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故事(共5则)

时间:2019-05-15 10:2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故事》。

第一篇:哲学故事

2.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3.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后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一遍后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时,有八成的学生举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位学生举了手,这位学生便是柏拉图。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亚里斯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对这二者的选择还有一个故事: 曾经,柏拉图讲述自己对人的含义的定论: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来推翻老师的谬论

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

‚这就是老师的‘人’!‛

3.辩论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 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4.治国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5.处死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6.青年之友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非常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演讲。按理说,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理想,并非坏事。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得不好被人拖下来,落下笑柄。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为了使格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选择了格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看到格老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正象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的。‛

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目标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老孔被说服了。

7.苏格拉底和他的房子

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

‚确实没有什么道理。‛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第二篇:哲学故事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在火车上,一有空闲,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默默地看风景,心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会触景生情,有时候会思绪万千,有时候是利用这难得的闲情想想平时都来不及想的事,有时候什么都不想就那么木然地望着窗外发呆。在我看来,任何一种状态都比打打闹闹强。

在这独处的时候,我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时间的存在。那哐哐噹噹的钢轨撞击声,时刻提醒我时间跟火车一样飞奔,时间一点一点地溜走,我一天一天地变老。而坐在窗前看景物源源而来,疾驰而去,更能感受时间有形的流动。

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是缓缓地向我们移动而来,像一个慢慢拉近的镜头。而当我们背朝着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都飞快地离我们远去,有时快得让人来不及看清楚,来不及思索。

用这来比喻我们的展望与回忆是恰当的。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就像是在展望,期望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远眺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当我们背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更像是回忆,回收往日,回看自己走过的历程。当我们展望未来时,前路漫漫,目标遥遥,时间过得如此地缓慢,有时一天仿佛10年之久;可是当我们回忆过去时,会发现时间飞逝如梭,那么多曾经拥有的东西在不经意中消逝,有时10年竟像一天。

照说,朝前看,朝前走,路程只会一点点地减少,可回首的路越来越长。为什么前路遥遥无期,来路却短暂如斯呢?为什么前路要我们一步步去丈量,来路却可以一步跨回去?难道真的是时间在迫害我们?久思不得其解。或许是因为人生就像解一道道的数学题,未来是未知的,是尚没有答案的,需要我们一步步艰难地求证。而过去,是一道道破解了的数学题,我们往往记住了结果,艰苦的求证过程却被忽略了。

人生就像是一趟没有回程的火车,人生的意义并不是要忙碌得停不下脚步,哐哐噹噹地跑到终点了事,人生应该是丰富多采的。既要做人生的数学题,也要看窗外的风景,既要朝前看,也需要常常回首从前。那些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忙于奔命,忙得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来不及静下心看风景的人,有一天生命的列车突然到达终点,会不会觉得有许多的遗憾呢?或许有吧,也或许没有,每个人的旅程都不一样。

几年前,在一所大学的开幕典礼中﹐可口可乐的执行长(CEO)Brian Dyson,讲到[欣赏雨季爱情故事网]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想象生命是一场不停丢掷五个球于空中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为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灵。而且你很努力地掷着这五个球,不让它们落地。很快地你会了解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落下它,它还是会弹回来。

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这四个球是用玻璃做成的。一旦你失手落下,他们可能会少了一角,留下无法挽回的记号、刻痕,损坏,或甚至碎落一地。他们将永远不会跟以前一样。你必须了解这个道理,并且致力为平衡你的生命而努力

那是地处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间,这就是过河的桥。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

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聋子过了桥,一个耳聪目明的人也过了桥,另一个则跌下去,丧了命。

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吗?

他的弱点恰恰源于耳聪目明。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而是威慑于环境,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

第三篇:哲学故事新解

哲学故事新解:掩耳偷钟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春秋末年,晋国有个姓范的贵族,在政治斗争中被别的贵族打败,逃到国外去了。姓范的贵族本来是很富有的。有个人便乘机到范家去偷东西。他偷到一口大钟,背着走不方便,就拿出铁锤,要把钟敲碎。一敲,钟声很响。他又怕被别人听见,连忙把耳朵捂起来。他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钟的声音就没有了,别人也就不会听见了。结果,当然还是被别人发现了。这个掩耳偷钟的故事,唐朝有人曾经把它说成是偷铃,宋朝以后的许多人都跟着这样说。于是,“掩耳偷铃”或者“掩耳盗铃”就成了人们熟悉的一句成语。

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笑话,以为世界上不会有这样的蠢人。在实际生活当中,做出这类蠢事的人,是常常有的。有的人不讲卫生,苍蝇爬过的食物,也照样吃下去。他说,“眼不见为净”;认为没有看见脏东西,就等于没有。然而,事实上存在的脏东西,不会因为他没看见就不存在了;病菌也不会因为得不到他的承认,就不在他的肚子里捣乱。

还有人就怕别人说他的缺点,一说就生气。好像只要别人不说,特别是不当他的面说,不让他听见,缺点就不存在了。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他的缺点只能越来越多。这些人看世界上的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为只有他们知道、他们承认的事情才存在;他们不知道、不承认,这个事情就不存在了。人们对世界上的事情有各种看法。有些是对整个世界的、带有根本性的看法,在哲学上,就叫做世界观。各种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有许多不同的世界观。比如,有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思想是从物质当中产生出来的,是物质的反映。有人却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物质,只有自己的感觉。也有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存在在他的思想里。又比如有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有人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不过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一圈一圈地循环。还有人认为世界上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有人却认为这种变化是不可捉摸的。如此等等,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除了刚生下来的孩子和某些神经系统有缺陷的人(例如白痴),人总会对整个世界形成一定的看法,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观。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学哲学呢?首先,因为这些世界观,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我们学哲学,是为了获得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

其次,人们虽然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往往是不自觉、不系统的。有时候,一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对那件事的看法还会互相矛盾。例如,那位偷钟的人,在砸钟的时候,认为自己听不见,钟的声音就不存在。我们说,这是在用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看待事物。但是,偷钟的人并没有认为那口钟也是靠自己的感觉而存在的。他没走进范家屋子的时候,虽然还没看见钟,可决不会认为那口钟在那时候是不存在。他明明白白地认为那口钟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在别人手里是一口钟,到了他手里也是一口钟。否则,他就不会花力气去偷它了。学哲学,就是为了有一个自觉的、系统的、正确的世界观,克服那些不正确的世界观。我们对这个世界总的看法是正确的、系统的,就可以自觉地用这个看法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就可以得到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的事情就可以做得更好。正好像有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一样,也有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才是唯一正确的哲学。许多人觉得哲学讲的内容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不好懂,因此不爱学。其实,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是关于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不同的是,其他各门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上某一种事物,或者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哲学研究的不是这些具体事物,而是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哲学道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当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这本小书中收集的三十几个故事,只是这些故事中的一部分。同学们看了这些故事以后,不妨也试着分析分析其他的故事中的哲学道理。(故事见《吕氏春秋·自知》)

哲学故事新解4:疑心生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有一个又笨又胆小的人,名叫涓蜀梁。一天晚上,月光很亮,涓蜀梁出门去办事。走在路上,他偶然低头一看,只见地上有个黑影。他想,不好,一定是遇到鬼了,于是拔腿就跑。那黑影老追着他。他跑多快,黑影也跑多快。他越跑越害怕。跑着跑着,他的发髻〔j ì 〕也跑散了。古时候的人把头发留得很长,发髻一散,头发披了下来。他看见自己披散的头发,以为又碰上一个站着的妖怪,于是又回转头向家里跑。他跑到家里,已经上气不接下气,没等坐下来,就断了气。荀子说:人自以为看见鬼的时候,多是在神志恍忽不清的时候,因为神志不清才会把有当作无,把无当作有。

荀子不相信有鬼,更反对求鬼神保佑的迷信活动。他说,如果有人得了风湿病,不去找医生,而去敲鼓、杀猪、祭鬼神,那么,白白地把鼓敲破了,损失了大肥猪,也不可能治好病。这样的人,和那位涓蜀梁并没有多少差别。

我们学过自然科学知识,知道世界上确实没有鬼神。然而在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弄不明白,对人为什么会做梦也解释不清楚,就很容易以为风雨雷电、山川草木都各有各的“神”,以为人的身上还有一个灵魂,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躯体,便成了鬼。这种原始的迷信思想,是唯心主义的胚胎。

到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之后,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往往要借用鬼神的名义,来骗人,吓唬人。他们宣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由神安排的,神的意志决定一切。他们还胡说,神和鬼比活人有更大的本领,能够决定人的祸福。世上发生了灾难,是鬼神在作怪,人们只能求鬼神保佑。劳动人民受剥削,也是“命”里注定的,因此不能反抗,反抗就要受到鬼神的惩罚。

在新社会,也还有些坏人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干坏事。有些无知的人往往要上当。

有人说,死去的某人的鬼魂,附在他的身上了,因此他能够预言别人的吉凶祸福。

有人说,什么地方的破庙里有“大仙”显圣,那里的水和土都成了能包医百病的仙丹妙药。如果你求得了“药”,仍旧治不好病,那只能怨你的心“不诚”。

有人说,你的命从一生下来就定了。他能从你的生日,或者从你的指纹算出来。还说这是从海外来的“最新科学成就”。

这些当然都是骗人的鬼话。可是有些在学校里学过科学知识的青少年居然也相信。这说明,他们的科学知识没有学好;也说明,他们对于人生、对于社会还有许多疑问,没有得到解释。

我们提倡解放思想,目的就是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如果我们相信鬼神,以为它们可以主宰人的命运,那我们就用不着努力干“四化”了。因为,照那些迷信的人的说法,如果鬼神不保佑,你干也是白干;如果鬼神保佑,你躺着睡大觉,“四化”也能成功。同样的道理,什么努力学习,努力劳动,也统统可以用不着。奇怪的是,那些提倡迷信的人,个个都不肯不吃饭。在这件事情上,他们都变成了“唯物论者”。我们很想问他们一下:如果鬼神注定你活一百岁,那你不吃饭也不会饿死,何必还要浪费粮食呢?

(故事见《荀子·解蔽》)

哲学故事新解5:琵琶成神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古时候,有个书生到扬州去,路过江西。这一天遇到顶头风,不好开船。书生闲着无事,便到岸上散步。他穿过小树林,上了山坡,看见一个小庙。走进庙里,没碰着和尚。只见和尚住房的门开着,旁边还放着笔砚。这书生本来爱画画,就拿起笔,在门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差不多。画完之后,看看风停了,书生也就回船上路了。

和尚回到庙里,看见门上画的琵琶,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他问村里的人,都说不知道。和尚笑着说:“那恐怕是五台山的圣琵琶吧!”山西的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关于它,有种种神话传说。过去希望得到菩萨保佑的人,往往要到五台山朝山进香。和尚找不到琵琶的来由,就说可能是从五台山飞来的,这本来是带着开玩笑的意思。谁知村里的人信以为真,互相传说,纷纷来向这个“圣琵琶”磕头礼拜,烧香求福。有的病人烧了香,碰巧病好了,就以为这琵琶真的有灵。这样,“圣琵琶”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连远在扬州的那个书生也听到了。

书生心里很疑惑。一年之后,他离开扬州回家,故意把船停在原来的地方。他找到庙里,和尚又没在。他画的琵琶还是老样子,只是前面供着鲜花和香炉。书生找了点水来,把自己画在门上的琵琶洗掉了,不等和尚回来,就回到船上过夜去了。

第二天,书生又到庙里去,只见许多人围在那里伤心叹气。原来,昨晚和尚回到庙里,发现琵琶不见了,马上告诉乡邻。这时候,大家正聚集在一起议论失去琵琶的原因。他们说:“一定是有人背后做了坏事,菩萨不高兴了,所以琵琶才跑走了。”书生听了大笑起来,把事情的经过讲给他们听,才把这个谜解开。

每一件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有时候,人们弄不明白某件事的原因,就很容易把做成这件事的“功劳”送给神。

例如,人是从哪里来的,最初,人们不明白,就说是神造的。中国人说是女娲〔w ā〕造的,欧洲人说是上帝造的。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人不是神造的;事实正好相反,无论是女娲或者上帝,所有的神倒都是人们自己造的,而且是按照人自己的模样造的。你看,从印度传来的菩萨,额上都点着朱红的吉祥痣;从欧洲传来的天使,都是白皮肤、高鼻子。而中国人画的玉皇大帝,和我们在旧戏里看到的古代汉族皇帝又有多少两样?

现在,相信进化论的人多了,因为证据放在那里,不由你不信。但是,没有弄清楚原因的事总还是有,总有人要用这些事情来“证明”神的存在,神的力量。牛顿是个大科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的三大定律,对于近代天文学和物理学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但是他不能解释行星围绕太阳运转,最初的推动力是从哪里来的,也去找上帝帮忙。他认为这位上帝“是非常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至于类似画琵琶那样的暂时不知道原因的小事,被人利用来说神道鬼,更是常有的。那么,从这些事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教训呢?

这就是:承认我们对有些事情的原因暂时还不了解;这些原因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最后总是可以被了解的。人类的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本领也会愈来愈大。许多事情,在某个时期弄不清楚,以后总可以逐步地认识清楚。世界上绝没有永远不能认识的东西,决不要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相信那些东西,只会蒙蔽人的聪明,堵塞人们走向进步的道路。

(故事见〔唐〕皇甫氏《原化记》)

哲学故事新解3:郑人买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古时候,有个郑国人,想买双新鞋子。上街之前,他先找了根草,量了脚的尺寸。可是出门的时候,他匆匆忙忙的,忘了把记尺码的草带上。他走到街上,进了鞋店,拿到鞋子,打算用那根草来量一量大小是否合适,但是在身上摸来摸去,找不到那根草。别人问他找什么。他说:“我把尺码丢在家里了。”说罢,他回头就往家里跑。等到他在家里把那根草找到,急急忙忙赶到街上,天已经晚了,鞋店也关门了。他白跑了两次,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你是替别人买鞋子吗?”

他说:“是给自己买。”

“那你为什么不伸出脚来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不能相信自己的脚。”周围的人听了

都哈哈大笑起来。

尺码之所以可信,就在于它是根据脚的大小量出来的,脚的大小是鞋子是否合适的标准。像这位郑国人那样,有了尺码就不相信自己的脚,在实际生活当中有没有呢?有的。这就是那些迷信“本本”的人。人从实践当中得到知识,把它们总结起来,记录下来,这就是书本知识。一切正确地反映了实际的书本知识都是很可宝贵的。没有它们,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怎么进行呢?但是,这些书本知识所以靠得住,只是因为它们是从实践当中来的。如果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实践,那就同郑人买鞋差不多了。这位郑国人拿草量脚的尺寸,这件事情还比较简单,一般来说,不容易发生差错。如果他出门的时候没有忘记带上这个尺码,大概是可以买到合适的鞋子的。书本知识的情况就要复杂得多了。首先,记录到“本本”上去的东西,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都是正确的。

例如:现代科学早已证明鬼神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古时候的书上,写着有鬼神的地方就不少。我们是相信科学,相信事实,还是相信那些书上的迷信话呢?

其次,人在往“本本”上写东西的时候,只能根据当时已经认识的东西来写。有的事实,在写的时候还没有发现,就写不上去。一九**年,毛主席根据当时的考古材料,说人类的历史大约有一百万年左右。后来,在东非又发现了更古老的人类遗迹。有位教授根据新发现的材料说人类的历史有二百多万年。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他因此被打成“反毛泽东思想”。你说冤枉不冤枉?

再有,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一个“本本”写出来以后,又发生了新的情况,我们能因为“本本”上没有写就不承认吗?马克思活着的时候,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所以他的书上不可能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列宁没有看见过原子弹,他也不可能提出“禁止原子弹”的要求。我们能因为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本本”上没有写这些东西,就不去想办法对付这些怪物吗?

书一定要认真读,但是也一定要记住,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做出许多蠢事来。(故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哲学故事新解:守株待兔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犁地。

忽然,有只兔子从树丛中慌慌张张跑出来,一头撞在田里残留的大树根上,折断了头颈,死了。

这个农夫捡起死兔子,美滋滋地把它带回家去。他心里盘算着:这件事情太上算了,又不费力,又能吃到兔子肉,兔子皮还可以卖钱。要是每天能够捡到一只兔子就好了。于是他撂下田里活,天天坐在大树根前等着捡兔子。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可是再没有第二只兔子来送死。他的田却全荒了。这件事传遍了宋国,人人都拿它当笑话。我们日常遇到的事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必然的,一类是偶然的。

太阳一定从东边出来,黑夜过去一定是白天,冬天过去,春天就该来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等等,这些都是按照客观规律必然发生的现象。鸡蛋得到一定的温度可以孵出小鸡;精耕细作可以得到好收成;刻苦努力而又方法对头一定可以把知识学到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一定可以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些,也都是必然的。其中,“一定的温度”、“精耕细作”、“刻苦努力而又方法对头”、“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叫做条件。只要具备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会出现后面的结果。这也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我今天早上在街上碰到一位小学时的老同学;昨天一阵龙卷风刮走了邻村的一条水牛;小张前天下午看足球被灰沙迷了眼睛;明天我要到姑母家去玩,等等。这些事情就带有偶然性。不是说偶然发生的事都是无规律的,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些事所以发生的具体原因,但是很难用一条规律来说明,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定在此时此地此人身上发生,而不会发生在其他时刻、其他地方、其他人身上;更难于断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的结果一定会重复发生。有些事情发生的机会,只不过是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甚至是亿分之一。

譬如,这位宋国的农夫要白捡一只死兔子,需要什么条件呢?首先,需要在他的田地附近有兔子存在。其次,至少有一只兔子遇到极大的危险,使它拚命地奔跑来摆脱危险,它必须跑得非常快,甚至顾不得看清路上的障碍。最后,这只兔子在逃跑的时候,还必须正巧撞在大树的残根上,偏一点也不行。因此可以断定,如果这位农夫一直在那树根旁等下去,等到他头发白了,也是很难捡到第二只兔子的。

有个同学头一天没有复习,第二天提心吊胆,可是正好老师提问没有叫到他。他觉得捡了个便宜,认为以后不复习也可以。

有个同学复习功课时,有一部分题没有弄明白,可是考试时正巧没有这部分题,他得了一百分。他也觉得捡了个便宜,认为以后功课不完全弄明白也可以。

你们看,这两位同学比那位宋国的农夫究竟高明多少呢?

一般说来,一堂课上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提问,一次考试的题目也不可能包括所有学过的知识,这确实是必然的。每次提问谁,考什么题目,又带有偶然性。这次没有叫到你,不等于下一次也不会叫到你;这次没有出你没弄明白的题,不等于下次也不会出这样的考题。而且,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不但提问和考试的时候用得着,以后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需要用现在学的知识做基础;在将来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也许还会用得着。拿偶然的侥幸做根据,贪图意外的便宜,放松了应有的艰苦奋斗,那就会一辈子吃苦头。这更是必然的。

(故事见《韩非子·五蠹》)哲学趣味故事两则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将脑袋打开一毫米美国有一间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率为10%——20%。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时,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董事部对此三年的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扬了扬手中的一张纸对董事部说:“我有个建议,若要采用必须付我5万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说:“我每上个月都有支付你薪水,另有红包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要另外要求5万元,是否过分?” “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毛钱也不支付,”年轻经理解释说。“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年轻经理。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牙膏开口扩大1mm。总裁马上下今更换包装。试想,每个消费者多用1mm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而这一毫米只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点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运动、变化、发展中,这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案例中那名年轻经理没有按照市场常规去营销,而是将包装稍加改动,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效益。人生也莫过于此 , 在别人疑为山穷水尽之际 , 你换个角度去思考 , 换种办法去解决 , 说不定峰回路转 , 柳暗花明 , 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成功之路。

二、微笑创造财富一个人可以没有资产,没有后台,但只要有信心,有微笑,就有成功的希望。希尔顿于1987年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其父去逝时,只给年轻的希尔顿留下2000美元遗产。加上他自己的3000美元,只身去得克萨斯州买下了他的第一家旅馆。凭借着精准的眼光与良好的管理,很快,希尔顿的资产增到了5100万美元,他欣喜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母亲,可是,他的母亲却意味深长的说:“照我看,你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事实上,你必须把握比这更值钱的东西,除了对顾客诚实之外,还得想办法让每一个顾客住地了还想再来,这样你的旅馆才会有前途。” 他想了又想,始终没有想到一个好的办法,于是他每天都到商店和旅馆去参观,以顾客的身份感受一切,他终于得到一个答案:微笑服务。于是,他订出了四大信条:微笑、信心、眼光、辛勤。他要求员工始终保持对顾客微笑姿态。从1919年到1976年,希尔顿旅馆从1家扩展到70家,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城市,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旅馆之一。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服务人员的微笑的影响力。微笑,是一个内心真诚的外露,它具有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它可以创造难以估量的财富。正如卡耐基所说:微笑,他不花费人才,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它丰富了那些接受的人,而又不使给予的人变得贫瘠。它在一刹那间产生,却给人留下永恒的记忆。

第四篇:哲学小故事

人生就像一碗蔬菜汤 必须辛勤地“搅动自己”

人生就像一碗蔬菜汤,如果没有经过搅动,鲜美好料就会一直沉在碗底;唯有辛勤地“搅动自己”,才能让内在的才华与能力美力呈现。

你看过老鹰吗?咱们生活在都市的人,大概很少有机会看到老鹰。

根据鸟类生态学家的研究,老鹰是一种奇特的飞禽,因为它们都把窝巢筑在“树梢”,或是“悬崖陡岩”上,通用动物很难直接攻击它。

可是,老鹰是怎么“搭筑窝巢”的呢?生态学家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母鹰先用尖嘴衔着一些“荆棘”放置在底层,再叼来一些“尖锐的小石子”铺放在荆棘上面。乍看之下,总觉得 用锐利的小石子当材料来筑巢,是很突兀、怪异的,这怎么能筑出一个温暖、舒适的窝巢呢?不过,母鹰后来又衔一些枯草、羽毛或兽皮覆盖在小石子上,做成一个能“孵蛋的窝”。

小鹰孵化、出生后,住在窝巢里,母鹰按时叼回来小虫、肉食,喂入雏鹰嗷嗷待哺的小嘴中;母鹰天天供应食物,也细心保护,以防敌人入侵。

后来,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丰,这时,母鹰认为,该是小鹰学习“自我独立”的时候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鹰不再眷恋着始终被母鹰呵护、舒适无比的窝巢呢?有的,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暴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刺痛得哇哇叫,可是母鹰又很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小鹰只好忍痛振起双翅,离巢他飞。

母鹰残忍、无情吗?不,母鹰深爱着它生养的小鹰!

但是,母鹰更渴望它疼爱的小鹰能成为四处翱翔的飞鹰,因此,必须无情地逼着小鹰“飞离舒适的窝,勇敢地学习独立”;即使小鹰在刚开始跌跌撞撞,母鹰仍偷偷地在旁照顾看护它,直到小鹰能“展翅高飞、直上青天”!

我在美国念博士班时,常搭飞机来回美台两地。有一次,我匆忙地赶上台北飞往旧金山的班机,查找座位后,发现身旁已经坐着一位30来岁的小姐。她身穿长裤,对着我微微一笑。漫长的飞行,我和她开始闲聊。她说,小时候家穷,父母又离异,所以国小毕业后就没再读书,只好跟人家学做裁缝;20多年过去了,现在经济能力好转,虽然想多念点书,可是没学历,不能念大学,于是只好趁暑假时间到美国念暑期美语学校,藉此拓展视野。

这小姐脸庞清秀,不疾不徐地对我说:“我们客家人有一句谚语━━穷人莫断猪,富人莫断书;我啊,现在不是穷人了,但也不是什么富人,只是觉得自己必须多读点书,毕竟人生不像录影带、录音带,可以倒带重来,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地多充实自己!” 聊着聊着,飞机已经飞行了3小时左右,这时,她礼貌地对着坐在走道旁的我说:“对不起,可不可以借过一下,我想上洗手间?”“噢,好!”我说,随即起身让她走过。

只见这小姐用手扭转一下长裤里的硬硬东西,然后慢慢地站起来„„她一跛一跛地、缓缓地从我眼前走过,再跛着脚,走向前端的盥洗室。天哪,身躯娇小的她,竟是一位小儿麻痹患者,她宽松的长裤里,装着的是支撑她站起来走路的铁鞋!

当她走回座位时,我对她说:“你可以请空姐帮你安排前面好一点的座位呀!”“不用啦!我已经习惯了,这小问题难不倒我!”她笑笑地对我说:“到美国念书3个月,要自己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呢!”

常在想,有时,小鹰不一定都有母鹰喂食、呵护,也不一定会有看似残酷无情的母鹰逼它离巢他飞,但是“孤苦无依的小鹰”必须懂得━━要含泪坚强地站起来,自己飞、不断地飞,飞往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与蓝天。

其实,人生就如同“一大碗蔬菜汤”,如果没经过搅动,鲜美好料就会“一直沉在碗底”。就像小鹰一样,母鹰无情地“搅动窝巢”,才逼得它必须独立展翅飞翔;可是,它不能抢劫超市、不能跳楼自杀,还是必须靠自己“独立更生”,才有食物吃啊!人,似乎很少听说因为太勤劳、流汗太多,而被汗水淹没的!

我们必须辛勤地“搅动自己”,让鲜美的“蔬菜好料”浮现━━让内在的才华、能力美丽呈现。

所以,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最棒的我!”

第五篇:故事中的管理哲学

故事中的管理哲学

文章简介:

当今社会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而企业管理中与之相仿的行为和结果随处可见。故事里的哲理,给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启迪性的思路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转发 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08-4-21 13:02:00

【阅读字号:缩小 放大】

故事中的管理哲学

当今社会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而企业管理中与之相仿的行为和结果随处可见。故事里的哲理,给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启迪性的思路。

求生反应与速度竞争

有2个人在树林里过夜。早上,突然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来,2个人中的一人忙着穿球鞋;另一个人对他说:“你把球鞋穿上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熊啊!”忙着穿球鞋的人说:“我不是要跑得快过熊,我是要跑得快过你。”

故事听起来有点无情,但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比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为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快”、“好”、“能干”、“聪明”其实都是相对的形容词,有的时候知道我们竞争对手是谁非常重要。在太阳出来的时候,非洲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跑了。狮子知道如果它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它就会饿死。对羚羊来说,它知道如果它跑不过狮子,它就会被吃掉。对企业而言,亦是此理。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在谈到新经济的规律时指出:现代竞争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无疑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如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风云瞬息万变,市场信息流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谁能抢先一步获得信息、抢先一步做出应对,谁就能捷足先登,独占商机。因此,在这“快者为王”的时代,速度己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法则。企业必须突出一个“快”字,追求以快制慢,努力迅速应对市场变化。诚如此,则企业争胜有望。

青蛙试验与环境作用

曾经有一个古老的试验,将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投进热水锅里,青蛙会立即跳出水锅;如果把青蛙放在凉水锅里,下面用火慢慢加热,青蛙竟然一动不动,舒舒服服地浮在水里,直到它感受到烫想跳出热水锅时,却已无力逃生。

这个试验耐人寻味。为什么那只青蛙一接触到热水锅时能逃脱厄运,而在慢慢加热的冷水锅中就不能幸免于难呢?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对所处环境变化觉察不到,满足于舒服的眼前环境,对未来的恶劣环境预料不足,以至于逐步丧失了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

对企业而言,环境是其生存的空间,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面对这几年竞争环境的变迁,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应变自如获得生机,而丰些企业却步履维艰、关门倒闭?笔者认为,其原因与上述关于青蛙的技验颇为相似。变化的环境,如同逐步加热的水温,有些企业敏感性强,及时觉察,积极应对,因而处危不惊,应变自如,摆脱危机;可有些企业感觉麻木,抱残守缺,得过且过,图一时之快,到了积重难返之时,只有惨遭淘汰的份了。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经营者们应吸取青蛙的教训,时时保持警觉,高度关注市场环境变化,并及时果断地作出应变和调整的决策。只有以变应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鼠困毙与“度”的把握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饥饿的小老鼠遇到了一只盛满大米的米缸,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兴奋不已,每天跳进跳出,想吃就吃。但是缸里的米一天天地减少,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一天天地拉大。当小老鼠能力所及的跳高高度低于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时,小老鼠没有摆脱米的诱惑,仍与往常一样跳入缸中享受米的滋味,但就这一跳,从此小老鼠再也跳不到缸外了。当缸中的米吃完后不久,老鼠使困死于缸中。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超越了事牧原有的“度”,事物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小老鼠的悲哀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能够跳出米缸的“度”,以致最后一跳,误了卿卿性命。商战亦如此。我们有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对事物“度”的把握不够,如近年中秋前夕出现的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遭遇曝光的厂家仅凭主观臆测,随意向媒体说月饼行业中的多数企业存在利用陈馅的现象,这一观点被炒作后,导致整个月饼行业的大萧条。当然这方面可供借鉴的事例也不少。如1994年6月发生的百事可乐“注射器事件”,起因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接二连三收到投诉,说在百事可乐里发现注射器。这一事件最终查明是一起严重的人为破坏行为。在百事可乐公司高度重视下,此事迅速得以化解。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事件中,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对此事处理有度,并未趁人之危,幸灾乐祸,而是选择了沉默。因为可口可乐明白,产业中竞争对手品牌发生有损名誉的事件,短期内虽是个别厂家受到损失,但若不迅速解决,随着时间的延长,将会波及整个产业。倘若可口可乐在这次事件中借题发挥,以收渔利,纵不说事情澄清后会使自己出丑,就算百事可乐里发现注射器是真的,那在消费者心理上造成的影响,也是对可乐这一饮品的不信任和拒绝。其做法值得我们探讨思考。

鲶鱼效应与机制创新

一位精明的挪威船长,为了使沙丁鱼不致于在运输途中死亡,以便卖出个好价钱,在捕放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了一些生性好动的鲶鱼。由于鲶鱼东游西窜,将“死水一潭”的沙丁鱼惊动了,它们见到这异常的同类很畏惧,生怕把它们吃掉,便一改懒得游动的习性而紧张地快速游动,一舱水搞活了,待船到岸边时,这些沙丁鱼一条条都还是活蹦乱跳的。

这则故事对我们也很有启示。当前有些企业为什么濒临倒闭?有些企业尽管仍在艰难支撑,但早已危机四伏?最根本的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少企业管理体制至今没有从工厂制转到公司制,产权不明晰、机制不灵活、管理难到位,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能进不能出的用工机制,程度不同的“大锅饭”分配机制,尤其是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这样的运行机制,企业岂能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呢?沙丁鱼开始为什么不到岸边就死了呢?不就是因为它们失去了求生存的动力吗?而一旦掺入鲶鱼,就等于给死气沉沉的鱼群注入了活力。那么,当前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根本办法也是要注入活力,把企业经营机制搞活。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的竞争对手已不在是国内同行,而是有着丰富市场经济经验的外国公司。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龟兔重赛与战略运筹

有一则新寓言故事讲:兔子与乌龟赛跑输了以后,狠狠地进行了反骄破满,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与乌龟重赛一次。赛跑开始后,乌龟按规定线路拼命前爬,心想:这次我输定了,不过比赛不是目的,只要我尽力而为,赢不赢都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可当它到了终点,却不见兔子,正在纳闷之时,只见兔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乌龟问及缘由:“兔老兄,难道又睡觉了?”兔子哀叹道:“睡觉倒没有,却跑错了路。”原来兔子求胜心切,一上路就埋头狂奔,恨不得三步两蹿就到终点。估计快到终点了,它抬头一看,发觉竟跑在另一条路上,不得不返回叉道口重新奔跑起来,因而还是落在了乌龟之后。

这则新的寓言故事深刻地说明:竞争道路上,尽管你的实力再足、条件再好,也要依赖于明智的战略指导。可以说,战略决定胜负,这对我们的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企业己进入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有报道说,国外的企业家花在战略思考、战略研究上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60%。而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对此却很少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而很多企业要么从一开始乃至直到企业破产也没有制定出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而是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要么是错误的发展战略,不能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战略进行及时修订调整,适时实行战略转移。而一个企业战略的失误往往是致命的,难以挽回的。有鉴于此,企业经营者应该增强战略意识,强化战略思维,花大力气搞好企业战略研究与战略设计,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重点,从而把企业引向胜利的彼岸,创造辉煌的业绩。

虎、驴之死与风险防范

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其四肢长着十分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特别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佳肴吃个精光。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介绍:有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专爱吸驴子的血,当这种蝙蝠飞落在驴子身上时,起初驴子本能地会抖动身体或用尾巴去驱赶。只见蝙蝠用细小的舌尖轻轻地舔那驴子,驴子立即产生一种麻丝丝痒乎乎的快感,再也不驱赶它了。一会儿,蝙蝠咬个小口子,吸驴子的血,一只蝙蝠吸饱飞走后,又会飞来另一只蝙蝠继续吸,驴子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干血而死去。当地人称这种蝙蝠叫“杀人蝠”。

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个字诠释上述故事,是恰如其分的。经济生活中,类似的行为也很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由强变弱,最终惨遭淘汰呢?尽管这些企业败走麦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缺少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安而忘危,缺少远虑,对面临的危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最终导致企业失败。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然而,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企业经营者对此认识不足,有的只看到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有的只看到对手的弱点,却看不到自身的不足;有的取得一时的成功就得意忘形,而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却缺乏准备。必须看到,中国迈入WT0门槛后,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缺少应有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那么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们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令人感奋的是,一批出色的风险防范企业出现在中国经济领域,如海尔集团以“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为生存理念,使企业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再如小天鹅公司,实行“末日管理”战略,坚守“企业最好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的理念,做到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使企业始终掌握着竞争的主动权。(

下载哲学故事(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故事(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几个哲学心理故事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

    哲学小故事(五篇)

    哲学小故事 人生路上,你是不是常被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困扰?生活的迷茫、职场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也许本篇文章的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和哲理小故事能缓解你的压力,同......

    十大经典哲学故事

    十大经典哲学故事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

    十大经典哲学故事

    十大经典管理哲学故事 故事一: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

    哲学经典小故事★

    六十八个经典小故事 一、 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读《哲学的故事》有感 10电商1班10140128 陆晓图指导老师:肖薇薇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肖遥译的、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哲学往往就在我......

    管理哲学故事[模版]

    故事1:只要拿掉盖子一个高级俱乐部的主管正在为一件事发愁:总有会员把浴室内的高级洗浴液顺手牵羊带回家。主管想了各种办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却发现这些办法都可能冒犯会员,起......

    小故事,大哲学

    小故事大哲学 何为“哲学”呢?哲学是一个外来词,源自于希腊语,在希腊语中意思是:热爱智慧。现在它成为我们学习的必要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意识形态。俗语有云:“小故事,大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