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仲永及课外阅读
伤 仲 永 [宋] 王 安 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6.B 7.D 8.C 9.B 10.A
交际(十六)
单弦不能发《韶》、《夏》①之各音,独木不能致邓林之茂。达者知其然也,所企及则必简乎胜己,所降结则必料乎同志。其处也则讲道进德,其出也则齐心比翼。否则钧渔钓之业②,泰则协经世之务。安则有以精义,危则有以相恤。耻令谭、青③专面地之笃,不使王、贡④擅弹冠之美,夫然,故交道可贵也。
(选自《抱朴子·外篇》,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有删改)
【注释】①《韶》、《夏》:古时音乐名。
②钧渔钓之业:用姜尚钓鱼的典故。③谭、青:薜谭曾跟秦青学唱歌。
④王、贡:王吉、贡禹二人交好,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安则有以精义,危则有以相恤。
2.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交道可贵”的?(3分)
1.(3分)平安时就能够精研事物隐微的道理,危险时就能够互相救助。(评分说明:精研事物隐微的道理(“精义”的“精”当动词用),1分;“相恤”1分;整句大意1分。)
2.(3分)连用两个比喻论述交友的重要性;(1分)在不同境况下,交友都能产生有益的作用(顺境时,增进学问、道德,齐心协力,理国家;逆境时,隐退江湖,互相扶持);(1分)援引事例(或典故)进一步强调交友的必要。
第二篇:《伤仲永》
伤仲永
知识要点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仲()永世隶()耕邑()人不能称()....
(2)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环谒日pān()仲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
未尝()识书具父异()焉邑人奇()之日...
扳()仲永 .
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或().....
以钱币乞之贤于()材人远矣.
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号。他是(朝代)的家家,之一。
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文章为什么以“伤仲永”为题?
2.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凡的天资?作者为什么要竭力渲染他那令人惊叹的禀赋?
3.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引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夫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夫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该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第一段中“夫利其然也”中的“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原文:
译文:
② 第二段中那句话揭示了方仲永悲惨的结局?
原文
译文
③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
译文
(2)“余闻之也久”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3)请你为仲永思索一下,怎样才能避免变成庸人的命运呢?
(4)本文的语言十分洗练,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非常精妙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6.语段写作
请以“想起方仲永„„”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超过300字。
综合训练强化训练答案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明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为什么“伤”的道理,突出了作者对仲永这位神通的泯灭而感到无限惋惜之情。
2.竭力渲染方仲永幼时非凡的天资,雨后填的“泯然众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为后文
议论铺设充分的基础,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3.即使天生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后天的努力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作为普通人更
应该重视后天的学习。启发:联系实际谈,合理即可。
4.从文章第三段中“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来看,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诉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1)
①
原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②
原文 泯然众人矣
译文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③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他最终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很好的后天教育。
⑵承上启下
⑶继续学习、培养才能,不放弃后天的努力。
⑷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通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篇:《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
桂林市龙胜县乐江中学
韦春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4、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解释题意,简介作者
(1)、解释题意:“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伤仲永”就是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有哀伤、惋惜之情。
(2)、简介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做到:划出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渴(yè)、称(chèn)、泯(mǐn)。
3、疏通文意
4、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5、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三、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思考: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2、思考: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3、思考: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明确:父异焉 ..
邑人奇之 ...
4、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神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思考:后来,方仲永还是这样神奇吗?作者是怎么说的? 明确:(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
6、思考:方仲永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原因是什么? 明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主要原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社会原因)
方仲永自己不能坚持学习。(主观原因)
7、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四、延伸拓展
你从方仲永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现在社会上有没有
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板书
伤仲永 才华初露:指物作诗立就
主要原因:其父贪利,不使学 才华衰竭:泯然众人
第四篇: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朗读、背诵课文。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3. 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出句读。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翻译课文
一步:同组口头翻译课文。标注疑难的词、句,提出来。二步:学生质疑释疑。
三步:组内派代表翻译课文。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1)、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②贤于材人远矣:
(2)、一词多义
其:
⑤卒之为众人:①并自为其之: 语气助词,不译
名 自己的,代词。①忽啼求之:它,②父利其然指书具,代词。
也 这样
②借旁近与之:于: ③稍稍宾客其他,指仲永,代①环谒于邑人:父 他的,代词。
词。到,介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③余闻之也久:
②于舅家见之:观者 它的,指这事。指仲永父在,介词。诗,代词。“不 使学”、“环③贤于材人远⑤其诗以养父谒于邑人”,代矣:比,介词。母
他的,指仲词。
④受于人者不永,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至:被,介词-闻:的,助词。
(3)、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
③利其然: ②宾客其父: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
(4)、解释带点的字(同步探究 页)(5)、翻译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
C、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合作探究
四、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来论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
五、小结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铭记:“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自己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第五篇:《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教前聚焦
《伤仲永》重在一“伤”字。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义,学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帮助学生抓住它背后的含义,是学习本文的任务之一。“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伤什么呢?要让学生思考。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借仲永而扩及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获。
堂一隅
给仲永下评语
师:说说对仲永的评价。
生:仲永是个很聪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个毫无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个可怜的牺牲品。
师: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同学们的评价见仁见智,不过,太简单了。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
师: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师: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生: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师: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师:那么,王安石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单单为了伤仲永一个人呢?
生:不是。是伤像仲永那样只靠天赋而放弃学习的人。
师:对。仲永的悲剧在于他放弃了学习。是谁造成了他的悲剧呢?
生:是他的父亲。
生:是他那个只知道赚钱,利欲熏心的父亲。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剥夺了仲永受教育的权利,“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师:仲永的父亲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杀了人才。同学们想对仲永的父亲说点什么吗?那就把它写下来吧。当堂完成。(板书:给仲永父亲的一封信)
专家点评:
在分析文的思想内容时,教师别出心裁地采取让学生给仲永下评语的方法,一下子把学生读、思、写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写评语,学生由仲永的同龄人变成了评论者,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阅读的视角也就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宋聚轩)
教后拾零: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和对话。学习文言文究竟让学生学什么?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呢,还是让学生学习、吸取思想精华和优秀文化呢?我认为,后者的价值要比前者大得多。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的极端,一个是学生用主要精力做习题的极端。教师大都喜欢上文言文,因为上文言文可以大讲特讲。一处不讲,学生便一处不懂,教师岂能放心?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讲字、词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这种口传耳受,学生只有听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识只能使学生了解里的一点一滴,却不能使学生感知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学生心动神摇。学生喜欢做习题,是为求得分数,不是为求得“营养”。所以,他们全不管的筋肉血脉。上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试的负面影响,即圈划ABD。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对了,得了分,也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只取“骨骼”,抛弃“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语文变成面目可憎的骷髅。
那么,怎么解决这两个极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强对话。诵读其实是古人早就指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里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都需要反复诵读,牢记在心的。只要学生反复诵读了,他们总会对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诵读之后,还需要进行对话。只有对话,才能加深学生对的理解。那些对话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最直接,最真实,最动人,也最有价值。
在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时,我让学生给仲永下评语,就是想让学生和仲永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阅读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成了仲永的老师,读书就格外小心了。也许他们对某一个字的意思或者用法还没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碍他们和仲永的对话。他们和仲永的对话过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吗?不就是他们吸取营养,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吗?这不比单纯记住一字一词有意义得多吗?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正确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所以字、词的积累还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实,关键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