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10:1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1)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 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现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我省从2001年秋季开学的高一年级起,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必修课,并列入2002年的会考科目,这也是我省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标志着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 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 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四、结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 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整合

信息教育是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而要实现教育信息化,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快基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程。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定义。因此,我们所谓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是指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理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物理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现在,摆在物理学科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条件、新的手段、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新的视角,对物理学科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将在不同层次逐步推进,上至大纲教材,下至课堂、课外。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掺合”,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内在的组成部分。这里有二层含意,一是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物理课堂,使之成为整合起来的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物理学科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是整合的手段。信息技术是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是附加的、辅助的、可有可无的,而是与物理课程有机结合的、融为一体的。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物理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学习别人的东西,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校园网上学生可以互相探讨共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有些物理规律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的消化,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中去把知识重现,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物理规律的实质。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网络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式教学。个别化学习的意识,发展,手段及应用和创新都时时体现我们时代的特征。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个别学习的工具,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络中不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比如有许多产品的生产技术介绍,有很多规律的实践应用,还有许多小制作小发明,很多实践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查阅,既可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也可以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渠道。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尤其是对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信息技术教育与物理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坚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我,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根据处理的结果决策问题时,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它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

3.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

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

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应由上述的三个方面所表示。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可称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决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2.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处理好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关系。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以算法语言的学习为例。单纯的算法语言学习,主要是介绍各种语句及如何以这些语句进行编程。在讨论语句的使用方法时,可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这些实例是用于说明语句及其应用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算法语言作为求解问题的一种工具,其学习的主题应是如何以算法语言去解决问题,其学习的重点不是一般地介绍语句,而是如何以这些语句编程,即如何以这些语句去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此,与其说是算法语言的学习,不如说是问题解决与编程的学习。具体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是,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让学生理解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过程,讨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求解问题的。

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关计算机的讨论不仅出发点、讨论方法与一般的计算机学习不同,而且从信息技术的内容看,应比一般的计算机学习更为广泛,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以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5.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涉及大量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这是一种错觉。各种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应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予以选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就不可能完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某种操作技能只有在一下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

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工具的使用是在解决问题算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彩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痒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认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等都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第四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能使教学优化

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姜时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培养人才的效果。

数学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师教学的参考书,长期以来,都被教师认为是教学的主要源泉。而21世纪的数学教学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学习,应当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新世纪之初,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纲要的颁布实施,是对以往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挑战。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是《纲要》精髓实质的全面体现。

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纲要》中要求现代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

随着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的数学学科,如果教师能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加强学科整合力度,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成功。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绝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数学课程为出发点,使信息技术服务与课程,而不增加额外的教学目标。

当前,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大多数的学生都已经具有了一定量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限于书本知识,必定会限制、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作为工具科的数学学科,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的方式、手段应朝多样化发展。在我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期间,我所涉及的教学学科有数学、信息技术等,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有着深刻的感受。

一、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在课程的日常学习之中。

信息技术知识是立足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工具,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时代的需要。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只是要求学生孤立的学习这门课程,那么,教师的讲授思想是错误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是错误的,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全面的,从而影响到学校的培养目标。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在课程的日常学习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当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

不要只是要求学生为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上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应把我们的课程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把信息技术知识掌握。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一些问题:当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用,那么我们的教学结果与用了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平时的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引入信息技术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明显不一样的。

一次校公开课两位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时,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种在网络教室中进行,一种在教室中进行,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相同的教学以

后,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是不用信息技术知识的最明显特征。

二、借助信息技术力求让数学教学的课堂活起来。

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信息技术力求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1.教学内容“活”——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怎样把数学的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在传统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能变许多的“不可能”为现实,让课堂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可找出生活中的许多图案,让学生能识别哪些图形可看成是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们学的津津有味,教学效果活灵活现。

2.教学手段“活”——活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在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时候该使用信息技术时,必须保证其目的在于能更好地完成一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目标。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遵循媒体的特性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要用“活”,而且要“活用”。

在学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时,可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条角平分线平分一个角,在角平分线上任取一点,让一名学生拖动这点到任意位置,同时观察这点到角两边的距离所显示的数字始终相等,故得出角平分线性质

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误区,例如有的教师“单一选择媒体”,特别“依赖”计算机,让“黑板”成为摆设。其实,选择媒体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一味追求形象化,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将有副作用。

3.教学机制“活”——灵活

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让教学机制“活”起来。

信息技术让教学设计更显智能化。在交互式练习的课堂上,例如学生学习利用计算机进行成绩统计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调整时间,人人可以享受成功。教师通过全班学生整体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实现因材施教。

4.学生思维“活”——活跃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标,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让学生分别把裁剪出来的每种展开图贴在黑板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学生总结了共有哪些展开方式,学生的表现非常精彩,当把所有展开图展示出来后,还要归类,找规律,进而使本节课上升到一定理论层面。

我们坚信: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精彩起来!

三、利用网络特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促进协作式学习。

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功不可没。让学生接触、了解并掌握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是整合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方面。

学习数学知识,不能进行单打独干。学生怎样合作?在计算机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在将网络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关系。

在学习函数图象的时候,可以先将正比例函数图象用Excel的绘制方法发布在网络中,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步骤,让学生完成反比例、二次函数等的绘制。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关健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多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知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数学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不仅轻松了老师的教,而且愉快了学生的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让我们在探索学科整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研究主体报告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研究主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变革力量,它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当然也在其中,信息化的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美术教学的信息吞吐已无法满足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教学的现状已越来越呈现出种种不足。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难点问题,而学生则通过接受教师所提示的信息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动性和能动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美术课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教学形式的多彩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种种矛盾,亟待我们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美术教学真正达到短时高效,丰富多彩。

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正在推动着教育产生深刻的变化。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信息技术突破了信息表现方式的单一化,它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如果我们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就可以大大增加信息量,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既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多媒体网络系统也走进了我们的校园,给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时代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观念,需要我们推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看到了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一条途径,用“整合”的观念去发挥两者的作用,促使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让美术学科也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

二、整合的依据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的依据应从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融合点。

1、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一般定义为: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微电子工业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一门综合技术。它有如下的特点:

(1)资源的丰富性;(2)表现的多样性;(3)交流的互动性;(4)时间的高效性;(5)效果的预见性;(6)学习的主动性。

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能力和协作意识与信息的交流能力。

2、学生认知的特点。

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幻想的年龄,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想象。他们能以自己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通过动手将形象思维的形象变为可视形象。但由于儿童的经验贫乏,常常阻碍他们的发展,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相当大的信息量,帮助他们积累经验,丰富他们的表象。

在小学课堂中,小学生聚精会神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在15——25分钟左右,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更需要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入丰富的媒体技术,优化课堂结构。

3、美术学科的新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给美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美术课应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清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动手、动脑、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等多方面的美术素养。这也告诉我们,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兴趣,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审美、记忆、想象、思维、创造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创作的灵感则源于对美的理解。信息技术能以它独特的方式与便捷的手段丰富信息量,以它灵活的形式增加互动,如果能将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定能使美术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网络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实现下述目标:

1、增强感官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技术将以往形式单

一、直线展开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2、以“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布置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及分析、评价、处理能力。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

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改变传统的单向的教学辅助手段,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技术引入教学中。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共享信息等活动,使全方位的立体信息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用信息的多维化来满足思维的多维化,去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进程。

四、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步骤:本课题于2003年1月到2004年8月止。

1、准备阶段(2003年1月——2003年8月)

确定课题名称,并起草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4年6月)

制定实施计划,按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3、总结阶段(2004年7月——2004年8月)

根据三个学期的研究工作,写出研究主体报告,整理好研究成果与资料。

(二)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任务驱动”和“行动研究”法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

一、利用信息技术,充实美术课堂

信息技术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有着大量的多媒体信息,能带来丰富的动画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音乐,也能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美术课堂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以充分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

1、情景渲染,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有着生动的动画效果、鲜艳的画面色彩、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在美术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来参于教学,利用情境渲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泥塑京剧脸谱》这一课教师制作了一个网页课件,课堂一开始,就以非常热闹的京剧音乐作为背景,呈现京剧表演的场景与人物造型,让学生置身于京剧表演的场景中,在欣赏了部分脸谱图样后,学生自然会积极质疑:“脸谱有什么特点?”“脸谱的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脸谱是怎样产生的?”等等,大多数学生都对脸谱图样产生了很大的研究兴趣。

再如,在教学《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有声有色的课件,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着潜水艇下潜的声音,把学生带入了海底世界,那里有色彩斑斓的各种鱼类,学生被这些美丽的鱼吸引住了。当教师提出:“我们也一起来做一条最美丽的鱼,让他们在大海中畅游。”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想各种办法来制作小鱼。还有《蝶儿飞飞》《各种各样的汽车》等课中,都在视觉上给学生以新的概念,激起学生强烈的创作欲。

2、扩大容量,开阔视野

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要也是必需的,课前准备好教学的相关资料,仅仅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我们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的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解决常规教学中信息量不足等问题,使课堂教学更加有系统性、灵活性。

特别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扩大欣赏容量,如《各种各样的门》、《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封面设计》等,面对这些课,我们从网络上查找适合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形式进行课堂欣赏展示。如在上《中国古代建筑欣赏》这一课时,教师查找了许多有关建筑的图片与介绍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既直观,又配有文字,免去了教师大量的口头介绍,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情绪,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丰富美术课欣赏的环节。

再如,信息技术还能灵活应用到手工制作课中,在教学六年级的《泥塑京剧脸谱》这一课时,通过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提供了相关材料,材料广泛而丰富。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资料,如脸谱的历史,图样、形式,京剧音乐、脸谱的制作表现方法等,将各种信息制作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页,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随机性,还在网页中安排了几个友情链接,链接到介绍更多戏剧艺术的网站,满足学生更多的求知欲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身在课堂,却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3、直观演示,易化难点 美术课中常有一些绘画或制作过程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一遍遍示范,针对这样的课,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

如在教学一年级《彩球滚滚》时,学生对怎样变出一个美丽的彩球感到手足无措,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做好球形的基础上,通过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出示很多圆形为主的不同物体,用flash软件把各个物体相联系起来,制作一个渐变的动画效果,把物体和球形紧紧相连。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找到了物体与球形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更多能变成彩球的物品,如小猪、太阳等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都不发挥所长,制作出了许多美丽的彩球。

再如,二年级《纸风车》这一课中,学生对风车的制作过程中,哪几张叶片拉到中间钉住有一些难以理解,常常出现制作错误,于是教师利用课件将这个制作过程循环播放给大家看,学生在观看中慢慢模仿制作,反复纠正制作过程中的错误,很快掌握了制作方法。这样,教师就不用反复讲解制作过程,这些都借助信息技术来呈现,化难为易。

4、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信息技术有着很强的交互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及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及时反馈,使教学效果更为直观。例如在教学《泥塑戏剧脸谱》这一课时,学生制作的作品很丰富,而且比较精致,却不便于课堂展示,如果让学生一件件来呈现,又过于浪费时间。考虑到这一点,教师便在课堂上利用数码相机将学生制作的作品拍摄下来,并直接通过电脑放映出来,许多作品摆放在一起,学生更容易比较和发现作品的闪光之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二、收集信息资料,构筑美术素材库

为了丰富教材内容,我们建立了“美术素材资料库”,资料库中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和资料档案,每份档案都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的图片和自己作品图片两大块。平常学生可以随时将找到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美术资料存于图片库中,便于大家共享与浏览。教师也将学生平时的作业拍成像片,以图片形式保存在他们的文档中,便于学生从纵向观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整个学习的过程着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利用网络,全面收集资料信息

小学六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欣赏课占了很大的比重,还有一些课融欣赏与绘画一体,如:《各种各样的门》、《画亭子》等等,仅靠书本上的图片与实践经验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此时我们就借助信息技术从网上搜集全方位的资料信息,构筑美术素材库。

主要方法是课前针对教学内容,根据教材要求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用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记录下相应的网址,用存储工具和网络邮箱保存收集到的资料。

2、整理资料,建立信息资料库

学生收集到的图片由学生自己整理删选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存放在相应的文件夹中,如《外国绘画欣赏》、《邮票》、《各种各样的门》等等,按教学内容的不同建立“美术教学资料库”,用来丰富教材内容。“美术教学资料库”是个开放的、活动的,可以随时查阅、调用、补充,学生可以把找到的素材自己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教师也随时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作好整理归类工作,让“美术教学资料库”在不断的积累中逐渐充实和完善,制作相应的美术课件和网页,应用在平常的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更多的优秀作品,以拓宽学生艺术审美视野,进一步丰富美术课的欣赏环节。

3、收集学生作品,建立作品资料库

除了从网络上查找相关图片外,还建立“学生作品资料库”,主要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制作作品的照片,如:新课程中《你的家我的家》、《小拖鞋》、《小花朵朵》等课的作品,六年级学生《版报设计》《彩塑鸟》等课的绘画或制作作品等,收集并建立文件夹将图片资料存放在资料库中。“学生作品资料库”的建立有助于教师纵向观察学生的进步,学生横向比较个人水平,从而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型”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既满足了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练习中,学生之间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

1、任务驱动,自主参与

信息技术改变了美术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主要运用“任务驱动法”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雕塑作品欣赏》、《邮票设计》等,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上《邮票设计》这一课时,为了丰富学生对各种各样的邮票的感性认识,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导学卡,上面简单标明了查找的方法,然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大量的邮票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认识,了解到邮票的历史背景。并对自己的创作起到新的启发。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查找中了解一些问题:“邮票设计中的哪些规定?”“邮票中有哪些内容”“邮票有哪些种类”等等。学生通过查找,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且知道了邮票设计要有一个主题,有面值,有“中国邮政”字样等知识,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想想自己从哪个方面入手设计,有些同学设计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有些同学设计了纪念邮票,有些学生还为2008奥运会设计邮票。

2、主动探究,体验乐趣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知识,更要让他们学到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

美术课上我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视频、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放手让学生按照任务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新的发现和技巧,让他们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探究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带领学生探讨可能的完成途径。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体探索,或合作研究等多种探索的学习方式,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围绕任务探索,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使学习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计算机的交互功能、教材中的资料,不断完善自己的操作,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体验探究的乐趣。

3、互动互评,增加交流

信息技术有很强的交互性,我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创造性地整合,应用到教学评价中。在美术教学中,成果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技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学生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开成正确的技能技巧,又能通过良好的实践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常用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之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与网络中心连接,读取所需的资料,对不熟悉或不了解的知识再次认识,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等这一类问题,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其他同学生作业情况,采用自评、互评等各种形式的评议,让学生在横向比较中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和闪光之处,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提高。

此外,调动学生参与交流,将自己在平时上课,练习中产生的感想、问题及时与大家交流,用文本的方式记录于电脑,在教学网络建立学生给老师的留言箱。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调整和处理好师生关系,一方面,对一些特长生,尤其是对那些“偏才”、“怪才”,创造一种宽松的教育环境,允许他们用电脑作品替代美术作品,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交流中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双边关系更加和谐。

六、研究成果

通过整合实施我发现学生已养成了勤学好问,乐于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的好习惯,特别是学生已形成了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更是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课堂后,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制作成与教学相关的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掌握更多的知识,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二)、综合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也获得了发展。主要表现在:

1、培养了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实施阶段开展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主要任务是查找并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素材。教师以“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有关内容,教给学生基本的查找方法,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这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多数学生已经学会如何利用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素材,如何将所需的素材下载并且分类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素材的分析能力。

在素材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学生对网上众多的图片素材和文字素材进行分析判断,选择性地下载有用的素材,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3、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利用能力。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将所收集的图片制作成简单的幻灯片,并能与教师合作制作简单的网页,用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素材和作品,应用到美术课堂中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4、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怎样输入合适的关键字查找、哪些网站是我们常用的网站、怎样利用“收藏夹”更方便地点击到常用的网站,怎样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归类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相互指点帮助解决问题,应用到美术课堂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课堂讨论是自由和放松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增加了已有信息的交流,使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二者互相促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样,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通过课外实践,结合课堂讨论,自然而然地熟练和掌握了操作计算机的方法,获得了信息技术和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丰收,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也得以充分的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

(三)、自主学习与协作化学习的开展,改变学习方式

把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不断发现和不断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得到更大的提高。并且,信息技术有很强的交互性,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七、问题讨论

在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整合的实践中,不断遇到环境的限制、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一)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信息技术运用导致教法的变革等。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在网络中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对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推进,对学校硬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有相应的多媒体设施和健全的校园网络系统来支撑。为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作好硬件上的准备。而且对学生家庭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诸多学生家庭中无电脑或互联网严重影响了整合的实施。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还应加强;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如何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模式。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已经能为美术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也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下载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dxp教育理论为指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核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为重点,认真贯彻全国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先导的信息社会,为迎接时代挑战,1999年xx批准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我国跨世......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计算机知识并不和其它学科知识一样,有什么原理和定理,只有真正掌握后,才能传授给同学们。同时信息技......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建设现代化教师队伍 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造就一支掌......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县教育信息中心工作计划要点和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以加强信息技术管理和应用为重点,以确保省信息技术实验校为......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