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路小学生读后感
我的老家门前有一条小石子路。每到过年时,我就会迫不及待的赶回去,在那条窄小的路上玩。
那石子路上都是泥土与坑洼。车在上面走,车上的人都抖起来了,瞧那脸上皮的抖动,似乎还带着一点节奏感。
以前那条石子路上也有许多各式各样的虫子,有蚂蚁,有蚂蚱……我常常蹲在路中间,看虫子们玩耍。有时,光看不够爽,便也会用手去玩弄这些小家伙们。
有一次,我正在玩这些小虫子时,西边几个邻居家的孩子也一起来玩,我们几个你玩一只,我玩一只,玩了一会后,我们玩腻了地上的虫子,然后也不知是谁提出了介意,说是回去那小铲子,往地下挖,可以挖到更好玩的虫子。
我们便各自跑回各自家去,拿了工具,便又回来,什么也不说,直接坐下,拿起铲子,便开始挖。挖着挖着,我们就挖到了藏在地下的虫子,这些虫子形态各异,但我们看到了其中一只胖胖的、白白的虫子,我们耐不住性子,伸手就玩。
我们先是用手摁住它的头,慢慢地,它的身子开始左右摆动。在肥胖的身子旁的脚开始上下晃动。然后再摁住它的尾巴,看它只有身上的脚摆动的模样。
渐渐的,胖虫子我们也玩腻了,扔了它,开始寻找别的虫子。找到后再玩,玩腻了再扔。就这样反复的进行着,地下的虫子也被我们给搞怕了,一个个都不见了。
突然,身后传来一阵喇叭声。原来是一个人想要通过。
我们迅速的让开,但那人不走,只是看着我们,然后大叫:“把那大坑填起来!”
我们哦的一声,迅速行动,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就是填。一会之后,那坑被我们填满了,只是还夹杂着一些东西。
那辛苦的虫子配上黄色泥土,在我小时候看来,那便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我玩腻了其余的东西,便开始玩泥土。先是用铲子铲一些泥土,然后和点水,那随风就飘的泥土便变成湿润润的泥巴了。我总是用泥巴做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房子啊,小人啊,小动物啊……只是因为泥巴是黏的,所以每次回家浑身都充满了黄色的泥巴。
我有一个傻舅舅,由于我经常欺负他,因此他非常的听我话。
有一次,他来我家,我见他就拉着他,蹲在路边。然后便开始玩泥巴。
我先是做好泥巴,然后再做小东西。舅舅也开始动手。渐渐地,他做的东西比我多了,我看不下去了,便命令他不许再做,他便不做,只是看着我,并且还傻笑着,我也不看他,只是快速的做着。终于,我做的比他多了,我抬头看他,只见他还是傻傻的笑着……
家门前的这一条弯弯曲曲的、不好走的小石子路,现在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那以前快乐的时光,现在却越来越远离了。现在的我们只知道玩电脑,殊不知那农村里的孩子的童年比我们快乐多了。幸好,我还有那份回忆,那份在家门前小石子路上玩耍的回忆。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不知道,在未来哪儿还有这样一条,可以带给孩子美好回忆的小石子路……
第二篇:路小学生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来和大家聊聊“路”。
世界上有许多路:山间,是蜿蜒的羊肠小路;海边,是曲折的滨海大路;雪域高原上,是盘曲而上的天路。有的路通向成功,有的路走向失败。或是顺利,或是艰辛。
鲁迅,他走的是一条救赎之路。当国人的麻木、冷酷这些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摆在面前时,他毅然弃医从文。他选择以笔为刀,对这个社会进行手术。他仿徨,他呐喊,想要驱赶着无尽的黑夜,迎来灿烂的朝阳。他的笔如刀刃般锋利,斩断国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心,去救赎,去唤醒,去重塑他们的灵魂……
这就是鲁迅他选择的路,一条曲折漫长,却又豪情洒脱的路,亦选择那锋利如刀的笔继续他的事业。
而我们,我们的路又在哪里,低头沉思间,发现路就在自己脚下,蓦然回首,细数一路足迹,终究会到达幸福的彼岸。
第三篇:《红尘路》读后感
《红尘路》读后感
麻际东
绿叶不需添色,鲜花不需加彩,因它本身就美。麻兆东的《红尘路》就是无刀削斧琢的小说作品。它反映了真实的生活,闪耀生活的朴素美。
生活的本身是美丽的,不需服饰,不用抹粉。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不铺垫,不丢包,如同古代白话小说,慢慢叙述,娓娓动听。就像涓涓泉水向低处流淌,自然和谐。不靠华丽取胜,而靠真实动人。
《红尘路》告诉读者,爱情的可贵,在于真。主人公汪世农与温碧桃的爱情,几经破折,多受苦难,仍不弃不离,终成花好月圆,就是情真意切的赞歌。
回首历史的长河中,凡是情不真的爱情,皆酿就了悲剧。陈士美的爱情是权贵,《怒沉百宝箱》中的男主角李甲的爱情是金钱,西门庆的爱情是姿色…… 他(她)们爱的浮躁,爱的虚伪,因此,终成爱情悲剧的典范。
作者没有去写像王昭君把爱情和民族利益结合一起的伟大,而是抓住身边常见的普通人,写他(她)们的音容笑貌,写他(她)们的悲欢离合,写他(她)们的爱情真实,展示了中国人民朴素美丽的内心世界。
温碧桃,一位农村姑娘,爱上了同挖野菜的伙伴汪世农,一爱就是一辈子。汪离家进城报国,她孤身徒步跋涉,不怕腿肿脚烂,到几百里外的城市和他完婚。更可贵的是,汪被打成‘右派’,改造回乡,她毅然辞去教师之职,跟随受苦。她爱的专一,爱的执着,爱的朴实,爱的火热,爱的真执。忠于爱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作者写汪世农和温碧桃打不断,撕不烂的爱情,正是写中华民族的高贵品德。
小说是需要背景的。作者以“三反”、“文化大革命”为背景,把主人公的爱情放在惊心动魄的政治运动中,既刻画了人物,又展示了时代,可谓一箭双鵰也。首先有力的揭示了爱情的伟大而神圣,让读者清晰看到,爱情是一棵青松,不畏风雪雨霜。爱情是一条大河,源远流长,波浪澎湃。爱情是扑灭的火,是不涸的海。同时也让读者在欣赏政治运动的多姿多彩的同时,也看到了政治运中的阴暗——那种带着私利,上蹿下跳的小人嘴脸。
作为小说的主要手法是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作者的描写还有些欠缺,人物的刻画欠细腻,故事情节欠波澜,人物的性格没有充分展开。使人感觉只是故事的梗概。但这又有了好处,正如维纳斯的断臂,留下空白。作者言而不尽,恰恰给读者留下再创的天地。艺术向来是两者的事情,由作者读者共同完成。
《红尘路 》是一本反映真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就像一块不经细雕的玉石,朴实无华,真真切切,闪耀扑素美丽的光辉。
第四篇:路得记读后感
永恒的人性魅力
圣经中的《路得记》可以算的上是旧约中短小的故事了。短小的可以在几分钟内读完,但是,体会个中滋味,却又是绵延无尽的。
《路得记》的情节很简单:在士师时代,一个叫以利米勒的犹太人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去摩押寄居。两个儿子都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叫路得,一个叫俄珥巴。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相继死去,只剩下三个寡妇相依为命。拿俄米得知因耶和华眷顾,自己家乡的饥荒已经过去,决定重回家乡。为了自己儿媳的幸福,拿俄米劝说她们回到娘家。路得舍不得婆婆,甘愿陪伴回到犹大的伯利恒。在婆婆的故乡里,路得收到人们的接受和赞扬,后来因为拾穗与犹太人波阿斯相遇,收获了一段田园牧歌式的爱情。
一、主题和背景
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一种永恒的人性魅力,就是爱。有夫妻之爱,婆媳之爱,邻里之爱,男女之爱,以及民族之爱。读《路得记》,仿佛走进了一间爱的陈列所,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种的爱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当我读《创世纪》、《出埃及记》前面的章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的行为均受到上帝的干预。但是到了《路得记》,我们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战争,这个世界没有上帝的干预,上帝作为一个无形的存在,在眷顾善良的人们。虽然处于犹太人遭遇丧权辱国,颠沛流离的重返家园的时期,处于充斥着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时代,但是这个故事中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没有歧视外邦人的排外思想,这里没有喧嚣嘈杂,一切显得异常安静,这里是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人都是善良的,热情、乐观,勤劳。
二、艺术手法
总体上讲,《路得记》的语言精炼、朴实,极少有修饰语和华丽的辞藻。人物的感情多用对话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人物间简洁的对话带给我们的是真挚的,活的情感。
1.排比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路得记》中以路得与拿俄米的对话最为著名。
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
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
你的国度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
除非死能使你我生死相离,不然,让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于我。
短短几行朴实的话语,节奏明快地将路得执意跟随婆婆的决心展现出来。而这种真挚的情感,也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2.极具个性的幽默语言
《路得记》中以拿俄米的话最具特色。
当拿俄米为了不让两个儿媳跟自己受苦,劝说她们回娘家时,她说“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做你们的丈夫吗?”,“我年纪老迈,不鞥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到他们长大呢?”虽然旧约历法规定,一个女人的丈夫死后,应该嫁给丈夫的兄弟,以夫家保留血脉。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拿俄米是是想以幽默轻松的话语来面对这场别离。这比放声而哭更具有震撼力。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历生活艰难仍然乐观,善解人意的老人。
3.寓主观于客观
纵观全篇,作者没有加入自己的主观看法,对人物的性格没有进行自己的叙述。大多采用对话的形式体现人物性格。用拿俄米幽默的语言体现她是一个乐观,坚强,为儿媳着想的人。从路得的对话和行为上,我们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忠实,勤劳,热情勇敢的人。从波阿斯的对话和处事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有德行的人。这些都是作者让读者深入作品中,自己体会到的。
4.浪漫的风格
路得和波阿斯的爱情故事是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
——相识的麦田
在波阿斯的麦田里,勤劳的人们接纳了摩押的路得,波阿斯更是因为路得对婆婆的执着深受触动,给她拾穗额外开恩。在这里没有种族偏见,只有人性的美。
——拿俄米积极撮合儿媳的婚事
拿俄米得知波阿斯对路得的帮助,知道他宅心仁厚,于是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而他这种勇气来源于自己对路得的爱,她希望路得得到幸福。
——波阿斯接受路得
当波阿斯发现路得在脚边的时候并没有赶走路得,而是允许路得继续躺到天亮。并根据路得的想法,按照符合律法的方式娶了路得。这便是幸福的一个结局。
不管是他们相识的麦田场景,拿俄米的帮助,还是最后波阿斯的爱心使路得有一个平安的归宿。整个过程都是在一种浪漫又恬静的氛围下发生的。这也是《路得记》的高潮所在。这种田园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美的闪光点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热性的独特魅力。
总之,在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中,我们从战争时代的安静一隅,体会美好,体会人性的魅力和光辉。《路得记》将这种永恒的人性魅力洒向充满战争的时代,充满种族偏见的时代,洒到人们的内心„„
第五篇:《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宁静的夜晚,我手捧着《风雨哈佛路》,默默地望着万家灯火。此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在温馨的幸福生活中,遗忘了心中那最宝贵最强烈的梦想。在那茫茫人海中,丢失了那最向往的目标与方向。
丽思出生在贫困潦倒的家庭里,父母都是瘾君子,有一点钱都拿去买毒品,从不管丽思的感受。丽思只能在垃圾桶里捡一些剩菜剩饭,她没有因此而讨厌他的父母,她却说:“你的父母是你的上帝。我在父母的磨砺中成长。”母亲去世后,连一个墓碑都没有留下,丽思也没有流下眼泪。正准备埋葬母亲的时候,丽思紧紧地抱住棺材,回忆着儿时和母亲玩耍的美好瞬间。丽思的父亲有艾滋病,住进了收容院。在这早已支离破碎的生活里,她心中升起了一股强烈的信念,她别无选择,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她要上学。
她历经艰辛终于进入一所学院,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程,并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在那里有了一份工作,还考上了哈佛大学。记者问她:“你为你的过去感到抱歉吗?”她真诚地说:“那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感到幸运是因为所有的安全感都抛在了脑后,所以我迫使自己向前,我必须这样没有后路。” 丽思的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一天晚上,我作业做到了三更半夜,父母的唠叨接连不断地在我的耳边响起。我早已不想再做下去了。草草做完后,又有一大把的错题在等着我,我真的无可奈何。我含着泪跑进了房间,寒风透窗,吹得我瑟瑟发抖,冰冷的泪珠从眼角滑落下来。父母轻轻地走进房间,对我说:“每个人都是从失败中崛起的,我们不能向困难屈服,我们要在困难中越战越勇。”这时我又想起了林肯,出身在贫困人家的平民总统——林肯,一生中经历了多少失败啊!他没有在失败中放弃,而是总结教训,重新站立,终于当上了美国总统。我们生活在和谐、幸福的家庭,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但我们却忘记了生活的意义,像个动物一样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迷失了自我,因为一点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别人的不宽容。其实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会比你更强些。在那一个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失败与绝望的经历。只有一次次站立,才能真正拥有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