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文档资料(共5篇)

时间:2019-05-15 01:4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文档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文档资料》。

第一篇:2018年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文档资料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

学设计及课后随感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 1 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教学实录:

一、回想画面,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CAI)1994,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四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

2、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那些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作上记号。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3、小组交流感受。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生找到第12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

师: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难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拿起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2、师: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起

第 2 页 来,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生自读自悟)

3、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①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

A、生1: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生2: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一般人会睡觉吃饭休息,而父亲一直都在挖。

师: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长时间的疲劳。在这段话中,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

生:“双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来,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休息,睡觉了。

师:是啊,要知道他可是36个小时,不,准确说是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熬红了。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感情朗读。

B、师:这位父亲仅仅是劳累至极吗?

生1:我觉得这位父亲还遇到很多危险,受了很多伤。生2:父亲流血了,到处都是,身上、手上、脚上。衣服破了。

师:你感受到他处在危险之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证明父亲

第 3 页 处在危险之中?赶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据,找到一句读一句。生:消防队长……,警察……

师:请大家看课题,这个“中”说明什么?

生:地震随时可能降临,危险仍然存在。父亲会有生命危险。师:(师范读)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那位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

生1: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许许多多的碎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

生2: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拉破了。

师:漫长的38个小时里,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危险的处境和巨大的伤痛。生感情朗读。

②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

A、师: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一边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

生:我的儿子还活着吗?受了伤吗? 师: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想有可能性吗?

生:书上写到教学楼成为废墟,还有人劝他,说没希望了。师:是啊,可能这样努力挖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儿

第 4 页 子,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时间越长,这种可能性越大。他还会想什么?

生:你们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你们的劝阻动摇不了我,我绝不停下来,我的儿子在等着我。

生:人们根本不理解他,也没来帮他。要是我会觉得很无助。师:是啊,人们认为他失常了,在人们眼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别人的不理解,无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压力呀。

B、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读得更投入。(指名读)师: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总地挖了36小时,而是不厌其详的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 生: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表现出父亲救子艰难的过程。

师:是啊,36小时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节语文课,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难熬啊!当我们体会到这点,你又会怎样来读这段文字呢?(生感情真挚,读得十分投入。)

4、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

第 5 页 做?

生1:父爱的力量

生2: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师: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生1: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陪伴他。

生2:当儿子获奖了,父亲会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5、师生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6、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7、读到这里,想起连环漫画《父与子》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三、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

生: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把安全先给了别人,危险留给了自己。师: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让出了勇敢、勇气。因为在地震时,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恐惧、害怕。

但他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

师: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写到他的勇敢,你能读读吗? 生读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勇敢画面。

第 6 页 师: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生1: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

生2:他会对同学说,其实我也很害怕,我不知道爸爸会不会有危险?我们不要哭,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活着出去的。

师:谁来读这段话?生读。师:真是个临危不惧的孩子。师:这一“让”,还“让”出了什么? 生1: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师:爱的最高境界是懂得爱别人。生2:让出了生命。

师: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阿曼达简单的一“让”,在我眼中也是一种壮举。生3: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

2、师生回扣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一段,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第 7 页

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

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

3、最后,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两篇好文章:《地震中的撑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你们自己也可以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当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相信你们用心感受之后,会再掬起一滴感动。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爱信念

子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课后随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第 8 页 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

第 9 页 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情到深处无怨尤”。娄湘生老师曾说:“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

第 10 页 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我在教学过程中,还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我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

第 11 页 的读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比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应读得坚定不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三、综合训练,人文积淀,“自在娇莺恰恰啼”。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节课中,我引入“听话想象”: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

第 12 页 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写话”: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吟诵练笔”: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表达你心里最深刻的感受。这些环节的设计(包括拓展漫画集《父与子》的小诗和我自己的拙诗),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运用之外,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读,还要妙笔生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紧抠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用心写。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精神世界中。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在这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能逮意,情能胜物”的语言表达的佳境。

我们呼唤生命课堂,那应是学生真情驿动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堂、深思飞扬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谊中,我们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我们,成长了自我,邂逅了一次美丽的生命感动。

第 13 页

第二篇: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井陉县职工子弟学校 孙建平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准备写好的幻灯片。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揭题。

2、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中的父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上完这节课,我很感谢同段组的老师给予的肯定和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这节课,让我从中收获许多,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疾步、昔日、瓦砾、开辟”等词语。积累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好句子。

能力目标:领悟课文如何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达到反映人物心理品质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浓烈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正能量。教学重点:

领悟文中多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体会父子内心世界。教学难点:

感悟父亲对儿子浓烈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正能量。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课文相关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

2、积累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好句子。

3、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文章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情感。重点:复述文章故事梗概。

难点:通过熟读,体悟所描述父子的坚强执着。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组,每组4-5人,采用游戏的方法,由其中一名同学用纸牌依次展示本课需要重点理解的生字词,其他同学抢答。展示字牌涉及本课生字“疾步、昔日、瓦砾、开辟”等词语。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本文中多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理解主人公的心理。

重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的句子,逐步向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靠拢。难点:深刻的体味人物心理。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

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的点滴上我们都感受着父母的爱!请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独立完成一篇小作文。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大滩小学五年级 执教:马文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8个生字,会书写11个生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

/ 5 了孩子。1994年,在洛杉矶的巨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几——矶、暴——爆、虚——墟、匝——砸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生字。(2)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一位父亲坚持38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自己儿子和儿子的同伴。

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洛杉矶 混乱 昔日 废墟 阿曼达 爆炸 颤抖 疾步 瓦砾 砸碎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词语理解:昔日:以前;往日。瓦砾:破碎的砖头或瓦片。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疾步:快步行走。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第二部分(2-4):父亲强忍悲痛,赶去学校救儿子。第三部分(5-11):父亲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非常伤心。

第四部分(12-24):父亲奋不顾身挖了38个小时,终于发现儿子,并救出

/ 5 儿子,两人紧紧拥抱。

2、第一部分

品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2-4自然段,朗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父亲此时的心情?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父亲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悲痛绝望)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坚定)

4、第三部分

(1)父亲“疾步走到那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父亲救儿子的心情急切,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2)哪些人来劝过他?父亲是怎样表示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说明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4)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 5 你能说一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多久吗?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8小时:不到一天。12小时:半天。24小时:一天一夜,36小时:两天一夜。

执着 永不放弃

(5)小组合作交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把时间罗列出来?

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

(6)“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真实再现了当时父亲的样子:极度疲劳、伤痕累累、憔悴不堪。表明父亲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7)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这样做?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坚忍不拔 决不放弃 恪守诺言。

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5、第四部分

(1)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中你可以看到阿曼达的哪些品质?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临危不惧 沉着冷静 先人后己

(2)思考:阿曼达如此勇敢坚强,这种力量来自哪里?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他一直坚信父亲对他的承诺。(3)小组讨论:在这漫长的38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面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发生大地震的那天,阿曼达和同学被压在了废墟下,阿曼达想:“现在该怎

/ 5 么办?爸爸妈妈怎么还不来救我,我好饿、好渴„„也许„„爸爸已经来到学校了,可能已经在挖掘了!”

阿曼达对同学们说:“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同学们答道:“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爸爸会来救你?”

阿曼达说:“我爸爸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和我在一起!

在黑漆漆的废墟下,阿曼达的话使小伙伴们重新点燃了心中的蜡烛。于是他们保持体力,静心等待生命一缕光„„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终于劫后重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4)这对父与子为什么要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因为父亲坚持到底,因为父亲永不放弃,因为父亲信守承诺,所以儿子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幸福。

因为儿子沉着冷静,因为儿子充满信心,因为儿子先人后己,所以父亲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幸福。

(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6)让我们通过一首歌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播放视频)(7)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感人肺腑的亲情与友情的故事。

四、课堂总结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父亲说什么?对阿曼达说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就是爱的力量!

五、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起来闯关吧!

六、作业布置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小练笔。

/ 5

下载2018年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文档资料(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文档资料(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观看视频 在预习时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找到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 这是......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 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执教:赵尚清 课型:新授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间:2014年10月29日上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终稿)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