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观点。
1、关于道德的说法,以下观点是错误的是()
A.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B.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
C.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D.道德是一种底线规范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2、支撑教师站稳三尺讲台,乐教勤业的原因是()。A.这是人们生计的需要 B.是社会的需要
C.是个人奋斗的目的 D.是由教育实现自身效益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3、“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苏格拉底的名言。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4、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5、当今时代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下列符合这一要求的是()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
B.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6、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不正确的认识是()
①有利于净化社会道德风气 ②有利于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③有利于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④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7、师德修养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A.随时代变化,彻底变革师德内涵
B.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重新确立师德规范 C.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 D.以不变应万变,守护祖国的师德传统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8、“聪明人看到别人的毛病,就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了。”这是古罗马普卜利西尔的教育观。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9、美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内容。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10、“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这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11、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观点。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12、考查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关键是()。
A.教师的学历高低 B.教师的治学态度 C.教师的工作表现 D.教师的能力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13、师德是教师职业胜任、职业作为及其不断提升的基本品质。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1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德谟克利特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A
15、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思想的是()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16、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义,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出自《论语•子罕》。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17、“有教无类”是孔子有关()的观点。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对象
D.教育方法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1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19、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关系。A.重要 B.首要 C.主要 D.紧要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20、“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22、自从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以自身的劳动服务于现实社会,联系着历史和未来,呈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23、职业道德具有多种职能,其基本职能是()A.调节职能 B.约束职守 C.和谐氛围 D.优化服务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24、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25、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和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A.社会的发展 B.社会育人的需要 C.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D.人的素质的提高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第二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记财政系教师古炳玮 课堂上,学生们正在进行一场题为“你怎么看待大学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激烈辩论。直到下课,一些同学还意犹未尽,争得面红耳赤。
这是我校财政系古炳玮老师上的一堂《地方财政学》课。
“我们的辨论不一定有输赢,也可能没有结果,但在辩论过程中会迸出一些火花。这时古老师就会叫我们抓住这些火花,回去查阅资料,不断完善自己提出的观点,做小论文。”一位同学说。
交谈中,记者发现,这个班的同学思维相当活跃,说起话来落落大方,表达流利。“这都是在课堂辩论中训练出来的。”一位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老师和学生眼里,古炳玮是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古炳玮从事教育工作15年,先后担任财政学、行政事业财务管理、预算会计、国家税收、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基础等十几门课的教学任务,并承担多项教改研究工作。
“如果财经院校的学生毕业时还要经过上岗培训才能从事财经工作,那就是老师的失职。”在学校和系领导的鼓励下,他大胆尝试让同学成为课堂主体,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开展“读、写、议、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一种独立思考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和信息。
刚开始这项探索时,同学们并不认同这种教学模式,抵触情绪相当大。大家习惯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方式,现在一下子让自己“当家作主”,又要课堂讨论,又要写小论文,感觉很不适 应。不少同学抱怨说,学习“压力”太大了!
古炳玮并未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这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改革,无论阻力多大都要坚持下去。他在讲授《地方财政学》课程时,精心选取容易引起大学生共鸣的问题开展讨论。为了上好一堂 课,他常常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最新最贴近大学生的案例资料,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到日常生活中的身边小事,他都结合财政原理进行深度分析。他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在讨论
和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将这种见解形成“小论文”。
古炳玮要求论文的选题必须结合“身边的财政问题”,要有现实针对性。同学们起初感到这太难 了!一位同学说: “古老师设计的研究题目比较具体,在网上找不到,只能靠查理论对应实际问题进 行查找、分析。” “迫”于老师的压力,为了完成一篇千余字的小论文,大家不得不硬着头皮搞实 践,不得不认真去观察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有一个学生为了调查“大学生零用钱使用” 的问题,跑遍了校内同学宿舍后,发现仅校内的数据统计尚不足以说明问题,不得不拓展“地盘”,“厚着脸皮”到区内其他主要高校搞调查。当古炳玮将从中选出来的优秀小论文编印成了《跨越》、《争鸣》、《畅言》三本论文集后,同学们都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老师这么重视自己“习作”,而且还保存起来,给大家编了册子。“我的小论文也收录在其中,付出的辛苦有回报,真有成就感,感觉老师很重视我们。”小韦同学说道。
论文集的出版在财政系的同学当中刮起了不小的“旋风”。老师们惊喜的发现,学生们开始关心学术问题,学术氛围悄悄地活跃起来了。系里的李老师说道:“以前在学生当中搞征文比赛,没什么人参加,现在很多人抢着报名;以前上交论文要催三催四,现在学生是主动交论文。”刘老师接着说道:“学生论文质量现在也有很大提高,以前一篇文章署几个人的名字,现在独立署名的人越来越多。”
古炳玮说,“尽管目前学生的文章层次还不能上《财政研究》这样的期刊,但我要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基础,为他们提供一把梯子,一个锻炼机会。换言之,我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但可以为他们提高思维能力提供机会;我不能把能力直接传授给学生,但可以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掌握方法。课堂,就是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战场。”
将两个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到各级财政系统及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学习、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是古炳玮的“日常工作”。系里的老师告诉记者,“他就像一台永动机,经常去外面跑,把周末的时间全搭上了!”古炳玮经常把周末时间利用起来带着学生在外调研,他与同学们的足迹遍布八桂大地。同学小丁对古炳玮的一句话印象很深,“社会上不缺会计专业毕业生,缺的是合格的会计。”他让同学意识到,学习的终级目标是做一名合格会计,而不是仅仅是毕业而已。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学校还得刻苦锻炼本领。
他经常提醒学生要把握好两个转变,一是进入高校后,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学习方法由老师硬灌、题海战术变为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他把工作定位为:为学校分忧,为学生解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他常幽默的对学生说:“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专业学不好,以后怎么搞?”
2006年下半年,他配合本系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组织04级财政本科班10名同学组“登攀科研小组”,每周拿一个晚上讨论当前最大的社会财税热点问题,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围绕“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专题,他带领大家先后前往区财政厅、防城港市港口区财政局、广西大学、都安县高岭中学等单位开展调研活动。
对于这个类似于兴趣小组的团体,刚开始一部分同学并不看好,有人还预言这个小组最终会因学生兴趣的减退而夭折。谁料,这个小组不但没有“夭折”,还越办越红火,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多。只要哪个同学有想法有话题,随时可以参与进来讨论。现在,古炳玮虽然结束了这个班级《地方财政学》的课程教学,仍然随时关注着小组的成长,定时指导小组成员搞学术研究。这个学期,他还带着小组成员围绕“房地产税收政策的效应”进行了两次调研。
在教学科研中提升自我
古炳玮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要传授给学生的专业技能,自己首先就要掌握。为了搞清支票、转账票据等凭证的填写,账簿报表的登记编制方法,一次次向学校财务处及从事会计工作的校友请教,精心设计实习所用的会计凭证、帐表、业务,对每一笔业务,他都自己先做一遍,弄清哪些地方容易出错,以便更好地指导同学。
为了适应“边做边学”教学模式,常常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走访自治区财政厅、南宁市永新区财政局、学校财务处等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编写了供毕业班学生实习使用的《预算会计实训资料》、供平时上课使用的《高校预算会计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他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先后自学了电脑基础知识、办公件、网络应用、课件制作等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财政学》、《预算会计》等课程课件,还自学了《财政学》、《预算会计》两门课程,并通过课堂实践逐步完善。他多次参加学校的教学课件比赛均获奖。
为把工作做好,他向国内重点财经大学的专家教授请教,到各个财经大学的网站了解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的经验,并结合我校情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古炳玮明白,教学工作离不开科研的指导。他先后参与2004年区财政厅《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研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构建新型财政监督体系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财税政策研究》等重点调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牵头从事自治区及校级课题研究项。为较好的完成这些课题研究工作,他多次到区财政厅、防城港市及凌云等县财政局、教育局、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进行调查。先后在《涉外税务》、《特区经济》、《开放导报》、《改革与战略》、《东南亚纵横》、《高教论坛》等期刊上发表了《中越两国个人所得税比较及启示》、《越南个人所得税介绍》、《中国与越南增值税制比较》、《中国与越南税收制度比较》、《发展县域旅游产业的若干思考》等多篇论文。
燃烧的人生
同学们喜欢古炳玮的课,更喜欢他这个人。“古老师对我们像朋友一样。他尊重我们的个性,让我们畅所欲言,同时给我们指引方向。”他的学生说到。
在同事和同学们眼中,古炳玮是一个很俭朴的人,吃穿方面从不计较。但在编印学生论文时,他却很大方地自掏腰包,出资编印了三部学生论文集。后来系里知道此事,为他申请了400元补助,他一分钱没要,全部用来买了书,送给都安高岭中学。
同学们说,“我们找他问问题,或生活上需要帮助,他从不推托,从不说‘我很忙,没时间’之类的话,只要能做到的,他都尽心尽力的为我们解决问题。”
老师们说:“他总是那么热情、乐观、向上,从未听见他做事情抱怨过,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都乐意帮助人。”
古炳玮始终牢记一位哲人的话:“人生就像一根木头,要么埋在地下腐烂掉,要么燃烧发光发热。”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贴近儿童生活,密切联系了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果说传统教育是希望给学生注满一桶水,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点燃一把火,让它自己冉冉燃烧。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力求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确立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中心的教学思想,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用形象的画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课文中的词语比较抽象,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识字1》中的词语“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高气爽”等,若只靠单纯地读,孩子们很难理解其意义。又如《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所描绘的景色离城市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我就采用了一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去帮助他们进行消化、理解。用一幅幅美丽的秋收图画,带领孩子们走进了色彩缤纷的农村田园,使他们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最后的几块奇石没有出现图片,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为课文添加插图,鼓励他们自编课文,如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照在一只可爱的小狗身上,那只狗昂头挺胸,仿佛对着月亮在嚎叫,那样子好象要飞上天去,这就是黄山有名奇石──“天狗望月”,配以形象的画面。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放飞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2、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自主朗读的兴趣,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我们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但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地模仿就能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角色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本册教材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中一些可爱的形象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如《酸的和甜的》中的狐狸、猴子,《称赞》中的小獾、刺猬,《纸船和风筝》中的松鼠、小熊等等。这类课文比较适合进行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有效的办法,创设了适宜的情境,如制作头饰、播放音乐、布置环境等。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准确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达出来。这种方式从一年级开始,同学们就比较感兴趣。但我发现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的始终是那些有表现欲望的孩子,大部分同学只在充当“观众”,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我把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了分工。有的扮演角色,有的当“导演”,负责对每个演员的表演提出修改建议,通过这样演一演,改一改,孩子们就能比较深刻地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酸的和甜的》时,当同学们读通课文之后,我就和孩子们开始了尽情的、大面积的表演,他们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看他们那一副副高兴的表情和认真投入的神态就足以可见对这种方式的认可:扮演“狐狸”的那副狡猾的神情,想吃葡萄却摘不到时自我解嘲的语言和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扮演“猴子”的来到了葡萄架下,先是抓耳挠腮,接着“嗖”地一下爬到了葡萄架上,“大口大口吃起葡萄来”,那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让评委们打出了满分。这时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朗读表演各有特色,读书不再是他们的负担,他们个个是最出色的“演员”。
3、合作朗读促使全体参与,竞赛朗读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而合作意识正是现代儿童群体所欠缺的。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朗读中来,提高朗读水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推选出朗读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进行合作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这样一来,全体同学就都参与到了朗读中去,教的认真耐心,学的谦虚卖力,这时的课堂上,再没有“闲人”,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所有的孩子都是积极主动参与到朗读课文中去。且不说他们的朗读水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是他们积极快乐地学习过程,不正是新课程标准很好的体现吗?为了给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我经常在班上开展“朗读小能手”的活动,同桌之间,小组内,甚至在全班展开朗读竞赛,可以选课文,也可以自选素材,这种形式的朗读,最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也为一些优秀的孩子创造了展示的舞台。
4、当学生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新课程要求教学相长,我们老师有时也会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从而开创教学的新路子。例如有一节课前,我收到了我班上徐楚阳同学的一盒录音带,上面有她朗读课文的录音,课堂上我改变了由老师范读的形式,而改由边听徐楚阳的朗读录音,边欣赏课文图片,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也给了徐楚阳极大的鼓舞。受她的启发,我们让同学们和录音机交朋友,听听自己的声音,进行对比,借以促进自己的朗读水平。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们的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极高的热情,这种现象发自于孩子们内心,那种高涨的积极性是别的方法不可比拟的。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理想境界。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William Butler Yeats, lrish poet 爱尔兰诗人 叶芝
简评:
一桶水浇下去,那还是一桶水,水桶不会有什么主动的反应。一把火点起来,却能够越烧越旺,放射出绚丽夺目的火光。教育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像点燃一把火那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作者简介
叶芝出生在都柏林,是近代爱尔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叶芝是个爱国诗人,虽然常年身在国外,但是却无时不刻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他在他的作品中,用精美的艺术形式,强烈地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叶芝也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