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花瓣飘香语文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是情感很细腻的课文。我在上这堂课之前,一直担心无法将孩子的感情调动起来,但是实施起来。结果真是太令人开心了。
前面都是按照程序进行的,但是到后面,孩子的表现让我有些难受。在小女孩送妈妈花瓣的时候,妈妈会有什么反应呢?这个问题抛下去之后,全班一片沉寂,这对于课前我所认为的应该能回答出来的大相径庭。但是,我想孩子可能还没进步到情境中去,所以我不断地朗读,自己读,让学生读,然后通过语言渲染描绘小女孩来到妈妈身边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了其中,其实也真是发现了自己似乎有点眼泪湿润眼眶的感觉。接着讲到小女孩听话,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为什么会闪动泪花?这里孩子们说道,因为这是小女孩发自内心的感受,也有孩子说思念爸爸,我也补充了小女孩可能以前也不听妈妈的话,导致现在自己想来会很难过。这里我结合了我自己的一些不听话的例子,孩子们似乎想到自己,有些孩子眼眶也红了。讲着讲着我就忘记了时间,所以最后“我”为什么送妈妈和小女孩月季花的原因没有好好讲,所以我打算待会再去重新体会一下。
第二篇: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篇一: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
我觉得学生读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们应该像小女孩一样从小具有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但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小女孩的品质,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时,我将写小女孩动作的词语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内容,并且让大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这样引导大家学会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和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引导同学们划出第二自然段中表示小女孩动作的词语,并理解。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答案也是精彩的。
在朗读课文时,我提示让学生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惑,这样做告诉学生读书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也引导学生读书时,不光要读,还需要思考。
导学案的设计循序渐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交流展示的时候,我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设想是完美的,可是总有预想不到的生成。小组在展示的时候,可能因为有听课的教师,学生紧张得不是这儿漏了朗读,就是话说的颠倒了。最大的不足是,在展示的时候学生朗读的形式和数量上过少,虽然在预习的时候学生的朗读做得不少。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在朗读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争取让学生学会学习。
篇二: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题的环节,我处理的还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抓住“懂事”这个词,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课标倡导课堂应该还原给学生,不应该是传统的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配上音乐,()为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果然,有的孩子认为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关心妈妈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感觉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动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中会藏有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花瓣有时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这样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篇三: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
这篇课文是我在学校开展的“一人两节课”活动中上的一节课。课前,我为了给语文组“一人两节课”活动开个好头,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找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我认为我的课前准备是很充分的,自我感觉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一定会上的很好。可是上完课后,自己又觉得有很多不足,不是之前自己想的那样。下面,我把这节课的优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出来,以利于自己以后的进步。
优点:
1、这节课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学常规。我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像,(懂事)找出课文中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这个问题为一条明线,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进行文本对话。
2、在这节课教学中,我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课前的导入,我认为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读的有点飘的意思了,老师还没闻到花的香味,再读课题,不用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读的很好了。
4、在课文结束时,我用课件出示一首小诗,这首诗是全文的浓缩,()感情的升华。这一片孝心,这一份爱心,通过学生对小诗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就知道已经飘在我们三(1)班所有同学的心中了。
不足:
1、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件中有些幻灯片在切换时,切换的声音比较大,破坏了课堂上那种难的的静静的美,温馨的气氛。
2、课前预设出现了局限性。在反馈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时,学生回答的顺序和我课件制作出现的顺序不一样,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以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慌乱,这也说明自己的课题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3、课前我准备了一朵月季花,为了让学生体会月季花摸上去的感觉像绒布一样,我把月季花摘成一片一片的分给学生去摸去感受,这种方法与本节课是不协调的,与小女孩爱花护花是不相符的。
第三篇:《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
我觉得学生读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们应该像小女孩一样从小具有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但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小女孩的品质,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时,我将写小女孩动作的词语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内容,并且让大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这样引导大家学会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和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引导同学们划出第二自然段中表示小女孩动作的词语,并理解。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答案也是精彩的。
在朗读课文时,我提示让学生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惑,这样做告诉学生读书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也引导学生读书时,不光要读,还需要思考。
导学案的设计循序渐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交流展示的时候,我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设想是完美的,可是总有预想不到的生成。小组在展示的时候,可能因为有听课的教师,学生紧张得不是这儿漏了朗读,就是话说的颠倒了。最大的不足是,在展示的时候学生朗读的形式和数量上过少,虽然在预习的时候学生的朗读做得不少。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在朗读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争取让学生学会学习。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2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
这篇课文是我在学校开展的“一人两节课”活动中上的一节课。课前,我为了给语文组“一人两节课”活动开个好头,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找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我认为我的课前准备是很充分的,自我感觉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一定会上的很好。可是上完课后,自己又觉得有很多不足,不是之前自己想的那样。下面,我把这节课的优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出来,以利于自己以后的进步。
优点:1、这节课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学常规。我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像,(懂事)找出课文中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这个问题为一条明线,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进行文本对话。
2、在这节课教学中,我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课前的导入,我认为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读的有点飘的意思了,老师还没闻到花的香味,再读课题,不用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读的很好了。
4、在课文结束时,我用课件出示一首小诗,这首诗是全文的浓缩,感情的升华。这一片孝心,这一份爱心,通过学生对小诗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就知道已经飘在我们三(1)班所有同学的`心中了。
不足:1、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件中有些幻灯片在切换时,切换的声音比较大,破坏了课堂上那种难的的静静的美,温馨的气氛。
2、课前预设出现了局限性。在反馈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时,学生回答的顺序和我课件制作出现的顺序不一样,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以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慌乱,这也说明自己的课题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3、课前我准备了一朵月季花,为了让学生体会月季花摸上去的感觉像绒布一样,我把月季花摘成一片一片的分给学生去摸去感受,这种方法与本节课是不协调的,与小女孩爱花护花是不相符的。
4、《花瓣飘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自己的朗读水平还要提高,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素质。短跑教学反思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渡河少年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3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从小女孩回答“我”三次提问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一个敬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这篇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小事的叙述之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小女孩那纯真的心灵、纯真的爱心,就像含着露水的花瓣一样清香四溢,让人迷恋、珍惜。我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读“我”问话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一词让他们反复品读,从中体会“我”的和蔼可亲。在小女孩的答话里,引导学生抓住“不好意思”、“舍不得”、“摸上去像绒布”、“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心领会小女孩虽然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的情感。通过“叫我”、“不要”词语中体会小女孩对父母的敬重。同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小女孩爱妈妈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最后,我又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自己的身上。通过“说说你是怎样爱妈妈”的话题。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是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4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情节直白,情真意切。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
一、感悟小女孩对花儿的爱惜。
小女孩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她想说的话说完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也许小女孩还想说什么,但是没说出来,你能帮她把没说完的话补充完整吗?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小女孩的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朵,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
二、感悟小女孩对妈妈的关心、敬爱。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世上美好的事物很多,小女孩为什么单单选择一片小小的月季花瓣作为礼物送给生病妈妈?通过“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语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她”的一片真情。小女孩捧给妈妈仅仅是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花瓣淡淡的清香吗?
三、感悟小女孩十分敬重当解放军的爸爸,时刻记住爸爸的叮嘱。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南沙,它位于祖国的最南端,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驻守在那里的人民解放军,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肩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小女孩有这样一位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把忠心献给祖国的爸爸,多么让她感到自豪呀,可小女孩的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呢?
最后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小诗:
花瓣飘香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飘香的花瓣吗?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5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五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整篇课文流泻出淡淡的花香,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文中处处皆有情。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节?出示段落2。自读。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交流摘花的动作。
师:谁来把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演演。学生上台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
生:学生评价。
师:请表演学生自己说说:
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生:怕碰坏了整朵花。
师: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生:多美多香的花呀!
生:妈妈闻到了一定很高兴。
师:你摘下以后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
生:表演“双手捧着”。
师: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生:怕花瓣上的露珠滚掉。
生:怕那花香散了,妈妈闻不到。
生:怕把花瓣弄坏了,就不美了。
师:引读小女孩手捧着花瓣,然后——
生: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师:她可跑得太快了……
生:她是因为怕被人抓住。
生:她想让妈妈早点闻到花香,妈妈的病就早点好。
师:这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生:略。
师:谁能把小女孩当时摘花瓣的情形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记得听薛法根《雪儿》一课时,对于他的“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印象深刻。是啊,文中处处皆有情,需要的'读者的静心品读。今年自己上《雪儿》一课时,也用到这句话,也在这句话的指引下,去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真情,但发现因为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忽视,导致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体验。语言文字如何离得了一个“情”字?所以在备《花瓣飘香》一文时,我注意“情”字在文中的渗透。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在教学中,我通过这几个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想象说话,感悟事物之美
我在第二课时开始,就请几位孩子上台写了“红艳艳 露水 绒布 清香 露水”这几个词语,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中的任何几个词把这朵月季花描述一下,让学生感受月季花的美。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也为后文的教学做下了铺垫。
二、紧扣文眼,领悟心灵之美
在教学中,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自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的语句,在交流中,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我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些语句的感悟。并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抓住小姑娘舍不得摘花却忍不住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的原因,创设了小姑娘双手捧着带露水的花瓣来到妈妈病床前,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妈妈又会有怎样的表现?通过学生的回答,体会小姑娘的'“孝顺”难怪作者要夸她是人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生病,孩子的爸爸怎么不在她身边?引出小姑娘的爸爸,你会和爸爸说些什么,让爸爸放心呢?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小姑娘的“听话”,怪不得作者要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在想象交流中,一个爱花、爱妈妈的小女孩就生动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三、理解题意,升华情感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已被小女孩那种品质所感动,但是对于题目的理解却还是停留于浅层次“像绒布一样的花瓣散发这淡淡的清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题意,我出示了一首小诗《花瓣飘香》: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表一份心愿,道一声祝福,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小小的花瓣,像绒布一样柔软,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小小的女孩,像露珠一样透亮,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我深情款款地读时,学生也陶醉其间,再让他们关注课题“花瓣飘香”,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课文以“花瓣飘香”为题实际也指小女孩的心灵有着花瓣那样的美,那样的香。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7
今天听了张老师上的《花瓣飘香》第二课时的教学,总的感觉是:教师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水,让课堂充满活力。
主要体现在:
首先加强了朗读的指导。朗读是完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能外显出你对教材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教师让学生对重点语段读读悟悟,悟悟读读,使课文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精神领域,与自己的情感、经验相融合,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此时,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自然能打动自己,感染别人。
其次是重视了情感的激发。课文明白如话,情节清晰简单,但执教者以她独特的感受、细腻的情丝捕捉住了课文中蕴含的浓浓真情,紧扣课文结尾处作者送出的.两盆月季花设计教学,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开发与创造,使教学既源于教材,又努力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整堂课,小女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在片片飘飞的粉红色花瓣里静静流淌。
如果在教学中,能加入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能亲自摸一摸,闻一闻)课堂教学一定会更精彩。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8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崔峦老师的话说就是:它们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天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的绝妙景致。
一、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的原因
(1)、由于本人学的是非语文专业,语文素养还有欠缺,语文知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语文的语言做不到“身形并茂”。
(2)对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不到位。
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对策
1.加强自己的业务素养,多向名师、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学习理论知识。
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2.从领悟人文内涵入手,有机进行语文形式的学习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相机进行言语训练。
3.以学习语文形式入手研读文本,相机渗透人文教育。
深圳的赵志祥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他这样引导:
我拿到课文的时候,读了一遍就深受感动了,读了第二遍就注意到叹号特别多。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一是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二是这些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法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好吗?
孩子们就这样在研读文本的言语形式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了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领悟到了这对父子间的深情。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上要解决很多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谓两者统一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9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故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寓意深刻的道理。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深情的文章,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本教学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学习,懂得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现小女孩的一片爱心孝心。
看到这篇课文时,我一下子被它优美的题目所吸引,再读,发现这个故事也很美,整篇文章都萦绕在淡淡的月季花香中,花美人更美。当真正开始着手准备时,才发现想把这篇课文讲好并不容易。这篇文章的段落很多,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必须抓住一个中心的问题去设置整个教学过程。但是第一课时该教学什么内容?如果仅仅是字词教学或者整理感悟理清脉络的话,这样的'课堂内容似乎过于简单了。最终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1.字词入手,重点抓课文第二自然段“俯下、摘下、捧着、穿过”这一连串的动词,感受小女孩摘花瓣时的细心,体会写法的精妙。这个环节期初设想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进行迁移练习。但因为没有设计好,这个环节省略了。
2.读文理清脉络,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三个词“一天清晨、几天后的一个清晨、第二天早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上完课之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黄伟教授进行了点评,他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设计,《花瓣飘香》这课,你想训练学生运用连续性动词,可以由本课第二自然段到学过的课文涉及的动词段落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迁移写话;你想训练对话,可以用文本中小女孩和“我”对话为例,设计训练点:小女孩将那片花瓣送给妈妈时,妈妈和小女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我”买了一盆月季送给母亲时,我和母亲之间又会有什么对话?教师的课堂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堂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得。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0
一、读读想想,初识花瓣——与学生对话
同学们,看到“花瓣”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对,我们会想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会想到花瓣上的露珠,会想到有淡淡的花香飘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像花瓣一样美丽的小女孩,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板书课题《花瓣飘香》。齐读课题。你能读出有阵阵花香飘来的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二、读读议议,感悟花瓣——与学生对话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一位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那她是怎样摘花瓣的呢?从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画出表示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并细细体会。
(一)品读摘花瓣(第2节)
1.指名读,交流摘花瓣的动作。请一女生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进行评价。
2.假如你就是那位小女孩,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你
a:你为什么要俯在花前,摘花瓣时的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b、你摘下花瓣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
c、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什么东西你会双手捧着?
4.小结:看来这个小姑娘是一位爱花的孩子,通过后文我们知道她要把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也看出花瓣这代表着小女孩的一颗孝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第二自然段。
5.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读出小女孩的孝心。
(二)紧扣“懂事”,品味文本语言。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懂事的女孩)我们一起来找找从哪里能看出小女孩的“懂事”。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3-9段,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跟你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点拨指导:
1.“爸爸在南沙当****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①师: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驻守在那里的人民****军,远离了家乡和亲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女孩有着这样一个爸爸,这多么让人自豪呀!可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
②指名回答。
师小结:
是啊,思念远在南沙的爸爸,想起来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是思念的泪花;想到爸爸远在南沙而妈妈又卧病在床,心里难过,这是难过的泪花;为自己能牢记爸爸的嘱咐,照顾好妈妈,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懂得照顾妈妈,这是骄傲的'泪花;让妈妈感受到女儿的孝心,让爸爸安心,自己也高兴,这就是幸福!这是幸福的泪花!
③多少深情,全都凝聚在这泪花里,让我们一边体会着小女孩的心情,一边深情地读一读。(齐读)
面对这样一个小女孩,我不禁称赞道——【出示齐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2.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①你摸过花瓣吗?那是怎样的感觉?
②那小女孩的妈妈收到这样的花瓣,她会怎样?(微笑、感动、幸福)
③是呀,一片花瓣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齐读。
④师:原来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3.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①师: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
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 …… 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你会忍心摘下它吗?(不会)看来大家和小女孩一样都是个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指名读。
③师:是啊,如果你是偷摘花瓣的小女孩,面对着月季花的主人,心情会怎么样?(生谈感受。)
④理解词义。
师:也许你可能想放下,但又没有,可能想藏起来,但也不敢,也许想放到身后,但已经被发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叫(齐读)——不知所措)那“惶恐”是什么意思呢?(心里害怕)
⑤师:不就是摘了一片花瓣嘛,小女孩竟然这么惶恐、不知所措,真是个心地善良、非常诚实的孩子!我们不禁又要夸夸她了——【齐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⑥如果你是月季花的主人,你会责怪她吗?(不会)从哪儿看出来?(轻轻地问)你能读出轻轻的感觉吗?
⑦我们来用心感受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她与作者的对话看似普通,却蕴涵着极深的感情。能读好吗?小组内可以先练读。
师生合作读课文:男生读作者的话,女生读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部分。
⑧再读课题,课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花瓣?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1
根据学校教导处安排,下周我就要上教研课了,课题早就定好《花瓣飘香》(同题课),有幸拜读了“凤凰语文”三备的《花瓣飘香》的集体备课内容,收益菲浅。
考虑到我班学生的特点,现把读到部分的教案进行了修改,愿这份教案能适应我的学生,教研课能起到一起研究的作用。
真诚的邀请读过教案的各位同行提出意见!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2—11自然段,凭借“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抓住重点词细细品味,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陶冶高尚情操。
2、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积淀语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小女孩的3次答话,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既爱花,更爱妈妈。
2、难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即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
教具学具:贺卡、卡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读通了《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老师在平时读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反复地读,细细地品味,才能真正读懂、读好。所以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能真正读懂并且读好。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哪些词要特别注意?可以在下面加上着重点。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交流: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特别注意了哪些词?(学生谈想法)你为什么特别注意这些词?
(评价:你读书真有办法。抓住了重点词,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4、通过抓住重点词,我们体会到小女孩很珍爱这一片带露水的花瓣,你能把这一段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3—10自然段。
1、小女孩既然这么爱花,但为什么要摘花瓣呢?这使我们都感到很奇怪,请大家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下文,看看谁先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2、生速读,交流原因。
3、这位同学找得真准,抓住小女孩说的话找到了她为什么摘花瓣的原因。
4、小女孩没有经过作者的同意就摘了他家门前的花,按理说这是不对的,但是作者却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请大家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的3—10自然段,这次要特别注意一下人物的语言,若你以为必要,还可以画一画。
5、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
⑴做错事知道错,(从“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可以看出)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她注意了小女孩脸上的表情,的确是这样,“表情也是一种语言”我们读书时也要注意。(板书:表情也是一种语言)
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小女孩知道错了呢?(低下头不好意思)这句话该怎么读?指读。
你吐字很清楚,如加上表情就好了,快速把这句话记下来,再读一读看。
⑵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生若找出第7自然段(出示)
你能抓住人物语言来理解,把刚才学的`方法用上了,你真了不起,你能把自己当作小女孩读读这段话吗?
你能读出小女孩对妈妈的关心,谁还能再读好一些(指名读)你还读出了对妈妈的爱。
⑶小女孩的懂事还体现在哪儿?
(听爸爸的话)
你注意到小女孩说这段话时的表情了吗?(出示)质疑:(小女孩为什么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因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小女孩想起了爸爸很难过。)
那你来谈一下(评价:你谈得真好,谈出了小女孩对爸爸的思念。)
除了思念,还包含着什么感情?
(如学生说不出,引导:妈妈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不知何时康复——还包含着对妈妈病情的担心。)
奖励你来读一读。
(引导:小女孩没经过作者的同意就来摘花瓣,本以为作者要责怪她,还这样关心她——小女孩很感激“我”)
那你来读读看呢?
几句很朴实的话,却蕴含着对爸爸的思念,对妈妈病情的担心,对“我”的感激,这都是我们反复读,细细品味才体会到的。
6、同桌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一下。
指3名学生分角色读。
指2名学生分角色读。
7、你们看,小女孩这么懂事,这么可爱,你们想对她说点什么吗?(生说)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这件事不但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也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2、齐读第11自然段。
3、小女孩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开始的不解到买花、送花都是被爱心打动的具体表现。
4、作者第二天早晨便从集市上买了一盆花送到小女孩的家门口,为了不打扰小女孩,想在花盆底下留张纸条,该怎么写呢?
5、当作者把一盆带有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他母亲会问些什么?“我”又会怎样回答?生说。
6、作者送花给母亲,也是为了让妈妈高兴。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一个懂事的小女孩,透过那飘着淡淡香味的花瓣,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女孩金子一般的心灵。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妈妈,我们是妈妈心中的小太阳,妈妈为了我们可以不惜自己的一切。
2、出示贺卡:这是一个女孩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送给我的礼物----一张贺卡。你们猜猜是谁送的吗?它虽然很简单,有些地方甚至做得特别粗糙。但是我很喜欢,也很感动。不是因为它的样子,也不是因为她的颜色。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交流)
3、你也是爸爸妈妈的孩子,那你会做些什么呢?
4、学到这,我们再来读读课题,这时,你又有什么体会呢?
(花瓣飘香)(关心妈妈的小女孩就像那花瓣飘着淡淡的清香)
六、拓展与作业。
伴着月季花的清香,三八节我也想给自己的妈妈送去一片花瓣,还在上面写下了一首小诗:
妈妈是绿叶,
我是花瓣。
是您给我美丽、清香,
是您使我快乐、成长。
让轻风捎去我的心声,
妈妈,我爱您!
你是不是想乘着三八妇女节的到来给你的妈妈送上一片花瓣?
请同学利用老师课前发的纸自己设计一片花瓣,在花瓣上写对母亲问候的话或小诗,并送给你的母亲,祝她们节日快乐!
板书:
6、花瓣飘香
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
}让妈妈高兴
“我”:不解→买花→送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2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妈妈的事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 “懂事”,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小组讨论的好处,也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自己能够大胆的展示自己,让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3
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全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课文重点通过我和小女孩的对话,揭示了摘花瓣的原因。文章的主体是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的。像这样的.对话形式的叙事性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我认为,对于故事情节,内容学生是很容易读懂,但读懂并不意味着学会。《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其重点应指向语言文字的实践性上。因此,本文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放在学习如何通过提示语和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事时语言文字的表达精妙以及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言的表达(人物对话的练习)。在语文学习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刚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以及基础的对于对话方式表达的初步认识,但还没有形成能力。本课正好是一次难得的对话表达方法的学习训练机会。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而人物的品质学习,应该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后自然的感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为:1.本课中关于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语以及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2.感受作者以对话方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手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这样的写法。3.掌握“俯、摘、捧、懂”等左右结构的字的间架结构,并正确书写。4.学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节课我把重难点就放在,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说道,这从月季花是作者门前的,而女孩在别人家门前摘月季花不久说明女孩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吗?为什么还要说他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呢?这节课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让他们带这问题到文中去找说明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孩子只能找到一句,最多只能找到两句,可是反应女孩懂事的句子有三句,通过小组的学习关键是能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动起来,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练说,说说你从你划的那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句式,让学生自己先练着,把这句话说完整。能够完整地回答一个问题。整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再是只做课堂上的配角。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4
《花瓣飘香》主要讲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文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渗透,让学生在精读感悟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中,我主要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的:
1、反复诵读,注重实践。
本文情节简单,语言生动,情真意切,有很美的意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理清脉络,逐层研读品味语言,通读全文升华情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着眼开放,给予空间。
新课标的实施策略,更注重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其弹性、空间和发展。所以,我在本课的设计上,没有环环相扣的问题,没有精雕细琢的分析,甚至也没有统一的`答案,而是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孩子自主研读思考,自由表达交流,力求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比如在教学中我抓住“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这句话展开教学,让学生按照自读要求读课文,找找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孩子认真再读课文后纷纷回答,我则根据他们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让他们说说原因,或者从中读出的点滴体会。在读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小女孩捧着花瓣飞快地跑远了。”这句时,有的孩子说:“我感觉到小女孩很紧张,因为是人家的花瓣,她怕被人家发现,所以飞快地跑。”有的孩子说:“我感觉是小女孩想让妈妈早点看到这美丽的花瓣,所以飞快地跑。”
再有,在孩子说到课文第九自然段中“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时”,有的孩子说:“小女孩想爸爸了。”;有的说:“因为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所以小女孩难过地哭了。”等,孩子们的分析稚嫩、有趣,充满童真。不是用对错可以判断的。
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在孩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拓展了一个说话练习:花瓣送给妈妈后,妈妈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有的孩子说:“妈妈会抚摸我的头说‘孩子你长大了’”。有的孩子说:“妈妈会高兴地笑了。”有的孩子说:“妈妈会亲亲小女孩说‘花瓣真香,摸着真舒服’”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小女孩对妈妈的爱,以及妈妈对小女孩的爱已经牵动了孩子们的心,这种温馨的场景离他们是如此的近,又是如此的熟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撞击,那种对父母的爱从心底升起。此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问孩子:“你们爱妈妈吗?你们是怎么爱的呢?以后还打算怎么孝顺你的父母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5
我们都知道:文本、音像、教室和师生等都是课堂学习的构成要素,但精彩的课堂不是他们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他们在课堂上的`任意延伸。它应该是远离高傲、粗俗、平庸、而具有鲜活灵动、真情真实、扣人心弦的学习现场。
的确,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现场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六课《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学生读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们应该像小女孩一样从小具有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但从情感上真切体会却不容在教学时,我便创设了新的学习现场,让学生扮演小女孩,边读课文边谈感受。这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同时我又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平时妈妈是怎么关心我的,把他们从文本拉回到现实生活,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的情感进一布升华。当然,学习现场的创生维度是很多的,可以从目标中开拓,从教材中再创,从生活中延伸,从学生中聚集。
总之一句话:只要我们用智慧和激情去开拓,就一定能创造出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现场。
第四篇: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5篇)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故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寓意深刻的道理。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深情的文章,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本教学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学习,懂得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现小女孩的一片爱心孝心。
看到这篇课文时,我一下子被它优美的题目所吸引,再读,发现这个故事也很美,整篇文章都萦绕在淡淡的月季花香中,花美人更美。当真正开始着手准备时,才发现想把这篇课文讲好并不容易。这篇文章的段落很多,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必须抓住一个中心的问题去设置整个教学过程。但是第一课时该教学什么内容?如果仅仅是字词教学或者整理感悟理清脉络的话,这样的课堂内容似乎过于简单了。最终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1.字词入手,重点抓课文第二自然段“俯下、摘下、捧着、穿过”这一连串的动词,感受小女孩摘花瓣时的细心,体会写法的精妙。这个环节期初设想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进行迁移练习。但因为没有设计好,这个环节省略了。
2.读文理清脉络,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三个词“一天清晨、几天后的一个清晨、第二天早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上完课之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黄伟教授进行了点评,他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设计,《花瓣飘香》这课,你想训练学生运用连续性动词,可以由本课第二自然段到学过的课文涉及的动词段落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迁移写话;你想训练对话,可以用文本中小女孩和“我”对话为例,设计训练点:小女孩将那片花瓣送给妈妈时,妈妈和小女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我”买了一盆月季送给母亲时,我和母亲之间又会有什么对话?教师的课堂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堂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得。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2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个教学,因为我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又有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很多人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所以常听人说,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住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但这“教学的一开始”是从何开始,是一堂课的开始吗?
在此次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逛逛花店,闻闻花香。教学当天的到校后,我把自己准备好的几朵美丽的玫瑰花放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摆放在了讲台上,只觉得教室顿时因这花的存在有了生气。课前,我早早进教室,站在讲台旁摆弄那几朵花,立刻有许多学生围拢来,“老师,这花真美!”“那我以后经常带花来放在教室里,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师,这花香不香?”“你闻闻看呢?”学生立刻你挤我,我挤你地凑了上去,小心翼翼地闻着。“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觉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满心装满了对它的喜爱。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文章中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只有品味语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虽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实践,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师的引领,以及相互间不同阅读体验的启示,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很难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所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文本后,就应该开始设置一个提升阅读水准的环节。
我请学生自导自演,巧妙地使孩子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么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跃。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本课我采用“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启发点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代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去感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的感悟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让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学生在读书中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也悟出了情感,一步步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的结尾,写到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去集市买了2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自己母亲的阳台上,这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作者送给小女孩花的时候,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当他母亲在阳台上看到了儿子送给她的花,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让学生写想象练笔,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对话的形式,学生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怀,深深地感受了亲子之情!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4
本周四听了王松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听了这节课,我觉得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三读课题,升华主题
上课伊始,王老师就让学生齐读课题两遍,然后问学生香味是从哪里来的?学生答道:“是从月季花的花瓣上发出来的。”随后引入教学。这是第一次读课题,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课题的意思。而第二次读题是在学习了课文的3-10自然段以后,此时学生已理解小女孩捧着的不仅仅是一片花瓣,而是对妈妈的一片关爱,一片孝心,在此基础上再读课题,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学完全文以后,王老师娓娓道来:“虽然我们手中无花,但我们每人都有一片花瓣,那就是对父母的一片孝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两遍课题。”每位学生都满含深情地念道:花瓣飘香。至此,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由起初的“片片月季花瓣的香味”到感悟到小女孩对妈妈的一片孝心,再从小女孩的行动中受到心灵的启迪——自己也要向小女孩一样对父母怀有一片孝心,使课文的主题得到了提炼与升华。
二、注重写作训练
在学完课文以后,教师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第二天“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花,一盆送给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当“我”把花交给小女孩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而当“我”把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来。我们知道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远远强于书面表达能力,而王老师正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说到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但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就这节课有一点我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在学习3-10自然段时,我们是否可以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语言、动作、表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我相信学生的答案会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会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会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在此基础上再来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5
一、读读想想,初识花瓣——与学生对话
同学们,看到“花瓣”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对,我们会想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会想到花瓣上的露珠,会想到有淡淡的花香飘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像花瓣一样美丽的小女孩,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板书课题《花瓣飘香》。齐读课题。你能读出有阵阵花香飘来的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二、读读议议,感悟花瓣——与学生对话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一位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那她是怎样摘花瓣的呢?从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画出表示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并细细体会。
(一)品读摘花瓣(第2节)
1.指名读,交流摘花瓣的动作。请一女生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进行评价。
2.假如你就是那位小女孩,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你
a:你为什么要俯在花前,摘花瓣时的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b、你摘下花瓣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
c、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什么东西你会双手捧着?
4.小结:看来这个小姑娘是一位爱花的.孩子,通过后文我们知道她要把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也看出花瓣这代表着小女孩的一颗孝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第二自然段。
5.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读出小女孩的孝心。
(二)紧扣“懂事”,品味文本语言。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懂事的女孩)我们一起来找找从哪里能看出小女孩的“懂事”。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3-9段,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跟你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点拨指导:
1.“爸爸在南沙当****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①师: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驻守在那里的人民****军,远离了家乡和亲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女孩有着这样一个爸爸,这多么让人自豪呀!可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
②指名回答。
师小结:
是啊,思念远在南沙的爸爸,想起来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是思念的泪花;想到爸爸远在南沙而妈妈又卧病在床,心里难过,这是难过的泪花;为自己能牢记爸爸的嘱咐,照顾好妈妈,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懂得照顾妈妈,这是骄傲的泪花;让妈妈感受到女儿的孝心,让爸爸安心,自己也高兴,这就是幸福!这是幸福的泪花!
③多少深情,全都凝聚在这泪花里,让我们一边体会着小女孩的心情,一边深情地读一读。(齐读)
面对这样一个小女孩,我不禁称赞道——【出示齐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2.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①你摸过花瓣吗?那是怎样的感觉?
②那小女孩的妈妈收到这样的花瓣,她会怎样?(微笑、感动、幸福)
③是呀,一片花瓣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齐读。
④师:原来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齐读)
3.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①师: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
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 …… 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你会忍心摘下它吗?(不会)看来大家和小女孩一样都是个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指名读。
③师:是啊,如果你是偷摘花瓣的小女孩,面对着月季花的主人,心情会怎么样?(生谈感受。)
④理解词义。
师:也许你可能想放下,但又没有,可能想藏起来,但也不敢,也许想放到身后,但已经被发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叫(齐读)——不知所措)那“惶恐”是什么意思呢?(心里害怕)
⑤师:不就是摘了一片花瓣嘛,小女孩竟然这么惶恐、不知所措,真是个心地善良、非常诚实的孩子!我们不禁又要夸夸她了——【齐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⑥如果你是月季花的主人,你会责怪她吗?(不会)从哪儿看出来?(轻轻地问)你能读出轻轻的感觉吗?
⑦我们来用心感受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她与作者的对话看似普通,却蕴涵着极深的感情。能读好吗?小组内可以先练读。
师生合作读课文:男生读作者的话,女生读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部分。
⑧再读课题,课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花瓣?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6
《花瓣飘香》这课没有明确说出“我”是什么性别,这篇课文的下面也没有注明这篇文章是谁所写,但反复阅读,让我作出作者也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个男性的决定,也许我的判断是个错误,但我很想用这种错误来教,因为这样能够让顽童变得细腻,特别是让班级中那些调皮的孩子变得细腻。李大钊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即让自己的女儿有点野性,并且还专门撰写文章让男孩子有点柔性,因为这样男孩子、女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很有创造力的,虽然这个小女孩没有表现出野性,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却展现给我们的应该是这个小女孩的创造力,因为她的做法影响了“我”,改变了“我”。
这篇文章可以说分为三个非常明显的层次(这不是引导学生分段或者分层):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三是“我”的感悟。当然核心层次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
“我”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内容来源于www。zuowena。com]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花瓣飘香》太柔了,柔得让刚性十足的男人明白事理,柔得让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动。母语是什么?这一课的学习,其实就是那种人人都应该有的柔性感动。
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应该说是个主题单元,是通过三篇文章介绍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健康有价值的人。《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心理准备、生存方式;《雪儿》是通过人与动物的一次行动互换,让人们懂得不要好事盯着自己的伤痛,学会用新的方式面对困难,病痛中养着小动物,病痛中读着书,病痛中尽可能的交流,都能让人健康起来;《花瓣飘香》通过孩子对母亲的照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在这个世界中,用自己的脑袋、双手,也能够奉献出自己小小的爱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7
《花瓣飘香》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小女孩对妈妈的爱、对爸爸的尊敬,爸爸对家庭的牵念,“我”被小女孩感动后懂得了孝顺……课文不长,情节内容也比较简单,但是处处流露出来的亲情学生不一定能深刻体会。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朗读、想象、表演等方式,让他们逐渐体会这浓浓的情谊。
小女孩摘花,摘的只是花瓣,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只摘花瓣,学生一开始只说出是不忍心把整朵花都摘了,我又让他们进一步想想从这里能看出来这个小女孩怎么样,他们明白了:小女孩爱护植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捧在手里,其中的“捧”,又可以看出来小女孩小心翼翼,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怕花瓣掉了,我顺势做了个拿紧的动作,问他们这样行不行,学生说这样就把花瓣都捏坏了。好,小女孩这样是为了让妈妈看到最美丽的花瓣,她对妈妈的爱也融进了这片花瓣里。接下来小女孩回答“我”的`那段话,我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可以加上动作,啊,花瓣是那么香,凑到鼻子边闻一闻,花瓣是那么鲜艳美丽,摸上去像绒布一样,多舒服呀,情不自禁地抚摸花瓣,最后想起爸爸还在遥远的南沙,禁不住落泪。在这里,我让学生说说小女孩的爸爸离她有多远,小女孩有多久没有见到爸爸了,她有多么想念自己的爸爸啊。让学生体会小女孩此时此刻的心情。而且小女孩始终不忘记爸爸的嘱咐,多懂事的孩子啊。
而这些花的主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看到小女孩摘花,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她,而是轻轻地询问,这里也可以看出对孩子的关爱。最后,受到小女孩的感染,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给小女孩,一盆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此情此景,让学生联想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很多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8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题的环节,我处理的还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抓住“懂事”这个词,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课标倡导课堂应该还原给学生,不应该是传统的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配上音乐,为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果然,有的孩子认为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关心妈妈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感觉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动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中会藏有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花瓣有时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这样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9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妈妈的事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 “懂事”,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小组讨论的好处,也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自己能够大胆的展示自己,让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0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崔峦老师的话说就是:它们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天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的绝妙景致。
一、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的原因
(1)、由于本人学的是非语文专业,语文素养还有欠缺,语文知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语文的语言做不到“身形并茂”。
(2)对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不到位。
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对策
1.加强自己的业务素养,多向名师、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学习理论知识。
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2.从领悟人文内涵入手,有机进行语文形式的学习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相机进行言语训练。
3.以学习语文形式入手研读文本,相机渗透人文教育。
深圳的赵志祥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他这样引导:
我拿到课文的时候,读了一遍就深受感动了,读了第二遍就注意到叹号特别多。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一是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二是这些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法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好吗?
孩子们就这样在研读文本的言语形式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了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领悟到了这对父子间的深情。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上要解决很多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谓两者统一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1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细细地读,不禁被文章中浓浓的情感所吸引。文中的小姑娘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不仅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如何让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姑娘爱花、爱妈妈、爱爸爸,进一步体会出小姑娘的懂事呢?我打算抓住文眼“懂事”为切入口,层层深入,品读文章。在教学三至十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边读边思考: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评价小女孩?学生大多数都能用“懂事”、“善良”来评价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又这样引导:她的善良,她的孝顺,都缘于来一个字——“爱”,细细读课文,想想:她爱什么?通过反复朗读、思考、讨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小女孩很爱花,但舍不得把整朵话都摘了,她想把美丽的花儿留给人们观赏。”有的说“小女孩很爱妈妈,她摘花是为了送给妈妈,让生病的妈妈高兴。”还有的说“小女孩时刻记着爸爸的嘱咐,不惹妈妈生气。说明她也很爱爸爸。”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2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在备课时,当我读到课文中描写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时,我不由陶醉了,多美的情境呀,多美的人和花呀。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这样的课文我喜欢。
于是,我想“美文美教”!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重点应要指导学生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抄录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让他们也能真切感受文章的美,也能成为美的学生。
于是,我便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让学生根据此问题展开朗读,并要在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
一开始学生就肯定,女孩当然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于是,他们找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朗读。当学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时,我又让学生在省略处填空,当学生读到“但我太爱妈妈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让爸爸不担心,让妈妈开心”“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呀!”时,一声声孩子们的心声,在我的心中震颤。我不禁为女孩鼓掌,更为我班学生的精彩朗读而鼓掌。最后,孩子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我和“母亲”的对话时,浓浓的真情在课堂中尽情流淌。
真喜欢这样的课文。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3
今天要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了,我特意买了几朵玫瑰花,带到学校里。(本来是希望买到月季花,这样更符合课文内容,但花店里没有,只能用玫瑰花代替)当我手捧玫瑰花,刚走到三(1)班教室门口的时候,他们班里的孩子就惊叫起来:“啊,好美的花!”一阵喧哗!我的心开始欢唱:哦,我们班的孩子一定会更加惊喜的!
笑意刚刚在脸上绽开,一阵风似的,我们般的几个孩子就朝我卷了过来:
“啊,钱老师,你怎么拿着花呀!”前呼后拥的,我随着他们走进教室,说:“你们猜呢?”
“是要写作文吧,让我们观察静物,进行描写。”(天哪,竟然用了“静物”这个词。丁林恒语就喜欢用这些很老练的词语。)
“是奖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吗?”(是平时很难得到奖励的赵宇立说的,老师奖励表现好的一部分人,已经成为定论了吧?)
“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学习课文吧?”(聪明,真会揣摩老师的心思,这除了潘子一没有别人了。)
“我们要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有了这花,我们能更加投入,能够沉浸在其中。”(惊叹!陈佳敏一直是我最得力最放心的助手,她总能说到我的心坎上。)
他们猜了很多很多。
我笑着说:“你们猜对了一些,但所有的答案加起来,还是不完全对。的确,这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上好课。但,即使没有花,我们的语文课也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啊,但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买呢?而且,你们知道吗,虽然我家里有好几个花瓶,但我还是特意去买了一个新的花瓶,这是因为……”
我顿了顿,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望着我,等着听我的下文。
“因为这是我特意要送给你们的礼物!”
“礼物?!”
“是的,送给你们的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因为,这个学期来,我感受到了你们的进步,无论是上课还是做作业,你们都更加认真了,所以,我要用玫瑰花来奖励你们!”
他们愣了。我小心翼翼地问:“你们喜欢吗?”
“喜欢!”是非常确定的回答。
正式开始上课了,课堂上,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我奖励的是一片我在整理花朵时摘下来的花瓣,孩子们都将花瓣轻轻捧起,放到鼻子前闻了闻,他们,笑得好甜。
故事讲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作为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我有这样一些感慨: 当我手捧玫瑰花,我拥有了教育的`诗意。我的教学不再只是为了完成知识授受的过程,而是充分享受了每一个细节所带来的感动和快乐,花儿改变了心情,花儿催开了课堂上张张灿烂的笑脸,花儿的芳香中,浓浓的师生情谊,也正在飘散,飘散…… 当我手捧玫瑰花,我拥有了教育的智慧。只是几朵小小的花而已,可我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吸得牢牢的,而且,我还把孩子们的心哄得热乎乎的,美滋滋的,多值得哪!他们快乐,我更快乐啊!
当我手捧玫瑰花,我拥有了教育的幸福。手捧着玫瑰花,我,好象就走在了红地毯上——不是教堂,而是教育的红地毯上,我,感到我的心灵正靠近那神圣的殿堂,一步一步,每一步都踩在希望的云端,所以,即使脚上磨出了泡,即使双腿已经肿胀,脚步却依然能够轻盈而执著。 当我手捧玫瑰花,我……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4
根据学校教导处安排,下周我就要上教研课了,课题早就定好《花瓣飘香》(同题课),有幸拜读了“凤凰语文”三备的《花瓣飘香》的集体备课内容,收益菲浅。
考虑到我班学生的特点,现把读到部分的教案进行了修改,愿这份教案能适应我的学生,教研课能起到一起研究的作用。
真诚的邀请读过教案的各位同行提出意见!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2—11自然段,凭借“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抓住重点词细细品味,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陶冶高尚情操。
2、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积淀语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小女孩的3次答话,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既爱花,更爱妈妈。
2、难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即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
教具学具:贺卡、卡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读通了《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老师在平时读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反复地读,细细地品味,才能真正读懂、读好。所以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能真正读懂并且读好。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哪些词要特别注意?可以在下面加上着重点。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交流: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特别注意了哪些词?(学生谈想法)你为什么特别注意这些词?
(评价:你读书真有办法。抓住了重点词,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4、通过抓住重点词,我们体会到小女孩很珍爱这一片带露水的花瓣,你能把这一段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3—10自然段。
1、小女孩既然这么爱花,但为什么要摘花瓣呢?这使我们都感到很奇怪,请大家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下文,看看谁先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2、生速读,交流原因。
3、这位同学找得真准,抓住小女孩说的话找到了她为什么摘花瓣的原因。
4、小女孩没有经过作者的同意就摘了他家门前的花,按理说这是不对的,但是作者却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请大家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的3—10自然段,这次要特别注意一下人物的语言,若你以为必要,还可以画一画。
5、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
⑴做错事知道错,(从“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可以看出)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她注意了小女孩脸上的表情,的确是这样,“表情也是一种语言”我们读书时也要注意。(板书:表情也是一种语言)
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小女孩知道错了呢?(低下头不好意思)这句话该怎么读?指读。
你吐字很清楚,如加上表情就好了,快速把这句话记下来,再读一读看。
⑵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生若找出第7自然段(出示)
你能抓住人物语言来理解,把刚才学的方法用上了,你真了不起,你能把自己当作小女孩读读这段话吗?
你能读出小女孩对妈妈的关心,谁还能再读好一些(指名读)你还读出了对妈妈的爱。
⑶小女孩的懂事还体现在哪儿?
(听爸爸的话)
你注意到小女孩说这段话时的表情了吗?(出示)质疑:(小女孩为什么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因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小女孩想起了爸爸很难过。)
那你来谈一下(评价:你谈得真好,谈出了小女孩对爸爸的思念。)
除了思念,还包含着什么感情?
(如学生说不出,引导:妈妈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不知何时康复——还包含着对妈妈病情的担心。)
奖励你来读一读。
(引导:小女孩没经过作者的同意就来摘花瓣,本以为作者要责怪她,还这样关心她——小女孩很感激“我”)
那你来读读看呢?
几句很朴实的话,却蕴含着对爸爸的思念,对妈妈病情的担心,对“我”的感激,这都是我们反复读,细细品味才体会到的。
6、同桌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一下。
指3名学生分角色读。
指2名学生分角色读。
7、你们看,小女孩这么懂事,这么可爱,你们想对她说点什么吗?(生说)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这件事不但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也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2、齐读第11自然段。
3、小女孩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开始的不解到买花、送花都是被爱心打动的具体表现。
4、作者第二天早晨便从集市上买了一盆花送到小女孩的家门口,为了不打扰小女孩,想在花盆底下留张纸条,该怎么写呢?
5、当作者把一盆带有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他母亲会问些什么?“我”又会怎样回答?生说。
6、作者送花给母亲,也是为了让妈妈高兴。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一个懂事的小女孩,透过那飘着淡淡香味的花瓣,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女孩金子一般的心灵。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妈妈,我们是妈妈心中的小太阳,妈妈为了我们可以不惜自己的一切。
2、出示贺卡:这是一个女孩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送给我的礼物----一张贺卡。你们猜猜是谁送的吗?它虽然很简单,有些地方甚至做得特别粗糙。但是我很喜欢,也很感动。不是因为它的样子,也不是因为她的颜色。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交流)
3、你也是爸爸妈妈的孩子,那你会做些什么呢?
4、学到这,我们再来读读课题,这时,你又有什么体会呢?
(花瓣飘香)(关心妈妈的小女孩就像那花瓣飘着淡淡的清香)
六、拓展与作业。
伴着月季花的清香,三八节我也想给自己的妈妈送去一片花瓣,还在上面写下了一首小诗:
妈妈是绿叶,
我是花瓣。
是您给我美丽、清香,
是您使我快乐、成长。
让轻风捎去我的心声,
妈妈,我爱您!
你是不是想乘着三八妇女节的到来给你的妈妈送上一片花瓣?
请同学利用老师课前发的纸自己设计一片花瓣,在花瓣上写对母亲问候的话或小诗,并送给你的母亲,祝她们节日快乐!
板书:
6、花瓣飘香
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
}让妈妈高兴
“我”:不解→买花→送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5
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全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课文重点通过我和小女孩的对话,揭示了摘花瓣的原因。文章的主体是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的。像这样的对话形式的叙事性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我认为,对于故事情节,内容学生是很容易读懂,但读懂并不意味着学会。《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其重点应指向语言文字的实践性上。因此,本文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放在学习如何通过提示语和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事时语言文字的表达精妙以及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言的表达(人物对话的练习)。在语文学习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刚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以及基础的对于对话方式表达的初步认识,但还没有形成能力。本课正好是一次难得的对话表达方法的学习训练机会。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而人物的品质学习,应该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后自然的感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为:1.本课中关于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语以及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2.感受作者以对话方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手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这样的写法。3.掌握“俯、摘、捧、懂”等左右结构的字的间架结构,并正确书写。4.学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节课我把重难点就放在,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说道,这从月季花是作者门前的,而女孩在别人家门前摘月季花不久说明女孩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吗?为什么还要说他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呢?这节课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让他们带这问题到文中去找说明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孩子只能找到一句,最多只能找到两句,可是反应女孩懂事的句子有三句,通过小组的学习关键是能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动起来,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练说,说说你从你划的那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句式,让学生自己先练着,把这句话说完整。能够完整地回答一个问题。整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再是只做课堂上的配角。
第五篇:《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个教学,因为我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又有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很多人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所以常听人说,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住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但这“教学的一开始”是从何开始,是一堂课的开始吗?
在此次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逛逛花店,闻闻花香。教学当天的到校后,我把自己准备好的几朵美丽的玫瑰花放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摆放在了讲台上,只觉得教室顿时因这花的存在有了生气。课前,我早早进教室,站在讲台旁摆弄那几朵花,立刻有许多学生围拢来,“老师,这花真美!”“那我以后经常带花来放在教室里,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师,这花香不香?”“你闻闻看呢?”学生立刻你挤我,我挤你地凑了上去,小心翼翼地闻着。“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觉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满心装满了对它的喜爱。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文章中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只有品味语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虽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实践,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师的引领,以及相互间不同阅读体验的启示,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很难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所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文本后,就应该开始设置一个提升阅读水准的环节。
我请学生自导自演,巧妙地使孩子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么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跃。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2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
第三段是精读的重点,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因为文章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本课的题眼是“飘香”,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悟“飘香”的象征意义,小女孩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花瓣,还有一片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亲情。妈妈闻到的也不仅仅是花香,还有孩子的一份真情,一份孝心。小女孩敬爱父母的美好品德感染了作者,也感动了你我,再次回到课题,审视课题,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
课文结束前,学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质所感动。我用课件出示一首小诗,这首诗是全文的浓缩,感情的升华。这一片孝心,这一份爱心,通过学生对小诗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就知道已经飘在所有同学的心中了。课后让学生设计一片花瓣,写上对母亲的问候,作为妇女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让这种亲情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人物对话是本课的主体,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形式进行对话练习:“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时,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怎样说?“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母亲会怎么问?“我”又会怎样回答?
本课故事性强,非常适合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想象,把课本直接当剧本,当堂进行表演效果会更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3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
这篇课文是我在学校开展的“一人两节课”活动中上的一节课。课前,我为了给语文组“一人两节课”活动开个好头,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找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我认为我的课前准备是很充分的,自我感觉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一定会上的很好。可是上完课后,自己又觉得有很多不足,不是之前自己想的那样。下面,我把这节课的优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出来,以利于自己以后的进步。
优点:1、这节课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学常规。我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像,(懂事)找出课文中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这个问题为一条明线,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进行文本对话。
2、在这节课教学中,我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课前的导入,我认为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读的有点飘的意思了,老师还没闻到花的香味,再读课题,不用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读的.很好了。
4、在课文结束时,我用课件出示一首小诗,这首诗是全文的浓缩,感情的升华。这一片孝心,这一份爱心,通过学生对小诗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就知道已经飘在我们三(1)班所有同学的心中了。
不足:1、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件中有些幻灯片在切换时,切换的声音比较大,破坏了课堂上那种难的的静静的美,温馨的气氛。
2、课前预设出现了局限性。在反馈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时,学生回答的顺序和我课件制作出现的顺序不一样,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以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慌乱,这也说明自己的课题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3、课前我准备了一朵月季花,为了让学生体会月季花摸上去的感觉像绒布一样,我把月季花摘成一片一片的分给学生去摸去感受,这种方法与本节课是不协调的,与小女孩爱花护花是不相符的。
4、《花瓣飘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自己的朗读水平还要提高,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素质。短跑教学反思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渡河少年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4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
我觉得学生读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们应该像小女孩一样从小具有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但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小女孩的品质,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时,我将写小女孩动作的词语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内容,并且让大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这样引导大家学会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和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引导同学们划出第二自然段中表示小女孩动作的词语,并理解。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答案也是精彩的。
在朗读课文时,我提示让学生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惑,这样做告诉学生读书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也引导学生读书时,不光要读,还需要思考。
导学案的设计循序渐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交流展示的时候,我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设想是完美的,可是总有预想不到的生成。小组在展示的`时候,可能因为有听课的教师,学生紧张得不是这儿漏了朗读,就是话说的颠倒了。最大的不足是,在展示的时候学生朗读的形式和数量上过少,虽然在预习的时候学生的朗读做得不少。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在朗读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争取让学生学会学习。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5
今天听了张老师上的《花瓣飘香》第二课时的教学,总的感觉是:教师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水,让课堂充满活力。
主要体现在:
首先加强了朗读的指导。朗读是完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能外显出你对教材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教师让学生对重点语段读读悟悟,悟悟读读,使课文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精神领域,与自己的情感、经验相融合,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此时,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自然能打动自己,感染别人。
其次是重视了情感的激发。课文明白如话,情节清晰简单,但执教者以她独特的感受、细腻的情丝捕捉住了课文中蕴含的浓浓真情,紧扣课文结尾处作者送出的两盆月季花设计教学,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开发与创造,使教学既源于教材,又努力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整堂课,小女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在片片飘飞的粉红色花瓣里静静流淌。
如果在教学中,能加入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能亲自摸一摸,闻一闻)课堂教学一定会更精彩。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6
《花瓣飘香》是一篇充满着亲情的阅读课文,整篇文章,都被浓浓的情感所包围。它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清晨给母亲摘带露水的花瓣让生病的母亲高兴的事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读了好多遍,弄明白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确了应该着手抓住的大问题——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但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清楚明了地指导学生学课文,我犯难了。文章的中心段比较清楚,是课文的3到10 段,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好解决的,但是,第二自然段的处理我始终找不到好的时机出现。要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出现吧,又显得平了,所以,我只有把第二段拉到了后面来学,用孩子喜爱花这个内容,把这两部分内容连在一起,但是这就使得在进行这个段落教学的时候,显得有些乱。思路不是很清晰,跳跃性比较大。教学的时候,有些内容点到了,但是都是蜻蜓点水,我想和我备课有关,我设计的问题目的性不强,设计的问题,想要学生答到哪一步就行了,没有想过,也没有一定的提升要求,所以,学生回答的时候,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我却无法引导,从而达到我的要求。课堂中,我过多地把结论给学生,阻碍了学生的思考与发展。
听了薛老师的点评后,我懂得了,原来一些知识也是要在学习的课文的过程教给学生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思想的问题,使得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过多的注重情感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是平常说的道。而忽略了双基的训练,学生学的比较浮躁,课堂上的所得也不是很多。学的和所考的不够一致。现在我终于懂得了宦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要考教结合。
通过一节课,我想到了很多:第一,理念要更新,学会思考。在当今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来的时候,我们要始终有个一个坚定的理念,就是在课堂里教给学生什么?其实,在进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同时,我们就在完成双基的训练,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这几个目标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用什么来指导我们的教学,那就是新课标,还有比较多的教学方面的杂志。博览群书,然后进行思考,进行甄别取舍。
第二: 在教学时拿到教材要多读,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并进行一些文章的分析。教什么,怎么教,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那天我上课的课文,我也读了,但是我自己感觉读得还不够,文章得脉络自己把握得不够好,教案是我写的,但是因为时间紧,比较匆忙,所以上课的时候,老师们也看到了,我在关注我的教案,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在处理第三段的时候,时间长,效果还不怎么好。我想说的是一篇课文,如果你只了解个大概,那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教,带来的就是,学生的半知半解,迷迷糊糊。一无所得或者得知甚少,我们也是在白费力气,课外还有那么多的差要补,其实补就是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昨天薛老师的话很对,平时我们上课,大多读读课文,看看教参,备课手册,然后走上讲台上课。要教什么,怎么教,没有进行思考。我们过多的依赖教参,所以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停止了我们的脚步,课文分析不透,思想比较固定,不够大胆灵活。
第三,课堂目标要明确。现在我们的备课笔记中,都有教学目标,但是三维目标不是很明确,比较多的是认识生字词,会读课文,懂得道理的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双基训练,课文的知识点要到达什么要求,要训练些什么,却没有明确的表述,这可能就是与我们的指导思想有关。所以,建议老师们在上课事前,能够认真的钻研教材,思考自己这节课的要教给学生什么,进行哪些训练。
第四,教学方法要得当,简单明了。教学方式方法很重要,薛老师的点评中要我们注意块面清楚,注意抓住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中要深入也要有提高。问题不能多而碎,注意在挖掘课文中的内容,并同时进行训练。我想多听课,看教育杂志,教研组老师多进行一些这方面的探讨,会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
我觉得能不能上好语文课,态度很重要,有了良好的态度,加上不断的努力,教学水平与能力一定会提高。
今后在听课评课过程中,不仅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也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一堂课中,你有没有进行知识点的传授。教研组长,在开学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能够进行分工,人人都来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出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以及所要教的知识点,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每个老师都会根据计划进行教学,上好课,教好学生。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7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情节直白,情真意切。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
一、感悟小女孩对花儿的爱惜。
小女孩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她想说的话说完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也许小女孩还想说什么,但是没说出来,你能帮她把没说完的话补充完整吗?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小女孩的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朵,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
二、感悟小女孩对妈妈的关心、敬爱。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世上美好的事物很多,小女孩为什么单单选择一片小小的月季花瓣作为礼物送给生病妈妈?通过“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语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她”的一片真情。小女孩捧给妈妈仅仅是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花瓣淡淡的清香吗?
三、感悟小女孩十分敬重当解放军的爸爸,时刻记住爸爸的'叮嘱。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南沙,它位于祖国的最南端,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驻守在那里的人民解放军,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肩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小女孩有这样一位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把忠心献给祖国的爸爸,多么让她感到自豪呀,可小女孩的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呢?
最后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小诗:
花瓣飘香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飘香的花瓣吗?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8
因为今天是匆匆上马,在学校用这节课上了教研课。值得思考的很多:首先我为自己的这种尝试感到高兴,我确实避免了将其上成思品课的可能。紧紧扣住了“如何表达”。而且有了一种“习作为阅读服务”的想法,当然这种思考原来起源于对四五年级的读书学会做符号标记的点评训练。而今天的训练虽然是起步未见较为辉煌的那种成功,但我还是看到了这种训练带来的好处。孩子们的那各种独特的答案就是证明。比如对“跑”孩子们就出现了四种推断:“怕被花的主人发现”“不快点回家,妈妈在家会担心自己”“早点到家,因为时间长了,花瓣的香味就散了。”“加快速度,要不花瓣上的露珠就快挥发了。”有了这样的一个典型思考,我没有满足于对每个动词的讲解上。我把时间交给了孩子,运用这样的方法去领会各个动词的妙处,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的推想是多元的,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其次,孩子在这样的一个写话训练过程中,不仅帮助其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更是通过阅读反过来推动了写作:我们在怎样的心境下,将如何准确地运用动词。而由于时间的匆忙,也给课堂带来了很多起涩的地方:会议室座位比较拥挤,许多孩子书写、读书都不方便,带来了纪律上的一些混乱。我太过急于求成,在情节安排上有了一些跳跃,而造成了某些环节的突兀。比如在转换角色和心理推想这两个环节之间的阅读尝试我忽略了,所以带来了部分孩子的不知所措。
第二课时教学笔记:20xx年2月25日星期三
阴今天的教学有了昨天的“晦涩”而变得流畅。孩子们对于女孩捧着花瓣回到家中的'情景想像得特别丰富:*小女孩和妈妈一起摸着那像绒布一样的花瓣,一起闻着月季那淡淡的清香。*小女孩回到家中,妈妈还没有睡醒。她把花瓣放在了母亲的枕边。妈妈闻着那淡淡的清香慢慢醒来。*小女孩一进门把双手背在身后,说:“妈妈,猜猜我给你带来一个什么惊喜?”(我扮演母亲)母亲微笑着看着女儿,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来,妈妈说:“呵,让我猜猜。是花吧?”“妈妈真聪明,看——”双手捧出了花瓣。*小女孩回家冲好了药给妈妈喝下去。妈妈一边喝药,一边皱着眉头。女孩拿出花瓣:“妈妈,药太苦了,你闻闻花香吧。这样肯定会好受些。”我真的惊叹孩子们的想像,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全部带进了想像。而对于语言中所体现的“懂事”,孩子们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得昨天课堂上的“自我”更进了一层:“懂事”体现在为别人着想。(1)
眼眶里含着泪花她觉得:如果作者追究她,告到妈妈那里,还是会惹妈妈生气的。她知道自己错了,想用泪水得到花主人的原谅。她想念在南沙当解放军的爸爸了。(2)“他(爸爸)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记住了爸爸的话。她没有惹妈妈生气。(3)“不好意思”知道自己错了。觉得自己对不起花的主人。自己伤害了花儿。(4)“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她是个爱护花草的人。她知道花儿也是有生命的。(师:既要表达对妈妈的爱,同时也爱护其他生命、尊重生命。这是很高层次的“懂事”!)(5)“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可能妈妈特别喜欢月季花。妈妈躺在床上,呼吸不到外面新鲜的空气。带露水的花香很清新。对女孩的评价是自然而然的,孩子们都由衷地觉得女孩是“懂事”的。而对作者(花的主人)的想像,我是尊重孩子们“叔叔”和“阿姨”的两种选择的。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9
学校奉献杯赛课,我上了《花瓣飘香》第二课时,通过对文本的认真研读,和作者一样也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着!
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去作者的院子里摘花,但又为了不影响其他赏花人的心情而不忍摘下整朵花,他时刻牢记爸爸的叮嘱,把不惹妈妈生气当成金科玉律来遵守。多么善良的女孩呀,是我们现在这批独生子女的学习典范,我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一、复习部分
齐读课题后激趣引导学生再次聆听这个感人的故事,通过听课文录音,知道小女孩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二、新授
1、从文章那些语句看出小女孩善良、懂事、孝顺的品质
2、学生自读感悟并勾画语句
3讨论交流: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分别体会到她的爱花、孝顺和听话。并指导对话的朗读。在交流过程中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另外“摘花过程”那段也看出她懂事。再进行感悟
三、延伸
1、作者被小女孩的行动感动了,你从那儿读出来?
2、你被小女孩的行为感动了吗?如果你有一枝月季,你送给谁?再引导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3、拓展作业:请同学自己设计一片花瓣,在花瓣上写对母亲问候的话或小诗,并送给你的母亲,祝她们节日快乐!(结合三八节)
课就这么简单,成功之处是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等突出人物形象,为了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我设计课题一共读了四次,每一次都在特定的情况下朗读,感悟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第一次,在上课伊始,通过教师评价暗示学生课题要读得好听;第二次,在学生感受花瓣的美、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二次读课题,加深对花瓣美与香的感性认识;
第三次,在学生读懂小女孩美好心灵的基础上,三读课文,使学生感悟到小女孩对父母的深情像花瓣散发出的芬芳,悄悄飘进了作者的心,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第四次,读在全课结束时,代表着让同学们的爱心也像这芬芳的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着淡淡的一瓣心香。
这四次课题的朗读一咏三叹,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课后,学校听课老师也和我作了交流,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指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1.在朗读人物对话时,提示语不读。朗读有待加强2.在指导“小女孩摘花”一节还不够细致,不能仅仅从“小心地”“双手捧着”两个词指导。其实“飞快地”一词很有嚼头。
可以说小女孩怕阳光晒到花瓣,花会枯萎,花没那么香了;可以说她想让妈妈摸到带有露水的花瓣;可以说花儿好看不能摘,她怕自己摘花瓣被别人发现。可以说小女孩怕妈妈没看到她人,不知道她去干吗的,会很担心的,所以她要快点走!可以说……这样一个时刻爱着妈妈的孩子,事事为妈妈着想的懂事孩子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在钻研教材方面还要下一番功夫。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本课我采用“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启发点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代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去感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的感悟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让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学生在读书中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也悟出了情感,一步步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的结尾,写到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去集市买了2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自己母亲的阳台上,这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作者送给小女孩花的时候,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当他母亲在阳台上看到了儿子送给她的花,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让学生写想象练笔,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对话的形式,学生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怀,深深地感受了亲子之情!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1
《花瓣飘香》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小女孩对妈妈的爱、对爸爸的尊敬,爸爸对家庭的牵念,“我”被小女孩感动后懂得了孝顺……课文不长,情节内容也比较简单,但是处处流露出来的亲情学生不一定能深刻体会。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朗读、想象、表演等方式,让他们逐渐体会这浓浓的情谊。
小女孩摘花,摘的只是花瓣,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只摘花瓣,学生一开始只说出是不忍心把整朵花都摘了,我又让他们进一步想想从这里能看出来这个小女孩怎么样,他们明白了:小女孩爱护植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捧在手里,其中的`“捧”,又可以看出来小女孩小心翼翼,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怕花瓣掉了,我顺势做了个拿紧的动作,问他们这样行不行,学生说这样就把花瓣都捏坏了。好,小女孩这样是为了让妈妈看到最美丽的花瓣,她对妈妈的爱也融进了这片花瓣里。接下来小女孩回答“我”的那段话,我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可以加上动作,啊,花瓣是那么香,凑到鼻子边闻一闻,花瓣是那么鲜艳美丽,摸上去像绒布一样,多舒服呀,情不自禁地抚摸花瓣,最后想起爸爸还在遥远的南沙,禁不住落泪。在这里,我让学生说说小女孩的爸爸离她有多远,小女孩有多久没有见到爸爸了,她有多么想念自己的爸爸啊。让学生体会小女孩此时此刻的心情。而且小女孩始终不忘记爸爸的嘱咐,多懂事的孩子啊。
而这些花的主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看到小女孩摘花,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她,而是轻轻地询问,这里也可以看出对孩子的关爱。最后,受到小女孩的感染,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给小女孩,一盆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此情此景,让学生联想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很多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2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题的环节,我处理的还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抓住“懂事”这个词,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课标倡导课堂应该还原给学生,不应该是传统的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配上音乐,为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果然,有的孩子认为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关心妈妈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感觉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动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中会藏有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花瓣有时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这样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3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是情感很细腻的课文。我在上这堂课之前,一直担心无法将孩子的感情调动起来,但是实施起来。结果真是太令人开心了。
前面都是按照程序进行的,但是到后面,孩子的表现让我有些难受。在小女孩送妈妈花瓣的时候,妈妈会有什么反应呢?这个问题抛下去之后,全班一片沉寂,这对于课前我所认为的`应该能回答出来的大相径庭。但是,我想孩子可能还没进步到情境中去,所以我不断地朗读,自己读,让学生读,然后通过语言渲染描绘小女孩来到妈妈身边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了其中,其实也真是发现了自己似乎有点眼泪湿润眼眶的感觉。接着讲到小女孩听话,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为什么会闪动泪花?这里孩子们说道,因为这是小女孩发自内心的感受,也有孩子说思念爸爸,我也补充了小女孩可能以前也不听妈妈的话,导致现在自己想来会很难过。这里我结合了我自己的一些不听话的例子,孩子们似乎想到自己,有些孩子眼眶也红了。讲着讲着我就忘记了时间,所以最后“我”为什么送妈妈和小女孩月季花的原因没有好好讲,所以我打算待会再去重新体会一下。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4
《花瓣飘香》这课没有明确说出“我”是什么性别,这篇课文的下面也没有注明这篇文章是谁所写,但反复阅读,让我作出作者也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个男性的决定,也许我的判断是个错误,但我很想用这种错误来教,因为这样能够让顽童变得细腻,特别是让班级中那些调皮的孩子变得细腻。李大钊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即让自己的女儿有点野性,并且还专门撰写文章让男孩子有点柔性,因为这样男孩子、女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很有创造力的,虽然这个小女孩没有表现出野性,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却展现给我们的应该是这个小女孩的创造力,因为她的做法影响了“我”,改变了“我”。
这篇文章可以说分为三个非常明显的层次(这不是引导学生分段或者分层):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三是“我”的感悟。当然核心层次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
“我”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内容来源于www。zuowena。com]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花瓣飘香》太柔了,柔得让刚性十足的男人明白事理,柔得让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动。母语是什么?这一课的学习,其实就是那种人人都应该有的柔性感动。
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应该说是个主题单元,是通过三篇文章介绍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健康有价值的人。《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心理准备、生存方式;《雪儿》是通过人与动物的一次行动互换,让人们懂得不要好事盯着自己的伤痛,学会用新的方式面对困难,病痛中养着小动物,病痛中读着书,病痛中尽可能的交流,都能让人健康起来;《花瓣飘香》通过孩子对母亲的照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在这个世界中,用自己的脑袋、双手,也能够奉献出自己小小的爱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5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从小女孩回答“我”三次提问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一个敬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这篇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小事的叙述之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小女孩那纯真的心灵、纯真的爱心,就像含着露水的花瓣一样清香四溢,让人迷恋、珍惜。我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读“我”问话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一词让他们反复品读,从中体会“我”的和蔼可亲。在小女孩的答话里,引导学生抓住“不好意思”、“舍不得”、“摸上去像绒布”、“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心领会小女孩虽然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的情感。通过“叫我”、“不要”词语中体会小女孩对父母的.敬重。同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小女孩爱妈妈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最后,我又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自己的身上。通过“说说你是怎样爱妈妈”的话题。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是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