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凡卡》教后的随笔
本课上完后,仿佛自己也到故事里走了一遭,学生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文本与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共鸣。教学中我抓住“写信”这一主线,通过填表格,读句子,体会心情,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凡卡生活的悲惨。时机成熟之后,再利用文中插叙部分这一副线,通过读、划、想象,学生也很好地体会到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快乐。此时,一个讨论题的抛出,引起了学生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和爷爷一起生活如此快乐,为什么要将凡卡送到残酷的学徒生活里?讨论渐息,学生最终明白,当时的社会穷苦人民、爷爷乡下的生活和学徒生活一样困苦。
最后一段的教学也是亮点,通过凡卡寄完信之后兴奋、愉快与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这一对比,写出了凡卡将来的生活必然也是凄惨的,此时中心思想也浮出水面,凡卡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穷人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的愿望很难实现,表达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课的教学以对比教学、朗读、讨论、体会为主要特点。
第二篇:凡卡教后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临渭区育红小学 李春芳
执教了《凡卡》一文后,我感触颇深,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一点不足:
成功之处:
一、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
(1)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二、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a、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b、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三、探究结果,深化主题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并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不足之处:这篇课文,由于篇幅较长,所以上起来有些困难。尽管整个思路没有问题,但在让学生体会凡卡的快乐时,还是比较草率,只是让学生默读感悟。部分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出凡卡的快乐,此处应让学生多读,从读中体会快乐。
第三篇:读凡卡后感
《读凡卡后感》
读了〈〈凡卡〉〉一文后,我感慨不已,不禁陷入了沉思。。。我读到凡卡受到种种折磨时,我仿佛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体,一双又小又细的赤脚。在凡卡做错事时,老板就用皮带抽打他。在想想我们做错事家长也不打我们,只是说了我们几句,就跟大人翻脸,再下读我看到了老板娘,每天只给凡卡一点面包,凡卡的老板还叫他睡在过道里,再想想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天冷了家长又送来了棉衣、棉裤,在家里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一幕幕悲惨的情景,就像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泪水不断地在眼里打转。当我读到最后一节时,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虽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详细,爷爷是收不到的,凡卡仍然是逃脱不掉凄惨的生活
在学校里,老师细心的教我,我们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少年;而凡卡呢,本该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可他却在做苦工,多么可怜啊!他与我们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师就不让我跑步。家里有计算机、电灯。可是小凡卡却被黑心的老板剥削着,从早到晚不停地做工,深夜,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做梦,可小凡卡却在给老板的儿子摇着摇篮,不能入睡。你想:他那瘦弱的身体能支撑住吗?
凡卡的童年和我们比起来失去的太多太多,而如今,生活在21世纪的我,没有受过苦,没有受过累。在家里也没有积极主动做劳动,整天吃苦怕累。这都是我们现在身上存在的缺点。
同学们,我们应该珍惜这幸福的生活,长大一定要做祖国的栋梁之材。
第四篇:《凡卡》教后感 - 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 - 浙江省永康市
《凡卡》教后感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惹不尽。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不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如《凡卡》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送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上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又可以根据凡卡爷爷的境况判定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悲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续写,学生能够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文章来。
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第五篇:读《凡卡》后的感想
读《凡卡》后的感想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小小的油灯下面,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一边叹气,一边给乡下的爷爷写信。他很瘦弱,还饿着肚子,赤着脚……课文《凡卡》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读着读着,眼睛湿润了,喉咙像塞着什么。啊,可怜的小朋友凡卡!他孤苦伶仃的在老板家里做苦工,经常挨打,晚上也睡不好,要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吃的呢?简直没有。他在信中向爷爷述说着自己的痛苦和遭遇,希望能回到爷爷身边去。我读到这里,心里难过极了,爷爷怎么能收到他的信呢?我真想把鞋子给他,让他穿着逃回到唯一的亲人──爷爷的身边。
和凡卡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我长这么大,还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我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教育,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没有谁欺负我。我享受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每天都可以认真学习、自由自在的玩耍。这一切,小凡卡是想都不敢想的。他只怀念他农村的那个贫困的家,他觉得比在那个冷酷的老板家里要好。可是,那个家他只能在梦中回去。对于他来说,只有梦才是甜蜜的。
读了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贡献一切力量。
兴工路六年级:张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