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白茅根散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0:3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忆深处白茅根散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忆深处白茅根散文(大全)》。

第一篇:记忆深处白茅根散文(大全)

中药课上,老师突然出了一个语文题:“打断骨头连着筋”,找一个意义相仿的成语。

老师突然发问,同学们有点蒙。不过,几分钟后像死鱼翻身,活泛了起来,一扫课堂的沉闷。有的说“骨肉相连”,有的说“唇齿相依”,有的说“牵藤挂角”,还有的说“蛇鼠一窝”“狼狈为奸”……说的老师也笑了起来。

等同学们笑够,老师清了清嗓子,大声说:“拔茅连茹”。所有人都惊异地望着老师,不知老师口中说的是哪几个字。看着同学们疑惑的目光,老师转过身,坚韧地在黑板上写了出来。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拔茅连茹”这个词。它的生僻让我感觉到在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即使我穷经皓首也难窥门径。老师接着解释,“茅”是茅草,就是山上、田埂长的那种草。“茹”,根之相连者。这儿指茅草根相互勾连的状态。老师说,自然界是奇异的世界,花草树木各有秉性,有的喜欢孑然独行,有的愿意抱团奇暖,有的则若即若离,彼此眺望。而茅草,就是拔起一棵带出一团来。古人将这个情状叫做“拔茅连茹”。老师还说了一句现在也算“鸡汤”的话:“当医生和做人一样,千万不能一根筋。拔茅连茹,生活远比故事复杂。”

“生活远比故事复杂”。老师将“拔茅连茹”转换另一种意义,真是金玉之言。老师后来还说了啥,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是知道当年老师讲中药课,喜欢从故事生发,让枯燥的中药也充满性灵。

那天,老师因为要讲“白茅根”而作了上面一段开场白。现在,我回述当年的情景,仿佛发生在昨天。昨天,我们多年轻。

在中药这个大家族中,白茅根并不高大上!当我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并学会采摘了。当年,我所成长的乡村,垅头上,渠道边,水沟,河堤,只要是稍微爽水的地方,都有这寻常物,只是土话并不叫白茅根,而是叫“沙根”。白白的,脆脆的,水灵灵的。那是埋在黄土中的微型“甘蔗”,方寸一节,搓去薄衣,柔白似雪,嚼在口中,甘甜清滑,津汁如饴。相信每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记忆中都有它。在它的上面,就是一蓬蓬葳蕤的草,白茅。白茅不止根可食,苗还可啜。早春时节,嫩叶破土而出,布地如针,针心茸白如絮,嚼在口中,鲜嫩绵柔,俗呼“抽茅针”。春天茅针,秋天沙根,在遥远的从前,在漫长的日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温暖了我们童年的单调和冷色。

中药教科书讲,白茅根性味甘、寒,归心、肺、胃、膀胱经。主要功效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凡是因血热引起的各种出血证包括吐血、咯血、尿血、女子妇科出血、皮肤肌肉出血(紫癜)都可以用,它还有清热利尿的作用,对泌尿系感染效果特别好。前人总结,白茅根味甘不碍胃,性寒能养阴,利水不伤津。基本没有毒副作用,如果可能用鲜品最好,量还要大(30克以上)。古人说,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物薄”则力小,量大才有劲道。

张锡纯(1860年-1933年)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中医泰斗,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我国第一家中医医院就是他1916年在沈阳创办的。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可以说是最早的中西医结合著作,在近现代影响深远。主席1956年提出“中西结合”的口号,多少受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启发。张是河北盐山县人,早年在家乡行医,民间有个他用白茅根治病的传说故事,很有见地:话说有一年冬天,邻村一个二十来岁的后生得了水肿病,肚子肿的像抱了一个大瓦罐,不仅不能躺下,还影响呼吸,难受得要死。家里找了很多名医都摆手。那时张还不出名,最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请他上门。张问小伙子最不舒服的是什么,小伙子说,又热又尿不出来,越是尿不出来越气短。张看了以前医生开的方子,都是利水药。仔细把脉,发现病人六脉细而数(中医认为,细为阴虚,数为有热),心想这是久病阴虚,阴不敛阳,虚阳浮越于上呀?急忙叫其家人,到野外刨开冻地,找出新鲜的白茅根,加水三大碗,煎为两碗做一天量,徐徐当茶饮,又用车前子数两,炒至微熟,当瓜子嚼。晚上醒了也不间断。这小伙子就这样搞了一夜,喝了两碗药,吃了车前子七八钱(一钱等于三克),感觉小便通畅,能尿出来了。可腹部按着还是硬而胀,他又找来葱白三斤,切成细丝,醋炒至微熟,趁热用布裹在肚脐上热熨。如果凉了,再加醋炒热,就这样熨了一晚上,一夜小便十余次,病情转危为安。

故事在流传中可能不断添油加醋,让神奇变得更神奇,但白茅根清热利尿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然,白茅根中空有节,与尿管的形状相仿,符合中医的取类比象逻辑思维,历代本草将其列为利水要药。葛洪《肘后方》说,虚后水肿,白茅根合赤小豆,“赤小豆主肾水之心谷,藉茅根之明丽,釜底燃薪,吸呼肺气,营卫乃将,水道乃行也。”张锡纯这个案例基本也是这个道理。焦树德先生在《用药心得十讲》中对白茅根家族作了个总结,大意是生茅根偏于清热、凉血、利尿(鲜用更好);炭茅根止血效果好(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简单说药物炒黑为炭);茅针偏用于外科,能溃破疮疡脓肿(那个“针”是不是很尖啰?);白茅花治吐血衄血优于白茅根(花类药物轻,主要作用在人体上部。也是一种取类比象)。甚至,茅草叶也有治疗作用,古书记载屋上败茅,苦平无毒,治痘疮溃烂,难靥不干,择洗焙干,为末掺之(撒在疮面上);妇人阴痒,与荆芥、牙皂等分,煎水熏洗等等。不夸张“茅”全身都是宝,至少并非一无用处。

晚年的杜甫,寄居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顿足嚎啕中有个心愿,生得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都有落脚处。杜甫的心愿很实在,茅虽贱物,能遮风挡雨。看来住房问题,不仅现在是问题,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问题。

第二篇:记忆深处

记忆深处

今天是秋氏集团千金秋意涵的生日,即使只是一个生日而已,却不得不办得如此盛大,秋意涵不得不自嘲:难道这就是有钱人的特别之处么,连和家人好好吃顿生日饭的机会都没有。秋意涵并不愿意和那些嘴脸多接触,现在一个一个来奉承自己的不就是因为秋氏集团的含金量。但是一个好的生意人是不会把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的。“意涵,生日快乐!”章氏集团的董事长章啸天笑着和秋意涵打招呼。“谢谢,章伯伯能来,意涵真是受宠若惊。”即使现在心里已经百般不耐烦,但是秋意涵还是一脸笑意的和他聊天。“云龙有你这个女儿真是让人羡慕啊,不仅长得美,还把秋氏集团打理得一番风顺,哪像我那个不争气的儿子,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乐。”章啸天打趣道。“章伯伯妙赞了,意涵还要多向章伯伯和其他叔伯们学习呢!”秋意寒笑着应付章啸天的话,确实,现在秋氏集团的事业基本上都是秋意涵这个总经理在打理,董事长秋云龙,也就是秋意涵的父亲已经占居幕下,虽然是占居幕下但实权还是没有交到秋意涵的手上。父亲打得什么主意难道她还不清楚么,秋意涵讽刺的笑笑。章啸天终于把目光所在了她父亲身上,终于摆脱了宾客的秋意寒随意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正当她端起一杯酒准备喝的时候,四周突然陷入了黑暗。十年前那晚的场景又在这个屋子重现。年幼的秋意涵看着母亲在阳台近乎疯狂的样子,她好害怕,害怕母亲会离开她,她不停地求着父亲救救母亲,放过母亲,求父亲不要再刺激母亲,可是父亲仍然无动于衷。“想死你就快点死,不要在这里浪费我的时间。”秋意涵不敢相信这句话是从父亲口中说出来的,可是她还来不及质问父亲,母亲就从阳台跳了下去,她跟着父亲下了楼,看到母亲躺在地上,地上的血太多,染红了母亲的衣服,她想把母亲抱离那块血泊,那母亲就不会继续被血弄脏了,可是她抱不动,后来父亲把她拉开,关在了房子里。等她出来时便再也找不到母亲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候,母亲现在正浑身是血的躺在院子里,“妈咪,妈咪掉下去了,我要去找她。”秋意涵喃喃自语,不知不觉她已经来到了母亲当初躺的地方,“好多血,妈咪你起来好不好,小涵带你去洗香香啊,洗干净你就醒来好不好。”可是抱在怀里的母亲变成了血水,意涵看着自己的双手满是血,“妈咪,妈咪,意涵手上好多血啊,你快出来,我们去洗香香好不好,不要跟意涵玩游戏了,对,母亲一定躲在这块土里。”意涵不停的用手刨开土壤。仲霖本来是要到花园透气的,可刚出来就看到一个女子在那里喃喃自语,听不清她到底在说什么,可是看到她用手开始刨土,看着她伤心的眼泪和疯狂的样子,一向不管闲事的仲霖慢慢地走向了她,双手也不听指挥的抱住了她。“乖,不哭,不哭”。“妈咪,是你吗,妈咪,我就知道你还没有离开我,可是小涵身上好多血,是你的血,小涵好害怕。”“小涵”仲霖觉得这个名字好像再哪听过,再低头看了看她的长相。这不是今天的寿星么,嘴角不禁出现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现在这个弱不禁风、一碰就会碎的瓷娃娃和先前那个充满自信,不可一世的千金大小姐会是一个人。现在大厅里已经恢复了先前的热闹,沉浸在party的欢乐中的人,都没有发现今天的主角还在这里哭泣。party主角的失踪,应该时间很好玩的事吧!仲霖将秋意涵带到了海边想让她好好静一静,果然意涵停止了哭闹。但是她不哭后,仲霖才发现偷偷把她带出来似乎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原本是想整整秋云龙那只老狐狸的,现在看来被整的人是他。“妈咪,妈咪,这里好大一个浴缸啊,快来和小涵一起洗香香啊!”说着意涵已经一支脚踏进了海里。仲霖赶紧跑过去制止她自杀式的行为。他可不想见到明天报纸上的头条写着:秋氏集团大小姐生日当晚投海身亡!打消不了她洗香香的念头,只好用最快的速度把她塞到车里,带她回到了自己的公寓,还好他早就搬离了那个冰冷的家,所以今晚就方便了许多。现在正在放洗澡水的仲霖不禁苦笑,想不到自己二十七岁就当起了奶爸。不过这感觉好像也不坏。“小涵,水放好咯,可以洗了。”仲霖宠溺地对意涵说。“妈咪,这个衣服怎么脱啊”现在仲霖笑不出来了,三下五除二地脱光了她的衣服并把她塞进了浴缸。“洗好了叫我。”仲霖黑着脸冲出了浴室。煎熬了半个小时,意涵终于从浴室洗好出来了,但他怎么能认为一个没有意识的小孩能自己穿衣服呢?连忙拿起身边的毯子将她裹好,抱着秋意涵轻哄她入睡。将睡着的她安放到床上后。才回到了客厅,看来今晚是不能睡了,她有事的话他才能及时发现。捏了下眉心便打开电脑开始了工作。秋意涵好久没有像这样睡一夜好觉了,睁开眼巡视了一下四周,秋意涵发现这是并不是她自己的房间,昨晚发生的事也一并想了起来,但接下来的发现让她到吸一口气。被子下面她居然什么也没有穿,不过经过仔细的审查发现并没有异样,看来她并没有遭到侵犯。用薄被裹好身体走出了房间。看到沙发上睡着的男人,再看着茶几上的笔记本,看来是早上才躺下,本来他昨夜那样照顾自己,现在不应该打扰他休息,但现在找到她的衣服才是当物之极,在这个社会上,只有善待自己才是明智之举。毫不客气的弄醒这里的主人,居高临下的看着他,说明了她的意图。仲霖看着这个又恢复自信公主一面的女子,联想到她昨晚的表现,不禁好笑。更何况这个女人没穿衣服便开始跟一个男人讲起了条件,不知道她是太自信呢,还是太不自信呢?不由得兴起一抹玩味之心。“你昨晚的衣服你觉得还能穿的话,那它们都在浴室,你可以自己去拿。”来到浴室的意涵看到被撕破的衣服,想起了昨晚浴室的情景,便觉得他是故意的,更是生气。但理智告诉她,不能把情绪表现出来。“能借你几件衣服吗?”意涵语气生硬地说道。“哟,大小姐求人还这么嚣张,可是我有洁癖,我不想别人穿自己的衣服。”仲霖也不客气。秋意涵不想再跟他多说,但现在的处境又让她无可奈何,只有打电话向自己的秘书拿衣服过来了,秋意涵庆幸自己当初请的秘书是女的。“那借你手机或电话用一下总可以吧。”“抱歉,我说过我有洁癖。”“你!!”嘟嘟嘟,仲霖不理会她自顾地接起了电话。“总经理,衣服已经准备好了,现在要拿上去吗?”“嗯,拿上来。”没有多余的话,仲霖已经挂断了电话,走到玄关,打开门接过东西。秋意涵现在正在气头上,自然也没理会仲霖在做什么。然而一袋衣服却递到了她,望了他一眼,便拿着衣服走进了浴室。虽然他早就命人帮她准备了衣服,但刚刚的所作所为却更令人气愤。换好衣服走到他面前“衣服的前我会再给你,还有,我不会跟你说谢谢。”说完便准备离开。“不送。”

初三:龙的传说2000

第三篇:记忆深处的冷暖亲情散文

人过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责任时常召唤我的心灵。儿时的朦胧感觉,亲人的生死别离,异乡的打工经历,千头万绪的生活岁月,不知有多少往事埋藏在记忆深处。但总有一种亲情,割舍不断,冷暖自知。

1985年入冬时节,我的二叔从东北打工回家了。父母听说二叔在东北干了一年,跟着我的二姑夫承包了村里的石塘,开采石材挣了不少钱。母亲就想让我到二姑夫那里干活挣钱。正巧,与二姑夫同村的本家二大爷和二大娘回老家,准备年前回东北。父亲打听到二大爷和二大娘回去的时间,与他们约好让我跟着一块走。

二姑夫一家人六十年代末,从山东曲阜老家迁移到辽宁灯塔县。1971年二姑夫回老家找对象,经媒人介绍,奶奶听说关外不吃地瓜,尽吃玉米面的饼,觉得生活条件好,就同意了。于是,二姑与二姑夫登记结婚后就去了辽宁。二姑远嫁东北十分想家,二姑夫捎信让我爷爷去了辽宁。二姑夫是生产队长,他安排爷爷帮生产队喂牲畜,一呆就是两年。

天有不测风云。1972年夏,我的三叔因家庭琐事不幸自寻短见,在老家后院一颗桃树上上吊自杀,年仅20岁。那年我不满6岁,至今还记得三叔去世的一些情景。奶奶沉默无语,独自坐在三叔灵前。父亲悲痛欲绝,痛哭着去邻村找他的表哥,商议三叔的后事。三叔去世前几天,父亲和三叔一起用地板车拉石头,他们从村东边的山坡地头寻找一些的石头,准备垒砌老家后院的围墙,我跟着他们后面转来转去。谁也未料想,转眼几天,三叔就与我们相隔阴阳两界,他去了不该去的地方,给亲人留下了极大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三叔出殡的时候,家里院外全是围观的人,哭声一片。我也不知道哭,只是默默地紧跟大人后面。

那年冬天,奶奶离开让她伤心的老家。奶奶与本村的四户人家,经二姑夫帮忙,他们一起迁移落户到二姑夫所在的农村。本家的二大爷和二大娘就是其中的一户。爷爷远在辽宁,奶奶做主把老家三间草屋和宅基地卖给了本家的三爷爷家。卖了400元,分三年付清。西侧隔开的一间房暂且留下爷爷的物品,说是爷爷如果回来,还要让爷爷住。当时奶奶卖房和宅基地的事,父亲劝不了,母亲也阻拦不下。二叔同意,二婶也不阻拦。大姑、二姑嫁人成家自然不过问,三姑年龄小,听奶奶的安排。母亲劝阻奶奶卖房,也有她的道理。由于六十年代初,母亲的村里拦河修水库,她曾带着两个年少的舅舅去过东北辽宁落户,因不适应那里的气候,又返回老家。所以,她好心劝阻奶奶先不要卖房子,怕奶奶去了东北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卖了房子,以后再回家来就没有地方住了。还有一点就是我家有三个男孩,二叔家当时只有一个男孩。母亲觉得奶奶卖了宅基地,我们兄弟三个长大了,大队里不批给宅基地,就没有地方盖房子了。母亲又请奶奶唯一的侄子——父亲的表哥劝说,但奶奶仍不听劝说,自己当家作主,坚决卖掉房子和宅基地,还生气地说,自己去关外,“肉包子打狗,有去的路,没有回来的路。”这句话让我的母亲记了一辈子。奶奶把家里能值点钱的东西都变卖了,置换了去辽宁的盘缠和路费。

奶奶临走那天晚上,母亲把面缸里仅有的一点白面,不足10斤,让父亲送给了奶奶。与奶奶一起迁移的四户人家分两批走的。奶奶和三姑与一户人家先走,二叔跟着去辽宁。其实,二叔也想迁移辽宁,但二婶不愿去,他只好趁着机会先去看看。二叔和三姑白天先到兖州火车站买车票。晚上父亲赶着毛驴车拉着奶奶和带的东西赶往车站,从老家到火车站90多里路。兖州车站都是过路列车,买的车票没有座号。上车的人多,二叔、三姑带着一些东西刚挤上火车,火车就开动了。奶奶带着三只老母鸡没有挤上去,只好改签车次,等下一趟列车。第二天白天,父亲送走了奶奶,独自一人赶着毛驴车,半夜才回到家。父亲一直担心奶奶路上的安全。后来,三姑来信说,他们在沈阳火车站接上了奶奶,父亲悬着的心总算落下来。

奶奶家搬迁的第二年春天,爷爷一个人回老家了,住在给他留的那一间房子里。他说,不习惯东北的生活,与奶奶经常吵架,不愿意在东北那里过了。爷爷的户口又不能单独迁移回来,成了家里没有口粮的人,只好由父亲和二叔两家轮流供养。爷爷患气管炎,常年有胃病,却又闲不住。我记得每到吃饭时,爷爷总是忙碌着扫院子。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买一点肥肉炼炼油炒一些白菜、萝卜,做点好吃的。爷爷陪客人吃饭,自己却舍不得吃。有时,客人实在看不下去,就动手给他夹到碗里。他十分疼爱我们,等客人吃完饭,就从他碗里夹出来几小块肥肉,分给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吃。那个年月,家里不富裕,哪有钱买肉吃啊。母亲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如果听说谁家用地瓜干换豆腐吃,那就会让母亲暗地里数落。常对我们说,这家人家真不会过日子,三斤地瓜干换一斤豆腐,太不合算了。你爷爷没有口粮,我们省下给你爷爷吃。你们可不要眼馋人家吃豆腐啊!他们家现在吃豆腐,等到明年春上就会挨饿。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下,我们家的日子细水长流,虽然过得紧一些,但从来没有挨过饿,全家人都能吃饱穿暖。爷爷轮到我们家生活也很知足,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1978年初冬,爷爷因病去世,享年69岁。爷爷住的那一间房子还给了三爷爷家。

说起家务事,谁也理不清,还是说一下我去东北的事吧。那年进入腊月,二大爷、二大娘订好了回东北日子,父母决定让我跟他们一起走。我走的那天,父母天一亮就早早地起床了。父亲给收拾行李,行李不多,一件父亲的短大衣和几件正穿着的衣服。母亲忙着包水饺,我烧开锅里的水,母亲下了水饺,盛了两碗,让我和父亲吃。我吃了一碗,父亲吃了一碗。吃过水饺,父亲提着两布袋花生米,我背着行李,我们一起去找二大爷和二大娘会合。他们住在二大娘的娘家那个村,离我家有9里路。我和父亲步行而去,父亲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一路上我们也没有说几句话。呼呼的北风格外寒冷,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边走边擦,却总也擦不干。去东北打工,我从心里不愿意去。东北的二姑家是个陌生的地方,可又没有办法,家里需要我外出挣钱啊。我心里暗暗地想,让我外出打工吧,这辈子都不想回来了。不知是恨,是发誓,还是故土难离?

见到二大爷和二大娘,父亲把一袋花生米送给了二大爷,剩下的一袋让我送给奶奶和二姑家。当天,二大爷和二大娘带着我一起到县城,乘公共汽车到兖州火车站,买上车票,挤上火车。二大爷在硬座车厢里来回找空座。车厢里哪有空座啊,过道上站满了人。二大爷在车厢里碰上了我二姑夫的大嫂,她从曲阜赶来回东北刚上车。火车到达济南站,有的旅客下了车,二大爷给二大娘找到一个座位,我们几个把行李放在硬座下面,靠在硬座旁边一直站着。过了一会,我也挤到了一个座位,倒头就睡了。那天晚上,我也没有吃东西。经过两天一夜,终于到了沈阳火车站。我们先乘公共汽车到灯塔县城,又转乘另一辆公共汽车才到他们住的村子荣官屯。下了汽车,二大爷让二姑夫的大嫂把我带到二姑家。他们就回家,不管我的事了。二姑夫的大嫂大哥家与二姑家是隔壁邻居。她把我领到二姑家门口,我单独走进二姑家里。奶奶和二姑见到我很惊讶,同时又非常高兴。我认得奶奶,认不清二姑。二姑让我进屋坐上坑头暖和一下。二姑给介绍家里的人,我向二姑夫问好,二姑夫热情地招呼我。小表弟、小表妹觉得从关里来了一个大哥哥十分开心。

二姑家的堂屋是两大间砖瓦房,外间设有锅灶,连通里间的土坑,房子不算宽敞。奶奶在二姑家堂屋东墙下接盖一大间草房,中间隔一个夹墙,外间设有锅灶,里间一个土坑,奶奶住在那里。这哪里是我想象的关外生活啊。

那天晚饭,二姑包了猪肉馅的水饺,二姑夫做了几个菜,挺丰盛的。吃饭时,二姑、二姑夫让奶奶一起来吃。奶奶不来,她单独做了大米饭。二姑让表妹给奶奶送去一碗水饺。一会儿,奶奶又端了回来,说是吃过大米饭了。二姑夫嗓门大,我从他说话的口气里知道他有些生气。面对这个情景,我觉察到自己很尴尬。事先没有写信联系二姑夫,快到年了,我来的太唐突。二姑夫心里肯定不高兴,他碍于亲戚的面子,又不好说什么。外面冰天雪地的,哪有什么活可干啊,更别提挣钱的事了。

奶奶想让我跟她一块吃饭,别吃二姑家的饭。我心里想,奶奶一个人生活不容易,还是吃二姑家的饭吧。既然来投靠二姑夫,就在二姑家吃住吧,自己心里委屈一点没有什么。二姑家5口人,再加上我挤在一起,确实不宽敞。我又没有带被褥,二姑又腾出一套被褥给我用。我暂且吃住在二姑家里,等待春暖花开。

奶奶和二姑虽然住在一个院落,喝一口井里的水,但平时分开做饭,单独过日子。奶奶是个倔犟又好强的人,干什么都自食其力,自己从井里提水,单独烧材做饭。二姑性格真爽,东北猫冬的习惯,让她更加懒惰,几乎整天不下坑。一台黑白电视机从早上起床就打开,直到晚上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再见”才关闭。她平时不愿意做饭,全靠二姑夫做饭。到了吃饭的时间,也不说做饭的事。二姑夫有时候,心情不好,就会发脾气,与二姑吵架。我吃着二姑家的饭,心里五味杂陈。

在二姑家过了10多天,我对奶奶和二姑说,想到三姑家看看。三姑家与二姑家相距10多里路,三姑和三姑夫在水泥厂上班。他们是长期临时工,三姑在车间,三姑夫在保卫科。我和奶奶步行去的,奶奶驼背,又是小脚,我们吃过早饭就出发,快到中午了才到三姑家。三姑和三姑夫平时不吃午餐。我和奶奶的到来,三姑破例给我们做了午餐,她和三姑夫却不吃。三姑和三姑夫上班工作,没有时间陪同我们。我们在三姑家过了三、四天就回来了。

东北的冬天,农村外面没有什么农活可干,只能帮她们提水、烧火做饭,干一点家务活,清闲的日子实在难熬。但有奶奶、二姑的关爱,我也不感到孤独。我心里想,过了年,一切都会好起来。

过年时,二姑夫宰杀了一只小山羊。二姑家包了羊肉馅的水饺,做了丰盛的菜肴。二姑、二姑夫请奶奶一起吃年饭,奶奶死活不来,非要自己单独过年。看到二姑、二姑夫一家人团聚,奶奶一个人孤独地过年,我心里高兴不起来,这是我长到19岁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外面过年。那一次过年,让我亲身体会到什么是想家的滋味。

东北的三月,天寒地冻。二姑夫见我在家闲着不是长久之计,来东北总要想法找工作挣点钱。他已不再承包石塘,况且打石头的活又累又危险,说我年龄小,干不了。他打听到,本村的红砖厂已来了一批山东泰安的农民工,就要开工了。问我去不去砖厂打工?我也找不到其他的活,就答应去砖厂干活。二姑夫从家里带着被褥送我到砖厂,找到山东来的工头,安排我到砖机上干活,负责推土。他们已在砖厂开伙做饭,集体宿舍里的土坑上铺满稻草,我把被褥一放就安顿下来,与山东老乡们一起吃住和工作。

一晃三个多月就过去了,山东老家到了麦收的季节。有的农民工要求回家收割小麦,但工头不让走,人走了耽误砖机生产。工头答应先预支一部分工钱,让大家寄回老家,由家里人找人割麦子。我也预支140元工钱,给家里寄回100元。有一次,我到二姑家,奶奶正吃着高梁米饭。她盛了一碗让我吃,我吃了半碗,高粱米又板硬又粗糙,难以吞咽。她说家里没有大米了,先吃几天高粱米吧。发工钱的那天,我花了10多元钱,从砖厂买了20斤大米送给奶奶。奶奶说我挣钱不容易,别花钱买大米了。三姑来看她时,她却笑着说:“大米是祥给我买的,没有吃别人的。”这是我第一次给奶奶买的东西,竟然让她如此高兴。

夏天砖机停产检修,在砖厂干完零活,我就到奶奶、二姑家去玩。有一天,奶奶带我到她的宅基地看看。奶奶的宅基地在村里西北角,已划给她多年了,由于奶奶无力无钱盖新房,一直闲着。宅基地有一亩多,全种上了玉米。奶奶站在那块地上,叹息着说,这里能修建一处好宅子,我是没有那个本事了。她又对我唠叨起来,你们都不愿意来这里安家落户,你们来了在这里盖房子多好啊!我告诉奶奶,父亲在老家已经买了两处宅基地,等攒够了钱就盖房子。父亲和二叔在山东老家,大姑、二姑和三姑她们的家庭不富裕,谁也不会出钱给她盖房子。奶奶修宅子建新房的梦,只能留在她心里。

那年国庆节前,我告别亲爱的奶奶和姑姑,告别相处一年的姑夫和表弟表妹,告别一起工作的山东老乡们,离开辽宁,返回山东老家。不久,我如愿参军,又一次离家远行,走进大西北的军营。伴随着边关的冷月,一封封温暖的家信,让我懂得了什么是骨肉亲情。

第四篇: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家散文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出生在辽北一个偏僻的村庄,位于三道老山梁之间,叫三道沟。由于屯里家家房后长着高大的白杨树,所以又叫杨树园子。有关家的最初记忆是刻印在乡村的早晨白昼或夜晚的寂静或是热烈劳动的画面。比如太阳从东山梁上升起,老队长敲响挂在榆树丫巴上的铧钟,唤醒父老们下地干活的神经;比如夕阳西下,月亮升起,送回父老们疲惫的身躯,随后村庄里的炊烟袅袅升起,间或有几声狗吠划过夜空。这些画面都与母亲,与家有关。那时父亲在公社信用社工作,常年下乡驻村工作或是在单位值班。家里完全由母亲操持。不仅要张罗柴米油盐,还要处理家际邻里关系,是名符其实的里里外外一把手。母亲还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每天天刚麻麻亮就起来为我们做好早饭,然后出门带领妇女劳力出早工。待到她回来,我已把桌子放好,把米饭盛出,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早饭。饭后我带弟弟去上学,母亲还要带领妇女们下地干活,家中由年逾耄耋的爷爷留守。

我是家中长子,又是大哥,自然要为家分忧,替母亲分担家的压力。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正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困难时期,家中生活是很艰难的。每个大人一年的口粮只有300斤皮粮,小孩则更少。所以那时是每天盯着粮囤儿过日子。家中口粮年年不够吃,这不仅是母亲的一块心病,也是我的年少的忧愁。眼看着粮囤一天天减少,还不到八月份,口粮没了,青黄不接。母亲只好到一个叫上三道沟的屯里去找我的表姑借粮。说好之后,母亲叫我去取。我到队里找到老经官儿(饲养员)牵一条毛驴,当然要牵最老实的客驴,去时道好走还能骑上一段。表姑家离我家八九里地儿,出屯儿行约一个时辰就到了。借来的50斤苞米,放到驴背上驮回。

待到傍晚母亲干活回来,背着苞米到碾坊,套上戴蒙眼的毛驴碾压成面粉,是带皮碾压的混合面,用粗罗筛的。碾压过几圈,母亲用簸箕收起倒在罗圈里,我在大笸箩上筛苞米面。筛过的破瓣苞米粒再倒回碾盘碾压,如此反复进行。忙活到小半夜总算完成了。第二天的早餐是苞米粗拉面菜汤。偶尔中午才可以吃上一次锅贴大饼子,粗面儿的吃起来有点儿剌嗓子,但在我的记忆里还是挺香的午餐。晚餐自然还是苞米粗拉面菜汤。

除了口粮,家里养猪的饲料也是母亲挺操心的事。好在农村遍地有野菜可挖。每天放学后我的第一要务就是挖野菜。从早春挖到晚秋,那些镪脖菜,婆婆丁,车轱辘菜,兰花菜,刺菜,灰菜,苋菜等等不一而足。它们都是我最熟悉的朋友。偶尔还得到八面城酒厂拉一车酒糟参合野菜做猪饲料。由于没有精饲料吃,猪长的缓慢。从年头喂到年尾,只长到120斤左右,卖到副食收购站三十、二十块钱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过年杀猪是很奢侈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杀了也是卖肉换钱。不过吃上一顿蒸猪血,煮上一小块肉能吃上几片倒也是很解馋的。

那时家里的烧柴也是个难题。生产队分下来的两车苞米秸秆烧不到几个月就没了。所以除了挖野菜,就是打柴火。我常年打柴火供灶坑。春秋搂柴火叶子,比如苞米叶子,杨树叶子,豆筋豆叶,入夏打蒿草,比如老菅草,兰花蒿,青蒿,黄懒草,不管哪个蒿草,只要长成梆一点都是打柴的对象。年少的我盯着柴火垛成长,练就了一双铁肩膀。一捆捆柴草扛到家里,眼见那柴火垛越堆越高,我的成就感是极明显的。当然,得到父母夸奖的那份荣耀亦是不言而喻的。

最忙碌最辛苦的季节算是秋天,正所谓,三春不如一秋忙。为解决家的生计,常常跟母亲去捡秋。所谓捡秋就是生产队的哪块地庄稼收完了,允许人们进去捡粮食。于是紧盯着队里的哪块地“解放”了,便跑过去拣拾。因为捡秋的人多,需要贪黑起早地赶时间。在八月十五前后有月亮的夜里,会跟着母亲跑出很远的地方去捡秋,捡一兜苞米,或一捆大豆枝子是很幸运的事。第二天鸡叫头遍,我又被母亲唤醒去捡秋,迷迷糊糊的跟母亲走,直到走进地里才完全清醒过来。地上一层霜,身上一层霜,手脚冻的都麻木了。但收获的喜悦盖过了所有的困苦。捡一个秋,能落到一二百斤黄豆,换来豆油食用,豆饼喂猪做精饲料;落到百八十斤苞米,接济了口粮,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啊。

后来到公社中学念书,每天走读往返二十多里地。即使在上学的路上也常常关注着哪块地有野菜可挖,哪个山坡有蒿草可打。下午放学回来吃过一盆儿面汤,直奔有野菜有蒿草的地方去忙活。夕阳西下时会背回一袋野菜或一背柴草。这在自己的内心是做完了一件大事,完成了一个"使命"。这就是家在心灵深处的位置,其他无可替代。高中毕业后去当兵,给家里留下我的一份口粮,母亲从此不用再去借粮了。我人虽在外,但对家的牵挂从未间断。常常给家里来信询问状况,得知粮够吃了,便颇感安慰。

从部队退伍后到乡镇工作,月薪35元工资舍不得花掉一分一毛,全部用来补贴家计。甚至连几块钱的稿费收入也舍不得花,全都交到母亲手里。心中有家,只要有家这个港湾的风平浪静,我就心安,亦快乐。后来在八十年代末恋爱结婚成家,结婚时没舍得买一件新衣,只置几件简易家具。就这样亦说服爱人认可,简简单单办了婚事。为家、为母亲分忧,并分担持家的重任,亦是我那时年少至青春直至不惑的宿命。那时的艰苦奋斗,造就了我的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传统习惯。苦难是最好的大学,这个大学我读过,所以我受益匪浅。至今依旧舍不得乱花钱,舍不得浪费粮食,舍不得丢掉旧衣服。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家留给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亦是我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半生以来,我之所以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毕业后考进政府机关工作并走上领导岗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一定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给予我的造化,得益于家给予我的动力支持。

第五篇:记忆深处的人

记忆深处的人

为人师表,他古板,严厉,可她却是在用心地教导,呵护每一个学生。真是这伟大的师爱影响了我,让我学会了感恩。

题记周五,我和同伴走在回家的途中,路过被晚霞笼罩的小学时,我不禁想起记忆里的那个年迈的身影:晨曦中,薄雾笼罩着沉睡的校园。噢,他捧着心爱的数学本从初春的寒气中走来了。一副黑边老花镜,一张枯瘦的脸,一身旧制服,构成一个老师的威严形象,古板,严厉。

教室里只有几个人,他轻轻放下本子翻着,不时皱皱眉头,因为这是错题严重的作业本,他大声喊着我们的名字,抓住这些错题本的作者,喋喋不休的数落着,一个早晨,他点着,披着,认真而又到位的点评着这些错题。每次打开数学本,每行每列都是他在叮咛,千万不要粗心呀。短短的几个字不断的提醒着我们,渐渐地,我们学会了细心。

每次数学课前,教室里人声鼎沸,他走到黑板前,提前把例题写到黑板上刷刷刷,小小的粉笔字如焆焆溪流,从笔端,不,是从他内心地流淌出来,构成了黑板上上一个个雄厚的数字。“同解方程,你的解就是我的解,我的解就是你的解„„”两解谐音,引的课堂哄堂大笑。她坦诚的把心交给学生们,真诚地对待我们。

一次,数学课上打预防针,谁要落下新课,我打完针返回,好似听到数学老师讲完了课,真在布置作业,遭了,赶紧走。到了教室门口,我一眼就望见了他,一身旧制服,一副老花镜,一张枯瘦的脸,看起来是那样的叫人担心。他孤零零地站在门口,像一尊塑像,眼睛一动不动的站在教学楼的楼梯口仿佛在等待一个个自己的孩子。

渐渐地,太阳害羞的躲到了山后。等到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后,他才踏着夕阳的余晖远去了。

张老师,一个尽忠职守,可亲可敬的老师,是他那种对学生的关爱与谆谆教诲影响了我,在我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受益终生的记忆,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感恩的人。

张婕

下载记忆深处白茅根散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忆深处白茅根散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优秀散文

    春天,在我一个最忙碌的清晨悄悄溜走,我从语数英的题海中喘过气来。听到窗外入夏以来的第一声蝉鸣,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它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题记以前,在我的印象......

    记忆深处作文600字

    记忆深处作文600字 记忆深处作文600字(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回,来时莫徘徊„..——题记那一朵朵开在我记忆深处的花朵让我难以忘怀。第一朵——不甘落后的鸡......

    记忆深处初中作文

    记忆深处初中作文 篇1西风萧瑟,枯叶随风入景,在大树和小草的惋惜声中飘零。虽是初秋,漫山遍野的林木却显得憔悴,秋的气息日益浓厚。循着山路,行至山底,沿路有纸钱被随风卷起,不知谁......

    在记忆深处消逝

    在记忆深处消逝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不容易„„ 一杯蜂蜜,饱含着香甜 漫长的暑假,给予我的是蜂蜜般的香甜。畅快的放假心情,有迷人的小人书,精彩的武打片,动人的音......

    记忆深处的风景

    记忆深处的风景 浩瀚无边的大海教会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傲霜斗寒的梅花教会我们要有拼搏精神;默默无闻的泥土教会我们要有无私的品质。我有一种风景,在记忆深处,不是它们,而是一......

    记忆深处的那个人

    记忆深处的那个人 岁月的长河中如同泡沫一样的小事,一串一串,点缀着往昔,一曲曲回忆的乐章里存留片片温馨,唯有珍贵的零星碎片在记忆深处闪烁,那便是 每当我看到清洁工扫地的时......

    高一作文 《记忆深处》

    高一作文 《记忆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句诗从小时的我嘴里蹦出来,显得稚嫩清脆。那时的我还未到读书的年龄,母亲便一句句地教我。母亲现在想起来还说......

    记忆深处(9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记忆深处(900字)作文竖起大拇哥你是大姐大,一身豪情敢把那天门践踏,桀骜不驯你为什么太潇洒,大宋是绿叶你是一朵花。题记走进记忆的深处,巾帼英雄比比皆是,替父从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