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都为哪些人的逝去写过挽联唁电祭文悼词
毛泽东都为哪些人的逝去写过挽联唁电祭文悼词?
2012年03月24日 10:06:02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华微博
毛泽东一生中给许多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战士亲友写过挽联悼词和唁电祭文。这是毛泽东追怀逝者、激励生者的重要方法,言简意赅,情真意切,虽寥寥数语,却丝毫不逊于鸿篇巨制。
挽早期党内去世的同志
1922 年1 月16 日晚,黄爱、庞人铨在领导湖南第一纱厂工人要求年终加薪斗争时,被湖南警察厅厅长张辉瓒带人逮捕,第二天凌晨被秘密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毛泽东得知后,于1 月19 日从板仓杨开慧家中赶回长沙,组织领导反对湘军总司令兼湖南省主席赵恒惕的斗争。随后在船山学社两次主持黄爱、庞人铨追悼会,印发纪念特刊。此时,全国各地掀起了追悼黄爱、庞人铨,反抗赵恒惕的运动。毛泽东作挽联哀悼黄爱、庞人铨:“奋斗为众生,千古伤心是工运;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1923 年“二七”惨案发生后,湖南反动政府加紧对工人运动进行镇压。一天,陈子博身藏两枚炸弹在长沙坡子街袭击赵恒惕未果,遭敌搜捕。陈子博在一所民房的粪池内躲藏了三天,因受寒和中毒,医治无效,于1924 年1 月23 日病逝。3 月15 日,陈子博追悼会举行。毛泽东为悼念这位才华横溢、斗志坚强的早期共产主义战士,借用杜甫《蜀相》的尾联作挽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926 年10 月,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同窗四年的好友罗宗翰在私人诊所治病,由于被人在药中下毒而暴卒。为了纪念罗宗翰,1926 年冬,湖南各界在第一师范学校大礼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特撰挽联“: 羡哲嗣政教长才竟成千古;叹吾党革命先锋又弱一个。”
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去世的同志
1928 年8 月25 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分两路从湖南桂东寨出发,回师井冈山。当红四军行至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圩时,发现担任前卫的红二十八团二营营长袁崇全策动一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连叛逃投敌,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带人追回了这两个连,但王尔琢却被袁崇全双枪打中胸部,当场牺牲。杀害王尔琢的袁崇全投入国民党刘士毅部。9 月13 日,袁崇全在遂川县城至城东于田一线被击毙。1928 年10 月中旬的一天,红四军军部在江西宁冈砻市草洲上举行追悼团长王尔琢大会。会场前面摆着边界党、政机关和领导同志送的挽联,其中一副蓝底白字的是由毛泽东亲自拟就、陈毅书写的挽联:“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作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解放始方休。”
1931 年9 月15 日,红一军团第三军军长黄公略率部开赴瑞金,行至江西吉安县东固山六渡坳时,遭敌军空袭,不幸中弹而光荣牺牲。毛泽东主持了追悼会并为黄公略撰写了一幅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1933 年,时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的赵博生率三个团扼守江西南城县长员庙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消灭敌人。1 月18 日,赵博生在战斗中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毛泽东等得知赵博生牺牲的噩耗后,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致电红五军团,吊唁赵博生。唁电说:副总指挥赵博生是为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他的牺牲,永远光荣于中国苏维埃史上。中央政府表示悲悼和敬意。”
1936 年3 月,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率部东渡黄河参加东征。4月14 日,在指挥部队作战时牺牲于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前线。1943年5 月,毛泽东为刘志丹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纪念刘志丹同志。”为了纪念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刘志丹,1943 年5 月2 日,在志丹县举行刘志丹灵榇公葬仪式,并建刘志丹陵园。毛泽东为刘志丹陵园内的红星纪念塔题字。正面题写:“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碑文:“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1935 年2 月21 日,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因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伤情恶化,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1939 年8 月23 日,毛泽东为谢子长烈士墓题字并撰写挽词。题字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之墓”。挽词为:“民族英雄,虽死犹生。”1946 年2 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谢子长烈士陵园。毛泽东在延安为新建的烈士陵园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
1935 年3 月,闽粤赣游击纵队司令员古柏在广东龙川县上坪鸳鸯坑召集游击纵队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而被国民党军包围,后在掩护部队突围的战斗中牺牲。毛泽东得知后极为悲痛,给古柏亲属写信表示慰问,并题词悼念:“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愿古氏同胞,继其遗志,共达自由解放之目的。”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1935 年2 月24 日,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瞿秋白被国民党逮捕,6 月18 日在福建长汀就义。毛泽东高度赞扬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1936 年10 月,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奉命率部西渡黄河。1937年1 月,董振堂在甘肃高台县城率部与近10 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激战九天九夜。1 月20 日,高台县城失守,董振堂壮烈牺牲。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延安参加了为董振堂举行的追悼会。毛泽东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挽抗日战争时期去世的同志
1938 年10 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教科长杨兰史病逝。毛泽东题词:“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
1939 年6 月12 日,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根据蒋介石的秘令,派兵包围新四军驻湖南平江县嘉义镇的通讯处,残杀新四军上校参议涂正坤、八路军少校副官罗梓铭、司令部少校秘书曾金声、通讯处秘书吴渊及赵禄莹等多人,通讯处遭破坏,制造了轰动全国的“平江惨案”,激起各抗日根据地人民和国统区正义人士的公愤。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以个人名义送牺牲烈士挽联:“日寇凭陵,困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8 月1 日,毛泽东出席延安各界追悼“平江惨案”死难烈士大会,发表题为《用国法制裁反动分子》的演说,严厉谴责了那些投降派、顽固派在抗战队伍中闹磨擦、闹分裂的卑鄙行径。大会会场还是挂着毛泽东为惨案撰写的挽联:“顽固分子罪不容诛,挟成见作内奸,专以残害爱国英雄为能事;共产党员应该警惕,既坚决又灵活,乃是对付民族败类之方针。”
为邹韬奋写的挽词
1942 年3 月6 日,时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的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病逝。3 月8 日,毛泽东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为张浩作挽联两副:“工人先锋,战士楷模”“忠心为国,虽死犹荣”。3 月9 日,毛泽东参加了张浩的葬礼,为其执绋、抬棺。
1942 年5 月25 日,驻山西省辽县(后改为左权县)的八路军总部遭到日军合围,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总部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中弹牺牲。5 月27 日,毛泽东同朱德复电刘伯承、邓小平并转彭德怀,电文中写道:“……左权阵亡,殊深哀悼……”
1942 年11 月23 日,曾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杨松在延安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1944 年2 月7 日,时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的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3 月17 日,延安各界举行悼念马本斋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 马本斋同志不死。”
1944 年7 月24 日,邹韬奋因癌症在上海逝世。他生前曾多次向中共提出入党要求,临终前口授遗嘱,再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9 月28 日,中共中央电唁其家属,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为了纪念邹韬奋,1944 年11 月15 日,《解放日报》开辟专版发表纪念文章。毛泽东为之挥笔题词:“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1944 年9 月5 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山中烧木炭,因下雨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主席得知这个消息,万分悲痛。他为张思德题写了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9 月8 日,毛泽东又亲自出席了中央警备团在延安枣园操场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并在会上动情地作了演讲。他在演讲中用“为人民服务”概括了张思德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解放后,这个演讲以《为人民服务》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
1944 年8 月15 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将军,率主力西进,以恢复豫皖苏边区。9 月11日,彭雪枫率部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牺牲。1945 年2 月7 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彭雪枫举行的追悼大会,并题写挽词:“雪枫同志在与敌人斗争中牺牲了,全民族和全党都悲痛这个损失。为了补偿这个损失,应该学习雪枫同志的英勇精神,更加努力扩大解放区,扩大八路军、新四军,促成联合政府和联合统帅部,使日本侵略者在有效的联合打击下早日消灭,使独立民主的新中国早日实现。”毛泽东还与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共送挽联:“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怀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毛泽东还以中共中央名义送挽联一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挽解放战争时期去世的同志
1945 年10 月8 日傍晚,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周恩来的得力助手李少石,在替周恩来送民主人士柳亚子返回办事处的途中,被国民党军伤兵误伤,经抢救无效,于当晚7 时左右牺牲。毛泽东得知后为李少石题写挽词:“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党员,不幸遇难,永志哀思。”1940 年5 月,冼星海离开延安去苏联学习,并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5年10 月30 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噩耗传到延安后,陕甘宁边区各界群众举行隆重的追悼活动,《解放日报》出版“冼星海同志追悼特刊”。毛泽东于11 月为鲁迅艺术学院举行的冼星海追悼会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946 年4 月8 日,中共政协代表王若飞、政协宪草审议委员会代表秦邦宪(博古)与新四军原军长叶挺、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等一起乘飞机返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坠毁,机上17 名人员全部遇难。4月19 日,延安各界在飞机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以沉痛的心情题写挽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 ;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4 月20 日,《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向“四八”遇难烈士致哀》的祭文:“数十年间,你们为人民事业做了轰轰烈烈的工作。今天,你们为人民事业而死,虽死犹荣!你们的死是一个号召,它将加深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它将加强中国人民坚持和平、民主、团结事业的决心!你们的死是一个号召,它号召全党党员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全党党员和全国人民将继承你们的遗志,继续奋斗,直到胜利,决不懈怠,决不退缩!”《解放日报》还发表了毛泽东为“四八”遇难烈士所作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1946 年7 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的关向应在延安病逝。7月28 日,延安各界代表5000 余人为关向应举行了遗体安葬仪式,毛泽东致挽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1947 年1 月,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朱宝庭在延安病逝。1 月2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工人阶级的英雄。”1947 年1 月21 日,年仅15 岁的中共候补党员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她坚贞不屈,被敌人用铡刀铡死。8 月1 日,中共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47 年3 月25 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转移到子长县王家坪,在听取任弼时关于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介绍后,深为感动,立即挥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次题词的格式为横写版。当毛泽东得知他为刘胡兰所作的题词因战乱丢失后,于1957 年1 月12 日刘胡兰就义10 周年纪念日前,为刘胡兰烈士陵园题写了同样内容的挽词,为竖写版。
1947 年9 月12 日,续范亭在山西临县都督村病逝。续范亭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 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35 年冬亲往南京呼吁抗日,遭拒绝后到中山陵剖腹明志。全国抗战爆发后于1937 年9 月,任第二战区战动总会主任。1940 年任山西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1942 年任晋绥边区行署主任。续范亭在弥留之际致书中共中央,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9 月13 日,中共中央接受续范亭的请求,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9 月18 日,在临县都督村举行了隆重葬礼。毛泽东十分悲痛,专门发去唁电,题写挽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1948 年10 月1 日,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在东北解放军攻取辽宁义县县城后,深入战场一线,由于战场尚未打扫,不幸踏上地雷,英勇牺牲。10 月3 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签发的唁电:“朱瑞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勋卓著,今日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巨大损失。” 挽同窗好友
1915 年3 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学生易昌陶在家中病逝。此时,正值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二十一条”之际,国人大哗。5 月2 日,为哀悼易昌陶,毛泽东在悲愤交集中,结合时事,拟就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没,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5 月23 日,由校长张干、学监王季范、教员杨昌济发起,学校为易昌陶举行追悼会。6 月25 日,毛泽东致信湘生,在信中有哀悼易昌陶的一首挽诗《五古·挽易昌陶》:“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吴竹圃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勤奋读书,成绩优异,关心国家大事,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1916 年4 月,吴竹圃病死家中,时年才20 岁。毛泽东为失去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而深深悲痛。5 月,撰联挽:“吴夫子英气可穿虹,天阕早知胡不向边场战死;贾长沙胜俦堪慰梦,永生何乐须思道大数方生。”挽亲属家人
1919 年10 月5 日,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毛泽民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其母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文七妹)不幸病逝,毛泽东闻讯立即从长沙赶回韶山。10 月8 日,中秋节,毛泽东在母亲灵位前,以泪水和墨汁写成《祭母文》,寄托哀思。祭文追述慈母勤俭持家、爱抚子女、和睦邻里等优秀品质。全文如下:“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并作泣母灵联两副,其一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其二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1920 年1 月17 日,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在北京病逝,正在北京领导驱张运动的毛泽东与杨开慧、杨开智一起守灵。1920 年1 月22 日,毛泽东在蔡元培等组织下,在《北京大学日刊》发出启事,为恩师葬礼筹款,并撰写挽联:“忆夫子易帻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恨吴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1930 年11 月14 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后,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在给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的信中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 年5 月11 日,毛泽东填词《蝶峦花》,追念杨开慧和柳直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挽长辈和亲密战友
1921 年4 月底,易白沙只身一人潜赴北京,谋刺北洋军阀头目,未能得手。此后南下广州,面见孙中山,要求“组队赴北方杀贼”,未果。他顿感绝望,遂于1921 年端午节乘船赴陈献章故乡广东新会县陈村,跳海自杀,以死报国。毛泽东得知易白沙跳海后,感到十分可惜,撰写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1938 年3 月12 日,毛泽东在延安出席由八路军政治部发起召开的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讲演。并题写挽联:“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1939 年7 月3 日,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在四川乐山老家去世,享年86岁。毛泽东获悉后,同王明、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八人以世侄的名义联名送了一副挽联:“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岭,明德通玄趋往古;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1942 年7 月10 日,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在重庆逝世。7 月17 日,毛泽东电慰周恩来,电文如下:“十七日电悉。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人均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并注意以后在工作中节劳为盼。”
1943 年3 月16 日,蔡和森和蔡畅的母亲葛健豪病逝于湖南双峰石板冲,享年78 岁。毛泽东在延安得知蔡母逝世的消息后,对这位伟大母亲深表哀悼,提笔撰写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1944 年2 月15 日,朱德的母亲在四川仪陇病逝,终年86 岁。噩耗辗转传到延安,在延安纪念“三八”节的大会上,蔡畅宣布了朱母钟太夫人逝世的消息,号召妇女学习她劳动终生和勤俭持家的精神,4 月10 日,毛泽东出席延安各界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的追悼大会,并题写挽联、挽词:“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1963 年12 月16 日,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亲密战友罗荣桓元帅在北京病逝。噩耗传来,毛泽东极为悲痛,一直沉浸在对战友的哀思之中。为了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奋笔疾书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挽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鶠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 挽民主进步人士
1936 年10 月19 日,鲁迅因肺结核在上海逝世。10 月22 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中央与南京国民政府电》,并向鲁迅的夫人许广平致唁电。电文中说:“中华民族失去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的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1956 年,鲁迅的遗骸从万国公墓迁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之墓”。
1939 年7 月21 日,威震冀东平原的抗日名将杨十三,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溘然长逝于山西省屯留县,毛泽东特为杨十三撰写了一幅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1941 年9 月,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张季鸾在重庆病逝。重庆各界定于9 月26 日举行追悼大会。9月18 日,在延安的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等五人致电重庆,表示吊唁。电文说:“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借达哀忱。”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化工实业家范旭东带着技术人员迁入四川,兴办制盐制碱工业。范旭东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前夕,拟新建扩建10 个化工厂,遭到国民党政府拒绝,因愤懑于1945 年10 月4 日猝然逝世。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闻讯后,题写挽词:“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1946 年7 月11 日,先后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常委的李公朴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枪击后牺牲。7 月13 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深表哀悼:“惊悉李公朴先生为反动派狙击逝世,无任悲愤!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是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全国人民必将以先生之死为警钟,奋起救国,即以自救。肃电致唁。”
1946 年7 月15 日,李公朴追悼大会在云南大学举行。为了安全,大会没有安排闻一多发言,但他毫不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扼杀民主运动的罪行。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揭露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真相。散会后,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壮烈牺牲。7 月17 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西南联大请转闻一多家属,深表哀悼。电文说:“惊悉一多先生遇害,至深哀悼。先生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今遭奸人毒手,全国志士必将继先生遗志,再接再厉,务使民主事业克底于成,特电致唁。”五天之内,爱国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先后遇害,毛泽东再写挽联:“继两公精神,再接再厉争民主;汇万众悲愤,一心一德反独裁。”
1946 年7 月24 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家中突发脑溢血病逝。第二天,毛泽东与朱德联名致电陶行知家属:“先生为人民教育家,为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革事业奋斗不息。忽闻逝世,实为中国人民之巨大损失。特电致唁。”8 月10日,延安各界2000 余人为陶行知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1947 年12 月11 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在陕西绥德县义合镇病逝。1948 年2月25 日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题挽词:“李鼎铭先生与其他许多和李先生一样的开明绅士,在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斗争的困难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者进攻中国时期,在美帝国主义者援助蒋介石匪帮举行反革命内战时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蒋介石独裁,赞助人民革命战争,同情消灭封建制度,实现土地改革的真正爱国的民主的开明绅士,无论过去与现在,都是中华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一分子。对于李鼎铭先生的逝世,表示我们的悼念之意。”并撰写挽联两副:“老成谋国与本党合作无间;民主参政襄边区建设有成”“抱正义感反独裁反内战反卖国大声疾呼为救国;以责任心倡精兵倡简政倡生产睿思远虑建边区。”
1947 年3 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杜斌丞在西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0 月7 日就义。1948 年10 月7 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杜斌丞殉难一周年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1948 年冬天,解放军琼崖军区司令员冯白驹之兄、中国民主同盟港九支部主任委员冯裕芳,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由香港来到东北解放区,准备参加新政协,不料到沈阳后宿疾加剧,于1949 年1 月27 日病逝。1 月30 日,毛泽东电唁哀悼。电文说:“裕芳先生不幸因病逝世,曷胜哀悼。特电致唁,尚希节哀。”
挽国际友人
1939 年10 月28 日,白求恩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前线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不慎被手术刀割破。后来手指伤口发炎,炎症加重,他不顾伤痛和高烧,仍坚持战地救护,后因感染中毒,炎症恶化为败血症,于1939 年11 月12 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12 月1 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白求恩大会。毛泽东献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 月21 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一书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这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名篇《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还为白求恩题写挽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1941年,毛泽东又将此题词书录给延安中国医科大学。
1942 年12 月8 日晚,柯棣华因劳累过度,癫痫病严重发作,抢救无效,于9 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病逝。1942 年12 月29 日,毛泽东为柯棣华撰写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1945 年4 月12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病逝。4月13 日,毛泽东和朱德委派叶剑英、杨尚昆到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哀悼。同日,毛泽东、朱德合署致电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罗斯福总统不幸逝世,我们谨向美国人民及总统遗属表示吾人之深切吊唁。举世均将沉痛此损失。”
1946 年6 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不幸病逝。6 月4 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唁电说:“对于苏联最高苏维埃前任主席、中国人民的挚友加里宁氏的逝世,谨致哀悼之忱!”
1949 年7 月2 日,保加利亚总书记、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季米特洛夫在莫斯科病逝。7月3 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唁电:“惊悉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季米特洛夫同志因病逝世,不胜哀悼,特电致唁。”
挽国民党爱国人士
1936 年冬,绥远傅作义部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奋起抵抗日本关东军支持指挥下的伪蒙古军的进攻,收复了百灵庙、大庙等地。绥远方面定于1937 年3 月15 日召开阵亡将士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于3月13 日致电傅作义、赵承绶并转绥远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电文中说:“诸将士英勇杀敌,成仁取义,伟大之精神足以昭示后世,风励全国。泽东等追念国殇,同深恸悼。”
1940 年3 月5 日,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在香港病逝。3 月7 日,毛泽东在延安给蔡元培家属发出唁电:“ 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谨电驰唁,尚祈节哀。毛泽东叩。”
1940 年5 月16 日,时任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在枣宜战役中牺牲于湖北宜城南瓜店。1940 年8 月15 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举行追悼张自忠大会。毛泽东敬送挽词:“尽忠报国”。1945 年10 月,毛泽东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时,还亲自到张自忠家看望慰问。1940 年9 月26 日,国民党元老徐谦在香港病逝。弥留之际,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念,留言:“国难非团结一致不能成就。政治非根本澄清,国家永无清明一日。”其时正值国民党加紧反共、秘密策划皖南事变前夕,山雨欲来,毛泽东挽徐谦一联:“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而今正是新阶段;死生同慨,团结须进步,岂能再抄旧文章。”
1941 年8 月11 日,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兼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顾问事务处处长的张冲在重庆病逝。8 月13 日,毛泽东等致电张冲家属,进行吊唁:“惊闻淮南先生逝世,至深哀悼,特电致唁。”并题写挽联:“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1941 年日军侵占东南亚,1942 年3 月国民党戴安澜将军率第二○○师远征缅甸,抗击日寇,戴师抗击五倍之敌,以伤亡800 勇士的代价,歼敌5000 有余,成为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1942 年5 月在率师返国途中戴将军遭日军伏击,身受重伤,不幸牺牲。毛泽东书写挽诗《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汤沙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3 年5 月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代理主席、主席等职的林森因车祸受伤,8 月在重庆逝世。8 月4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林森治丧机关唁电:“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悼同深,谨此致唁。”1948 年7 月,冯玉祥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准备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在中共的周密安排和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冯玉祥全家登上苏联客轮“胜利”号回国。9 月1 日,客轮航行至黑海敖德萨港附近时,突起大火。冯玉祥及其小女儿冯晓达遇难。9 月7 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李济深并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冯玉祥夫人李德全,表示哀悼。给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电文是:“惊悉冯玉祥先生于归国途中不幸遇难,不胜震悼。冯先生连年为民主事业奔走呼号,此次归国,对于中国人民民主事业,定多贡献,今忽遭此意外,实为国家民族之损失。特电致唁,并致哀思。”在给冯夫人李德全的电文中说:“惊悉冯玉祥先生及令嫒不幸遇难,至深痛悼。冯先生致力民主,功在国家。尚希勉抑哀思,并为实现冯先生遗志而奋斗。”1949 年9 月1 日。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于冯玉祥逝世一周年之际,在北平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冯玉祥将军逝世周年纪念谨致悼意。”1953年10 月15 日,冯玉祥骨灰安放仪式在新建的泰山西麓陵墓前隆重举行,毛泽东得知后又送挽词:“冯玉祥将军逝世谨致悼意。”
纪念碑文
1934 年1 月15 日,毛泽东为瑞金革命烈士纪念塔题词,全文如下:“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伟大的战斗中,许多同志光荣的牺牲了!这些同志牺牲,表现了无产阶级不可战胜的英勇,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础。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正在踏着这些同志的血迹前进,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1937 年4 月5 日,毛泽东、朱德特派林伯渠参加祭黄帝陵的民族扫墓典礼。毛泽东起草的祭文全文如下:“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1938 年7 月7 日上午,延安各界举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并举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出席大会,敬献挽词:“抗战到底,浩气长存”。并在大雨中领导进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在哀乐声中为死难者敬献花圈。1945 年5 月1 日,毛泽东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5 年6 月17 日,中共七大代表及延安各界人士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毛泽东为死难烈士题写挽联:“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永与人民同垂不朽。为胜利而来,为胜利而去,我们的任务是向胜利勇往直前。”毛泽东主祭,并献挽词:“死难烈士万岁”。公祭时,毛泽东讲话,其中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延安人民的代表联合在这里开一个追悼大会,追悼几十年来中国革命队伍在各个战线上所牺牲的人。”另一句是:“我们今天的公祭可以一直上溯到一八四○年平英团那些英雄们,也祭奠他们。”
1945 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军民为纪念在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广大烈士,决定建立一座陵园。毛泽东应邀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
1946 年10 月,毛泽东邀为冀南抗战史编委会编辑的《冀南解放区烈士英名录》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
1949 年6 月,毛泽东为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题词:“ 革命烈士纪念塔”。1949 年9 月30 日下午6 时,毛泽东出席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并宣读自己起草的纪念碑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