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

时间:2019-05-15 10:2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改》。

第一篇:浅谈新课改

浅谈新课改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我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分析了我镇现阶段在中小学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和中小学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行新课改的一些建议和心得。

关键词:中小学 变化 问题 课改

2011年春,我们内黄县梁庄镇中小学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镇70%的教师轮流到河北威县人才学校参观学习,之后个别学校又到附近课改比较有成效的知名学校学习经验,我们就开始了以第十一中心小学和二中为试点的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实践能力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新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正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我就对新课改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我们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程资源。

我们农村学校教具学具匮乏,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教材在编写上十分注重情景教学,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讲授。但是,缺少了教具和学具的农村小学课堂,只能是“纸上谈兵”。当然,自制教具和学具是一个办法,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的配备都十分紧张,靠师生自制是不现实的。再就是缺少和新课程同步、并与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挂图、投影片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以我们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如语文课利用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他们有计划地、及时的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做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亲近感,使学生明白书中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要想更好地进行新课改,我们还要不断增加学校内部设施,努力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丰富师生教学、学习资料,为实施新课改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二、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要大。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待。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面对这样的教材,关键是把握每一节课的编写意图。笔者曾经听过一年级数学课《认识物体》。这节课的课程意图是通过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有一个初步认识,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没有想到老师在讲授时,却因为觉着这节课内容太少、太简单,补充了许多高年级数学的知识,使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还有的老师走了另一个极端。如三年级

科学课,其介绍的内容都是我们平常接触的实物,课程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搜集来了解课文内容。但在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中,我发现了一名教师的科学课竟然是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转化为填空、简答,然后让学生去背。当我问起该老师为什么这么备课时,这位老师说,课文太简单,简直没法讲。

我们要想让学生从简单的教材中学的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彻底改变课堂,学会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充分地调动起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便是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之一。

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会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例如教学语文课文《小猴子下山》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如:掰、找、扔、摘、捧、追等,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正确理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教师先要求学生各自在座位上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位学生手上拿着“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另一位学生戴上小猴子的面具,扮演小猴子去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追小兔,最后小猴子空手而归,表演出十分扫兴的样子。学生看完这些精彩的表演后,既加深了对“扛、捧、抱”等动词的准确理解,又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词句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形象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乌鸦“到处找水喝”中的“到处”一词,可先让一名学生戴上乌鸦的头饰扮演找水喝的乌鸦,教师进行启发渲染:“现在你就是课文中那口渴的乌鸦,你该怎样找水喝?”学生扮演乌鸦飞到这儿,飞到那儿。接着老师问学生:“这只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使学生认识“到处”的意思就是到了许多地方,然后老师又问扮演乌鸦的学生:“你在找水喝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口渴得很,找不到水非常着急。”最后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乌鸦着急的语气来。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起一次次的课堂小高潮。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再如教学三年级数学时,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对实验教师多进行课改中的过程培训。

如果说实验教师上岗前的培训是“未雨绸缪”,那么上岗后的过程培训则是“雪中送炭”。但是,实验教师享受雪中送炭的机会太少。教师在岗前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一接触到课堂实践,便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往往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要加大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上级业务部门应经常调查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分科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上级业务部门应给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研讨会、观摩会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一两名骨干教师参加,尽量减少二级培训的效益损耗,增大农村实验教师的直接收益。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农村小学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但为了让新课程改

革在农村小学稳妥、健康地发展下去,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县城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农村小学课改的教师交流机制。实行县城和农村小学教师互相交流,让农村小学的骨干教师在县城小学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尽快成长,让县城的骨干教师在农村小学中促进、带动新课改的步伐。也可以成立“课改讲师团”,选全县课改优秀教师组成巡回讲课组,实行“送教下乡”,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

四、领导者认识要提高

部分农村小学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还应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课改抱应付态度。为改变现状,校长要提高认识,要把课改纳入学校管理行为,对学校新课程实施加强组织和领导,促使农村课改有主动地位。其次,校长要从事务型向业务型转化,要在教师之前对新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课改的方方面面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掌握,更要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与教师一起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课改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第二篇:新课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中国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1999年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2001年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框架。

 新课程改革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强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什么我国改革基础教育?或原因?1.固有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反差.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拓展

简述国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理念的趋势?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念相互渗透和融合。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理论化和现代化。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融合。5加大课程难度,实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拓展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优点?

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现了集权和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

第一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内涵: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简述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欣赏。(第一:尊重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以及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第二:教师应努力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第二节新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试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提倡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为此,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伙伴关系,一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二要民主,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怎么做?教师要做到:1,让学生经历过程;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具有含而不露、显而不僵、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的特点;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第三节学习方式的变革

★★

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定义: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突出表现: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

2、探究学习定义: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转变单

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3、合作学习定义: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2.独立性: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3.独特性(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4.体验性

5.问题性(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活动,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三课时。

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遵循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计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信息技术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2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3信息技术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4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的信息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超时空地认识事情,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思维意识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1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2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3多媒体教学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5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隐患:1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3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4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1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方式。2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3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4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5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6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第三篇:新课改

东北师大陈永芳教授报告会

前两年,在佳木斯宾馆开了三天年会,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到学校来,不过总存在这么点因缘。于是我在来的过程一直到整个上午学习一些材料过程中,思想还挺激动,我特别地看了一下还是你们几年前的画报,把你们提供给我的校本教材和学生作文选和各科的论文集我都看了,校长让我上午休息休息,我没有休息。学习了,因为我想不学习一下就不了解情况,我不是说学习一下怎么的,但针对性差,如果学习就有点针对性,哪怕不直接,潜移默化会有一定作用。当老师就有这种感觉。另外,在这过程中我酝酿四句话“21年情犹在,21年花更浓,而今风光更美好,一中学人格外亲”。

我今天主要和大家交谈—下关于课改的一些意见,其中有一些是新的课改精神,也有我关于课改的理解,还有兄弟学校在课改方面先走一步的一些经验,给大家传播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带到别处去,起这么一个鸿雁传书的作用。对咱们教改有一点促进,最后如果时间够用的话,再谈一谈教育科研的事,教育科研是一张学校的脸,大家也搞过一些科研再规范化一下,如时间不够就不讲了。我准备这样,先把国家的课改情况和大家说一说,重点讲高中课改,因为连初中讲,就讲不过来了。初中能带就带——带。关于课程改革究竟改什么?有六点要求,明确一下,对课改有一个整体感觉和整体认识,第一点是改革课程的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咱们过去,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来说,通过课程完成任务,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对课程功能上,跟过去认识不同了,改变过去,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技能过程中,同时能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点。

第二点课程改革程的结构,主要是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没计九年一贯制和高中连接的十二年制过程。新的高中课程是在1年一贯制的基础上的过程,1年一贯制是从2001——2002。2003——2004(过去的已完成)后面的要到2005年,国家新课改,高中课程改革首批示范区从2004年开始,正好接上初中改革,大概初步有几个省申报了,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教育部基本同意,最后需要党组批准。黑龙江也申报了,申报结果是第二批,2005年进行,大约有8个省,我对黑龙江的作法还是满意的,我感到很有远见卓识。第一它不拖在人家后,它不等到2006年、2008年,也不太超前,如果明年,我觉得好像准备不太充分,可能急性上马,也会很快暴露一些问题。许多问题会出现,包括教师培训、教材、资料的准备都来不及,抢在前面有好处,先走一步,但也会有问题,我觉得黑龙江省比较稳,包括第—轮课改,就是两省一市刚完了,紧接黑龙江就开始了,吉林省就比黑龙江晚。这回我估计吉林还比黑龙江晚。因为他现在还没申报呢?一定要求必须本校自己申报、交给党组批准,我觉得你们安排比较合适,咱们按什么准备呢?接明年预演,后年正式作,大约一年的时间,严整体设置十二年制,特别高中后三年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中考课程。我们小学制综合语文、数学,初中分科,小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高中两项都有,即有综合又有分科,向综合发展,像理、化的问题可以综合,理、化、生的科学教育课程,艺术,把音乐和美术合起来了,叫艺术课程,向综合努力。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轮高中课改革,我感觉更充分、准备更充分、基础更扎实、理论更明确、作法更扎实,它对每一步的要求非常清楚。

第二点是关于课程的内容。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内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二个方面。生活联系和社会发展联系和科学技术联系,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内容这样编排我们也耍这样去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习已有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在教材当中,精选那些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特别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些可以暂时不学的就不学了,太庞杂的就不要了,所以大家看到新课程的时候,第一点感觉浅了,盘也小了,特别难度小了。我在坐火车来的时候,有一个家长就说,小孩子是鹤岗的四年级学生,她说算数特别简单,四年级才学龄前000以内加、减、乘、除法。她不明白怎么回事,我说这就是降低质量。降低难度,还不给你什么定义,让你从实践入手。这也是一种改革形式,在这里我还要提一句,繁是繁索,难是偏难,偏是偏怪,旧是陈旧。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咱们语文课本里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当时我是语文老师,讲这课时,振振有词,从古到今把崇高理想讲的特别崇高,但今天看来太落后了,很陈旧不合适时代要求了,还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以写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民工》。

第四点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材编排时,教育形式偏于接受学习,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到现在学校还残留着,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可以看报、看书、上网,可以听别人讲,能获得很多信息、搜集信息还有处理信息,处理就是分析把有川的留卜经过整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个能力,通过实施把死记硬背改掉了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不是书呆子。

第五点是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能力,而重发挥,促进学习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功能。把一个变成三个,变成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来看,对教师来看呢,使教师业务能得到提高,对学科教学来看,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实践。

第六点是改革课程管理,新课改明确要求要改变课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使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对学校及对学生的适应性,因为本校的技术课程才更能以本学校山发,从学校整体出发、教师出发、学生出发和地方的课程资源。

有利于增加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新的课改大概提出这么六个方面的要求。这六个方面也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纲所提到的六点,所以,因此新的一轮高中课改就是具体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式的要求,使课程纲要达到落实,这就是我要和大家谈的新一轮高中课改的目标是什么。

再一点说一说新的课改进展情况,也使大家获得一点历史的知识和整体知识。咱们国家的课程人概这么一个情况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七次课程改革,有高中,有初中,每一次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的改革,又新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这样就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而且引用了地方课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形成了我国基础课程的现形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这套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弊端也很明显突现出来了,主要是四轻四重的问题,为此从1999年开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课程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显是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是小打小闹。

2000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不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附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两个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要见成效快出人才,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教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在1999年5月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启动是在两省一市实验基础上,大家知道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认真研究,高中课程改革问题,大家知道,小学、初中好改,内容偏浅,又没有高考升学率的压力。

而高中很难改,但是如果不搞高中改革,我们国家的教育特别基础教育最后阶段就不能收到实效,不能够有更大的成绩,就再难也得改,名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是从1993年开始准备,1994——1996年开始制定了新的课程计划编写相关学科的教材,从1997年开始,两省一市就进行了实验,那就是江西省、山西心、天津市,就这三个省份情况来看呢,江西、山西教育水平偏于中等偏下,比黑龙江差,天津相当于中等偏上,综合起来相当于中等水平,如果他成功了,在其它地方能够取得认可这么确定,两省一实验结果很好,中央给出特殊条件,第一给拨资金,教育基金,第二请人教社负责全部教材的供应和教改指导,人教社每年寒暑假培训二省一市的教师,普遍培训,大面积培训,第三高考单独出题,因此两省一市动员地方所有力量和中央配合,取得一致,认真改革。这次改革我参与一些,像山西的会议在太原最后总结是成功的,最后我还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人教社关于语文教材的评审,可不可以推行的会议,被聘参加,于是他经过1998、1999、2000二年完成了,教育部决定要把这套教材逐渐地要向全国推广,首先从2000年暑假,先把语文教材向全国推广,接着是政治教材,以后分有2001年、2002年全国启动,到2002年全都启动完,现在高中正在执行的就是这套教改实验的修正版,高中课程计划和十几个社会学科的教材,现在看来进展比较好,成绩比较大,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到整个的教学体质,到教学原则都取得很大成绩,当然也发现有一些问题,比如,数学的编写有这样的情况据说难在前面,容易在后面,就违反了认知规律了,个别有这样,还有高一只有代数,没有几何,还有数学难度降低很大,有地方还有拖节,加不上,出现一些这样问题,但总体来看还是好的,特别是在教育观念上,教育理念上给我们这一轮第八轮课改奠定一个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两省一市的实验,没有现在正在进行的高中课改实验第七轮的最高层的实验,那么下面第八轮实验就很难进行,他等于给我们新一轮实验练了兵,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培养了我们高中教师和高中的学校领导,对整个教育科研是个很大贡献,这个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下面我就

说一说新一轮课改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我准备把新的高中课程计划做一下解说。从全国进展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提的很早,有一阶段,咱们在普九的过程中,曾经有一种误导,认为普九,那么高中就是不在国家计划之内,高中是属于一个提高性教育,甚至我们尽管说高中是基础教育,还说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的教育,高中有两个任务,一个是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还有一个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现在这个观念变了,高中仍然有这么两个方面,高中毕业仍然有这么两个走向,升学的,就业的,但是不要提两个任务,提一个任务就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给高中生学习的东西都是他们终身发展需要的,还有观念的转变。

新高中课改的内容和精神:内容,2003年年初,教育部动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学院,中国 工程学院的几十名院士还有文学家、历史学家、教学家和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专家,认真进行了最后一次审核也就是第十二次,经过最后审定了高中新课程方案,估计你们学校已经到了,一般重点校已到,还有十五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几次课改有些提法不一样,过去国家整个高中叫课程计划,各科叫教学大纲,这回统一了。高中叫课程方案,各学科叫课程标准和世界基础统一的。着否解释一下课程方案,前言部分是这么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以二个方向为指示,普通高中教材以教育的三个面的指示,和“二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邓小平同志的二个面向,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代表文化的最先进的方向,代表经济的发展远景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政方针,认真落实两个决定,这两个决定都是针对基础教育发出的党的最重要的意见指导性文件,必须贯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十六大”提出了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要落后挨打,与时俱进不光是应对列强的挑战,还因时代在发展,必须走在时代前面,所以才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提出立足我国实际,还提出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友谊经验(美国、法国、英国、芬兰)也建立国际教育理论。而且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政治创新、经济创新,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不一样。努力构建只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经过前面所在地的思考,最后要达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跟外国都不一样的充满活力的普通通高中的课程体系。不是小打小闹,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最后达到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干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这次高中课改要为这么三个方向,二种人的层次奠定基础,二种人指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其中的第六部分文化建建和文化体质改革的第四个问题,叫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在这项里面他这么强调的,江泽民说“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议中只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他还强凋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面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根据这个课改大纲就知道他多么新了,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十六大”的教育又有重新的肯定,要提出新的改革方向,那么新课改便把这个作为目标,放在指导思想提出来,那也等于告诉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的同学、老师和领导人,在你从事有关教学的和一切活动当中都不要忘记这三个目标。

在制定课改之前,教育部做一个调查,向3万多人做调查,调查就问问校长、问教师,在你从事学生教学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其中答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占60%多,答案还有思想教育的占40%,说了半天都不对,我们现在的教师和领导还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没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谁掌握给谁的,让谁具有,而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干什么,这就牵扯德育问题,还得注意德育领先,那么如果二者加起来呢?即要有德育还有智育还有身体之类的,那么心中要有人。不要忘了对人情操的培养,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原来我们美是第—主题,德、智、体、美是第一美,是附加的,现在看来他与德、智、体有同等重要价值。

在咱们的教育当中,从基本理论来看,制定大纲方案中也包含几个理论,一个是素质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还有劳动素质,还有审美评价素质八方面,要有考虑了终身教育,这是从联合国来的,建立终身教育在我们高中就这么三年不可能,他一生要掌握的东西都教给他,根本教不了,完不成任务,那就挑最主要的、最基础的知识、最 基础的技能、再生的基础、再生的技能,所以现在大纲强凋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两个方法和两个习惯大家注意培养,班主任要注意,科任教师也耍注意,学生也耍注意,所以说未来教育不是没有知识,而是不会学习的,我们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第二过程是创造教育,特别是高中要强凋创造教育,耍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激励学生创造思想,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创造理论,让他们了解人的创造品质是什么。一旦这课程出现了,我们非常珍视,予以鼓励,甚至于奖偿,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老师都不知道什么是创造能力,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创造方法,我们老师都不知道创造方法是哪些,创造方法的核心是什么?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创造品质,创造思维的最基本品质(五项,第一是独立性,第二是连动性,第三是多项性,第四是跨越式,第五是综合性。第一种有四种基因:

1、怀疑因子,2、抗压因子,3、自力性因子,4、自变性因子;第二种有四种情况:

1、顺向连动,2、逆向连动,3、侧向连动,4、纵伸连动;第三种是多项性:

1、发散思维,2、换元思维,3、转向思维,4、创优思维;第四种是跨越式:

1、物理的跨越,2、事理的跨越,3、情理的跨越,4、哲理的跨越;第五种是综合性:

1、智慧杂交,2、统帅思维,3、辩证思维,4、知识沉,5、顿悟思维。

第四篇:新课改

概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原因: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内容: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五篇:新课改反思

新课改反思

(一)——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把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新《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把“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从教学过程讲是“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角度将是“重学会、学好,轻会学、好学”。

从音乐本质来看,他具有愉悦性特点。人们通过听觉产生一种“审美情趣判断”。他是审美经验积淀的心理反映,是一种美感的享受。因此人们需要音乐,他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因此音乐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参与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愉悦,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下载浅谈新课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者:李敏华 发布时间: 2012-1-18 19:27:2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

    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 依扎实西城区学校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

    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 上井学校:贾毅伟 新课改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期我校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现在结合我使用导学案的过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

    新课改总结

    新课改总结 江苏省公道镇中心小学地处扬州西北边陲公道古镇,他们主动学习,观念新颖,理念先进。近年来在学校校长刘春友的组织与带领下,采用“开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学习了......

    新课改心得体会

    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它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

    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 泉山镇中学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新课改心得

    宝丰二高 新课改历史的部分心得体会 一、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情感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

    新课改十年

    第一阶段初创期:2003年-2006年 新课改,作为教育的新名词被提出。其间,从开始时的兴奋与好奇,到伴随着实践的困惑一同到来的指责与争议,有人气愤地说,课改是教育的“逆流”、“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