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教案短文两篇论基本属实等解读
初三教案《短文两篇》《论“基本属实”》等
教学目的
1.学习在论证过程中引用资料,比较辨析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了解驳论文的结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引用资料、比较辨析的写法。
2.难点:体会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解释下面词语。
折扣: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儿
叫做几折或几扣,例如标价一元的减到九角叫做九扣或九折,减到七角
五分叫做七五扣或七五折。
2.阅读课文(论“基本属实”),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吕叔湘,江苏丹阳人,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曾留学英国,长期从
事语文研究,关心语言研究工作的发展,同时致力于普及语文知识。他
学识渊博,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分析问
题》、《吕叔湘语文论集》、《语文常谈》等。
2.解题:
《论“基本属实”》,基本属实加上引号,表明要评论的某种有据可查的语言现象。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请根据“举出病例——分析病因——作出推论——得出结论”的结构,列出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l段):举出病例。引出〈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的一
则使用“基本属实”的语言材料。
第二部分(2—4段):分析病因。再查有关资料,细致分析该处“基
本属实”说法的错误所在。
第三部分(5段):作出推论。从理论上阐述“基本”一词的用法,再
作推论,揭示这类语病普遍存在的严重情况。
第四部分(6段):提出结论。“基本”这个词不是到处可用的。3.提问:批驳文抓住批驳文的“突破口”本文的“突破口”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突破口”是运用“基本属实”这个词的矛盾所在:有苍
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基本属实”使人难以理解。
4.提问:作者怎么分析该处“基本属实”说法的错误所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通过查资料证实“有蝇”,再指出没有数量问题,不
能用上“基本”,最后指出使用者的心理是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来个“基
本”,打了折扣。
5.提问:第5段的推论包括几层意思?
讨论并归纳:包括四层意思。
第一层(①②句)从理论上阐述‘’基本”一词的用法。
第二层(③句)列举正确用例,证明“基本”的用法。
第三层(④⑤句)列举错误用例,证明“基本”不能乱用。
第四层(6句)揭示这类语病普遍存在的严重情况。
6.提问: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情趣,试举例说
明。
讨论并归纳:
(1)“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话说得简洁明白,干净利落
地揭示了来信中的那句话存在问题。
(2)“且去查查老底再说”通俗易懂,幽默风趣,且有做学问的求实态
度。
(3)“实在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一针见血地指出使用者的心
态,但又幽默风趣。
(4)“‘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套用“基本”的幽默
语句对全文作小结。
四、小结
本文选取典型的用词病例,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通过正反举例证
明,推论出社会上使用语言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切实际的套用现成的说法,发人深省。本文的语言谭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情趣,值得
学习。
五、作业
正.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将下列各句按正确的顺序排列。
1.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能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
了。
2.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
3.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
4.凡是习惯都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5.现在来谈谈学习语文的过程。6.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
7.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司
是反应太慢,落后于时机,那不成其为技能。
句序: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打军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
战斗。
障碍:阻碍。
精彩纷呈(cheng2)(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接二连三地
出现。
不计其数:形容数量很多。计:核算。
典故:诗文里弓!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兜儿(dou1):口袋一类的东西。
2.阅读课文(“假旗息鼓”与“圆满结束”),完成课后练习一。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吕叔湘先生的桃“基本属实”),这节课我们运用
上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l段):举出病例。(人民日报)新闻标题(全国武术比赛偃
旗息鼓)。
第二部分(2.3段):分析病因。引(辞源)资料,阐明病例的原因是不
值而错用成语。
第三部分(4.5段):作出推论。揭示病根,提出这个问题存在的普遍
性和严重性。
第四部分(6段):得出结论。提出主张:多向前看,做现代人,写现代
文。
3提问:课文标题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标题是并列的两个短语,放在一起两相对照,引人注
意。
4.提问:第1段连用6个问号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连用疑问句造成种种猜测,说明这个成语用得令人费
解。
5提问:第3段再引标题下的电文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引用电文,引出“圆满结交’。说明“惬旗息鼓”是“圆满
结束”的误用。
6提问:第3段援引《辞源》的条目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援引《辞源》权威性的资料,比较辨析“惬旗息鼓’月“圆
满结束”,边讨论证,得出二者不是一回事的结论,从而证明了新闻标题的错误。
7提问:第4段两个问句是什么问?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设问,引出下面的推论。’ 8.提问:第5段论述了哪些内容?
讨论并归纳:
(1)揭示错用成语的“病根”。
(2)指出这个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9.提问:作者认为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讨论并归纳:依我说,咱们做人要做现代人,写文也要写现代文。
10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的语言除准确、周密外,还很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尤其是口语化程度高,使文章通俗明快,上口顺耳。如“甭管它,且看下
去”“敢情‘僵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画等号”,“‘圆
满结束’不是挺好吗?干吗要来个‘促旗息鼓’呢?”“存着这份儿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干吗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这些口语化语言,通俗
亲切,生动活泼,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小结
这篇短论也是评析报纸用词不当的。评的是成语“恨旗息鼓”的误
用,联想,论及的却是滥用成语、典故的文风问题,使文章具有普遍的指
导意义。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口语化程度高,使文章通俗明
快。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成语之类的东西,当然有用,可是要用得恰到好处。什么叫恰到好
处?有两层意思。第一,要在非用不可的时候才用,用了确实使整段文
字因此生色,像顾恺之给人画像,在面颊上画上三根汗毛,立刻生动起
来。用得不恰当,恰好得到相反的效果。第二,不能接二连三地用。海
参鱼翅是美味,吃多了也要腻味。拿穿衣服来比方,衣料的质地好,颜色
花纹好,裁得好,穿起来自然好看,然后似有意似无意地在什么地方绣上
一朵花,或者加上一道花边,也可能增加一点美感。可去。果搞成满身锦
绣,那就只好到京剧舞台上去表演了。
为什么一定要用许多陈陈相因的套话来写文章,不能用自己的话来
描写一个场面或者抒发一种意见呢?古往今来的好文字没有不是靠白.
描取胜的。华丽的文章也有好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比来比去总是比
不上白描的神品。“白描难啊!”这倒是一句内行话。然而天底下哪一件
事情不难呢?连吃饭睡觉这样的事情要把它做得恰到好处也还不容易
呢。现在不是提倡迎着困难上吗?问题在于老师们、编辑们喜欢什么,提倡什么。(吕叔湘〈文风问题之一》
1.上面第1段的论点是____
2.恰到好处的意思是____
3.上文第1段举顾恺之给人画像的事例证明了____
4.上文第1段举海参鱼翅和穿衣服的事例证明了____
5.上文第2段的论点是____。
6作者认为要改变文风的关键是什么?
第二篇:初三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及练习解读
中考数学 锐角三角函数 专题复习
1、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角A 的正弦(sin ,余弦(cos 和正切(tan 都叫做角A 的锐角三角函数。正弦(sin 等于对边比斜边,余弦(cos 等于邻边比斜边;正切(tan 等于对边比邻边;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sin(90°-α=cos 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tan α=sinα/cosα ,sin 2α+cos 2α=1
解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外国叫“毕达哥拉斯定理” a^2+b^2=c^2, 其中a 和b 分别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c 为斜边。
勾股弦数是指一组能使勾股定理关系成立的三个正整数。比如:3,4,5。他们分别是3,4和5的倍数。常见的勾股弦数有:3,4,5;6,8,10;等等.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⑴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⑵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⑶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⑷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在Rt △ABC 中,若∠C =90°,则a 2+b 2=c 2;⑸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条边的平方和,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在△ABC 中,若a 2+b 2=c 2,则∠C =90°;⑹射影定理:AC 2=AD AB ,BC 2=BD AB ,CD 2=DA DB.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图,在Rt △ABC 中,∠C =90°,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 则sinA =a c ,cosA =b c ,tanA =a b , 解直角三角形(Rt △ABC ,∠C =90° ⑴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⑵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⑶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 = A a c ∠的对边 =斜边 ,cosA = A b c ∠的邻边 = 斜边.tanA = A a A b ∠∠的对边= 的邻边 ,cotA = A b A a ∠∠的邻边= 的对边.⑷解直角三角形中常见类型: ①已知一边一锐角.②已知两边.③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三角函数练习
1、在Rt △ABC 中,∠C =900,若4 3tan =A ,则sinA =(A、3 4 B、4 3 C、3 5 D、5 3
2、已知cos α<0.5,那么锐角α的取值范围是(A、600<α<900 B、00<α<600 C、300<α<900
D、00<α<300
3、若110tan(30=+α,则锐角α的度数是(A、200 B、300 C、400 D、500
4、在Rt △ABC 中,∠C =900,3 1tan = A ,AC =6,则BC 的长为(A、6 B、5 C、4 D、2
5、某人沿倾斜角为β的斜坡前进100米,则他上升的最大高度为(A、β
sin 100米 B、βsin 100米 C、β
cos 100米 D、βcos 100米
6.如图,小颖利用有一个锐角是30°的三角板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已知她与树之间的水平距离BE 为5m ,AB 为1.5m(即小颖的眼睛距地面的距离,那么这棵树高是(A.(32 +m B.(32 m C.3 m D.4m
B '
A '
O B A
(第6题(第7题(第8题
7、如图,梯子AB 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 到墙根O 的距离为2米,梯子的顶端B 到地面的距离为7米。现将梯子的底端A 向外移动到A ',使梯子的底端A '到墙根O 的距离等于3米,同时梯子的顶端B 下降到B ',那么B B '(A、等于1米 B、大于1米 C、小于1米
D、不能确定
8、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C =90o ,AC =6,D 是AC 上一点,若tan ∠DBA = 5 1,则AD 的长为(A、2 B、3 C、2 D、1 9.如图,矩形ABCD 中,AB >AD ,AB =a ,AN平分∠DAB ,DM ⊥AN 于点M ,CN ⊥AN 于点N.则DM +CN 的值为(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A.a B.a 54 C.a 2 D.a 2 3(第10题(第11题
10.如图,△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A ∠tan 的值是(A.5 6 B.6 5 C.3 102 D.10 103 D 11.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 =5米,迎水坡AB 的坡比1 BC 与水平宽度AC 之比,则AC 的长是
12.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M 在边DC 上,M、N 两点关于对角线AC 对称,若DM =1,则tan ∠ADN =.60° 30° D C B A(第13题(第14题 13.如图,1∠的正切值等于。14.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B =30°,∠C =60°,AD =4,AB
=,则下底BC 的长为 __________.1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O 是CD 边上一点,以O 为圆心,OD 为半径的半圆恰好与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的扇形的弧外切,则∠OBC 的正弦值为.(第17题
16.如图,已知直线1l ∥2l ∥3l ∥4l ,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1,如果正方形ABCD 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四条直线上,则sin α=.17.海中有一个小岛P ,它的周围1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点A 测得小岛P 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B 点,这时测得小岛P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18.如图,某飞机于空中探测某座山的高度,此时飞机的飞行高度是AF =37千米,从飞机上观测山顶目标C 的俯角是30°,飞机继续以相同的高度飞行30千米到B 处,此时观测目标C 的俯角是60°,求此山的高度CD。(精确到1千米
(参考数据: 2 ≈1.414, 3 ≈1.732
23.如图,水坝的横断面是梯形,背水坡AB 的坡角∠BAD=60°,坡长AB=203m,为加强水坝强度,将坝底从A 处向后水平延伸到F 处,使新的背水坡的坡角∠F=45 ,求AF 的长度(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2≈1.414, ≈1.732 A B C D α(第16题 1 l 3l 2 l 4 l 第15题 A B C D O A(第12题 B D M N
C · · 作业
1、已知,在Rt △ABC 中,∠C =900,2 5tan = B ,那么cosA(A、2 5 B、35 C、5 52 D、3 2
2、在△ABC 中,∠C =900,AC =BC =1,则tanA 的值是(A、2 B、2 2 C、1 D、1
3、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线,已知∠ACD 的正弦值是32,则AB AC 的值是(A、5 2 B、5 3 C、2 5 D、3 2
4、王英同学从A 地沿北偏西60º方向走100m 到B 地,再从B 地向正南方向走200m 到C 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 地((A 350m(B 100 m(C 150m(D 3100m 5.如图,在梯形ABCD 中,︒=∠=∠90B A ,=AB 25,点E 在AB 上, ︒=∠45AED ,6=DE ,7=CE.求:AE 的长及BCE ∠sin 的值.6.如图,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以AB 为直径的⊙O 经过点D ,E 是⊙O 一点,且∠AED=45(1试判断CD 与⊙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O 的半径为3cm ,AE=5cm ,求∠ADE 的正弦值。
7.如图,某堤坝的横截面是梯形ABCD ,背水坡AD 的坡度i(即tan 为1︰1.2,坝高为5米。现为了提高堤坝的防洪抗洪能力,市防汛指挥部决定加固堤坝,要求坝顶CD 加宽1米,形成新的背水坡EF ,其坡度为1︰1.4。已知堤坝总长度为4000米。(1求完成该工程需要多少土方?(2该工程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合作完成,按原计划需要20天。准备开工前接到上级通知,汛期可能提前,要求两个工程队提高工作效率。甲队工作效率提高30%,乙队工作效率提高40%,结果提前5天完成。问这两个工程队原计划每天各完成多少土方? 8.某过街天桥的截面图为梯形,如图7所示,其中天桥斜面CD 的坡度为3:1(3:1==i i 是指铅直高度DE 与水平宽
度CE 的比,CD 的长为10m ,天桥另一斜面AB 的坡角 45=∠ABC(1写出过街天桥斜面AB 的坡度;(2求DE 的长;(3若决定对该过街天桥进行改建,使AB 斜面的坡度变缓,将其45°坡角改为 30°,方便过路群众,改建后斜面为AF ,试计算此改建需占路面的宽度FB 的长(结果精确到0.01 α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案等详细资料
《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 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
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这一单元的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素材(比如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儿童身高的变化,近十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某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真切认识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
(二)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推理能力和统计意识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比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喜欢看的科普读物、所穿鞋子的号码、零花钱的使用情况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在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之后,一方面结合折线统计图解决有关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提供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数据的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性调查与解决问题素材,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注重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求同存异
从事统计活动,教师应该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展示数据?哪些数据经常出现?数据反映出什么趋势?依据这些结论能预测到什么?„„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在统计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用不同的统计图表来描绘数据等,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采取可行的个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 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从原先的四年级下册改为安排到五年级下册,这样的编排更加有针对性和统一性。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增加了统计表的回顾,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充分感悟,发现各自的特点。
画折线统计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以“做一做”的形式出现,也是合情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调查对象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比如在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选取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性的上海老龄化问题为题材展开教学,并且让学生结合全国的人口数据去发现规律,进一步感受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结合上海和全国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3.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要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例如,通过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身高的数据,对照陈东的身高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通过调查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近视的情况,记录自己零用钱的收入、支出情况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积累活动经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二、教材例题分析
例1:单式折线统计图
例1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用统计表给出了最近7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通过提问:参赛队伍的数量有怎样的变化?引出并介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体会统计的价值。
例2:复式折线统计图
例2以老龄化社会为题材展开教学,教材以上海市为例,用单式统计图分别呈现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让学生在比较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产生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需要。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上海人口自然增长数逐渐减少,说明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全国的人口数据,进一步感受全国人口的变化特点,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折线统计图》重难点突破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 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一、单式折线统计图
突破建议:
1.选取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将统计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材采用2006—2012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数据,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力。教师也可以选取其他合适的素材(比如一年中月平均气温变化,学校近十年入学人数变化情况等)体现数据变化趋势,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的运用相当广泛,作用也非常重要,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在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
2.注重知识的迁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利用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出数据,回顾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多少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并思考:参赛队伍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可以从数据的大小或者条形统计图的高低感受数据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出并介绍折线统计图。接下来,通过对比、观察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比较和交流,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凸显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3.学生自主探索,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教材将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内容编排在了“做一做”栏目中,教师授课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晰地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接下来继续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身高数据,收集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后对照陈东的身高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还可以对陈东或自己的未来身高进行预测,这样的过程也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突破建议: 1.在依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使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之前所学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情况,但在对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就不方便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2.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两条折线(可介绍虚线、实线的方式)?图例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讨论,如哪一年出生人口数相差最多?哪一年最少?哪段时间相差比较大?哪段时间相差比较小?对照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回答,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3.在充分解读折线统计图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统计仅停留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层面是不够的,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更为关键,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分析数据时,既要注意对显性数据进行分析,又要重视对隐性数据进行挖掘。例如,通过观察例2的两条折线,可以明显看到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将隐性数据挖掘出来,那就是数据之差越来越小,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缓慢。
2015-04-27 人教网
《折线统计图》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2015-04-27 人教网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卢慧飞(初稿)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
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追问:从2006年到2011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2008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教师:观察一下剩余的4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2011年)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教师: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得知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有519支,刚才预测比较接近的同学举手。
教师:你能把2012年的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你能来指指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结果。教师:刚才我们补充了2012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你预测2013年的参赛队伍会是几支? 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教师:2013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13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3)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
(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六)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2015-04-27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