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0: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20xx年4月1日,晋中市教育协会,初中校长协会及有效课堂研讨会在我校开展,我上了一节欧姆定律的复习课。

为了体现“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又要体现有效课堂教学。我采用“学案”,同时转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我围绕欧姆定律一章在中考中热点问题和近几年的考查的题型,特制定目标为:

1、会设计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和表格,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规律的内容;

2、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分析电表示数的变化;

3、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及分析实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

首先,我对本章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让学生回忆口述,其中有问题的可问我,同时时间的把握上要注意复习速度快。让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的主要环节上侧重于训练,在训练中提高。教师关注教学的随机性、策略性。我针对目标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性、功效性的问题——科学探究实验(这种题型能让学生在解题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解答,然后采用“兵教兵”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找到了问题的焦点。我授之以渔,要求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在自己的“小结知识区”总结收获和不足,以待课后及时补救。

总之,在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和各学校的代表都发了言。总结了以上我在教学中的闪光点,一致认为有效课堂教学就得这样: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课后但我总感觉时间紧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点拨不具体,使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束缚了思维的发展。我今后试图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上自己的一些经验。在学习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编写出有效的学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我更加自信了:只要不断探索,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

第二篇: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整理:罗伟

为了落实教委和教办关于精品课建设思想精神,同时也为了提高我们科组成员的教学业务水平,我们初二物理组积极配合上级组织了《欧姆定律》的复习精品课。主讲者是曾两次获得中山市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的青年教师石海威老师。其中得到教委教研室朱小青老师的理论指导和我们备课组的三个高级教师谢锦新副校长、赵黎红办公室主任、张育文教学处主任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我们的精品课得以较好的完成。

精品课的建设在开学初我们就进行了认真的策划,进行了周密的分工,赵主任主动承担上课的任务。课时进度的问题,把上课时间安排到了期末。赵主任工作繁忙,时间仓促,上课效果不理想,我们一致讨论由石海威老师再上一次。因为期末很多班级已复习完毕,只有初二(5)班进度略慢,所以在二(5)班上这一节精品录像课。有关这节课的成败具体如下,如有不当,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在教学理念上石老师为了体现“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又要体现有效课堂教学。采用“导学稿”,同时转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目标上,石老师围绕《欧姆定律》一章在中考中热点问题和近几年的考查的题型,特制定目标:

1、会设计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和表格,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规律的内容;

2、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分析电表示数的变化;

3、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及分析实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整章基础知识利用导学稿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让学生回忆,同时时间的把握上要注意复习节奏。课前让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重点难点的点拨的一些具体的训练,在训练中提高。石老师充分利用课件制作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优势,进行层层剖析和诱导,效果良好。

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语言的精炼之处还需要长期认真的磨炼,题型的选择 还不够精到,板书的设计不够合理,有一些灵机一动的不合理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学生突发问题处理有一定欠缺。

本章复习内容和难度都需要二课时,我们因课时紧张只安排了一课时,在学生的练习方面会显得薄弱,教师讲解会显得仓促。所有的不足我们在今后不只是精品课堂教学中认真解决,在每一节常规教学中都会认真突破,不断进步。可以说精品课引领年轻教师成长,也给年长教师更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港口中学初二物理备课组

2011-6-13 1

第三篇:《欧姆定律习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习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独立成章,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材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在知识体系的形成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将来的生产、生活有着指导意义,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将来电学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在今后的电工技术、电子专业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此部分知识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对于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及电阻之间的关系有较好的理解和比较熟练地应用能力。

二、设计理念:

根据欧姆定律的内容的重要性,我的设计理念是:首先让学生熟悉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然后通过小专题的形式逐步加强学生对欧姆定律理解和应用;逐步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从多个角度认识欧姆定律的意义,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掌握一定的评价技巧和方法。在实例应用上,力求方法多样、全面,更贴近生活实际,提高趣味性;在实例的选择上,争取能较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及意义,通过针对性地复习欧姆定律实验专题,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实验题在中考实验大题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欧姆定律实验复习,加强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电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故障分析,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表格的设计等实验解题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和问题,并能设计一些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从多个角度感知物理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欧姆定律的理解。

2、运用欧姆定律变形公式测电阻。

五、教学方法:总结归纳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学习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两个问题:导体两端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越小?根据导学案提供的问题1进一步巩固欧姆定律。

1、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同学们设计如图电路,其中R为定值电阻,Rˊ为滑动变阻器,实验后,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1)请根据上面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右边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连接电路时,开关S应处于 状态;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 端(填“左”或“右”)。(3)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①分析表一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②分析表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4)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①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①

(5)利用此电路图还能完成哪些实验?(填一个即可)(教师在此处进一步拓展,把初中阶段所有用到此电路图进行补充)

【知识点归纳】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跟导体的电阻成。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I=。

2、学习完《欧姆定律》后,小明利用欧姆定律知识来测定电阻阻值.(1)小明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中的实验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同小组的小亮在检查时认为,从实验目的来看,实验电路上有一根导线连接错了,建议小明改接.①请你在接错的那根线上打“×”;②另画一根导线,使电路连接正确;③如果不改接这根导线,对实验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说明是什么影响)。

(2)小明将电路改接正确后,合上开关,调节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如图丙所示,则电压表的读数是 V,电流表的读数是 A,被测电阻Rx的阻值是 Ω。

(3)小明和小亮为他俩在全班首先获得测量结果而高兴,准备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②

议的目的是

:你认为他们的实验真的结束了吗?你会给他们提出什么建议呢?①写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实验时仅把定值电阻Rx换成小灯泡,通过灯泡的电流与灯泡两端的电压还成正比吗?

,理由是:。

3、实验器材:电压恒定的电源、一个阻值为R0的定值电阻、待测电阻Rx、滑动变阻器、两个量程合适的电压表、开关一个,导线若干。请你选择适当的器材测量待测电阻Rx的阻值。

(1)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2)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按照右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3)写出待测电阻Rx的表达式RX =

4、整体构建、总结归纳

板书

第四篇: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

本章课是在物理实验室开展的一系列化教学活动。本章课的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该内容不是教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今后我们教师设计本章课教学时,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从而“能看出其中的规律”。这两种安排都能使学生学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但不同的是,所测量出来的数据,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方法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于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这两个环节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这节课的问题,举了一些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例子,很多规律和发明并不是有意去研究得出的,而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无意得到的,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上课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可以说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回答地头头是道,但在实验过程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学生连接好电路后电路不通;有部分学生能画电路图却不会连实物图。

针对上述情况,本人认为:

(1)在平时教学中要给学生多提供动手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做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分析到位,让学生知道实验时所需的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

(3)基于上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本章课的重点就放在科学探究的前三个过程,特别是设计实验过程,而把分析和论证等过程放到下一节课学习。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2

教科版物理第六章第一节欧姆定律包括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及欧姆定律公式的得出及应用两部分。根据我班学生层的实际情况,将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本节课容易产生两个教学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很多学生在设计电路时大都会采用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电压的做法,让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会耽误很多不必要的时间;第二个难点是在两次探究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难以明确。所以本节课我在提问和实验上进行了改进。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复习两个问题来让学生猜想电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1: 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问题2: 对电流起阻碍作用。

猜想:电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前面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的猜想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再通过两个实验提出进一步的猜想.

实验一:

条件:同一灯泡(电阻不变)。

现象:电压越大,灯泡越亮,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上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实验二:

条件: 电压不变。

现象:电路中的电阻越小,灯泡越亮,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上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通过上面的实验,让学生的猜想有了实验依据,但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不足以说明是否成比例变化。

师:这些猜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下面先进行探究课题一: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我们要探究一个量随两个量的变化趋势,通常用什么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回忆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明确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该控制电阻不变。实验中,选择几个定值电阻?怎样测定它的电流与电压?如何获得多组数据,让结论具有普遍性?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提问逐步明确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在如何改变电压的问题上,由于有前面的引入实验,多数学生会提出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老师首先肯定改变电池节数是可行的,但由于要拆装电路,电压成倍数变化,数据具有特殊性,如何能够更方便操作,同时让数据具有普遍性呢?这个时候有部分同学会提出使用滑动变阻器。下面请各位同学根据要求设计出电路图。

通过上面的问题设计,让学生顺利设计了所需要的电路图,也能明白在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在探究课题二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很多学生认为电源电压是恒定不变的,感觉加个滑动变阻器很多余。此时,老师补充一个小实验,让两节相同的干电池分别给两个不同的电阻供电,用电压表测量两次电路工作时的电源电压,发现电压不是同一个定值,让学生明白干电池提供的电压是不稳定的,需要控制。再通过另一实验,利用探究一的实物电路,将原来5欧的电阻更换为10 欧电阻时,让滑动变阻器的位置不变,让学生观察电压表的读数,此时学生会发现电压表的读数已经发生变化,认识到调节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通过上面的提问设计和实验改进,学生掌握的情况比以前好,做课堂练习的正确率比以前高。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3

20xx年4月1日,晋中市教育协会,初中校长协会及有效课堂研讨会在我校开展,我上了一节欧姆定律的复习课。

为了体现“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又要体现有效课堂教学。我采用“学案”,同时转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我围绕欧姆定律一章在中考中热点问题和近几年的考查的题型,特制定目标为:1、会设计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和表格,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规律的内容;2、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分析电表示数的变化;3、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及分析实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

首先,我对本章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让学生回忆口述,其中有问题的可问我,同时时间的把握上要注意复习速度快。让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的主要环节上侧重于训练,在训练中提高。教师关注教学的随机性、策略性。我针对目标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性、功效性的问题——科学探究实验(这种题型能让学生在解题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解答,然后采用“兵教兵”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找到了问题的焦点。我授之以渔,要求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在自己的“小结知识区”总结收获和不足,以待课后及时补救。

总之,在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和各学校的代表都发了言。总结了以上我在教学中的闪光点,一致认为有效课堂教学就得这样: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课后但我总感觉时间紧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点拨不具体,使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束缚了思维的发展。我今后试图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上自己的一些经验。在学习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编写出有效的学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我更加自信了:只要不断探索,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4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

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

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14-8所示。

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的电流I与R两端电压U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U不变,研究通过R的电流I与电阻R间的关系。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

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5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因此,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就成为理解I、U、R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石。但是在实验中以下几个问题容易被忽视。

问题一:用控制变量法研究I、U、R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只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以及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按照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应当是保持其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不研究“保持电流I不变,探究电压U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其实,电阻是导体的本身性质,它并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变了,电阻不改变,只能电流变化了,保持电流变化不可能。

问题二: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可以不断改变电阻,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还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问题三:在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问题四:在本实验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实验之前,不仅要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办事,还要有检查电路的良好习惯,而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本实验中,实验之前,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电阻最大位置。其次,为测量误差减少,要选择适当的电表量程。

问题五: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6

课题选择背景

随着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进,必然引起一场学习物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的进步”。如何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真正了解自然科学探究的含义,是每一位物理老师的责任。随着网络的普及,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物理教学,可以将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建构适合学习活动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可共享、互动性强等优势,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带着物理问题,提出假设与猜想,并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四章第六节的内容。其主要教学内容有两部分: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学生接受电动势这个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但是电动势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新教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满足后续知识的需要,简化了电动势的教学,其基本内容有下列两方面:一个是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表征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另一个是电源电动势的值可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里,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教材提出电动势这个概念,但没有给电动势下定义,只是讲它“等于”什么。

2、路端电压U与外电阻R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记录数据并指导学生得出规律,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同时这也更大程度的提高了高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U随R变化的规律

2、难点:

(1)、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2)、应用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设计思路

本课一改传统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得出数据学生分析并讨论出规律的教法,而是以“课前自学——提出问题——通过仿真实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探究本质——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为指导,课节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层次进入不同的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亦使老师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具体设计思路:1、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一个疑问,学生自己在做仿真实验的时候,思考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2、引导学生认识电路。3、提出目的,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通过改变外电阻阻值、内电阻阻值和电源电动势,记录电流等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对数据分析探究什么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4、学生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演示实验现象。5、对知识的一种拓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设定猜想、实验论证,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平时生活中常用的1号、3号、5号干电池、蓄电池、电源,干电池上注明1.5V,蓄电池上标明2.0V,电源上标明15V,用伏特表测电池两侧可以直接测出分别为1.5V、2.0V、15V,再出示一个普通手电筒上的小灯泡。

实物演示实验:将小灯泡与2.0V的蓄电池相接,请学生观察灯的亮度——正常发光,已很亮。

提问:如果将这个灯泡与标明为15V的电源相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小灯泡会怎样?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小灯会被烧毁,或即使不烧毁也会比接3V电源时亮得多,也有可能和接2.0V的一样。

演示实验:将小灯接在15V电源上,结果是:小灯与15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烧毁,亮度反而比接2.0V电源时暗一些。与学生猜想结果大相径庭。

要圆满解释上述现象就要用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请同学们在仿真实验中观察刚才演示实验的现象,思考:电灯亮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哪个或哪些物理量不同?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1、电动势

(1)电动势:我们发现干电池、蓄电池等两端的电压是不相同的,其实这两端电压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相同,不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不同。我们引入电动势这个概念来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

(2)电动势E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其值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认识电路:引导学生观察教学网页中的实验电路,了解闭合电路和分电路;内电路和外电路。知道电源外部电流流向和电源内部电流流向。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学生在仿真实验中,可以在电阻元件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改变电阻值,闭合开关,将电动势、电流和电阻关系记录在下表中,

物理量

序号电源电动势E(V)电流I(A)外电阻R(Ω)内电阻r(Ω)关系

100000

00

300000

400000

500000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I=

3、路端电压U跟负载R的关系

(1)、演示实验中电灯亮与暗的实质是什么?

电灯作为负载(即用电器),其亮度主要看加在负载上的“有效”电压即路端电压U,在负载正常工作情况下,U大,则灯的亮度高,U小,则亮度低。而如图所示,将电灯换成可变电阻R,改变外电路R,路端电压U跟负载R有什么关系呢?

(2)、分析讨论U随R变化的规律

对于同一个电源,一般情况下其电动势E和内阻r是不变的,当外电阻R变化的时候,请同学们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讨论U的变化规律。当R增大时,有I减小,I、R都是变量,在没有给出I、R具体数据的情况下,单纯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U=IR来判断U的变化是很困难的。但在闭合电路中,内、外电压通过关系式E=U+U'是联系在一起的,而E是常量。因为U'=Ir(r为常量),我们发现U'的变化是很容易判定的,完全可以先判定U'的变化,再根据E=U+U'进而确定U的变化。

仿真实验:在仿真实验下进行测试,验证上述推论的正确性。根据表格进行探究。

物理量

序号外电阻R电流I内电压U'外电压U

1增大111

2减小111

(3)、讨论两种特殊情况

①.短路:R=0,I=,U'=E,U=0

说明:短路时电流取决于E、r,一般情况下r很小,故短路时电流很大,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常会烧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仿真实验:演示短路时保险丝熔断的现象及如何排除故障,恢复电路的正常工作。

②.断路:R→∞,I=0,U'=0,U=E

伏特表测电动势的原理,主要是伏特表内阻大,测出的数据略小于E。

(三)探究演示实验中灯泡亮度不同的实质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本身具有内阻,其电路中电流I=E/(R+r),所以,当闭合电路电源电动势大的时候,由于r值的不同,两个电路的I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是E大的电流就大,所以出现灯泡亮度不同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验里添加伏特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并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这两个不同电源6V和12V的内阻r是多少,从而可以知道这两个电路中流过相同灯泡的电流I的大小。

教学反思

本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如何指引学生一起完成这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掌握物理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2、本课教学中用到较多的仿真实验,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实际操作中的用电安全问题。安全的仿真实验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用学生特有探究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拓展。同时通过仿真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生活用电安全意识。

3、本课教学能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如为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安装保险丝;生活用电中电灯的亮度问题等。

4、本课教学能构建有效的网络环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权。网络环境设定任务,通过人机交互,学生有选择的开展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还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层次将课堂内未完成的内容拓展到课外,作到课题学习和课外思考的互通。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7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因此,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就成为理解I、U、R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石。但是在实验中以下几个问题容易被忽视。

问题一:用控制变量法研究I、U、R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只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以及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按照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应当是保持其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不研究“保持电流I不变,探究电压U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其实,电阻是导体的本身性质,它并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变了,电阻不改变,只能电流变化了,保持电流变化不可能。

问题二: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可以不断改变电阻,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还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问题三:在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问题四:在本实验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实验之前,不仅要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办事,还要有检查电路的良好习惯,而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本实验中,实验之前,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电阻最大位置。其次,为测量误差减少,要选择适当的电表量程。

问题五: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问题六:要重视图像的教学

用图像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教材中引导学生用描点的方法,把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运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在后续的物理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现在的学习能够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些基础。由于学生实验中的误差,作出的图像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的同时,只要求能够作出各数据点比较接近的直线即可。

以上这些问题要引起物理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过程可以通过猜想、讨论、探究中方式获得,因为它不至于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以后遇到此类问题的变式也能够应对自如,对于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大有裨益。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8

第一步铺垫工作——由简及繁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 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间的关系。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第二步理解定律——明确条件

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但是当我们第一步工作做好了,学生真正理解了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我们只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必须由学生自己得到的结论,那样孩子才能对公式灵活应用。

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2 、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

基本上来讲,本节课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四班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五班就不同,五班的学生已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能跟上我的思路,这不是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好的缘故——上课的积极状态与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八四班之所以这样是与我们长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关,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第三步思路突破——玩转九个量

物理量的繁杂加上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造成学生那道题无从下手,甚至干脆乱写一气,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从此电学步入一个危险的境地——很难、很难。

其实我觉得如果是源于此,而给物理学一个“很难”的帽子的话,还是可以解决的。在此,我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采用九个量的矩阵法,来解决此问题,为学生打开思路。

R1

R2

R总

I1

I2

I总

U1

U2

U总

首先分类讨论:

一、只有原件R1,或者更复杂一些,利用开关短路R2,单独原件的只需找到公式直接代入即可。

二、两个原件R1、R2串联或者并联,这类题型也是考试出现最多的,我们该怎么让学生找到做题思路,对应关系是第一步。

题目总会给出3个物理量,我们求解其他6个物理量,我认为就是三步走: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期中两个横排的物理量,比如R1R2,我们可以利用串并联的特点求解出R总

第二步,计算纵排的量,有第一步可知道第三个物理无论在那一排总可以通过纵排的数据利用欧姆定律计算,U、I、R三个物理量见的求解。比如第三个物理量是U总,那么可以得到I总。

第三步,利用串并联电流电压特点,串联I1=I2=I总,并联U1=U2=U总,剩下的物理量都迎刃而解。比如串联由电流相等,I1、R1求U1,I2、R2求U2;同理电压相等也一样。

那么不管题目三个物理到底如何变幻,通过以上三步均可以解决。通过不同类型的题,任意给出三个物理量,玩转其他留个物理量,并且串联并联都没有障碍,通过练习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并获得了快乐。

三、电路中出现三个原件R1、R2、R3,根据开关的断开闭合导致电路连接状态不同的题,我们只需要分状态讨论一下,一般情况下依然是最终化简为两个电阻的简单串并联,这里只需要分别进行求解即可。备注:不同状态下相同的量,定值电阻不变,电源总电压不变。

下面的计算按第二种情况进行处理即可。

我觉得学会让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且让孩子懂得所谓“很难”的物理,不过是把简单的题逐渐的附加条件使他看起来复杂,学会审视,一步一步的来,将问题逐步化解。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难点,同时也是整个物理中的最让学生恐惧的地方。我想再入门的时候,如果能够从简到繁、一步一步的、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并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剖析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学会正视物理问题,并且有自信去攻克,感受到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乐趣,那么我们就可以甩掉物理难的帽子了。

让老师的课堂不那么刻板,让孩子学中感受到物理的乐趣,需要老师不断的开动自己脑筋,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带领学生感受体验其过程,这将使我以后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9

一、是没有很好地贯彻以学定教的原则。

首先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估计过高。要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字母公式变形的知识、透彻理解串和并联电路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显得很不适应。

二、是没有选择好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讨论、提问、板演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暴露,学习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起点和节奏,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得到提高。再次,教学手段的单一也是造成教学策略选择不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

三、是一些过时的传统观念有时还在有意或无意间主导着我的教学行为。譬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设法引导学生区思考、而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四、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纠正错误的时间,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反思消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0

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我进行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重新给出上一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

2、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1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这门课,本课程中对“欧姆定律”的教学采用的教学策略: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的概念和规律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欧姆定律这部分教学中涉及了许多科学探究的内容,这些探究活动的宗旨是使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且恰到好处地设置一些指向明确、清晰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确认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状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探究活动的目标。

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

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最后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评价小结;

小结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当即反馈给学生。我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通过完成上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数据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这样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只是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表达式直接给出,在该公式基础上分析电压、电阻、电流个物理量的单位。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注意了以下几点:

(1)同一性

(2)同时性

(3)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不一定反映某种条件下物理量间成正比或反比的关系。

通过例题进行公式的简单运用,目的是训练学生对欧姆定律的了解及利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解题方法,思路、格式等方面的规范。最后通过科学世界“酒精浓度检测仪”增强学生熟练应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2

教材“欧姆定律”一节包括“电阻”的概念和“欧姆定律”两部分内容。只看最后的结论,初高中课本是相同的,但不宜因此而做简单处理,认为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为此,在教学中突出通过控制变量,逐一研究,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领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突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采用探讨法。即教师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理解并掌握知识。对于电阻的定义则按定义物理量必须符合的两个条件来组织教学,即第一,定义所确定的物理量的量值能定量地表征事物的物理性质或特征;第二,定义本身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即从定义得到的量值受该事物所制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推理、综合、分析等思维方法。

欧姆定律是从实验概括抽象出来的。教学中先是量的测定,然后建立起量的联系,并用最简洁的数学形式反映物理规律。

公式和图象是用数学语言表述物理规律的两种主要形式。基于欧姆定律的公式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作图、看图和用图的能力,着重让学生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能根据图象全面而正确地领会物理规律。

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力图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出矛盾,按知识的发展和思维活动规律安排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复习提问中四个题有三个是为实验准备的;实验步骤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议论后归纳的;数据处理是通过两个思考题的讨论展开的。

学生为主体表现在课堂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如实验、阅读、思考、讨论、总结等,特别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如实验的电路就是初中做过的学生实验,数学上学过的正比例函数等,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多种信息通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3

学校安排我面对全区物理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为《欧姆定律的应用》,感觉收获很多,真可谓“心怀希望而来,满载收获而归”.本节课我采用了“先学后导 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将教材中的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实验由学生课前小组合作完成,并完成《导学单》,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导学单》上碰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老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二次备课,并设计一些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以达到解决疑问,提升能力的目的.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 课题引入

课前我们已经按照导读单进行了预习,并进行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间为3分钟.

2 交流讨论

(1)各组长汇报学习提出问题,并板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电压表的量程选择时是不是一定要先试触大量程?

电流表的量程如何选呢?

为什么要求电阻的平均值?

为什么要用滑动变阻器?

利用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测电阻的题目不会做.

(2)师生共同解决上述问题.

3 进行实验

(1)课前我们已经学会了测量定值电阻的大小,现在老师要求你们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定值电阻的实验方案是否需要修改?怎么修改?实验注意点是什么?

(2)老师启发:如果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灯丝的温度是否会改变?电阻是否会改变?那么电阻的差异是否就是误差?

(3)学生得出的修改方案.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阻时不能求平均值,必须将原来表格的最后一列删除.

(4)教师提问学生还有哪些实验注意点:

(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用法)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重新设计表格并建立坐标系处理实验数据.

(7)让一个学生将其中的一组数据绘成I—U图像,强调图像不会成一直线. 4 实验拓展

(1)如果小明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则可能是什么原因?

(2)学生分析,说明原因.

(3)教师要求学生拧下小灯泡,闭合开关,观察现象.

(4)如果小明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若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可能是什么原因?

(5)学生分析,说明原因.

(6)教师要求学生将小灯泡短路,闭合开关,观察现象.

公开课的前一天,我试上了一下,发现了以下问题:

(1)导读单准备的还不够细,学生课前实验模块中没有给出较为详细的实验步骤,给学生课前小组合作实验带来的较大的障碍.

(2)部分内容难度较大,调查后发现课前导读单有两题很少有学生能正确完成.

(3)课中学生小组汇报课前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是很充分.

(4)学生在分组实验时,耗时过长且实验数据的处理环节不是很好.

(5)由于课前导读单准备时,要求过高,对用单个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阻学生掌握不是很好,课上尽管在这部分内容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课堂训练单反应出学生仍然没能真正掌握,而且还淡化了本节课的主题—伏安法测电阻.

③调节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指针指到合适的位置,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将测量数据填入记录表格中.

④重复第三步实验步骤两次.

⑤计算出每次测得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⑥断开开关.

实验步骤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步骤,另一方面在这一部分与原来的比较多了一个电路实物图的连接,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同时也复习了电路图与实物图的转换连接.从效果来看,改进后学生对照实验步骤课前更容易完成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也为课堂上学生迅速完成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于导读单上题目难度的设置,将原来难度较大的关于单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的题目删去,减轻了学生课前的学习负担,另加了一题有关实验操作的题目,以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实验.

(2)关于课堂刚开始时的小组长汇报疑问的形式改进

由于小组长汇报课前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是很充分.我做了如下改进,让6个小组长将课前出现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这样全班所有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了充分的考虑时间,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些问题可以由全班学生共同解决,有的问题可能刚上课学生无法解决,等本节内容结束时这些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3)关于课堂上的测量小灯泡电阻的教学设计改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耗时过长,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一方面,学生课前尽管做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但学生主要的精力可能不是在实验操作上,而是在导读单最后单个电表测量电阻的具体题目上.这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做测量灯泡电阻时不是很熟练.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环节由于要自己画表格,记录数据,再根据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最终得到灯泡的I—U图像,这样一整套的数据处理学生费时当然很多.第一个方面我已经在导读单上作了修改,突出了实验的主题,后来班级学生实验明显比前一个班要熟练,也缩短了实验时间.另外一方面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为了能够让学生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好数据我多加了一张学生的课中实验

在完成实验单的同时学生对两个表格的的取舍有进一步巩固了小灯泡的电阻不能测量求平均值,知道小灯泡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学生印象深刻.

(4)关于实验拓展的改进

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我还设计的电路故障分析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先判断再实验验证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使得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而且还使得学生对实验故障有了深刻的理解.

(5)关于特殊方法测量电阻的教学改进

关于单个电压表测量电阻值的问题,这个学生一开始是很难想出测量方法的,但我设计了一个简单计算题做了铺垫,题目如下:

这样,学生对单个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最后再将单个电流表测量灯泡的电阻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天,我按照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正式对全区物理教师上了公开课.课后,大家对本节课进行了热烈的点评,老师们纷纷表示此行收获不浅,对我校的“先学后导 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赞不绝口,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的目标明确、环节流畅、展开到位,都觉得从中受到了许多启迪.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4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时的特点: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编排是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本节课来逐步进行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动手操作时电路故障的排除。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所以,从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到学生分析和设计实验的思路,设计实验电路图。采用教师引导,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和完善科学探究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强化小组成员间相互协助、团结协助、分工合作的意识。再让学生开始动手进行试验探究。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另外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尝试,但不能越俎代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5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能否掌握好该定律是学好电学知识的关键之一。在学习定律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行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研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笔者这几年对欧姆定律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非常注重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教学,细细阅读现用教材,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现行教材中一般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14-13 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保持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 间的关系。完成第一部分实验时,如果学生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加在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 使电阻R 两端电压改变, 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可能是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但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必须用欧姆定律来解释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相悖、讲不通的。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使同学更轻松地完成实验,更容易地理解欧姆定律呢?笔者认为这里主要的问题出在滑动变阻器上,于是便思考现用教材中为什么要在实验中加上变阻器?笔者认为, 这个实验中加变阻器的作用是使实验操作更简单,因为有变阻器可以不改电路,只需调滑片就可以达到改变和不改变R两端的电压。但事实上这一设计不但不能简化实验,反而给学生理解实验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阻碍。经过一番思索后,笔者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改进,效果不错,现叙述如下。

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或调节学生电源输出电压来改变加在R 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当然, 相比之下用学生电源的效果要优于干电池。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 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在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电阻R 的阻值变化,如何改造电路,可以保证加在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不变?通过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个人认为不加入变阻器确实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不加入变阻器,在不改变电源的情况下,电阻变了,由于电池有内阻,如果有电压表测的话可能会发现电压略有改变,而加入变阻器则可以消除这一点!

第五篇: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因此,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就成为理解I、U、R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石。但是在实验中以下几个问题容易被忽视。

问题一:用控制变量法研究I、U、R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只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以及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按照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应当是保持其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不研究“保持电流I不变,探究电压U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其实,电阻是导体的本身性质,它并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变了,电阻不改变,只能电流变化了,保持电流变化不可能。

问题二: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可以不断改变电阻,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还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问题三:在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问题四:在本实验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实验之前,不仅要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办事,还要有检查电路的良好习惯,而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本实验中,实验之前,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电阻最大位置。其次,为测量误差减少,要选择适当的电表量程。

问题五: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2

本单元“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通过本单元共六节内容的教学使我对“以人为本;物理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情况反思如下:

第一节“电压”,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而通过生活中学生的感知直接点出电压的概念,这样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也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具体的电压值实例,使学生对电压有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感性认识。本节还把重点放在电压表的使用上,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第二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试验并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勇敢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目的是将学习习惯从过分强调知识的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突出了过程和方法,更加注重了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电阻”,是电学部分的基础,也是其核心内容,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导体的性质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理解电阻的概念,并进一步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作为课外的兴趣活动,降低了学习难度,交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第四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也是本章的重点。“欧姆定律“的探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覆盖了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组织好探究活动是得出欧姆定律的关键。所以针对学生喜欢试验的特点,将重点放在试验的组织上,强调试验的方法,步骤的正确性和目的性,数据的真实性,分析数据、总结结论的良好思维习惯,防止玩试验。同时,还涉及到两个变量问题,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欧姆定律的延伸和应用,既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组织、引导、点拨,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和充分展示多方面才能的机会。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电学试验方法,能根据试验目的,设计试验方案,选择试验器材,画出简单电路图,设计表格,分析数据,

概括结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材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目的是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强调其重要性,加强其理性。本章仅从电压的高底和电阻的大小两个方面对用电安全性的影响来考虑,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即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了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

另外各课节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的思想。

同时,在同单元的教学中,本人也总结出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对学生放不开,主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动手不够,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够;三是对部分后进生关注不够,不能正确引导培养其兴趣、发挥其主动性,今后应多加努力。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3

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我进行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重新给出上一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

2、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4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能否掌握好该定律是学好电学知识的关键之一。在学习定律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行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研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笔者这几年对欧姆定律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非常注重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教学,细细阅读现用教材,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现行教材中一般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14-13 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保持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 间的关系。完成第一部分实验时,如果学生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加在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 使电阻R 两端电压改变, 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可能是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但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必须用欧姆定律来解释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相悖、讲不通的。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使同学更轻松地完成实验,更容易地理解欧姆定律呢?笔者认为这里主要的问题出在滑动变阻器上,于是便思考现用教材中为什么要在实验中加上变阻器?笔者认为, 这个实验中加变阻器的作用是使实验操作更简单,因为有变阻器可以不改电路,只需调滑片就可以达到改变和不改变R两端的电压。但事实上这一设计不但不能简化实验,反而给学生理解实验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阻碍。经过一番思索后,笔者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改进,效果不错,现叙述如下。

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或调节学生电源输出电压来改变加在R 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当然, 相比之下用学生电源的效果要优于干电池。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 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在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电阻R 的阻值变化,如何改造电路,可以保证加在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不变?通过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个人认为不加入变阻器确实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不加入变阻器,在不改变电源的情况下,电阻变了,由于电池有内阻,如果有电压表测的话可能会发现电压略有改变,而加入变阻器则可以消除这一点!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5

一、是没有很好地贯彻以学定教的原则。

首先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估计过高。要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字母公式变形的知识、透彻理解串和并联电路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显得很不适应。

二、是没有选择好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讨论、提问、板演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暴露,学习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起点和节奏,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得到提高。再次,教学手段的单一也是造成教学策略选择不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

三、是一些过时的传统观念有时还在有意或无意间主导着我的教学行为。譬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设法引导学生区思考、而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四、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纠正错误的时间,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反思消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6

第一步铺垫工作——由简及繁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 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间的关系。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第二步理解定律——明确条件

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但是当我们第一步工作做好了,学生真正理解了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我们只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必须由学生自己得到的结论,那样孩子才能对公式灵活应用。

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2 、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

基本上来讲,本节课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四班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五班就不同,五班的学生已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能跟上我的思路,这不是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好的缘故——上课的积极状态与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八四班之所以这样是与我们长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关,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第三步思路突破——玩转九个量

物理量的繁杂加上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造成学生那道题无从下手,甚至干脆乱写一气,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从此电学步入一个危险的境地——很难、很难。

其实我觉得如果是源于此,而给物理学一个“很难”的帽子的话,还是可以解决的。在此,我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采用九个量的矩阵法,来解决此问题,为学生打开思路。

R1

R2

R总

I1

I2

I总

U1

U2

U总

首先分类讨论:

一、只有原件R1,或者更复杂一些,利用开关短路R2,单独原件的只需找到公式直接代入即可。

二、两个原件R1、R2串联或者并联,这类题型也是考试出现最多的,我们该怎么让学生找到做题思路,对应关系是第一步。

题目总会给出3个物理量,我们求解其他6个物理量,我认为就是三步走: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期中两个横排的物理量,比如R1R2,我们可以利用串并联的特点求解出R总

第二步,计算纵排的量,有第一步可知道第三个物理无论在那一排总可以通过纵排的数据利用欧姆定律计算,U、I、R三个物理量见的求解。比如第三个物理量是U总,那么可以得到I总。

第三步,利用串并联电流电压特点,串联I1=I2=I总,并联U1=U2=U总,剩下的物理量都迎刃而解。比如串联由电流相等,I1、R1求U1,I2、R2求U2;同理电压相等也一样。

那么不管题目三个物理到底如何变幻,通过以上三步均可以解决。通过不同类型的题,任意给出三个物理量,玩转其他留个物理量,并且串联并联都没有障碍,通过练习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并获得了快乐。

三、电路中出现三个原件R1、R2、R3,根据开关的断开闭合导致电路连接状态不同的题,我们只需要分状态讨论一下,一般情况下依然是最终化简为两个电阻的简单串并联,这里只需要分别进行求解即可。备注:不同状态下相同的量,定值电阻不变,电源总电压不变。

下面的计算按第二种情况进行处理即可。

我觉得学会让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且让孩子懂得所谓“很难”的物理,不过是把简单的题逐渐的附加条件使他看起来复杂,学会审视,一步一步的来,将问题逐步化解。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难点,同时也是整个物理中的最让学生恐惧的地方。我想再入门的时候,如果能够从简到繁、一步一步的、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并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剖析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学会正视物理问题,并且有自信去攻克,感受到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乐趣,那么我们就可以甩掉物理难的帽子了。

让老师的课堂不那么刻板,让孩子学中感受到物理的乐趣,需要老师不断的开动自己脑筋,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带领学生感受体验其过程,这将使我以后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7

课题选择背景

随着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进,必然引起一场学习物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的进步”。如何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真正了解自然科学探究的含义,是每一位物理老师的责任。随着网络的普及,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物理教学,可以将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建构适合学习活动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可共享、互动性强等优势,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带着物理问题,提出假设与猜想,并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四章第六节的内容。其主要教学内容有两部分: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学生接受电动势这个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但是电动势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新教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满足后续知识的需要,简化了电动势的教学,其基本内容有下列两方面:一个是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表征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另一个是电源电动势的值可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里,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教材提出电动势这个概念,但没有给电动势下定义,只是讲它“等于”什么。

2、路端电压U与外电阻R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记录数据并指导学生得出规律,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同时这也更大程度的提高了高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U随R变化的规律

2、难点:

(1)、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2)、应用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设计思路

本课一改传统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得出数据学生分析并讨论出规律的教法,而是以“课前自学——提出问题——通过仿真实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探究本质——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为指导,课节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层次进入不同的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亦使老师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具体设计思路:1、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一个疑问,学生自己在做仿真实验的时候,思考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2、引导学生认识电路。3、提出目的,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通过改变外电阻阻值、内电阻阻值和电源电动势,记录电流等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对数据分析探究什么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4、学生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演示实验现象。5、对知识的一种拓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设定猜想、实验论证,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平时生活中常用的1号、3号、5号干电池、蓄电池、电源,干电池上注明1.5V,蓄电池上标明2.0V,电源上标明15V,用伏特表测电池两侧可以直接测出分别为1.5V、2.0V、15V,再出示一个普通手电筒上的小灯泡。

实物演示实验:将小灯泡与2.0V的蓄电池相接,请学生观察灯的亮度——正常发光,已很亮。

提问:如果将这个灯泡与标明为15V的电源相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小灯泡会怎样?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小灯会被烧毁,或即使不烧毁也会比接3V电源时亮得多,也有可能和接2.0V的一样。

演示实验:将小灯接在15V电源上,结果是:小灯与15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烧毁,亮度反而比接2.0V电源时暗一些。与学生猜想结果大相径庭。

要圆满解释上述现象就要用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请同学们在仿真实验中观察刚才演示实验的现象,思考:电灯亮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哪个或哪些物理量不同?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1、电动势

(1)电动势:我们发现干电池、蓄电池等两端的电压是不相同的,其实这两端电压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相同,不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不同。我们引入电动势这个概念来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

(2)电动势E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其值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认识电路:引导学生观察教学网页中的实验电路,了解闭合电路和分电路;内电路和外电路。知道电源外部电流流向和电源内部电流流向。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学生在仿真实验中,可以在电阻元件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改变电阻值,闭合开关,将电动势、电流和电阻关系记录在下表中,

物理量

序号电源电动势E(V)电流I(A)外电阻R(Ω)内电阻r(Ω)关系

100000

00

300000

400000

500000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I=

3、路端电压U跟负载R的关系

(1)、演示实验中电灯亮与暗的实质是什么?

电灯作为负载(即用电器),其亮度主要看加在负载上的“有效”电压即路端电压U,在负载正常工作情况下,U大,则灯的亮度高,U小,则亮度低。而如图所示,将电灯换成可变电阻R,改变外电路R,路端电压U跟负载R有什么关系呢?

(2)、分析讨论U随R变化的规律

对于同一个电源,一般情况下其电动势E和内阻r是不变的,当外电阻R变化的时候,请同学们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讨论U的变化规律。当R增大时,有I减小,I、R都是变量,在没有给出I、R具体数据的情况下,单纯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U=IR来判断U的变化是很困难的。但在闭合电路中,内、外电压通过关系式E=U+U'是联系在一起的,而E是常量。因为U'=Ir(r为常量),我们发现U'的变化是很容易判定的,完全可以先判定U'的变化,再根据E=U+U'进而确定U的变化。

仿真实验:在仿真实验下进行测试,验证上述推论的正确性。根据表格进行探究。

物理量

序号外电阻R电流I内电压U'外电压U

1增大111

2减小111

(3)、讨论两种特殊情况

①.短路:R=0,I=,U'=E,U=0

说明:短路时电流取决于E、r,一般情况下r很小,故短路时电流很大,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常会烧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仿真实验:演示短路时保险丝熔断的现象及如何排除故障,恢复电路的正常工作。

②.断路:R→∞,I=0,U'=0,U=E

伏特表测电动势的原理,主要是伏特表内阻大,测出的数据略小于E。

(三)探究演示实验中灯泡亮度不同的实质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本身具有内阻,其电路中电流I=E/(R+r),所以,当闭合电路电源电动势大的时候,由于r值的不同,两个电路的I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是E大的电流就大,所以出现灯泡亮度不同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验里添加伏特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并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这两个不同电源6V和12V的内阻r是多少,从而可以知道这两个电路中流过相同灯泡的电流I的大小。

教学反思

本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如何指引学生一起完成这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掌握物理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2、本课教学中用到较多的仿真实验,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实际操作中的用电安全问题。安全的仿真实验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用学生特有探究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拓展。同时通过仿真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生活用电安全意识。

3、本课教学能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如为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安装保险丝;生活用电中电灯的亮度问题等。

4、本课教学能构建有效的网络环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权。网络环境设定任务,通过人机交互,学生有选择的开展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还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层次将课堂内未完成的内容拓展到课外,作到课题学习和课外思考的互通。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8

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定律,欧姆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对初接触电学的初二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以往教学反馈学生学习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2)习惯于套用公式直接得到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必须让学生走好第一步,针对以上问题,我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1)学生在“横看竖看的画圈”中眼脑协调,解题的思路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思维清晰,有条理,答案正确、全面,解题格式美观,书写规范。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真正做到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的自信心,有效而适时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反思一: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所以在上新课时,我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引入新课题的双重目的,接着,从打开探究之门、进行探究实验、交流与讨论三个环节来组织本课的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未知定值电阻的阻值,再通过“仿一仿”测出小灯泡的电阻,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与论证,得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对于钨丝来说,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大。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在测小电灯的电阻实验时,由于思维定视,对所测的实验数据表示怀疑,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更改数据,使三次计算出的电阻阻值相对贴近,保持不变。针对这种现象,要求学生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记录,通过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

反思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对上一节的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了回顾,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经历,然后重新给出上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

一:教学的亮点:

1、是学生预习到位,上课前基本将课程预习了一遍,上课时回答问题积极

2、是习题讲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上讲台板书,演讲,全班同学分析他做题的优点和缺点,再>总结电学计算题的解题步骤,规范书写,纠正了学生中的很多问题

3、是选题定位准确,针对性强,从公式变形到单位换算,无一遗漏,每一道例题后面都配有相应的同步练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少而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

二:教学经验和建议:

1: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有欠缺,比如八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懒散,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行为习惯相差很多大,有些同学预习得很好,几乎不用老师讲什么,就能独立完成整张试卷,但是有些同学却完全没有预习,课堂上推不动,反反复复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朽,影响上课的进程,今后在预习这个环节上要多下功夫,拉后进学生一把。

2: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对计算题书写的规范十分不讲究,不习惯带单位,不习惯写公式,甚至不会用规定的英文字母表示相应的物理量,同一问题中出现两个以上同类物理量时,不习惯带角标区分,这些都是学生们完成急速呐题的障碍,也是考试中主要的丢分点。教学中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

3:建议从这一章起,对学生进行电学计算题解题程序化教育,即,总体上强调一招一式解物理,招就是画图,式就是物理公式,“先出招”——画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电流路径,待求量,相当于题目含意图标画,物理意图,情景,一目了然,“后出式”——也就是物理规律表达式,与题目相关的方程式,或者方程组。最后由式得数,计算出最后的结果。对具体的解答过程的书写,则强调已知,求,解,答四步齐全,解题过程则要求公式,数字,结果,单位,一个都不能少。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肯定是不习惯的。写得很糟糕的,但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规范,不至于轻易丢分。

反思三: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作为学校选拔骨干教师的一个程序,昨天上午在教研室抽签定课题,今天上我用初二年级某个班上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课。

本节教材中包含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定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运用定律推理解释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大小等要点。而我选择其中一部分用了一节课进行教学。理由是:欧姆定律是初中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定律,运用定律解题并进行数理推导也是初中生第一次面临的问题。养成好的定律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对今后的物理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用一个课时来进行运用欧姆定律解题的学习和训练。

整节课以欧姆定律应用为线索,在内容设计分为几个层次:直接运用定律求电流——运用变形公式求电压、电阻——在同一电阻上通过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来求变化后的电流或电压——在不同导体上求电压或电流。逐步灵活地运用欧姆定律解题,并领悟解题中各量在电路中的对应关系。本节以运动欧姆定律规范解题为主要目标,在过程设计上有教师示范、问题分解、学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一步步纠正学生解题中的错误,把学生引导到熟练运用定律规范解题的路子上来。因为目的是运用定律规范解题,所以在题目的拟定上我一律选择简单的数据,降低计算的难度,让学生把精力放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在学生展示和老师巡视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9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中重要的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本堂课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所以在上新课时,我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引入新课题的双重目的。初接触电学的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学习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求学生从最基本的题目开始,画出等效电路,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题意,利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题,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选择习题时,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同时强调解题时的注意点,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另外,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但总的来讲,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0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因此,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就成为理解I、U、R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石。但是在实验中以下几个问题容易被忽视。

问题一:用控制变量法研究I、U、R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只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以及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按照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应当是保持其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不研究“保持电流I不变,探究电压U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其实,电阻是导体的本身性质,它并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变了,电阻不改变,只能电流变化了,保持电流变化不可能。

问题二: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可以不断改变电阻,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还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问题三:在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问题四:在本实验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实验之前,不仅要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办事,还要有检查电路的良好习惯,而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本实验中,实验之前,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电阻最大位置。其次,为测量误差减少,要选择适当的电表量程。

问题五: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问题六:要重视图像的教学

用图像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教材中引导学生用描点的方法,把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运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在后续的物理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现在的学习能够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些基础。由于学生实验中的误差,作出的图像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的同时,只要求能够作出各数据点比较接近的直线即可。

以上这些问题要引起物理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过程可以通过猜想、讨论、探究中方式获得,因为它不至于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以后遇到此类问题的变式也能够应对自如,对于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大有裨益。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1

教材“欧姆定律”一节包括“电阻”的概念和“欧姆定律”两部分内容。只看最后的结论,初高中课本是相同的,但不宜因此而做简单处理,认为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为此,在教学中突出通过控制变量,逐一研究,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领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突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采用探讨法。即教师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理解并掌握知识。对于电阻的定义则按定义物理量必须符合的两个条件来组织教学,即第一,定义所确定的物理量的量值能定量地表征事物的物理性质或特征;第二,定义本身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即从定义得到的量值受该事物所制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推理、综合、分析等思维方法。

欧姆定律是从实验概括抽象出来的。教学中先是量的测定,然后建立起量的联系,并用最简洁的数学形式反映物理规律。

公式和图象是用数学语言表述物理规律的两种主要形式。基于欧姆定律的公式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作图、看图和用图的能力,着重让学生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能根据图象全面而正确地领会物理规律。

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力图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出矛盾,按知识的发展和思维活动规律安排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复习提问中四个题有三个是为实验准备的;实验步骤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议论后归纳的;数据处理是通过两个思考题的讨论展开的。

学生为主体表现在课堂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如实验、阅读、思考、讨论、总结等,特别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如实验的电路就是初中做过的学生实验,数学上学过的正比例函数等,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多种信息通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2

《欧姆定律》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已经进行同一导体两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后进行,重点在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理解三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对欧姆定律建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物理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电和磁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自然科学》中重点内容之一。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是,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提出实验方案,通过做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然后由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并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考证。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诸如:教学内容有点繁琐,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还有欧姆定律的计算还有待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3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时的特点: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编排是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本节课来逐步进行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动手操作时电路故障的排除。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所以,从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到学生分析和设计实验的思路,设计实验电路图。采用教师引导,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和完善科学探究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强化小组成员间相互协助、团结协助、分工合作的意识。再让学生开始动手进行试验探究。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另外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尝试,但不能越俎代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4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

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

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14-8所示。

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的电流I与R两端电压U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U不变,研究通过R的电流I与电阻R间的关系。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

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5

关于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已经完成了,为了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反思。

一、课前备课时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学情。

1、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从电学这一部分的前后联系来看,这一节处于核心位置,前面是电学的基础,即对电流、电压、电阻的认识,后面是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的计算,是电学的引申和扩展。

2、本节教材包括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表达、三个物理量单位及两个变换式。难点是指导学生运用对欧姆定律的理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分析问题步骤和思维。所以对欧姆定律内容的学习我采用了利用旧知识来认识理解新的物理意义。教学中,注意了培养学生好的解题习惯;注意了加强对学生理论思维和定量计算的指导;力争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前备课中我注意了并融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设计建议。如:学生喜欢师生互动,想回答问题,合理分配时间,运用幽默语言,回顾上节课,引入新知识,老师上课不要太严肃等建议。

二、反思上课时的情景

由旧的内容引入新的内容时,我感觉学生对上次课的内容掌握较好,引入轻松自如。虽然,一个新的公式产生了,但有对公式认识理解基础的学生来说并不赶到陌生,很容易的就掌握了关于单位的注意。

事项及公式变形,以及运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能力,这些学生都做的较好。但是由于实际问题中并不象例题和课后练习题那样简单明了,难度会有所提高,所以我对欧姆定律运用上强调了同一性,即公式中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同一个导体上的三个量。从学生反映来看似乎懂了,但我认为学生的基础有限,以后解决问题时还会有多数同学不注意或注意不到这一点。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同一性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和讲解,留到了以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降低了学生本节的难度。另外,考虑到本节科学世界中的“酒精浓度检测仪”与生活中的“酒驾”息息相关,所以有必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其气敏电阻与酒精浓度的关系,以及简单的电路图。

三、课后反思

我感觉本节课大致达到了和完成了预期设计目的。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是就欧姆定律应用的同一性,我觉得应该再有一个相对应的例题讲解会更好的让学生清晰一些。这与时间的安排还欠科学性有关,导致后面的时间还是紧了一些。另外,在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还是落实的不太到位:如科学分配时间,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等。我想,在以后的教和学中,我会让学生的建议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充分体现,从而让课堂更贴近学生,走进学生。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师生协作教研之花更鲜、更艳。

下载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因此,欧姆......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本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如何指引学生一起完成这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教学目的任......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懒于思考的特点,如何指引学生一起完成这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掌握物理思......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反思一: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得出的规律,通过和学生互动起来做实验效果较好。这样能充分的证明实践检验真理的准确性和重要性。而且边做实验......

    17.2《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必须让学生走好第一步,为使学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