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仲永中考题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05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
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课外相关文段
05资阳
(四)(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05济南(课)
(二)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余 闻 之 也 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05临沂(课)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2007年大连市
(二)【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
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05乌鲁木齐
(三)(共15分,每题3分)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05资阳
(四)(10分)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05济南(课)
(二)6、余/闻之也久
7,、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05临沂(课)
二、6.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
2007年大连市
(二)10.答案: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篇:伤仲永中考试题(范文模版)
第二课时《伤仲永》中考试题
一、2013年《伤仲永》中考试题
(一)【福建省泉州市】二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①余闻之也久 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二)【福建省三明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泯然众人矣。”(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⑴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不能称前时之闻()⑶取而疾走()⑷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⑵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三)【广东省佛山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金溪民方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四)【湖北省鄂州市】二
(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13分)【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分)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二、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一、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
二、2005年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2005山东济南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五、2005年四川资阳市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泯„„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六、2008年东营市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七、2009年湖北省襄樊市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2)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第三篇:《伤仲永》
伤仲永
知识要点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仲()永世隶()耕邑()人不能称()....
(2)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环谒日pān()仲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
未尝()识书具父异()焉邑人奇()之日...
扳()仲永 .
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或().....
以钱币乞之贤于()材人远矣.
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号。他是(朝代)的家家,之一。
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文章为什么以“伤仲永”为题?
2.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凡的天资?作者为什么要竭力渲染他那令人惊叹的禀赋?
3.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引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夫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夫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该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第一段中“夫利其然也”中的“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原文:
译文:
② 第二段中那句话揭示了方仲永悲惨的结局?
原文
译文
③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
译文
(2)“余闻之也久”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3)请你为仲永思索一下,怎样才能避免变成庸人的命运呢?
(4)本文的语言十分洗练,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非常精妙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6.语段写作
请以“想起方仲永„„”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超过300字。
综合训练强化训练答案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明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为什么“伤”的道理,突出了作者对仲永这位神通的泯灭而感到无限惋惜之情。
2.竭力渲染方仲永幼时非凡的天资,雨后填的“泯然众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为后文
议论铺设充分的基础,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3.即使天生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后天的努力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作为普通人更
应该重视后天的学习。启发:联系实际谈,合理即可。
4.从文章第三段中“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来看,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诉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1)
①
原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②
原文 泯然众人矣
译文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③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他最终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很好的后天教育。
⑵承上启下
⑶继续学习、培养才能,不放弃后天的努力。
⑷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通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篇:《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
桂林市龙胜县乐江中学
韦春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4、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解释题意,简介作者
(1)、解释题意:“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伤仲永”就是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有哀伤、惋惜之情。
(2)、简介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做到:划出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渴(yè)、称(chèn)、泯(mǐn)。
3、疏通文意
4、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5、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三、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思考: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2、思考: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3、思考: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明确:父异焉 ..
邑人奇之 ...
4、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神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思考:后来,方仲永还是这样神奇吗?作者是怎么说的? 明确:(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
6、思考:方仲永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原因是什么? 明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主要原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社会原因)
方仲永自己不能坚持学习。(主观原因)
7、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四、延伸拓展
你从方仲永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现在社会上有没有
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板书
伤仲永 才华初露:指物作诗立就
主要原因:其父贪利,不使学 才华衰竭:泯然众人
第五篇: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朗读、背诵课文。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3. 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出句读。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翻译课文
一步:同组口头翻译课文。标注疑难的词、句,提出来。二步:学生质疑释疑。
三步:组内派代表翻译课文。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1)、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②贤于材人远矣:
(2)、一词多义
其:
⑤卒之为众人:①并自为其之: 语气助词,不译
名 自己的,代词。①忽啼求之:它,②父利其然指书具,代词。
也 这样
②借旁近与之:于: ③稍稍宾客其他,指仲永,代①环谒于邑人:父 他的,代词。
词。到,介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③余闻之也久:
②于舅家见之:观者 它的,指这事。指仲永父在,介词。诗,代词。“不 使学”、“环③贤于材人远⑤其诗以养父谒于邑人”,代矣:比,介词。母
他的,指仲词。
④受于人者不永,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至:被,介词-闻:的,助词。
(3)、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
③利其然: ②宾客其父: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
(4)、解释带点的字(同步探究 页)(5)、翻译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
C、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合作探究
四、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来论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
五、小结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铭记:“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自己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