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枣核 教学设计
《枣核》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月之故乡》(2分)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1,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为什么要以“枣核”为题。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诵读全文。(明确: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5分)
2,那请围绕这条主线找出文章中关于枣核的句子(5分)。3,如果我们抛开文章的其他内容,有谁可以将这些句子分段归纳一下吗?(明确:索枣核
见枣核
说枣核
议枣核(点主题))(3分)
三,课文研读
1,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也就是如何将这一个个的内容贯穿的?(点拨: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从读文章的一开始就会出现疑问,同窗为什么索要几颗没有分量的枣核?(悬念一)之后呢,同窗却又故弄玄虚(悬念二),并且刚把我安排下就领向了后花园(悬念三))(6分)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2,这种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4分)
(明确:紧紧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文章的魅力。确实,正如本文,简简单单几句话,却也深刻的感觉出了同窗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以后,在大家的写作中也要多多留意这样的方法)
四,品味语言
1,到这里,同学们会发现咱们讨论到现在却好像把本文第5到第10小节的大部分内容都落下了,而且这些内容好像也与咱们讨论到现在的枣核毫无关系,那是不是说,这部分根本不重要,是作者凑字数用的,根本就可以舍去?
(明确:首先要明确这其中的两个内容,即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与同窗自己构筑自己家乡的北海,假山与胡同。这两个内容却形成鲜明的对比,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同窗强烈的思想之情。游子
缺的是故乡母亲的温暖,而同窗时时刻刻的沉浸在“我们家的北海”之中,更突出思乡爱国之情的深切感人)(8分)五,小结
1,同学自结(3分)
2,(2分)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待到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这样看来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它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第二篇:枣核教学设计
【转载】王君:浅文深教学《枣核》
2013-12-02 19:24:58| 分类: 八上教学实录|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永远的守候《王君:浅文深教学《枣核》》
导入 朗读课文说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肖乾的散文《枣核》。
(请一学生上台写“萧乾”二字。果然写错。纠正。)师:今天的学习我们有四个话题。(板书:话题一:给文章换一个题目)师:让我们先来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第一部分 重拟标题点主题 师:自由说说第一个话题吧。生:思乡。生:恋乡。生:乡愁。生:一辈子的怀念。生:枣核情。……
师:我特别欣赏“乡愁”和“枣核情”这两个标题。第一个雅致。第二个呢,在原标题上加一个“情”字,境界全出。这篇文章文字非常浅显。大家都读懂了,其主题是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恋。我们的第二个话题是——
第二部分 咬文嚼字解主题
师:文中不少地方是直接点题的,比如第七段的语言描写和结尾的议论抒情。精彩的不是这些,而是作者在写的时候不动声色的那些地方。现在你来琢磨一下,细读,咬文嚼字,点评作者的“写”如何处处扣情。这一轮发言请跑到讲台上来发言。(生稍作准备。上台发言。)
生:我觉得第三段写得特别好。“殷切”写出朋友很热情。而且他很珍爱枣核,觉得它比珍珠玛瑙还珍贵。
师:“殷切”除了热情,还有什么意味?
师:我们都五十年不见了,拥抱之后,如果是你,你会说啥?(师和一学生做拥抱状。)生:我想死你啦!生:啊,都老了!
生:你怎么一点儿没有变啊?!生:如果是我,我可能会热泪盈眶。……
师:可是朋友却是——
(生读: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师:看出什么?除了“殷切”,还有一个词语不能忽略。生:就。
师:这个“就”是个副词,有什么表达意味?
生:快速的,满怀期待。朋友已经等得很久了,她迫不及待。生:她满脑子就只有枣核。生:她等不及了!
师:全文中还有不少“就”,翻书,翻到43页,课后习题第二题,读一读,品一品。
(组织生动情读,自由说,略。)
师:好!就要像这样品味。后一句除了“珍珠玛瑙”,哪个词语需要特别重视? 生:托。
师:大家做做“托”的动作。(生纷纷“托”起来。)师:干嘛要“托”,而不用“拿”? 生:“拿”很随便,而“托”显得很慎重。生:“托”感觉很有分量。
师:枣核很轻,哪有分量?分量是心中的分量。生:“托”的时候,我感觉好像朋友在认真观赏呢!师:有一点儿展览的味道哟。珍贵的东西才拿来展览的。
生:我感触特别深的是朋友介绍假山石那一段,跑到“几十里外”是去买石头,非常用心。
师:再仔细一些,除了“几十里外”,还有哪些关键词语是不能忽视的? 生:“亲手”挑选,自己挑才放心。师:如何挑?
生:“一块块”,每一块都不马虎。
师:这三个字悟得好,如果老师改成“一块一块挑选”,你觉得好吗? 生:加一个“一”字显得更认真了,改得好。生:加个“一”字感觉速度很慢,更仔细。
师:大家很厉害。有没有同学注意到第一自然段啊? 生:“再三托付”写出了千叮万嘱。
生:写航空信在当时应该挺贵的吧,可见朋友对这件事情很重视。师:干嘛不直接告诉用途呢? 生:她很调皮,故意卖关子。师:从写法上来看,叫什么? 生:故弄玄虚。(众笑。)
师:这个词语是贬义词。写作上可以叫做——藏一笔。(板书:藏一笔)师:不开门见山地写,更有看头,更有嚼头。大家刚才讨论了这么多,老师总结了一下——
(板书:精雕细刻,字字句句皆有情)
第三部分 辨析疑段破主题
师:好,继续讨论第三个话题(板书:如果没有5、6段……)(生看书,思考。)
生:如果没有5、6段,文章就显得很急,上下文不太连接得起来。师:你的意思是从机场到朋友家里,叙事舒缓一点比较好,是吧?过渡?你这个角度很好,是从叙事行文的角度。
生:第六段写到“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这个时间很长,如果朋友想念祖国只是想一年两年,不算感人,但是从年轻想到年老,就动人了。
师:你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很新颖。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呢。
生:5段专门写了“山城”的美丽,还点明“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我觉得暗含着对祖国的思念。
师:读出了深意。作者果真是字字句句都在扣主题的。
生:我觉得5段很详细地写了朋友家的现代化设备,他们家条件那么好了,可是她还是想念祖国,很感人。
师: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章,那个年代,我们国家还很贫穷呢。物质条件的优越并不能弥补内心情感的缺失,文章因此而感人啊!老师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对主题的侧面写,悄悄写。
第四部分 修改结尾扣主题
师:最后,请同学们评价全文的结尾,你觉得这样结尾好吗?(组织生读。)
生:似乎有点儿武断,凭啥说没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师:好像是很不讲道理哟。你们怎么看? 生:写文章嘛,许多时候都是不符合逻辑的。
生:我觉得是情之所至。其实很多民族都跟我们一样依恋故土,但在中国人眼里,中国人就是最最依恋故土的,就像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国最伟大一样。
师:同意。写散文是抒发自己的感情,不是科研论文哟。请大家再从其它角度议论议论。
生:我觉得有问题。题目叫“枣核”,可是写着写着枣核就不见了啊。文章后四段都没有见到枣核了。
师:哈哈哈,同学们很聪明嘛。如果这文章混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恐怕要算写跑题。如果是在考场上,如何救急?
生:换标题。
师:如果不是命题作文,换题目算一个不错的方法。如何换? 生:换成“恋乡”,或者“故乡情”,都很好。师:好。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
生:再最后加几句,把表达的重心重新拉回“枣核”上。
师:就这样,大家写写。这叫结尾扣题,我们天天讲的,考试特别重要,那就活学活用一下。
(生写。)师:请交流一下。
生:我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这颗枣核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是我知道,朋友的思乡情,已伴着这颗枣核,深深地种在了这片异乡的土地里。师:诗一样的表达和情怀!
生:她捧着那颗心爱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放在泥土里,起身坐在地上,双手抱在胸前,许了个愿:她希望这颗种子能够带着她的愿望成活,然后开花结果。
师:跟上一个同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生:看着那颗小小的枣核,我想到了几年以后,在这个地方,会有几颗矮矮的小树,它长满了红艳艳的小果。那颜色,是故乡的红,是祖国的红。
师:和前边的“枫城”相呼应啊!
生:我只加了一句“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就像我的朋友依恋那几棵有家乡味的枣核一样”。
师:语言还可以斟酌,但是,方法极为高明,而且,表达非常精炼。好!……
师:大家今天学得很活,非常棒。下课。
评论这张
第三篇: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林甸四中 柴洪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内容:文章讲述了旧时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海外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心系故土之情。
重点:理清课文的线索、结构层次、主旨。
难点: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特点:知识层次差异较小,学习能力一般,自觉性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分析、自主创新的能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相应对策: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在此只做引导、点拨、讲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反复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线索引导法:按照求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理清文章的结构
3、自主探究法:可以将文章的主旨、线索、以及悬念的设置理解的更加深刻、透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国和思乡是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总是通过不同事物、从不同角度表达思乡和爱国之情。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其中一个名篇《枣核》。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预习检测
同桌互批,指名一名同学回答,教师纠正。
(四)基础探究
1、作者介绍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3)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求)枣核 第二部分:(2-4)(得)枣核 第三部分:(5-10)(话)枣核 第四部分:(11)(议)枣核(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枣核
(5)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6)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7)赏析句子,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A、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表现了旧时同窗急不可耐地想拿到那几颗生枣核的心态。B、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强调了旧时同窗思乡之情浓烈深沉(8)小组讨论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作者却以“枣核”命题,并且反复 3 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这叫做什么写作手法?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贺知章《回乡偶书》
(六)达标检测 学生完成固学单
(七)总结明学,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课后习题”1—4题
2、完成语文《资源与评价》练习
附板书: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枣核
1)(求)2-4)(得)5-10)(话)11)(议)5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
第四篇:《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
②嫣红
③山坳
④玛瑙
⑤胡同
⑥依恋
⑦匀称
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
⑩故弄玄虚(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
三、殷切、劈头、挑选„„)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板书设计
枣
核 索枣核---再三托付
见枣核---如获至宝
思乡、恋国 议枣核---为解乡愁
(民族之情)
教学反思: 我将本课的教学定位为立足文本,构建富有语文味、具有实效性的语文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意识,关注文本和学生,设计具有弹性的问题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准确地体悟作品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
从最终的实施效果看,我觉得以下几点是较为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的切入
本课在导入新课和感知文本的环节上处理得较为成功。课文引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质量。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满感性人文色彩的作品《枣核》理解透彻,我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导入本课。当学生朗诵这首诗时,整个课堂顿时进入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感性世界——浓浓的思乡情缓缓流淌出来,学生的情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由此生成。
二、充分的生成。
本课预设的主问题只有二个:一是揣摩文题,感知文意;二是品读语言,体悟情怀;问题思考空间大,大量的时间“留白”给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不再充斥教师多而杂的提问,而是巧妙预设下的充分生成,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比如在“品读语言,体悟情怀”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更有学生从人物的行为入手;有学生对极具情味的语句赏析,更有学生对耐人寻味的语句赏析;有学生试着分析修饰词的作用,更有学生试着分析关键词的意义。学生搜寻赏析文章中表现对故土强烈思念之情的词句,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思维、挖掘发现的“磁场”。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对文本语言的阅读中,在深度多元的思考中,构建起真实、自我的文本意义。
当然,不足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去除浮华,回归本真,深研教材,以生为本,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要义。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不断反思,才能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第五篇: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②师点评补充。③投影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