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05-2-1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1: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上-05-2-1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上-05-2-1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第一篇:2上-05-2-1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构建“平均分”的两种数学模型。

3.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猜测、合作、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片;学具:日常学习用品、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师:同学们,前天我们帮助聚会的小动物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分配了食物,今天小动物们在森林里又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展示大屏幕:课本情境图。(见图1)

图1

师:小动物们又唱又跳,真热闹啊!动听的音乐把它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

(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有12只小熊,有16只松鼠。这些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呢?

预设:12只小熊在分组跳拉手舞,16只松鼠在分组做游戏。

(二)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预设:

12只小熊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如果每组的只数相等,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那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我一起来帮帮它们吧!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动态的动物活动场景,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让孩子更想去帮助他们,激起了学习新知的兴趣。结合具体情境,引出相关的问题,有序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二、自主探究,交流建模

(一)探讨“按份数”平均分

我们先来帮跳拉手舞的小熊们分分组吧。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1.问题:12只小熊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2.学生小组操作学具完成,用手中的圆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并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3.学生探究,教师做好巡视指导。

4.操作完成后,找学生先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把自己的分法展示给同学们。

平均分成2组,每组6只。

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

平均分成4组,每组3只。平均分成6组,每组2只。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自己的分法。预设:①一共12只小熊,我把它分成了两组,一个小圆片代表一只小熊,这样一组里面就有6个圆片,也就是6只小熊。

师:你真是太棒了,不仅分得好,而且讲解得也很到位,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②我把它分成了三组,这样一组就有4只小熊„„ ③„„ ④„„

多媒体展示“按份数”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动脑的好孩子,用你们的智慧帮助了小熊,小熊们按照你们的分组方法终于可以跳拉手舞了,真替它们高兴。5.总结“按份数”平均分。

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不同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1)我发现都是平均分的。

(2)我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数量就越少。

(3)我发现12只小熊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分的同样多。„„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可真厉害!老师为你们点赞!

小结:12只小熊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也就是分成几份?当分成2份时,每份有6只;分成3份时,每份有4只;分成4份时,每份有3只;分成6份时,每份有2只。因此我们得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数量就越少,按份数我们可以进行平均分。(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摆一摆来解决问题,复习了旧知,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含义,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同时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情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看到帮助小熊的成功。通过动手亲自分一分,也使学生的思维更明确,记忆更牢固。

(二)探讨“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

我们已经帮小熊分好组了,大家再来看,还有谁遇到困难了?(小松鼠)那我们再来帮一帮小松鼠吧!

1.问题: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如果每组的只数相等,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商量一下,再用圆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摆出不同的方法。2.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指导点拨。

3.学生汇报到前台展示不同分法。教师同时课件展示分组方法: 学生边展示边回答,预设:

(1)可以每2只松鼠一组,2只2只地分,分为8个组。(学生动手展示分的过程)(2)可以每4只松鼠一组,4只4只地分,分为4个组。(3)可以每8只松鼠一组,8只8只地分,分为2个组。

同学们的想法太好了,咱们班的孩子真是聪明,小脑筋转得可真快。对于这种分法你还有没有想说的,或者疑问呢?

预设:①可以1只1只地分吗?②为什么不可以3只3只地分? 提出的疑问可以让学生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老师解惑。

小结: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可以每几只一组,也就是一份有几只?当2只一组时,每份有2只,共分8份;4只一组时,每份有4只,共分4份;8只一组时,每份有8只,共分2份。这也是平均分的一种,是按照“每几个一份”进行的平均分,也就是“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通过操作,完成分一分的学习任务,感知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教师把分组的方法写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表示方法的繁琐,激发了学生想用一种简洁方式来表示的欲望,为下节课学习除法算式做好铺垫。

(三)平均分的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探讨了两种平均分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吗? 学生先同桌互相交流,再说一说。

小结:可以按照“份数”平均分,如帮助小熊分组,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如帮助小松鼠分组。

三、归纳概括,深化模型

(一)强化平均分种类

同学们,今天应用我们的智慧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帮助了小熊和小松鼠,解决了它们的难题,还知道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

(二)拓展生活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平均分的情况,结合实际生活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要用到两种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预设1:我们班的16名女生参加舞蹈比赛,分成4组,一组4人。(这是按照“份数”平均分)

预设2:爸爸买了20个苹果,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这是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

(三)知识延伸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平均分,请同学们回家用平均分的两种方法给自己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分物品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一找在生活中有哪些平均分的例子,并且找到是按哪种方法进行的平均分,这样更好地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回家给家长分物品,提高了学生参与平均分的能力,以备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巩固提升,应用模型

师:下面就一起考考同学们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掌握得怎么样吧!

(1)分别说说这是按什么进行的平均分?(2)独立完成,体会每份分得同样多。(3)同位之间互相交流方法,集体订正。(4)对于表现好的给予表扬、鼓励。

这一题重点训练学生对按份数平均分的理解和巩固。

这一题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是交流环节要引导学生结合“圈一圈”说清自己平均分的过程,体会这是按每份的个数进行的平均分。

(1)这一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先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或在书上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并思考可分成多少份。

(2)引导学生对比体会“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份个数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

4.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练习,分别考察学生对于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方法的理解,重点是在学生交流环节要引导他们结合圈一圈说清自己分的过程,对比体会“按份数进行平均分”和“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练习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对“平均分”的理解更加深入。

五、回顾整理,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平均分。只要用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总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数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静静地回顾,思考。学生谈收获,重点从三方面说:(1)平均分的意义。

(2)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3)生活中的平均分。

[板书设计]

枣庄市滕州市北辛街道北关小学 高静

第二篇:《平均分》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过程,明确“平均分”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联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方法.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糖果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分法取个合适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5)

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分法.(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过程和方法.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实例.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第三篇:认识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

(二)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背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对平均分物品的认识及实践,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存在困惑。鉴于对以上教材、学情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关键。学生在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教法

(一)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学习乘法对“几个几”的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按不同要

求分”的探索过程,是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出发做准备。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是7-9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动、爱玩,同时相应的求知欲也比较强,对于新事物的兴趣比较浓,喜欢空间感强的物体和颜色艳丽的图案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演示法

积极创设情境,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情景是解决传统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的好办法。

2、实践操作法

加强实践活动,结合教学情境,在本课中安排多次实践操作活动,如动手分水果、分小棒,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发现“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讨论法

引导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中,分物品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是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

1、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平均分的概念。

3、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

(二)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也需用到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如幻灯片、投影。积极创设物理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通过使用多媒体,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幸福指数,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即平均分的概念及方法,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平均分

(一)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

○○○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钟)

2、(1)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解决问题(15分钟)

(2)小组交流探索新知(8分钟)

(3)归纳总结平均分的含义(3分钟)

3、(1)、运用摆实物进行练习(5分钟)

(2)、做课后习题(5分钟)

4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2分钟)教学反思:

创设“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学生真正的融入到了“趣中学”的快乐学习模式。学生能够自发地从实践操作中得出“平均分的含义及方法,是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更深刻,从而达到了较好 的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二、说学生

我班90%的学生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简单计算。80%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平均数对于学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课件等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

三、说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的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将根据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恰当的运用课件优化教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四年级学生进行套圈比赛”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通过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注重练习的新颖性,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简单的重复练习中,而是通过判断、说理、解释、推测等思维活动,让学生对平均数加深理解,丰富内涵,从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让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目标1在此完成)

(三)巩固训练,拓展应用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移铅笔”引出平均数的话题,让学生,随意抽取几支作比较。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进而出示一系列的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四)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1、练习八第1、2、3、4题

2、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我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第四篇:《平均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平均分。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合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老师想问下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师:说说看,喜欢什么小动物。(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了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里面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咱们一起瞧瞧去吧!(出示课件)师: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师:还真有咱们小朋友们喜欢的小动物呢!桌子上呢摆了好多好吃的食物,这些食物分别都是为哪些小动物准备的呀?(桃子给猴子准备的,竹笋给小熊猫准备的,松果给松鼠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师:哎呀,你对小动物的了解还真不少!

师:这么多丰盛的食物啊,小动物们都馋坏了!

师:你们注意看,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它们心里面现在最想干什么呢?(吃)师:可是它们现在碰到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熊猫说:怎样分竹笋呢?)师:谁来读?

师:10个竹笋要分给2只熊猫,(贴熊猫)这是熊猫哥哥,这是熊猫弟弟。怎么分呢?咱们小朋友就利用手中这10个小方块,帮帮哥哥和弟弟。按你的想法来分一分好吗?(学生操作)

2、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下,你给这两只熊猫是怎么分的竹笋呢?分得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1:哥哥分5个,弟弟也分5个。10可以分成5和5。在熊猫下板书:5 5)师:这样分很公平,还有别的分法吗?

(生2:哥哥分6个,弟弟分4个。因为大熊猫吃得多,小熊猫吃得少。我想10可以分成6和4。板书)

(生3:哥哥分1个,弟弟分9个。因为哥哥得让着弟弟。我想10可以分成9和1)„„

3、归纳整理:

师:同学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分法,有一种分法的结果有点特别,看出来了吗?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特别呀? 生:因为只有第一种分法哥哥和弟弟分的竹笋的个数同样多,其它几种分法分得不一样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师:你们来看,不是这份多,就是另一份多。只有这种分法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师:像这样把10个竹笋分给两只熊猫,每只熊猫都分5个,也就是两只熊猫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数学上就叫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小朋友们读一下。师: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都同样多,你明白了吗?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吧?师:下面,我们把刚才10个竹笋都改成平均分成2只熊猫好吗? 师:分好了吗?现在谁来说说每只熊猫都分到了几个?还有谁想说?

师:哦,每只熊猫分到了5个,也就是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怎么分?谁能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师:好了同学们,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分到了同样多的竹笋啊,它们高兴极了。旁边的小猴子着急了。你看,有一只小猴子馋的都怎样啦?它们想吃什么呀?这里有多少个桃子?(20个)这20个桃子要分给几只猴子呢?(5只)这一次小猴子有要求了,咱们一块来看,小猴子要求要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谁能根据这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每只小猴分几个)

师:哦,他提的问题就是小猴要解决的问题(板书),咱们一起来帮帮小猴子好不好?

师:小猴子要分20个桃子,可是我们手里面只有10个小方块,怎么办? 师:这个方法好不好啊?同桌两个合起来正好是20个。好,同桌的小朋友把小方块合起来,先商量商量怎么分,好,开始吧!(学生动手分)

2、汇报交流:

师:都分好了吗?哪个小组能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呀?

师:小朋友们仔细看,她们是怎么分的啊?(一个一个分)你们看她们俩合作的多么默契呀!

师:同学们,你们看清楚了吗?刚才这两个小同学是一个一个的分,也就是第一只小猴子给了一个,后面的小猴子也跟着给了一个。谁来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要同样多)分完了一轮为什么还接着分呢?(因为有20个)对,有20个,还没有分完呢,所以接着分。分完以后,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满意呀? 师:那谁的分法和他们不一样?说说看!师: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满意?他们一下子想出了4个4个一分,这可是很有难度的,真不错!

(学生说其他的分法,老师摆)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法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是最后的结果呢?每只小猴都得到了几个桃?所以我们小朋友用的都是什么方法呢?小猴子满意极了。

3、归纳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帮帮小动物们都分到了它们最爱吃的食物,虽然分得方法不一样,有的是一个一个的分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了,还有的是几个几个地分了,但我们用的都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都分到了爱吃的食物,现在我们也用平均分来分一分。(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不但学习了平均分,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了快乐。

第五篇:平均分教案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3、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5、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教学反思:

下载2上-05-2-1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上-05-2-1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均分教案

    分一分 设计者:康莉 教学内容: 6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什么是平均分。 2.学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3.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了解平均分在现实......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学设计 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张 艳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分......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

    平均分教案

    分一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第67页课堂活动第1,2题,第68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现实意义和数学意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平均分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

    平均分教案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 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 曹英 教学内容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分一分、比较、分类的......

    《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聚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