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中的植物》word教案
池塘中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2、观察植物外形,了解其生活环境,能将观察结果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知道其外形及生长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3、了解更多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能利用语言描述水生植物外形及生长方式特点,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依存关系。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导生活。
8、知道外来物种的引进有时会严重影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环境改变和经济损失。
教学准备
1、有关池塘植物的挂图、课件。
2、种植了池塘水生植物的生态缸(瓶)、毛巾或卫生纸。
3、挺水植物标本。
4、供学生观察、实验的水生植物。教学过程
一、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池塘中水生植物图片或播放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赏,然后回答: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什么?关于池塘中的植物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提出研究问题:关于池塘中的植物,有什么问题你最希望了解?要了解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外形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二、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大家最好选择同一种植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大多数小组在教师带来的植物中选择了菱(也可以是别的植物),因此下面的观察就以观察菱来展开,各小组在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对植物器官逐个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3、各小组领取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4、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订正。
三、对假设作出推断与猜想。
1、提出假设,让学生推断事实结论:把菱(也可以是别的水生植物)种在陆地上的土壤里,你认为它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观察记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对假设作出合理推断。
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4、老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
四、应用与实践。
1、有的物种在改变环境后不仅没有生长不良,反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动物无法生存,甚至引起物种消亡,成为了具有极大危害的物种,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池塘里凤眼莲生长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引进外来物种引起生态灾难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本地经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小结。
2、课外或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家乡的池塘、水库、湖泊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生长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好相应记录。
第二篇: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鱼》word教案
鱼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三篇: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word教案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四篇: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谁吃谁》word教案
谁吃谁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第五篇: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大棚蔬菜》word教案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大棚蔬菜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冬季常见的大棚蔬菜名称,知道这些蔬菜在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的季节。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猜测大棚能生长反季节蔬菜的原因。3.能制定考察计划,按照计划考察大棚,对考察结果进行记录。
4.能根据对大棚的考察记录进行分析,认识到温度和湿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5.意识到大棚蔬菜能方便和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是大棚蔬菜也有不足之处。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一些反季节蔬菜,提前建造一个模拟塑料大棚,温度计、湿度计等。学生准备:温度计、湿度计。
三、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冬季常见的大棚蔬菜名称,了解这些蔬菜在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的季节。猜测大棚能生长反季节蔬菜的原因,制定考察大棚的计划。
(一)认识几种反季节蔬菜
出示几种课前收集到的几种反季节蔬菜,组织学生观察。可设计以下问题。认识这些蔬菜吗?
知道这些蔬菜正常状态下是什么时间上市的吗?
农村的孩子知道各种蔬菜的生长季节,但可能很少见到这些反季节蔬菜;城里的孩子经常见到反季节蔬菜,但对这些蔬菜的正常生长季节很陌生。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前搜集一些学生熟悉的反季节蔬菜,比如西红柿、豇豆、辣椒等;提前让学生访问家长,了解西红柿、豇豆、辣椒等常见的蔬菜的生长季节,这样才会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对比这些蔬菜的生长环境。
(二)交流关于反季节蔬菜的知识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反季节蔬菜,并做记录。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是大棚种植的? 这些蔬菜正常生长时是什么时间上市?
把你认识的反季节蔬菜的名称,以及它正常生长的季节写下来。
学生可以就自己知道的反季节蔬菜写出3-5种,这个环节也可以在课前提前安排学生收集。
(三)猜测为什么大棚里能生长反季节蔬菜 1.交流:你知道哪些反季节蔬菜?
在学生书写的基础上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反季节蔬菜。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棚里能生长反季节蔬菜?这可能与大棚里的什么条件有关? 学生可能会猜测:与气温有关,与湿度有关,与太阳有关,还可能猜想与大棚里的生物有关等等。这些猜测与学生在此之前进行的农作物与土壤的研究、农作物与化肥的对比实验的研究有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在一块土壤上,在上面建造大棚后,农作物的哪些生长条件发生了改变? 3.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猜测写下来。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猜测,其目的在于,收集事实后能和自己以前的猜测做比较。
(四)制定考察计划
在考察真正的大棚之前,应该制定一个简单的考察计划。比如要考察哪些内容?考察时要带什么仪器?记录表如何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制定考察计划。
1.要到大棚里去考察,我们做哪些准备?带什么工具或仪器? 2.大棚里面和外面会有哪些不同?我们要考察哪些内容? 3.怎样设计记录表?
4.我们如果要考察大棚,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他们的看法。学生可能会围绕温度和湿度等来制定考察计划。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除了要考察大棚内的环境外别忘考察大棚外的环境,这样才能把大棚内外的环境进行对比。大棚内外的事实应该包括气温、湿度等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记录更多关于大棚里的信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强调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