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同步试题及答案
典型真题分析
1.衡量一个测验有效性、正确性的重要指标是(b)。(2008年4月)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评析】答案为B。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它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此题旨在考查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2.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c)。(2007年)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评析】答案为C。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b)。
A.教学测验
B.教学评价
C.教学测量
D.教学鉴定
2.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d)。
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b)。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4.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解释采用了相对的观点。主要用于选拔(如升学考试)或编组、编班的评价方法是(d)。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5.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d)。
A.教学过程之前
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
D.教学过程之中
6.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c)。
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7.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a)。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8.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d)。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9.教学评价(a)测量和测验。
A.不等同于
B.等同于
C.毫无关系
D.包括
10.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a)。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11.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b)实施。
A.教学过程中
B.形成性评价之后
C.形成性评价之前
D.教学过程之后
12.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c)。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轶事记录
13.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对所了解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称之为(a)。
A.观察法
B.心理测验法
C.谈话法
D.自述法
14.(d)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
A.选择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5.(b)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多项选择题
1.测验前的计划包括(abcde)。
A.确定测验的目的
B.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C.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D.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E.选择适合的题型
2.以下关于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bde)。
A.两者没有关系
B.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C.两者完全等同
D.教学评价以测量、测验的客观描述为基础
E.测量、测验的结果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是否有实际意义
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缺点体现在(bd)。
A.太过客观性
B.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C.费时费力
D.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可能
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
E.适用范围窄
4.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是(abc)。
A.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B.教师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
C.测验太简单,题量小
D.教师不关心学生知识水平而使题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
E.教师对测验的项目分类比例不一致
5.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cd()。
A.测验
B.问卷
C.观察
D.谈话
E.布置作业
三、填空题
1.对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的评价,最常用的评价手段是_____和教师自编测验。
2.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____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3.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____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4._____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5.教师自编主观题的类型包括_____和问题解决题两类。
6.教学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_____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
7.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_____,由总体测量结果的_____表示。
8.细目表的形式是_____,一般纵栏表示学习结果,横栏表示课程的内容或范围,中间的栏目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填上在测验中计划测量多大比例的学习结果和课程内容。
9.自编题包括_____和主观题两种类型。教师使用哪一种类型的题目由测验的目的
10._____是由题干和两个或更多的选项组成的,题干可以是直接提问或者以不完整的句子的形式出现,而选项是提供可供选择的答案。选项中有一至多个正确答案的称作_____。
11._____是指要求学生用文字论述方式阐述相关观点的题目,回答字数可以从几段到几大页不等,一般常用的是有限制的问答题和_____。
12.问题解决题通常有两种形式:间接测验和_____。
13.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来表示,即用同一被试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称为_____。
14.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_____本身的分析和对_____的分析两个方面。
15.常用的观察的方法有行为检查单、_____和等级评价量表,检查单与评价量表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检查单只需要做_____的判断,而等级评价量表是做_____的判断。
四、名词解释
1.教学测量
2.填空题
3.教师自编测验
4.晕轮效应
5.问题解决题
五、简答题
1.简述测验前的计划。
2.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
3.说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与优越性。
4.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六、论述题
1.试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2.如何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处理与报告?
同步训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题干为教学评价的定义。
2.D[解析]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作出决策。
3.B[解析]从教学评价的时机来看,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题干为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4.D[解析]常模参照评价主要用于选拔和编组、编班等。
5.D[解析]略。
6.C[解析]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分析和标准参照分析.题干为标准参照分析的定义。
7.A[解析]略。
8.D[解析]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
9.A[解析]教学评析和测量、测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0.A[解析]略。
11.B[解析]配置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而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形成性评价之后进行。
12.C[解析]案卷分析是非测验的评价技术的一种。
13.A[解析]观察法不只限于智能的发展。还包括学生生理、社会和情绪的发展。
14.D[解析]是非题和选择题都有猜测的可能。而填空题猜测的可能性较低。
15.B[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略。
2.BDE[解析]教学评价和测验测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测量、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教学评价的主观判断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和测验的结果必须通过教学评价来判断。
3.BD[解析]标准化成就测验的条件的标准化.测验的结果比较客观一致,适用的范围和时限也较宽广,它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如: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和结果的不当使用对个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4.ABC[解析]略。
5.CD[解析]测验、问卷和布置作业都是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而非正式评价是指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三、填空题
1.标准化成就测验
2.描述并分析
3.行为与结果
4.非测验性
5.论文题
6.教学评价
7.参照标准统计平均值
8.两维表
9.客观题;内容
10.选择题;多选题
11.论文题;开放式论文
12.直接测验
13.信度系数
14.测验;教学活动
15.轶事记录;定性;定量
四、名词解释
1.教学测量:借助予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
2.填空题:呈现给学生一句或一段不完整的话或者直接提问,要求学生做简要回答。
3.教师自编测验: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4.晕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
5.问题解决题:向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目标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组织、选择和运用等复杂的程序来解决问题。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合适的题型。
2.(1)测验是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一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2)所有受试人所做的试题、时限等施测条件相同,计分手段和分数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3.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优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境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发展出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之分。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
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诊断性评价.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有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如测验、问卷等。非正式评价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如观察、谈话等。
2.(一)评分
评分时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两种.绝对标准是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依据。学生的分数和其他同学的回答情况没有关系。而且绝对标准强调.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背景情况的差异.所以他们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比较的。它对应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参照评价。相对标准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对应于常模参照评价。相对标准的评价不仅与学生自己的成绩有关.还与
其他同学的成绩有关。
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如下步骤:①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信息可以来源于不同类型、性质的测验甚至观察的评价方式。例如.教师对学生期末学习成绩的评价.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占20%,课堂表现占10%。②系统地记录下评价的结
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③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④为了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就。教师需要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⑤评价应该以成就为依据。而其他特征的评价,不要和成就的评价混杂起来。
(二)合格与不合格
有些课程采用合格与不合格来评价学生的成就。
(三)其他报告方式
除了常用的评分方法.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报告评价结果。
4.(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0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0 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D)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C)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D)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sdsgwy.com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C)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C)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D)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D)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D)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D)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A)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C)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A)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C)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D)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A)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D)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B)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C)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B)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A)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B)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C)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B)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2.1)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C)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D)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C)“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D)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B)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3.1)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B)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C)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C)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D)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格塞尔(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D)“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B)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D)“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A)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B)“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B)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C)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C)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4.1)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B)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A)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C)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D)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A)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D)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D)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5.1)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D)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C)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基础(A)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D)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B)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C)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D)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B)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C)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B)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A)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C)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D)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A)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B)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D)教育改革的核心是(6.1)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C)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D)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B)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A)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D)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B)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地方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A)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D)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
B工具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B)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A)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C)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C)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A)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D)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B)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C)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D)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D)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7.1)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C)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B)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C)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A)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D)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B)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C)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D)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B)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D)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C)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A)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D)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B)
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8.1)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B)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A)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C)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 效度(D)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A)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C)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B)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D)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 1856年 B 1860年 C 1862年 D 1866年(C)
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9.1)A德育目的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D)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C)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A)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A内容 B层次 C结构 D方法(C)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A)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D)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B)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C)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方法 B手段 C内容 D途径(D)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A)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榜样法 B说服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C)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C)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A)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B)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D)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10.1)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D)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A)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C)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A)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C)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D)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公网校·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网络培训
第一品牌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 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D.1998年
2.幼儿园教育应以()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习B.上课 C.玩耍 D.游戏
3.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
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雪门 D.陶行知
4.先天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因素是()。
A.成熟 B.生长 C.遗传 D.发育
5.在其他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教育者的主导性 B.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C.教育的目的 D.教育的方法
6.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A.蒙台梭利 B.柏拉图 C.洛克 D.福禄倍尔
7.儿童的发展是通过()。
A.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而发展的 B.聆听教师讲授知识而发展的 C.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而发展的 D.观看电视卡通节目而发展的
8.关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来源:www.xiexiebang.com 中公网校学员内部专用资料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中公网校·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网络培训
第一品牌
A.基础教育 B.启蒙教育 C.属于义务教育 D.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9.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是()。
A.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 B.教师的保育意识
C.保育员的工作态度 D.幼儿的自理能力
10.“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针对幼儿教育界普遍出现的()倾向提出来的。
A.幼儿教育多元化 B.幼儿教育制度化
C.幼儿教育小学化 D.幼儿教育特色化
11.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指()。
A.购买大型玩具 B.安装塑胶地板
C.合格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精神环境D.选择较清静的场所
12.所谓(),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系统地教授儿童。
A.吸收的心智 B.“整个教学法”C.全面教育 D.教、学、做合一
13.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A.游戏 B.交往 C.活动 D.游玩
14.尊重和保护幼儿原则并没有明确要求()。
A.尊重幼儿的基本权利 B.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
C.尊重幼儿的观点、意见 D.尊重并同意幼儿的主张、决定
15.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来自()。
A.同龄人 B.社区人士 C.家长 D.教养员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 5分)
1.幼儿教育学 2.综合性原则
3.现代儿童观 4.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5.幼儿体育
中公网校学员内部专用资料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中公网校·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网络培训
第一品牌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9分)
1.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是1989年正式颁布施行的。
2.“教师讲、幼儿听”是灌输式的机械教育。
3.开发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就是鼓励、引导家庭和社区把物资提供出来,供教育幼儿使用。
4.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越有助于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
5.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意愿来安排教育活动。
6.保教结合就是教师要与保育员沟通、相互帮助。
7.幼儿与成人有同样的权利。
8.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园没有必要进行教学。
9.为了保证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教师应该树立指导游戏的权威。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要叙述并评价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观。
2.谈谈幼儿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简要叙述幼儿游戏的特点与功能。
4.如何理解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1 6分)
1.要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2.试述家园合作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六、案例分析题【共1 0分)
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 “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 “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 “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中公网校学员内部专用资料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中公网校·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网络培训
第一品牌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幼儿园工作规程》于1989年开始试行,1996年正式颁布实施。
2.D.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3.D.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陈鹤琴倡导“活教育”。
4.C.遗传因素是先天因素的最重要内容。
5.C.教育目的直接影响教育的全过程。
6.D.福禄倍尔是最早命名幼儿园,提出完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人。
7.A.儿童的发展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
8.C.义务教育只包括初中和小学共九年。
9.B.教师在保教结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0.C.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教育,是在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11.C.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12.B.整个教学法是陈鹤琴先生提倡的,他反对分科教学,主张综合的单元教学。
13.C.幼儿园的活动是幼儿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
14.D.尊重幼儿不是要听从幼儿的所有决定。
15.C.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并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2.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中公网校学员内部专用资料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中公网校·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网络培训
第一品牌
3.现代儿童观:指现代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4.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5.幼儿体育: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育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三、判断题
1.×。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是1996年正式颁布施行的。
2.×。教师讲、幼儿听不完全是机械教育。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是指幼儿园与社区实现资源互享、互通。
4.×。教师的指导过多与效率的高低不一定成正比。
5.×。尊重幼儿权利是指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发展需求。
6.×。保教结合要求教师和保育员要有保育意识、合作精神。
7.×。幼儿和成人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是特殊领域权利上有差异。
8.×。游戏是幼儿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并不矛盾。
9.×。教师的绝对权威反而影响游戏的教育作用。
四、简答题
1.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观:
(1)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特定经验的吸收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驱动的情况下进行的。
(2)专门为小组设计的情境能提供恰当刺激。
(3)恰当的环境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变化。
(4)儿童有内部动机;儿童的学习、操作受内部动机的驱动,特别是当他们处于这种能力的边缘时。
(5)强调感觉和儿童的经验,不强调测验。
中公网校学员内部专用资料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中公网校·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网络培训
第一品牌
(6)支持者和指导者通过环境、短期的个体或小组教学;一日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活动。
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偏重智能而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
中公网校学员内部专用资料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第四篇: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第六卷)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A.1911年 B.1912年C.1957年 D.1958年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A.1902年 B.1903年C.1912年 D.1922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连续性 B.创造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五篇: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A.生产劳动 B.模仿C.语言 D.动物本能 2.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3.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4.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B)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5.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6.“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
7.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8.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9.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1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15.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16.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
A.唐代 B.清末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17.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8.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
20.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A.1911年 B.1912年C.1957年 D.1958年 21.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A.1902年 B.1903年C.1912年 D.1922年
22.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3.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24.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二、多选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三、名词解释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填空题
1.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2.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3.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5.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6.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0.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11.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1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3.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4.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5.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17.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8.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9.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20.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3.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24.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五、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5.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7.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8.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10.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14.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15.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16.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17.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18.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4.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5.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7.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