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顾茅庐》教学反思(共5篇)

时间:2019-05-15 10:5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第一篇:苏教版《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文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在比较中发现:

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张飞和刘备的不同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备的尊重人才,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对比阅读,在朗读中获得了体会。

二、抓细节,细细品读:

文中对刘备“三顾”写得很是详细,读第三自然段,我让孩子们抓住刘备的一些席位举动加以体会,在文中圈圈点点,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孩子们从“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等地方,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意。

第二篇:春日偶成---苏教四下《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苏版四下《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佚名

刚刚结束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教学,偶有所感,就事论事。

第三单元在全册中是英才篇,主要叙述了三篇历史故事,包括三顾茅庐、祁黄羊荐贤、公仪休拒礼。相对于上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堂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许多。尤其是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所熟知或查阅的三国小故事和古人轶事方面,兴趣甚浓。

之前设计这一拓展环节时还以为学生要么懒得去查而依赖教师,要么只懂机械的照读所查资料。而事实不仅让我满意,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这一环节参与的学生高达3/4,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交流。而在这一部分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话,以说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传递的。平日里在归纳概括上存在困难的他们,竟然能流畅的将故事说完整,虽然依旧存在措词问题,但是在逻辑上还算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原本打算10-15分钟完成的环节,不得不延长到一堂课,而且我认为给出这一堂课是值得的。

这节课让我改变了原先对一部分学生的看法,也让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谛。但是,欣喜之余,我也窃窃的有一点内疚。疚从何来?听我慢慢道来„„

刚看到第三单元第一篇《三顾茅庐》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有些许的没底。课文内容虽然是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是在教授时介绍人物、导入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三国演义》本身,我在大学时候虽读了几遍,但由于文本脉络的错综和我本身的阅读兴趣,始终没能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就造成了我对这部著作的模糊理解,最终为我的备课和上课添了不少麻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在网上搜集一些包括人物介绍、相互关系、事出起因等关于课文背景的资料。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我甚至重新对相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资料进行记忆。但是意外还是在课堂上发生了。

在我介绍刘备是如何得知诸葛亮此人时,一时忘记了中间的介绍人,只模糊的记得有个庞德公。我说出口没多久,我们班的巫乐莹就好奇的问我:“老师,我怎么记得姓徐?”我一时语塞,因为我也不确定。而下面的学生中也有弱弱提出疑问的,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很久没有看《三国演义》了,现在也记不清了,等我查清了再告诉大家。”后来查阅后确定为“徐庶”。而在《三顾茅庐》的最后拓展环节和《练习3》的处处留心教学中,我更是自愧不如,有很多故事都是孩子们告诉我的。

事后至今,我始终觉得内疚。一来,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在备课中做到准确无误,致使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二来,自己当初的语文基本功还未打扎实,使得这单元的教学经常感到黔驴技穷。最终,自己在课堂上只有听的份儿。

这些年总是一再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孩子情感道德等的培养。而我的课堂上,风向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如何加强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值得我深思、慎思。

我的大学老师就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她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语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更应注重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篇课文在手,字词教学必不可少,文化思想的熏陶也极其重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余下内容却易被忽视。这些“余下内容”,现在在我看来却是最为丰富的。教材中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点”,在每一个“点”的背后,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学材料。小学语文,文本比较简单,在这些简单的文本背后蕴含的是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三顾茅庐》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江南春》的背后是普世诗人们的忧国忧民,《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背后是口手相传的古希腊神话,《珍珠鸟》的背后是冯骥才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作为教师,倘若不能以小见大,由点带面,那我们真的有负教材编写者们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我总会在端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瞥眼斜视一下自己的尚未盛满的破桶,惭愧!

第三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1、“生活处处皆语文。”

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

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原本想在第二课时解决所有问题,但又感觉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验收课,所以将景物描写训练放在了课下,同时我想借助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课时因为字词处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节课上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3、对学生已经理解并能读出来的东西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进行得有些草草而过。

4、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备课的时候只想到以本课为契机激发读三国的兴趣,却没有想到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一、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这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设计理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走进情境中去。)

板书课题。 讲解“顾”“茅”“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2、老师希望你们读准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检查读音(开火车) 打乱顺序读 比赛读 做《补充》第一题 反馈

字形 词义

(设计理念: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习能力,上课就跟进检查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呢?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说说段意。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评价》中的预导和课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课题扩展法,自然段段意叠加法。指名说。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声地渗透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概括归纳)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多指什么?(仅仅指刘备请诸葛亮的事吗?)

师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把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点,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最后在组内找个伙伴说说你对所画句子的理解。(教师巡回,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3、在班级找个适合你的学习伙伴,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东西。好吗?(生合作准备,无需回原位)

(设计理念: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画出表现人物特点“诚心诚意”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多范围多形式地讨论交流。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点)

过渡:哪对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指名说)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对比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反衬。比较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引导有感情朗读。

B、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相机出示原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或学生摘读其片段。

C、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D、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设计理念:引进课程资源《三国演义》原著、《水浒传》,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指导朗读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指导朗读

(4)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刘备叫童子不要惊醒先生,会怎么说?对张飞、关羽会怎么说?如果你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引导学生适当的演演)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D、此情此景,让你想到了哪个相类似的故事?(程门立雪)

(5)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表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设计理念:学习课文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的语句,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读出了“味”,使文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带上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部分。

9、总结:同学们,读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被请出山?刘备有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呢?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四、推荐阅读《三国演义》 、易中天《品三国》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一篇历史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讨论、交流,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欠缺。虽然学生学习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教学时前松后紧,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检查预习上,将一些字词的意思都放在预习环节解决,造成没有将后面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部分内容上玩,今后我将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二不断研究探索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文中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刘备为什么“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什么叫尊重人才?怎样才叫尊重人才?诸葛亮是人才吗?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明白,就无法理解当时刘备为什么“生气”。那怎样帮助学生解惑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仔细读书,从课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释——文中第四自然段,进而观察刘备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最后,回到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种种疑问。此时,学生对此处刘备的虔诚、张飞的粗鲁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

文中写刘备第三次见诸葛亮时,表现得极为虔诚,总是“轻轻的”。

(1)到诸葛亮的家后,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此时,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在睡觉,除了说明刘备一向有这种好习惯望,更能说明文章后面的他和诸葛亮之间的“鱼”“水”情谊,心有灵犀。

(2)当得知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刘备轻轻地走进去”,等候诸葛亮,则是进一步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时的刘备终于等到诸葛亮醒了,于是“快步走进”草堂。既说明刘备求才心切,也隐含着刘备怕耽误诸葛亮的时间之意,充分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我借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去以后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今天听了宗老师讲的《三顾茅庐》,他留给我的印象较为深刻。整堂课上,作为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教师,表现的是轻声细语,波澜不惊,学生反而专心致志,激情澎湃。尤其让我佩服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课上同桌的两人小组配合的太默契了。第一位小组成员那入情入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读张飞的“嚷”,刘备 “生气的说”;第二位小组成员那细致入微的感悟,生动形象的解读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一位听课教师,让我们对隆中美景心驰神往。仿佛进入了水流潺潺的卧龙山岗。宗老师的语文课可谓是潇洒的引导,自如的收放,带给我们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学生无论是分角色朗读还是自由表达,都是发自肺腑。今天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使我有了对数学课堂的一些想法:

一、精读感悟在我们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对知识点的感悟上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同学看题目的时候都是走马观花,更别提去认真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是生活中的数学。而同学们把数学学得太死了,老师有时图省事不想让同学们感悟探究就把结论给提示出来了。导致学生学不到数学方法和数学的真正意义。总之就是缺少了感悟的过程与方法。以后的做法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将自学、交流、展示、点评、拓展、延伸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师对题型的引导和把握上充分留出让学生感悟的时间,不能越殂代庖。让主体和主导作用落到实处。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激发作用。数学的严谨性有时会限制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发挥,以致课堂略显呆板。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学生思维的结果评判用语准确而生动。比如学生说课桌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就是

不对的,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学生没看出来的话,让他摸一摸课桌和课桌面再做评语:面积是手能摸到的,而课桌就不是手能摸出来一个面就可以的。也可以对大家说:课桌能用它的一个面代表整体吗?同学们摸一摸课桌面和课桌是不是一回事呢?还有一题:一升水的质量和一千毫升水的质量是相等的,学生犹豫的的不敢判对。老师就可以说:大胆的想像:难道一升水和一千毫升水喝起来不一样吗?这样的语言评价既让学生明确了优点与不足,又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三、教师放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语文课上,每篇课文学生都自主预习,小组间互帮互助,解决问题。课前的读书时间也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数学上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多思考多想象,使数学课堂能呈现别样的风景!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今天下午我演讲的故事是《三顾茅庐的徐悲鸿》。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徐悲鸿出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期间,他深信只有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他有意聘请的人是齐白石,但此前已两顾草庐未果。齐白石说,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人为好,我怕误人子弟。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齐白石又欲以年老为由推辞。求贤若渴的徐悲鸿没有放弃,依然诚挚相邀。最后齐白石感动了,终于点头答应了。故事里有一句话触动我的心灵,他说,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人为好,我怕误人子弟。齐白石晚年时是非常著名的画家,但他依然非常的谦虚。我想,我自己在幼儿园上课时也是这么想的,我怕误人子弟,虽然在幼儿园教学,但经常都在想,我为孩子们做了一生受益的事了吗?我教会他们读经典之外,我还有教会他们做人做事了吗?

我在讲这段话的时候,言语不流畅,没有想着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好,满脑都是紧张,讲了一会就下来了。林老师的点评是,上台讲故事的情绪还没有调整过来。情绪不投入进来,就没有真正把内容融到故事里面去,真情实感才是最吸引人的。我在原来的教学中,我一直很重视课外阅读和演讲。所以态度一定要重视,这一次演讲效果不太好,一定是重视不足的问题。另外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隐藏自己的弱点,会就会,不会就不会,我们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满脑都是紧张,把自己的能量都消耗在这方面上了,还能做好工作吗?无论人生经历了什么,都要积极、乐观,怕什么呢,什么都可以怕,就是不要怕人!

回去之后,教孩子要严格,但不能发脾气。如果想把事情做好,就应该立即行动。人不要给自己设限,先让自己成为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坚持最重要,往往成功的不是聪明的人,是意志力坚强的人,老实、真干的人。

学习的课程基本快结束了,心里有许多的不舍。说句心里话,在这一生中能遇到林老师,我觉得太幸运了。同时,作为岑小伏羲班的孩子们,你们要爱林老师,虽然父母把你们的身体抚养大,但林老师给了你们更强大的精神食粮,一生都用之不尽。我在这里的几天里,有一种感觉,林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处处保护着你们,你们还记得实操课的时候吗?有些老师上课的方法不当,林老师说,孩子累了,等会要休息半小时。严厉但不缺关爱,如果我们中华民族有更多这样的老师,我们民族的孩子就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三顾茅庐》本是篇离我们甚远的历史文章,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或许是极感兴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们还没有自主地极大的兴趣去理解历史的前提下,这样的课文是棘手的。但《三国演义》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让学生接触这部名著。我迎难而上,选择了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两周前,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堂上,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文中哪些词句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张飞性情耿直,于是“嚷道”,刘备“生气地说”。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又如:第三自然段作者更是从“离……还有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等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继续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随后我用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否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串起了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总之,在这一课中,我抓住了“诚心诚意”一词进行展开学习,整节课给我一种“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畅快,学生也从“诚心诚意”一词中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张飞的粗鲁鲁莽、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不及时,方法不够到位,没有起到读中进一步感悟刘备诚心诚意的作用。

2、学生在小组汇报时,并没有按课文的顺序进行,也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强,调控不了这种状态,内容显得有些“乱”。这也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刚刚结束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教学,偶有所感,就事论事。

第三单元在全册中是英才篇,主要叙述了三篇历史故事,包括三顾茅庐、祁黄羊荐贤、公仪休拒礼。相对于上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堂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许多。尤其是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所熟知或查阅的三国小故事和古人轶事方面,兴趣甚浓。

之前设计这一拓展环节时还以为学生要么懒得去查而依赖教师,要么只懂机械的照读所查资料。而事实不仅让我满意,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这一环节参与的学生高达3/4,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交流。而在这一部分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话,以说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传递的。平日里在归纳概括上存在困难的他们,竟然能流畅的将故事说完整,虽然依旧存在措词问题,但是在逻辑上还算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原本打算10-15分钟完成的环节,不得不延长到一堂课,而且我认为给出这一堂课是值得的。

这节课让我改变了原先对一部分学生的看法,也让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谛。但是,欣喜之余,我也窃窃的有一点内疚。疚从何来?听我慢慢道来……

刚看到第三单元第一篇《三顾茅庐》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有些许的没底。课文内容虽然是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是在教授时介绍人物、导入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三国演义》本身,我在大学时候虽读了几遍,但由于文本脉络的错综和我本身的阅读兴趣,始终没能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就造成了我对这部著作的模糊理解,最终为我的备课和上课添了不少麻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在网上搜集一些包括人物介绍、相互关系、事出起因等关于课文背景的资料。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我甚至重新对相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资料进行记忆。但是意外还是在课堂上发生了。

在我介绍刘备是如何得知诸葛亮此人时,一时忘记了中间的介绍人,只模糊的记得有个庞德公。我说出口没多久,我们班的巫乐莹就好奇的问我:“老师,我怎么记得姓徐?”我一时语塞,因为我也不确定。而下面的学生中也有弱弱提出疑问的,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很久没有看《三国演义》了,现在也记不清了,等我查清了再告诉大家。”后来查阅后确定为“徐庶”。而在《三顾茅庐》的最后拓展环节和《练习3》的处处留心教学中,我更是自愧不如,有很多故事都是孩子们告诉我的。

事后至今,我始终觉得内疚。一来,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在备课中做到准确无误,致使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二来,自己当初的语文基本功还未打扎实,使得这单元的教学经常感到黔驴技穷。最终,自己在课堂上只有听的份儿。

这些年总是一再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孩子情感道德等的培养。而我的课堂上,风向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如何加强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值得我深思、慎思。

我的大学老师就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她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语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更应注重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篇课文在手,字词教学必不可少,文化思想的熏陶也极其重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余下内容却易被忽视。这些“余下内容”,现在在我看来却是最为丰富的。教材中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点”,在每一个“点”的背后,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学材料。小学语文,文本比较简单,在这些简单的文本背后蕴含的是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三顾茅庐》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江南春》的背后是普世诗人们的忧国忧民,《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背后是口手相传的古希腊神话,《珍珠鸟》的背后是冯骥才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作为教师,倘若不能以小见大,由点带面,那我们真的有负教材编写者们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我总会在端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瞥眼斜视一下自己的尚未盛满的破桶,惭愧!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1

本周终于完成了我的校内公开课。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学期进行了集体备课式的校内公开课。不同于以往的单打独斗式,此次更需要同事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具有挑战性。早在上周,我便与杨老师商量选课、备课事宜。经过一番斟酌,最终确定为《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杨老师毫不犹豫地挑起了上课的重任。周末,我便认真地进行了初备。周一一早,我们便交流各自的教学思路。经过商讨,加工,终于确定了教学设计,制作了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经过几天的努力,周四上午,四年级语文公开课出炉了。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设计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为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课堂上,杨老师按教学设计的过程有条不紊地展示着他的精彩,抓住“诚心诚意”一词,让学生自读自悟,再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课文后,从欣赏美景入手,走进隆中,走进诸葛亮,感受诸葛亮的才华。并进行写作迁移,写出自己看过的一处美景。

关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还是有一些小遗憾的。观察课堂后,我觉得本节课内容设计得还是太满,造成了师生双边活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由于时间紧迫,学生的交流呗无情地砍掉了。开头不错,学生能交流感受,后来也许担心时间不够,便全是老师的分析了,将老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表达了。如果,我能设计得少点,将景物描写放在第三课时,那么就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展示了。课堂上,学生读得偏少。对于课件上出示的重点句段,如果能有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体会人物特点,就更好了。 一期一次的校内研修课已经结束,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反思。除了在此篇留下的,更多的是今后教学上对教训的吸取,希望自己在研修之路上不断进步!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2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教学时,我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反思我的课堂,有几点觉得较成功:

1、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画出有关刘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句子。说明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

2、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对话,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在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比喻句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并用“来到LL只见LL”写一处景物,培养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2、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还有些没能完成。

3、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整堂课中,我只叫学生读描写刘备恭恭敬敬等候诸葛亮的动作的词语和句子。如果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对话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也会更热烈。

4、朗读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时,我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导他们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这是我这堂的又一个失误,忽视了理解后的再读课文来继续加深理解巩固。在今后的课堂中要重视并引导好理解后的读。

今后,我要在这几方面加以改进,因为我知道,只要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实践,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成长。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3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文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在比较中发现:

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张飞和刘备的不同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备的尊重人才,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对比阅读,在朗读中获得了体会。

二、抓细节,细细品读:

文中对刘备“三顾”写得很是详细,读第三自然段,我让孩子们抓住刘备的一些席位举动加以体会,在文中圈圈点点,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孩子们从“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等地方,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4

每位教师都看到了《三顾茅庐》这篇文题目的左边有一枚邮票,不知大家对这三国演义的邮票有多少了解?我不是一个集邮者,我说不太清楚。所以在网上找了一下。下面就是我查找到的部分资料:

《三国演义》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里最令人激动的一本书,战争艺术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达到一种相当高的高度。很久以来,民间一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张飞的粗中有细,赵子龙的一身是胆,关羽更是被人为的神化;更令人叹服的是,有很多军事家最初是从《三国演义》中学会了战争的指挥艺术……

《三国演义》系列邮票从1988年发行第一组开始,到十年间共发行了五组邮票,共20枚邮票3枚小型张,以“桃园三结义”始,至“三分归晋”而终,内容上基本包罗了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和重大事件。因为《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是“尊刘抑曹”,因此邮票设计内容也是以刘备一方为主,其中对孔明先生的偏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和他有关的邮票共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草船借箭”、“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孔明班师”、“空城计”、“秋风五丈原”九枚之多,基本包括了诸葛亮一生中所有重大事件。当然,无庸置言,这些故事也是书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精彩华章。《三国演义》五组邮票设计时都是采用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形式在仿古绢上绘制而成,为了在方寸之间表现出原著的神髓,设计者颇费苦心。在五组邮票中,前两组由陈全胜所设计,主要描绘了三国前期主要人物与事件,刘关张、吕布、貂禅、赵云、曹操、诸葛亮都在此时粉墨登场。后三组全部由温州书画院专业画家戴宏海设计,核心事件是赤壁之战,第三组描绘的是赤壁之战前两军的斗志斗勇,包括脍炙人口的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四个故事,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战胜作好铺垫;第四组描绘了赤壁之战及战后形势,包括合肥之战、彝陵之战;到第五组后,三国英雄老去,刘备、曹操先后辞世,三国故事基调也由雄壮变为悲凉,邮票在选材上如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无不贯彻这一基调,最终由三分归晋收尾。

过去教这篇文章没有注意这一点,我本人是把原著拿来对照着读,并且还找了《三国演义》电视剧录制了这一部分,那样做,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课文,当然我还要求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但因为该书属于半白话文,学生读不懂,兴趣不浓,所以没有一个学生读下去,当然一些东西还是看了现代版或者图文并茂版本,后来因为其他文章的教学思考,也就冲淡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心里想着能发现到什么,就是这枚邮票让我停下来思考,我觉得该课教学还可以这样走,即把这些邮票找来(网站上五组邮票全有图片),让学生从邮票开始。并且引导学生试着读懂邮票,想邮票中的一件件事,然后引发学生读起课文。也就是说,课文中的文字其实就是对那枚邮票的解读[言外之意,寄信用这枚邮票,其实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哟,这不也是本课所要学生思考的吗?]。这样教学,我们就感觉这枚邮票的存在还是有着许多价值的,感觉这篇文章其实与邮票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既理解了邮票,又理解了三国中的一个事件,又明白了许多道理,何乐而不为?

这篇课文不复杂,我们这样引导学生阅读,也会引发部分学生用这种方式去解读另外那些邮票,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这篇文章的方式写剩下的那些邮票,其实这也是一次主题习作训练。这类文章怎么写?就是看着邮票,读著名著,用自己的笔来表达,那就行了。非常简单的写作,就可以从这枚邮票开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

本文主要写刘备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统一天下。可第三自然段一开始有两句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孱孱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两句话放在文中,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处,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两句写景的句子究竟要还是不要,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要,因为这篇文章是在写刘备他们去隆中请诸葛亮,而非去游山玩水的,此处写景不恰当。

许多学生都表示赞同。可有的学生说:要,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让我们知道诸葛亮住在哪里。有的学生马上说课文前面不是已经说诸葛亮住在隆中了嘛。于是马上又有人表示赞同。我提醒:此处山明水秀,诸葛亮住在这样的地方,能否说明一点什么?学生若有所悟,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喜欢山山水水的人。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隐居者,喜欢清静的生活。有的说:他喜欢过平凡人的生活。……由此看来,这一段还要吗?学生马上说:要。于是学生悟出:这两句写景的话,看似没什么用,其实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性格、生活喜好。

第四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原本想在第二课时解决所有问题,但又感觉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验收课,所以将景物描写训练放在了课下,同时我想借助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课时因为字词处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节课上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3、对学生已经理解并能读出来的东西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进行得有些草草而过。

4、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备课的时候只想到以本课为契机激发读三国的兴趣,却没有想到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通过对刘备语言、行动的刻画描写,张飞个性的对比反衬,环境描写的衬托,表现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本课我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课上,我以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主线引领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课外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是位旷世其才。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才请到他的'。在感受到诚后,直奔最能体现“诚”语段,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自我品读,自我发现,自我感悟。感悟到刘备是行出了诚心,站出了真诚,拜出了至真至诚。从而明白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不顾颠倒长幼,不顾尊卑的诚心诚意,让这逐渐升华的“诚”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细微之处抓深度。如在学生阅读刘备大声斥责张飞的话时,我说: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再如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其实,这就是在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升华到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品质。

感悟心语:诚心诚意才能打动人心。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第五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三顾茅庐》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二个片断的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2、在品读文章借助环境描写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时,学生抓住了“雪花纷飞”、“数九寒天”等词语,了解了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刘备能这样做确实体现了他当时的决心之大,心意之诚。但文章中对环境的描写只是这么几个词语,要深入体会出这种诚意,是比较模糊的。于是,在这个地方,我又加入了另一个片段的欣赏——《三国演义》中后人写刘备风雪访孔明的一首小诗: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鞍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通过这首小诗的欣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刘备的决心和心意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个片段的时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简捷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考虑到学生对三国历史不太了解,不利于理解课文,所以我课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局势一直讲到到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间涉及到了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等故事,还梳理了三国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番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的眼神时而雀跃,时而安静;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向往,时而敬佩。看到他们这可爱的样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精读课文时,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让我忍不住为他们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岚说:“从‘刘备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陈妍惠说:“从刘备责备张飞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三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同的,张飞脾气火爆,缺乏耐性,有点瞧不起诸葛亮,而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纳他。”;吴相成说:“从刘备和诸葛亮‘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中我感觉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不摆架子,非常尊重诸葛亮的才华。”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让我既惊讶又惊叹,以至于我激动得只会说“你真会读书”、“你理解的真好”诸如此类的.话了。

虽然这篇课文的学习用去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到了下课时,学生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我“乘机”布置了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作业。我不知道学生在课后能不能找到这本书,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读完这本名著。但我知道,这节课上,学生向我、向文本敞开了心扉,自由自在地表达了感受,无拘无束地彰显了个性,我们师生都深深地沉浸在了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中,痛痛快快地学习了语文,享受了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语文课!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每位教师都看到了《三顾茅庐》这篇文题目的左边有一枚邮票,不知大家对这三国演义的邮票有多少了解?我不是一个集邮者,我说不太清楚。所以在网上找了一下。下面就是我查找到的部分资料:

《三国演义》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里最令人激动的一本书,战争艺术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达到一种相当高的高度。很久以来,民间一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张飞的粗中有细,赵子龙的一身是胆,关羽更是被人为的神化;更令人叹服的是,有很多军事家最初是从《三国演义》中学会了战争的指挥艺术……

《三国演义》系列邮票从1988年发行第一组开始,到十年间共发行了五组邮票,共20枚邮票3枚小型张,以“桃园三结义”始,至“三分归晋”而终,内容上基本包罗了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和重大事件。因为《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是“尊刘抑曹”,因此邮票设计内容也是以刘备一方为主,其中对孔明先生的偏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和他有关的邮票共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草船借箭”、“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孔明班师”、“空城计”、“秋风五丈原”九枚之多,基本包括了诸葛亮一生中所有重大事件。当然,无庸置言,这些故事也是书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精彩华章。《三国演义》五组邮票设计时都是采用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形式在仿古绢上绘制而成,为了在方寸之间表现出原著的神髓,设计者颇费苦心。在五组邮票中,前两组由陈全胜所设计,主要描绘了三国前期主要人物与事件,刘关张、吕布、貂禅、赵云、曹操、诸葛亮都在此时粉墨登场。后三组全部由温州书画院专业画家戴宏海设计,核心事件是赤壁之战,第三组描绘的是赤壁之战前两军的斗志斗勇,包括脍炙人口的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四个故事,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战胜作好铺垫;第四组描绘了赤壁之战及战后形势,包括合肥之战、彝陵之战;到第五组后,三国英雄老去,刘备、曹操先后辞世,三国故事基调也由雄壮变为悲凉,邮票在选材上如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无不贯彻这一基调,最终由三分归晋收尾。

过去教这篇文章没有注意这一点,我本人是把原著拿来对照着读,并且还找了《三国演义》电视剧录制了这一部分,那样做,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课文,当然我还要求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但因为该书属于半白话文,学生读不懂,兴趣不浓,所以没有一个学生读下去,当然一些东西还是看了现代版或者图文并茂版本,后来因为其他文章的教学思考,也就冲淡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心里想着能发现到什么,就是这枚邮票让我停下来思考,我觉得该课教学还可以这样走,即把这些邮票找来(网站上五组邮票全有图片),让学生从邮票开始。并且引导学生试着读懂邮票,想邮票中的一件件事,然后引发学生读起课文。也就是说,课文中的文字其实就是对那枚邮票的解读[言外之意,寄信用这枚邮票,其实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哟,这不也是本课所要学生思考的吗?]。这样教学,我们就感觉这枚邮票的存在还是有着许多价值的,感觉这篇文章其实与邮票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既理解了邮票,又理解了三国中的一个事件,又明白了许多道理,何乐而不为?

这篇课文不复杂,我们这样引导学生阅读,也会引发部分学生用这种方式去解读另外那些邮票,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这篇文章的方式写剩下的那些邮票,其实这也是一次主题习作训练。这类文章怎么写?就是看着邮票,读著名著,用自己的笔来表达,那就行了。非常简单的写作,就可以从这枚邮票开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上周五,我校有幸成为了江阴市领导教学比武语文赛课的一个分赛场,于是,我们也有幸见识了其他乡镇各位领导骨干各有风格的课堂。

上午第一节是曹明霞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一堂《三顾茅庐》,在我的眼里,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在老师精心营造的体验场里,老师以学生为基点,目标定位明确、恰当;教学内容简约又充实;课堂结构收放自如;教学语言简洁到位;教学环节实用有效;语言训练扎实有梯度、积累拓展厚实有宽度、课堂情感真实感人。

曹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让孩子们在课堂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抓住重点,关注细节,简而有“度”,彰显文本色彩。

世界上最难遵循的或许就是“度”,度源于素养。而素养又于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这样的教学在我的眼里就是实在有效的课堂。

曹老师《三顾茅庐》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孩子们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感受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由于在课堂曹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想象、朗读、表演等方式进行情境体验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孩子在课堂由一开始的读通读顺到进入情境,读出人物形象的高大,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难点疑点变成了课堂的亮点。请看曹老师如何循循善诱:“默读2——3自然段,看看那些语言、神态、动作体现了诚心诚意?先划,再读好,然后向同桌说自己的体会。”“张飞与刘备的关系如何?用一个词说说他们俩的关系!”“手足兄弟现在却为了请诸葛亮而真生气,足见其心之诚!分角色读一读!”……随着对文本中刘备每一个举动的深入推敲,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效调动着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孩子们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每一个细节,老师都能关注到引导孩子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让孩子们品到位,然后又通过朗读再现。特别是,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读书不到位想方设法读到有味,表达不到位再引导说好,一个个细节就决定着课堂语文味儿的浓与淡,孩子们渐渐找到了感觉,在课堂收获了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式,没有比这个更重要。

曹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活而恰当,既彰显了文本色彩,也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该以怎样的态度投入才是用心读书。这就是成功。

二、提供必备的信息,营造了语感训练的空间,积累拓展有方

课堂上,教师精心营造语感训练的空间,不忘记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忘记调动孩子已有的积累。有一处设计体现了曹老师的简约而又不简单的匠心独运:对“刘备是否值得这么诚心诚意请诸葛亮”这个话题,曹老师用了“浓墨重彩”来渲染。把她作为课堂的次重点来处理。曹老师让孩子们调动课外阅读的积累说一说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做了哪些事?引导孩子们了解诸葛亮出山后,打了哪些胜仗?让孩子们了解当时局势中有哪些乱世英雄?为了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确是个人才,曹老师还展示“隆中对”中一段描写,调动自己丰厚的积淀把当时的情景给予学生再现,让孩子们明白诸葛亮虽为一介草民,可对当时的局势及未来之势头却了如指掌。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简简单单几个事件,拓展几个成语就让孩子们获得一段历史的认识,形成对历史文化的积淀。足以见到曹老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已下了狠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才“大腹便便走上课堂”。简单一讲,让孩子们就得要领,就出新的智慧,就解孩子们心头之惑。而且绝对不游离于课堂之外。

三、课堂的思路相当清晰,课堂调控、教学点拨注重实效,闪现智慧的火花。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一个个学习障碍让孩子们去攀登。在曹老师的课堂,曹老师简捷的思路为孩子们所喜欢和接受,孩子们在课堂积极地参与其中。

1、刘备怎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2、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请?

3、这样做值不值(请来诸葛亮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整堂课就扣这么三个问题,教师用自己充满魅力的点拨语、评价语言,用丰厚的底蕴引领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去读书,带着安静的心灵去聆听,从而向着更深的层次去体会,体味着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的精彩有多处体现,随意采撷温馨花絮几缕与大家分享:比如课堂对文本中写景片段的处理体现了老师的智慧:

1、文章中突现了诸“雄才大略”的还有一处,自读找一找;(巧妙过渡到写景的片段)在文中找一词形容景美(风景宜人)?(抓住了分总结构的中心词)

2、用让孩子们填空的方式抓写优美景的词(优美词汇的积淀)

3、师用引读方式回旋训练孩子们记住优美片段,适时理解几个关键词也即难点

4、这景和谁有关,从哪看出?(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特点)

5、在课堂结尾还设计了一个练习,模仿这个“分总”结构的片段写一段话又贴近中年级的训练重点。

另外,曹老师课堂的教学语言简约清新,如秋日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曹老师说,刘备得到诸葛亮真如鱼得水,真如“拨开云雾见天日”,我觉着课堂里老师每一处的点拨,每一环节的导语、小结语、过渡语都明快而富有诗意,也能给孩子们这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感觉,把孩子们从无知引向新的高度。

我的思考:

轻负担高质量的根在课堂!曹老师的这一堂课真实、有效、简约朴实,从设计到真实的操作都体现了老师对课堂本质的真正关注,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

思考之一:深入研读文本,方能简出教学。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就如一棵大树,我们应该删除那些细枝末,保留主枝干,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我想,今天曹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如果,曹老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没有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碰,也就没有她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没有这么简约又不失扎实且高效的课堂。

思考之二:语文课需要简单,需要深刻的简单,更需要老师深刻的底蕴。

我想:老师的语言缺少思想、缺少个性是吸引不了学生的。理想中,我们总是期待着每一堂课,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课堂真真切切投入,让孩子们由被动地倾听到放松地思考,我们期待着时时听到孩子成长的脚步声。可是,有多少课堂,我们会发觉老师的教学语言就如老太太的裹脚布,把孩子们缠得云里雾里,走不出死胡同,听不出所以然。要么老长的过渡语、小结语让孩子不得要领;要么教师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到高深莫测,找不到最便捷的方法。

事实上,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也总是在实践场里习得。这么多年过去了,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想到自己在教学上倾注的心血还是不够的。我常问自己,我的教学的语言是否更凝练?是否无师就可以自我荒废?是否脑子不使会更灵活?答案是否定的。

“不经不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无止境,不能用满足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也不能找各种借口让自己停步不前,语文功底总是在修炼中习得,尽管自己已不再年轻,但精神始终不能倦怠,得反复地锤炼。我想,和曹老师一样,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实践为经,以感悟为纬,以内化为宗,认真运用引导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之策略,我们的课堂也能突现自我的教学风格。

心态是年轻的,于是我们的教育也永远年轻。愿与曹老师一起追随简约、本真的课堂!追求那种实实在在的课堂!

注重课堂外的功夫,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今天听了陈瑞真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1、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教学前先出示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在课中播放《三顾茅庐》的动画片,最后推荐看《三国演义》,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习的,万变不离其中。

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从中体会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刘备与张飞的对话,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从语言方面探究

2.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3.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4.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总之,马老师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

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

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文字背后内涵深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紧扣一个 ‘读’子,在读中感悟一个“诚”字,重点处让学生多读、多悟、自读、自悟,力求读出‘诚’,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时,将隆中的景色描写置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的更加紧凑。

在全文读完以后,我将原著的内容,比如歌曲、电视剧片段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资源得以整合,而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

第二、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我借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去以后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三顾茅庐》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对于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言行、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并给予学生提示,带领学生一遍遍地读刘备到诸葛亮家后种种行为,一次次地深入,一次次地诵读,一次次地体会,一次次地升华,将刘备的求贤若渴跃然纸上,刻在心中。

刘备的诚心换来了诸葛亮的感激,反之用诸葛亮的感激更能衬托出刘备的诚心。在课上,我出示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三顾茅庐的句子,虽然是文言文,学生不易理解,但写三顾茅庐的句子一眼就能看出。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没有一味地拔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出师表》,最终也为学生感悟“尊重带来感激”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也存在着欠缺。学生学习积极,课堂虽活跃,但有四份之一的同学可能还不能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中。一了解才知道,有的孩子根本没读过《三国演义》,因此上起课来,头脑一片空白。由此我想到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简捷的方法,谁能把学生引导到书的.海洋中,久而久之,书的无穷魅力自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后进生,应让他们起点于课外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越是后进生越要引导其多读书,而不是重复性的枯燥的练习。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1

一、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这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设计理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走进情境中去。)

板书课题。 讲解“顾”“茅”“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2、老师希望你们读准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检查读音(开火车) 打乱顺序读 比赛读 做《补充》第一题 反馈

字形 词义

(设计理念: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习能力,上课就跟进检查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呢?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说说段意。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评价》中的预导和课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课题扩展法,自然段段意叠加法。指名说。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声地渗透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概括归纳)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多指什么?(仅仅指刘备请诸葛亮的事吗?)

师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把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点,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最后在组内找个伙伴说说你对所画句子的理解。(教师巡回,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3、在班级找个适合你的学习伙伴,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东西。好吗?(生合作准备,无需回原位)

(设计理念: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画出表现人物特点“诚心诚意”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多范围多形式地讨论交流。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点)

过渡:哪对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指名说)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对比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反衬。比较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引导有感情朗读。

B、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相机出示原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或学生摘读其片段。

C、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D、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设计理念:引进课程资源《三国演义》原著、《水浒传》,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指导朗读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指导朗读

(4)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刘备叫童子不要惊醒先生,会怎么说?对张飞、关羽会怎么说?如果你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引导学生适当的演演)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D、此情此景,让你想到了哪个相类似的故事?(程门立雪)

(5)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表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设计理念:学习课文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的语句,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读出了“味”,使文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带上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部分。

9、总结:同学们,读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被请出山?刘备有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呢?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四、推荐阅读《三国演义》 、易中天《品三国》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一篇历史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讨论、交流,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欠缺。虽然学生学习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教学时前松后紧,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检查预习上,将一些字词的意思都放在预习环节解决,造成没有将后面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部分内容上玩,今后我将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二不断研究探索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2

本文主要写刘备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统一天下。可第三自然段一开始有两句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孱孱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两句话放在文中,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处,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两句写景的.句子究竟要还是不要,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要,因为这篇文章是在写刘备他们去隆中请诸葛亮,而非去游山玩水的,此处写景不恰当。

许多学生都表示赞同。可有的学生说:要,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让我们知道诸葛亮住在哪里。有的学生马上说课文前面不是已经说诸葛亮住在隆中了嘛。于是马上又有人表示赞同。我提醒:此处山明水秀,诸葛亮住在这样的地方,能否说明一点什么?学生若有所悟,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喜欢山山水水的人。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隐居者,喜欢清静的生活。有的说:他喜欢过平凡人的生活。……由此看来,这一段还要吗?学生马上说:要。于是学生悟出:这两句写景的话,看似没什么用,其实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性格、生活喜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3

刚刚结束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教学,偶有所感,就事论事。

第三单元在全册中是英才篇,主要叙述了三篇历史故事,包括三顾茅庐、祁黄羊荐贤、公仪休拒礼。相对于上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堂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许多。尤其是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所熟知或查阅的三国小故事和古人轶事方面,兴趣甚浓。

之前设计这一拓展环节时还以为学生要么懒得去查而依赖教师,要么只懂机械的照读所查资料。而事实不仅让我满意,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这一环节参与的学生高达3/4,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交流。而在这一部分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话,以说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传递的。平日里在归纳概括上存在困难的他们,竟然能流畅的将故事说完整,虽然依旧存在措词问题,但是在逻辑上还算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原本打算10-15分钟完成的环节,不得不延长到一堂课,而且我认为给出这一堂课是值得的。

这节课让我改变了原先对一部分学生的看法,也让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谛。但是,欣喜之余,我也窃窃的有一点内疚。疚从何来?听我慢慢道来……

刚看到第三单元第一篇《三顾茅庐》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有些许的没底。课文内容虽然是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是在教授时介绍人物、导入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三国演义》本身,我在大学时候虽读了几遍,但由于文本脉络的错综和我本身的阅读兴趣,始终没能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就造成了我对这部著作的模糊理解,最终为我的备课和上课添了不少麻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在网上搜集一些包括人物介绍、相互关系、事出起因等关于课文背景的资料。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我甚至重新对相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资料进行记忆。但是意外还是在课堂上发生了。

在我介绍刘备是如何得知诸葛亮此人时,一时忘记了中间的介绍人,只模糊的记得有个庞德公。我说出口没多久,我们班的巫乐莹就好奇的问我:“老师,我怎么记得姓徐?”我一时语塞,因为我也不确定。而下面的学生中也有弱弱提出疑问的,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很久没有看《三国演义》了,现在也记不清了,等我查清了再告诉大家。”后来查阅后确定为“徐庶”。而在《三顾茅庐》的最后拓展环节和《练习3》的处处留心教学中,我更是自愧不如,有很多故事都是孩子们告诉我的。

事后至今,我始终觉得内疚。一来,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在备课中做到准确无误,致使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二来,自己当初的语文基本功还未打扎实,使得这单元的教学经常感到黔驴技穷。最终,自己在课堂上只有听的.份儿。

这些年总是一再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孩子情感道德等的培养。而我的课堂上,风向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如何加强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值得我深思、慎思。

我的大学老师就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她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语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更应注重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篇课文在手,字词教学必不可少,文化思想的熏陶也极其重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余下内容却易被忽视。这些“余下内容”,现在在我看来却是最为丰富的。教材中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点”,在每一个“点”的背后,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学材料。小学语文,文本比较简单,在这些简单的文本背后蕴含的是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三顾茅庐》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江南春》的背后是普世诗人们的忧国忧民,《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背后是口手相传的古希腊神话,《珍珠鸟》的背后是冯骥才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作为教师,倘若不能以小见大,由点带面,那我们真的有负教材编写者们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我总会在端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瞥眼斜视一下自己的尚未盛满的破桶,惭愧!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4

《三顾茅庐》本是篇离我们甚远的历史文章,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或许是极感兴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们还没有自主地极大的兴趣去理解历史的前提下,这样的课文是棘手的。但《三国演义》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让学生接触这部名著。我迎难而上,选择了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两周前,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堂上,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文中哪些词句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张飞性情耿直,于是“嚷道”,刘备“生气地说”。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又如:第三自然段作者更是从“离……还有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等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继续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随后我用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否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串起了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总之,在这一课中,我抓住了“诚心诚意”一词进行展开学习,整节课给我一种“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畅快,学生也从“诚心诚意”一词中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张飞的粗鲁鲁莽、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不及时,方法不够到位,没有起到读中进一步感悟刘备诚心诚意的作用。

2、学生在小组汇报时,并没有按课文的顺序进行,也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强,调控不了这种状态,内容显得有些“乱”。这也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教学时,我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反思我的课堂,有几点觉得较成功:

1、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画出有关刘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句子。说明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

2、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对话,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在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比喻句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并用“来到LL只见LL”写一处景物,培养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2、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还有些没能完成。

3、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整堂课中,我只叫学生读描写刘备恭恭敬敬等候诸葛亮的动作的词语和句子。如果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对话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也会更热烈。

4、朗读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时,我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导他们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这是我这堂的又一个失误,忽视了理解后的再读课文来继续加深理解巩固。在今后的课堂中要重视并引导好理解后的读。

今后,我要在这几方面加以改进,因为我知道,只要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实践,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成长。

下载苏教版《三顾茅庐》教学反思(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三顾茅庐》教学反思(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几个男生,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和内容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所以,人物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考虑到学生不了解三国的历史,不利于理解文本,所以我先介绍一下这段时期的历史,从东汉,人群的情况已经被人们谈到了,后来形成了三大支柱的形势,中间涉及到桃园......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敬安镇唐楼小学张旭刚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

    8.《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8.《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

    三顾茅庐 教学反思定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学校校内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了《三顾茅庐》。从开始的选择教材,到钻研教材、确定方案、上课,整个过程下来,感受很多。 一、教材解读。 《三顾茅庐》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