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潮教案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一小学
姓名:赵
霞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7人,都来自偏远的山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阅读能力很差,学生考试成绩不稳定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较多。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二篇:《观潮》教案设计
《观潮》教案设计
四、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五、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形象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百度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wMDIyNjg=.htm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观潮》一课一起去领略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内地学生对海潮缺少直接经验的积累,理解“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观看一般的潮水景象,再通过读文想象钱塘江的震撼人心的涨潮场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会。当学生在后来看到钱塘江大潮视频时,对潮水之壮美感受会更深刻。)
(一)总体把握
1.快速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语句?
2、这么美的景象要在什么时候、到哪里才能看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地点: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
梳理课文结构。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是: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学生活动: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由于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 【百度百科】“进入词条” “观”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298.htm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自古以来”、“天下奇观”说说这句话的意思。(2)、说第一段的意思。2.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观潮的时间、地点、潮来前的景色、人们的心情)
(2)、学生交流这一段的内容。
(3)、快速读“潮来前景色”部分,在大脑里想象画面。(4)、相机理解“横卧”、“屹立”。
(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3.讲读第3、4段。
【百度视频】http://v.ku6.com/show/YUSkkJzabb222ATz.html
看了这段视频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1)、自由读3、4节,思考: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精彩的语句有哪些?(注意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2)、学生集体交流。(3)、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有感情朗读第四段。(4)、结合视频朗读第3、4段课文(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总结潮水的特点:浪头高
声响大(板书)
(两丈约等于六点六米 相当于两层楼那么高)
指名学生读文,要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再次看潮水的视频,结合视频读文。(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4.讲读第5段。(1)、读最后一段,思考:潮水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
(2)、交流讨论。理解“漫天卷地”、“风号狼吼”。借助“百度知道”学习词语。
【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176997.html?si=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629094.html?si=4(3)、朗读最后一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三)、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四)、角色体验
1.扮演景观解说员介绍钱塘江大潮。提示说清楚观潮的最佳时间、地点以及海潮的壮观场面。
2.学生评价。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这一个环节,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以视频为对象进行解说,就是一个语言实践的综合练习。)
(五)、课外延伸
1.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2.写一篇观潮导游词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第三篇:1《观潮》教案设计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观 潮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提高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健康的审美情趣。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教学中意在突出体现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另外,由于学生没有实景观赏经验,难以想象出文章描写的画面,所以在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大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变化的语句;(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课时安排
2课时。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海水涨潮吗?(出示海水涨潮的课件,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的景象。)(出示课件)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河流。
2.师: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请你介绍或者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那么,在作者眼里的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预习,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学生把词写在黑板上:天下奇观)3.(课件出示“观”)设疑:什么是天下奇观?“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观”意思一样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快去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旨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激发学习兴趣,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把学生带入了文本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壮观,使学生产生积极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的内容: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师纠正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多音字“颤动”的“颤”在本文中读“chàn”,不读“zhàn”;“闷雷”的“闷”在文中读“mèn”;“薄雾”的“薄”在文中读“bó”;“镇、罩、逐、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4.小组交流理解词语。(课件出示)重点解决:“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人声鼎沸、若隐若现、漫天卷地、奇观、屹立、笼罩、齐头并进、人山人海”等词语。
5.反馈交流,教师重点检查“观潮、屹立、人声鼎沸、蒙蒙的薄雾、昂首东望、山崩地裂、恢复、颤动”等词的读写。
6.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课件出示词语)横卧:横向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指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山崩地裂: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声音极大。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这里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见。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翻滚过来。形容水势大,来势猛。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7.指导难写、易错的字:“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罩”的上半部是“罒”,不要写成“日”。
8.(课件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9.交流读文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10.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第三部分(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自然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
11.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读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教会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设疑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板书课题)我们虽然没有亲自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但是通过阅读和展开想象,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课件出示问题)请大家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到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汇报:作者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握文章脉络。
二、精读课文,品文赏潮(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笔圈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景象。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喜欢“潮来前”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来时”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头过后”景象的分为一组。)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3.各小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顺序汇报。潮来前:
生1(预设):我们小组通过读第2自然段,体会“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并把描写潮来前景象的重点词语画了出来。(如:薄雾 笼罩 宽阔 若隐若现)生2(预设):我通过品读这些词语,我有这样的感受:江面很宽,薄薄的云雾笼罩着,非常壮观和美丽。(教师随机板书:横卧 薄雾笼罩 若隐若现)生3(预设):我找到了一句话:“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我们小组从这里体会到了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出示课件)生4(预设):我通过朗读“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个句子之后,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4.教师小结:潮来前,作者通过对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出示课件)潮来前的景象,结合课件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潮来时:
生1(预设):我们组通过仔细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找出了体现潮来时的特点的语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课件出示)生2(预设):我还知道在这个场景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大潮来时的形状、颜色、声音描写得生动形象,震撼人心。
生3(预设):老师,我还知道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师:了不起!能具体说说吗?
生(预设):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文中插图)“白浪翻滚”“白色战马”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视频资料)(教师随机板书:万马齐奔 山崩地裂 气势雄伟)5.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说意思,同学们对词语,看谁对的又准又快。(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7.(课件出示优美的轻音乐)指导学生背诵。根据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练习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潮头过后:
生(预设):我们组从课文的第5自然段体会到了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8.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说明时间短暂;“潮头奔腾西去”,说明潮水退却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请看课件:潮退后的图片。)9.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余波汹涌)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注解、圈点词句、自我评价,直接在阅读材料留下思索的痕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习作水平。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1.学完课文,同学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课件出示:课文回顾)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请同学们一边观看播放的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一边编导游词,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材料内容,经过整理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同桌之间交流。
3.请几名同学说说导游词。
生1(预设):亲爱的游客们,您好!欢迎您加入“钱塘江大潮”旅游团,我是您的导游,大家叫我姜导游就可以了!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你们能来到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观潮,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哦!
生2(预设):亲爱的游客们,你们知道吗?钱塘江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涨潮时,海潮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渐狭江岸的约束,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潮来了!快去看吧!注意安全哦!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生3(预设):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我说也说不尽,还请大家去细细观赏,但游玩时不要下堤,不要乱扔垃圾。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祝大家旅行愉快!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和视频以及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来编写导游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整理、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有关钱塘潮的著名诗句)1.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
2.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3.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4.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唐)杜甫《渼陂行》 5.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明)王在晋《望江台》
小结: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背熟第3、4自然段,并且继续搜集一些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著名诗句并把这些诗句背诵积累下来,好吗?下课!
设计意图:课后对学生的背诵积累提出要求,让学生拓宽学习语文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教学反思
1.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读”为主线,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个场景便汇报哪个场景的学习收获,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写结合。多处动笔,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整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基本上都达成了,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朗读,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训练还是不够,有些学生还不能够通过读文,感受“奇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第四篇:《观潮》教案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 张立玲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教具准备:钱塘江大潮课件、观潮范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人们眼中的大潮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观潮》,多媒体出示图片1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去观潮。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水的?
2、多媒体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书中的词填空)
3、理解“天下奇观”这是总写钱塘江大潮(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的“观”不一样,一个是景象,一个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是天下最奇妙、最罕见的景象)
4、作者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逐段分析课文
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看影片剪辑潮来前)
2、潮来之前我们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书中找答案。)结合影片剪辑,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
(板书,潮来前 江面平静)
3、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潮的人多?(人山人海)
4、文中如何写观潮人的心情?(等着、盼着)
指名读出观潮人心情的句子。
5、我们是否也在等着盼着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潮来时的影剪)
6、对照课文看作者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齐读课文)
7、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声音、样子)
8、在文中找找作者描写声音的语句读读。出示图片3(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9、潮水声音随着大潮的从远到近发生着变化,听到声音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潮水的样子)
10、找出作者描写潮水形状的句子读读。出示图片4(分读、齐读、自由读)要求读出浪潮来时的气势,分析句子修辞方法。
(板书: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
11、作者是怎样把声音、样子这两方面再现给读者眼前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潮来时的段落,边朗读边体会。
12、大潮如此雄伟壮观,大潮过后的江面又是怎样呢?看潮来后影剪(板书:潮来后)
13、大潮过后江面有什么变化?女生读最后一段,看课文从那些词语体现了潮水之大?
(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涨了两丈来高”)这些都说明潮大。
14、大潮西去江面终于又恢复了平静。
四、总结全文
1、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海塘大堤上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谁能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想。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
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是的壮观景象(放影剪)
五·当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
lǒng zhào báo wù méng méng
()()()qí guān héng wò fei teng()()()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堤岸(dī tī)恢复(huī fēi)风号浪吼(hàoháo)
三.补充成语。人()人()人声()()若()若()风()浪()山()地()()天()地
五.选词填空。
霎时 顿时
(1)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人声鼎沸。(2)(),潮头奔腾西去。
横卧 横贯
(1)宽阔的钱塘江()在眼前。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江面。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样子: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恰当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堂课中采用了多媒体影剪手段,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注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物极必反”。我在为本课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起先没有充分考虑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曾简单地把多媒体做为了教学的必须手段,后来才认识到多媒体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是起辅助作用,帮助教师教,帮助学生学。对于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有平常心,应把多媒体视同于粉笔和黑板,圆珠笔和作业本。它就是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完全没必要把它全能化。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所以,最后设计时,对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以读为本,熟读成诵。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五篇:观潮 导学案 教学教案设计
观潮 导学案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学习点拔
1.去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二.理解课题
1.观潮:
2.天下奇观:
3.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潮来之时”
1.描写潮水的景象,在哪呀?(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课堂检测(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
▲小组赛读。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有声(),使人如临()。
四.理清写作顺序。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2)指名填空。()
2.师生分读。
五.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
4.共同达标: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浪头(),气势()。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
六.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七.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八.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九.作业:
回忆整篇课文,完成填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潮来时(),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