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在职研究生生理学习题
第13章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第14章 坏境与运动
第10章
第9章
第8章
误不会重新出现.第7章
第6章
第5章 循环系统
第4章 血液
第3章 呼吸
第二篇:生理学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 8~10 时
B.下午 3~4 时
C.清晨 2~6时
D.夜间 10~12 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较多的部位在()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层运动区
D.脑干网状结构
11.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2.人体感受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刺激的主要感受器是()A.中枢冷敏神经元
B.皮肤热感受器
C.中枢热敏神经元
D.皮肤冷感受器
13.当环境温度高于 30℃时,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变化是(A.降低
B.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变
1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物质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和食物))
15.当下丘脑温度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是()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16.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磷酸肌酸
D.葡萄糖
17.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衡量,下述哪项不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A.体重
B.环境温度
C.蒸发散热
D.精神紧张程度
18.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空腹
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
C.环境温度 18~25℃
D.深睡状态
19.下列哪个部位不存在中枢温度感受器()
A.PO/AH
B.小脑
C.中脑
D.下丘脑
20.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阿狄森综合征
D.甲状腺功能亢进
21.关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只有将能量转移至 ATP,才能为组织活动所利用
B.人体在不作外功的情况下,所消耗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C.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
D.人体所需总能量的 70%以上来自糖的分解
22.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异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幼儿高于成人,新生儿易波动
B.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 1~2℃
C.清晨 2~6时最低
D.女性一般高于男性,而且排卵之日最高
(二)多项选择
1.女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有()
A.排卵前较高
B.排卵后降低 C.排卵前较低
D.排卵后升高
E.行经期高
2.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心脏
B.肾脏
C.肠
D.脑
E.肝脏
3.当蒸发成了唯一散热途径时,是因为()
A.环境温度低于体温
B.环境温度高于体温
C.环境温度等于体温
D.精神紧张时
E.与环境温度无关
4.某病人受到致热原的作用体温升至 39℃,在此情况下()
A.机体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
B.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维持高热阶段时,产热量大致等于散热量
E.产热量与散热量变化不明显
5.中枢温度感受器的分布比例为()
A.热敏神经元多
B.热敏神经元少
C.冷敏神经元多
D.冷敏神经元少
E.冷、热敏神经元相等
6.近年来发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
A.控制产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B.控制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C.控制产热和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D.对体温调节起整合作用的部位
E.只存在热敏神经元而不存在冷敏神经元
7.汗液与血浆成分相比较()
A.氯化钠浓度低于血浆
B.葡萄糖浓度几乎为零
C.脂类浓度相等
D.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浓度为零
8.影响体温发生生理性变动的因素有()
A.环境温度
B.测量时间
C.性别
D.体重
E.年龄
9.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
A.肌肉活动
B.环境温度
C.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D.精神活动
E.体温
10.在环境温度低于 20℃时,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有(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不感蒸发
E.汗液蒸发
11.刺激下丘脑后部的产热中枢,可引起()
A.骨骼肌紧张性增强
B.发生寒战
C.交感神经兴奋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E.产热增加
12.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反应有()
A.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温度降低
C.代谢降低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E.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13.引起出汗的因素有()
A.环境温度升高
B.情绪激动
C.交感神经兴奋
D.精神紧张
E.注射乙酰胆碱
14.使得汗液蒸发加快的因素有()
A.环境温度高
B.环境温度低
C.空气湿度大
D.空气湿度小
E.空气对流速度快
15.恒温动物生理性体温调节反应主要表现()
A.温热性发汗
B.寒颤
C.皮肤血流量增加或减少
D.寒冷时蜷曲身体)
E.伸展肢体促进散热
1.B 2.C 3.D 4.A 5.D 6.D 7.C8.C 9.B 10.A 11.D 12.D 13.B 14.C15.C 16.B 17.A 18.D 19.B 20.D 21.C 22.D(二)多项选择
1.CD 2.DE 3.BC 4.CD5.AD 6.CD 7.ABE 8.ABCE9.ABCDE 10.ABCD 11.ABCDE 12.ABE13.ABCDE 14.ADE 15.ABCDE
五、简述题
1.人体体温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有哪些?其正常值各是多少?
2.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
3.简述人体的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
4.什么是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正常情况下三种营养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各为多少?
六、论述题
1.试述人体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
2.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
1.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2.①利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的降温(传导散热);②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3.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4.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叫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为30%,而糖和脂肪则为4%~6%。
六、论述题
1.①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②产热主要来自体内食物分解代谢;③散热方式有四种,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物理性散热方式,安静状态下以辐射散热为主,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则蒸发成为唯一散热途径;④体温调节是反射活动。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与内脏,以冷感受器为主)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以热敏神经元为主),当环境温度改变后通过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中枢(下丘脑),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产热和散热系统,使体温适应温度变化而恒定;⑤人类还存在有行为性调节来保持体温恒定。
2.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
第三篇:在职研究生05-12年运动生理学考试大题
1.身体素质:
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而储存的身体能力要素,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的表现。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也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功能以及神经调节能力等有关。更确切地讲,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2.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为心力贮备。心力贮备又称泵功能贮备。心力的大小既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心脏的水平,耐力素质水平高的个体,心力贮备明显高于其他人。3.运动性疲劳
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运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根据疲劳发生部位可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可分为中枢性疲劳、外周性疲劳和混合性疲劳。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运动性疲劳通常是运动员身体疲劳与心理疲劳叠加的结果。简答题
1.简述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特点。
(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快肌纤维百分比(FT%)大于耐力项目运动员的快肌纤维百分比。
(2)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ST%)大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3)既要求速度又要求耐力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FT%与ST%相当。2.简述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
(1)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2)发展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发展身体素质有利于进行特殊的专业训练。论述题
论述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主要变化。
(1)心输出量增加。运动一开始,交感一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使心输出量急剧增加。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量呈正比。
(2)动脉血压变化。运动时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通常心输出量增加使收缩压升高,但肌肉收缩形式以及参与活动的肌群多少会影响外周阻力的大小,而使舒张压不变、升高或下降。
(3)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心脏和参与活动的肌肉的血流量增加,不参与活动的肌肉和内脏的血流量减少。其生理意义:
①减少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量,以保证提供更多的血流量供给运动的肌肉;
②运动骨骼肌血管舒张,其他不参与活动的器官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会明显下降,从而使
平均动脉压保持相对稳定。
一、论述题
论核最大吸氧量的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1)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机体所设取得氧量(每分钟为计算单位)也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2)剧烈运动当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达到最大水平时,机体的耗氧量达到最大水平。
(3)分析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包括:①心脏的泵血功能;②肌肉利用氧的能力;③遗传;④年龄;⑤性别;⑥训练水平等。试述机体三个能源系统的供能特点。
1.供能系统包括:ATP-CP供能系统、糖无氧代谢供能系统、糖和脂肪的有氧化供能系统。2.ATP-CP供能系统的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无氧供能,供能速率十分迅速,不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在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中起重要的作用。
3糖无氧代谢供能系统的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无氧供能,供能速率较迅速,产生导致疲劳的代谢产物——乳酸;在较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4.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的特点:供能总量大,需要氧气的参与,供能速率较慢,不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论述题
试述测量评价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乳酸阈是指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乳酸阈形成原因是供氧方式发生改变,血乳酸大量堆积。通气阀是指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通气阀的形成原因是血乳酸急剧增加,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标发生非线性上升。可以预测和评定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及训练训练后耐力能力的提高。个体乳酸阈是指定运动强度的有效指标。
可以用于指定大众健康和健身运动的运动处方。通气阀是判断乳酸阈的一种的一种非损伤性方法。
一、论述题
请结合运动实践论述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产生机制,并举例说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概念:在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但是经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的综合反映过程。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或机制(有下列六种学说)
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当长时间重复同一种运动或进行时间短运动强度大的练习时,大量的兴奋传到大脑皮质有关神经中枢,使这些皮质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当能量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时,皮质细胞就有兴奋转为抑制,防止大脑神经细胞损伤,认为疲劳时产生的抑制对大脑神经细胞有保护性作用 衰竭学说: 认为能源物质耗尽与疲劳过程有直接关系,耗尽程度取决于肌肉活动的类型和代谢特点,能源物质耗尽,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而产生疲劳 堵塞学说: 认为疲劳的产生由于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的堆积。其依据为:1 疲劳时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由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ATP合成减慢。2 PH下降使肌浆钙离子浓度下降,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慢 4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疲劳是因PH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所致,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20-30% 5 突变理论:从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三维空间关系,提出疲劳的突变理论,认为疲劳是因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认为在肌肉疲劳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主要包括:单纯的能量消耗程度、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过程,单纯的兴奋性丧失 自由基学说:外层电子轨道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剧烈运动时,因部分肌纤维膜破裂、内质网膜变性,使血浆脂质过氧化水平增高。LPO不仅对调节Ca-ATP酶产生影响,造成胞浆中Ca2+堆积,影响肌纤维兴奋-收缩耦联;还对线粒体呼吸链ATP的释放、氧化酶活性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产生疲劳。此外,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下降也与运动疲劳有关 促进恢复的措施 1.活动性手段
2.睡眠
3.物理学手段
4.营养学手段 5.心理学手段 6.药物手段
二、案例题
一万米比赛初期,运动员常出现急促困难、头晕胸闷、感觉难受、跑速下降等现象,继续坚持运动后上述现象逐渐消失,运动员感觉轻松,运动恢复正常。试分析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
运动过程机能变化分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恢复五个阶段;内脏器官因生理惰性与运动器官机能变化的不同步使机体缺氧导致肌肉收缩降低、运动动力定型紊乱等“极点”现象;一方面“极点”使运动下降,需氧量降低;另一方面内脏器官生理惰性逐渐消除,摄氧量增加,“极点”现象消失,运动恢复正常。案例
某运动员完成400米跑比赛后,静止站立休息时,突然感觉头昏眼黑并发生晕倒,试结合运动实践分析其可能的生理学原因及处置方法。
1运动引起下肢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通过肌肉收缩舒张的挤压保证血液的回流(“肌肉泵”作用)。
2运动后突然静止,血液大量储留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每搏量降低,引起头部缺血,导致“重力性休克”。
3身体平卧、推拿等促进血液回流。案例分析题
马拉松跑后期运动能力常会明显下降,1500米跑后半程跑速也常明显下降。试分析引起两种运动形式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马拉松属于有氧耐力项目,中等运动强度,但运动时间较长。马拉松后期由于长时间的运动,体内能量大量消耗、代谢产物不断堆积以及破坏了内环境的稳定性,根据 “能量耗竭”、“代谢产物堆积”和“内环境失调”等疲劳学说,机体产生运动性疲劳,造成后期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1500米属于有氧耐力项目,运动强度较高,运动时间不是很长,体内能量不会很快耗尽。但运动强度大,需要氧气较多,再加上机体内脏惰性,运动前中期氧运输系统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造成体内缺氧,在1500米后期产生“极点”现象,使运动动力定型紊乱和内脏调节紊乱,运动能力暂时下降。
二、案例分析题
研究发现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股四头肌I型肌纤维百分比明显高于优秀短跑运动员,而II型肌纤维则明显低于优秀短跑运动员。试分析此现象的可能原因及生理意义。1 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a 快肌纤维直径比,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比发达。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肌红蛋白多,导致慢肌纤维程红色,含较多线粒体,且较大
b 神经支配上,慢肌纤维由较小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细,传导速度慢,2 生理学特征: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与收缩力量;抗疲劳能力
3代谢特征:a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苹果脱、琥珀氢)活性明显高于,氧化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含量也比多;快肌纤维相反,而与无氧代谢有关酶活性高于慢,无氧代谢能力较慢----高
因此: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其骨骼肌类型具有明显的项目异性,从而适应不同运动项目的需要,运动选材也要在注意这一点!
学生在学习太极拳时,老师仔细讲解太极拳的细节,但是学生觉得效果不好,请问在学习新内容是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理论依据是什么?
运动技能分为四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
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做动作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与错误动作出现,动作费力
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解决主要问题;不宜过多强调细节,教师应用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第四篇:在职研究生
一、培养方式
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学习年限按培养学校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执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二、培养学校及招生计划
(一)培养学校
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部分高等学校(名单见附件1)。
(二)招生计划
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计划单列,不得挪用(各培养学校招生计划见附件1)。
各培养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办学条件、培养能力和社会需要,自行确定招生领域。请于2011年12月1日前以书面形式向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进行招生领域备案。
三、报名及录取
(一)报名条件
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参加中央特岗计划和参照中央特岗计划实施的地方特岗计划,服务期满且继续留在当地学校任教;近3年考核合格且至少有一次考核优秀的特岗教师。同等条件下,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称号者优先录取。
(二)报名办法
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于2011年12月10日至20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http://www.xiexiebang.com/n141131c39.aspx
第五篇:在职研究生
2010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秋季入学双证班)招生简章
消息来源: 时间:2009-10-14 10:14:5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拥有十余年开展MBA、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目前上述各类研究生已毕业2600余人,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各学位点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教学评估中均获得较高评价。
近年来,项目管理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各类组织之中,大量应用领域急需精通项目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擅长项目决策与运作的高级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aster of Project Management, 简称MPM)教育致力于培养从事项目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项目全寿命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主要涉及信息工程、制造工程、建设工程、国防工程、金融工程、农业工程、国际项目等诸多行业项目和相关服务项目。■ 招生人数:80人。
■ 培养目标:能独立从事各类工程管理领域项目决策和评估、项目融资、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和控制、项目风险管理、项目团队管理等工作;具有战略意识,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 报考条件: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后工作三年或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后工作五年。工龄计算截至2010年9月1日。
■ 报名程序:网上报名、现场确认、资格审查等环节。网报时间:2009年10月16-31日。网报地址: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
■ 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首先,获准报考者,需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考。考试时间2010年1月下旬,具体时间及考试地点以准考证为准;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100分)、英语二(100分)、数学二(100分)、管理学(100分)。各科考试时间均为三小时;其次,初试合格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复试,按总成绩择优录取。2010年9月入学。■ 复试分数:复试分数线由本校自主划定。
■ 学习时间:基本学制三年,优异者可申请二年毕业。上课方式可选择全日制或周末上课。■ 专业方向:项目决策与评估、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运作管理和国际项目管理等。
■ 学历学位:学完规定的学分,考试成绩合格,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由中国科大授予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毕业证书和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培养费用:全部学费2.6万元,分两次付清。
咨询电话:0551-3492022,3492103 联系人:罗老师、钱老师
2010MBA(秋季入学双证班)招生简章
消息来源: 时间:2009-10-14 10:16:56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最早产生于1908年的美国,上百年来培养了无数优秀企业家和各类精英人才,无论在校园还是在社会上,MBA都是一门显学,为有志之士提供了平步青云的第一个台阶。
中国科大MBA教育开始于1998年,十多年来,累计招生人数3300多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毕业学员遍布全国各地,很多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并且收入水平和职业声望都有极大提高,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全国MBA教学评估中,中国科大MBA教育排在全国前列。
■招生规模:350人。
■培养目标: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遵守道德和法律、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
■报考条件: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后工作三年或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后工作五年。工龄计算截至2010年9月1日。
■报名程序:网上报名、现场确认、资格审查等环节。网报时间:2009年10月16-31日。网报地址: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
■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首先,获准报考者需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考,考试时间为2010年1月下旬(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考试科目为英语二(100分)和综合能力(200分),两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其次,初试合格者需参加由中国科大自行组织的复试(复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英语应用能力、心理素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初试和复试成绩加总后择优录取,2010年9月入学。
■复试分数:复试分数线由本校自主划定。
■学习时间:基本学制三年,优异者可申请二年毕业。上课方式可选择全日制、周末上课或月度集中上课。
■专业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与金融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等。
■学历学位:学完规定的学分,考试成绩合格,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和通过答辩者,由中国科大授予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证书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
■培养费用:全部学费4.5万元,分两次付清。
咨询电话:0551-3492022,3492103 联系人:罗老师、钱老师
2010MPA(秋季入学双证班)招生简章
消息来源: 时间:2009-10-14 10:19:59 中国科大是全国首批的24所试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累计招收MPA研究生1500多人。
中国科大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MPA品牌,启动“十百千万”工程,即建设十门精品课程、举办百场报告会、建设一千个案例、开展万里行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006年11月以“优秀”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全国首批MPA培养院校MPA教学合格评估”,教育品牌步入国内一流。
■ 招生人数:150人。
■ 培养目标:致力培养具有和谐管理理念与引领应用创新的公共事业领导者和管理者。■ 报考条件: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后工作三年或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后工作五年。工龄计算截至2010年9月1日。
■ 报名程序:网上报名、现场确认、资格审查等环节。网报时间:2009年10月16-31日。网报地址: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
■ 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首先,获准报考者需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考,考试时间为2010年1月下旬(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考试科目为英语二(100分)和综合能力(200分),两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其次,初试合格者需参加由中国科大自行组织的复试(复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英语应用能力、心理素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初试和复试成绩加总后择优录取,2010年9月入学。■ 复试分数:复试分数线由本校自主划定。
■ 学习时间:基本学制三年,优异者可申请二年毕业。上课方式可选择周末上课或月度集中上课。■ 专业方向:科技政策与管理、公共安全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区域战略管理、廉政管理等。■ 学历学位:学完规定的学分,考试成绩合格,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和通过答辩者,由中国科大授予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证书和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证书。■ 培养费用:全部学费3万元,分两次付清。
咨询电话:0551-3492022,3492103 联系人:罗老师、钱老师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MCHM)介绍
消息来源: 时间:2010-10-22 16:50:21
一、专业介绍
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了教育部首批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CHM)授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我国首批进入“211工程”、首批实施“985工程”的高校之一,也是唯一被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首任校长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本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22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30年来,在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博物馆学及科学技术史等方面形成了成熟且合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现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学位点将利用本校科学技术史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二级学科及文物与博物馆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条件,重点培养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科技考古、陈列设计、文物科技鉴定、传统工艺研究等方面,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
本专业建有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残留物分析实验室、古陶瓷研究实验室、天文考古实验室、文献资料室、电子文献资料室等。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等单位,及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国的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培养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点强调传统工艺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科学与博物馆学领域的应用,为各级文物管理及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考古所、传媒组织、社团组织等文化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现代文博理念,能胜任文化遗产领域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招生人数
2011年拟公开招考专业学位硕士生30人。
四、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教育部统一命题)②201英语(教育部统一命题)③348文博综合(满分300分,本单位自主命题)
五、参考书目及试题覆盖范围: 348 文博综合 参考书目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博物馆技术》,格林.汤姆森,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点击http://yz.ustc.edu.cn/userfiles/201010/***1968.pdf下载)
六、样题
点击 http://yz.ustc.edu.cn/article_288.htm下载。
七、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中心 联系电话:0551-3602484,3602861 E-mail:zhaist@ustc.edu.cn 联系人:翟老师
学位中心网站:http://mchm.ustc.edu.cn/
注:以上内容若与教育部及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不符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招生简章
消息来源: 时间:2010-10-20 15:57: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隶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该系基于在新闻传播、科学普及、网络传播、数字媒体等新兴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应用领域的长期研究和产学研结合优势,26年来为全国新闻与传播相关机构培养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多名毕业生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报业集团、上海文广集团等大型传媒单位工作或承担重要职务,他们秉着“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科大精神在我国的新闻传播、科技传媒领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MJC)学位中心,以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为核心,面向国家对新闻传播、科学普及、新媒体应用等紧缺需求,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的内容创意设计能力、优秀的平台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出众的传播技能的传媒英才。
★培养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主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开展,招收新闻与传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 招生人数
我校2011年计划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40人,含推免生5名。考试方式为国家统考。
★ 接受推荐免试生 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面向全国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推荐免试生,接收推免生名额为5人。凡获得所在院校推荐免试资格、符合报考专业要求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均可申请。申请人请完整阅读本招生简章,详情点击查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主页(http://gradschool.ustc.edu.cn/),按照相关要求申请。
★ 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生:
(一)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一般应有学士学位);(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4)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过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学习或工作的人员(只能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
(5)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只能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3.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通过初试后,须加试两门本专业基础课。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体检要求。
(二)报名
1.考生报名前须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网上报名:2010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考生通过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按报名网站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网报期间考生可修改本人信息(含预报名信息)。
现场确认:网报成功后,考生本人需到选择的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考生请于11月10日—14日8:30—12:00、13:30—16:30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携带本人学生证),以及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报名号,进行现场确认。未到现场缴费、照像、确认报名信息的考生,报名信息无效。
(三)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类别码为0553)
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为国家统考,时间: 2011年1月左右(具体见教育部有关报名公告通知),考试科目如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专业考试参考书目:《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佛林等著华夏出版社 2001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复试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网页(http://gradschool.ustc.edu.cn/)下载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可以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各种材料。符合复试基本要求的同等学力考生须笔试两门所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具体复试科目请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中心http://mjc.ustc.edu.cn 通过复试的考生,根据相关通知参加入学体检。
★学费、培养方式和学位授予
(一)学费
总额为3万元,在新生入学报到及第二年开学注册时分两年平均缴纳。
(二)培养方式
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录取后于2011年9月入学,学制3年,实行学分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原则上为双休日集中授课。成绩优异者最多可提前1年毕业,学习时间最长不超过4年。本专业学位将强化应用型课程和专业实践,突出案例分析和实际调查研究方法。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外兼职导师为新闻与传播业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深专家,将参与学术前沿讲座、专业实践指导、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的培养工作。
(三)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国家颁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中心 电话:0551–3602620;3607132 联系人:李老师、于老师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23楼 邮编:230026
安 徽 大 学
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28号)精神和要求,现将2011年我校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及招生对象
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二、招生名额:60
三、报名办法 第一步 网上报名:所有报考者须满足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报考者要进行资格自审,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如不满足相关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即使报名参加了考试,我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考生在7月1日至14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http://www.xiexiebang.com),按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和本人电子照片。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第二步 现场确认:在7月15日至18日,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地点(网上报名成功后会有具体地点信息提示)缴纳报名费、校验身份证件、签字确认报考信息。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持规定的身份证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至现场确认点,由工作人员核验,通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鉴别仪验证报名信息,并拷贝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内数码照片文件(持护照者除外),本人在报名系统打印生成的《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上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
第三步 资格审查:考试成绩发布后,通过我校公布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考生应于复试报到时到我校进行资格审查,复试报到时间约在2011年12月中下旬,具体时间请关注本网站通知。届时须出示以下材料:
1)签有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的《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四、考试科目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
初试科目为英语、综合能力,共计2门,均为全国联考。参考书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考试大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综合能力考试大纲及报考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版)。
复试科目为政治理论,由我校单独组织。
五、考试时间
全国联考的时间为2011年10月29日、30日。考试地点见准考证(说明: 现场确认工作完成后,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汇总有效报名数据,为考生编制准考证,并将相应数据回传至学位网。10月15日后,考生可在学位网下载准考证,准考证不再寄发)。
政治理论考试和面试时间待联考后另行通知。届时考生请携带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参加复试。
六、其他
1、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修满所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我校组织的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安徽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2、学制:三年
3、学费:11000元/学年
4、我校2011年考试成绩、复试分数线等事宜均及时通过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发布,我校不再邮寄纸本的考生成绩单和复试通知书。
安徽大学研究生院
二○一一年五月
安 徽 大 学
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28号)精神和要求,现将2011年我校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及招生对象
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
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
二、招生名额:50
三、报名办法
第一步 网上报名:所有报考者须满足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报考者要进行资格自审,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如不满足相关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即使报名参加了考试,我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考生在7月1日至14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http://www.xiexiebang.com),按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和本人电子照片。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第二步 现场确认:在7月15日至18日,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地点(网上报名成功后会有具体地点信息提示)缴纳报名费、校验身份证件、签字确认报考信息。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持规定的身份证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至现场确认点,由工作人员核验,通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鉴别仪验证报名信息,并拷贝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内数码照片文件(持护照者除外),本人在报名系统打印生成的《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上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
第三步 资格审查:考试成绩发布后,通过我校公布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由省级人事部门签署推荐意见)。考生应于复试报到时到我校进行资格审查,复试报到时间约在2011年12月中下旬,具体时间请关注本网站通知。届时须出示以下材料:
1)签有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的《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政府部门管理人员还须由省级主管部门签署推荐意见)。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四、考试科目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
初试科目为英语、公共管理基础、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共计3门,均为全国联考。参考书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日语、俄语)考试大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复试科目为政治理论,由我校单独组织。
五、考试时间
全国联考的时间为2011年10月29日、30日。考试地点见准考证(说明: 现场确认工作完成后,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汇总有效报名数据,为考生编制准考证,并将相应数据回传至学位网。10月15日后,考生可在学位网下载准考证,准考证不再寄发)。
政治理论考试和面试时间待联考后另行通知。届时考生请携带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参加复试。
六、培养方向
公共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管理;工商行政与市场监督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乡社区发展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管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管理等。
七、其他
1、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修满所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我校组织的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安徽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2、学制:三年
3、学费:8000元/学年
4、我校2011年考试成绩、复试分数线等事宜均及时通过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发布,我校不再邮寄纸本的考生成绩单和复试通知书。
安徽大学研究生院
二○一一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