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说课标
七年级思想品德说课标,说教材
-----王秋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的是鲁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四单元。
首先要说的是研说流程,主要包括三个内容: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主要说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主要说编写特点和教材内容,说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个环节,说课标。课程性质: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总目标: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树立法制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四有”好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教材内容:第四单元包括四课,第七课做自尊自信的人;第八课走自立自强之路;第九课风雨中我在成长;第十课宝剑锋从磨砺出。
*第二个环节,说教材。编写理念: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编写体例,生活主题单元主要通过故事引导、共同探讨、走进生活、创新实践平台和我在成长来实现。
内容结构,七年级主要是成长中的我,八年级是我与他人,九年级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通过这些内容,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知识和国情内容交叉贯穿初中三年课程。体现了对知识的整合性,生活化,活动化和探究性。
版本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鲁教版教材编写重在单元内融合,体现年级差异,螺旋式排列;人教版重在主题探究,重在课内融合,年级差异不大,是直线式排列。
第三个环节,说建议。教学建议包括:转变教学思想和方式,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抓住学生心理细节决定成败,对学生进行应试指导。
评价建议主要包括:课堂观察,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评价,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评价。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比如:努力开发学生资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重视利用校外资源,利用现代信息资源,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对资源的选择要有选择性,不能盲目。
最后一切要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出发。
我的研说到此为止,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希望给予批评指正!
第二篇:说课标
说课标
——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及内容标准应该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搞好课堂教学应该深入学习、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有哪些新变化?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跟进?
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
1.关于基本理念(1)“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数学观的修改 ;(3)“双基”变“四基” ;(4)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2.关于设计思路(1)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3.关于课程目标 4.关于课程内容 5.关于课程实施
一、关于基本理念的修改
什么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基本理念反映出我们对数学、数学课程、数学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应具有的基本认识和观念、态度,它是 制定和实施数学课程的指导思想。《标准》中的每一部份内容都要贯穿基本理念的思想和要求。同时,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数学观、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评价观等数学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体现数学课程核心理念的“三句”变 “两句”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与过去的提法相比:出发点不变(人人、不同的人); 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体现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基本理念的修改(“6条”改“5条”)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 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关于数学观 ——如何认识数学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新课标: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一种观点:两种表述结合起来更好。通过静态表述,揭示数学的学科内涵是一种传统规范,也与高中课标协调;将数学视为一种活动、一种过程,今天来看也是很主流的数学哲学观,动态表述能很好支撑注重活动过程的数学新课堂;静态与动态结合,有利于辩证看待数学的 本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双基”变“四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
那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学习数学的方式:原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注重启发式:原课标:“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 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 1.关于基本理念(1)“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数学观的修改 ;(3)“双基”变“四基” ;(4)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2.关于设计思路;(1)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3.关于课程目标。4.关于课程内容。5.关于课程实施。
对四个学习领域名称的修改: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关于10个核心概念的分析 ——原课标也称为“关键词”。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核心概念有何意义?首先,《标准》将这些核心概念放在课程内容设计栏目下提出,是想表明,这些概念不是设计者超乎于数学课程内容之上外加的,而是实实在在蕴涵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主线,它有利于我们体会内容的本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第二,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仅以“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部分的目标设定来看,《标 准》就提出了:“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这些目标表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核心概念。第三,深入一步讲,很多核心概念都体现着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比如,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直接关联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核心概念就不同程度的直接体现了抽象、推理和模型的基本思想要求。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要更关注其数学思想本质。第四,从这10个名词的指称来看,它们体现的都是学习主体——学生的特征,涉及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把握好这些核心概念无论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
《标准》中模型思想的含义及要求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这一核心概念的本质要求。《标准》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这一过程进一步简化为这样三个环节:首先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 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这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数学建模的起点。然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这一步中,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抽象,得到模型。这是建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后,通过模型去求出结果,并用此结果去解释、讨论它在现实问题中的意义。
把握变化,深化课改:数学课标的新变化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值得探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去面对,课改的理想与课程的现实之间仍有较大反差,需要我们以教育的智慧去寻找平衡点课改的路还很长„„,它需要的是一种坚守!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选择了追求有效、实效、高效,也就选择了永恒地追求,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教学的有效,教育的发展,事业的成长需要好思、求真、激情和善于创造,需要努力共进!
第三篇:说课标
说课标,说教材 第六实验小学 赵艳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赵艳侠,今天我所说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教 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说课标
我先说一下课标,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一)、总目标:
总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总目标共十条,我做了简要归纳:
知识与能力: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量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见闻、体验和想法,运用常见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二)、学段目标
了解了总目标,再来看看学段目标:
六年级是第三学段,这一学段的目标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1、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用硬笔和毛笔书写楷书,有一定的速度。
2、在阅读方面,要求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口语交际方面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
4、写作方面
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5、综合性学习方面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对自己身边的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
二、说教材
明确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册教材,我们先来看教材的编写体例:
(一)、编写体例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继续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全面提
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文化主题来安排学习,这六个主题依次是:回归自然;感悟生活,领会哲理;走近老舍;真爱无言,大爱无疆;科学在我们身边和多彩的童年。每个单元由五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五篇课文按照三篇精读穿插两篇略读组成。综合学习依旧由“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等基本环节组成。这样的组元方式关注的是语文的文化性,强调的是教材的文化构成,体现的是文化的价值观,弥补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
(二)、编写特点
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在编写上具有如下特点:
一、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如:教材第一单元:回归自然,为了让孩子们置身于山野,用心感受起伏的山峦,蜿蜒的小河,让他们的感受回归自然的喜悦,安排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楼兰的忧郁》、《鸟是树的花朵》、《我和大猩猩握了手》和《一个人和一幅画》五篇课文,阅读链接的主题是回归自然。此单元让孩子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让他们了解了如果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无休止的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那么大自然将会对人类施以严厉的惩罚,向他们揭示了自然田园之美一直是人类的追求和理想境界。其他几个单元也都是如此,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选编的课文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
本册教科书选编的课文,有描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有让我们感受生活之美的《葵花之最》,有歌颂父母亲情的《我的母亲》、《秋天的怀念》、《无言的父爱》,还有诠释童年的多彩的《古诗三首》、《我的第一个笔记本》、《成长靠你们自己》等。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教师易教,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突破传统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在呈现方式上本册教材又有创新和突破,无论是课后的练习,还是“综合学习”安排的学习活动,都尽量避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而是以自读自悟的形式或者是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像《鸟是树的花朵》一课课后练习中的“作者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它们是怎样的花朵?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三人行》一课课后练习中的“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情节令你感动。”综合学习一“口语交际”中的“ 清新湿润的空气,层层叠叠的森林,你是否羡慕维也纳人的生活环境?你居住的城市或乡村环境状况如何?你认为该采取哪些措施让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大家一起说一说,议一议。”综合学习一“我的小笔头”中的“读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楼兰的忧郁》,你有怎样的感触?写一篇读后感,和同学进行交流。”都像是编者与学生在直接交流,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讨论。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
(三)、教材的立体式整合。
根据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编写特点,我对教材进行了立体式整合,先看横向整合:
本册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的,虽然选材角度不同,内容的板块设置不同,但是文化主题相同。每一个专题从精读课文到l略读课文,阅读链接,再到综合学习中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小笔头,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再纵向看冀教版教材,每一册教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单元主题内容在低中高各学段都有不同层次的体现。如“热爱自然”这一主题,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二年级全册第一单元“热爱祖国山河”,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在画中游”,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情越山水间”,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回归自然》。各册教材单元主题相互联系,主题的设置上体现延续与发展的特点。
三、说建议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学建议
1、落实各组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话题切入——探究文本——升华主题——链接生活。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一课时,就可以用这样的话题切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古今中外有无数赞美母亲的作品。老舍先生在母亲去世快一年后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我的母亲》,以此作为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我的母亲》。接下来,用“母亲传给我哪些好的性格和习惯?”的中心问题来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可用这样的问题来升华情感:“关于母亲,总有抒不完的情,写不尽的爱,现在就请大家将你搜集的关于母亲的诗歌、作品等和大家一起分享。”课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起我们自己的母亲与亲人,请将自己的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写下来。
但这是个开放的框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精读、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以《我的母亲》一课为例,就可分为四个模块进行学习,一是听的模块,让学生听故事,导入新课;二是说的模块,以学生交流学习收获,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为主;三是读的模块,引领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了
解文章描写方法,体会各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四是写的模块,让学生尝试采用文章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的父母亲人。
因为有了听说读的铺垫,所以写作训练水到渠成,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文。例如:
1、如果我们自己不爱护身体,有人会替你心疼,而且比你心疼上千倍,这就是生养我们的父母。(王熙《电话里的温暖》)
2、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觉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棵树,在季节的轮回中固执的坚守家园,撑一树绿荫默默付出;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孙宇鑫《妈妈的爱》)
3、是妈妈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教我做人的道理,妈妈对我的付出太多太多,等我长大后一定不会让妈妈的苦心白费的。(任浩天《我的妈妈》)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本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讨论、辩论、朗读、即时写话等多种方 式,激起学生阅读及写作兴趣,进一步加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验。
(二)、评价建议
要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除了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还要有恰当的评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
1、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应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
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2)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
3、评价方式多元化。
为使评价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2)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交融。(3)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最后我再来说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教科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室环境,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因素。此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生活与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也为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美丽的山水让我们赞叹不已,独特的民俗风情使我们念念不忘,古朴的文物古迹勾起了我们深深的遐思,而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家庭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亲情与故事,同样激活了语言的表达
动机,提供了丰富的言语表达内容。
总之,对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和研读,使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种技能,只要研究就一定能够获得;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只要探索,就一定能够快乐。让我们一起努力,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享受语文吧!谢谢大家!
第四篇: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标,说教材
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标,说教材材料 芝瑞总校:张喜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册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一)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四方面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数学思考
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解决问题
能综和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4)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二)、说内容标准
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空间与几何”的内容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帮助人 1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综合与实践”不作为独立的一块内容,而是同与其最接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教科书在每一册都安排了1~2个“课题学习”,每一章都安排了2~4“数学活动”。这样处理,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多种形式分散编排,化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
二、说教材(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的特点和编排意图
(1)教材在编排增加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在内容素材的选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⑵阶梯式呈现知识内容。
教科书在每一章节中设置了“思考”“探究” “讨论”等栏目,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合作交流。⑶循序渐进地进行推理训练。
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渗透说理的方式,从七年级下册开始正式出现证明,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⑷分层次的练习、习题。
练习题的安排,不是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安排。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上手,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⑸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增加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加大了探索交流的空间,培养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的内容及能力培养 本册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和图形认识初步四章内容,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首先,从实例出发引出负数,接着引进数轴、想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作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本章的难点是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学生能认识到运算法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可以了,重要的是用法则进行运算,并运用有理数运算解决问题。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教学 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同类项的概念,会辨别同类项,准确地掌握判断同类项的两条标准(字母和字母指数);其次,要明确合并同类项的含义是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并成一项,经过合并同类项,多项式的项数会减少,这样多项式就得到简化;对于本章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的主线。教科书结合两个实际问题的,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和一般步骤。另外,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最后一节安排了“再探究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科书首先通过引言,展示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和将要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接着,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出几何体、平面、直线、点等概念以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知识。一些主要的概念、性质等式本章的重点内容,要进一步加深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图形和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培养
1、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空间与几何的学习,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说理,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3、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2、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教科书上又采取了直观和说理方式来使学生重新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直观拼摆的基础上意识到两个处理方式的不同,即此处是在进行推理.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全面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对七年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行为表现,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第二、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掌握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等。第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第四、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1、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用活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第二、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第三、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2、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第一、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第二、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教学现象素材做为教学资源。
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第一、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第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
4、及时捕捉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第一、善于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做为有用的教学资源。第二、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错误资源。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教师,我们 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作为教师,我们应因地制宜,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第五篇:说课标说教材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本套教材包括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全一册五本教材。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内容,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解说建议三方面进行研说。
一、首先来看课程标准:
1、学段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懂得孝敬父母,知道逆反心理的表现,与父母交往的策略
能力目标:让学生感受家庭的亲情,会与父母沟通商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
2、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重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劳,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二、教材分析
1、编写特点
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际事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教材从心理健康、道德、法律等学习内容
并配有文字描述、插图、典型案例、等教学所需资源
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设计教材结构。
2、编排体例
教材以三级标题组织所有教学内容,①生活主题为第一级标题,建立相对独立的单元结构; ②体现价值取向的观点为二级标题表达课题;
③洋溢生活气息、有寓意、个性化的标题为三级标题,建立框题、目题。
3、内容结构:
①本册教材由单元、课和框题三个部分组成,②单元 包括单元引言和主题探究,突出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学习。③课 包括本课引言,正文设计。(点击鼠标)本课引言承前启后,趣味引入,正文设计用宋体表述和分析基本事实概念、观点和结论;
④楷体提供教学所需资源。插图增加教材的可视性,做到图文并茂。⑤框题方面,每框约2000字左右,大致安排一课时的容量。
4、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1)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包括: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有三个框题:我知我家,我爱我家,难报三春晖。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有两个框题:严也是一种爱,两代人的对话。(2)学段知识横向联系:
在与他人交往中,包括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相亲相爱一家人是基础、第二课第三课层层递进(3)学段纵向知识联系:
与家庭有关的知识涉及到的有:
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成长》中的家庭保护知识 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中的我与家庭交往 八年级下册《财产留给谁》中的家庭财产继承 与义务有关的知识包括: 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成长》:知道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履行对未成年人抚养的义务,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八年级下册《我们应尽的义务》:公民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要求 八年级下册《珍惜学习机会》: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 九年级全一册《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义务
三、解说建议
1、教学建议:
①在教学中按照 “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模式
②“五环”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③“一中心”即以问题为中心,④提出问题由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⑤解决问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即三步。
⑥例如教材中填写家庭树这个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认识自己的家。⑦例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我和妈妈之间的分歧”,体现合作学习
对于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⑧归纳概括:学生回顾本课内容进行课堂小结,⑨巩固应用:精选课堂习题,验证学生学习情况
⑩拓展应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做调查,做计划,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基础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评价建议:
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行为能力的评价。知识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要注意激励学生,把评价与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行为。多激励、多表扬。行为能力的评价:
强调学生自己的进步,多激励学生,只要自己比以前进步了,就应该得到肯定,突出学生的成就感。知识评价:
可以和情感变化,能力的增强及行为表现结合起来,通过具体情境进行考察。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可以利用插图、文字说明、图表等资源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电视节目,相关的时事政治等课外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在领导的引领下,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打造高效、理想的政治课堂!
以上就是我说课标说教材全部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