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情备忘录》第九集:中国脚步
《国情备忘录》第九集:中国脚步
CCTV.com 2009年12月30日 11:0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进入财经频道
>>>>进入《国情备忘录》专题
这是一幅在中国常见的世界地图,中间是太平洋,环绕周围的是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有趣的是,如果把这幅地图不论是向东还是向西旋转180度,我们会看到另一幅世界地图,也就是欧美国家常用的世界地图。太平洋在两侧,中间是辽阔的美洲大陆、大西洋和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在美国和欧洲人的心目中,近代以来,主宰这个世界的,正是活跃在大西洋的船队和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这张地图上,中国长期以来被称为远东国家。
2007年,一个名叫“市民会议”的活动在美国30个大小城市同时举行,他们主题都是一个——中国。
世界版图上,远东的中国逐渐成为全球范围讨论的热点。不论中国处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对2008的北京和2010年的上海来说,全世界都在这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中国正迈着巨人的步伐向世界走来。
a 这是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园区,2009年年末这里新开设了一家画廊,和其他画廊不同的是,它的投资人是一对来自欧美的外国夫妇:康如松、夏黛柏。
康如松来自美国,夏黛柏来自英国。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中国,到今天,已经在中国——这个他们地理概念里的远东国家生活了近30年。
夫妇二人现在都能够清楚地记起他们刚刚来到中国时看到的一些场景。
在他们的家里,所有的装修风格和家具都是中国式的,对康如松和夏黛柏来说,中国不再是一个不太重要的远东国家,而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机会的地方,他们的家就在这里。
姚景源:当我们在三十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可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人,很多学者,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会预测到中国会有这样一个成就,当时,很多人看到中国有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困难,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有史以来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也面对着现代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难题,今天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在讲中国之谜,都在谈论中国奇迹,那么解读中国奇迹,解读中国之谜,关键在于解读中国国情。
当雨季再次洒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时,繁衍在等雨线两边的炎黄子孙,不论是在秦岭以南肥沃的田地里,还是在塞北湿润的草场上,传统正在被默默的更替着。草原上的牧羊人已经不再骑马放牧,江南水田间人们不再扬鞭犁地,化肥、农药、地膜遍布在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上。
传统中的画面变化了,成为新的和谐。我国腹地的小镇集市上,沿海发达地区丰富而庞大的工业品生产能力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基本生活用品到精神消费品,几乎所有你想要的都汇集在这里。
即使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我国农村,新的风潮和时尚每天都在叩击着家家户户的大门。
a 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交织,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生机与巨变。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熟悉但全新的景象,人们的脚步不再迷茫,中国的脚步在世人的瞩目下,自信地迈向远方。
今天,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智库,早已注意到: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统计报表上变化的数字,蕴藏着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力量,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变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现代化设备、现代化管理思想,铸就了一批信息时代下深深领悟现代市场运行规律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和这个时代不期而遇。全球化、市场化下的中国,正在宽容地接受着国际规则的洗礼。
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电池生产公司——比亚迪。它创立于1995年,2003年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可充电池生产厂,先后拿到了松下、索尼、GE等国际知名公司的订单。
现在,比亚迪公司60%的电池生产设备都是自主研发,凭借着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采用人工加机器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电池生产成本。每当电池生产技术更新换代之时,别的国际厂商动辄需要投入巨资重新拆装新的生产线,而比亚迪公司则仅需要更换关键部件,同时对员工进行集体培训。充足的劳动力储备,让比亚迪的发展正好赶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高粱:后进的国家,他能够比较快的吸收先进的技术,同时能够又和本国比较低的工资成本结合的时候,他的竞争优势是比较强大的,那么这样的的话,形成一个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中国这样一个转移的过程,当然这个转移不是很平顺的过程,还是要考自己的努力,那么现在看来中国是有这个历史机遇,而且正在积极的承接这种转移,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伴随着松下、东芝、三菱、飞利浦、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世界知名大企业将生产基地移师中国,“中国造”电子科技产品从此与世界同步。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像19世纪末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尽管起步比它们晚,但是我们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
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制造工厂”,事实上,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同样是我们前进步伐的有力保证。
大连东软,这家已经拥有近1.5万名员工的本土软件企业的目标是:成为全球优秀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支持这个目标的条件便是东软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经锡:过去一直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非常多的好的软件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但是这几年我看到中国的软件正在蓬勃地发展,在这过程中可以说人才是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每年有六百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学跟IT有关的大概有60多万,那么这样一个受高等教育的结构,应该说为中国软件的发展,包括为了更快速地发展,提供了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
长江边的小城芜湖市,在这里,奇瑞成为我国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代名词,奇瑞成功的秘密在于他拥有一个代表着我国轿车自主研发水平的人才“梦之队”。目前,奇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142人,外籍及海归人员近40人,来自国内大型汽车企业的老专家和技术骨干有150多人,这里正源源不断的吸引着来自全球的高级人才。
不论是劳动力资源的充足,还是人才、技术的后发优势,都是我国发展的基石,而国家力量的体现成为国家继续行进的重要保证。
广东省江门市崖门镇,这几户人家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左邻右舍广东话的包围之中,他们的四川方言显得十分特别,他们都是因三峡建设而移民到这里的四川宜宾人。
为了建设三峡水电站,120万人必须迁移,百万移民相当于迁移一个国家。然而,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各级政府应声而动,仿佛一夜之间,从重庆涪陵、到福建晋江、到湖北总口„„漂亮的移民村遍地而起,使得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移民进行得平静而迅速。
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又何止是像三峡工程建设这一项呢?
2009年5月10日,这一天,11岁的四川小姑娘魏泾汶早早地背上了书包,她要去都江堰土桥小学上学,这是一所在废墟上重建的小学校。这座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4552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室、食堂等7幢建筑的校园将成为土桥小学600名师生新的家园。
也许没有人想到,那个凝聚了汶川地震许多浓厚悲伤的小学,一年之后,便以一种坚定的姿态绽放在灾后的土地上。
地震中,四川近三万公里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受损,439个乡镇成为“孤岛”。
而仅仅过了一年,到2009年5月12日,都江堰至映秀镇的公路就实现了全线通车,在地震中许多严重损毁的公路都展露出新的面貌,一个坚强的生命线公路网在四川地震灾区初具规模。
震后这一年,是艰难而非凡的一年。我们看到的除了灾区的哀伤和思念,更多的是她的坚强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亿人民直面灾难,与死神争夺生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之中显露出的中国勇气、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撼动了世界。
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灾祸,但从来没有被灾难压垮,始终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这是因为她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在艰难困苦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优良传统。强大的国家意志在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度迸发着时代强音。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未富先老”成为新的难点,老龄化问题正扑面而来。
国家看每年投入数百亿元创造出1200万个就业岗位,而每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却达2000万,就业是难点。我们同时还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现实,仅在长三角地区,16个工业城市的120万家企业中,技师、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68%。缺人又是难点。
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处于世界上较低的水平,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农民如果留在土地上,难点在增收。
带着脱贫致富梦想的上亿农民来到城市的时候,一系列问题又开始浮出水面。国家每年新增数几百亿元人民币投向社会保障,但1.3亿农民工在城市依然遭遇社会保障缺失的尴尬。对进城的农民,难点在保障。
我们的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的支撑,工厂厂房、道路建设、城市扩展都需要使用土地,土地资源紧张是经济增长的难点。而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破解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时,18亿亩耕地这个底线已经是我们的生命线,保证粮食安全的难点是在对耕地的坚守。
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一系列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排在中下游水平。石油、富铁、富锰、铜„„中国已经开始依赖进口。我们的难点是资源短缺。
但我们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费的能源,却是美国的4.3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是节约。
西方工业化走过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我们却必须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难点是既要发展,又要在发展中守卫家园。
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今天我们应对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的时候,因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而呈现的保障规模,是我们有限的财力不得不面对的难点。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节节攀升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的背后,却仍然没有摆脱投入高、产能低、消耗大、小产业过多的旧工业化模式。我们如果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难点在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难点,但我们在探索中前进从未停止过。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新一届领导人,既继承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根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的阶段特征和新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又应对复杂问题,包括目前正在应对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么一个严重的考验。这里呢,再次显示了我们党是不仅有凝聚力,而且有创造力,有创新力,能够驾驭复杂局面。
我们在一步步前进,国家在一天天强大,看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兴奋和喜悦,我们还似乎不应忘了什么。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曾多次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面对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面对700多名中外记者说出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它忧患的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姚景源:新中国六十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我们再来畅想未来的十年,就是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再过十年,我们人均GDP有望达到6000美元,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将会进入到全面小康,这样一个阶段。那么再过十年,中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会由现在45%达到55%左右,达到55%左右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中国城乡人口的比重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再过十年,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整个经济,就是说我们以内需,特别是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这样一个模式将会形成。我们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将从根本上得到增强。不管是迷还是奇迹,这都是中国国情,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中国国情,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60年,弹指一挥间,回望新中国走过的发展岁月,我们看到重生、徘徊、焦虑、迷失、坚韧、突围、前行、奋进。
60年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国的建交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171个,新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根本改变,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2008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3.18亿人,8.15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6600多万居民享受城乡低保。
走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中也履行着自己发展中国家的职责。我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国人民,也在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累计免除亚非等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247亿元人民币;提供各类援款2065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908亿元人民币;对42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我国还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派遣技术专家,派出医疗队,援建医院、农村学校,无偿提供防治疟疾药物。在国际救援方面,近年来中国对多次国外重大自然灾害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2008年,当全球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经受考验。面对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政府迅速投资4万亿人民币,这不仅表明了中国从容面对金融危机的信心,也对全球经济危机注入一剂强心针,担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
开放的心态,理性的姿态,谦和的仪态,这是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与现代大国的美丽。
总书记胡锦涛: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我们制作完成这部《国情备忘录》时正好迎来新中国的六十华诞。在新中国的第一个甲子历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集聚起巨大的能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和进步。虽然我们前面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曲折坎坷、激流险滩,但世界仍将看到的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第二篇:国情备忘录(第九集观后感)
第九集:中国脚步
引子:
这是一幅在中国常见的世界地图,中间是太平洋,环绕周围的是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有趣的是,如果把这幅地图不论是向东还是向西旋转180度,我们会看到另一幅世界地图,也就是欧美国家常用的世界地图。太平洋在两侧,中间是辽阔的美洲大陆、大西洋和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在美国和欧洲人的心目中,近代以来,主宰这个世界的,正是活跃在大西洋的船队和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这张地图上,中国长期以来被称为远东国家。2007年,一个名叫“市民会议”的活动在美国30个大小城市同时举行,他们主题都是一个——中国。
世界版图上,远东的中国逐渐成为全球范围讨论的热点。
不论中国处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对2008的北京和2010年的上海来说,全世界都在这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中国正迈着巨人的步伐向世界走来。
片名:国情备忘录——中国脚步
【解说】
这是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园区,2009年年末这里新开设了一家画廊,和其他画廊不同的是,它的投资人是一对来自欧美的外国夫妇:康如松、夏黛柏。
康如松来自美国,夏黛柏来自英国。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中国,到今天,已经在中国——这个他们地理概念里的远东国家生活了近30年。
夫妇二人现在都能够清楚地记起他们刚刚来到中国时看到的一些场景。
【字幕】北京缘分新媒体艺术空间总经理 康如松
【同期】:有一天晚上,我转悠转悠的时候,在长安街,我看见有一束光,后面有一束光线,我就走过去,一个小胡同,我发现有一台黑白电视,12寸的,周围有300多人,都是围着看,【字幕】沛丰协会首席代表 夏黛柏
【同期】:中国都不能算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那个时候。它占的市场是太小了,它占的出口是太小的。都有人不算。我是被看得特别奇怪,怎么去报道中国,它的地位太低了。那个时候,就是1980年,它刚刚开始参与非封闭的经济,全球的经济,刚刚起步。
【字幕】北京缘分新媒体艺术空间总经理 康如松
【同期】:中国所谓的超市,东西不多。尤其外国人喜欢吃的,像是奶酪、葡萄酒那类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平常,每一个月我去一次香港,我去的时候是空的行李,回来的时候在香港买了很多我们在北京买不到的东西。
【解说】:30年来夫妇二人从事过不少工作,整天都是忙忙碌碌。
【同期】:夏黛柏:我真受不了,这些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每天都不一样。第一天有房子,第二天没房子,又有公园,简直晕了。
康如松:说实在的,中国的超市比美国的还好,在美国,买东西的时候,东西很多,但是都是美国产的,果汁也都是美国的。中国超市买果汁可以买各个国家的,塞浦路斯、南美、南非的都有,所以我觉得日用品也非常多。
【解说】:在他们的家里,所有的装修风格和家具都是中国式的,对康如松和夏黛柏来说,中国不再是一个不太重要的远东国家,而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机会的地方,他们的家就在这里。
【同期】:夏黛柏:我整个的生活和工作都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可能是与我来的时候有关系,因为刚好是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我现在是跟着这些变化,变成了一个我已经离不开它了。
【姚景源】:
当我们在三十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可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人,很多学者,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会预测到中国会有这样一个成就,当时,很多人看到中国有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困难,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有史以来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也面对着现代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难题,今天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在讲中国之谜,都在谈论中国奇迹,那么解读中国奇迹,解读中国之谜,关键在于解读中国国情。
【解说】
当雨季再次洒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时,繁衍在等雨线两边的炎黄子孙,不论是在秦岭以南肥沃的田地里,还是在塞北湿润的草场上,传统正在被默默的更替着。
草原上的牧羊人已经不再骑马放牧,江南水田间人们不再扬鞭犁地,化肥、农药、地膜遍布在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上。
传统中的画面变化了,成为新的和谐。我国腹地的小镇集市上,沿海发达地区丰富而庞大的工业品生产能力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基本生活用品到精神消费品,几乎所有你想要的都汇集在这里。
即使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我国农村,新的风潮和时尚每天都在叩击着家家户户的大门。
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交织,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生机与巨变。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熟悉但全新的景象,人们的脚步不再迷茫,中国的脚步在世人的瞩目下,自信地迈向远方。
【解说】
今天,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智库,早已注意到: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统计报表上变化的数字,蕴藏着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力量,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变化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现代化设备、现代化管理思想,铸就了一批信息时代下深深领悟现代市场运行规律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和这个时代不期而遇。全球化、市场化下的中国,正在宽容地接受着国际规则的洗礼。
【解说】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电池生产公司——比亚迪。它创立于1995年,2003年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可充电池生产厂,先后拿到了松下、索尼、GE等国际知名公司的订单。现在,比亚迪公司60%的电池生产设备都是自主研发,凭借着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采用人工加机器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电池生产成本。每当电池生产技术更新换代之时,别的国际厂商动辄需要投入巨资重新拆装新的生产线,而比亚迪公司则仅需要更换关键部件,同时对员工进行集体培训。充足的劳动力储备,让比亚迪的发展正好赶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字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研究员 高粱
后进的国家,他能够比较快的吸收先进的技术,同时能够又和本国比较低的工资成本结合的时候,他的竞争优势是比较强大的,那么这样的的话,形成一个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中国这样一个转移的过程,当然这个转移不是很平顺的过程,还是要考自己的努力,那么现在看来中国是有这个历史机遇,而且正在积极的承接这种转移,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解说】伴随着松下、东芝、三菱、飞利浦、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世界知名大企业将生产基地移师中国,“中国造”电子科技产品从此与世界同步。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像19世纪末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尽管起步比它们晚,但是我们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
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制造工厂”,事实上,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同样是我们前进步伐的有力保证。
大连东软,这家已经拥有近1.5万名员工的本土软件企业的目标是:成为全球优秀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支持这个目标的条件便是东软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同期】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王经锡
过去一直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非常多的好的软件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但是这几年我看到中国的软件正在蓬勃地发展,在这过程中可以说人才是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每年有六百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学跟IT有关的大概有60多万,那么这样一个受高等教育的结构,应该说为中国软件的发展,包括为了更快速地发展,提供了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
【解说】长江边的小城芜湖市,在这里,奇瑞成为我国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代名词,奇瑞成功的秘密在于他拥有一个代表着我国轿车自主研发水平的人才“梦之队”。
目前,奇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142人,外籍及海归人员近40人,来自国内大型汽车企业的老专家和技术骨干有150多人,这里正源源不断的吸引着来自全球的高级人才。
不论是劳动力资源的充足,还是人才、技术的后发优势,都是我国发展的基石,而国家力量的体现成为国家继续行进的重要保证。
广东省江门市崖门镇,这几户人家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左邻右舍广东话的包围之中,他们的四川方言显得十分特别,他们都是因三峡建设而移民到这里的四川宜宾人。
【字幕】三峡移民颜学国
一到这儿,看到这个房子,心里还是非常高兴,这个人嘛,只要有个好的住的地方,环境好房子也好,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真的非常高兴。
【解说】为了建设三峡水电站,120万人必须迁移,百万移民相当于迁移一个国家。然而,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各级政府应声而动,仿佛一夜之间,从重庆涪陵、到福建晋江、到湖北总口„„漂亮的移民村遍地而起,使得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移民进行得平静而迅速。
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又何止是像三峡工程建设这一项呢?
2009年5月10日,这一天,11岁的四川小姑娘魏泾汶早早地背上了书包,她要去都江堰土桥小学上学,这是一所在废墟上重建的小学校。
这座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4552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室、食堂等7幢建筑的校园将成为土桥小学600名师生新的家园。
也许没有人想到,那个凝聚了汶川地震许多浓厚悲伤的小学,一年之后,便以一种坚定的姿态绽放在灾后的土地上。
地震中,四川近三万公里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受损,439个乡镇成为“孤岛”。而仅仅过了一年,到2009年5月12日,都江堰至映秀镇的公路就实现了全线通车,在地震中许多严重损毁的公路都展露出新的面貌,一个坚强的生命线公路网在四川地震灾区初具规模。
震后这一年,是艰难而非凡的一年。我们看到的除了灾区的哀伤和思念,更多的是她的坚强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亿人民直面灾难,与死神争夺生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之中显露出的中国勇气、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撼动了世界。
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灾祸,但从来没有被灾难压垮,始终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这是因为她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在艰难困苦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优良传统。强大的国家意志在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度迸发着时代强音。
【解说】
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未富先老”成为新的难点,老龄化问题正扑面而来。
国家看每年投入数百亿元创造出1200万个就业岗位,而每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却达2000万,就业是难点。我们同时还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现实,仅在长三角地区,16个工业城市的120万家企业中,技师、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68%。缺人又是难点。
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处于世界上较低的水平,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农民如果留在土地上,难点在增收。
带着脱贫致富梦想的上亿农民来到城市的时候,一系列问题又开始浮出水面。国家每年新增数几百亿元人民币投向社会保障,但1.3亿农民工在城市依然遭遇社会保障缺失的尴尬。对进城的农民,难点在保障。
我们的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的支撑,工厂厂房、道路建设、城市扩展都需要使用土地,土地资源紧张是经济增长的难点。
而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破解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时,18亿亩耕地这个底线已经是我们的生命线,保证粮食安全的难点是在对耕地的坚守。
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一系列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排在中下游水平。石油、富铁、富锰、铜„„中国已经开始依赖进口。我们的难点是资源短缺。但我们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费的能源,却是美国的4.3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是节约。
西方工业化走过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我们却必须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难点是既要发展,又要在发展中守卫家园。
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今天我们应对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的时候,因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而呈现的保障规模,是我们有限的财力不得不面对的难点。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节节攀升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的背后,却仍然没有摆脱投入高、产能低、消耗大、小产业过多的旧工业化模式。我们如果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难点在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虽然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难点,但我们在探索中前进从未停止过。
【字幕】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新一届领导人,既继承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根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的阶段特征和新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又应对复杂问题,包括目前正在应对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么一个严重的考验。这里呢,再次显示了我们党是不仅有凝聚力,而且有创造力,有创新力,能够驾驭复杂局面。
【解说】:我们在一步步前进,国家在一天天强大,看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兴奋和喜悦,我们还似乎不应忘了什么。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曾多次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面对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面对700多名中外记者说出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同期】: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它忧患的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
【演播室:姚景源】新中国六十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我们再来畅想未来的十年,就是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再过十年,我们人均GDP有望达到6000美元,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将会进入到全面小康,这样一个阶段。那么再过十年,中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会由现在45%达到55%左右,达到55%左右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中国城乡人口的比重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再过十年,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整个经济,就是说我们以内需,特别是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这样一个模式将会形成。我们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将从根本上得到增强。不管是迷还是奇迹,这都是中国国情,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中国国情,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解说】60年,弹指一挥间,回望新中国走过的发展岁月,我们看到重生、徘徊、焦虑、迷失、坚韧、突围、前行、奋进。
60年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国的建交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171个,新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年,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根本改变,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2008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3.18亿人,8.15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6600多万居民享受城乡低保。
我国农村发展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不到30年时间内使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00万;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实行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在几亿农民中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还建立了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民主监督和基层直接选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建设与改革开放同行。
我国公路通车里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7万公里,跃升到373万公里;港口吞吐总量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年吞吐量是1949年的700倍。民航国内外航线由12条发展为1532条,年客运量更达1950年的19200倍,航空运输飞机1259架,安全状况达国际先进水平。
走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中也履行着自己发展中国家的职责。我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国人民,也在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累计免除亚非等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247亿元人民币;提供各类援款2065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908亿元人民币;对42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我国还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派遣技术专家,派出医疗队,援
建医院、农村学校,无偿提供防治疟疾药物。在国际救援方面,近年来中国对多次国外重大自然灾害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2008年,当全球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经受考验。面对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政府迅速投资4万亿人民币,这不仅表明了中国从容面对金融危机的信心,也对全球经济危机注入一剂强心针,担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
开放的心态,理性的姿态,谦和的仪态,这是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与现代大国的美丽。
【胡锦涛讲话】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说:在我们制作完成这部《国情备忘录》时正好迎来新中国的六十华诞。在新中国的第一个甲子历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集聚起巨大的能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和进步。
虽然我们前面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曲折坎坷、激流险滩,但世界仍将看到的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第三篇:《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
毛概课上,孙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名为《国情备忘录——中国之谜》的纪录片,感触很大,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祖国的日益强大使我由衷的感到骄傲,特别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同时,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另外一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惊煞世界,30多年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特别的是,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的经济仍然一枝独秀,领跑全球。那么,无论是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危局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这让西方的经济专家学者不解,而很多学者对这种不能解释的现象定义为中国之谜,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认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则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可见,中国经济增长正是变化中的中国的一大成果。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不容忽视的若干问题。国内方面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浪费严重并急剧减少,贫富差距加大、老龄化严重等。国外方面,面对来自其他国家产品的激烈竞争,以及无中生有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等等。
面对着诸多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国的崛起和发展,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就全世界的发展来讲,没有一个国家和我们走的是一样的路。所以呢,只要我们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国情,深刻认识自己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更加地爱这个国家。同时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做好生活中每一件事,让自己生命绽放光彩,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通过这几周观看《国情备忘录》,我感触很深。这是一部主要描写我国人口、土地、三农、资源、环境、创新和民生的大型纪实片,用具体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变化和国情。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关于中国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既是总结经验又是展望未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我国国情,把握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依据。然而,我们普通群众以及一些领导干部,依然存在着很多片面或极端的认识,有的认为什么都好,有的则认为党和政府一无是处,好多问题都没能及时解决。这些看法势必会影响个人生活与工作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我们应当认清国情,不要仅凭看到的一些片面报道而质疑党的政策、路线、方针,要紧跟党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努力实现中国梦。
《中国之谜》中讲到在经历了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后,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奥运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仍能快速发展,这在西方人眼中是不可能的,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将之称为“中国之谜”。接着第二集《人口大计》谈到了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适度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我们的关注点要从人口的数量转移到提高人口的质量上,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人口战略的核心。
在第三集《农资当头》中,讲到了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虽然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民不小康,中国就不能完全实现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重点是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统筹兼顾,缩小城乡差距。
《苍茫大地》和《资源扫描》两集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我们更好的意识到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非常有限,中国仍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切实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山水之间》中提到90%的流经城市的河流、70%的湖泊和50%的城市地下水均受到污染,部分农田、草场、铁路及城镇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森林面积减少,使我们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应当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来完成工业化。
《民生纵横》中提到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住房制度等都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解决好这些民生问题是关键,要做到民生的供给跟得上或者超过民生的需求。
在第八集《创新元素》中提到了珠峰火炬接力,航天事业的发展等,这些都彰显了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我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样才能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屹立不倒,谋求更好地发展。
在最后一集《中国脚步》中提到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尽管起步晚,但是中国却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转移,带来外国的丰富资本和最新技术,我们的脚步后发而先至。解读中国奇迹、中国之谜关键在于解读中国国情。中国国情是眼下发展中的中国面的诸多难点中的重点,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国情。这决定我国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下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走科学发展道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确实,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看清自己。认清国情,把握国情,我国才能正确地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国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清楚地知道祖国的发展状况,努力奋斗,开拓创新,这样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出力添彩,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第五篇:《国情备忘录》心得体会
学习《国情备忘录》的心得体会
近期,阅读了《国情备忘录》。觉得该书内容涵盖了整个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以普通百姓普遍关注并且与之息息相干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例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社保问题、农民问题,叙述亲切,新中国的大事讲得精彩生动,通俗易懂,数据详实,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作品。
这本书让我更清楚理解为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要在全党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源于党和人民对根本国情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楚我国的现状,让我更理性认知国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祖国的日益强大使我由衷的感到骄傲,同时,坚信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书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将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破解的难题。
然而,我觉得,在耀眼的繁荣背后,并不是每个国人都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切实为长远大计着想。比如,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已经遭到破坏,环境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问题已经突出摆在了眼前,已经带来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沉重的负担,这就是不科学发展的代价。
记住国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因为我们自身也是改变国情的人。只有我们做的工作是有益的,对子孙来讲才是福祉,否则,就是灾难。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抽时多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增加一些忧患意识,对指导我们的工作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