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权劝学讲课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教学目的:
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体会《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及《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一部书历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明太祖朱元璋每天早晨都要研读,清圣祖康熙对它极其迷恋,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也曾经将其反复读了17遍,直至书面残破,仍爱不释手。这部书就是《资治通鉴》,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二)、解题:
1、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再来一遍。
2、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将题目说得更加具体一些? 孙权劝(谁)学(什么),结果(怎样)
(三)、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这是一篇文言短文,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PPT: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好的,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看大屏幕上的文章和课文有什么区别(对,老师把文章的句读去掉了,先请一位同学将文章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语音是否读准,句子停顿是否读顺?谁来试试看)(生读)
2、老师在读的时候发现有两句话比较难读,请同学再来读读看。(为什么这里要这么读)看来,读好停顿与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分不开的,请男生来试一下,女生也读一遍。
(四)、读懂文意,体会人物形象 过渡:文章题目孙权劝学,那么
1、孙权究竟是怎么劝的?
(1)学生找出两句话,全班齐读一遍。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等下把不懂的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提出来。(此过程中重点提及“博士”、“往事”等古今异义词)
(2)孙权强调了几个理由说服吕蒙去学习?你可以找其中的一处来说一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板书:当涂掌事)问:《三国志》中这句话是这样记载的:“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你比较一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抓住双重否定,体现出了孙权的果断,与其说是劝,还不如说是“命令”)(板书:果断)
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板书:但当涉猎)
(这里孙权是为吕蒙铺设了台阶,指出了读书的目的,让吕蒙明白这一目的是有实现的可能的)
卿言多务,孰若孤?(板书:孰若孤?)问:能否把它改成陈述句:我的事情也很多,比如„„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呢?(这里的“多务”与前面的“蒙辞以军中多务”相照应,孙权是委宛地劝)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板书: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指出了读书的好处,此处可以强调一下“益”与其古字“溢”的关系)师:孙权先是用命令的语气告戒署下要多读书,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委婉地劝说。从孙权的劝说中,你觉得他仅仅是一个果断的君王吗?还有没有其他值得你欣赏的地方。(可谓是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流动板书)
让学生模拟孙权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在《三国志》中,对孙权有很高的评价,出示材料:“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陈寿(教师读)“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全班读)孙权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总结:看来孙权真的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2、孙权劝学的结果怎样?
A: 及 鲁 肃 过 寻 阳 ,与 蒙 论 议 ,大 惊 曰:“卿 今 者 才 略 ,非 复 吴 下 阿 蒙!”(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及”)(1)请你模拟鲁肃的语气来读读看。
(2)如果你是鲁肃,你觉得刚才这么读行吗?(不行,要读出惊讶的语气)(3)能否把“大”字去掉?(不行,“大”表示十分吃惊)好,我们一齐把这句话读一遍。
(4)“吴下阿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会让鲁肃如此惊讶。(引入材料)
材料一(教师读)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蒙年十五六,窃(私自)随当击贼(去打仗)„„母恚(fèn愤怒)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他日与蒙会,又蚩(嘲笑)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 问:从这里我们看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有勇无谋)
材料二(全班读)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问:这里的吕蒙又是个怎样的人?(有勇有谋)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B: 吕蒙有了这么大的转变,他的心里肯定是非常开心的,你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晚乎!”
你揣摩下吕蒙在回答这句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体会其中的“!”的作用,学生试读。若在(),填个形容词进去,你填?(自豪、骄傲„„)
(分角色读鲁肃与吕蒙之间的对话,左边组当吕蒙,右边组当鲁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师总结:这句话最早描述的就是吕蒙这位历史人物!“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孙权劝学改变了吕蒙,但他仅仅只改变了吕蒙一个人吗?还改变了什么? 出示材料:肃意尚轻蒙 师:《三国志》中曾记载,肃意尚轻蒙,这是事出有因的,生读:„„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肃?)(生:学识高、官位高)最后两人却是“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见两人的关系亲密不少。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
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 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将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与学过的《伤仲永》做比较。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PPT出示中央台主持人敬一丹的一句话:只要你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五)、体会《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
师:孙权劝学,使吕蒙学有所成,更改变了吕蒙和鲁肃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直接受益者是吕蒙,但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学生集体回答:孙权)为什么?
(因为属下之间关系融洽了,能帮助他更好的治国)。这也是孙权劝学的用意所在。他的这份良苦用心,他的这种劝说的艺术,能为后代的皇帝留下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读两遍,问读出意思来了吗?)师:《资治通鉴》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而是帝王的读本,他要告诉以后的皇帝该怎么治国。所以后代帝王们曾经这样说过:
“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明太祖朱元璋 “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清圣祖康熙 “叙事有法,历代兴衰乱本末毕具,„„ 借此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毛泽东
就是这样一部书,受到了历代帝王的追捧,其实在《资治通鉴》中我们熟悉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PPT出示学生熟知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有空可以去翻一翻。
(六)、作业
比较课文与《三国志》中的一段文字。两部书的写作目的不一样,一部是纯粹的记史,一部是帝王的读本,所以两部书在写法上也有很多不同?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孔子言‘„„’。光武„„孟德„„。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3.人物: 孙权:
吴国大帝。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连通台湾、积极和印度等国外交、多次减免赋税,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孙权的历史评价:◆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15岁时随史策征战。18岁时孙策被刺身亡,孙权便代兄为江东统帅,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助下,巩固并发展了江东根据地。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梅花山)。
吕蒙(178-219):
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孙权继位后前来投奔,在剿灭吴郡城外的山贼的战斗中初显锋芒。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后来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吕蒙立即请假在家,认真苦读兵书。后来鲁肃回吴郡时与吕蒙交谈,感叹“昔日吴下阿蒙,如今竟是这般模样”。吕蒙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217年,鲁肃病逝。吕蒙不久后代鲁肃之职,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水军都督。然后,关羽攻打樊城,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吕蒙再作为主将四面围住麦城,终于活捉了关羽。219年,吕蒙病逝,临死前将孙权赏给他的所有东西就归还孙权,使孙权大受感动。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历史上的吕蒙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由武将向全才转变的将才];
陆逊[(183-245),字伯言,东吴四英将第四位,孙策的女婿。历史上的陆逊在东吴四英将中应该是说是最棒的一位]。
鲁肃(172-217:
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4.典故:
悬梁刺股: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
【成语解释】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典 故】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主要内容是: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囊萤映雪:原是车胤(chēyìn)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释 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萤:抱着的萤火虫 【出 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典 故】:“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第二篇: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 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 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 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 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 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孙权、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 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第三篇:孙权劝学学生
第15课 《孙权劝学》学案
第一课时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把握故事内容。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文言词汇。
3、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①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学习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知识链接】
鲁肃: 吕蒙: 孙权:
2、关于《资治通鉴》
【检查预习】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26年间的故事,作者是
(朝)的。(1)读准字音
卿()岂()邪()孰()更()遂()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看()
肃遂拜蒙母()见往事耳
()
非复吴下阿蒙()【合作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3、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 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现了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4、翻译下列句子。
找出相应的成语。①比喻人学识尚浅。(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当堂检测】 练习册1、2题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5-9题 预习第二课时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学案
第二课时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把握故事内容。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文言词汇。
3、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学习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
[乃]:①乃不知有汉()
② 蒙乃始就学()[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③或以钱币乞之()④ 以虫草为林()
2、【划分语句节奏】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①孤 岂 欲 卿 治 经 为 博 士 邪 ②士 别 三 日,即 更 刮 目 相 待
3、解释加点的词语。权谓.()吕蒙曰 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肃遂.()拜蒙母 蒙乃.()始就学 非复.()吴下阿蒙 即更.()刮目相待 【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并理清两层内容。
3、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4、文中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体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6、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 可从孙权劝学及吕蒙治学等多角度回答
【当堂检测】 练习册3、4题 【课后作业】
预习《社戏》第一课时学案
第四篇:《孙权劝学》复习资料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19年工夫编纂的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编年体史书。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赵顼定的,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全书共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贯穿1362年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3.孙权,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5.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二、生字积累
孤岂欲卿(qīng)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 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肃遂拜蒙母(suì)
三、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
1.但当涉猎 但 古义:只 今:转折连词,但是。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 古义:研究; 今:治理。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4.见往事耳 往事 古义:历史; 今:过去的事。
耳 古义:语气词,罢了; 今:耳朵。
5、孤岂欲卿 孤 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孤独。
6、及鲁肃过寻阳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以及。
7、即更刮目相待 更 古义:重新;今:更加。五、一词多义:
1.以:a、以军中多务 用
b.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译为“认为”
2.当:a、当涂掌事; 掌管 b、但当涉猎。应当
3.见:a、见往事耳。了解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4.事:a.卿今当涂掌事 事务 b.见往事耳 历史
c.何见事之晚乎 事情
六、成语
1.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七、重点字词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时王侯的自称)(研究儒家经典)4.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5.见往事..
耳(历史)6.蒙乃.始就学(于是,就)7.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8.卿今者才略..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9.即更刮目...相待(重新)(擦擦眼)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八、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2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5.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九、用原文回答: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孙权现身说法劝吕蒙读书的句子是哪个?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十、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本文主要写孙权的善于劝学和吕蒙的惊人长进。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2.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议论”来表现吕蒙的惊人长进。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证明。
3.句子品味:
(1)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指出“学”的必要性;(2)卿言多务,孰若孤:指出“学”的可能性;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情不自禁的赞叹,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1)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2)吕蒙:吴国名将 知错就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3)鲁肃:吴国谋士 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蒙乃始就学”前划开。第一层写孙权劝学,第二层写吕蒙治学并学有所成(鲁肃赞学)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对话(语言)描写 7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表现了他什么特点?
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与之深交,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的特点。
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本文叙事简练,全文只写了 孙权劝学 和 鲁肃“与蒙论议” 两个片断。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理由是: 当涂掌事,吕蒙不读书的原因是: 军中多务。
9.你认为孙权所说的话中,哪一句最能说服吕蒙?为什么?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以自身的例子使吕蒙的推辞无立足之地。
10.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11.哪些语句表明吕蒙读书进步之快之大?这属于什么描写?包含了鲁肃怎样的感情?你有什么体会?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侧面描写,赞叹之情。重任在身不可不学。(学习能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能增长才干)
12.文中吕蒙与鲁肃的对话生动、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鲁肃的话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吕蒙的话表露出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两人风趣的对话表现了吕蒙就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13仔细阅读语段,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3分)示例: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14.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是成才的根本途径。(内容比较)
(写法比较: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15.请结合本文与《伤仲永》谈谈你对成才条件的看法。成才与天资虽然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16.古今中外有许多表现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五篇:孙权劝学说课稿
《孙权劝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就从以下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诵读课文,把握文意,并掌握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读出人物语气,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准备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我采用了一下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圈点勾画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点歌)“说到三国这一段历史,正如这首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话说当时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出处
这一环节既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三)、辨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分四步进行: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读出古韵古味。
2、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提出点评,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4、全班齐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四)、析读课文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品读课文
提出问题: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①“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读出语气,进而体会人物形象。)
(六)、请三为位同学扮演孙权、吕蒙、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点评。
(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七)、体验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成长。
赠言: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