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阅读答案

时间:2019-05-15 10:4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阅读答案》。

第一篇:《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阅读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题。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孟浩然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8.这首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8.(1)写诗人没有赶上送朋友,表达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伤感。(2)点明事件和诗人的心情,从而统领全诗内容,为后面抒发思念朋友的情感张本,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9.情景交融。黄昏时分,朋友已走远,自己未能为朋友送行,诗人将自己对好友的眷恋和深情以及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融入黄昏时独自徘徊江边、望断天涯的情景之中。

第二篇:古诗二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3

21、古诗二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诵读时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四首古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及作者的冰清玉洁、坚守节操的志向。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及作者的冰清玉洁、坚守节操的志向。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提前板书:古诗二首

古诗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六年的学习生活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两首?(指名背)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代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什么意思?(去),去哪?(广陵)指名读题

二、学习新课

(一)我们是怎样学习一首古诗的?(读通、读懂、品读、积累)

(二)正确流利的朗读是学好古诗的前提。打开书,放声自由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注意诗句的停顿。

(三)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公元741年的秋天,诗人王昌龄赶到芙蓉楼来送他的好朋友辛渐。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芙蓉楼送辛渐》,结合语境、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结合插图、课外资料,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把不懂的问题标在书上。指名读提示。

2、生自学、交流

3、指名逐句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指名

其他同学有补充和纠正吗?(指名)(听得认真,不仅会倾听,还会表达)

4、在自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字词和不懂的问题想与大家交流呢?我们先看前两句当中。

出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带着想象读。随生板书:寒、孤(3)“寒”

同学们,当时正值秋季,住所为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夜雨”之“寒”仅仅是因为季节的原因吗?。带着这种感受,都来读读。(2)“连”、“入”

如果换成“落”、“至”好不好?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都来带着感受读一读。(带感受自由读)读一读。“寒雨落江夜至吴”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

(3)“孤”

将好朋友送别之后,只觉得眼前的群山孤独地站在那儿,仅仅是山孤吗?谁来读一读这句——平明送客楚山孤。让我们都来感受作者的孤独。

这两句话怎么读出诗人的离愁呢?感受到了作者那颗孤独的心。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5、导:送别友人的哀伤是人之常情,大多数诗人也会按照“孤”的意思写下去,继续表达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可是王昌龄却不是这样写的。出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都读一读这两句。

有哪些字词想跟大家交流呢?

指名提出问题,同学解答,师引导,随生板书:冰心、玉壶(1)“冰心”、“玉壶”

出示: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在《代白头吟》中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冰清玉洁的品格。

作者在表明什么?(自己的志向)都来读读这两句。(自由读)

6、王昌龄才华横溢,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因屡屡遭人嫉妒而被诽(fěi)谤(bàng)诋(dǐ)毁,而又为人正直,不愿与人同流合污,致使官职一降再降。公元756年,竟被拥兵自重的刺史闾(lǘ)丘晓因妒忌而杀害。

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两句。他一生壮志未酬啊!都来读读。

7、师导:洛阳的亲友收到的不是报平安的口信,而是王昌龄坚持的信念——

生接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导:面对众人的诽谤诋毁,王昌龄没有选择同流合污,仍然坚持自己的志向——

生接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导:王昌龄虽然被妒忌他的恶人所害,但在我们的心中始终不会忘记他那坦荡、磊落的胸怀——

生接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8、了解了诗人的境遇,再回过头看文中的“寒”、“孤”,它仅仅体现了与友人的离愁吗?(一生不得志,壮志未酬的心境)

9、同学们,谁能带着感受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

导:离别的伤感,未酬的壮志,萦绕在心头,于是诗人感慨道—— 生接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导:再多的诽谤、诋毁也动摇不了我的信念,于是诗人告慰亲人,也在告慰自己——

生接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导:是啊,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接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10、(配乐)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看看谁能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谁能给大家背诵,要求可提高了,要能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指名背)有味道,把感情读到了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表达的远大志向。

(四)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

导:公元730年3月的一天,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又要离别了。

1、下面我们就借鉴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默读《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词语,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开始。

生默读自学。

2、小组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交流?(指组汇报)其他组认真倾听。

3体会情感(1)读诗

烟花三月”什么样?边读边想像。(景色艳丽)读出这种美来!(指名读)

谁能读读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这春天的美景?(指名)(2)这么美的景色诗人都不欣赏,眼中只有什么?

“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孤”字,透过这个字你想象到什么?

(3)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与朋友分别后,再次相见时非常困难的,所以分别时都是依依不舍的。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4)、“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水流走了,流走的只是水吗?(还有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5)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读读全诗,读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三、比较两首诗

读一读《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这两首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异同?(同是七言绝句,同是送别诗,但是却寄托着作者不同的情感,李白是借送别孟浩然来抒发自己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王昌龄是借送别辛渐来抒发自己远大的志向。)

板书:送别言情、送别言志

出示两首诗的对照。

为什么呢?这都源于两个人不同的境遇。29岁的李白年轻豪迈,好吟诗交友,所以面对好友孟浩然的离去,他那依依不舍就化作——生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已50有余的王昌龄更多的则是对人世的感悟,所以他感慨道——生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诵两首诗,记住这人间美好的情谊吧。(学生有感情吟诵)

四、、作业:

(1)积累今天学习的这两首送别诗。(必做)(2)搜集并读、背其他送别的诗。(选作)

(3)要毕业了,与同学也要分别了,你也试着做一首送别诗。有机会,开一场送别诗会。(选作)

第三篇:一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鄂教(xiexiebang推荐)

古诗诵读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老师给学生听一段送别方面的音乐后问: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并板书课题,2、齐读题目。

3、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介绍诗人。

二 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试读。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背诵古诗

四、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 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 朝诗人 写的一首 诗。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

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 的品格。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坚强

孤 乐观

冰心

玉壶

第四篇: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阅读赏析与翻译答案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①

【唐】李白

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②。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注释】

① 金乡:今属山东。韦八:诗人朋友。西京,即长安。天宝八载春天,诗人从兖州出发,东游齐鲁,在金乡遇友人韦八回长安,写下了这首送别诗。②“狂风”:此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咸阳,地名,在长安附近,此处代指长安。

【参考译文】

友从长安来,就要回到长安去了。临别之际,我心潮起伏就如狂飙吹心,似乎西挂在咸阳树上。这种惜别之情又尽在不言中,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遇。朋友已远去,只见那山峰连绵烟雾迷蒙。

【阅读训练】

1.第四句中的“咸阳”借指长安。为什么不说“长安”而用“咸阳”来代替?

2.对第三、四两句有人评价为“想落天外”。请作简析。

3.第七句中“望”字重叠,显示诗人_______。

4.末句“连山起烟雾”以迷蒙之景表现诗人_______.【参考答案】

1.开头两句已连用了两个“长安”,后用“咸阳”是为避免词语的重复过多。

2.人之心怎能离开躯体飘飞至千里之外的长安,挂在京都的树上呢?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自己身虽不能,而心则一路追随,一路相伴。

3.送别友人西去时伫望之久和依恋之深。

4.送别时的怅惘之情。

二:

8.“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5分)

9.诗的尾联采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很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诗句中的 “狂风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如狂风吹心;“西挂咸阳树”表面写诗人的心已经被风吹着挂在长安的树上,实则写出自己的心已经追逐友人而去。(3分))

9.(6分)尾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写诗人伫立凝望,目送友人归去的情景。当友人愈去愈远,最后连影子也消失时,诗人依然在久久伫望,眼前只是连山的烟雾,一片苍茫,而在这烟雾迷蒙中,寄寓着诗人深深的依恋和和无限怅惘之情。(4分)

赏析: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金乡(今属山东)送别韦八回长安时所作的一首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抒写了作者西望京华、思君念国之意。全诗用语自然,构思奇特,形象鲜明,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从诗的首两句来看,韦八可能是暂时来金乡做客的,所以说“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这两句诗像说家常话一样自然、朴素,好似随手拈来,毫不费力。三四两句,平空起势,想象奇特,形象鲜明,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而且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诗人因送友人归京,所以想到长安,他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神奇、别致、新颖、奇特,写出了送别时的心潮起伏。“狂风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如狂飚吹心。至于“西挂咸阳树”,把人们常说的“挂心”,用虚拟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咸阳”实指长安,因上两句连用两个长安,所以这里用“咸阳”代替,避免了辞语的重复使用过多。这两句诗虽然是诗人因为送别而想到长安,但也表达出诗人的心已经追逐友人而去,很自然地流露出依依惜别的心情。“此情不可道”二句,话少情多,离别时的千种风情,万般思绪,仅用“不可道”三字带过,犹如“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最后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目送友人归去的情景。当友人愈去愈远,最后连影子也消失时,诗人看到的只是连山的烟雾,在这烟雾迷蒙中,寄寓着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怅惘之情。“望”字重叠,显出伫望之久和依恋之深。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其中“狂风吹我心”二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整首诗中,如奇峰壁立,因而使此诗“平中见奇”(刘熙载《艺概》)。正是这种“想落天外”的艺术构思,显示出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第五篇:西师大小学语文六上《第17课古诗两首芙蓉楼送辛渐》word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两首送别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教师:盛唐时期的几首送别诗。

学生:查阅王昌龄、王维的资料。

教材简析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这首诗是王昌龄七绝中的精品,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到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润州地处吴、楚相争之境,因而此诗头两句有吴之江、楚之山的互文。王昌龄此时为江宁(今南京)丞,虽然以清才妙笔赢得“诗家夫子王江宁”的好名声,但不拘小节,多受谤议,仕途相当不得意。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把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大诗人王维这首送别名作,千古传诵,脍炙人口。这首诗前两行写送别时的环境,后两行写诗人依依惜别之情。诗一开头就描写了一幅能增强离情别绪的画面,朦胧着一种清冷的氛围——朝雨、轻尘、客舍、柳色,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缠绵的意境,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心境。“柳”的出现更增添了离情别绪。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频频劝酒,一个“更”字凝结着作者多少情意呀——既有分别的怅然和伤感,又有男人的豪迈。

本诗情景兼美,有情语,有景语,把离情寄于景中,情景交融,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对朋友的真挚感情,感情深蕴,余味无穷。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构思精巧,语言新鲜,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具有极高的意境。在当时被谱曲传唱,成了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送别曲,被称作《渭城曲》或《阳关三叠》。

解读与提示

*《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叙述送别时的情景。连江的寒雨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话说夜里长江上下了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天亮时分,举目远眺,只见楚山孤独的影子。

后两句写送别时的嘱托:请辛渐带信给洛阳亲友,表白自己纯洁的心迹。用“冰心”比喻自己清廉正直。

诗的大意为: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浓郁。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

街小巷。只见客舍,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元二奉命出使安西,当然是从长安出发的,作者那时也在长安做官。诗人不写长安,而写“渭城”“客舍”,可见送行之远,情谊之深。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描写出送别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直接写人抒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许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此刻诗人再没有旁的话可说了。只好又斟上一盅酒来劝慰行人:“朋友,再干一杯吧!”此处妙在一个“劝”字和一个“更”字,暗示在饯别时已喝了不少酒,说明对方已推说不能再喝了,而主人还要劝他再饮一杯。这一劝酒动作,胜过千言万语。元二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诗人分外为友人担心。

诗的大意为: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朋友,请再喝下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课后第1题,旨在培养学生诵读诗句的能力和从朗读中体会、感悟情感的能力。可结合教学,随文进行。

*课后第2题,旨在对古诗名句的品味。

*课后第3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积累,可在教学完两首诗后完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赠汪伦》)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①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

②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王昌龄与王维的资料。

③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④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③汇报。

A.古诗的大意。

B.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C.体会情感。从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字、句体会出来的?

3.多诵读,悟诗情。

①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②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③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④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学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学了两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课前准备的送别诗诗句,学生齐读)

四、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书写生字词。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下载《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