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伟:略论礼县山歌的主题意蕴和审美表征
礼县山歌的主题意蕴和审美表征
张 伟
摘要:礼县山歌是礼县农村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它感情真挚,率性而为。在主题方面,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历史传说歌等;在审美表征方面,其曲式结构灵活,抒情方式多样,表现形式独特等,它们真实地表现了礼县劳动人民淳朴的生活。
关键词:礼县山歌;主题;审美表征
山歌是产生于播种、插秧、薅草、放牧和砍柴等农牧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山野歌曲。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就流传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歌种,当地人称为礼县山歌。礼县山歌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点的原生态民间演唱形式,是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触景生情,即兴演唱,真切反映当地人生存状态的,由广大人民集体创作的民间音乐。礼县山歌作为陇南山歌的一种,是中国西部民歌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民歌, 它一般在农村地区很流行,尤其是西南大山地带的各乡镇,如大滩、白关、白河等地,婆娘娃娃都会唱。近些年来,经当地民俗专家的抢救和整理,大量濒临消失的礼县山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一、礼县山歌的主题意蕴
礼县山歌主题涉及广泛,按类型可分为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等,是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记录,也是一幅展开的民俗风情长卷。它们深刻而丰富地表达了浓郁的地域风情,阐释了广大人民对情感解放、欲望满足、物质丰富的向往和追求。
(一)情歌
同其他山歌一样,礼县山歌的大部分内容是反应当地青年男女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相互表达爱慕的情歌。据考证,礼县是秦人早期主要的发祥地,秦时这里的民歌已有所记载,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认为《诗经.秦风》就是从秦地采集的民歌,《诗经.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许是礼县山歌中最早关于爱情的句子。虽然“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思想一直将爱情禁锢了几千年,但捆不住的是人们内心裸露直白的原始欲望,当有了可以 承载人们欲望的载体时,人们恨不能将自己最压抑隐秘的欲望全部倾泻其中,因此这些情歌赤裸裸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爱慕,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
这类爱情歌谣包括以下几种题材。第一,表达男女间互相爱慕的题材,如“红心萝卜下窖了,心里想的人到了,浑身有病轻巧了。/男子汉的眼泪贵,不是给你下了泪。/为你我把心拿实,给你舍命我也值。”这里主人公“毫无顾忌地将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不加任何润饰地表现出来,也不顾传统道德规范的制约,显示出其率真的精神特征。”①第二,男女偷情、幽会的题材,这类题材主要表现与相爱的人不顾道德的约束与谴责,大胆的释放自己的欲望,意在挑战和反抗现实社会的约束,在现实中,这种做法自然不值得称道。如“瞌睡来了眼不亮,斜斜睡着你身上。/斜斜睡着你怀里,杀羊刀子我挨哩。”第三,情歌中常见的内容,除表达男女间的互相爱慕、偷情幽会,还涉及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反映封建势力的包办,买卖婚姻的恶习对于自由爱情的阻拦和破坏,以及人民群众对它的反抗。如“上了大堂跪下了,多硬的黄蜡泪下了;上了大堂跪一跪,多硬的黄蜡下了泪。/板子打了八十八,咋打没了说实话,板子打了九十九,出了衙门手拖手。”这类曲子“讴歌大胆、热情,甚至不惜为爱情牺牲生命的执着精神,是任何文人抒情诗所难以比拟的。”②由于传统文化对于偏远乡村的束缚和禁锢,这些赤裸裸地情歌便具有了强烈的突破传统禁锢的愿望和激情,是对于情感世界的解禁、敞开和裸露。
(二)劳动歌
礼县地处西北,以农业经济为主,所以礼县山歌中有很多表现人们农业生产的劳动歌曲。劳动者在山间地头的整日劳作中获得灵感,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
这类歌谣也包括以下几种题材。第一,有叙述礼县劳动人民生产过程及场景的曲子,如“正月里来是新正,提起庄农怪忙人。三顿饭入口脚不停,黄田不昧苦心人。/二月里二春风,麦子豌豆土里生。放羊佬儿把羊看,恐怕羊羔撞麦根。/三月里三清明,龟娃子商户太狠心。你把粮食齐粜了,给我穷人没半斤。/四月里四月八,麦子豌豆掩老鸦。人人都说庄稼好,多咋收了多咋好。”这样的曲子 ①赵兴元:《西和山歌的歌词特点》,《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郭昭第:《陇南山歌:一种民间抒情言语》,《陇右文化论丛.第二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第284-285页。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第二,有的是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地主对长工的残酷剥削,如“六月里要唱六月里重,六月的天气晒坏人,掌柜的睡的是凉铺,丢下太阳晒我的身。/七月里要唱七月里重,七月的蚊子咬坏人,掌柜的睡的绷蚊帐,丢下蚊子咬我的神。”第三,有的是歌唱礼县劳动人民狩猎的歌谣,如“半山林里野鸡雊,荨麻想吃野鸡肉。/野鸡打着坡河头,家鸡煮着锅河头,来了就说野鸡肉。”当时,山林没有遭到破坏,人们在农闲时节,往往去打猎,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并且靠一些动物皮毛还能获得一点经济收入。不过这种活动现在看来是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制度,是被禁止的行为。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艰辛的:“春种哩,秋收哩,忙的不能落屋里。磨石重,鸡毛轻,把人苦成了皮包筋。不苦庄稼不得成,三寸喉咙不饶人。不苦庄稼不得过,一年四季常挨饿。”由此可知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表现出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时政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县山歌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它们反映了人们对某些政治事件,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形势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如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唱到“日锄渴苗想甘雨,夜摸黑路想火炬; 端起饭碗想北京,唱起山歌想总理,周总理永远和咱在一起”,由此可见礼县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进入二十一世纪,有的演员用传统的山歌唱腔歌颂党的好政策,歌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我给你唱个满江红,五湖四海齐欢腾,和谐社会美如画,喜庆党的十七大,全国人民一条心,地下的黄土变成金。”又在《喜洋洋》里唱道:“山歌好比春江水,如今农民得实惠,又免公粮又免税,还免学生学杂费,合作医疗就是好,农民看病全报销。”还有的唱词在赞颂家乡的同时,给礼县新一届领导寄予了厚望:“燕子河,赤土山,你是礼县的风景线,各位领导听我言,你是咱们的父母官,领好头,带好班,领导全县永向前。”这些新改编的歌词,给老曲增添了新意,用传统的曲调表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可见,礼县山歌的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除了能演唱那些传统的内容以外,还能根据人们和时代的需要,随机应变地演唱。”③
(四)仪式歌
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婚丧)记典而唱的歌。它产生并盛行于人类社会 ③王宇扬,伍润华:《论江西兴国山歌内容的多元性与时代性》,《学术论坛》,2011年第11期。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是人们对自然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幻想用歌唱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
这些仪式歌包括礼俗歌、节令歌等。例如,在结婚入洞房时人们唱到:“一扫帚,两扫帚,这是养(生)娃娃的旮旯子。核桃枣,双双对,养下的娃娃满炕跪。”这类题材的歌曲表达了礼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乞巧节时,姑娘们边走边唱来迎接巧娘娘,“一根香,两根香,把我的巧娘娘接进庄,一根线,两根线,把我的巧娘娘接进院。/一根绳,两根绳,把我的巧娘娘接进门,巧娘娘,驾云端,把我的巧娘娘请下凡。”西和乞巧习俗分布在西汉水沿岸的西和长道和礼县永兴、盐官一带的周边20多个乡镇,这里是秦帝国的发祥地、秦文化的渊源和秦人开国以至于后来统一全国的摇篮,乞巧习俗是这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秦人后裔从事的一项民间祭祖活动。在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傍晚,在礼县永兴、盐官一带的乡镇,姑娘们聚在村旁大路边迎接巧娘娘,从接请巧娘娘到送别巧娘娘的七天中,姑娘们会唱很多的歌,祈求巧娘娘赐福,教会自己绝活。
(五)历史传说歌
历史传说歌是反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民歌(礼县城关区叫做曲子),主要用于春节社火表演。它朴素自然、纯真,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过年双喝酒(哟),孟姜女过年独一人(啰)。”“锣打鼓尔响,闲言起丢开,山伯要唱祝英台,山伯访英台。”这类山歌一般较短,叙述概括很少有连续性的情节,虽然不全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但却是在礼县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故事,或这些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经过民间艺术加工用诗歌形式再现出来。
(六)其他歌谣
礼县山歌除上述几种主题外,还主要包括表述山歌功能的题材、人生感悟的题材等,但这些题材所占篇目比较少。
例如表述山歌功能的:“山歌为真戏为假,山歌会替人说话。东山的日头西山落,心病上的话儿没法说。土黄骡子驮花生,有心说去难打真。骡子驮的桦木柴,说不出来了唱出来。”这类题材是对山歌传情达意功能的表述,表达了礼县劳动人民对山歌的热爱。感悟人生真谛、传达生活经验也是礼县山歌题材的一部分,这类歌曲通常以老者的口吻向后人传授生活的态度和为人的道理,例如“根 正不怕大风摆,脚正不怕影子歪。行的端,走的正,马掌不怕石头硬。土黄骡子驮大黄,人正不怕戳脊梁”。这首歌以巧妙的比喻说理,形象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山歌是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的一种‘口碑’文化,口头传唱,曲调开朗质朴,节奏自由,旋律悠扬婉转,是山民生活经验和艺术感悟的结晶。礼县山歌作为传统民歌独有的一种,“其历史积淀之深厚,涉及生活面之广阔,都为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语言学家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可借鉴的素材。”④
二、礼县山歌的审美表征
礼县山歌的产生及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方言的形象多变,而热情善良、纯洁质朴的礼县劳动人民则赋予其强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礼县山歌从曲式结构到抒情方式,从歌词的表现形式到山歌的演唱都有着自身的特点,都有着美的追求和表现。
(一)曲式结构灵活多变
礼县山歌结构句式比较灵活,乐句结构有较多的变化,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其一,七言两句一联,两联组成一首,或者由三联、四联组成一首,少数甚至更多。例如,两联组成一首:“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丛。/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洒花花不红。”四联组成一首:“昨晚等哥心发呆,烧完五捆好干柴。/搬个石板来压火,石板成灰哥没来。/夜夕睡梦梦得怪,梦见搭伞又劈柴。/搭伞是个团圆梦,劈柴怕是俩分开。”其二,七言三句一联与七言两句一联同时出现在一首歌里。如:“ 高粱笤帚扫楼板,掰下个小哥比猴奸,爱人不爱掏银钱。/不要银钱晚晚到,要了银钱人不来。”其三,整首歌由三句联的形式组成。如:“我像牡丹开败了,嫩枝绿叶不在了,蜜蜂把我不爱了。/牡丹败是重发哩,叫你莫把根挖哩,来发芽开花哩。”其四,少数山歌句式和结构参差不齐,灵活多变,有长有短。如:“石榴花红似火,我疼你来你疼我。/年轻人多的像细沙,你为什么偏爱我。/车是桦木片下的,牛是洮州赶下的,你是百中选下的。”
(二)抒情方式多样
④杨克栋:《仇池风——陇南山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礼县山歌总体上继承了《诗经》中的“赋、比、兴”的民歌传统技法。当然也兼及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双关、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礼县山歌朴素形象,既让情感得到升华又易于传唱。
“赋”即铺陈直叙,作者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赋”的运用在礼县山歌中随处可见,常常能够将这种直言其事的抒情方式发挥到极致,“把内心感情直接关系的事物说了出来”,⑤如:“ 想你想你还想你,三天没吃一颗米。/想你想成病人人,想的喉咙咽咽疼”,毫无掩饰的展示了思念的情感。“比” 是比方,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比”在礼县山歌中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山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在礼县山歌中,一般把青年女性比作“花”,青年男性称作“哥”。花是青年女性的象征,在这里,并不看重花作为自由之类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更看重男女两性相悦的动作,以至将诸如缠作为根本点,因此这里的花可能是泛指的花,也可能是具体的花,如“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丛。/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洒花花不红”,龙与花,雨水与花红就是情哥与情姐的关系。“韭菜园里的韭菜花,你是白菜我是瓜。/你是白菜长的圆,我是瓜蔓把你缠”,在这里借用瓜蔓“缠”白菜,来暗示“你”与“我”的情爱,一语双关,情趣盎然。“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礼县山歌往往“上句以韵起‘兴’,下句表情达意”,⑥如:“正是杏花的四月天(tian),牵牛花搭上了房檐(yan)。/小哥是肝来尕妹是胆(dan),肝胆要分开是万难(nan)。”这种原始的创作方式与传统民俗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高度接近,只能说明礼县山歌的古老,礼县山歌与华夏民族主流文化同脉,是民族文化的支流。
(三)表现形式独特
礼县山歌以礼县方言和农民群众口语为载体,具有礼县方言的地域性特色和农民群众的口语化特点,有些方言词甚至找不出相应的汉字来表达,只能使用代字,但即便如此,也不会影响到语义的理解,反而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
“三杆红旗梁上插,多咋把你缠上家。(多咋:什么时候)/马坞里的三娘娘,保佑我把花缠上。/早起缠上黑了睡,黄蜡给你献一对。(早起:礼县方言,⑤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⑥剡自勉:《西和山歌创作的民间修辞摭谈》,《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早上)/娘娘你把愿收了,缠不上了算逑了。(算逑了:礼县方言,结束了,罢了)”在这首歌词里,好几处都用到了礼县方言,“多咋”、“算逑了”就是用的代字,在书面语当中是找不出的。正是由于这些方言的运用,才能直接地深刻地表达广大劳动人民的感情,也使得歌词更加的幽默风趣。这一点与文人情诗的含蓄完全不同,文人常常迫于文化理想乃至社会舆论诸多压力的束缚,在呈现乃至裸露真情性方面显得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并不一定能够纯粹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此外由于礼县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表现手法,所以歌词中保存了一些古代汉语中的原始词汇及读音,这些语言文化为今人研究古汉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天夜下下雪着哩,我花座下月着哩。”(下下:落下,礼县方言中,第一个“下”是动词读xia,后一个是助词,读ha,与动词连用,表示动作完成。)”
(四)歌前加腔“哎、嗯、嗨”的演唱特点
由于礼县山歌主要以情歌为主,所以演唱者主要是青年男女。他们一般在田野山坡边劳动边演唱,其演唱方式分为独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每当在演唱山歌之前,往往要营造歌唱气氛,打“吘”纾解。如果是对唱,则先向对方打招呼,要是对方愿意对歌,则也打“吘”作回应,唱时往往以“哎”、“嗯”、“嗨”等衬字开头,“哎、嗯、嗨”原是礼县当地方言中常用的感叹语,它以不同的语调表示着不同的意思,可用于山野对答或表现激动的感情,以“吘”纾解和衬字开头是礼县山歌的一大特点。对唱一般为“缠花儿”,因此演唱者经常即兴编词而唱,想啥唱啥。礼县山歌声调低阔苍劲,稍沾飘逸,很少受音乐节奏的限制,时而自由延长,把节奏拉的很宽,时而缩短时间,很快把歌词中的几个字带过去,唱到情感的最脆弱处,往往唱哭不分。
礼县山歌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倾诉、表达的载体,因其创作主体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决定了它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与那些束置高阁的经典文学相比,其必然在“下里巴人”之列。但正如鱼翅熊掌之于萝卜白菜,读者尽可各取所需。曾经由朱仲禄先生根据一首礼县山歌改编的《下四川》,⑦流行于青甘川大部分地区,被人们称为“黄土高原的恋曲”和“出门人心底的歌”,一唱半个多世纪,成为西北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只要我们能守得住心里那份最淳朴的情思,相信礼 ⑦赵琪伟:《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县山歌会像滚滚的西汉水一样,从秦人的家园流出,流遍陇原大地,流向全国,甚至流向世界。
作者简介:张伟(1990——),男,甘肃礼县,天水师范学院2014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第二篇: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一)教学方式:欣赏、评述
目的要求:使学生感受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挖掘其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要点难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上学期我们已经感受了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它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所塑造的视觉艺术现象之中,大多有着一些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意蕴”就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包括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等。只有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二、新授
1、跃马(霍去病墓石雕,西汉)
请的学谈谈你所了解的霍去病。
师: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汉武帝最爱的青年将领,18岁开始率军出征,先后六次大获全胜,无一败绩;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公元前117年英年早逝,年仅24岁。霍去病墓占地6600多平方米,南北长101.5米,南面宽56.7米,背面宽58.4米,冢高18.38米,“冢像祁连山”,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
2、故宫 提问:
1)故宫是按照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来作布局的? 前朝后寝,中轴对称。
2)故宫的建筑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意蕴?(课本中找)
充分张扬了封建皇权的尊严与神圣,有寄寓着朝野和谐、社稷稳定的深意。3)你看到故宫有什么样的感受? 威严、气势磅礴„„
4)有哪些细节表现了帝王的威严?
色彩、高墙、金水桥、丹陛„„(dān bì 【释义】 “丹”者红也, “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
师: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 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拥有宫殿9000多间, 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luán殿), 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白玉雕栏, 宫阙(què)重叠, 巍峨壮观, 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故宫以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分为三组建筑群。午门至乾清门为外朝,由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等组成,处理内外政务、举办重大典仪活动。自乾清宫至御花园,西半部为西六宫是后妃居住地,东半部为乾隆花园是太子居住场所和乾隆晚年生活地。外廷建筑风格气势宏大、庄严肃穆;内廷类似江南园林,北京四合院,御花园和乾隆花园更是古木森森、山石雄秀、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3、苏州园林
请到过苏州园林的同学谈谈感受。
提问:苏州园林怎样安排设计,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因地制宜,布置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采用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师: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在布局结构上更是变化万千,创造了在生活境域园林中体现自然的技巧,以身居城市,却也能享受山林野趣。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充满江南情趣;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郎,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市内布置配以红木家具,名家书画,缀以对联,盆景,显得秀丽淡雅。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
4、交流赏析
请学生从P1~2教师没有谈到的几幅作品中,任选一幅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后拓展
思考: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美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
第三篇: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说课稿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说课稿姚吉刚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板书课题)现在我从教育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8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育理念
因为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学生表现活动的自由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美术课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也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和技巧,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快乐互动地学,自主探究地学,动手动脑地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个性、不同潜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说教材
1、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外美术作品的概况及其深层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与评述,感悟、体验、发现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体验欣赏评述活动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是: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深层意蕴及审美价值。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体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采用教法有:欣赏陶情法、观察比较法、问答讨论法等方法。
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同学生谈话、讨论去分析作品,然后进行归纳强调。让学生欣赏、对比、讨论来解决“问题”,感受认识艺术作品的特点,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展示多幅大图片,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学过程的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对表现方法和技能的理解。
四、说学法:为了能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快速地学习,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向上的环境,学法有:观察比较法、讨论评述法、合作探究法、游戏竞赛法等。
合作探究法:自由组合,以喜爱的作品相同聚到一组,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通过分析、讨论、积极探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共识。
五、说教学手段。
教师用的影象资料、教学挂图以及相关资料。学生收集的书中美术作品的相关资料。
六、说训练。
欣赏评述之后,让学生写出某一作品的发现及感受,根据学生的爱好而选,要有自己的见解。
七、说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①情境导入②感受认知(背景、作者、赏析)③问题探究④展示评述⑤书写感受。在环节的设计上要体现:学生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
1、情境导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画展解说员,将怎样解说作品。强调从以下五个方面:作者简历,画面的背景故事,画面内容的描述,画面的表现技法、风格特点,画面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强调:意蕴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包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只有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2、感受认知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霍去病墓上的“跃马”象征着什么?太和殿前的丹陛有何寓意?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霍去病雕塑:厚重、雄浑、不拘小节、古朴浑厚、给人以震撼。展示霍去病英勇威武的一生,阵势宏大,也是强大西汉的象征。太和殿前的丹陛给人以高耸、高贵、宏伟、庄严、对称等,充分显示封建皇权的尊严与神圣,又寓寄朝野和谐、社会稳定的深意。
教师展示其它课件,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得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3、问题探究根据喜好相同的作品分六组,组内交流,探究,在仔细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搜集资料,进行意蕴的挖掘,组内讨论,形成共识。
4、展示评述以竞赛的形式,给各小组加分。组间提问问,根据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和回答的问题的表现,确定得分多少,表扬较好的小组。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较多的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本课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情趣,重在感知。
5、书写感受挑选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根据介绍的方法写一段评论
八、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图片为主,还要突出重要画家及代表作,写字应简明醒目。
第四篇:七年级美术《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教案 新人教版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各种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教学难点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现形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展示著名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和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展示:《开国大典》和《格尔尼卡》的图片。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请同学们简单的评述自己欣赏这幅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带给自己的启示。
三、美术作品鉴赏(分析、讨论、探究)出示课题
让我们共同分析以下作品类型不同而题材意蕴相近的作品 ·出示莱尔米特 《收割的报酬》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米勒 《晚钟》
·请同学们尝试分析以下形式风格不同,意蕴相近的美术作品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江碧波 叶毓山《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
刘开渠《渡江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大理石)问题:
1.欣赏以下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讨论:
1.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
2.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3.作者想表达什么? 4.你喜欢这件作品吗?(出示5幅作品)林风眠 《春》
毕加索 《曼陀林和吉它》 吴冠中 《春雪》 毕加索 《哭泣的女人》 潘天寿 《记写雁荡山花》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归纳小结。
四、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知识点,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
·“意蕴”就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包括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等。艺术作品的层次
1.艺术语言: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创作,有独具的美学特征。
2.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体与具体的统一。
3.艺术意蕴:深藏在作品中内在的含义与意味。
五、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的任务: 1.鼓励学生课余选择其他美术作品,特别是和课本所选不同类型的外国美术作品或现代抽象表现性作品,尝试对其进行欣赏与评述。
2.根据课内外欣赏的心得体会作进一步的思考,列出一些如“什么是审美意境”,“什么是文化内涵”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美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等问题,或者自己发现的其他问题,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欣赏著名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以写实的表现教法,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的场面。
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分析思考作品中画家通过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深层意蕴。用谈话的形式,和学生共同讨论怎样才算看懂了美术作品或应该怎样欣赏美术名作。
学生通过欣赏作品,启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应从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学会全面观察和了解作品中的形象。学会从形象、情节和内容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作品体现的深层意蕴。
根据需要,介绍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曼陀林和吉它》:画家用立体主义观念分解的实物的各种形状的面,把它们再组合后,还可以让人保留一些扭曲的实物。
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按照立体主义的造型观念,描绘出一副每根线条都显出忧愁的面孔,以表现自己对战争灾难的焦虑不安。
吴冠中意味深长的作品《春雪》在富于现代表现性的笔墨间,深情地寄托着老画家对于祖国明媚春光的殷切期待。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美术教案-第一单元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第一单元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单元总目标
1. 通过本单元各种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 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第一课时
课 型 基础知识课 教 学 方法 体验、启发、探究
教 学 目标 让学生自己体会作品艺术的表现形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法以及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学会欣赏作品中的语言表现形式。
感受、理解和体验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能力 目 标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法以及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现形式 教学 过 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的,通过什么形式?(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三 新授---主要内容: 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它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所塑造的视觉艺术形象之中,大都有着一些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意蕴”就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和意味,包括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等。只有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象音乐用声音一样,美术也有自己的的表现语言,美术的表现语言有线条、形状和色彩等,美术作品就是运用这些方式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
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1.物质材料 2.形式构成3.作品中的物象4.文化意义5.历史价值 几种美术表现语言形式:建筑、雕塑、绘画(油画、版画、中国画)、园林 3.展示作品 四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五 课后记 学生能认真配合教师的活动,对教材内容感兴趣; 2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含量重、密度大,但教材编写简单,为讲课带来较大的困难;3 根据教材简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思想,知识 基础状况,对一些重要的、比较难的知识 点注意 了内涵的挖掘 和适度的延伸,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关知识;4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寻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