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鱼”和“熊掌”皆得是一条有效教学之路
“鱼”和“熊掌”皆得是一条有效教学之路
——从一个教例说开去 云南昆明 中学
王
洪
从课标颁布实施、落实教学过程以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道道教学风景线,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落实、充实的时效性正浓浓地芳香着教学园圃。但也有不少的课堂教学依旧奔波于对教材的星星点点的“深钻”“广教”;奔波于“技艺”高超的媒体设计;奔波于作业训练是登阶攀峰的捷径而淡化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游离于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至今仍有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庞杂,或是教学行为四处游击,或是教学思路声东击西,以致教学效益低下。这将是一种着新衣穿新鞋,可衣鞋里依旧装满沙子而步履缓慢、艰难、费时的行路法,其危害将是学生疲惑,学以难用甚至无用的教学少效,抑或无效的弯路。
那么如何有效教学呢?窃以为,在教学中,实施“鱼”和“熊掌”皆得,不失为一条有效学之路。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双基教学,也要重视文本的人文性教学,这二者不可偏废。语文教学自然是要通过语文的阅读教学来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栽培”,催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传承传统的“听说读写悟”的能力的提升而达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语文双基教学比作“鱼”,把文本的人文性教学比作“熊掌”,让学生真正读有感情,学有心得,悟有体会,思有发现,惑有解答。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鱼”和“熊掌”皆得,来有效教学呢?下面我们就以一个教学片断案例来作说明,同时求教方家。
请看重庆涪陵代保民老师教学《春》的片断:
师:(在黑板上班书“了”)这个字读什么?
(生或说读le,或说读liao)师:有没有同学统计过,《春》这一课中,一共用了多少个“了”?(生摇头,并迅速在书本上开始勾画。)
师:总共有多少? 生(齐):12个。师:该念什么音? 生(齐):le。
师:请同学们把带有“了”字的句子勾画出来,看一看共有多少句? 生(齐):9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9句带“了”的句子,看这个“了”字有什么特别的味道没有?
师:请齐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生齐读。)师:对“了”字有感觉没有?(生脸上茫然。)师:我们再齐读这一句,但必须把“了”字删掉不读。(生齐读。)师:这次感觉怎样?
生1:读起来拗口,总感觉读的是半截句子。生2:感觉不到作者的感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师:有这样的感觉非常不错。我们再读一次,这次把“了”字加上去读,并把“了”音稍微读长一点。(生齐读。)
师:什么感觉?
生3:有一种无比喜悦兴奋的心情。生4:好像是作者在欢呼春天到来。
师:了不起的发现。看来这个“了”字不简单呀。按照刚才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读后面的8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品读、勾画、讨论、交流。)生5:“欣欣然张开了眼”中的“了”写出了春天从熟睡中自然醒来时的心满意足的情态。
生6:“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三个“了”字是排比句的末字,感情一句强过一句,一浪高过一浪,把作者内心无比激动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让人仿佛看到作者歌唱春天是那激动的样子。
生7:“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句中,假如去掉“了”字,好像并无大碍,但有了“了”字,给人的感觉是桃树、杏树、梨树仿佛是在进行“赛花”,每一棵树都在争先恐后开花,都在用满树的鲜花来迎接春天,写出了花的情态。
生8:“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一句中有两个“了”字。当我把这两个字音稍微读长一点时,我仿佛看到作者正在欢笑着观看着孩子幸福地放风筝的情景,看到了作者脸上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展现出的那种喜悦之情。
师:同学们,“了”字了不起吧!还有同学有话说吗?
生9:没有了“了”字,句子的丰富情感就不能完全再现出来,甚至使句子的情感倾向不确定。
生10:如果没有“了”字,读起来非常憋气,根本无法抒发感情。生11:今天我第一次品味到了“了”字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在学生兴奋之时,我顺势带领学生进了“又一村”。)
师:同学们,《春》这一课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齐):10个自然段。
师:再看看每个自然段结尾的字是个什么字? 生12:有5个,是“了”、“的”、“着”、“望”、“去”。
生1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也有“领着”一词,也可以算是以“着”结尾。师:它们分布有规律吗? 生14:
1、2自然段是“了”;
3、4自然段是“的”;5~10自然中除了一个“望”字,其余都是“着”。
师:我不知道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此文时是不是有意而为之,我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意图。同学们能不能猜猜他的用意呢?(生朗读,讨论,非常积极。)生15:“了”、“的”、“着”是否可以看成是文章的韵脚呢?从而使文章在整体上读起来押韵,给人以散文诗的旋律。许作者是在想说春天就是诗歌,像诗一样美丽。(许多学生点头,有的竖起大拇指。)
生16:
1、2自然段末尾的“了”表现的是春天真真切切来临时的兴奋喜悦之情。;5~10自然末尾的“着”好像是写春风、春雨、春天中人们一直保持着美丽、活力和生机,用不减退。而3、4自然段末尾的“的”„„(回答不上来。)师:见解独到。我们为他鼓掌!谁来补充?
生17:我认为3、4自然段末尾的“的”和句中的“的”都是描写小草和野花情态的,赋予了小草和野花以神韵,以灵性,读起来特抒情,特有情味。
生18:我认为1、2自然段末尾的“了”,3、4自然段末尾的“的”,5~10自然末尾的“着”,就像音乐的三个乐章的标志。第一乐章是歌唱春天的到来,第二乐章是歌唱春天来时的神态,第三乐章是歌唱春天的青春、活力和希望。每一张自有音节标志,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使得散文读起来就像音乐一样的美丽和抒情。(掌声热烈。然后我请学生分乐章分小组朗读,并叮嘱学生特别注意每一段最后一个字一定要读出韵味来。读后,学生说真的像歌曲一般的抒情。)
窃以为,这个教艺新颖、教学过程的精彩案例就是一个有效教学的精彩诠释,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精髓的教学实践。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读文”“品文”其实是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读有感情,学有心得,悟有体会,思有发现,惑有解答的双基教学和人文教学得到细致落实的具体体现,我以为这正是“鱼”和“熊掌”皆得的有效教学示例。
示例中,教师教的轻松自如、柳暗花明,学生学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抛开传统的教学定势,而认真、透彻地研读文本创造性地设计、优化教学的教学行为;其次是教师有对于精微之处驾驭教材、把握教学,“用教材,而不教教材”的文本理解的深刻性,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读文”“品文”教学。这也就给我们备教材、备教学、备学生予以了深深的启示。
就语文教学实质来说,我们知道所谓“读文”“品文”就是教学中要读出文气、读出文本风格、读出文章旨趣,在读中悟出情感以内化情感的共鸣和在品析中品出文章的情感、品出文本的谴词造句与谋篇布局的艺术技巧以及表情达意的意蕴,可见示例中的读文品文也正是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鱼水关系,这也正是鄙人“鱼”和“熊掌”皆得的有效教学之见的教学大道的寻径。
试想,假如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读”去无味的“品”或者说脱离了“品”去盲目随意的“读”;如果只是一味的分析设计,优化媒体视角;如果只是教参阅读备课,或者四处出击、声东击西;如果仅是勉强看看文本,就凑合下笔“教案”,这是难以教化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学会参悟体会的„„如果有这么多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厌语”“烦文”,这又谈何语文教学有效或高效呢?那么,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就会成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了。
其实,畅游语文教学奇葩花园,我们会发现无数的教改实验专家施教者,在这块语文花圃里,他们用他们的洞察、敏锐、钻研、实验的智慧绽放着语文教学的枝枝花蕾。例如,魏书生、于漪、钱梦龙、宁鸿彬、余映潮、程翔„„你看于漪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精湛“读品”教学,程翔教学读《背影》时,学生因感悟潸然泪下的情感“读品”之教学,魏书生教学《菜园小记》,让学生闭上眼在读听中走进菜园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美读品味”法,余映潮的一读二读三读的“读品”教学艺术等等,无不给我们教学语文和内化学生品“文意”品“文理”的教学思路带来了一种有效教学的思索。
细心梳理一下,我们教学低效或者无效,原因是多方多面的。但站住歇息一看,仍然是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浅薄、随意所致。比如说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锻铸和追求,而去渴求虚假花哨的现代媒体技术;教学的着力点不是用去参透文本引领学生目视文本,而是花在依托教参放在教学形式的花样设计上,去克隆教参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缺乏个性化教学;教学的夯实点不是放在展开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同时在脑海里浮现一幅幅具体的景象,落实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而是让学生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教学不是花精力在今天——钻学教材、深悟教材,实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标》“教学建议”语),而是花在昨天的“记忆”堆里,譬如,用课件出示某个知识点,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却不让学生或点拨学生去比较、去理解;又如某青年教师教学澳大利亚泰格特的小说《窗》,不是抓住语文的意蕴、语文的美引领学生去品读文章,去咀嚼人性美丑,去感悟别有洞天的艺术手法和新颖别致的结构艺术,去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美,而是大谈“新时代我们怎样做人”,大谈“八荣八耻”,大谈英雄舍己为人等说教式的标语心得,结果只能是伤害学生语文心,消弱学生语文情。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不别再一一举例了。总之,在《语文课标》颁布、实施到今天,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或者高效,已经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课题了,它不容许我们拖沓、懒散,跟时代不合拍,它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端正教学态度,秉正教学行为,笃学博识语文教学意蕴,让语文教学之“得”得行天下。
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躬身教学三尺讲台,面对学生,正视书本,心静教材,学习教学理论,钻研教材文本,参悟语文意蕴,谙熟语文教学过程,巧用妙用各个教学环节,做到以下几点,我坚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会是一番“惟有活水话源头”的新景象。
⒈立足课文,研读教材透彻,参悟文本意蕴,选择好教学突破口,是备好文本、备好学生、上好课文,监控好教学过程,落实好教学环节的关键,即是有效教学的路径。
⒉设置好情景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有一石激浪的情感涟漪,去和教材、和作者、和同学、和老师对话,这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⒊确定好教学内容,在研读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调正好教学思路,把握住教材的精细之处,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大道。
最后让我们用特级教师于漪“我一生都在学做老师”的话来警醒自己,因为这是为人之师的教学之德,也是鞭策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诤言。
第二篇:一(下)《鱼和潜水艇》教学案例2008、6
《鱼和潜水艇》教学案例
师:整体感知。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们怎么会把鱼和潜水艇联系在一起?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动画,听录音。生:人们受鱼的启发发明了潜水艇。师:课文中是这么说的 生:读句子
师:句子中有一个生字“启”,它是什么结构?为它找些好朋友。
师:过渡:这个道理指什么呢?打开书,借助拼音朗读第一节,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生:读第一小节。
师:这小节中有3个生字,我们先来学一学。
“胀”、“缩”:读音上要注意什么?
生:一个师翘舌音,一个是平舌音。
师:谁能做做这两个字的动作。生:这是一对“反义词”。师:“够”:谁来做小老师? 生:做小老师教生字。
师:把3个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和老师配合朗读这小节。(1)人们受到了鱼的什么启发呢?(鳔)#
(2)“鳔”的读音(小组读)解释“鳔”——鱼泡泡,食物出示。(3)“鳔”有什么作用呢?
师引读:鱼肚子里的鳔,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够帮助鱼沉下去。)(4)鱼靠着鳔怎样浮上来,沉下去的?(再轻声朗读第一小节,和同桌讨论一下。)
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生交流:生说师划句子。(“
”划浮上来的句子,“~”划沉下去的句子。)
师:请女孩子读一读鱼浮上来的原因。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
请男孩子读一读鱼沉下去的原因。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
生:朗读课文。
师:今天,小朋友们读得真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为大家做一个小实验。我们把小瓶子比作鱼的鳔,小瓶子里现在装满了空气,把它放在水里,你们看,它浮起来了。我们打开盖子把瓶子里的空气赶走,装满水,瓶子一下子就沉下去了。多有趣的实验啊,鱼鳔的本领真大!
师:小结:原来,(PP5:鱼肚子里的鳔能够装满空气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够放出空气帮助鱼沉下去。)师生配合读 生:齐读这一小节。
师:潜水艇又是利用什么来沉浮的?第3小节~慢慢地浮上来了。生:同桌轻声朗读第3小节,完成填空。
师:谁来交流一下?(个别)注意:“缝隙”的读音
这段话中有2个生字,和它们打打招呼。
“密”:和哪个字很相象?【蜜】为他们各找些好朋友。(秘密)“柜”:谁来做小老师?
师生:老师和大家配合,一起朗读这段话。
师小结:这个柜子就好比是鱼的“鳔”。所以,潜水艇和鱼一样,能在水里上下浮沉,还能在水里行进。
教学反思:
我今天上的是50《鱼和潜水艇》。这篇课文介绍了鱼类能够在水中自由沉浮,是因为它们的肚子里有鳔,通过鳔装满或排放气体,来控制身体的沉浮。人们受此启发发明了潜水艇。在潜水艇中有一个特别大的“柜子”,通过柜子装水和排水,来控制潜艇的沉浮。
这是一篇学生很感兴趣的文章,但又不能简单地上成常识课。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识字教学和课文的朗读上,想通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10个生字,通过学生的朗读自己弄明白鱼和潜水艇的关系。
我通过出示潜水艇的图片,导入课题,让学生整体上对鱼和潜水艇有一些了解。然后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培养他们遇事动脑筋的好习惯。看动画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事,我利用这篇课文的有趣动画,引出课文的第一小节。因为这一小节讲的是鱼沉浮的原因,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自由讨论,找出关键句,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通过实验,加深印象。第一小节的难点突破后,潜水艇的沉浮原因,我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完成填空题,减少了讲的过程,但是道理还是很快就明白了。我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运用了课件中的拓展题目。让学生找一找哪些东西是人类通过模仿生物发明的。这个拓展训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增加了课外知识。
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生字教学时,发现许多都是带有“舟”字旁的字,于是我把“舟”字旁的字放在一起教学,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我让学生再积累一些带有“舟”字旁的字,提高一些要求。另外在教学其它生字时,也各有侧重点,如:“胀”和“缩”的读音、它们的意思等,都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理解力而确定的。
语文课就要特别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我在设计教案时,有意放上了好几处说话训练。如:回答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要求把句子说完整。第三小节的填空题也是在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最后的拓展,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句式把话说完整等。一系列的设计,在不经意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马慧敏 2008、6
第三篇:近似数和有效数字(一)教学设计
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一)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 郑悦
一、课时安排说明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的第二节。本节内容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近似数和精确数;第二课时,掌握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等相关知识。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数据》中的《一百万有多大》,认识了较大的数据,并学会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数据,本学期又学习了《认识百万分之一》以及负指数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第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较小数据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从测量引入近似数,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近似数,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教学中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运用不同单位的测量工具实际测量同一个物体,获得直观的体验,同时学习根据测量单位的最小刻度来读取数据。在了解了测量结果是近似的这一事实后,教材提供了新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景中也用到近似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有时是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自的近似数进行比较。在选择近似数时,一般数据要四舍五入到同一数位,以免误差太大。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按要求取近似数。2.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收集数据。
4.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近似数、精确值的意义,能根据具体要求取近似值。本节的教学难点是:近似数的意义、按实际需要取近似值。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初步探究、探究升级、新知应用、例题讲解、课堂练习、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个环节:初步探究
活动内容: 1.提出问题
小明和小颖收集到的树叶并将树叶制成标本,在标本中需要注明每片树叶的长度。小明和小颖分别测量了同一片树叶的长度,他们所用的直尺的最小单位是不同的,分别是厘米和毫米。(1)如上图所示(见教科书),根据小明的测量,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多少?根据小颖的测量呢?
(2)谁的测量结果会更精确一些?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活动
首先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分组运用不同单位的测量工具实际测量同一个物体,获得直观的体验,同时学习根据测量单位的最小刻度来读取数据。3.活动小结
1.测量工具不同会导致测量精确程度的不同。2.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
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思考、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合理的语言阐述自己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活动注意事项:(1)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有成功的体验。(2)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3)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学习习惯(4)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个环节:探究升级
1.提出问题
(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亿;(2)某词典共有1234页;(3)我们年级有97人,买门票大约需要800元;思考:(1)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 2.问题升级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生活中需要引入近似数呢? 3.小结知识
(1)客观条件无法得到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2)有时实际问题中无需得到精确数据。
活动目的:通过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明确生活中近似数产生的原因。这就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使用近似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注意事项:(1)问题升级后,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2)在对知识进行小结后,应让学生举出实例说明该近似数产生的原因。例如:全国人口总数是客观条件无法得到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同学们的实际年龄是实际问题中无需得到精确数据。
第三个环节:新知应用 活动内容: 1.基础练习
练习: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初一(4)班有55名同学;(2)某同学体重为55千克;(3)中国有56个民族;
(4)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 约8844米;(5)国庆长假,到某地旅游的有50万人。2.能力拓展
阅读: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在奥运会的准备问题上,北京一路高歌猛进,北京计划拿出20亿美元投入到场馆建设上,而在基础建设上面据估计至少要投入242亿美元更新地铁、公路和其他设施。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63枚奖牌,其中包括32枚金牌,我国欲借2008年东道主之利多拿奖牌,目标不少于100枚。回答:在这篇报道中,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活动目的:基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近似数和精确数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拓展练习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一篇报道并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达到全面锻炼学生的目的。
活动注意事项:在处理能力拓展练习的时候,也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凭借记忆力回答所提出答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第四个环节:例题讲解
活动内容:例1 小明量得课桌长为1.025米,请按下列要求取这个近似数:(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3)四舍五入到个位
例2 中国的国土的面积约为9596960千米2,美国和罗马尼亚的国土面积分别为9364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千位)和240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万位.)如果要将中国国土面积与它们比较,那么中国国土面积分别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时,比较起来误差可能小一些?
活动目的:通过学习例1,学习利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
通过学习例2,掌握比较近似数据的方法。
活动注意事项:(1)注意对知识的随时总结,对数据进行比较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各自的近似数进行比较,一般四舍五入到相同的位数,这样的误差会小一些。(2)虽然是例题,这个环节最好还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做到能让学生去做的绝不越俎代庖。
第五个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1.通过测量,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0.003965cm,请按下列要求分别取这个数的近似数。(1)四舍五入到千分位(2)四舍五入到万分位 2.某种新闻纸的厚度为0.008 905cm,经四舍五入后得到
(1)0.009cm,(2)0.0089cm,(3)0.00891cm.请说出上述3个数据分别四舍五入到哪一位?
3.1990年,美国人口为248,709,873人, 这里有四种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 ①200,000,000; ②250,000,000;
③249,000,000; ④248,700,000;(1)世界上人口总数大约57亿,如果你要比较美国人口和世界人口,你将选择数据___, 它四舍五入到_____位;
(2)1980年,美国人口大约为226,000,000,如果你要比较1990年和1980年美国人口据,你将选择数据____,它四舍五入到____位。
活动目的:完成随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利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以及合理取近似数对数据进行比较。
活动注意事项:(1)通过完成练习1要让学生明确0.004和0.0040的区别;(2)对练习3的处理,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使其进一步明确比较近似数据的方法。
第六个环节:知识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1.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明确近似数产生的原因。2.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并能进行合理比较。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活动目的:首先对当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学生畅谈自己学习所得的新知识与个人切身体会,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尤其是对探究方法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升华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达到完成能力目标的目的。
活动注意事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应在小结的过程中对关键的知识点点拨到位,并能对学生的总结归纳作出及时地评价。
第七个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1.课后,请大家统计本校的人数,如果用它与邻校的学生人数进行比较,你认为可以近似到哪一位?如果与全区(县)的学生人数进行比较呢? 2.教材习题3.2
知识技能
1,2 活动目的:活动1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2落实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活动注意事项:活动1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五、教学设计反思
1.教学要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
新课改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传统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忽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我们数学学科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读书,多动脑,尽可能的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在思想方面也能得到提高。
2.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要仅限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我们需要学生活动来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就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其他原因而放弃活动;反之,当我们不需要时,我们也不要因为为了体现一种形式而进行不必要的学生活动。3.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有所创新
我们应当改变原有的机械训练为主的课堂练习,取而代之的是更新颖、更灵活、应用性更强的练习,我们要做到以质取胜,而不是以量取胜。
第四篇: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呢?我认为可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应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
以学为乐 感悟数学
戴连梅
【摘要】:正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作者单位】: 西宁市总寨中学;
【关键词】: 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 感悟 学生个性 个性化 勾股定理 数学课堂 教学内容
【分类号】:G633.6
【正文快照】: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灌、一味
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严文俊
【摘要】:正《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
【作者单位】: 射阳县耦耕小学;
【关键词】: 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 数学共同体 数学课程标准 学生体验 感悟 数学教师 数学学习现实情境 数学教学
【分类号】:G623.5
【正文快照】: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
二、探索——课堂充盈活力的“根”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一、扬情——课堂充盈活力的“魂”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堂上,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把爱心留给学生,平等对待,真心实意,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信其道。”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老师问:“小朋友你文具盒共花了9元6角,你该怎样付钱给营业员阿姨呢?”这下同学们就和伙伴们一起用学具拿了起来,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拿法后,老师把方法展示出来,问:“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说明都动了脑,下面考考你们哪种方法最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了。可见这节课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下使他们轻松学到知识。
二、探索——课堂充盈活力的“根”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如教学8加几的例题“8+9”时:教师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又如这课的做一做第一题我出示了一张卡片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然后观察异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来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学生们就知道计算8+6时,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让学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过猜想,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往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课堂充盈活力的“境”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火花要及时鼓励,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如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你真棒!”;又如,在低年级课堂上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如“我觉得他说得……”“我对他说得话有补充。”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又满足了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让课堂充盈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练习——课堂充盈活力的“园”
开放是创造的条件,开放练习的和核心就是开放思维。在课堂练习中,开放习题,可给学生创造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练,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1)实行弹性作业。让那些已经学好、学充分的学生免做作业,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探究自己还不会的知识;而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2)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后自己制作模型,在实践中来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这也是新课程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
第五篇: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有效教学的前提-----充分的课前准备
黄堡小学
谢尚秀
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教学只能是低效的。做好课前的有效准备工作,将使课堂的教学过程更为顺利,也会使更多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则可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混乱的状况,并导致学生不知该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工作通俗的讲就是指教师的备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环境的布置。其实学生课前也应做好的相应的准备工作,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有效的教师准备
足够的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换一届又一届,知识一天天更新,教师不能用昨天的知识应对今天的学生,即使教授同一课程,任需认真备课,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教师准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研读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对各阶段教学的重点、目标以及可采用的教学模式都颇具建设性的建议。研读课程标标,对各阶段的教学有一个宏观地把握,才能制定教学的长远计划,确定各单元各课时的具体目标。例如我们常说的要落实双基,这是老课标的表述,新课标已变为四基了,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内容。再如在学习方式的表述上老课标表述的,“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新课标则表述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此外,还有很多的地方做了修改,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要求,指导教学。
2、认真研读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内容依据。为了保证教学的序列性、连续性、科学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有必要研读整套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弄懂本册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册教材的衔接情况,把握重点难点和进度。弄清各阶段、各单元的培养目标。吃透每小节内容,确定每一小节、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力求做到目标单一,一课一得,避免打盲目仗才能在讲解教材的时候拿准尺度,讲解练习和新课的时候更加熟练。
3、认真研究教法
所谓教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方式方法。虽然课标对教法的选择有宏观导向,具体的教法选择却又依赖于老师。因此,在备课时,要针对每一堂课知识的传授和操练、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训练、活动的安排、能力的培养等设计具体的操作方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条件等合理地进行优化。
4、认真研读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保证学生积极足够的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实际,主要指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风格等。只有对这些有明确地了解,教学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象以往那样从备教材出发,这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即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教师首先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这是学生掌握新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其次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①了解到学生在认知上已经知道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已建立了1米、1分米、1厘米的表象,知道它们间的进率,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②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上达到:知道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知道长度和面积的区别。
二、有效的学生准备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能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课前根本没有做好准备,老师已进了教室,有的学生桌上什么都没有拿出来,这样不仅影响老师的心情也影响学生自己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准备也至关重要。
学生的课前准备包括自信心准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能够自信的开口;消除紧张的心理,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具准备,知识基础的准备等。
有些数学内容学生课前预习也非常重要,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而且能更好的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创新,还能教会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做一件事情先要准备好、思考好,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是重要。”学生通过预习,能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能产生新的一些疑惑。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自学能解决一些新问题的同时还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认为“我能行“,在没有老师的讲解下自己也能独立掌握新知识,从而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我让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你学懂了点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我学懂了四个零换一个万字、八个零换一个亿字”。他们说的多么形象易懂啊,简单的一句话让那些差生也很容易的学会了这个内容。
课前预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难度降低了,而更有效的让学生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钻研的深度,把知识有效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疑惑,学生就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就有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使得自己这堂课的目的更明确,即要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实践去解决这些问题,能更好的掌握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难点。这就说明了课前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总之,从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教学的情况看,多数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都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所引起的,而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也都是因为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所形成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环节,也是根本环节。抓好这个环节也就从源头上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