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妾薄命诗歌翻译及赏析
《妾薄命·汉帝重阿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前言】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依题立义”,通过叙述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注释】
⑴妾薄命: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二列于《杂曲歌辞》。
⑵宠:一作“重”。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名。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
⑶“咳唾”二句:谓得势者一切皆贵也。赵壹《刺世疾邪赋》:“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⑷“妒深”句:《汉书·陈皇后传》:“初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⑸“长门”二句:谓阿娇失宠之深。
⑹“雨落”二句:言事不可挽回也。难再:一作“重难”。
⑺断根草:王琦注云:“陶弘景《仙方注》云: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琦按,此说似乎新颖,而揆之取义,断肠不若断根之当也。”
【翻译】
汉武帝宠爱阿娇时,曾要将她贮之黄金屋。她位高势崇,就是吐一口睡沫,也会随风化为珠玉。但是宠极爱衰,由于她性情嫉护,被汉武帝所疏远。长门宫虽然只有一步之遥,皇帝却不肯回车一顾。雨落在地,不能再回至天上;水倒在地,难以再收回杯中。君王与阿娇之间的情意,如同流水各自东西。昔日阿娇如芙蓉花一样娇美,如今却成了断根草一样可怜。以色事人的妇女,能够得宠到几时呢。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属乐府杂曲歌辞。李白的这首《妾薄命》通过对汉武帝皇后陈阿娇逃脱不了色衰而爱驰的悲惨终局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悯,悲悯当中又有一种启示。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基本为一个层次。诗的前四句,先写阿娇的受宠,而从“金屋藏娇”写起,欲抑先扬,以反衬失宠后的冷落。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诗中用“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两句夸张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长。
从“宠极爱还歇”以下四句,笔锋一转,描写阿娇的失宠,俯仰之间,笔底翻出波澜。娇妒的陈皇后,为了“夺宠”,曾做了种种努力,她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李白《白头吟》);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术,“令上意回”。前者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来成了“废皇后”,幽居于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但咫尺天涯,宫车不肯暂回。
“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与《白头吟》所谓“东流不作西归水”、“覆水再收岂满杯”词旨相同。最后四句交代其中原因。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也是一个警告。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由此可知靠美色取悦与皇上不能得到多少好处。爱是应该有距离的,不能距离为零,否则物极必反。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
第二篇:妾薄命原文翻译及赏析
妾薄命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妾薄命原文翻译及赏析1妾薄命行·其二
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
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
促樽合坐行觞。
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
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
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
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坐者叹息舒颜。
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
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
翻译
日已沉于西,又在那幽静典雅的居室中相聚。
被华灯照耀着的帷幔颜色温暖,亮堂的样子好像置身于日出之时,席位相连行酒共饮。
主人呼出婆娑之舞,观者入迷连酒具倾倒都没注意。
大家举起细腰酒壶,飞起三足酒杯,横碰斜撞,尽兴畅饮面色相仿。
随意交换着相互所喜欢的佳人,酒醉时的美人红颜焕发似兰。
舞袖随着礼仪容止到达极致的情感,曼妙之舞若仙人般的体态轻盈。
服饰散乱无端,极尽欢乐忘记了俗世的规矩。
轻揽佳人入怀,肆意欣赏臂弯中美人的容貌,一齐举爵共饮。
舞者露出不胜柔弱的皓腕,腕上的珠环好似也变得沉重,在坐的人无不赞叹,尽展欢颜。
美人依偎在身旁,巾衣弥散着泽兰藿香,丁香五味等异香扑面而来。
侍奉之人都是可比齐姜的美女,情意绵长使人难忘。
召集宴请我的亲朋好友。只管歌唱、喝酒说什么很晚了呢?
客人赋诗说已醉要回家,主人称那晨露还没有晒干。
注释
日月既逝:日头月亮既已逝去。一作‘日既逝矣’。
西藏:在西面隐藏。
更会:更夜宴会于。进一步私会在。更;更加。再。
兰室:兰香的屋室。芳香高雅的居室。多指妇女的居室。
洞房:幽深的内室。多指卧室闺房。特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华灯:华丽的灯具。雕饰精美的灯;彩灯。
步障:脚步的屏障。古代的一种用来遮挡风尘视线的屏幕。
舒光:舒缓柔和的灯光。
皎若:洁白明亮好比。
日出扶桑:为“蓬莱十大景”之一。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亦代指太阳。
促樽:催促酒杯。推动酒碗。樽,木质或金属酒杯。
合坐:合坐在一起。
行觞:犹行酒。谓依次敬酒。觞,玉石或牛角酒碗。
主人:宴会的主人。应指魏明帝曹叡。
起舞:起身舞动。
娑盘:应是舞蹈用盘。应指汉朝的盘舞。亦作“槃舞”‘柈舞’。
能者:更有能力的人。
穴触别端:应是盘舞的一个技巧动作。穴触,透过孔穴触摸。别端,另外一端。
腾觚飞爵:腾起细腰酒觚,飞起三足酒爵。举杯,传杯。
阑干: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横斜貌。
同量:同等数量(的酒)。
等色:同等的(酒后)肤色。
齐颜:齐整一样的(酒酣)红颜。
任意:随便。任随其意,不受约束。
交属:交换属连。
所欢:所喜欢之佳人。
朱颜: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指美人。
发:焕发。荣发。
外形兰:外形似兰花。
袖随礼容极情:舞袖随着礼仪容止到达极致的情感。极情,极致感情。至情,深情。
妙舞:曼妙之舞。
仙仙:若仙人般的。轻盈貌。轻举貌。
体轻:体态轻盈。
裳解:衣裳开解。
履遗:鞋履遗失。欢舞以至于鞋子都找不到了。
绝缨: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扯断结冠的带。
俯仰:低头和抬头。指前俯后仰。
笑喧:欢笑喧闹。
无呈:没有呈报。不要呈报。
览持:观览把持。同‘揽持’。犹拥抱。
佳人:貌美品佳的女子。指怀念的人或理想中的人。
玉颜:如玉般的颜容。形容美丽的容貌。多指美女。
齐举:一齐高举。
金爵:金质的三足酒爵。
翠盘:青玉盘。供舞蹈用的一种圆形设施。怕是指盘舞用的盘子。
手形:手的形状。手的姿态。
罗袖:轻软丝织品制作的舞袖。
良难:很难。良,很。的确。
腕弱:手腕软弱。
不胜:不能胜任。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珠环:珍珠的手环。缀珠的环形饰物。
坐者:在座的人。
叹息:叹美;赞叹。叹气。
舒颜:舒展欢颜。舒展容颜。
御巾:御用的丝巾。裛yì
粉:熏染香粉。裛,香气熏染侵袭。通“浥”。沾湿。湿润。裛妆(泪妆)。
君傍:君王旁边。君子身旁。傍,旁。
霍纳:也应是香名。
都梁:亦称“都梁香”。泽兰的别名。香名。
鸡舌:鸡舌香。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
五味杂香:五种味道的杂香。
进者:进献的人。
齐姜: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古代女子以姓氏相称,齐姜指齐君的宗女。后因以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
恩重:皇恩隆重。
爱深:爱情深厚。
召延:召集延请。
亲好:亲朋好友。亲密好友。
宴私:“备言燕私”,宴请私人的亲戚朋友。指公馀游宴。
但歌:唯有歌唱。只歌唱。
杯来何迟:‘杯来一何迟’。酒杯来得何其晚迟。
客赋:客人赋诗。
称:称说。声称。
露未晞:“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晨露还没有晒干。晞,干,干燥。
创作背景
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曹植奉诏入京觐见,所见权贵纵情歌舞,征逐声色的腐烂生活面貌。于是创作此诗。
赏析
这首诗看似仍在描写人美、舞美,但君臣迷乱,无度,已经让原本美好的女性变为了毒药。
曹植由备受亲宠的子臣变成了被监管的罪人,他对当权者的淫逸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亲眼目睹君臣迷乱、无度的生活,对魏国朝政焦急忧虑。诗中细致入微的描绘,集中表现权贵们酒肉女色的彻夜之欢,酒具、酒菜、女饰、女舞等无不显示出主办者的地位、身份,篇末又通过客人的`言辞反衬出主人的淫乐无度。这首诗纯以叙述、描写出之,终篇未有一句评说性的议论,让读者好似亲眼所见一般,这是颇有匠心的。长时间处于“危疑禁锢”之中,曹植不能不谨小慎为,“改心回趣”,但只要人们把那些描述百姓痛苦生活的诗拿来对读,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诗人埋藏在权贵淫乐图背后的真正用心:他是把憎恶、愤怒的主观情感溶进了平和、冷静的客观描写中,表面上是波澜不惊,实际里却是激流飞湍。这是曹植去世前几年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妾薄命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翻译
译文
汉武帝曾经十分宠爱阿娇,为她筑造金屋让她居住。武帝对她娇宠万分,即使她的唾沫落下,也会被看做像珠玉那样珍贵。娇宠到极点,恩爱也就停歇了,武帝对她的情意渐渐停歇淡薄。阿娇被贬长门后,即使与武帝的寝宫相距很近,武帝也不肯回车,在阿娇那里暂时停留。雨落之后再不会飞上天空,覆水也难再收回。武帝与阿娇的情意,各自东西。往日美丽的芙蓉花,今日成为凄凉的断根之草。如果凭借姿色侍奉他人,相好的日子是十分短暂的。
注释
①“汉帝”两句:汉武帝曾有语:“若得阿娇作妇,必作金屋贮之。”
②“咳唾”两句:这里化用的是《庄子》里的故事。《庄子·秋水》中有:“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③水覆难再收:传说姜太公的妻子马氏,不堪太公的贫困而离开了他。到太公富贵的时候,她又回来找太公请求和好。太公取了一盆水泼在地上,令其收之,不得,太公就对她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④君:指汉武帝。
⑤妾:指阿娇。
⑥芙蓉花:指荷花。断根草:比喻失宠。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依题立义”,通过叙述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这首五言古诗《妾薄命》属乐府杂曲歌辞。李白的这首《妾薄命》通过对汉武帝皇后陈阿娇逃脱不了色衰而爱驰的悲惨终局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悯,悲悯当中又有一种启示。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基本为一个层次。诗的前四句,先写阿娇的受宠,而从“金屋藏娇”写起,欲抑先扬,以反衬失宠后的冷落。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诗中用“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两句夸张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长。从“宠极爱还歇”以下四句,笔锋一转,描写阿娇的失宠,俯仰之间,笔底翻出波澜。娇妒的陈皇后,为了“夺宠”,曾做了种种努力,她重金聘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李白《白头吟》;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术,“令上意回”。前者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来成了“废皇后”,幽居于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但咫尺天涯,宫车不肯暂回。“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与《白头吟》所谓“东流不作西归水”、“覆水再收岂满杯”词旨相同。最后四句交代其中原因。
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也是一个警告。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由此可知靠美色取悦与皇上不能得到多少好处。爱是应该有距离的,不能距离为零,否则物极必反。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
妾薄命原文翻译及赏析3妾薄命原文
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翻译/译文
汉武帝宠爱阿娇时,曾要将她贮之黄金屋。她位高势崇,就是吐一口睡沫,也会随风化为珠玉。但是宠极爱衰,由于她性情嫉护,被汉武帝所疏远。长门宫虽然只有一步之遥,皇帝却不肯回车一顾。雨落在地,不能再回至天上;水倒在地,难以再收回杯中。君王与阿娇之间的情意,如同流水各自东西。昔日阿娇如芙蓉花一样娇美,如今却成了断根草一样可怜。以色事人的妇女,能够得宠到几时呢?
注释
⑴妾薄命: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二列于《杂曲歌辞》。
⑵宠:一作“重”。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名。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数岁时,他的姑母长公主问他:“儿欲得妇否?”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娇问:“阿娇好否?”刘彻笑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刘彻即位后,阿娇做了皇后,也曾宠极一时。
⑶“咳唾”二句:谓得势者一切皆贵也。赵壹《刺世疾邪赋》:“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⑷“妒深”句:《汉书·陈皇后传》:“初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⑸“长门”二句:谓阿娇失宠之深。
⑹“雨落”二句:言事不可挽回也。难再:一作“重难”。
⑺断根草:王琦注云:“陶弘景《仙方注》云: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琦按,此说似乎新颖,而揆之取义,断肠不若断根之当也。”
赏析/鉴赏
此诗共十六句,每四句基本为一个层次。诗的前四句,先写阿娇的受宠,而从“金屋藏娇”写起,欲抑先扬,以反衬失宠后的冷落。诗中用“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两句夸张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阿娇受宠时的气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热,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长。从“宠极爱还歇”以下四句,笔锋一转,描写阿娇的失宠,俯仰之间,笔底翻出波澜。娇妒的陈皇后,为了“夺宠”,曾做了种种努力,她重金聘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李白《白头吟》);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术,“令上意回”。前者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来成了“废皇后”,幽居于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但咫尺天涯,宫车不肯暂回。“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极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与《白头吟》所谓“东流不作西归水”、“覆水再收岂满杯”词旨相同。最后四句交代其中原因。这四句,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也是一个警告。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由此可知靠美色取悦与皇上不能得到多少好处。爱是应该有距离的,不能距离为零,否则物极必反。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
妾薄命原文翻译及赏析4妾薄命·为曾南丰作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翻译
我夫主家富贵豪华,高楼连云;我受到夫主的看重,宠爱集于一身。
自古以来女子薄命的不知有多少,如今轮到我,侍奉夫主,不能尽自己的天年。
正在轻歌曼舞为夫主祝寿,忽然间送殡南阳雨泪涟涟。
我怎忍心穿着夫主为我做的衣裳,为别人歌舞打扮强作欢颜?
我悲痛呼叫,声彻云天;我泪如雨下,洒到黄泉。
死去的人恐怕不会知道,我是这样地日日夜夜惆怅自怜。
残叶落地,秋风再也不能把它吹回故枝;空旷的山野中,花儿寂寞地开放,一片惨红。
你撒手西归还不待年老,我受到你的恩惠,却已是无尽无穷。
死亡的痛苦还能够忍受,苟活世上的惨味,何时能够告终?
谁说天不高地不广?只不过我自己不能与世相容。
死去的人如果有知觉,我一定会杀身到地下相从。
先前歌舞繁华之地,如今是一派荒凉,只有潇潇夜雨,把凄凉的蟋蟀鸣声伴送。
注释
妾薄命:乐府旧题,多写欢聚不久,良人远别不返等。
原诗有题注云:“为曾南丰作。”曾南丰,诗人的老师曾巩。
十二楼:指宅第豪华,楼台高峻。
一身当三千:谓美貌而受宠爱,一人抵当所有人。
不尽年:不能到生命的尽头。《庄子·养生主》:“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为主寿:为夫君祝福。
南阳阡:《汉书·游侠传》:原涉父为南阳太守,父死,原涉大起冢舍,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阡”。此代指墓地。
春妍:即打扮。
彻天:响彻云天。
彻泉:下达黄泉。
长自怜:惆怅悲伤无休止。
捐世:犹弃世。
一死尚可忍:《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氏春秋》:魏明帝临死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
百岁:指活着的人剩下的岁月。
何当穷:怎么打发。
杀身以相从:谓自杀后得以在阴世相从。
寒蛩:秋天的蟋蟀。
赏析
陈师道的五言古诗《妾薄命》共有两首。诗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多样的,以一位侍妾悲悼主人的口吻抒写了自己对老师曾巩的悼念。要不是原诗题下有诗人自注:“为曾南丰作。”后世的读者会以为这是一首侍妾的哀歌。
至于陈师道与曾巩的关系,宋人笔记上说得颇带传奇色彩:曾巩路过徐州,当时的徐州太守孙莘荐陈师道前往谒见,虽然送了不少礼,但曾巩却一言不发,陈师道很惭愧,后来孙莘问及,曾巩说:“且读《史记》数年。”陈师道因此一言而终身师事曾巩,至后来在《过六一堂》诗中还说:“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见陈鹊《耆旧续闻》)这种记载只是小说家之言。其实,曾、陈的师生关在史书上有明文记载,《宋史》中陈师道本传上说他“年十六,早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元丰年间(1078-1085),曾巩典五朝史事,举荐陈师道为史才,然而终因他未曾登第而未获准,因而,陈师道对曾巩有很深的知遇之恩。故1083年(元丰六年),当他听到曾巩的死讯后,即写下了这组感情诚挚的悼诗。
第一首诗托侍妾之口,写主死之悲,并表达了不愿转事他人的贞心。起二句极言受主人的宠爱,“十二楼”即指十二重的高楼,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中有“凤楼十二重,四户入绮窗”之句,这里是形容宫楼的高峻和豪华。“一身当三千”句,取自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意思,然以五字概括,更为精炼,所以陈师道诗最权威的注释者任渊说,此句“语简而意尽”。这正体现了陈师道诗工于锻炼和善于点化前人诗句的特点。
“古来”二句陡然转折,主人公悲叹自己不能至死侍奉主人,与上二句连读,可谓一扬一抑。“起舞为主寿”句承首二句,“相送南阳阡”句则承三四两句。汉代原涉在南阳为父亲置办的墓地,称为“南阳阡”,因而后世以此泛指墓地。此二句以极概括的语言抓住典型事件,构成鲜明对照:本来为祝祷主人长寿而翩翩起舞,转瞬间却往坟地为他送葬。两句中意象丰赡,节奏跳动,可见诗人用墨的简炼,故陈模说,此二句“盖言初起舞为寿,岂期今乃相送南阳阡,乃不假干澹字而意自转者”(《怀古录》)。刘禹锡的《代靖安佳人怨》悼宰相武元衡遇刺,说:“晓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也是写乐极哀来,生死的变幻无常,意境与此二句略同,然而陈师道的造语更为高古凝炼。
白居易《燕子楼》诗说:“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着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此诗中“忍著”二句,与白居易诗意蕴相近,但并非泛咏男女之情,而另有很深的寓意。北宋中期,政治上风云变幻,元祐党、变法派轮番掌权,所以一般士人都讳言师生关系,以避免党同伐异,受到连累。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则随波逐流,诌谀权贵。陈师道此诗正是对此种风气的批判,他责问道:难道忍心穿着以前主人踢子我的衣裳,去博取他人的欢笑冯?
末四句直抒胸臆,一腔悲慨,啧涌而出。然而死者无知,只有生者独自哀怜。整首诗便在生与死、哀与乐、有知与无知的对照中结束。
第二首是组诗第一首的主题的延伸,表达了杀身相从的意愿,二首一气贯注。故范大士《历代诗发》评价说:“琵琶不可别抱,而天地不可容身,虽欲不死何为?二诗脉理相承,最为融洽。”
“叶落”二句以写景起兴,然意味无穷,诗人的用意至少有三层:此二句承上文“相送南阳阡”而来,故写墓园景象,且兴起下文,此其一;又写墓地凄惨之状,以飘零之落叶与绚烂之红花相衬,愈见山野的空旷寂寥,写景状物颇能传神,并烘托出苍凉凄迷的气氛,故任渊说:“两句曲尽丘源凄惨意象。”此其二;此二句写景起兴中又带有比喻意,落叶指已逝之人,而红花喻主人公自己。但落叶飘败,花的娇艳,徒成空无。潘岳《悼亡诗》说:“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这首诗以落叶比喻人的长逝,然而寓意的深刻远不及陈师道此诗,故陈模盛赞《妾薄命》中这两句说:“陈后山‘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兴中寓比而不觉,此真得诗人之兴而比者也。”(《怀古录》)此其三。
“捐世”以下八句一气流走,自然涌出。诗中说,主人不待年老即弃世而去,因而对我的恩惠未能到头。想来一死尚可忍受,而今后无穷的生涯怎样度过?偌大的世界,却容不得主人公微弱的一身,于是发出了最后的心声:“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语气坚定,如铮铮誓言。此八句层层相绾,语意畅达,纯自肺腑中流出,读来不觉其浅率,唯感其真诚。
至此感情的激烈已无以复加,全诗表面上应戛然而止了,然而“向来”二句,转以哀婉的情调结束:那以前歌声鼎沸、舞姿婆娑的地方,只留下夜雨的淅沥和蟋蟀的悲鸣,由此表达了盛时不再、人去楼空的感慨,一变前文率直奔放的激情,遂令诗意深远,避免了一览无余。这末尾的“歌舞”几句,正与组诗第一首的开头“十二楼”首尾相应,也表现了作者的匠心。
《妾薄命》向来是被认为是陈师道的代表作,故《后山诗集》以此为冠,其原因便在于此诗集中体现了陈师道诗的风格。陈师道诗的佳处在于高古而具有真情,锻炼而以淡雅出之。这首诗造语极平淡,表面上没有用典故,不作艰深之语,只是直陈胸臆,实际上却几乎无一字无来历。任渊评价说:“或苦后山之诗非一过可了,迫于枯淡,彼其用意,直追《骚》、《雅》。”意谓他的诗须细细品味,不是一读即可明白其中用意的,这正说明,陈师道的诗在平淡的背后,有着惨淡经营的苦心。
除了平淡典雅,精炼浓缩也是陈师道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此诗中“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等语,都以极简练的字句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如前人所评,有“以少许胜多多许”的特点,故刘壎《隐居通议》说,陈师道“得费长房缩地之法,虽寻丈之间,固自有万里山河之势”。
然而此诗最突出之处还在于用比兴象征的手法,以男女之情写师生之谊,别具风范。这种手法可追溯到《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美人香草。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因为男女之情最易感人。正如明人郝敬所说:“情欲莫甚于男女,声音发于男女者易感,故凡托兴男女者,和动之音,性情之始,非尽男女之事也。”(陆以谦《词林纪事序》引)托喻男女之情而实寄君臣、朋友、师生之谊的作品历代都有,但与陈师道此诗有明显血缘关系的可推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诗中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繻。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诗是张籍为推辞李师古之聘而作,与陈师道此诗所述之事虽然不同,但抒写手法颇多相通之处。虽然后世也有人对此执不同意见,以为此诗“比拟终嫌不伦”(陈衍《宋诗精华录》),然而作为诗之一格,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妾薄命》还是有新意、有真情的。
创作背景
元丰年间(1078-1085),曾巩典五朝史事,举荐陈师道为史才,然而终因他未曾登第而未获准,因而,陈师道对曾巩有很深的知遇之恩。故1083年(元丰六年),当他听到曾巩的死讯后,即写下了这组感情诚挚的悼诗。
第三篇:杜甫诗歌赏析及翻译
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背景: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翻译:
无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赏析:
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
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而此大段中,又按六、八、六、八句数分四层加以叙写。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前二句用突兀之笔,以“不合”、“怪底”渲染刘单山水屏障作势奇异,真幻难辨。南宋杨万里评论说:“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仇注杜诗》引)。接下来二句以平叙交代原因,而其中“沧洲趣”三字又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大段前六句,作者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衬托刘单画技。
接下来“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在写法上,整个八句都是虚写而非实录。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而此层之首,又以“得非”、“无乃”喝起;其间又云:“悄然坐我天姥下”,天姥是杜甫旧游之地,在这里与第一段所说“沧洲趣”相照应;“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王右仲评说:“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仇注杜诗》引)清方薰山《山静居画论》则云:“杜老云‘元气淋漓障犹湿’,是即气韵生动。”这一层想象丰富大胆,用笔错综奇幻,章法顿挫跌宕。自“野亭”以下六句又是一层,由虚返实,摹写山水障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山水相映成趣。中间“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两句,用娥皇、女英二妃泣舜,湘竹皆斑的典故,实写中有虚景,笔意总欲不凡。
自“刘侯”以下八句,在具体描写画中情景之后,再赞刘单技艺超卓,与本段第一层相呼应。写画至此已可作结,但作者并未止笔,而是宕开一笔,再度由实返虚,“若耶溪”以下四句,是全诗的最后一段,作者在写足题面后进一步生发,表达自己由刘单山水屏障而产生的隐遁江湖之志。这样写,即使全诗意余言外,又回应了前面的“沧洲趣”,首尾完整。
而在章法,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说“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后世评价:
1,从题画诗这一体来看,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尽管在杜甫之前偶有题画之作,但题画诗成为一体,成就高而影响远,则确实始于杜甫。在文人画兴盛、因而题画诗也随之兴盛的宋代,诗论家就给杜甫的题画诗以崇高的评价,认为“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许彦周诗话》)。
2,王右仲评这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仇注杜诗》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第四篇:窗前木芙蓉诗歌翻译赏析
《窗前木芙蓉》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前言】
《窗前木芙蓉》是石湖居士早年的作品,借花抒怀,表示自己虽然漂泊而未逢时,但决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
【注释】
⑴木芙蓉:木本植物,简称芙蓉,秋天开各色大花,甚为艳丽。因与荷花易混,故加木,又称木莲。还有别名拒霜。
⑵辛苦:形容其孤寒冷落以及开花之艰难。小寒:天气稍寒,木芙蓉开花于八九月,因此这里的“小寒”,并非指节气的小寒。
⑶客:离家在外的人。作者用以自称。
⑷更凭:哪怕,就算是。青女:霜神。留连:盘桓勾留。
⑸愁红怨绿:花叶残败的样子。
【翻译】
冒着秋日的微寒,孤单的木芙蓉努力盛开着,它们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乡的游子是相同的吧。但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
【赏析】
此诗前两句意思是:孤独凄清的木芙蓉,冒着初秋寒意而开,花的心就像作者自己的心一样,凄楚不已。“辛苦”一句语出黄庭坚《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祺》诗:“山驿官梅破小寒”。后两句意为:哪怕寒霜常留不去,木芙蓉也不会如春天的那些娇嫩花儿一样,容易凋谢。诗中很好地融物以情,喻己以物,浑成一体,了无痕迹。此诗是作者咏物诗中的佳作。诗句详析:“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木芙蓉冒着秋天的微寒,努力的开放。“辛苦”点出了环境的恶劣,“孤花”写出了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只有木芙蓉还在坚强的开放。就像“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里讲得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美丽的绽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坚贞不屈。“花心应似客心酸”也是用拟人手法,点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是那么的艰辛。
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点出了他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更凭青女留连得”,青女就是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青女留连不走,意思就是霜雪不停,继续肆虐。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任凭霜雪肆虐,我也不怕。就如同《海燕》里说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绿”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第五篇: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代表诗歌翻译及赏析
2011—201
2第一学期
实践教学
William Shakespeare William Shakespeare(26 April 1564-23 April 1616)was an English poet and playwright.He wa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writ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world's pre-eminent dramatist.His surviving works, including some collaboration, consist of about 38 plays, 154 sonnets, two long narrative poems, and several other poems.His play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very major living language and are performed more often than those of any other playwright.Shakespeare was born and raised in Stratford-upon-Avon.At the age of 18, he married Anne Hathaway, with whom he had three children: Susanna, and twins Hamnet and Judith.Between 1585 and 1592, he began a successful career in London as an actor, writer, and part owner of a playing company called 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later known as the King's Men.Shakespeare produced most of his known work between 1589 and 1613.His early plays were mainly comedies and histories, genres he raised to the peak of sophistication and artistry by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He then wrote mainly tragedies until about 1608, including Hamlet, King Lear, Othello, and Macbeth, considered some of the famous works.Shakespeare was a respected poet and playwright in his own day, but his reputation did not rise to its present heights until the 19th century.In the 20th century, his work was repeatedly adopted and rediscovered by new movements in scholarship and performance.His plays remain highly popular today and are constantly studied, performed and reinterpreted in divers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throughout the world.(Sonnet1 和sonnet5的相关资料由张文瑞提供)
Sonnet 1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Thyself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译文: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辜正坤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2008年1月第一版)我们总愿美的物种繁衍昌盛,好让美的玫瑰永远也不凋零。纵然时序难逆,物壮必老,自有年轻的子孙一脉相承。而你,却只与自己的明眸订婚,焚身为火,好烧出眼中的光明。你与自我为敌,作践可爱的自身,有如在丰饶之乡偏造成满地饥民。你是当今世界鲜美的装饰,你是锦绣春光里报春的先行。你用自己的花苞埋葬了自己的花精,如慷慨吝啬者用吝啬将血本赔尽。可怜这个世界吧,你这贪得无厌之人,不留遗嗣在世间,只落得萧条葬孤坟。(辜正坤译)
评论一:
这第一首诗,诗人开宗明义地提出:熟透了的东西随时会殒落,血亲后嗣就该继承他的遗业,要美的生命不断繁衍孳生,艳丽的玫瑰才不会凋谢。这是自然法则,也启示着现实中人应步的常道。但是朋友,你却不去寻结连理,只独钟其身,恰似和自己的眼睛订婚,燃尽自身,也只能烧炼出双眸的光焰,而不能把你的美传诸后人。这是和自己作对,就会在丰饶的田野上酿出了饥馑。你本是天地的精华,鲜艳的珍品,自应婚娶,生育美的后代,为灿烂的春天开路。而你却不肯与美人结合,愿在自身的花蕾里埋葬了自己。这种自怜的吝啬,酿成了毁灭的浪费,该有多么可惜与可叹啊!所以,诗人于最后剀切陈情:亲爱的朋友,可怜这世界吧,你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把世界应得的统统让坟墓吞去,和你一同消逝。
从上段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表达莎士比亚一方面非常惋惜朋友独自生活而不肯结连理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在极力劝说他的朋友,传宗接代是自然规律,不能违背,留下后代才能让美永存,所以要赶快婚娶啊!蕴含着文艺复兴时代,一个人文主义者赤诚的现实主义精神。您听到了吗,诗人在为春天开路,为美的永驻而呐喊哩!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1-17首形成一组,具有同一主题,都是诗人劝他的青年好友应该结婚的。因为,时间在改变一切,他那美的形貌也会消逝;只有结婚生育,才能在后代的身上永驻青春。从这组诗里,我们得识诗人那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与现实主义精神。
开篇的十七首诗,主题随同,但是莎氏以不同的譬喻,从不同的角度,提炼、抒发为深沉的诗。来源:
zhidao.baidu.com/question/263213139.html 评论二:
第一首十四行诗中的第六行,有一个短语“self—substantial fuel(把自己当燃料)”。这是一个蜡烛的意象,蜡烛燃烧自己旨在为世界带来光明,但这只是个短暂的瞬间。蜡烛燃尽后,世界依然一片黑暗。除了短暂的光明,蜡烛熄灭后什么 都没给世界留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浪费。同理,如果诗中的主人翁不生子来延续他的美貌,这也是一种浪费。因为诗中主人翁的美貌然此刻让世界光彩夺目。但他死后会因无人延续他的美而让世界再次暗淡无光。所以,在劝说者看来,诗中主人翁应该结婚并生子来延续他的美。当他逝去时,他的子孙后代才能把他的美传承下去,才能让世界永远“光明”。
在第一首十四行诗中,劝说者的语气由善意的忠告逐渐转为严重的警告。诗人在第一诗节中陈述了青春美貌终将随时间逝去的永恒真理,“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rease”在第二诗节中,劝说者坦言:如果诗中的主人翁不结婚生子,那么他对自己就太“残忍”了,“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因为他没有利用好他的美貌,死后不能为世界留下一子半女来延续他的美貌,让世人分享。接着在第三诗节中,劝说者的语气在逐渐转变。他把适婚年龄不结婚的人称为“吝啬鬼”,“tender churl,mak‟st waste in”这里的“吝啬鬼”在笔者看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诗中的主人翁吝啬于把自己的爱放在女人身上,他爱自己胜过一切,所以不愿意结婚。另一方面,他吝啬于结婚后生子来复制自己的美貌从而让世人分享。在最后一节中,劝说者似乎对诗中主人翁的态度很生气,并警告他说如果你不想结婚,死亡将等待着你,“To eat thewodd‟s due,by the grave and thee”在这首十四行诗的开头,诗人只是摆事实,讲道理。而在第二诗节中,开始劝说年轻人不要对自己太残忍。第三诗节语气转而有些愤怒,用“吝啬鬼”一词来称呼像年轻人这样,有着美貌而不愿结在这首十婚生子让后人分享美的人。最后两行的语气可以说从愤怒转到了诅咒。诗人认为,年轻人如果不结婚生子,就应该死去,因为这是他欠世界的东西。
在第一首十四行诗中,玫瑰的枯萎喻示着青春的流逝。在第一诗节,劝说者坦言时间将使玫瑰(“riper”)死亡,唯有娇嫩的后嗣(“tenderheir”)可以证明它年轻时的苟烂。这里红玫瑰代表着年轻和美貌,而娇嫩的后嗣则指孩子。所以,如果诗中主人翁想证实自己年轻时的美貌,就必须结婚、生子。否则,当时光飞逝,不通过孩子没人知道他曾经的美貌。在第五首十四行诗中,时间被隐喻地描述成一个暴君(“tyrant”)。永不停步的时间残酷地把多彩的夏季带入荒凉的冬季。夏季喻示着青春,而冬季则意味着年老。“暴君”将不会对美丽的青春心生怜悯而停止它前进的脚步,所以诗中的主人翁唯有早日在年轻时结婚生子。否则,当“暴君”把你的青春与美貌一并带走后,一切都是徒劳,这世上再没人复制你的美貌并把它延续下去。来源:
刘吉俊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月 第27卷第1期(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云南普洱665000)
Sonnet 5
Those hours, that with gentle work did frame
The lovely gaze where every eye doth dwell,Will play the tyrants to the very same
And that unfair which fairly doth excel:
For never-resting time leads summer on
To hideous winter and confounds him there;
Sap checked with frost and lusty leaves quite gone,Beauty o'ersnow'd and bareness every where:
Then, were not summer's distillation left,A liquid prisoner pent in walls of glass,Beauty's effect with beauty were bereft,Nor it nor no remembrance what it was,But flowers distill'd though they with winter meet,Lose but their show;their substance still lives sweet.(辜正坤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2008年1月第一版)译文:
时光老人曾用精雕细刻
刻出这众目所归的美颜,也会对它施暴虐于某一天,叫倾国之貌转眼丑态毕现。
因为那周流不息的时光将夏季
带到可憎的冬季里摧残,令霜凝树脂,叫茂叶枯卷,使雪掩美色,呈万里荒原。
那时若没有把夏季的香精
提炼成玻璃瓶中的液体囚犯,美的果实亦将随美而消陨,那时美和美的回忆都将变成过眼云烟。
但如果花经提炼,纵使遇到冬天,虽失掉外表,骨子里却仍旧清甜。(辜正坤译)评论一:
在第五首十四行诗中,劝说者的语气没有很大的变化。在第一、二诗节中,劝说者只陈述了一个事实——永不停止的时间将把异彩纷呈的夏季带入荒凉秃败的冬季,“For never—resting time leads summer on To hideous winter and confounds him there”夏季好比活力无限的青春,冬季则像可怕的老年时代。所以,时间意味着能带走一切,包括青春和美貌。在第三诗节中,劝说者指出:冬天里的„花露水‟可以证明夏天曾经的美好,“Then were not summer‟s distillation left Aliquid prisoner pent in walls of glass.Beauty effect with beauty were bereft,Nor it nor no remembrance , what it was”。“花露水”是夏天的精华,正如诗中主人翁的精华应该是他的孩子。所以,劝说者想借此表达:结婚生子吧!让你的孩子来证明你曾经拥有迷人的美貌。在最后一节中,劝说者再次强调时间将带走诗中主人翁的容貌、青和美丽,唯有他的孩子可以将这一切延续,“But flowe distilled,though they with wither meet,Lose but their show,their substance still livessweet”。整首诗中,劝说者只是在用真理告诉诗中的主人翁为什么他应该结婚生子,而没有第一首十四行诗中的警告或诅咒。
第五首十四行诗则用“summer‟s distillation”呈现了一个花露水的意象。夏天,花儿争艳,正如诗中主人翁散发活力的青春。但时光会把夏季推进冬季,把青春推向暮年。花露水是夏天的精华,正如孩子将成为诗中主人翁的精华一样。由夏天花朵制成的花露水在冬天里可以证明它们曾经的美艳,而诗中主人翁的孩子也将在他暮年时告诉人们,父亲年轻时的美貌和华丽。因此,如果诗中主人翁想维系他的美,就应该结婚生子。因为他的孩子将复制他的美,并将他的美貌和精华一并延续下去。
来源:
刘吉俊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1年2月 第27卷第1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云南普洱665000)评论二:
十四行诗第5首诗中说道:永不停歇的时间把夏天带到了,可怕的冬天,就随手把他倾覆”。“花儿提炼出香精。那就到冬天。,也不过丢外表;本质可还是新鲜”。这首诗的主题是告诫友人.时间具有毁灭一切的力量,再美好的事物.都抵挡不住由夏天到冬天时间的侵蚀。只有拥有美貌的人让后代子孙继承他的美。才能在时间无情向前的过程中。保存、维持他本身的美。
这首诗中,诗人道出了美是具有时间性,时光创造了美,随后,流动的时 光又摧残了美;它赐予花儿繁茂如锦的夏,又更迭为冷酷无情的冬;绿野转枯,雪盖荒原。如不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提出了花儿的精,时光一逝,美的实体便和美一起消失;没有了美,也绝了美的根,不能祭美的魂。诗人把花的香喻为青春年华时人的美,把提炼花精比作及时的结婚生育。时光可以使香消玉殒,但你趁着花香馥郁时,提出了华精,存入玻璃瓶中,得以使香与美再生,到了严冬,花儿谢了,花精犹存!结婚吧,朋友!人生是短暂的,时光赐予你英姿勃发的盛年,一瞬间又使你光华尽失,萧瑟枯萎的严冬等在你面前。如果你有了儿女,便是你从繁华正茂之时提取了花精,你使美与香活在你的杰作当中,得以延续,代代永存。那么,到了老年,你虽然消失了美的外表,却在子女身上获得了再生。
来源:
辜正坤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8年1月 第一版
(Sonnet12的相关资料由王小娟提供)
Sonnet12
译文:
When I do count the clock that tells the time, And see the brave day sunk in hideous night;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 And sable curls all silvered o'er with white;When lofty trees I see barren of leaves Which erst from heat did canopy the herd, And summer's green all girded up in sheaves Borne on the bier with white and bristly beard, Then of thy beauty do I question make That thou among the wastes of time must go, Since sweets and beauties do themselves forsake
And die as fast as they see others grow;
And nothing 'gainst Time's scythe can make defence Save breed, to brave him when he takes thee hence.)
译文:
你在我身上会看到这样的时候,那时零落的黄叶会残挂枝头,三两片在寒风中索索发抖,荒凉的歌坛上不再有甜蜜的歌喉。
你在我身上会看到黄昏时候
落霞消残,渐沉入西方的天际,夜幕迅速将它们通统带走,恰如死神的替身将一切锁进牢囚。
你在我身上会看到这样的火焰,它在青春的灰烬上闪烁摇头,如安卧于临终之榻,待与
供养火种的燃料一同烧尽烧透。
看到了这一切,你的爱会更加坚贞,爱我吧,我在世的日子已不会太久。(辜正坤译)
评论一:
和大多数传统的十四行诗一样,这首十四行诗也是歌颂爱情的,不过它还是诗人表达对爱友之深情。诗中的“我”感到自己到了“老年”,不久就要和“爱友”“永别”了,因此希望在“我”离开人世之前,爱友能好好地、强烈地爱着“我”。这就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诗人首先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让可见、可感的外景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全诗的内容可分为前十二行和末两行两大部分。前十二行又可分为三四个行组,每个四行组是一个意象。在第一个四行组中诗人以简练的粗线条勾画出一幅凋零、寒峭、冷寂的严冬景象;在第二个四行组中,诗人描写了一天中日薄西山、大地昏冥的黄昏情景;在第三个四行组中,诗人把自己描写成像“躺在自己青春余烬上闪烁微光”一样的残光余焰,火将灭,热将散。诗中的这三个意象或三个比喻对于表达主题思想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人着墨最多。这三个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象征着人到了老残暮年,接近了人生末日。这就是一幅凄凉而悲惨的景象,任何人见了都会产生怜悯之情,这就是诗人采用这三个意象的意图,诗的最后两行表达了这种意图。在莎士比亚的诗歌中,颜色词是很丰富的,有明朗、舒畅,有的阴沉、抑郁,而且运用恰当。这些颜色词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意象更加鲜明、突出,从而可以烘托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诗歌更加深沉蕴藉,更富于情趣和魅力。
来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580357.htm 评论二:
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讲述了由于诗人的过度劳累以及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使他感觉自己的生命快接近尽头,诗人希望年轻友人意识到他的衰老,从而加强对诗人的爱。
这首诗的三个四行和一个偶句的结构非常明显,在三个四行中,诗人描绘了三个不同的意象来说明自己已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然而,诗人面对现实并没有感到哀伤,而是充满了诙谐与幽默。三个意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鲜明而不乏浪漫的意味,让读者在诗的境界里读到诗人自然流溢的今昔之感,从而得到浓厚的美的感受。
在第一个四行里,诗人将他目前的生命时期比作秋天,一年行将结束的季节。“光秃或悬挂几片黄叶的树枝迎着寒风摇曳,昔日鸟儿的唱诗坛,今已荒废”。这凄凉的景象让读者联想到一个老人的干枯的身躯。读者可以发现诗人颠覆了树叶由黄到脱落的过程不是正常的逻辑顺序。这样的词序安排是有其用意的,在诗人的心目中,残留的几片黄叶要比没有叶子更惨。如果没有叶子挂在树枝上,这只是一个即成事实的景象,对于光秃的树枝只能懊悔。残留的黄叶能勾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这样诗人运用自然顺序的颠倒,使读者的感情由懊悔变为深切的同情。
在第二个四行里,诗人把自己比作落日后的暮色,那是夜色将至,夕阳的余晖即将消失在被黑暗代替的时刻。在西方,一般认为睡眠是死亡的兄长,诗人在这里使用换喻,把黑夜转换成死亡的化身,使得暮色的比喻更加形象。而那黑夜在刹那间将一切封进了安宁。这样的描写把几个意象交织在一起,把看似平常的表述表现得曲折深婉。安宁一词暗示死亡之意,为全诗的意图作了进一步铺垫。
接下来诗人又把自己比作即将熄灭的火,在青春之火的灰烬上奄奄一息,犹如躺在灵床上等待着死亡。原先供他燃烧的木材已变成窒息他死亡的灰烬,恰恰说明了诗人的生命被他度过的生活所消耗。如果说冬天过去大地复苏,光秃的树枝又会披上绿叶,黑夜过去黎明又会到来,那么木材烧成灰烬后就再也不能生长了。诗人运用两个循环开放的意象一下子被这第三个意象扼杀了。通过逻辑顺序的颠倒,使读者在阅读三个四行的过程中愈来愈收到个人情感的触动,情不自禁的为诗人的状况而动容。
在结尾的偶句里,诗人阐明了全诗的意图他希望他的年轻友人意思到他在世的时间不长了,应该更加珍惜他们之间的友情,“对诗人爱的更强烈吧,因为他不就将要离开人世”。情谊眷眷,却没有写的悲怜切切,与一般的离别寄语相比,有其独到的特色。然而是人的意图并非全是这些,从最后一行的语法结构上看,“that”一词的意思并不确切,可能指诗人也可能指青春岁月。如果是后者,整个诗的主题就不一样了,那便成了诗人在诗里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来源:
苏煜 《英国诗歌赏析》 新华出版社
2006(10)
(Sonnet116的相关资料由杨蓓蓓提供)
Sonnet 116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blog.163.com/jinxianshu123/blog/static/10)
译文: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blog.163.com/jinxianshu123/blog/static/10)
评论一: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Wandering bark” 指迷失方向的船。对于船只来说,在海上迷失方向是极其危险的。但如果他们找到北极星并按它指引的方向前进,那他们就能得救。迷失的船只象征着恋人们,指引他们前进的就是伟大的爱情。只要心中有爱,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爱是恋人心中的“北极星”,有它的指引,爱之船就不会迷失方向。
海的汹涌澎湃和变幻莫测象征真爱道路上的艰难险阻:“it is a ever-fixed mark/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它让意志薄弱的恋人迷失爱的方向,但海上的灯塔(ever-fixed mark)却是真爱的象征,只要有真爱在心中,任何困难都能克服。“rosy lips and cheeks”(sonnet116)。玫瑰的特征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用带刺的玫瑰象征美中不足。在这首诗中,诗人用“impediments,alteration ”等严谨的法律语言,界定了什么是爱。“爱,是无论什么也不能改变的,别人变了你也不能变”,可以看出,这种爱包含着基督教的思想,闪耀着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光辉,近似于对宗教的无比虔诚和坚定信仰。
诗人将爱比作星,“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在这里,爱被看作是一颗“星”,即恒星天中的北极星,这就暗示爱超越了月亮天下面的世俗领域,超越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因而它是不会变化的。是啊,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呢?爱,哪能任凭抹灭,哪能说不见就不见了呢?爱应该是永不褪色的印记,是永不磨灭的痕迹,纵使有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呵!这和我心目中,以及或许是很多对爱膜拜者的心中,最初那份对于爱的注释和理解,是多么的接近,甚至吻合啊!爱,从古到今,从西到东,描绘她的文字有多少啊!诗人的诗作,如此打动人的心扉,就在于它闪耀着哲人的智慧和圣人的信念,沐浴着高贵圣洁的光辉,蕴涵着完美神圣的理想。时光易逝,红颜易老,爱,真爱,应该不变。“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这真是永恒的经典!为了这四百多年前的伟大而不朽的诗行,我还愿意相信世间永恒的爱恋,和完美的经典。纵使那只是像童话一样存在于凡人的心间,那份美好也会延续永远。
这首诗歌阐述诗人自己的爱情观:真爱是无敌的。只要坚定自己是在爱情之中,那么就不存在任何障碍,而如果有障碍,就算不得真爱。而爱也是不会畏惧艰难险阻的,“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其次,真正的爱情不会消逝,“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诗人的爱情是很理想化的,并且认为达不到这些标准的就不叫爱,可能条件过于苛刻,但是至少是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吧。
来源:
http://wenwen.soso.com/z/q62215921.htm
评论二:
第116首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较出色者,是被誉为“英语诗歌宝库中一串最璀璨耀眼的明珠”中的一颗。但若一个目光敏锐的读者去细读,即会发现,这首诗的最后一行令人费解,甚或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诗中,诗人对照了两种爱,一种爱是“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对这种爱,诗人给予了驳斥:“呵,不”;进而诗人给出了自己对爱的体悟和理解,或者说定义:
“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最后两行煞尾: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明不确,就算我没写诗,也没有人爱过。”
诗人在诗中给出了自己对爱的体悟和理解,若他说错了,他收回自己的话(“就算我没写诗”),这可以理解;令人不解的是:接下来他怎么能因此说别人也没爱过?或者世人没爱过(诗中的“man”也可以解作“人类”、“世人”)?他自己错了,只能说明他没有爱过,和别人爱过与否有何关系?诗人这里怎么能以一己之偏盖人类之全?这是令人费解的:文理不通,或者说逻辑上存在问题。
对照原文:“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表面看来,翻译成“就算我没写诗,也没有人爱过”是没错的。句中的“nor”即“and”,i这种用法比较古旧,并和否定词连用;但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及剧作中并不鲜见。痛苦万状的情绪推到了极点。可是从第三段起,诗的情调骤变,诗人突然精神振奋,神采飞扬,一下子唱出了喜悦,明亮的欢歌:“顿时象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冲上了天门”。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想到了你”。是爱的魔力在扭转诗人心中的乾坤。最后,诗人豪迈地唱道:
我记着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来源:
http://wenku.baidu.com/view/626fa8f2f90f76c661371abe.html
译文 :
(Sonnet138的相关资料由王小娟提供)
Sonnet 138
When my love swears that she is made of truth
I do believe her though I know she lies That she might think me some untutored youth,Unlearned in the world's false subtleties Thus vainly thinking that she thinks me young Although she knows my days are past the best,Simply I credit her false-speaking tongue
On both sides thus is simple truth suppressed:
But wherefore says she not she is unjust? And wherefore say not I that I am old? O!love's best habit is in seeming trust, And age in love, loves not to have years told:
Therefore I lie with her, and she with me,And in our faults by lies we flattered be.(wenwen.soso.com/z/q64954572.htm 2011-12-4)
我爱人赌咒说她浑身是忠实,我相信她(虽然明知她在撒谎),让她认为我是个无知的孩子,不懂得世间种种骗人的勾当。
于是我就妄想她当我还年轻,虽然明知我盛年已一去不复返;
她的油嘴滑舌我天真地信任:
这样,纯朴的真话双方都隐瞒。
但是为什么她不承认说假话?
为什么我又不承认我已经衰老?
爱的习惯是连信任也成欺诈,老年谈恋爱最怕把年龄提到。
因此,我既欺骗她,她也欺骗我,咱俩的爱情就在欺骗中作乐。(辜正坤译)
评论一:
这首诗的第一行意味深长, “我的爱睹咒说她浑身是忠实”。“made of truth “ 的意思是“ full of truth” , 即“ 由忠实铸就”或者说“ 浑身是忠实” , 而“made” 与“maid” 谐音, 所以“ made of truth ” 亦可理解为“maid of truth(“诚实的姑娘”)。诚实的姑娘信誓旦旦, “ 我” 岂能不相信。爱情是需要信任的, “ 我相信她”为理所当然。原文中的“do” 强调了“ 我” 坚信无疑的态度。
吟读这样的诗句, 读者会由衷地感到高兴并默默地祝福这对恋人早结一良缘。然而, 下面的诗说“ 虽然明知她在撒谎然而, 下面的诗句却说“ 虽然明知她在撒谎” 好事多磨!诚实的姑娘竟然会撒谎, 而“ 我” 明知她在撒谎却偏要相信她, 岂非怪事。此时此刻, 茫然的读者企盼诗人指点迷津, 而下面的诗句恰好道出了“我” 的真意: “让她以为我是个无知的孩子, 不懂得世间种种骗人的勾当” 原来“ 我” 并非真假不辩, 只是徉装糊涂。姑娘竭力遮盖对“ 我” 不忠的往事, 表现得诚实又纯情, “ 我” 则设法掩饰大龄的现实, 假装年青又天真。如此遮遮掩掩的爱情会有什么结果呢?读者急切地往下读: “于是我就妄想她当我还年轻”。“妄惹” 一词表明“ 我” 内心清楚自己的假装是徒劳的,她不会以为“ 我” “ 无知” , 也不会以为“ 我” “ 年轻”;但“ 我” 依然痴迷侥幸, 依然希望两人都认假为真, 相信自己一定能心想事成。难怪有人把第二节第三行中的“ simple” 理解为“ 像个傻瓜” , 不过这样就误解了诗人的意思, 因为该节第4行的诗 ” 爱的热烈顾不得爱的真纯”simple” 为形容词, 上述“simply” 是“simple” 的副词形式, 两个词的基本意思一致, 在这首诗中可译为“ 天真” 或“ 单纯” , 而不是“ 傻瓜”。不忠的往事, 老大的年龄皆为事实, 但双方心照不宣, ‟ 各自都力图“ 隐藏” , 并回避现实, 的确有点天真”。其实大千世界人事万变, 新情旧意错综复杂, 色彩文斑斓的生活真相难以用简单的逻辑推断。莎翁此处的诗句旨在暗示并不“ 单纯” 的忠实。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伤人感情的真实还是不说出来的好。如果有人难忘旧情, 那就应该把它藏在心底。让它永远埋在那里, 莫在拨弄, 这样总比说出来伤害眼前爱人的感情要好得多。莎翁笔下的这对恋人各有自己的隐痛, 只是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感情才没有揭露真相。是真情促使他们暂时抛弃“单纯” , 掩饰自己的不足。而这种谎言与掩饰显然不是恶意欺骗, 而是努力维护现在的恋情, 使其不受伤害, 并得以健康顺利地发展。
来源:
朱怀沛 天津外国语学报 爱情与谎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38试析
1997(1)
评论二:
这首诗谈及了诗人与他的情妇为了维系他俩的关系,相互之间隐瞒各自的实情,采取自欺的手段。那女人其实并不忠实于诗人,却自诩浑身都是忠诚。诗人明知她在撒谎,依然对她表示信任,以便使他认为诗人还是个毛头小伙,不懂得世上骗人的勾当在这四行里,是人使用了两个双关语,“made of truth ‟‟ 和“lie” 这样的双关不仅是表达的意思更加深刻,而且六楼出诗人的一丝丝和幽默。„„ lies”除了撒谎之外,还有睡觉的意思。所以即表达了“我知道她在撒谎”还表达了“我知道她与别人睡觉”。双关语的使用一方面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还为后文叙述做了铺垫。
在诗的第二行里,诗人写道他们各自欺骗了,但双方都清楚双方没有被欺骗,于是我就“假定她以为我年轻,我索性信任了她那说谎话的舌头”可以看出,诗人知道她知道,她也知道诗人知道,可都假装不知道,这种互相欺骗的连环扣便建立了起来。其间,各自的谎言都被对方所宽容,因此谎言成为他们的必需。但是诗人在第三个四行中问道,为什么她不说自己不忠实,诗人自己又不说自己老了。这样可怕的连环扣就在他们的坦诚和自白中而终结。他们之间的关系依赖于谁都不信的欺骗上,只是表面上他们俩都选择了欺骗。
诗人在结尾的对偶句中使用的双关语来表明现存的欺骗是他俩爱情的体现。这样的结尾加深了意义上的回环曲折,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味。
来源:
苏煜
新华出版社 2006(10)《英国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