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0: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重点是隋文帝和大运河,难点是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及其作用。课堂的环节很流畅,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到位。针对重点内容大运河,设计的动手绘图,使班级的气氛进入高潮。同学们很认真的绘图,在他们认真的神情里,我看到了希望。使得本课重点突出。为突破难点设计了两个小组探究活动,大家积极的参与,结论很快得出。当对人物隋炀帝进行评价时,班级一团糟,无法控制。我刚提出评价历史人物隋炀帝,话音未落。有同学说;功不可没。还有同学站起来说:奢移腐朽,贪图享乐,穷兵黩武,暴君一个······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各自寻找论据证实自己的论点,非常认真。我在一旁静静的看,无心也不想制止他们。一会儿,在他们的争论中,就把隋炀帝的功和过罗列的很清晰。

本课留有遗憾:

1、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在课上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也没有时间给予总结。

2、繁盛一时的隋朝这课。在课堂上“繁盛”体现的充分,而“一时”并没有充分阐释。

第二篇:《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根本条件。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以上思想,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应当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

2.知识传授:

(1)隋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2)开皇之治的内容:设置三省六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改革选举制度。(3)隋朝的大运河。(4)隋炀帝评述。

(5)隋末农民战争概况。3.能力培养:(1)分析隋炀帝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2)思考隋朝为什么成为一个短暂的、而又繁盛一时的王朝,培养辩证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绘制大运河简图。

4.情感教育:(1)正确认识安定团结是经济发展的条件。(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隋朝大运河、隋炀帝评价。2.难点:隋炀帝评价。

3.本课讲述一个完整的封建王朝,内容头绪繁多。在教学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知识间的联系与过渡,给学生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

【教学准备】

1.绘制《隋朝疆域图》,中间隋朝疆域处镂空。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在相应的位置上书写高丽、东突厥、西突厥、琉球。计量好黄河、长江、长安、洛阳、涿郡、余杭、江都的位置,便于使用时书写在黑板上。

2.用透明塑料片制成与上图比例尺相同的《大运河图》。运河及各水系要尽可能准确鲜明。

3.制标志农民起义的小火炬若干。其中两个应标“长白山”和“瓦岗军”。4.指导学生讨论的若干小题,最好写在小黑板上,届时悬挂使用。5.课堂使用的彩色粉笔、图钉、塑料胶带。【板书设计】

说明:这是理想板书设计的最后完成状况。

1.左为两张重合使用的图,建议如法制作使用。

2.中间为正式板书,最初写时注意用字和位置,便于最后整理。建议合理使用彩色粉笔。3.右为副板书,内容多少或写法有相对的自由。【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统一南北

讲述过程中挂绘制的《隋朝疆域》图。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副板书:“随”。然后擦去“走之”。

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

由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

在框图的相应位置标写“ 长安”。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

板书:(581—589—618)提问:隋朝的疆域四至。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他不仅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而且开创了繁盛一时的开皇之治。

板书:文帝杨坚开皇之治

文帝即位以后,实行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是尚书、内史、门下,分管全国政务、起草政令和审核政令。三省长官都称宰相,分工负责,互相牵制。

板书:中央设三省六部

六部为吏、礼、兵、刑、民、工,在尚书省领导下分管各类具体工作。六部的制度被以后各朝沿袭下来。

副板书:吏、礼、兵、刑、民、工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民部为户部。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明清只保有六部。板书:地方减为州县两级;

在地方,精简机构,把原来州、郡、县三级管理减为州县两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板书: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同时,改革人才的选拔举荐制度,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个人努力参政。这样,不仅有利于把真正杰出的人才选拔出来,也把选吏的权力由士族手中集权到中央。以后各朝相继沿用科举制。读书做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

隋文帝的改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有重大建树。581~600年,他的年号叫“开皇”。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比较清明,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20年间,社会财富增长,国家控制人口翻了一番,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隋文帝毕竟是封建帝王。他贪得无厌,长安、洛阳一带的大仓库已经堆满粮食和布帛,仍旧向人民征收财物。他晚年刚愎自用,崇信佛教,营建华丽的仁寿宫。

604年,隋文帝去世。隋炀帝杨广即位。板书:

二、隋朝大运河。

把用透明塑料片绘制的《大运河》图贴在框图内,标明洛阳、涿郡、江都、余杭。605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农民,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市,南

至余杭,今杭州市,以洛阳为中心,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

指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大运河示意图,识别河段和城市,指出广通渠不属于大运河。板书:

三、暴君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对重新统一有功,率兵灭陈。平日伪装仁孝俭朴,讨文帝的欢心。

隋炀帝即位后征发数百万人开凿大运河,人民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这项工程受惠当时,又造福后世。历史上对开凿运河一事,仍以肯定为主。

为了满足骄奢的欲望,他下令营造东都洛阳,建造豪华的宫殿,每日役使民工200万人。大运河修通后,他多次乘龙舟由洛阳至江都。随行船只5000多艘,绵延200余里。光拉船的纤夫就有8万多人。沿途还得迎送,准备供品和生活用品。各州、县人民疲惫不堪。

从612年起,他连续3年对高丽战争,进攻都失败了。最多的一次用兵100万。供应装备和粮食的民工有几十万之多。

据历史记载,隋朝户数890万,人口约4000万。服劳役和兵役的劳动人民经常有三、四百万人。无休止的征发使千千万万农民离乡背井,大量土地荒芜。或者死于战争、劳役,或者死于饥寒交迫。人民忍无可忍,终于举行大起义。

板书:

四、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的暴政,无限制地征发徭役、兵役,终于导致了全国规模的人民大起义。611年,山东长白山王薄率先领导起义。

在各地响应的起义中,以河南瓦岗军最有名。领袖前有翟让,后有李密。他们大败隋军主力,围攻东都洛阳,号召天下人民反隋。他们在文告中谴责隋炀帝的罪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河北窦建德和江南杜伏威也很有名。

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瓦岗军最强盛时有几十万人。贴起义标志火炬。

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

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

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3.课堂讨论

给学生约5分钟时间看书,重点在“暴君隋炀帝”。导读提问: 1.隋炀帝是隋朝第几代皇帝?在位时间是何年? 2.隋炀帝是暴君,暴在哪里?

3.他下令修大运河,完成了科举制度,可以将功抵过吗?

4.秦朝与隋朝,秦始皇与隋炀帝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完全相同? 5.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光用好或坏可以说清楚吗? 整理板书

组织学生小讨论。做结论。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但是,我们并不因此否定隋炀帝做过的一些好事。率兵灭陈,完成统一。这主要是隋文帝的功劳。他下令开凿大运河。广大人民群众是修运河的英雄。他在位期间,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历史地评价人物,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功与过的界限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的人民利益。对一个人的最后评价,要看主流和方向,比较功与过。

隋炀帝即位之初,以功为主,修通了大运河。以后滥用民力,成为罪恶罄竹难书的大暴君。最后被人民起义所推翻。

4.课堂小结

请同学看课本第7页,重点提示。

我们今天讲了隋朝。581年杨坚代北周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重建统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开始了。

隋文帝杨坚是位杰出的皇帝,他勤于政事,崇尚节俭,设置三省六部,精简地方政权,开始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他在位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杨广下令凿通大运河。涿郡、洛阳、余杭三点,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勾通海、黄、淮、江、钱五大水系,全长四、五千里。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唐朝人写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隋炀帝并非因运河亡国,而是残暴地滥用民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们辛勤劳动、创造了社会繁荣,开凿了大运河。他们英勇斗争,推翻暴君隋炀帝,使以后的几代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不得不宽政爱民。当时,人民起义的杰出代表是瓦岗军。

边讲边指板书和地图。

第三篇:《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

(1)

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2)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北京市东城区教科研中心王富友)

参考资料

关于扬州的琼花

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的传说,在我国古代笔记小说和演义中,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宋朝人写的《海山记》《大业拾遗记》,元朝人写的《隋炀帝纤龙舟》和明朝人写的《隋炀帝艳史》《说唐》和《隋唐演义》,皆讲到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看琼花的故事。琼花是一种奇特而稀有的名贵花卉,从北宋以来有许多著名文人在诗文中赞颂过它。宋代名诗人王禹的《后土庙琼花》诗序说:“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云。”北宋另一名人韩琦也有诗曰:“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因为此花天下无双,欧阳修曾在此花之侧,筑有“无双亭”以为纪念。至今,在扬州还有叫琼花观的地名,据说那里就是当年隋炀帝看琼花的地方。近年,扬州著名古迹平山堂留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异花,民间仍呼为琼花。

隋炀帝下扬州所乘龙舟

关于隋炀帝所乘龙舟,历史记载颇多,以隋代著作郎杜宝的《大业杂记》所记最详:“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朱翠,雕镂奇丽,缀以流芳、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其引船人,普名‘殿脚’,一千八百人,并着杂锦、采装、袄子、行缠、鞋袜等。”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显然是不对的。古今史家对此有诸多分析。学者郭志坤对此分析说:“将‘想游玩江都’视作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唯一动机,那是失之偏颇的。”他认为:“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本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统治。”(《隋炀帝大传》)。这和课本上所表述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相同。

隋朝的建立

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七八岁,大权落到外戚杨坚手里。581年二月,杨坚发动政变,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都城仍在长安。次年,隋文帝在旧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名为大兴城。583年,迁都大兴城,习惯上仍称长安。隋炀帝即位,以洛阳为东京,后改称东都。朝廷百官常驻东都,东都成为实际上的首都。

隋文帝

隋文帝(541—604),名杨坚,汉族,父亲辅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封隋国公。杨坚袭父爵,历任北周朝廷要职。其女为周宣帝皇后,他成为静帝的外祖父。建立隋朝以后,隋文帝实行一系列改革,统一南北。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581—600)和仁寿(601—604)。开皇年间,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他本人勤于政务,崇尚节俭。在我国古代,隋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晚年崇信佛教,营建华丽的仁寿宫。文帝有五子,先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杨勇好学,性情温和,但不够节俭,后被文帝废为庶人。立次子杨广为太子。

隋灭陈,南北统一

588年春,隋文帝下诏伐陈,十月,命太子杨广率大军五十多万人,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守江军队一再飞书告急,陈后主荒淫纵欲,与大臣“奏伎、纵酒、赋诗不辍”。第二年正月,隋将韩擒虎、贺若弼分别率军渡江,陈大将任忠投降,引隋军入陈都建康,俘虏了陈后主及其文武大臣。陈朝灭亡,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隋统一南北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两个重要历史条件:

1.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在经济生活和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这些民族的名称,逐渐消失于史册。南北政权使节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2.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多,双方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迫切要求结束分裂局面。

陈后主

陈后主(582—589年在位)名陈叔宝,陈朝末代皇帝。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腐化,整日与妃嫔、文臣宴游。隋朝大军南下,建康陷落,他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大声呼喊要他们投降,他们就是不肯出来。隋军威胁要向井里投掷石块,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后来病死于洛阳。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据说就是今天南京鸡鸣寺山坡下的一口井。

隋朝疆域

隋继承北周的疆域,灭陈以前,统治地域包括长江以北的全部地区。隋初,南方存在两个政权,一是建都于江陵(今湖北荆州)的后梁,一是陈。后梁民少国弱,本来就是附属北周的傀儡政权。587年,隋废后梁皇帝,后梁亡。隋灭陈以后,又拥有江南广大地区。隋朝极盛时期的疆域,东西9300里,南北近15000里,东南临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北至今天内蒙古杭锦后旗西。课本上的地图反映了隋朝的疆域形势。

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581年,隋文帝即位不久,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权力。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其中,尚书省管的事最多,为此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事。三省的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yè,仆射是尚书令的副手),纳言(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内史(内史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务。六部的最高长官称尚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形式上是继承汉魏旧制,实际是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可以防止外戚大臣专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

隋初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北周时,设置郡县很多,“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形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庞大地方行政机构。583年,隋文帝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地方机构,撤消境内五百多郡,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同时,还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这就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北周后期赋役繁重,农民大量逃亡,至隋朝建立时,这种状况仍在继续。仅山东地区逃避徭役的,就有十之六七。隋朝兵源和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583年,隋文帝接受宰相苏威的“轻徭薄赋”建议,对赋役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1彼醵谭役年限,把成丁年岁由18岁改为21岁,使丁男少服三年的徭役和兵役;2奔跎俜役天数,丁男每年服役时间由一个月改为20天;3奔跎俑乘埃丁男每年纳绢一匹(四丈)改为二丈。此外,隋文帝还多次因灾害下令减免赋税。赋役负担的减轻,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隋文帝后期经济的繁荣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隋朝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耕地面积大量增加,隋初为一千九百多万顷,二十多年以后,增加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农作物的产量增长较快。隋文帝即位之初,府库空虚。十多年以后,政府的府库已容不下各地征调的绢帛,而需要建立新的府库。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用尽。正如《贞观政要·辩兴亡》里所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朝仓库的丰实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

隋文帝提倡节俭

历代封建皇帝中,隋文帝是特别重视节俭者之一。他即位之初,就宣布“犬马服玩,不得献上”。对于以布袋进干姜,以袋献香料的官吏,都认为是浪费,大加斥责。《资治通鉴》中称他:“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如下页示意。

1.通济渠。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四十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名广通渠,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它位于渭水之南,是为解决渭水多沙、深浅不

一、行船不便的问题而开挖的,长三百多里。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不仅长度居世界第一,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大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大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学术动态

对隋朝二帝的新评价

对隋朝文帝、炀帝,近年来学术界的评价,更趋于客观公正。对文帝的评价,以往肯定者居多,《隋书》中以魏征对隋文帝评价最高,说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近年一些史著在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隋文帝晚年的奢费和政治的失误,如诛废功臣、听信谗言、用法严峻,认为隋朝的“乱亡之兆”虽然成于炀帝,但在文帝时已开其端。对于隋炀帝,近年来史学界一变过去只片面地认定他是不折不扣的暴君的评价,认为他虽有残暴荒淫的一面,但营建东都洛阳和开通大运河两项工程意义非同小可;改革官制和创设科举进士科,为中国中古社会的历史转变提供了制度上的准备;而安边拓境、重开丝绸之路等举措,则力图使隋朝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值得青史一书。因此,隋炀帝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决非“秦二世”者流所可比拟。见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

图画说明

隋炀帝从运河南下游扬州

导入框中的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南下游扬州图,是一幅想象画,作者李惠乔。画面描绘了隋炀帝为了享乐和炫耀武功,多次从洛阳乘龙舟巡游江都。龙舟长200尺,高45尺,有四层楼、一百多个房间。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都装着金、玉等珍贵物品。下层是宦官内侍住的地方。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等,分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用来拉纤的壮丁有八万多人,还有大队骑兵夹岸护送。这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前后长达二百多里。隋炀帝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珍贵的食品吃不完,就挖坑埋掉。巡游队伍所到之处,百姓倾家荡产,怨声载道。

隋朝劳作俑

1959年,河南安阳北郊张盛墓出土了隋朝劳作俑和一些生活用具的模型。劳作俑也叫仆侍俑,他们手中拿着瓶、盘、盆、碗、镜、勺等各种用具,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景象。课本插图的劳作俑是其中的一个,也叫执箕俑。陶俑头梳平髻,面庞清秀,乌发朱唇,身穿窄袖短衫,长裙曳地,裙带系于胸前下垂,双膝跪坐,双手捧着一个簸箕,低头,眼睛注视着旁边的陶磨,好像正在辛勤地为主人劳作。劳作俑是研究隋朝生活起居的珍贵资料。

第四篇: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及反思(模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教学创新尝试:

启发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互动授课

(一)、南北重归统一

1、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

2、生答: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

3、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思考后回答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问: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 2:粮仓丰实。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 “大运河的开通” 并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

2、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3、(1)、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回答:“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2)、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4、分组讨论: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1)、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2)、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 “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3)、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三、课外延伸:比较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功过。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习题,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五、课堂小结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学习后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隋朝的统一:581年建立;589统一

2、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目的、作用

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尤其是里面的一些具体环节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的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五篇: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示例3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三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怎么样统一的。什么是开皇之治?开皇之治的主要内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削减地方的机构,改革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作用。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隋炀帝是怎么样的一个暴君,隋朝是怎么样灭亡的。2.能力培养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考“隋为什么成为一个短暂的王朝?”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隋炀帝在历史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提高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

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至今值得我们骄傲。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三)课前准备

学生要先预习课文,然后在互联网上查 找关于大运河的资料,把它的图片找出来。

教师把有关隋文帝的图片和资料整理出来,以及多媒体和课件的。

(四)教学创新点

把隋文帝和隋炀帝进行比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素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皆因暴政而亡。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繁盛一时的隋朝_教学设计_教案(合集)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合作式)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三_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怎么样统一的。什么是开皇之治?开皇之治的主要内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削减地方的机构,改革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作用。......

    历史课的体验和探究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

    历史课的体验和探究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 [教学设计] 本课的重点是大运河的开通及隋朝灭亡的原因。因此,在这两处设计学生活动比较多,其他地方还是以教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范文大全)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打造自学、导学、互学、拓学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小组学......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小山中学 柴新秀 打造高效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小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