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中的“快乐体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的“快乐体育”理念
前言: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请记住:我们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除,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寓教于乐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掘学生的快乐情绪,方能不断接近并最终达到这一境界。
在这一理念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快乐体育思想异曲同工。
一、“快乐体育”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对接
(一)“快乐体育”理念的源起发展及内容宗旨
1、源起及发展
快乐体育理念最早来源于日本,1979年由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提出。传入我国已有十余年,对我国广大体育教师和我国的体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解决体育厌学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2、内容及宗旨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快乐体育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快乐体育理念的基本宗旨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来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终生。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关理论解读
1、新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之一: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新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价值之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新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评价的重点之一:过程评价、进步幅度评价和最终成绩评价相结合。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成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绩评定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
(三)“快乐体育”理念与新课标的理论对接
1、二者都以身心健康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追求目标。
2、二者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的兴趣。
3、二者都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于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
4、二者都重视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强调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二、新课标下快乐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新课标指导下,以寓教于乐为立足点,贯彻快乐体育教育思想,笔者做了相关实践探索,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总结如下:
(一)游戏
体育游戏具有自身的特点,如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体育游
戏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不同的体育游戏运用到体育课的不同部分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准备活动穿插些游戏内容,如“程序化行进”、“听号抱团”、“拉网捕鱼”等游戏,较常规的慢跑显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能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欲望,使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体育游戏,可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田径项目比较枯燥,如运用“圆圈接力跑”、“迎面接力跑”、“超人变速跑”等游戏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在有趣的比赛中,发挥奔跑的能力
等。把体育游戏运用到整理活动中有助于尽快消除疲劳,如体育课的结束部分采用舞蹈动作形式的教学和以放松为主的比赛性游戏,可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体力上得到恢复。
(二)比赛
体育比赛给体育教学注入活力,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使体育课焕发生机。比赛过程中的激烈对抗、紧张合作、成功及失败都能给我们带来运动的美感及体育的愉悦感。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观看录象、设计导语等形式把热点赛事(如世界田径锦标赛,世乒赛,中国甲A、欧洲杯、世界杯足球联赛,CBA、NBA篮球联赛,亚运会、奥运会等)适时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对该项赛事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动作,并模仿体育赛事模式进行小型教学比赛,于比赛中激发学习兴趣,领悟对抗技巧,获取运动快感,享受竞争乐趣,养成合作习惯。
(三)音乐
好的音乐能强烈震撼人们的感情,陶冶情操,在传达和表现情感方面超出其它许多艺术形式,有着不可估量的魅力。俄国著名专家B.M.科利亚金和P.C.莫佐拉在《当代篮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一书中也指出:音乐对人的情绪状态能发生影响。在一种情况下音乐能够提高情绪,振奋精神,在另一种情况下音乐能使人平静。音乐正是凭借它的旋律运动和特殊的表现能力,将人们内心细致复杂的情感活动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使人们感到情感的愉悦,从而调整自我的兴奋性。因此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配备适当的音乐,以此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例如:可以在准备活动时配置一些轻松愉悦的轻音乐,于课的开始即创设出快乐氛围。还可以在教学球类技巧组织球类比赛时,用如CBA联赛主题歌《相信自己》、世界杯主题歌《生命之杯》等,配合运动节奏,激发运动热情。在课的结束部分,可以安排诸如《梁祝》、《田园交响曲》、《水上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青年圆舞曲》等,达到消除疲劳、陶冶性情、振奋精神的目的。
(四)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资料以及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展现能力,多方面、多角度的传授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讲授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与计算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并能通过计算机强大功能和声、光、色、形等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猎奇心理,极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体育器材、场地素材库,通过集中展示使学生掌握相关体育知识, 熟悉各种运动场地及器材。如:通过相关网站下载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设计蓝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最先进的体育场馆设计与功能。可以应用多媒体动画剪辑将动作难点与新技术动作以慢速连续播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节从而更好的掌握技术要领,加深学生对整个动作的认识。还可以利用现有课件及自制课件进行体育常识教学。
例如:篮球赛课当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篮球战术配合时,运用多媒体游戏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采用“NBA”中文版篮球游戏软件,此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可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表现出来。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和软件强大的“3D”比赛录像功能,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习,在班组篮球赛中实战练习。整个教学过程兴致盎然,实效明显。
(五)教材重组
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水平目标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包括传统项目、场馆设施等)、学生特点(包括性别特点、班级差异等)、地域特点等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
例如我们在高一年级尝试男女生分班教学。根据男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差异,男生教学班侧重于力量、速度、耐力的培养,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田径、球类等板块上;女生教学班侧重于柔韧性、灵敏度的培养,课堂教学重点设计为健美操、技巧等。让学生在自己有发展和创造余地的领域里体验学习的愉悦感,享受体育运动的力与美。
(六)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发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仅仅有教师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甚至可以让学生家长来参与对子女的评价。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使多元评价得以实施:
满堂彩:爱听表扬和夸赞是人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中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适度的给予表扬。这种全方位多鼓励式的体育课,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悄悄话: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当学生违犯纪律,或者不认真练习,教师的严厉批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有时教师说句保护学生自尊的悄悄话,往往比批评更有效。饱含爱心的话语,就好比像是一道彩虹,可以架起师生之间的“心”桥,使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使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友情卡:教师可在课前先打印出若干卡片分发给学生,卡片上列有这些项目:我喜欢的动作、我不喜欢的动作、原因、我的话等等。课堂练习时给每一名学生展示的机会,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观摩,课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自由地填写卡片。一张小小的“友情卡”,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也激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同时还传递了友谊,促进了交流。
回音壁: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不管是教师的“权威性”评价,还是同学之间的互评,都无法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实践过程的全部,因此可以设置“回音壁”,让学生对自己行为进行评说,以倾听学生的心声。
自选项:考虑学生个别差异,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运动强项,作为体育课检测项目的补充成绩,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检测中充分享受到成功喜悦。
多元分层评价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令基础不一的学生都能在运动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快乐,从而为绝大多数的学生培养长期乃至终身体育爱好及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兴趣也正是“快乐体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以乐激趣、寓教于乐,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乃至达到享受体育、享受生活的境界。
第二篇: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
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对教案的格式有句名言说的非常好——“教案无格式”。
仅从这一点就说明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格式固定,有的甚至是艺术型的教案表示了一些不满。但同时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又期盼着一种崭新的教案格式的诞生。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三段”式教案对以往的教学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教学目标都没有出现,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应对随时变化的对象显然是不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没有给出统一的教案格式,这为我们体育教师留有广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例如简化教案,加强教案的灵活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要教案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能促进学生的学,这样的教案就是好教案,是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去学习和借鉴的。
3.2.2教学目标的设置
由于体育的功能和健康概念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肩负的“育人”任务将更加艰巨。
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认知、技能和思想情感领域目标发展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使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在一节课的具体教案中,目标与内容则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制订。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把握课程五个目标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把一节课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促进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达成课程的总目标。一节体育课具体要安排几个教学目标,应当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制订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
3.2.3重、难点的确定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竞技体育,导致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是所要教授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但随着体育课学习领域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重、难点已经不再是所教技术动作的重、难点,它还有可能是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可以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重、难点不再是唯一,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应该十分明确,采用的教法、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具体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最重要的两三个学习领域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要把最重要的放在首位,其余依次类推。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经过科学分析制订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我们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对教案的格式有句名言说的非常好——“教案无格式”。
仅从这一点就说明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格式固定,有的甚至是艺术型的教案表示了一些不满。但同时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又期盼着一种崭新的教案格式的诞生。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三段”式教案对以往的教学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教学目标都没有出现,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应对随时变化的对象显然是不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没有给出统一的教案格式,这为我们体育教师留有广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例如简化教案,加强教案的灵活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要教案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能促进学生的学,这样的教案就是好教案,是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去学习和借鉴的。
3.2.2教学目标的设置
由于体育的功能和健康概念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肩负的“育人”任务将更加艰巨。
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认知、技能和思想情感领域目标发展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使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在一节课的具体教案中,目标与内容则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制订。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把握课程五个目标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把一节课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促进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达成课程的总目标。一节体育课具体要安排几个教学目标,应当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制订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
3.2.3重、难点的确定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竞技体育,导致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是所要教授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但随着体育课学习领域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重、难点已经不再是所教技术动作的重、难点,它还有可能是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可以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重、难点不再是唯一,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应该十分明确,采用的教法、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具体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最重要的两三个学习领域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要把最重要的放在首位,其余依次类推。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经过科学分析制订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我们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3.3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同想、再现,以便能同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他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会把学习活动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
传统的体育课一味地强调教师采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同时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不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仍是当前最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如何把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得更合理、更符合现代人发展的需要。为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练习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代表的新的学习方式运用而生。
自主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确立;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从“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即形成一种体育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课外即使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也同样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中不但许多运动技能需要改造和创新,而且许多游戏方法、练习方法也需要改进和创新,学生探究和创造出来的内容和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兴趣爱好,因而更受学生的喜欢。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3.4
师生关系的改变
传统体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体育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体育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认为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如果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学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无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难以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学通过交往,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既要参与到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中去,也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表学生自己的见解,同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同他们一起学习和活动。新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尊重和信赖学生是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必须真正尊重和信赖他们,否则,新的教学理念就无法得到实现。
4.结论和建议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案、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正在以及已经发生了积极的转变。这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与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期望一朝一夕就能取得多么大的成绩,体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但前景是光明的。
第三篇: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拟分析研究,提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设计理念。
一、课程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吻合性
初中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游戏性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开发的以运动项目和游戏相结合来呈现的主题《田径、游戏》教学单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如主题《模拟消防员》教学单元;我们既可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集体项目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体现动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是注重课前设计,把大纲教材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教给学生现成的理论和结论,无需学生思考和实践。对在教学中有无问题,如何解决等确不曾进行设计,教学后的问题就更不关心了。教学设计不单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一个的片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和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教与学的相互性
传统体育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呆板、机械的、灌输式的。一方面,教师如何控制学生、带住或看好学生,把教学内容按步骤进行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没有问题的设计,学生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统一的教学和练习。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和讨论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体育课教学设计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讨论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方法,去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与“学”观点,确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服务意识,变“压迫性学习”成“主动性学习”。
四、教学内容设计体现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如跨栏练习,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4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前脚踩过(较低障碍物);第2课次:后腿拖过(较低障碍物);第3课次:跳过(正常低栏架);第4课次:完整跨过(正常栏架5个)。
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参与、体验、感知。通过第2、3、4、课次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体现合理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内容的搭配应符合教学目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学生差异的水平,还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先选择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项目作为主项,再选择适合部分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兼项。无论是主项还是兼项都要搭配好。另外还要注意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设计的关键。在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
六、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合理美观性
体育场地器材的分配与布置要精心设计,符合美学要求,讲究场地器材的布置美。首先,场地要整洁、卫生、安全、方便、美观;其次,器材最好带有色彩,排列要新颖、对称、协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自身学校场地器材等实情,将场地布置设计得美观科学、线条清晰、图形新颖;器材放置井然有序,布局合理美观,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既便于组织教学,又艺术化,构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进入运动状态。
七、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优化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几乎不考虑课程的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而是只注重大纲和教材,使教学唯教材是从,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只是面的拓展,教师教的僵化,学生学的死板,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发利用。通过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等媒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如:安排时间让学生们观看运动项目教学片或利用照片和图片进行教学辅助。这样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也增添了教学的娱乐性。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
学科课程与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与选修课程微乎其微 各科之间比重失衡(语文,数学高于日韩,科学和体育与健康则低)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难:就是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偏:就是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
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繁:就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有些内容甚至带有繁琐和形式主义色彩,不必要地加上一些形容词、名词,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学生难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5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
① 自然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② 社会研究
2.社会实践学习
① 社会服务活动
② 社会考察活动
③ 社会公益活动
3.生活学习
①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
②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目标之三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课程实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目标之五课程评价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动手操作
2、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3.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二、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五、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四: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六: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七: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的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的“四性”
泗洪县第三中学
华伟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渠道。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优化课堂教学抓起。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化课堂教学应有“四性”
关键词:
创新 鼓励 育人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中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主动学习,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要坚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设计任务要力求创新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想象的翅膀,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设计任务愈是有创新性,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任务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作模仿、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增添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浓厚兴趣。
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灵活选用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的与其生活相关的任务型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任务的设计体现创新性,教师自身应具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准确地把握任务型活动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培养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创设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宣布过本课学习任务后,不需要把整个流程、诸多环节交代得滴水不漏,应给学生创新提供足够的时空,鼓励学生思考、讨论为完成任务所要采用的措施,确立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环节,这样,学生在进行活动时会积极主动。如在跳高素质练习课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山羊、跳高架、小方凳、橡皮筋、篮球、排球、3公斤负重袋若干,让学生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活动内容,我规定:不管你采取什么措施、运用什么器材,目的只有一个——-锻炼提高弹跳力。任务下达后,各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研究活动方案后,递交了活动方案表,我审阅后,科学地分发了器材,他们充分利用本组的器材,按照自己设计的活动方式津津乐道地实施着教学任务,尽管各组的活动方式不尽相同,使用的器材不大一样,活动的环节步骤先后有别,但是,他们都能充分围绕提高弹跳力组织活动,达到了预计的目的,在欢快、愉悦中创新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实施任务要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发展目标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演,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贯彻这种理念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中产生愉快感、自豪感。任务式教学就是针对这一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让学生由他主到自主,被动到主动,依赖到独立,使学生从根本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师由“教学生学习”过渡到“教会学生学习”,并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这样学生会在以后的自我锻炼中才能受益无穷,轻盈自如地享受终身体育。如:教三级跳这一内容时。我仅仅用了3分钟讲解动作要领,2分钟作示范动作,然后将任务交给学生,我建议学生首先试跳一次,然后针对自己在完成这一动作的过程和成绩,总结、想象、调整、再总结、再调整,学生经过几次试验,20分钟后,每位同学都掌握了三级跳的动作要领和取得好成绩的秘诀。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做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创造能力,师生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完成任务要注重全员性
坚持任务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考虑到了任务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适合所有的学生,吸引全体学生参加,而不是仅仅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这样,任务型教学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选用分层次教学法,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各班学生客观存在上(A 层次)、中(B层次)、下(C层次)的水平差异,把每一节课教学目标设置成熟练掌握动作技能、掌握动作技能、基本掌握基本技能三个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后都能摘到自己的“桃子”,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任务的难度与学生水平相一致,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还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体验。学生只有在经过磨练,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把活动设计成若干种形式,确立不同的要求或难度差异,充分尊重学生意向,让学生自己决定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同时,活动时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层次教学的效果,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热心参与并保质完成一定的任务。如在学习跳绳这一内容时,针对班级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喜爱程度、动作掌握程度,我就设定了上(A 层次)、中(B层次)、下(C层次)三个不同的任务指标,让喜爱和不喜爱的、动作技术好的、差的都能体会到成功,一节课下来,人人都有收获感。
四、评价任务要倾向鼓励性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最突出的是引入了形成性评价的机制与方法。当前,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进行评价时,很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只注重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活动过程的肯定,从而导致只表扬成绩好的“金凤凰”,而忽视了一直在努力去做而成绩却不突出的“丑小鸭”。
活动结果的评价要使学生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更需要得到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明确差距,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不懈努力、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用一个分数,一次成功来评价一切是非常片面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另后,在任务活动过程中还存在只重视对整个合作小组的评价而忽视对成员个体的评价和奖励,这也是片面的。因此,应将结果与过程、集体与个体的评价和奖励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学生对活动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享受成功,维持其学习的长久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真正体会到在任务式教学中,教师起着活动的策划者、促进者和向导的作用。任务式教学要求教师从一个机械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被动者转变成一个课堂活动的主动创设者,从一个现成理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执行者、消费者变成一个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探究者、引导者。任务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是该模式实施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能力,并不失时机地客观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终身受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1、1、游正论《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任锡训《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尝试》体育学刊1995.[2]
3、王广虎《体育教学必须走出四大误区》、[成都体育学院院报1998、[1]
单 位: 泗洪县第三中学
联系地址: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三中学 华伟 邮 编:223900 电 话:*** 电子邮箱:shszh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