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随笔

时间:2019-05-15 10:0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城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城随笔》。

第一篇:边城随笔

《边城》读后感

沈从文的《边城》这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读了以后,思想和感情在湘西的小村里游历了一番,当然,风景是美丽的,民风是极其淳朴的,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是极其真挚的。一口气读完,十分怅然,沉浸其中,稍稍不能自拔。

开端:开篇便是吸引人的美,自然的美--------在美丽的边城茶峒,住着摆渡的祖孙俩。一条小溪,一间小屋,屋后一处白塔,一方菜园,再后边的大环境就是无数的青翠的竹子,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爷爷因此为自己孙女起名为“翠翠”。翠翠是那么单纯,那么可爱,带着山涧的活泼,花草竹木的芳香秀气,裹挟着面对陌生人、陌生世界而脸儿红成苹果的羞涩,伴随着成长的青春,新奇与逐渐懵懂的心。渐渐地,她在小小的世界里多了一个甜甜的梦,想实现,却每每只是在梦里,摘了满把的虎耳草,醒来后找饱经风霜的爷爷说那奇妙的旅行。

发展:过端午,翠翠跟爷爷进城看船赛。到河边,爷爷留翠翠一人在那看热闹,自己找旧友办事去了。天黑,爷爷仍不回来,焦急的翠翠却遇上了傩送—从此多了一桩不能明言也无法言明的心事。而机缘巧合,顺顺家的老大看中了翠翠。

高潮:天宝、傩送兄弟两人竞争,站在崖上唱歌,比最终能谁得到女方的青睐。傩送的歌声触动了翠翠的芳心,天保老大自觉不如,为成全翠翠与傩送,外出闯滩,不幸落水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船远去······

结局:忧心翠翠未来的爷爷在一连串打击下,在一个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溘然长逝,只留下翠翠,守着滩边,等着有期或无期的爱情„„

给我触动最大的结局,是这样写的:“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哪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个略微凄美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茶,有着淡淡的香,隐隐的苦,近了浓了,远了淡了„„

这篇文章完美体现了沈从文“爱”与“美”的特质,小说中湘西秀丽的风景画和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深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而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这篇小说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而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调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何为悲剧?悲剧正是把美好事物破坏给人看。在我看来好的悲剧作品不是撕心裂肺,不是痛苦流涕,而是那种淡淡的悲伤,哭不出来却郁结于胸,而且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如沈从文先生自己所说,他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以朴素、简洁的笔触,写了一部平淡清秀的作品,“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后的萧索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寂寞是否也会升华。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了现象,却拨不开迷雾。

也有些时候,有些话不说,就再难澄清,再难说出口。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便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会不了头。

我们总是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得在江畔孑然一人地独自地痴痴盼想。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

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边城》,一座美丽的城,自然的城,孤寂的城,落寞的城……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第二篇:《边城》

读《边城》有感

少年时不看沈从文,觉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无趣,即使课本学了他的文章,心里也是不屑一顾的。

步入大学以来,却越来越喜欢他。一派冲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读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后的回甘。有些像田园诗里的王维孟浩然,却多了真性情。

三四十年代作家的文章,由于此时白话文初生未久,读来总有文体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学影响,用词遣句架床叠屋,少了中文的灵动。像茅盾,冰心,丁玲,以及名声稍逊的路翎,沙汀,等等,那一时期的作品皆然。就连鲁迅,有时也难免于此。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那个时代的作家,白话文用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的,唯有沈从文与张爱玲。同时,这两位作家也是最远于政治,有意保持与时代的疏离的。这种疏离反而使他们的写作获得了超出时代的审美价值。

现在看沈先生的文章,以我之浅薄,竟难以看出他的文章中有任何来自前人的影响。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边地。方言野语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并不粗鄙。沈视自己亦为此地野汉村夫中的一员,笔端饱孕感情与尊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降至最低,仿佛如实白描。这种写作路子,文学史上实少同俦。

沈先生的作品一般在早期比较有名,其重要的散文作品《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以及小说《边城》等,都是1930-1940年间所作。他是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一文不名,1920年代

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倒是1939年他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后,再也无法写出早期那种充满野味和韵味的作品。在1943年的《云南看云记》里,能读出掩不住的内心深处的纷乱和苦恼。到了1949年后,由于政治原因,他更全身心转入古代服饰研究,再无重要文学作品问世了。

我在书店上买了这本沈从文散文,坐在亭子里读着。那些亲切的文字啊。沱江水缓缓地在我脚下流,两岸杨柳依依。无因地,我想起我深爱过的人,想起这无常的生。不知道以什么感情,来对此情此景。只是空白。

他们是他的亲人。可是,他们真的了解他吗?他并不想做一个战士,他也并没有做到不折不从。他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

第三篇:浅谈《边城》

目录

目录„„„„„„„„„„„„„„„„„„„„„„„„„„„„(1)内容摘要„„„„„„„„„„„„„„„„„„„„„„„„„„(2)正文„„„„„„„„„„„„„„„„„„„„„„„„„„„(3—8)

一、朴质,憨厚的人性美

二、鲜明,可感的典型人物

三、作者心中的《边城》

参考文献„„„„„„„„„„„„„„„„„„„„„„„„„„(9)

浅淡《边城》

―――风土孕育人性美

作者 张闯 完成时间:2010年3月

摘要:

《边城》中所渲染的是人性美,这种美来源于湘西的风土人情,来源于湘西人民纯朴、憨厚的个性。让我们阅读《边城》评味作者。从《边城》中去发现朴质、憨厚的人性美,去了解《边城》中鲜明、可感的典型人物。让翠翠的天真、活泼、勤快、无忧无虑的形象,让大老和二老以及渡船老人身上所洋溢的湘西人所有的个性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一串又一串的涟漪。

作者在《边城》赞美着湘西,也在惋惜着湘西,因为时代在发展。作者的惋惜白塔可以作证----塔倒塌了,虽然是新建的,毕竟老的一去不复返了„„„

关键词:平易 和谐 质朴 悲伤 希望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艺术家的心灵创造,是艺术家心理实验的产物。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海洋,一部人类灵魂的演变史,一所情感的储存库。这是一个无限辽阔,无限深远的心理实验场。”○《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于1934年4月19日,原载于《国闻周报》11卷,1至4期,10至16期。小说描写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讲述的是主人公翠翠和天保大老与傩送二老之间蒙胧而带有羞涩,清晰而富有地域特点的爱情悲剧故事,给我们展现了湘西青山碧水之间,和谐近于完美的具有风土人性的漫长画卷。不必说“宽约二十丈的小溪”,“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的溪水,“弓背”似的溪流,“弓弦”似的山路,不必说“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的城墙,“依山筑城”的茶峒镇,也不必说“上行”运棉花,棉纱的行船,“下行”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的商队。单是小说中的茶峒小镇,三里之外的小溪之畔,就蕴含着无穷的,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浪漫而又悲苦的故事,让人平心向往的和谐与美丽。

读《边城》,谈湘西文化,不得不让人回眼览望战国时期的屈原,他流情悲痛,他为国而丧于汩罗,他的精神,他的文采,给后人展现的是文化,也是湘西的风光,虽然文于修饰,但满含思索的韵律。谈湘西文化,不得不说王昌龄,他寄情塞北,心怀社稷,他远贬龙标,位列谪人之名;谈到湘西文化,就不得不说邱良玉,他身为亡国之将,力行民族大义,跃然力薄功微,名不闻经传,但那种志气,那种胸怀,后人难及。时光流逝,历史发展,30年代中国的湘西缺少了屈原的悲壮,没有了王昌龄的塞北高唱,也淡化了邱良玉的气宇轩昂,有的是朴质的人生,憨厚的的个性,和谐的生活,平淡的人心。

一、朴质,憨厚的人性美

“生活中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同社会其他成员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要写人,就必须描写人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作家为了展现人物的活动,提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描写人物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环2 境。”○也就是说人物的个性,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小的具体环境。社会环境可以反映人的社会观,价值观。具体的环境则说明着人物在事件中所反映出的个性和人品。说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到《阿Q正传》中的阿Q所生活环境,是落后,偏辟,闭塞的江南农村--未庄,是同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以及吴妈、王胡、小D等发生的矛盾冲突。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环境,所铸造的就是阿Q的墓地,所充斥的就是惟生存而设下的压迫,剥削和人性的丑陋,精神的扭曲。而《边城》不是,它脱离了中国东部的战乱,远离了都城生活的腐化与沉迷,远离了农村的生离死别的剥削与压榨,它所塑造的是一种和谐,一种质朴,一种反映着人性美的社会环境。

山水孕育了茶峒镇的人---“二十丈宽”的小溪,依山傍水的茶峒岭,溪流旁,小屋后的小山,峭壁间的虎耳草,还有那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白塔。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必然养育出这样的人---朴质,憨厚,具有一定的人性美。

由山边水旁说起,茶峒岭的人是“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的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这可以说茶峒岭人的群像,而正是这群像,写出的是他们丰满的个性--“也爱利,也仗义”。这“仗义”岂不是写出了茶峒人的质朴,人性的美?

具体到了顺顺,他可以“喜欢结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他可以“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从小说中,顺顺请渡船老人吃酒,送渡船老人鸭子,以及渡船老人死后要接翠翠到自己家中去住都可以看出他的“仗义”,他的豪爽和急人之急。说到人物性情的和谐,质朴,不得不渡船老人。他 3 不为利,不为名,为的是助人,为的是心情的舒畅。那茶水呆以随意的让人喝,那烟草可以随人拿,那酒可以在镇上随意的请人喝„„都在展示着老人的美丽心灵和质朴的人性,也在反映着湘西的风土人情。是山水的功劳,是地域的造就,也是中国当时苦难社会的理想,正如作者在小说中说的---“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的人民所感到。”

谈到风土人情,说到质朴,憨厚,不能不说茶峒岭的娼妓。正如作者所说“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是呀!她们可以“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脖子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不许胡闹”。她们可以“梦里投河,吞鸦片烟”,她们也可以“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她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的生命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整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也一切。”她们没有职业上的道德--为利而生,为利而活,他们没有悲苦,没有阴谋,没有多戕的命运。他们身上流露的是茶峒岭人的真情,是质朴,是憨厚,是人性的美,是心灵的超越和升华,但归于底是湘西的文化,是湘西的文化沉淀让这里的人---美。由此可以对比于莫伯桑笔下羊脂球,她的处境没有了人情,没有了国丧之耻的悲痛,而自私和自利,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湘西的人文和风土。

二、鲜明,可感的典型人物

《边城》是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是湘西那特有的文化环境,那典型的环境,塑造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典型人物,在文学作品中以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深刻的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某些社会本质和规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说到了典型人物就要有典型的环境。“典型环境是为典型人物而设置的,因为要描写典型环境,就不仅要真实反映时代的总

3而湘西朴质的乡土风俗,体性氛围,更要具体刻画出人物,每个典型人物所在的具体环境”○和谐而平淡的风情培养出了翠翠这一典型的人物。

翠翠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有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概括性,美感意义的特征。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和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

4读《边城》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因此,使这种最崇高的东西更接近我们的感觉和情感。”○就应该把我们的心融入那种可感的环境中,把我们的感觉和情感抛洒在湘西的山水风物和人文景观之中,去了解他们,去消融他们,体会他们的性格中所物有的率真,物有的朴质和单纯。

5这种理论把形高尔基也说:“艺术的作品不是传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比黑格尔的“感性形式”前进了一步,更确切,也科学了。

“在艺术作品中,形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每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是一个形

6翠翠的出场完全是小姑娘的形象,每片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都是一个形象。”○象,天真,活泼,勤快,无忧无虑。正如作者所写:“翠翠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样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人物的乖巧,体现这一环境中翠翠如何无忧无虑,如何聪明懂事。这一时期的翠翠完全生活在渡船和对茶峒镇的憧憬之中,就如“一只小兽物。”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作者精心塑造的悲剧人物,翠翠也在一日日的走向成熟,一日日的跳入社会的大包围中。和爷爷的单独生活让她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渡船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让她丰富了许多,至少来说翠翠不是一个封闭的人物,她有知道外面世界的愿望,她有向往美丽的心情。如果说小说前半部分的翠翠完全融于了山水,完全融于了生活 4 的话,那么和傩送二老的第一次见面则是翠翠对以前生活的超脱,是人物走向复杂,反映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的趋势。我们可以想像作者是多么想多写一点以前的翠翠的生活呀!从“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的娇气与快乐中,从“翠翠跟着花轿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的求知和新鲜中,从“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的好奇和趣味中,我们都可以想像到翠翠的快乐和幸福,在向我们传递着湘西的青山碧水养育的人们的美和洒脱。

但小说必定是小说,小说就要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小说的结尾是作者含泪完成的,那翠翠和傩送二老的相爱是依依不舍的。虽然,离小说的结局还有很多内容,还有很多时间,但作者的心应该有所体现。

关于翠翠和傩送二老的爱情故事,启蒙在两年前的第一次见面,孕育于两年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开启于两年后的“端午日赛龙船”时,虽然此时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滩过端午的,但翠翠明明的有意识的,存心的听到那位曾经送她回家的长年这样说:“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全,现在可吞不下你了。”此句话可以知道翠翠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知道虽然翠翠没有留意什么,二老会在那两年中多多的说起,或留意过那祖孙二人,那位渡船女---翠翠。

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始终有一种迷蒙感,有一种孕育的过程。因为翠翠的平和的心,在两年后的看龙船的顺顺家的吊楼上被打破了。因为她听到了“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不有了人家,祖父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这是作者的设计,也是翠翠的命运。其实,微妙的变化完全在言语之间,也可能是翠翠的心灵中早有二老给占据了,所以,当爷爷说把翠翠嫁给大老做媳妇时,翠翠要把鸭扔了,还说“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如果这说明了翠翠爱的人不是大老是二老。那也说明爷爷现在还没有知道翠翠的心。只是心中的高兴,伴随哑沙沙歌声,在小溪的上空飘散了,也注定了婚姻的弯路和曲折。

如果说这次是翠翠的第一次想自己的心事,那么,后面翠翠的迷茫和无言的犹豫就顺理成章了。关于大老的提亲,关于是走水路,还是走马路,关于兄弟如何竞赛的事,其中都让人感到翠翠的不妙。毕竟是那样的年代,毕竟是那样的岁月,所以,没有了“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相遇,相谈,完全凭了忠厚的渡船老头,去猜测,去应付.如果说翠翠的爱情是祖父造成的不科学,说翠翠有一定的责任有点佐证:翠翠明白了,原来做媒的是大老!但她没有向祖父说明白自己的心事,以至于祖父的不明白,没有回报大老的话,也就等来了大老出事的消息.

翠翠对二老的爱情,如果说源于第一次的相见有点勉强,那么说源于祖父送走一位青年商人后的一句话,引起了翠翠的反映,应该没有错: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这一个“嗤”字化解了翠翠前面的“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表达翠翠对傩送二老爱慕之心的,还有二老邀请他们祖孙二人到茶峒岭看赛龙船的事上。那对话中分明含着一定的微妙感:

“翠翠,我不去,你同小狗去好不好?” “要不去,我也不想去。” “我去呢?”

“我本来也不想去,但是我愿意陪你去。”

那句“我本来也不想去”可以看出翠翠的羞怯,翠翠的心事,以及下文中“翠翠却似乎有心事怕到那边去”。都在表现着,渲染着这纯洁女孩的心。

事情的转折点应该在天保大老的去世。马路走不了了,水路的桥梁也断了。二老曾公开的说大老是渡船的害死的。我们且不说二老的偏执,单说从事而论。本来说给哥哥的媳妇,因为哥哥的没了而又说给了弟弟,总是有点让人难以接受,而此时的祖父没有跳出这个圈,还一心想把翠翠许配给二老。他曾这样迫不及待地说:“你来管船员好的,妙的,这只船归你管!”那“船”言外之意是翠翠。而真正打破老船工梦想的应该是和顺顺的交谈,那言语之间闪出的是拳头。“老船夫被一个闷拳打倒后”希望没有了,就归于灭亡吧。所以,祖父又打了一双草鞋,在那风雨交加的夜晚洒手而西了。

大老出事后,翠翠是迷蒙的,是困惑的,责任不在她,但思绪在她,任务在她。她会一个人坐在那里糊思乱想,想爷爷的去世,想母亲的事情。这既是热恋中的迷茫和愀心,也是故事结局的预照。

翠翠的悲苦结局不能归结于湘西的风土人情,不能归结于当时的某一个人,而应该是偶然性的事件,让这位女子陷入了让人同情和哀怜的境地。

三、作者心中的《边城》

《边城》反映的是湘西这“世外桃源”中发生的一件让人悲怜的故事,作者要展现的是理想化的生活环境。这不能不让人想到汪增琪的《受戒》。《受戒》写的是湘西某地和尚海明和英子之间的故事。避开理论上和技术上的不说,单单说一下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英子和翠翠。

其实,我们可以把英子看作是翠翠的童年时,英子聪明,活泼,喜欢做了和尚的海明,那完全是另“一只小兽物”。《边城》是虽然没有过多的去写翠翠的童年,但从她勤劳,懂事中可以影印出英子的某些方面。

两位湘西文化的代表大师,以他们独特笔调,完全富有个性的语言为我们展示的是湘西山水养育的两个女子的形象。我们可以说《边城》中的翠翠是痛苦中充满希望的,那么《受戒》中的英子则是在希望中的希望。英子虽然没有走到青年时代,真正的和海明相恋。就在于作者满怀希望和微笑中结尾了。小说中海明受戒后在小船上和英子的对话就更能说明这一点了: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那种天真和孩童的稚嫩都融进了,明子的小小声说:“要―――!”里面了。翠翠却没有那样的爱情经历,她只是含羞的让她的外公去做没有目的的工作。这一点英子要比翠翠更加的洒脱和开放。没有必要去预测英子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去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中,英子的爱情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因为艺术形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每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片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 6 写是一个形象。所以说小说《受戒》中的英子和小说《边城》中的翠翠的爱情故事是两种不同的爱情的结局。

但我们可以知道,真正的完美,真正的快乐应在于童年,当我们体会到做人难,做好人更难,这句话时,就有了另一种想法---英子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翠翠就是很好的例证。

说到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除了她们性格上的相似外,未来命运的猜测中的相似外,在她们身上永远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她们应该是湘西文化的代表,她们是两位大师精心塑造的对于湘西风土人情,民族民风的一种肯定,一种宣泄。除去时代的现实,来描绘“温柔,美丽和平静”的湘西现实,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一枝奇葩。

老舍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把一件复杂热闹的事写得很清楚,而没有

7《边城》中的人物创造出人物来,那至多也不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并不能成为小说。”○生活在典型的湘西平静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而且每个人物又有着多元性的特征。我们可以说是每个典型人物在每个典型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翠翠的无忧无虑的开始,经历着迷茫而辛苦的热恋,最后归结于心酸的留守爷爷的身边。顺顺的开朗和豁达也在大老死后表现的语言如“闷拳”击倒了渡船的老人。二老的热情也随着哥哥的死而冷淡,而迁怒于人。

回头来我们从《边城》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湘西文化的赞美,那只有循了作者的笔端,慢慢的来品味。

首先是渡船的老人,“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是的,没有“意义”就是没有人可以说清的意义。可见作者心中的渡船老人是何等的品质,也写出了作者对奉献的渴望,对人生平淡而充实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能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作者要让大家明白,被战争,压迫,黑暗笼罩的中国,还有一片净土,还有蕴涵着许多美好的人性美。

在对茶峒岭的描写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怀有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种“必然的期待”是生活的希望,每个艺术形象因人而不同。“一部分文学作品就是由一系

8把每列有机联系的个别形象构成的一个形象体系---都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图画。”○个人对生活的希望,“必然期待”联系在一起,就是《边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指路灯,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是有光,有热的。

“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这是作者对边城社会变故描写后,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对边城民族民风的纯朴的一种赞美,一种向往。虽然,我贯以小说以悲剧,但作者并不悲伤,因为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也不能不反映出作者对湘西的文化和风俗充满的仍然是希望,是赞美。

关于翠翠母亲的事,作者写到“到底还像青年人,说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容忍到的一件事情。摊派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不太公平!”作者写的是翠翠母亲的死,是悲痛吗?不,是哀怨吗?不。那是湘西文化的缩影,那是当地民族民风的化身,作者是应该赞美的,是应该敬佩的,是用虔诚的心来书写的。虽然翠翠的母亲只是旁带的有所交待,对于她的死,不能归于封建的礼教,社会的黑暗,应该归结于爱情,归于对爱情的希望,归结于山水养育的湘西人的个性。翠翠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越发恨心的去书写的那么惨苦。因为有“是应当把祖父先收回去,再让那个年青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应分接受那一份幸或不幸,才合理!”可以说作者对翠翠是充满希望的,毕竟这里远离了许许多多的罪恶,毕竟这里是湘西的山水养育出来的富有浓厚湘西文化底蕴的人民。

关于翠翠迷茫的描写是姑娘成熟的标志,是发展的必然,脱不了作者的着力塑造。翠翠曾想到爷爷的死,也有这样:“为一些很神秘不易具体明白的东西驰骋在她颗小小的心上” 7 的思绪万千。她的思想预示这故事的结局,也丰富了她作为恋爱中的姑娘的形象。“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这是出现在第13章的一句话。它出现在这里,而不是开头,当我读到此句时,我知道该结束了。这“温柔,美丽和平静”是山雨欲来的前兆,是故事高潮的来临,是翠翠命运急转即下的转折点。这是典型的环境烘托,典型的环境塑造,让心儿平静,再让心儿起伏不平,悲不欲生。

作者心中的湘西形象就是那座白塔,它在风雨交加中坍塌了,它在渡船老人归西中坍塌了,我们不可以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至少我们可以说老人的历史结束了。那座新的白塔又在人们虔诚的捐募中建立起来了。那是翠翠的,是茶峒岭人的,是湘西的,是作者心中的。就如作者所说:“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来的永保平安。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怜悯与同情的意思,心里软软的,酸酸的。”其实,翠翠的心,作者的心,读者的心都是“软软的,酸酸的”。“软软的”是渡船老人的死,“酸酸的”是故事的结局。但希望又在这“软软”“酸酸”的心底升起来了,因为二老“也许明天回来!”

总之,《边城》有这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但在中国文坛响有盛名,而且受到了国际的关注,曾经被译为日,英,法等版本,流于海外,针对她所蕴含的更多的艺术美,还需要再进一步的去读解,去剖析。

参考文献:

1《文学原理教程》 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300页 ○2《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12页 ○3《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120页 ○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79年 第8页 ○5高尔基《同进入文学界的青年突击队员谈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第279页

6《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31页 ○7《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32页 ○8《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第52页 ○

【 级本科毕业论文】

浅淡《边城》

―――风土孕育人性美

作者 张闯 完成时间:2010年3月

第四篇:《边城》点评

《边城》点评摘录

1、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点评:这一段可以看出老船夫与翠翠生活十分的艰苦,靠摆渡过日子。但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也更容易体现出翠翠的懂事以及她的勤劳。说明翠翠,对老船夫也是一种无微不至的照顾,帮助船夫分担责任。

2、“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也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人大了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息!”

点评会:这两句简简单单地对话,突出了翠翠的善良,细心地去呵护爷爷,对于爷爷如此年长,说服翠翠独自离开时,翠翠甚为不满,突出了她无限的关心爷爷。

3、财主母女过渡后,塞给翠翠一把铜子,翠翠当时只顾着财主女儿,忘了爷爷的规矩,等他们快翻过小山时方觉醒,仍匆匆的追上去,在山头把钱还给她们,她什么也不说,只微笑着把头尽摇,不等别人来得及说第二句话,就飞快地朝渡船跑了。

点评:这段说明在爷爷的熏陶下,翠翠不会贪财,处处与人为善,对别人也很热情,同样说明了翠翠的诚实。

4、爷爷从城里买东西回来,翠翠会抢先为爷爷搬东西;爷爷拉船回来,照规矩,一到家中就会嗅到锅中说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

点评:这一小段说明了翠翠的勤劳就如同她的善良一样,与生俱来,翠翠好像一直都在帮助爷爷,从不停止劳作。如此勤劳,这个形象怎能不惹人喜爱呢?

第五篇:边城《书评》

《边城》书评

卫法 13260107 张前

在遥远的湘西有一座美丽的小镇凤凰。如今这座小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区,沉醉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而令游客们沉酔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清幽的环境,秀美的风光,还因为那本美丽的《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一本描写摆渡老人孙女翠翠与傩送二老的凄美爱情故事。作者用朴实的写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却以悲剧告终。

小说中,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自然纯朴。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和他们相伴的还有一条小黄狗。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然而这种平淡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被打破了。随着翠翠的长大,她也慢慢的有了藏在心底的感情。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开局,当看到翠翠第一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竟误以为二老是调戏她,于是当向翠翠知道是误会时便不免吃惊和害羞,那一份淡淡情愫也就此发芽。原以为这本是一段完美的爱情故事,却因后来的诸多误会而变得曲折。直到大老下船出事后,这一段故事也就变了味。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喜欢《边城》,是因为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淳朴的人。翠翠的爷爷,大半辈子都在管理那艘渡船,却从不收取分文,因为爷爷视摆渡为自己的责任;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那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顺顺,身为掌水码头的老板,虽有些资产,却从不骄人,大方洒脱。正如书中所说,脚上有些毛病,走路难得其平,为人却不失公正;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就连那条小黄狗,友善忠诚,莫不给人留下深刻的映像。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钱,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中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可以想见,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柳永的那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这样的结局也许最让人难以释怀,可这也恰恰回归文章开始时的那种平淡。生活还在继续,淳朴的乡亲,小镇上的吊脚楼,还有热闹的赛龙舟会。这座小小的边城在以它几乎不曾改变过的方式悄悄存在着。而青年的男女们呢,他们可不想一直平淡下去,爱情的力量化作山歌夜夜在翠翠门前回荡,虽然过后依然还是要恢复平静,就像这流水一样周而往复,依旧是静静地流淌。可是,谁又能否认,那当初的美好不让人荡气回肠?

下载边城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城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城》复习资料

    《边城》复习资料 1、《边城》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展示了作品中美好的人性所处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既是“边城”......

    《边城》影评

    小镇里的情 ——《边城》 有一种爱,没有山盟海誓的证词,没有海枯石烂的承诺;有一种情,无须纸醉金迷的堆砌,无须霓虹闪烁的浪漫;有一种守侯,无论你回或不回,爱或不爱,情就在那里,不离......

    边城检测

    《边城》检测 一、正误判断,错处修改。 1.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青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

    《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读书笔记六篇导语:小说《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边城》,最为浓郁地飘绕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边城》......

    《边城》经典语录

    《边城》经典语录 《边城》经典语录1 1)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2)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3) 翠翠每天......

    《边城》教案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1 人生所追求的是什么?当这个世界刚开始自由大自然的宁静,一棵树,一枝花都那么的勃勃生机,随着人类的出现,打破了这片宁静。各个的角落出现了喧哗声,一辆轿......

    《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读书笔记1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了沈从文,之前在脑海中,记忆深处似乎有过这个人的出现。不过印象甚是模糊,似乎有听过他,似乎又没有。《边城》这一文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