多少时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2)比较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变化趋势时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课前调查好的数据填好统计表。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
班级展示交流。
【设计目的】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各有多少人,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另外通过了解本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向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班级内交流。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另外,适时教育学生要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3、当堂达标:
全课总结:
课件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图里还藏着许多秘密,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目的】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用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并将情境线和知识线融于一体,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到两种统计图的各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统计情况,学生自然产生应该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表示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一开始就感受到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经验,根据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能进行直观的比较数据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有哪些?并在实际作图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3.教师通过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明白选择不同统计图的依据,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较好的训练价值。
使用建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供素材供学生探究,完成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要充分的让学生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使生乐学。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教学本节课时, 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
存在的问题:
1.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事先的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在一些环节中,我没有预先考虑到学生会从一些角度思考回答。
2.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3.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
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
庞欣
台儿庄区泥沟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第3课时 “小数乘小数”教案 常庄金河 刘先彩
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页:【今天我当家】第3课时。(信息窗2:红点、绿点、小电脑、趣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总结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计算规律,会用竖式正确计算出积。
2、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立。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积的小数点定位方法。教具
幻灯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家庭生活中的“水费和电费”,解决了有关“小数乘整数”的有关问题,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
出示练习题:0.72×8= 5.4×15= 【学生活动:独立计算——全班交流、汇报——口述计算方法“5.4×15所得积的末尾“0”的处理方法-----化简”】
2、你能根据58×6=34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吗?
58×60= 580×6= 58×600= 580×60=(学生填结果后,说说因数与积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计算、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乘小数做铺垫。】
3、导语: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家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钱”,我们一起到超市里看一看吧!
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1)学生观察信息窗2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你想知道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25.6元/kg与14.8元/kg”表示的意义。】 问题一:问题二:
(2)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学生利用“单价×数量=总价” 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问题一:25.6×0.9 问题二:14.8×1.5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与0.72×8= 5.4×15= 有什么不同?
(0.72×8与5.4×15有一个因数是小数,问题一、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揭示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学习,探究算理
1、学生尝试解决(红点)问题一:卖肉花了多少钱?
25.6×0.9(1)猜一猜:25.6×0.9所得的积是大于25.6,还是小于25.6?积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说一说估算思路)。
(2)确定积的大小范围后,探索把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算理。
学生尝试计算:25.6×0.9 把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法: 25.6扩大10倍是256 0.9扩大10倍是9 256×9=2304 想一想:把25.6×0.9转化为256×9所得的积有什么变化?25.6×0.9的积的小数点应放在哪个位置?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汇报交流,巩固深化
1、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计算25.6×0.9=?时,自己是怎样想的? 全班汇报,评价,订正。教师板书:
2、巩固、深化、总结规律
(1)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三名学生板演。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多种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2)发现规律,及时总结。教师结合学生板演出示:
同桌互相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3、拓展延伸:
(1)积的末尾“0”的处理办法。尝试解决(绿点)问题二:
问题二:学生独立计算14.8×1.5=?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多种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注意:积的末尾“0”的处理办法。】
(2)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尝试解决“小电脑”题目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同位交流】
教师板书:
试说规律:
四、系统概括,总结提升
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你发现小数乘小数有什么规律吗?(1)同桌讨论,全班汇报,指名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进一步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幻灯片出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数位,再点小数点。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幻灯片出示】你能根据算式,快速找出积的小数点在哪里吗?
482×73=35186 482×7.3= 48.2×7.3= 4.82×7.3=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集体订正。】
2、【幻灯片出示】小数点搬家
已知: 482×73=35186,如何让等式 482×73=351.86 成立呢?
(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设计意图:以上2题是为突破“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立而设计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应用竖式计算,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7×0.4 0.8×18.5 2.4×7.5 1.08×0.3(1)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交流算法,集体订正。(2)对计算正确书写工整的同学提出表扬。
3、【幻灯片出示】
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交流算法,集体订正)
4、【幻灯片出示】P9第9题
要下雨了,小宁看见远处有闪电,6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宁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每秒传播0.34千米。)
(独立完成,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了解自然现象)
5、【幻灯片出示】我做小判官(1)1.25×3.2=4
思考:这一题有没有做错呢?
讨论:这个积的小数部分的三位小数到哪里去了?(2)8.05×1.2=4 思考:这一题正确吗?并说出理由
(提醒学生:计算结果要化简;估算的重要作用)附:【幻灯片出示】(要求学生课下阅读)数学小故事 :(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前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两个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台上,观众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带微笑地对母亲说:“妈妈,您的图像我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您的头上的每根白发,您能看清我吗?”“能,能看清楚。儿啊,妈妈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这时,科马洛夫的女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她只有12岁。科马少夫说:“女儿,你不要哭。”“我不哭„„”女儿已泣不成声,但她强忍悲痛说:“爸爸,您是苏联英雄,我想告诉您,英雄的女儿会像英雄那样生活的!”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距离宇宙飞船坠毁只有7分钟了,科马洛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说:“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这茫茫的太空中与你们告别。”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告别仪式。科马洛夫永远地走了,他留下了对亲人对祖国永恒的爱。但更震撼人心的是他对女儿说的那番话。它警示着人们:对待人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即使是一个细枝末节,也会让你付出深重的甚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代价。
六、意犹未尽 总结升华
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应注意什么? 品一品:所做习题中哪一题最有“趣味”? 评一评:谁表现的最好?你要向他(她)学点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5.6×0.9=23.04(元)答:买肉花了23.04元。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家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钱”,从而引出数学问题。(2)亲身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算理、算法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因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在多样化的计算办法中,我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用以指导后面的练习。
(3)精心设计趣味性浓、知识面广的练习题。这是一节数学课也是一节普及自然科学课。
“小数点搬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题的趣味性;“闪电与雷声”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数学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小数点” 的重要性!„„
2.使用建议。本教案适用于各类教学环境,经历探索过程要彻底放给学生,练习题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
3.需破解的问题。“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学生已经理解,教材中未涉及到“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是否让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有所初步了解?
(刘先彩
薛城区常庄镇金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