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

时间:2019-05-15 01:3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亮点,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是改变现有教育体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该课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走向课程的综合化,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促进个性的发展,因而该课程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教学模式。

迎胜小学始建于1948年,前身是冯玉祥将军在泰山居住期间创建的十五处“武训小学”之一。周围环境清新优雅,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占地面积8.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15个教学班,学生1千多名,教师40名。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在认真学习国家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积极申报、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我们把研究的方向定位于“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确定了以“深化高效课堂,优化校园资源,密切社区联系,走

近泰山文化”为主题,以“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为主线的课题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文献概述:

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举措。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便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课程改革热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科学性、综合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它要求学生以大量时间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我校针对当代素质教育的背景,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制定了菜单式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着力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突出“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自主实践、快乐生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探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探索一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有效路径,从实践层面与理论研究上寻求突破。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让学生从小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直接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理论。

1、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赫尔巴特(He‟erbate)等提出,要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一条原则: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一教学改革设想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所建构的知识。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新的经验的相互作用得以更充分、更有序地进行,这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切入到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而不是按照教学设计预先编定的框架和路线来生成。问题解决为新、旧经验的同化和顺应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当前深受研究者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队中开展学习,互相帮助,以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Cohen(1994)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这种小组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而且,学生们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

2、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

3、坚持生活性及现实性原则,重视体验与探索来自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对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及课题。

4、根据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

5、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

五、课题研究目标

1、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通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责任感,使命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形成学科学习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试验操作能力。

六、课题研究思路及实施原则 课题研究的思路:

首先,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根据小学各年级段学生的兴趣、需要及相应学科的特点,探索并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为形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激发兴趣、引题,进行自学探究。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第三步:强化实践探究。第四步:激励评价,引深探究。课题研究遵循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主人翁,探究是学生的小研究,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必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

2、探究性原则

实践是少先队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实践过程中必须伴随学生的探究活动。

3、创新性原则 我们要学会对已有经验的学习继承。但我们更提倡学生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容的拓展上有一定的创新,要特别重视对教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的思维训练,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才干。

4、综合性原则

在小探究活动中,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观、品格培养三位一体,相互结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七、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实验法、总结法、观察法,同时结合问卷、听评课、研究课、个案研究等来进行。依据研究目标,我们进行了历时2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7年7月—2008年7月)

1、加强课题试验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2、我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学习,从而找到研究的方向与切入口。

3、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进行调查研究,使我校的课题研究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4、完善、读懂研究方案,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08年7月—2009年3月)

1、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领导小组

学校建立起由校长牵头,教导处与德育处负责人、年级组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课程的管理和指导。

2、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的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它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动指南。制定这一实施方案,首先要分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经验水平,确定课程实施的起点;要将《纲要》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使之符合本校实际。其次,要组织力量学校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社区所赋予的特色资源和学校的传统资源;要广泛地发动教师和学生,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他们对这些活动的初步打算,从而形成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再次,要对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如课时、教师、评价等作出初步的规定。最后,要在实践中修改,使之逐步完善,逐步呈现学校特色,逐步增强指导性。

3、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计划

在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负责人组织本年级教师,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让教师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设想和意见,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年级的学年或学期实施计划。

4、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5、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制度

(三)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参与研究的过程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归类、整理;在这基础上,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归纳。

2、提炼成果,形成校本化的课程形态。

每位教师撰写自己研究的成果,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的案例、教学材料、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在这基础上,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分析、提炼,形成完善的校本化课程。

3、总结经验,形成结题报告。

在总结自己、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提炼经验,逐步形成研究报告,使研究报告成为全体研究参与者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成为继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八、课题研究程序及发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贴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的实践性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1. 学校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认真、系统按步骤实施课题研究。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成立了以学校业务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各班班主任为成员,并推选了一批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活动的辅导员,定期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群雁高飞离不开领头雁,优秀的课改实验离不开先进的带头人,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因为领导的重视,消除了实验老师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实验老师的工作热情。领导的重视,是课题实验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

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领导充分重视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课题研究与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是我校一直坚持的一条科研工作思路,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领域的探索中,我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选派实验教师到北京、济南、日照等地考察学习,带回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关的理论,了解事实背景、目标、价值以及方法、途径等,提高了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践的积极性。在逐步开发研究及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更新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掌握了正确的科研方法,理论上的成熟和观念上的转变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严格要求,确保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在使用教材上以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为主,结合本校学校实际,创造性的进行了调整,可选用、可添加、可改造,使教学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必要条件。子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课程表,占用地方课时,平均每周3课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配,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按常规分散排入课程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等内容,集中进行排课,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合并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性、互补性。在各科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把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如语文课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等课文,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阅各种资料,让学生明白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家园。再如数学课中,学习了丈量面积,组织学生对校园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对校园进行规划,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校园。根据学生爱好,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刚开始以五年级为起点进行,要求每班学生分组进行,以组为单位确定课题,做到班班有课题,人人有工作。确立的课题很有意义,如邮市和邮票史,球的形状与运动时的关系等。让老师都感叹到,我们的学生真不简单。然后学生根据课题的需要寻找指导教师,接着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确定好课题,做开题报告、研究学习,寻找答案,结题总结等,学生在研究性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没有的知识,体会到很多书本没有的知识,研究的领域涉及到生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学校也在低年级尝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时间在每周一下午进行,由科任教师兼任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指导教师。2.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在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可行性研究,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①、设疑激趣,明确主题。教师充分预设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②、指导活动,自主实践。活动实施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根据不同的活动,主要包括:指导学生成立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准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等等。在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以后,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又要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在他们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提供及时的帮助。

③、全程评价,激励创新。为实现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完成以后,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导师评价等;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的层次上,而是要体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尤其要体现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的激励,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④、交流反思,生成主题。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的收获,如成果展示、活动总结等,反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新的活动主题,实现活动主题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挖掘地方人文、地理等资源,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 确定切实可行的活动主题,课内外紧密结合,认真开展好综合 实践活动。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我们在确立活动课题时溶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一体,结合本校实际及学生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

如在设计《我为北京奥运做贡献》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采访了解,积极学习宣传奥运知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使泰安更加山青水绿,四年级开设了《美丽的泰安》这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走近泰安,了解泰安”。活动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开展了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出台环保倡议书,收集废旧物品等一列实践活动。通过汇报破坏环境的调查结果,认识到环境污染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极大危害;在征集环保寄语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了孩子们爱心和创意。如:“花儿很美,爱它的人心灵更美”、“让绿色和我们一起成长”等;在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再利用做成小手工艺品的过程,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品尝到了创造的喜悦;通过倡议书和签名活动,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查阅有关资料,投入到环保的行列,从自身做起,参与绿化,宣传环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家园更美丽、更洁净增砖添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经常在校内的小商店购买零食、明星贴画、小玩具等东西,触动了灵感,设计了《零花钱该怎样花?》的这样一个主题活动。从简单常见的一幕开始,让学生研究起来,却大有嚼头----零花钱从哪里来的?一年的零花钱有多少?零花钱都干什么了?零花钱怎样花有意义?零花钱……。五年级设计的《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的主题活动,起因就是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校的家长开私家车接送学生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同学生一起研究了这个主题。有的小组对“私家车该不该买”做了问卷调查,并做了详细的统计表;有的小组对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做小报;有的小组对高区的交通情况走访了交警大队;有的小组对未来的交通工具展开想象,绘出了美妙的蓝图…..。

如 “敬老爱老献爱心”活动,“露一手我能行”特长展示活动,“爱我家乡、爱我校园”知识竞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以自主开放的活动课为抓手,以社区为广阔的舞台,通过课题设计,调查访谈,收集资料,信息加工,撰写实验报告等流程,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调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舞台。我校坚持课内外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效果显著。如科技小组在每周二下午活动,利用科技活动室,来展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作品。这些琳琅满目的作品有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有的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作品不但构思新颖独特,设计美观雅致,而且颇具一定的科研价值。比如学生的泥塑,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看上去一个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还有的学生设计出了房门自动报警装置,防滑筷子,防尘面罩等。在这里,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发挥,潜在的才能也得到了施展。再如每周四下午定期开展的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又给酷爱美术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展示的机会,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画心中美好理想,未来的蓝图。室外写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学生用心去感受自然,拥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活动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自主性 的特点,体现人的整体发展,自主发展,多元发展,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活动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如结合清明节扫墓活动,让学生进行信息资料搜集,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英雄事迹,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活动后,学校进行征文、绘画比赛,既培养了学生组织处理语言文字的能力,想象能力,又在动手、动脑的不断实践中更深地体会烈士们的精神,思想受到熏陶。学校金星电视台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天地。各种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校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

例如在研究垃圾处理问题上,就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索有关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的信息,要求到社区进行环境调查,要求对调查出来的垃圾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活动中甚至包括协助社区清除垃圾的劳动。这项活动不仅覆盖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么复杂的活动仅靠个人是完成不了的,更靠几个或多个同学的共同协作。学生在活动的同时,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深刻明白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5、加强学校与外界联系,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学生道德情操。

我校和天外村广场联系成立了“义务导游小分队”“宣传泰山小导游”“环保卫士小分队”,定期到天外村广场活动,捡拾广场上的白色垃圾,为游人提供了舒适的旅游环境;义务给游人做现场小导游,介绍泰安的巨大变化与泰山的美丽风光。通过此项活动,学生不仅环保意识提高了,还从中感受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生们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了,社会道德情操受到了熏陶,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

6、积极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效锻炼学生参与社会能力。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我校开展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少先队大队委牵头组织,联系各年级和社会单位,统一组织,统一进行。

社区服务:①、家政服务:主要与擂鼓石社区、迎胜社区等居委会联系,固定每月一次到各居委会孤寡老人那里开展社会服务,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嘘寒问暖,让学生与老人聊聊天,关心老人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发挥社会爱心,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身边的每一位人,达到提倡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目的。②、学校管理服务:通过少先队大队委,每天由相应同学进行值日管理,提倡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体验和自主总结,学生亲身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了解学校,帮助学校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了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各种公益活动:我校成立了„献爱心助学基金,每位学生都亲身参与其中,发挥一份爱心,贡献一份力量,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来帮助困难学生度过难关。

特别是在四川大地震中,我校与擂鼓石路社区联合组织了“关爱灾区,奉献爱心”募捐活动。

四川地震灾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也牵动着迎胜小学全体师生的心。学校全体师生自发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赈灾募捐活动,仅一天的时间,全校师生捐款26428.60元。为筹集更多的赈灾物资,更有力地帮助灾区人民,2008年5月17日上午9时,在天外村广场,迎胜小学联合泰前擂鼓石社区 “情系灾区”募捐活动如期举行。在雄壮有力的鼓乐队声中,顾校长宣读了“向灾区贡献一份爱心”的倡议书,随后由四位老师和60位学生一起激情朗诵师生自己创作的长诗《我们都是一家人》,最后在《人间有爱》音乐声中,募捐开始。时值旅游旺季,不少登泰山的中外游客纷纷驻足。有的在学生主办的“情系灾区,我为灾区作贡献”手抄报展板前,认真阅读;有的排起队伍,按顺序主动捐款。同学们将现场亲手制作的幸运星、千纸鹤、绿丝带分发给路人和游客,祈望将对祖国最真挚的祝福带到四面八方。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服务社会的意识,使他们更加关爱他人,帮助别人,从小就形成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

④、义务活动:我校成立了迎胜小学雷锋团,经常性地到各个社区开展义务劳动,如打扫街道,宣传课改精神等,这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也是我校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的充分体现。当然,也是学生融入生活,获得感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⑤、社会实践:通过与劳动基地建立起联系,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劳动的辛苦,体验农民的劳累,感受生活的真谛所在。让学生懂得珍惜周围的一切,运用科学来改善生活,美化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的良好习惯,并且学会艰苦,懂得把这种精神应用到学习中来。7.珍爱生命演练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安全工作,增强我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本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自救防范能力,做到在发生火警火灾时,能临危不乱,有序、迅速地按照消防逃生路线安全疏散,确保生命安全和校园的消防安全。2010年11月30日上午,迎胜小学全体师生开展了火灾消防演练活动。

拉响警报后,演练正式开始。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拿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头前进,表现沉着有序,在短短几分钟里全校一千一百多名学生全部撤离到了规定的安全地点。

演练结束前,尹校长作了演练总结,分析了目前校园的消防安全现状及存在隐患,号召大家努力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消防意识,一旦发现火灾,要沉着应对,做好安全逃生和灭火工作。

通过这次演练,大大提高了校园师生的消防意识和逃生技能,真正把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8.劳动与技术教育。

我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各种劳动,如我校开展的绿化校园等,让学生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9.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在我校,建立了信息技术中心,有专门的电脑教室,每个办公室至少配有两台电脑,各班级都有电脑、电视,建立了校园网和校园电视台等。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开设不同程度的电脑课程,学生能学电脑、用电脑,根据需要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培养了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教师在教会学生学电脑、用电脑的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熟悉计算机技术的道德规范。九.课题研究结论及成果:

我校自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师生共同参与、共求发展,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无论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模式。即,通过挖掘地方人文、地理资源,以“公民教育”和“生命践旅”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定单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丰富了我校的课程建设,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了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师反思意识,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科学有序地进行,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之路。有一部分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有十多位教师在省市、县上了示范课和优质课竞赛中获奖,有五十多篇相关的论文获奖、发表,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程的改革。在试验工作中,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教科研意识、实践操作能力、研究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对于这些年轻教师而言,这些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是大有好处的。

3、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善了学生学习方式,增长了学生见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和主题实践活动中展示了风采。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课题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质疑解惑能力确实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分析推广实验班前后两次测试成绩以及推广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测试成绩,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纵向分析,还是横向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上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此外,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研究能力明显增强和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升。4.加强了学校与外界联系,拓宽了教育渠道,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情操。5.课题研究,为我校带来了可喜的殊荣。

我校是省、市、区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等6个省级以上课题的实验任务。几年的课题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几年,学校共有30余节课在省市、区各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奖,10余名教师在省、市、区各类教研活动中执教示范课,仅今年上学期我校就有3篇论文推荐参加省级评选、12篇论文在《教育科研通讯》《泰安教研》《泰山教育》上发表。综上所述,在这次课题实验研究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得到了一定提高。我们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课题目标基本完成,课题论证成果初步显现。

十、课题研究体会及今后建议: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在推广原课题成果、充分领会其精华所在的基础上,不断归纳总结,提出在原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要特别注意:

1、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做的层面上,有些做法还没有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展示课,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果,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自主意识研究性学习培养与能力发展有何意义等问题,我们都没有涉及过。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

2、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如何整合,如何做到研究活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等问题,有待于今后讨论与研究。

我们还认为,教师主导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有效发挥,而且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灵活调控能力不是靠短时间就能提高的,这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和长期的积累。因此,今后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到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作出更大的努力。

3.学生评价的问题。

面对各种考试,面对升学压力,教师心理不够轻松,评价中如何将定性描述与定量打分结合起来。评价没到位,机制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难成常态课。4.如何确保活动经费的持续到位、政策性的保证学生的实践需求?

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广研究中所遇到的、并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今后会继续学习、继续探索、继续创新、继续改革,不停在教改,直到综合实践课程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陈琦·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与实施

城子小学

邱文杰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1、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2、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自主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学习方式。

3、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

4、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不是其他学科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综合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它通过联系社会实际,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用探究的眼光和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改变单纯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积累和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健康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及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综合性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探究的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5、综合性。

综合性是由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决定的。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交织的基本要素所构成。学生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活动过程。因而,学生个性发展不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杂烩,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尊重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已有经验,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来展开。从内容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了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自我关系等基本问题;无论什么主题,其设计和实施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实践学习活动的过程,经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切实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初步学会实践学习的方法。可以主要采取三大类实践学习活动:

一是以研究为主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

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参观、考察、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

三是以项目设计和技术实践为主的方法和过程,包括项目立项与研究、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以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技术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一、课程落实

我校根据《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和课程设置计划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安排到课程表中,3-6年级每班每周半天,1-2年级每班每周为一节课。3-6年级每周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一般我们都安排在下午进行,开始是一个年级段三个班级同时开展活动,后来,我们发现由于活动场地、小组指导教师和活动内容相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开展研究性调查,整个年级段安排在同一时间是不可科学的。至于整个年级段需要开展集体性活动,可以临时调课。1-2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段根据课程安排需要,有的班级安排在上午,有的班级安排在下午。平时不经教导处同意,课任教师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改上其他课,也不能随意调课。该科的课任教师一般由班主任老师担任,因为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分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年级段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三级。每学期学校结合大队部活动和学校的教育需要开展2次以上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秋游”和“阳光体育”等。

二、制度保障

“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像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成为“常态课”,光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长由学校的中层领导担任,主要协调全校课程安排。有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

(3)各班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分组指导教师。

(4)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考评制度。每学期,各班的研究性课题必须经历开题课、活动课和结题课三个阶段,缺一不可。

三、力保学生全员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也就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课,因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力保学生人人参与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一项主要指标。为保证学生能人人积极参与,几年来,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一些环节做了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自行组织研究性小组。根据研究课题相同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一般分为6-8组不等,每组人数平均在7-10人。对

“弱势”的学生和组员过多的组,教师做好小组和“弱势”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的小组中活动,每个小组有比较合理的人数。但对一、二年级外出活动,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考虑到年龄小,学生自主能力差,一般不分活动小组进行活动,由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或班主任带领全班性开展活动。

第二,学校为3-6年级各班配备四位教师作为小组活动指导教师。我们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是相应班级的指导教师,每学期都要跟班外出活动2次以上,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确保学生外出活动安排、有序、规范。

第三,三至六年级各班每学期必须有一个研究性课题,确定研究课题时,首先课题要由学生提出,再由全班讨论;筛选;多进行几轮选择;以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可行度。选题宜小不宜大。选题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班级课题确定后,要分组切块研究,即把班级课题分成几个方面,让每各小组自己选定其中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结题时,指导教师要精心布置,力保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所有学生必须全部参与课题汇报。课题要由学生提出来,统一提交全班讨论,多进行几轮选择。

四、紧抓开题——活动——结题三个环节。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开题指导课是很重要的,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在选定课题后进行探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学校多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教研活动。

活动课是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开展的真实展现,我校十分重视对活动课的监管,根据课程安排对各班进行随堂听课,及时了解各班研究课题的进行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每到期末,我校3-6年级各班都要上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汇报课,学校行政领导分别到指定的班级去听课,通过听、问、查,了解该班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评比出综合实践活动优秀班级。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杨家庄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安定区清溪小学

2008—2009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进行校本开发,努力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实施综合活动课程中,能做到课题的选择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教师培训,抓实校本教研。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期初开好工作计划会,确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思路,布置具体内容。

2、利用周三业务学习、周四教研活动,开展相关理论学习活动、综合实践研讨课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综合实践集体备课活动等。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较好地提高了活动实效。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综合实践研讨学习活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水平。

二、发挥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将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制定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的总体方案,并引导各班积极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本土特色,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完成了以 “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为重要内容的三——六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步完成了样稿。

三、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好各类评比活动。

1、开展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六年级各班将在活动中的成果以展板地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提高活动实效。

2、在三——六年级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资料评比活动,进一步加强的活动的过程性管理,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3、在四—五年级中开展学生研究性小论文评比活动,如何建设家乡,丰富了学生的研究性成果,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4、在四—五年级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手抄报评比活动,丰富了评价方式,积极合理地落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责任人和活动时间的安排,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四、以理念为引领,提升活动品质。

1、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在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处处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分类分层培养。为此,我们利用校内外包括师资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展了多种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关心点,参加适合的项目。

3、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注重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一再要求教师,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去学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以能否指导激励学生以浓厚、持久的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标准。

五、运用多种渠道,推广活动成果。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课上设计多个专题,将教师的优秀活动方案、学生的研究性成果小论文、活动过程图片等很多内容及时整理归类,供大家学习、交流,探讨。

2、组织教师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过程资料评比活动,使各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很好地展示出来,为教师和学生今后开展好各项活动,引好路。

3、组织教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活动,使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得到肯定及推广、应用。

安定区清溪小学 2009年7月10日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案例

提供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案例,并分析说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对学科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案例

一、活动主题:收割小麦

二、活动背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但是对于农田劳动的辛苦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平时学习不努力。

三、活动目标:

1.使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2.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四、活动过程:

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详细讲解本次活动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了解注意事项。

活动一:收割小麦

时间:周日;

地点:某孤寡老人农田;

参与者:八年级某班全体学生和辅导老师;

活动过程:将学生和老师分为三组,第一组16人,负责用镰刀收割小麦;第二组8人,负责将小麦捆扎好并装车;第三组8人,负责将小麦送到老人家中。在活动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小麦的特征。

活动二:分组交流、集体讨论

时间:周一自习课;

地点:教室;

参与者:八年级某班全体学生和辅导老师;

活动过程:将全体学生和老师重新分为3到5组,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讨论内容:(1)各个流程分别辛苦在哪些方面?干农活累不累,粮食得来容易不容易?

(2)回想从小学起到现阶段所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与农业、农活有关的文章,诗、词等。

(3)探讨小麦的生长期、成熟期及成熟小麦的特征。

五、反思与成果: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意识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平时浪费粮食的不良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学生们意识到应该努力学习以改变现在农民过于辛劳的现状。学生们还对与农业、农活有关的文章、诗词、小麦的各种属性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加深了对这些方面知识的掌握。

本案例活动一要求学生在收割小麦的同时对小麦进行观察,了解小麦属性,体现了对生物相关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活动二中要求学生探讨与农业农活有关的文章、诗词,体现了对语文相关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可行性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制度

    花二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制度作为新课程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1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计划规定的中小学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实施不是既定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落实,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与反思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与反思 姓名:学号:班级:时间: 徐 小 琴 1437140115 教 本 年12月14日 20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与反思 一、 本组基本情况 (一) 小组概况 在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