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情绪
【论文摘要】情绪为客观事物与人们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如果来自客观世界的刺激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妨碍与干预需要的满足过程,就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1焦虑
焦虑是一种主观能够识到的恐惧不安的情绪状态,常有躯体的激活反应。学生听说本学期有长跑内容,便不约而同地“呀――”每堂课长跑的部分简直是他们的负担。这种情绪状态为焦虑。焦虑是人由于难以达到的目标或难以克服的障碍形成的威胁,如跑的过程中,一系列的不良的生理反应,呼吸困难,肌肉酸痛,两腿沉重不听使唤等,使人没有自信心去面对将要进行的任务,形成一种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紧张、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唤醒。如心率加快,肌肉无力或兴奋,情绪激动。造成对长跑的焦虑情绪是来自800米跑。在许多学校里,体育课与测试、考试联系在一起。而800米并不像其他项目,它对人的刺激太大了。以至于以后一提起长跑就像到了800米极限的状态。
1.1适当的焦虑由于学生有对跑的这种焦虑情绪状态,他可能会利用业余时间练习跑步。提高自己的水平,避免考试不及格。有一位男生体重200公斤,他跟我说,他可能不能及格。我问他能否坚持锻炼,他回答能够。以后,我经常看到他在操场上跑得汗流浃背的样子。上课练习跑步时也显得很有信心。期末考试的时候,他跑的成绩在班上是中等水平。他后来告诉我,他觉得炮部队他的作用太多了。由于良好的体验使他完全改变对跑的焦虑情绪,他说他喜欢上跑步了。
1.2体育学习中焦虑的调节转变学生的消极认识。身体素质的提高有一个过程,作为教师关心的更多的应该是他们如何进行锻炼,怎样激励他们持之以恒。急于看到他们是否成绩已经跑到及格,就会使长跑与他的身体的不舒服总是联系在一起,他对跑步的焦虑使他们错过了良好体验的机会,也就可能错过了他对长跑的锻炼的认识的契机。焦虑过高对体育学习有不良的影响,对新难动作有畏难情绪,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简化动作过程,一步一步的提高其运动能力。动作负荷过大,会因畏难情绪影响其上课的效果。要区别对待,给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如慢跑2000米或15分钟,满足一个条件就算完成任务。这样跑得快的学生与跑得慢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锻炼。
1.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鼓励,肯定暗示。激励是克服焦虑的处方,教师需要用积极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有时候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能被学生记忆一生,并在一生中起作用。克服学生对运动的焦虑的方法是对他们不要有太多的标准,只要能够从事活动就行。活动没有目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一种理念的身心合一的状态。当学生问长跑要跑多快能及格时,他就远离了这种身心合一的状态。长期以来的教育,已经使他们习惯去了解什么是他们的目标。由于目标的制定不切合学生当时的实际,所以,知道目标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理的障碍,会导致他们的焦虑。对于一个平时没有长跑锻炼习惯的学生来讲,开始应该是知道如何去体会适合自己的慢跑方式,并坚持锻炼就好了。但由于他们过早的关心及格这一目标,急于成功之心很难使他们将锻炼控制在一种最佳的,最适合自己速度的练习程度。也许,最后考试考及格了,但这过程没有体验到那良好的、舒畅的运动状态,他们今后不会持之以恒进行这种形式的锻炼。
1.4化解消极的突发事件体育教学中,可能出现某些意外事故,导致学生形成对学习的畏难情绪。调节学习的气氛,使之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做好相关的动作练习,使其有足够信心。加强动作技术的指导,使其按照动作的要领完成动作。使其注意力能够高度的集中,提高身体应变能力。加强安全保护措施,使之有一些成功的经历是化解焦虑的方法。
2挫折
挫折感主要是学生在体育学习动机引发下,在实现体育学习目标的行为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从而在内心产生的不快或苦闷。挫折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个体动机性行为受阻的情境,第二,是指个体动机或目标行为受阻而引起的情绪状态。挫折具有两重性,根据人对挫折忍受力的不同,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设置情境,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体禁得起打击或挫折的能力。人对挫折的忍受力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为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人为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从小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要经常向学生讲明人的一生要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给学生介绍一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知识。
3胆怯、恐惧
胆怯、恐惧是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如果跨栏过程中摔倒,就可能对完成该动作有恐惧心理。篮球比赛中,如果开始几次投篮都不进,就会出现胆怯心理,在关键的时刻就不敢采取果断的投篮。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消除学生胆怯、恐惧心理的主要策略。当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能力时,胆怯、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首先,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表现自信,富有鼓动性,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技术不断提高。其次,在练习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或肯定的暗示,提高他们的自信。
广大体育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原则,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积极进行良性引导,贯彻《新课标》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调节情绪教学设计
调节情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体验不同情绪,培养积极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更好地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㈡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㈢知识目标:了解情绪是丰富多彩的,喜怒哀惧是基本情绪,情绪有积极和消极、正常和不正常之分。使学生明确情绪的变化与人的修养、态度、兴趣爱好、对自己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具体情境或给出典型事例或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在对事例的分析体验和感悟中,将对情绪调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将教材传授的调控情绪的方法内化日常行为。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下雨了
请学生结合图片思考:
1、面对同样的天气,三位同学表现出了怎样不同的情绪?你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情绪不同,那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面对同样的事情,心情会一样吗?
引导学生明确:面对同样的事情或同样的结果,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遇到同一件事情,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那么怎样才能调节我们的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又有哪些呢,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问题。环节二:讲授新课 方法一:认知调节
学生自读教材“两个推销员”的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1、面对岛上的人都不穿鞋这一事实,两位推销员有何不同的情绪反应?
2、两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3、这一事例对于我们调控自己的情绪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智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认知调节。
方法二:理智控制
请学生列举近些年来某些运动员因缺乏理智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如:李玮锋、张怡宁、齐达内„„(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前做好资料的查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齐达内、李玮锋过于敏感、冲动的情绪反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给自己带来了一生的懊恼与悔恨。张怡宁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幸好她能及时自省否则也不会有今后的成功。小组交流: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有没有因冲动做了让自己懊悔不已的事。教师提出问题:上述事例及大家的交流给了我们怎样的警示?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在悲伤和愤怒的情绪下作出的决定和产生的行为,常常是有害的,我们很有必要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方法三:合理宣泄
本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1、宣泄不良情绪的常见方式有哪些?
2、宣泄不良情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常见的合理的宣泄形式:倾诉宣泄、哭泣宣泄、运动宣泄、书写宣泄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在进行本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会合理发泄情绪。即:要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发泄情绪,要有理、有度,既不损害自己也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进一步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中有他人”的课标要求。
方法四:心理放松 本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只让学生明确常见的心理放松法有: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静坐放松法等即可。方法五:行为调节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播放优美舒缓的轻音乐。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方案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平时情绪不好时都会做哪些事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选出代表发言。方法六:理性升华
请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南下》片段 :当妻子姜天美发现丈夫失去了一条胳膊后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可当她听说却因此救了许多人时,马上停止哭泣:“一条胳膊救了这么多人的命,值”。学生看了这个片断很容易得出调节情绪的第六个方法:理性升华
环节三:反思感悟,学以致用
请全班同学不署名写出自己最近最烦恼的一件事,汇集到讲桌上。然后选出代表上台抽签,念出纸上所写的同学们的烦恼,并请回答:
1.你怎么看待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烦恼? 2.假如你有这些烦恼,你会怎么办?
环节四:课堂小结
第三篇:中学生情绪调节团体辅导方案
情绪调节——中学生团体辅导方案
一【活动背景】..................2
二【活动目标】..................2
三【辅导对象】..................2
四【团体活动频率及次数】...................2
五【活动地点】..................2
六【活动设计理念】.................3
七【团体辅导具体安排】................3
(一)简要介绍,建立团体契约............3
(二)暖身活动:...............3
(三)主题活动...................4
1.心情涂鸦...............4
2.情绪温度计..................4
3.情绪高手...............4
4.信念签...................5
(四)活动总结...................5情绪调节——中学生团体辅导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完善阶段,身心发展和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有其独特性,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家庭与社会期望值高,学习竞争压力大,他们易受紧张情绪的困扰,表现出自卑、焦虑、嫉妒、抑郁、挫折感等不良情绪状态。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强度过大,次数过多,持续时间过长,会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和心理行为的变化,并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学习合理、科学的情绪及压力应对方式与管理方式,将有助于中学生保持良好情绪,以积极方式应对不良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目标】
1.成员能认识情绪的意义并觉察自己的情绪。
2.成员能接纳自己正负向情绪及了解自己惯有的宣泄方式。
3.成员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4.成员能了解信念与情绪的关系,并使用合理信念来管理情绪。
三【辅导对象】
某中学高二1班学生
四【团体活动频率及次数】
一周两次
五【活动地点】
高二1班教室
六【活动设计理念】
活动设计主要依据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RET)理论。Ellis认为情绪困扰的产生是由于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所致,因此,要去除情绪困扰,先要帮助个体了解、修正非理性想法,再以理性想法取而代之,就可以达到消除情绪困扰的目的了。我们可以藉由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即借着不断的质问、驳斥自己的非理性想法,去除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并以理性的想法替代之,进而解决我们的情绪困扰,增强适应、抗压的能力。
七【团体辅导具体安排】
(一)简要介绍,建立团体契约
时间:5分钟
内容:
我愿意真诚的遵守下列团体契约,若有违背愿无条件接受自我检讨,我绝不:无故退出活动。
我可以:在活动中尽情地放开自己
我能够:真诚互动、积极投入。
我期待:建立互助友爱的团队。
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
(二)暖身活动
1.活动名称:两只小蜜蜂
目的:活跃气氛,测查应变能力;
时间:5-10分钟
2.活动过程:(1)两手作兰花指状展开双臂上下飞舞;念词“两只小蜜蜂啊”
(2)两手换掌状于胸前交叉飞舞;念词“飞到花丛中啊”
(3)出手锤子剪刀布
(4)赢者伸掌作摔巴掌状,口念“啪啪”;输者和声“啊啊”;不输不赢则同时努嘴作“咋咋”亲嘴状。不断加快速度,锻炼反应能力。
(三)主题活动
1.心情涂鸦
活动目的:活跃气氛,协助成员认识情绪状态及类别
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内容:(1)领导者说明要进行什么活动,再发给每位成员一张纸与色笔。请成员画出现在的心情或是刚刚进行活动后的心情。
(2)接着采用配对方式现出画作,并让配对成员猜一猜他画的是什么心情,猜出后请作者分享一下,领导者统整说明。回到团体展示一下画作,并说出代表的心情。(如:这代表我很快乐)
(3)领导者回馈成员的表现并结论情绪的形态类别。
备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可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
2.温度计
活动目的:让成员觉察此时此刻的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成因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内容:(1)领导者说明情绪温度计活动的进行方式:刻度有0-10度,分别代表不快乐到快乐的程度,请成员以0-10度来表示自己这周的情绪温度
(2)依成员的温度分布情形分高中低三组
(3)请各小组成员分享为何选择此情绪温度的原因,并谈一谈影响情绪温度的最大因素
(4)引导成员回到大团体中,请M分享在小组中对他人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之处(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处理方式)
备注:问题引导:“心情好吗?心情不好吗?无论你现在的心情如何,请静下心来,闭上双眼,想一想这一个星期以来发生了些什么事呢?它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呢?你有怎样的情绪起伏呢?在音乐中仔细回想一下吧„„”
结束总结:其实影响情绪的真正因素,非事件本身,而是自己对其的想法与解释。同样的事情,因着许多不同的想法,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试着对自己说一些正向的、理性的话语,乐观的态度可以带来更多方面的想法,让自己活得更快乐。
3.情绪高手
活动目的:让成员学习情绪的表达与宣泄方式
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内容:(1)承接情绪是很难假装的,让成员思考自己遭遇情绪的处理方式。
(2)提供讯息的概念,发给成员我讯息的示范单分别提供几个情绪状况,让成员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练习讯息的表达。
(3)领导者总结所讨论到的情绪宣泄方式,说明应注意的事项及表达时机。备注:情绪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正面的情绪给人正面的感受,周围的人也可感
到欢乐的气氛,而负面的情绪,若能用适当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可以使我们不为其所苦、所操纵,让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4.信念签
活动目的:成员能了解信念与情绪的关系,并使用合理信念来管理情绪
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内容:(1)让成员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想法或信念,卷成签状,放入信念筒中。
(2)领导者由签筒中抽一个信念,请成员分辨其为合理的想法或不合理的想法,如果是理性的想法,不必举手,如果是不合理的想法,请举手,并说明哪里不合理。
(四)活动总结
1.引导成员回顾整个活动历程,并分享收获而能有所成长。
2.为整个情绪管理团体作结束。
第四篇: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已使人们意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重要。为使教学顺利进行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就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对教师的教学情绪进行合理调节,然而,目前从理论上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节策略的探讨明显不足,更缺乏可靠的直接实验论证。本文仅从相关研究及经验上对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情绪因子;教学效果;教学情绪
一、影响体育教学情绪的主要因素
体育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所少见的。因此老师良好的情绪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影响体育情绪的主要因素:
1、教学效能感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示范动作、语言行为,教学组织和教法运用是否合理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其情绪状态多为肯定的,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常常表现出否定的情绪状态。
2、人际偏好
教师往往喜欢那些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或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学生;学生往往佩服示范动作优美、语言风趣或在某方面吸引自己的教师。这些人际偏好经常被带进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情绪、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学生集体不仅对教师的教学会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而且会产生“社会干扰作用”。此外,教师的个性及其他因素对老师情绪的影响有时也会被带进课堂,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
3、情境
从活动的形式看,课堂教学是“人——情境”互动的典型模式。情境的心理意义对教师有决定作用,如决定该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不不仅如此,情境对有目的的行为是一个必要条件,如要达到教学法的目标必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情境有能动作用,如个人对情境的选择与改变等。体育老师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创设某一种情境,其主要表现在:
(1)选择与改变不适宜的场地器材条件及练习内容和方法。
(2)注意用语言和身体语言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情趣。
(3)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4、内在素质
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运动能力。一个具有处事热情、情绪稳定、宽容大度、对人亲切、运动能力强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5、教材
适宜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相对教师自身而言,优势教材或学生喜爱的教材,能使师生双方产生良好的心境,并能产生自觉的、积极的行动。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厌烦消沉的心境。
6、突发事件
指不可预测的事件。如恶劣天气、身体伤病、场地器材、教学失误和其它干扰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情绪。
二、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
1、心理匹配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不改变教学目标和动作结构情况下,恰当灵活地处理教材,并运用适当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情绪与教学内容、课堂情境、教学行为相匹配,进而让学生从主观上感到满足需要(如降低动作难度等),从而达到有效调节教师教学情绪、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心向,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心理匹配策略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该策略会引发学生愉悦情绪,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取得有效的促学作用。
2、归因控制
拉塞尔于1982年提出了个体归因三维模式,即控制点、稳定性、可控制性,并将三个维度搭配起来,构成8个归因组合类型:即稳定的、可控的内部原因(如教师自信心,职业兴趣等);不稳定的、可控的内部原因(如动机强度、注意状态、努力状态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如体质和健康、体育能力);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如身体疲劳、疾病等);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如教师的事业心、师生的友情等);不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如师师、生生和师生之间努力帮助程度等);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如动作难度、教学条件等);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外部原因(如机遇、运气等)。根据以上观点分析认为,只有当人们相信行为在个人控制之下时,才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符合个性倾向的归因:个人做出归因分析是为了对环境有一种预见感和控制感。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的内外部原因,带来的益处是提高了课堂事件的可预料性。如果失控,则威胁着教师的自尊和动机。
3、自我暗示
暗示可以发挥调节功效,如体育老师在处于焦虑、困惑、不知所措以及极度兴奋或愤怒等心理状态中极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有意的自我暗示一般具有积极的倾向,它是克服怯懦、自卑、冲动等不良心理,提高自我心理素质的自我修养方法,对于体育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是有效的方法;无意的自我暗示大多具有消极的倾向,通常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人对自己有不满情绪、自己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不能在现有环境中继续活动,如身体疾病、运动能力差等致使示范不完美,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等等;无意的自我暗示对老师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沟通
沟通的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学习及其它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师生的不良情绪对课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此时需要师生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运动心境和激情状态,防患于未然,并及时进行情感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师生的信任感、亲近感,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氛围,消除干扰老师情绪的不利因素。
5、排解
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能遭受某种挫折,在挫折压力过大时还会产生情绪紊乱和行为异常,引起一种情绪唤起状态(即攻击行为的准备状态,如教师对学生调皮行为的体罚、打骂等现象的发生)。因此老师要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并采取一定的途径、方法,正确评价自我和环境,进行换位思维,减轻挫折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是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方面。自我安慰是不自觉地进行的,并不能充分地说服自己。但对于排解不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的心理出防御机制之一。
6、规避
规避即暂时地回避、转移、冷淡,再择机而发。当教师对课堂的某一方面,如示范动作、语言行为、教学方式、练习方法等把握不好或不能把握,甚至出现失误时出于教学的有效性的考虑,教师可设法暂时“避重就轻”,或转移到其它方面,或延时处理(如篮球课的投篮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三思而后行”,当激情爆发时,依靠理智,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利用灵活的教育机制加以解决。其目的是避免教师教学上的尴尬,以免引起不良情绪反应。
体育教学中适时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临场运动情绪,学会掌握课堂指挥艺术,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分析表明,对教师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有助于教师自觉培养这种职业素养和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第五篇:合理调节情绪
心理健康教案
一
课题
理性调节情绪
1课时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引发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学会改变想法改变自己的情绪。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故事分享,小组合作等方式理解“想法决定情绪”,学会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会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想法来面对事情和困难。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体验,故事分享,小组合作等方式理解“想法决定情绪”,学会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入课题,情绪行为
同学们,几年前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则新闻:乘客与司机互殴,导致重庆公交车坠江。我们来了解一下事情的始末。
女乘客与司机,两个人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互殴最终导致车上另外13条生命付之一炬,再无生还,其中还有一个25岁的妈妈带着自己两个孩子,一个一岁,一个三岁,还有孩子的奶奶,本来是想趁着星期天一家人一起出去玩的,可是就在司机和女乘客的斗殴中,生命戛然而止。那么王老师不禁想问问大家这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的?
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也会经常产生一些不愉快情绪,有时候表现还特别激烈,甚至会造成恶劣的后果。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的理性调解自己的情绪,或许能让自己过的更愉悦一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理性调节情绪》
二、游戏活动,感知情绪,觉察想法(情绪——想法)
同学们,生命的逝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为了减少这样的悲剧发生,让我们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大家一起来,我们先玩一个游戏吧!三人行
游戏过程:当老师喊某个人的名字的时候,他要拍一下手掌,而他左右的人要立刻站起来,反应慢了的,或者出错的要接受秘密惩罚。(游戏结束后,给需要接受惩罚的人一个棒棒糖)
提问:同学们,面对惩罚的人可以得到棒棒糖,你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
同学们,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同学产生不同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A诱发事件
→
B
信念或想法
→
C情绪与行为反应)
理论引入: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我们通常认为“某某事情使我产生了某某情绪”,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对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则引起不同的情绪。
三、体验活动,觉察想法,感觉情绪(想法——情绪)
在刚才的游戏中,同样面对的是棒棒糖给了应该受到惩罚的人却有人开心,有人充满希望,有人愤愤不平,仅仅是因为你面对一件事情的想法不同。
现在请所有同学闭上眼睛,根据老师所描述的场景,去想象和感受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事件:你和好友约好周末会去世界之窗玩,约定的时间到了,TA没来,电话也没有接……你对此产生的想法是?
想法1:这个人一点都不讲信用
情绪1:讨厌、生气
行为1:不理他
想法2:他根本不当我是朋友
情绪2:气愤
行为2:不理他
这些想法都是消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的情绪也是消极的。
想法3:他可能突然有急事来不及通知我情绪3:谅解
行为3: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
想法4:他不会是来找我时出了什么意外吧?
情绪4:担心
行为4:马上想办法联系他
这些想法都是积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师过渡:可见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当事件无法改变时,若想改变情绪,首先要改变想法。只要找到合理的积极的认知和想法,人就会产生新的情绪,拥有较好的情绪。
四、故事分享,转换看法(想法——情绪)
给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感受一下,改变想法,给人们内心带来的愉悦。
有则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太太,整天坐在路口哭,被称为“哭婆婆”。一天,一位禅师路过此地,便问其缘由。老太太告诉禅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伞的人家,一个嫁给了卖鞋的人家。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了卖伞的女儿,想到她的伞会卖不出去,因此伤心而哭;而每当天下雨的时候,她又想起卖鞋的女儿,想她的鞋一定不好卖,因此也伤心落泪。所以,无论天晴下雨,她总是在哭。禅师听罢,脱口便说:下雨的时候,你要想卖伞的女儿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要想卖鞋的女儿卖得好,这样你就自然不会哭了。听了禅师的一番话,老太太顿悟。从此,街头便有了一个总是乐呵呵的“笑婆婆”。
“哭婆婆”之所以整天哭,是因为她为晴天卖不出伞、雨天卖不出鞋的女儿而忧伤;后来又变成了
“笑婆婆”,是因为她在禅师的启发下思维方式有了改变,看到晴天对卖鞋女儿、雨天对卖伞女儿的好处,由悲转喜。
同样一件事,由于看法不一样,结局大不相同。其实,一件事情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人们自身如何去认识,在于看问题的角度。
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又是不完美的。面对不完美,我们完全可以“完美”
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看法,用积极乐观的心跳去面对,努力做个“笑婆婆”、“笑公公”,不做“哭婆婆”、“哭公公”。
五、小组合作,调整情绪(想法——情绪)
请同学们写出近日令你生气、伤心、受挫或自卑的事情(A)和当时的想法(B)、以及当时产生的情绪(C)和所导致的行为。
完成的同学,请和小组同学交流:如何使用情绪ABC理论,让自己产生新的积极合理的想法,并将新的想法以及因此产生的新的情绪和行为写好,写完以后,属上自己的姓名,放置在信箱里。
全班分享:老师随机抽一个,并念出这个同学的新旧想法,再请一个同学说出面对这个事情的一个积极的想法是什么。
师小结:改变了你的想法就改变了你的情绪,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想法。换个想法,快乐自然来。这就是理性调节情绪。
六、分享收获,总结本课
1.今天课堂中你的情绪体验如何?
2.让你收获最大的是哪个环节?你收获的是什么?
3.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发现?
请学生任选一个问题进行反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