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秀龙月课《轮子的故事》教学反思
《轮子的故事》教学反思
锦泉小学 全秀龙
(一)基于STEM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轮子的故事》属于一年级科学教材之外的拓展内容,主要探索的是轮子的演变过程。教师基于STEM教学理念,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STEM教育是通过基于问题学习、基于项目学习、基于工程设计等方式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融合的教育。而本节课的核心就在于组织学生展开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期望学生在体验、制作、设计和改进轮子的过程中,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轮子的演变过程。
(二)从知识本位转向工程体验
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工程体验,在《轮子的故事》一课中,教师转变以往严密的教学过程为工程体验这样一个学习环境,有没有办法轻松省力地把牛奶从起点运到终点?教师在真实情境中构造劣构问题,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并借助提供的吸管、胶纸、橡皮泥等材料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设计和试误中经历工程实践的过程,将对轮子的演变过程和变化原因有机统一起来。
(三)精练教学内容,关注课堂组织
玩是儿童的天性。《轮子的故事》一课中,从滚木到萝卜轮子,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但玩着玩着,出问题了,孩子们停不下。与小学中高段学生相比,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分配和转移能力尚弱,他们在玩的时候,专注度之高,不是老师拍拍手一句“3,2,1活动结束”就能奏效的,试教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老师发出信号想让孩子们停下手里的活动,集中交流研讨,但孩子们仍然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方面做了如下思考:第一,教学内容要简约,精炼教学内容,同时关注活动内容的结构性。在《轮子的故事》一课中,只安排了两大块教学活动。一,利用滚木搬运重物;二,利用萝卜轮子搬运重物。从滚木活动聚焦问题,到萝卜轮子深入问题的探究,教师考虑到了活动设计的层次性,甚至到最后,怎么做一个可以运送各种东西的装置?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增加课堂内容的延续性;第二,渗透即时的课堂评价。比如小组的表现和评价,这里会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团体的概念。本节课上,教师根据倾听、发言、合作、整理器材等方面不同的表现,给予小组奖章,进一步正面强化了良好的科学习惯。
(四)平衡材料的结构性和丰富性
科学材料既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基础。在《轮子的故事》一课中,教师提供的就是经过筛选的有结构的材料:吸管、胶纸、橡皮泥。希望借助这些材料启发学生对怎样固定轮轴和轮子的思考与实践探究,从而在试误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当然,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材料种类不多,但学生也找到了多样的解决办法:一,借助胶纸固定轮轴,关键是要粘的松一点;二,借助吸管作为轴套固定轮轴。三,借助橡皮泥或胶纸固定萝卜轮子。这样虽然解决了滚木所有的问题,但萝卜轮子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轮子,课后寻找身边的资源继续改进。
第二篇:《需要几个轮子》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郊游的情景,获取小动物有几只的数学信息,促使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导入。通过说一说、填表格的方式探求三轮车的轮子有几个,感悟每多1辆车就是多一个3,探究三轮车的轮子可以用乘法算式解决,寻求解决几辆车有几个轮子的简便方法是利用口诀,进而学生编制3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规律,获取口诀记忆的技巧。
在情景创设部分,利用小动物郊游的情景,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说出数学问题时,可以相关的引入说出数学信息,从如拉入主线部分。
说一说有几辆车有个轮子呈现三轮车有几辆,相应呈现出数字,降低学生说的难度。同时熟悉3个3个数,以及几个3的感悟。悬接下面填写表格2对应的几辆三轮车与几个几的关系降低难度。
表格2的重点是编制口诀,所以其余有几个几、乘法算式、口诀,适当的降低难度。例如:口诀可以写出前面的两个字,算式符号应该写出来,采用填空降低学生书写的时间。同时在写之前,教师先讲解,学生更明白。把这部分的时间降低,整节课更紧凑。
学生交流部分,口诀编制后,学生交换口诀,说说错误的口诀是什么,哪里错了,加强生生交流。培养生生交流能力,促进倾听能力的提高。
反馈部分,表格
1、表格2的反馈都不足。表格1,学生的表达,教师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反应出学生算理的不清晰,进而说不好。
探索3乘法口诀规律时,应呈现出3的口诀,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找出规律。同时利用习题,加强对规律的运用。3的乘法口诀规律的探索应在学生大量朗读之前进行。口诀的记忆是在读、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技巧的操作活动。口诀的记忆是种丰富的活动经验,不可舍弃,致使学生死记硬背。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问题解决部分教师注意学生思维表达的完整性,只有明晰算理。学习才是有效的活动。
今后加强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个个问题促使学习走向深入,促使知识不断内化。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学习如何更好的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的本质特征,在语言表达上有长远的进步。
整节课中,缺乏整体调动学生情绪的主线。活动较少,教师评价不足,情绪感染力不强,不够新颖有趣。
改进措施:注重整体把握学生、教法、教材。多学习教师评价语言!
教学应该是拉着蜗牛走路,是需要慢动作的,让每个环节都处理的精致,紧密,每个环节都紧扣。
第三篇:《以前没有轮子》的教学反思
轮子是孩子们熟悉的,今天此活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每位孩子都多次发言,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
活动从观察孩子们带来的轮子开始,这些轮子是怎么样的?讲述轮子的材料、形状、大小,用科学小品《没有轮子的时候》的第一段加以小结。
你在哪里看见过这些轮子?这是孩子们都熟悉和了解的,有半数的孩子都多次讲述,各种车、溜冰鞋、超市的推车,孩子们玩的车、升旗的滑轮、黑板下的、钢琴下的(两个眼尖的孩子一眼就见在前面的两样物体)……
以前没有轮子会怎样运东西?背、推、拖、抬……还有想到叫马驮,还会请什么动物帮忙?孩子们想到很多,且兴奋起来,“牛、骆驼、大象……”“大象怎么帮忙呀?”这时孩子们更兴奋,“用长鼻子……”发现讲到孩子们喜欢就都想讲,特别易激动,该如何再吸引孩子,需要教师的智慧。
假如没有轮子?这个问题是孩子们争论的话题,“不能出去旅游了”,这个回答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我也参与进去,举了《西游记》为例,他们师徒四人没有车、没轮子,不是也在跋山涉水,只是要花费很多时间,没有现代人这么快、方便。
此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没有轮子时代人们的一些活动,也更清楚了轮子带给我们的方便,证实了人类是智慧的。
第四篇:《大跳龙》教学反思
分享阅读《大跳龙》 的故事非常有趣,兔子窝里藏着一只谁也不认识的大跳龙,兔子找来小猫,小猫找来狗熊,狗熊找来大象,没想到大跳龙让所有动物惊慌失措,甚至吓破了胆。大跳龙到底是谁?它为何知道所有动物最害怕的事情呢?故事的结局所有的动物都笑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情节中的悬念设计引导了幼儿的想象和阅读,激发了幼儿阅读兴趣。读本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仔细的观察画面,体会动物们被大跳龙吓破了胆时的动作和神态。在语言运用方面,引导幼儿预测故事情节,大胆表述自己的阅读理解。
第一阶段:《大跳龙》大书阅读教学活动导入部分,我将绘本中出现的小动物(兔子、小猫、狗熊、大象、青蛙)分别绘画下来。出示动物的图片,和幼儿讨论每个小动物喜欢什么,害怕什么。然而,有一位神秘人物却知道每个小动物最害怕什么,导入出今天的主要角色“大跳龙” 为了激发起幼儿的阅读兴趣,我让幼儿猜想大跳龙到底是谁?接着通过让幼儿猜想,带着幼儿进入绘本一起来寻找大跳龙到底是谁。教学活动基础部分,图文理解,遮挡文字,带领幼儿逐页阅读图画,图画观察时,引导幼儿观察每一个动物出场的顺序有个什么特点(由小到大,本领也由小到大),但还是被大跳龙吓破了胆,在一定层度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表情和动作,并请幼儿模仿每一个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让幼儿更深刻的理解此时动物被大跳龙吓破了胆的心理状态。
第二阶段:《大跳龙》文本阅读开展第二阶段,我边逐页展示大书边引导幼儿回忆,按顺序分别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熟悉读本内容,并出示文字,示范指读,解释分析,请幼儿跟读。分发小书,幼儿每人一本小书,独立阅读,同时注意对一些幼儿个别指导,听教师有感情地完整的朗读一遍之后集体朗读。接着播放分享阅读磁盘,让幼儿先认真的一边翻阅小书,一边跟随磁盘,之后幼儿跟随磁盘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阶段:《大跳龙》拓展活动:表演故事分发小书,幼儿每人一本小书,独立阅读,请幼儿仔细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出,要让几位幼儿上齤台表演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请个别幼儿运用图片扮演小动物角色,其他幼儿扮大跳龙进行故事表演。教师结合大书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扮演角色大胆地表现大跳龙和动物的对话和动作。
通过开展分享阅读绘本《大跳龙》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发现的问题有如下:
收获:
1.在教学活动能更好的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由于《大跳龙》故事的读本本身就富有很强的趣味性,让我在这堂教学活动中上的很轻松。
2.《大跳龙》阅读中,我有意引导幼儿观察动物们的表情变化、设想故事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物们是什么表情,并请幼儿在集体中模仿动物的表情和动作。
3.导入环节我引导幼儿大胆的讲述每个幼儿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并通过大跳龙角色的导入引发幼儿展开想象说一说大跳龙到底是谁?
问题:
1.时间上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每个环节的时间并没有控制好。这一直是我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瓶颈。
2.提的问题并不是很发散性问题,有时提的问题很封闭性。
3.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只注重幼儿观察而不引导幼儿想象。
第五篇:曹秀英 教学小故事
教学小故事
快乐比分数更重要
郴州市三完小二年级九班 曹秀英
两年前,我新接了个班。开学几个星期后,我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女生,眼睛小小的,脸庞胖胖的,挺结实的一个孩子。但是,性格非常内向,没听见她讲过一句话,没见她举过一次手,也没见她和谁玩,反倒老有同学告她的状。第一个单元测试得了5分,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个孩子怎么了?
我赶忙跟家长交流,得知这个孩子因出生时缺氧,智力受到影响,表达不清,而且后来又患上多动症,手脚特别多,常常不由自主地惹别人。8岁的她只有4岁孩子的智力,每天回家,家长都着急地辅导作业,害怕她与班上同学差距太大,拖班上后腿,偶尔急了也打她。我惊呆了,这是个多么不幸的孩子。天生的不幸使她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点快乐,经受着巨大的压力,造成严重的自卑。
多么可怜的孩子!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她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让她快乐。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家长:“我不在乎她的分数,请不要在学习上给她太大的压力。”同时,在课堂上,遇到简单的问题,我就让她来回答。答对了,表扬她;答错了,鼓励她。渐渐地,她终于能举手了,口头表达也一天天清楚了。
后来,我又特意找来班上几个聪明能干的女生,让她们课间多和
她玩,与她交朋友。慢慢地,她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高兴地告诉父母:“我有几个朋友啦!”
平时,一有机会我就找她聊天。有一次课间,我问她:“周末去哪玩了?”她笑笑,说:“妈妈活动,桔子。”咦,什么意思?我一思索:“哦,是妈妈参加活动,摘桔子吧!”“是的!”我又问:“你去了吗?”“去了!”她高兴地又蹦又跳。“那桔子什么样的?”我耐心地引导她把桔子的外形、味道有条理地说了一遍。然后,又和她开玩笑,你明天带个给曹老师尝尝行吗?“好的,我愿意。”第二天,我来学校,她早早就在办公室门口等着我啦,手里拿着一个桔子,高兴地说:“给你。”那神情不像是给我礼物,倒像是获得了无上的荣光。后来,家长告诉我,为了送我一个桔子,她兴奋了一夜,因为她认为老师让她带桔子,一定是喜欢她。是呀,一个众人眼里的“差生”,怎么会得到老师的“宠爱”。看到她脸上的笑容,我心里升起阵阵安慰。
期末考试,语文她得了65分,尽管跟班上平均分低二十几分,我还是当着全班同学给她发了奖,表扬她的进步。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她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快乐。此情此景,我心里充满自豪,孩子的快乐比孩子的分数更重要的感触由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