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颐和园教案教学设计
颐和园
教学目标: 认识4个生字:颐、耸、舫、眺;会写8个生字:殿、廊、柱、栽、筑、朱、雕、狮;认识并会写3个生字:态、阁、堤。能够正确读写、理解以下词语: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并能够在交际和写作中正确使用它们。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一段自己喜欢的课文;能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的美。
4.进一步体会本单元主题,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的美,陶冶情操。
难点:掌握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描写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出示上节课词语:长廊 横槛 神清气爽 耸立 建筑 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 气魄雄伟 堤岸 雕刻 姿态不一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展示颐和园的著名景观。(多媒体展示)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距城15公里。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二 理清课文脉络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 三 精读理解
1.感受长廊的特点:
(1)指名读文(第二段):颐和园的长廊给你留下了是怎样的印象?(2)学生交流感受并板书(长、美)(3)体会长廊的长:
?请你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长廊究竟有多长,好吗?
?齐读感受后交流:你是从哪几个词语感受出来的?(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273间)?出示两个句子,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化感受】让学生说说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4)感受长廊的美: ?哪些词句最能体现长廊的美? ?学生交流,重点理解: ?指导感情朗读。
?结合媒体资源,学生扮导游员,带领大家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多媒体展示)【小结】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谁来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2.感受万寿山的美景。
(1)指名读第三段。这一段作者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哪两种神奇的建筑?(2)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什么特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3)媒体展示:体会排云殿的宏大规模和雄伟壮丽。
(4)师激情总结: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作者正是抓住了它们的建筑特点和宏伟气势,赞扬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5)感情朗读,升华感情。
(6)登上万寿山,我们又看到哪些美景? ?自由读文,交流自己看到的美景。
?你觉得作者那些词语用得特别好?交流说理由。(大半、隐隐约约等)?重点品读赏析:
小组讨论“滑”的精妙之处: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7)感情朗读,感受远处昆明湖梦幻般的仙境。3.感受昆明湖(近处)的美景
(1)自由读第5自然段:在昆明湖我们欣赏了哪些美景? 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一处美景?
(2)学生交流。(3)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感情朗读,谈感受,体会十七孔桥“三多”的特点。(5)远处的昆明湖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近处的昆明湖又是如此的迷人,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员,你会怎样给大家介绍昆明湖呢?
(三)回归全文,抒说心声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以小组为单位,配乐赛读。3.提问:在细细游览了颐和园之后,你们有什么要一吐为快吗?(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四)圆明园
1.背诵《颐和园》你喜欢的段落。
2.查阅一下《火烧圆明园》,从废墟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一下你的读书心得。
第二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7个会认字,认识并会写“殿、廊”等11个会写字,理解并识记“建筑、葱郁”等15个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并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品味课文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认识首尾呼应的文章结构。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并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品味课文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突破方法:音、图和文结合感受颐和园景色之美,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朗读训练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突破方法: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语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深入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感受颐和园景色之美。
四、课前准备:ppt,学生查找颐和园有关资料,提前熟悉颐和园有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
(一)、音画导入,激发学生认识、了解颐和园的兴趣。
1、ppt1—11页点击播放,学生在音乐、图片中欣赏颐和园美景。
2、揭题:
18、颐和园
3、认识“颐”字,师生交流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自由、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1)ppt出示词语,认读、识记:
宫殿、长廊、柱子、栽花、建筑、佛香阁、朱红、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
一、金碧辉煌、神清气爽、耸立、画舫
(2)指导重点书写词语:
宫殿、长廊、建筑、雕刻、神清气爽(“爽”字重点指导)
3、引导学生谈谈初读感受:
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地方?找出文中中心句并体会其作用。
(三)了解作者写作顺序
1、ppt出示三种一般写作顺序,引导学生了解并判断本文的写作顺序
(1)、事情发展顺序;
2、时间先后顺序;
3、游览顺序)
2、找出说明游览顺序的语句,明确作者游览路线()→()→()→()
(四)、品味课文语言,深入了解和感受颐和园内景色的美丽。
1、默读全文,找到并画出描写“长廊、昆明湖、万寿山”等景物的语句,初步认识景物特点;
2、分组交流对颐和园内景色的感受
3、集中交流对长廊的认识和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有关描写长廊的语句,并谈谈对长廊特点的认识;
(2)ppt出示描写长廊语句,集中交流长廊特点: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A、作者抓住了长廊的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美)
B、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列数字、夸张等)C、语言运用训练:
a、横 槛上的画有的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想一想,填一填: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_______花谢了,_______花又开了; _______花谢了,_______花又开了; _______花谢了,_______花又开了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游览感受:
当你漫步在长廊里,一路欣赏着横槛上五彩的画,和两旁美丽的鲜花,清风阵阵,你会有什么感受?作者的感受呢?引出“神清气爽”(5)语言训练:我会用“神清气爽说:。
(6)指导学生朗读训练:怎样才能读出长廊的美呢?
4、简单了解、交流作者在万寿山下看到的景物特点(1)找出作者在万寿山下看到的景物语句,了解其特点(2)图文结合,直观认识佛香阁和排云殿及其特点
5、集中交流对昆明湖的认识和感受:
(1)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昆明湖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
(2)指名朗读交流: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A、B、C、从上两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 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写?体会用比喻的好处 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静”的词语,细细体会: 试一试,比一比:句中的“滑”字可以换成哪个词?读一读,想一想:用哪个字更好呢?为什么?(举“划”字为例)
(3)多()的昆明湖啊!我们要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它的优美呢?配乐朗读训练。
1、认识昆明湖里景物特点,感受颐和园的美
(1)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了解其特点(2)你对这里的哪些景物最感兴趣?为什么?(3)ppt出示: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上面语句写出了石狮子的哪些特点? B、图文结合,认识石狮子特点
C、语言表达训练:他们有的蹲坐在石柱上,怒目圆睁; 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
D、这里的石狮子真是多么 啊!E、朗读训练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
1、找出句中关键词语,细细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回忆:这样的语句在课文什么也曾出现?它们构成了什么关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3、这一前一后的两个语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六)、课堂总结:
1、课文按游览顺序描写颐和园景色,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从作者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七)、课外延伸:“颐和园的历史”资料介绍(见PPT)
赣州蓉江新区茶元小学
肖海发
第三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廊、殿、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和摘录最感兴趣的词句,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激情导语,板书课题。强调“颐”的笔顺。
二、读课文。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3、画一画旅游示意图。这就是按地点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4、出示课件。
三、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
(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②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栽满了花木,神清气爽„„
(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
(3)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3、练习说话(出示课件):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_____________”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登上万寿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有名的长廊,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
你们认为观赏、游览颐和园的最佳位置在哪里?(是啊,登高才能望远,站在万寿山上,一览无遗)
1、出示课文句子,请一组同学美美地读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
2、你们组登上万寿山都看到哪些美景?
3、景色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4、指名朗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B、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5、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名朗读。
出示昆明湖的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是隐隐约约的?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万寿山的景色真是迷人,你们愿意美美地朗读,静静地欣赏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老师来读这句话,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画面。请几位同学当小导游。那你们喜欢把这个句子积累下来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试着背诵一遍(出示课件)。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堤岸;石桥;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些狮子各有什么姿态呢?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17孔桥真是()。
(3)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六、作业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2、课外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第四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分析总结,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馆陶有好多小镇,谁去过?好不好玩?我没去过,谁能对我说说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把自己在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板书:颐和园。解释“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美丽、大)
2、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有一定的浏览参观顺序,再读读书,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这些句子划出来。
3、小结游记的写作规律。再读游览线路,体会文章的游览顺序。
4、提问: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
四、品读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一)长廊(长、美)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关键词(有名)
2、抓住关键词、数字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长廊的特点。
3、小结: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美)
1、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感受倒装句的魅力。
(1)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2)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倒装句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5、再读课文,感受佛香阁的特点。
(三)昆明湖(静、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3、品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5、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6、思考:作者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五、分析三个景点特色,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1、描写长廊时还写到了长廊两侧的风景以及昆明湖。
2、描写佛香阁时还写到了排云殿。
3、描写昆明湖时还写到了城楼、宫墙等。
4、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六、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1、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要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八、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 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 美 变换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
昆明湖 静 绿 比喻
第五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仅供河北省全员项目参训教师提交实践作业时参考使用,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以开展“小导游有名园”的活动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二)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城》之后,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
2、我能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我要积累描写颐和园景美的优美句子。2.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好“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积累课文好词佳句;理清课文描写顺序。
(五)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本节课我想用最简单的朗读、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的简单应用,优化课堂教学。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注意帮助学困生。提出预习要求,按照预习步骤完成预习:
1、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景色优美。我要搜集有关颐和园资料,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分享。,我还能搜集一些颐和园的图片展示个大家看。
2、查阅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和资料,了解颐和园的历史。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二)新课导入部分
颐和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美丽的呢?(1)读课文,你最喜欢颐和园哪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2)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3)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温馨提示:你还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你感兴趣的景点。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小展:每个同学汇报自己对颐和园最感兴趣的方面。
2、研讨:小组商量选取最好的展示方式进行备展。
3、大展:分小组展示,评价交流
4、反思: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还有哪些疑问,我学到了哪些学习课文的好方法?
(四)课堂总结部分
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五)课后作业部分
阅读《千纸鹤》同步课文及从课外搜集到的相关文章。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能够按照自我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取学习资料、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光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潜力、想象潜力、认识潜力和综合潜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用心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潜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