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凤衔杯原文翻译赏析
《凤衔杯·追悔当初孤深愿》作者为宋朝诗人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追悔当初孤深愿。经年价、两成幽怨。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堪游玩。奈独自、慵抬眼。
赏烟花,听弦管。图欢笑、转加肠断。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又争似、亲相见。
【前言】
《凤衔杯·追悔当初孤深愿》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柳永与妻子分别之后,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下片写柳永强颜求欢,却更添心中愁苦,只好翻阅来往书信,以解相思之苦。全词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层层铺陈,采用了直言的方式絮絮道来,语言浅白,不事含蓄,摆脱了传统即景传情和因物兴感的手法,表现了柳永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
【注释】
⑴凤衔杯:词牌名,柳永自度曲,《乐章集》注“大石调”。双调六十三字,前段五句四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
⑵孤:同“辜”,辜负。深愿:深切的愿望。
⑶经年价:经过多年。价,语尾助词,无实意。
⑷两:指夫妻双方。幽怨:郁结于心的愁恨。
⑸任:任凭。越水吴山:越地、吴地的山山水水。越、吴,今江浙一带。
⑹似屏如障:好像屏风上画的一样美丽。屏、障,均指屏风。堪:可以。
⑺奈:奈何,怎奈。
⑻慵:慵懒。
⑼烟花:春天美景。
⑽弦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歌吹弹唱。
⑾转加:反而更加。肠断:形容极度悲痛。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
⑿时:时常。丹青:指妻子的画像。
⒀强:勤勉。拈:用手搓开。
⒁争似:怎似。
【翻译】
后悔辜负了当初深切的愿望。经过多年,两人都有愁怨郁结在心中。任凭吴越的山水仿佛屏风上的画一样美丽还可以游玩。奈何独自一人,慵懒抬眼去欣赏。看春天的美景,听歌舞表演。只图欢笑,反而更加悲痛。更时常展开妻子的画像,勤勉地频频看书信。又怎似亲身相见。
【赏析】
这是一首客中怀人之作,所表现的是男女间的离别相思,其写法上的特别之处表现为,词作基本上摆脱了即景传情和因物兴感的手法,采用了直言的方式絮絮道来,语言浅白,不事含蓄。
词之开篇既不写景,也不叙事,而是抓住客中怀人心理流程中一种最强烈的感受—“悔”。非常突兀地直入“话题:“追悔当初孤深愿”。当初与所爱之人离别,辜负了她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追悔莫及。时光飞逝,纵然一个心愿深深,一个旧情萦绕,相见却遥遥无期,故曰“两成幽怨”。一“深”一“幽”两相比照,更见爱之深、怨之切。惟其如此,方引出下面的三句。“任越水吴山”三句中虽有“越山吴水、“似屏如障”的描绘,由“任”字领起,再以一句“奈独自、慵抬眼”转接,使得景物成了叙述话语的一部分,这与纯粹的景物描写或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词的下片仍是诉说相思不得相见的愁怨。过片两句承接上片的词意,“赏烟花”三句表明词人在强自挣扎,试图在山水管弦中寻求欢笑,谁知这种努力反而增添了忧思。“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展开对方的来信一遍遍地观看。“时展丹青”、“强拈书信”的动作细节描写极为生动传神,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和为摆脱这种愁苦的努力挣扎。“又争似、亲相见”,但是,笔墨固然可以传情,终究比不上“亲相见”。
全词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层层铺陈,因“怨”而哪堪那吴山越水;为解“怨”去赏美景,“听管弦”,谁知反添“肠断”;最后只好展开书信,频频观看,然而终究不如亲见,其怨又深一层了,全词只有一个怨字,但处处不离怨字,可谓善于写怨也。
第二篇:尉迟杯原文翻译
《尉迟杯》
周邦彦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烟树。
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
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
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
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
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
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赏析:
这首词写词人在隋堤之畔,淡月之下,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愁别恨。上片写泊舟夜宿。下片抒相思离恨。全词由景及情,因今及昔,写法颇似柳永,而更委婉多变。写眼前景致采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河桥泊舟图,像笔墨淋漓的水墨画。
第三篇: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
《声声慢》是被誉为“婉约词宗”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佳作,在历代文人中颇受赞誉。作为一篇经典作品,被选入教材中也是非常自然的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美丽的诗词。
【原文】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在读词的开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的时候,嘴张不大,口腔呼出的气流也不顺畅。作者用气流的不畅来暗示内心的压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里出现了一个“寒”字。“寒”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寒,二是心里寒,而作者重在写心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内心愁,所以想要借酒消愁。“淡酒”,并非酒淡,而是愁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词时正值秋日,北雁南飞。作者的家在北方而现在她却寄居南方,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幸福,然而后半生却飘荡流离。国家动荡,家庭变故,丈夫赵明诚逝世,再嫁张汝舟,却又遇人不淑,还因此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与丈夫先前搜集的金石文物也遗失大半。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她备感痛苦。在她的早期词《一剪梅》中曾经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寓鸿雁传书之意。也许就是这只大雁曾经捎回过丈夫的消息。而现在丈夫去世了,即使是风再轻,词人也觉得风急;即使是酒再烈,词人入口后也觉得寡淡无味。飞雁有家,而自己却没有家;飞雁有伴,而自己却形单影只。这难道还不悲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菊花,作者在这里不直接说“菊花”,二者相比,显然有色彩上的强调――“黄色”。而作者也不说“红花”,因为红色太艳。黄花堆积,好似自身多舛的命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家没了,爱人没了,还能守着什么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细雨”不大却密,便好似作者心中的愁;细雨打在梧桐叶上,点滴作响,更像是打在作者的心上,让寒意更重、让愁绪更浓。于是作者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淡酒”、“雁”、“黄花”、“守”、“细雨”等方面共同组成了作者的愁,而这些给人的整体感觉都是“寒”。那么这种“愁”源自哪里呢?“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不久赵明诚逝世。这些都给李清照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所以,她的“愁”集中体现在了两个方面――故国之思、孤寂之苦。
若是只讨论到这里,那么本堂课的教学便与以往没有多少不同,但是笔者希望在讲清楚“愁”后,再向前走一步,引导学生从质疑、探究中,探寻出更丰富的内涵。
词的开头是“寻寻觅觅”,作者在寻找什么?她想要寻找的难道是痛苦吗?我们总是有这样的习惯,总是希望忘却痛苦,而我们苦苦追寻的则是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幸福的东西。李清照也一样。她要寻找的不是痛苦,而是快乐。那么,哪些东西让她快乐呢?(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少妇时期的幸福甜蜜)同时,她还要追寻未来的幸福。每当想起这些东西的时候,即使是周身寒冷,她的心底也会燃起一丝丝暖意。
现在,我们是否可以从刚才所分析的意象中找出些“暖”的东西来呢?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么压抑的话词人完全可以不说,但她还是坚持把它说出口,为什么,因为她不想放弃表达的权力。“乍暖还寒”,天气寒暖不定,喻指心境寒中有暖,寒在痛苦,暖在追求和向往。再来看“雁”,雁是候鸟,它总是有规律地飞来飞去,也许一路上也是艰险异常,但大雁从未因为害怕困难而停止飞翔。雁不仅仅是忧愁的意象,更是作者在困难面前不屈精神的写照。最后是“黄花”,“黄”是色彩,而且是暖色。尽管它已凋零满地,但就像在废墟里盛开着的鲜花一样,同样带给人新生的希望,带给人温暖。总之,词人是用一连串的意象表达了她复杂的情感特征。而这种情感集中表现在了两个字:一个是寒,一个是暖。“寒中有暖”,这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这首词通过一系列个体意象所营造出来的独特意境。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是悲愁的,但生活本来就不仅有一种色彩,于是,寒中带暖,悲愁中又孕育着希望。她越是悲,越是顽强地追求幸福和理想。
我们还要注意一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耗尽一生苦苦追求的既不是建功立业,也不是名垂千古,而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忠贞的感情。她没有那些男性伟大作家,如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激烈壮怀;也没有陆游“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壮志。她的追求看起来很有女性气息,甚至有些平凡,然而,对幸福和感情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每个女性共有的向往?那么,这种穿越时空的追求也就有了永恒的价值。她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更永远活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她属于历史,更属于永恒!
这首词一般人都认为是表现了故国之思和孤寂之苦,但是我们通过探究却理解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表达了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而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对于学生在人生中面临困扰和挫折时的态度与选择也许会有所启迪。
第四篇:诉衷情原文翻译赏析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晏殊。其古诗全文如下: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前言】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为宋代词人晏殊所作。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小令,上片写景,下片景中抒情,在节气将近重阳的时候,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的美丽,树林间叶子红红黄黄,鲜亮可爱。秋水清浅无波,碧空万里无云,原野上的小路茫无尽头。登高远望,鸿雁飞过之时,引起妻子对边远丈夫的“无限思量”,这是古诗词中的极平常的主题。晏殊此首小令以疏淡的笔墨泼抹一幅秋景图,透露出淡淡的情思。
【注释】
①芙蓉:荷花;金菊:黄色的菊花;斗:比胜;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②天气:气候;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③红树:这里指枫树; 间:相间,夹杂。
④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净。
⑤碧天:碧蓝的天空。
⑥茫茫:广阔,深远。
⑦目断:指望至视界所尽处,犹言凝神眺望;凭高目断:依仗高处极目远望,直到看不见。
⑧鸿雁:即“雁”。大的叫鸿,小的叫雁。
⑨思量:相思。
【翻译】
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真是鲜亮可爱。
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澈明净;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没有边际,前路茫茫,把握不住。登高远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
【鉴赏】
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题。
词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 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接着“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上面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至“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词之写景正与此境相合。正因为前面所写之景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最后点题水到渠成,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第五篇:临江仙原文翻译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前言】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根据词序,此词仿照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而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
【注释】
⑴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双调小令,后用作词牌名。此词上下片共六十字,平韵格。
⑵欧阳公:即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蝶恋花》:指欧阳修词作《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⑶予:我。酷爱:非常喜爱。
⑷数阕:几首。阕,首。
⑸声:指词牌。
⑹几许:多少。
⑺云窗雾阁:云雾缭绕的楼阁。扃: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
⑻梅萼:梅花的蓓蕾。
⑼秣陵:秦改金陵为秣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
⑽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
⑾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⑿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
⒀凋零:形容事物衰败。
⒁试灯: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⒂踏雪:谓在雪地行走。亦指赏雪。
【翻译】
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赏析】
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居。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次句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
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云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李清照酷爱“深深深几许”之语,是很有艺术见地的。因为它一连叠用三个“深”字,不仅渲染出庭院的深邃,而且收到了幽婉、复沓、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它跟下句合起来,便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立体图画:上句极言其深远,下句极言其高耸。用皎然的话说,这就叫“取境偏高”(《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用杨载的话说,这就叫“阔占地步”(《诗法家数》)。它给欣赏者以空间无限延伸的感觉。但句尾一缀上“常扃”二字,就顿使这个高旷的空间一变而为令人窒息的封闭世界。
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渐分明。”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却怕见春光。结二句写的就是怕见春光的原因:“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看似合掌(诗文内对句意义相同谓之“合掌”)。但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丰富,毫不显得单调、重复。它貌似“正对”(即同义对)而实比“反对”(即反义对)为优,可视为此篇的警策。
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谁怜憔悴更凋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词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而一个“更”字,道出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
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生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佳题材的事件。“试灯”,是宋人元霄节前是盛事。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对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不能不用含蓄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