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在岸上教学生游泳说放鸟出笼论文
摘 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标教学体系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传统的“在岸上做动作教学生游泳”的教学模式,滞后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中实施“放鸟出笼”的开放式教学策略,要做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方式。实施开放式教学,一定能使数学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放鸟出笼
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中“回归生活”便成为新课标下开放式教学践行的主题。大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实的社会情境,就等同于在岸上做动作教学生游泳。”在我们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像这种“不折不扣的在岸上做动作教学生游泳”的教学思维和方式比比皆是,尽管新课程教学理论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方法的转变,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联系生活接受知识,但从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缚手缚脚,不能放开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从生活中去体验数学,这种“在岸上教学生游泳”的陈旧模式,严重滞后了学生学习品质和发展问题空间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教师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必须从实施课堂教学的开放做起。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在师生平等的条件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向地探索和运用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做到“放鸟出笼”,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开放,从“在岸上教学生游泳”到“放鸟出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几点浅见。
一、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最好激素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叶澜教授曾提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如何从情景的角度“放鸟出笼”?我认为老师要真正成为学生课堂上的良师益友,以平等的态度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体现童趣,尊重和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老师要跳出教材和传统教学的束缚,允许随时发问、挑选问题和解法、答错了再答、不完整的补充;可以由学生站到讲台上以“小老师”的身份出现;课堂座位也可以随教学内容变换形式,如方型、圆型、v型等,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于发表不同观点。在课堂上,我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老师,我还有一个办法……”“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孩子们在猜测、想象、探索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多向思考能力,不仅体验到了数学应用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
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容易使课堂呈现一种封闭的格局,教师包办太多,孩子参与面太少,没有真正把孩子放到主体的位置。近年来的数学教学,我改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把一切学生能做的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把一切孩子还不会做的事教会孩子自己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从而出现了开放的教学格局。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问:“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然后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请学生自己画一个圆,并说说是怎么画的、用哪一种方法最简单,确认后,再用圆规画一个圆。
接着,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圆的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圆的知识。教师组织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用剪刀剪,用手摸、画,请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画圆时的定点,来认识圆心、认识半径;请学生自己拿出圆对折,来认识直径……教师放手,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最后再联系实际,让学生为学校设计圆形的花圃,将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美术整合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案进行评比。
我的数学课堂完全放开,学生自由发挥,这种“放鸟出笼”的教学策略,非常自然地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整合,既巩固了新知,又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材料
在学生学习材料的提供上,要有机地应用“放鸟出笼”策略,使孩子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的解决;使孩子展开积极思维,激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为孩子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数学观念表达的机会,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
1、条件或问题开放
条件开放指条件有余或条件不足。例如条件有余的情况:出示红色和黄色小轿车各一辆、绿色和蓝色三轮车各一辆,提出问题:你想给哪一种车装轮子?装几辆?算算一共要用多少轮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型的汽车。在开放性的选择条件和补充条件解决问题中,能够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参与中表现出自我需要的强度,为学生获取成功提供更大的空间。
问题开放指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设问。例如给出条件:红金鱼24条,黑金鱼10条,黄金鱼6条,要求学生提问后解答: 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多少条?
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多少条?
三种金鱼一共多少条?
哪种金鱼最多?比最少的多多少?……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发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2、解题思维开放
以33-8为例:
有的说:把33分成23和10,10-8=2,2+23=25。
有的说:把33分成20和13,13-8=5,20+5=25。
有的说:把33记在心里,向前数8个。
有的说:把8看成10,33-10=23,23+2=25。
有的说:先用33-3=30,再用30-5=25。
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这样被拓宽了。
3、解答结果开放
也就是一题有多种答案,甚至有无数个答案。如这样的一道题:用一张长方形纸,折成两个同样大的图形,有几种折法?有的学生折成了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有的折成了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也有的折成了两个同样大的梯形……
这些富有个性色彩和创见性的回答,让我们惊叹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多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开放性教学策略,真正体现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把“鸟儿”放飞蓝天,任其数学思维飞翔,才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太简单,也不会让学生感到难以成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发展多向思维都创造了机会。
三、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我进行“放鸟出笼”策略教学的根本依据。合作交流就是一种出笼策略。所谓合作交流,就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一个小组有疑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体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不同的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再看一次,并做好各种图形个数的统计工作。但学生们在看完多媒体演示后,一致反映:太快了,来不及作记录。有的学生要求再来一次,老师就又播放了一次,学生仍反映太快,来不及记录。有的学生就提出:坐在一起的同学合作,一个人记三角形,一个人记正方形,一个人记平行四边形……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这一次多媒体演示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要求汇报统计结果。
这里,教师没有事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完全是出于一种内在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学习肯定是高效的,合作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猜想和讨论。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车轮设计成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如果车轴不安装在圆的“圆心”位置,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猜想和讨论,使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放鸟出笼”的开放式教学策略,必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怎样教》。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从《背影》中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范文模版)
从《背影》中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使学生深深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浓浓的父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品味父爱;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父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文学常识导入;
2、指名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文中几次出现背影;(4次)
第一次(1)点题; 第二次 第三次(2—6)画背影,忘背影; 第四次(7)忆背影;
2、这是一片歌颂什么的文章?父爱
(三)重点突破
1、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
2、全班讨论;
(1)重点段落,第6自然段,父亲的动作描写,买橘的艰难;(2)父亲的5次语言描写——含蓄;
(3)家中现状:丧母之痛,差事交卸;父亲所受压力之大,所肩责任之大,但仍然安慰儿子,坚持送儿子上火车;对比。
(4)父亲自己的衣着(布衣)与为儿子定制(紫毛大衣)的对比;
3、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复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甘委孺子牛。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四)深入感受
1、“我”对父亲的爱最初是不理解的,但最后又深受感动,泪水止不住的流,有一个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全班自由讨论发言
(五)师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
自毕业至今,我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八年了。给我感觉最深的是:现在的孩子多半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在心理上不接受父母辈爱的表达方式。认为父母对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由此推彼,无论别人对自己做什么也都不心存感激。这种现状,究其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开启学生心灵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况也不可能百分百的成功率。只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学校各部门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效果才会明显。在教学中,我不放过任何教育他们的机会。我所教的班级有许多住宿生,初步体验了在外读书的滋味,有了最起码的这类生活的体验。所以,在讲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我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着方面的教育。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文中表现父爱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很活跃,各抒己见,出现了争论的局面。最后经过共同讨论,总结为四点,它们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动作描写的句子;父亲的五次语言描写;父亲临行前决定是否亲自送“我”的心理斗争;父亲自己一身粗布衣服与儿子的紫毛大衣的对比。经过这个环节,学生较深入的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在父亲心中,儿子永远是第一位,是任何事都替代不了的。我接着追问:儿子对于父亲为自己所作的这一切是否理解了呢?他是怎样理解的呢?学生答道:开始不了解,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在心里暗笑他的迂,最后因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的背影而深受感动,感情不能控制,流下眼泪。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类似的体验?这可打开话匣子了。学生们争相说出自
己的生活体验,不少学生说是因为学了《背影》这篇文章之后,才开始认识到那时爸爸对自己的爱,那是父母爱的表达方式,而平日里多半厌烦的认为是唠叨,反感之极,后悔不已,有的学生竟然说着说着就哭了。课下,我布置了一篇以《心存感激》为题的作文,让孩子痛快地道出自己这堂课还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相对自己父母说的话,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感受。
通过这次成功的教育,我更加认识到:语文教师独特的魅力,教育机会随时有,需要自己处处去挖掘,用心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