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反思
这是叙事性案例研究——《认识人民币》的第三阶段(新行为阶段)由邹晓桃老师执教的一节课。邹老师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经过全组成员的讨论研究,反思上节课的教学环节实行怎样,进行改进,以求新理念的落实。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一开始,教师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学生马上联想到要用钱,产生学习动机,并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后,又创设买价值6角的本子和价值1元的笔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学生有强烈的尝试欲望。在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后,老师创设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的购物情境,学生的学习情绪到了高潮,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1元钱的价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能怎样付款。这些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自主认识。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拿一拿自己最喜欢的人民币,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汉字、拼音、数字、颜色等特征,初步知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由直观到抽象,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付款活动,买6角的本子、1元的笔,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激发,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币方法,并理解了1元=10角,为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模拟购物活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领会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买东西要付钱,1元以内的人民币可以买些什么,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怎样付2元4角钱快,使学生领会在购物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定付款方式,既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又体现算法优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篇:《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教学上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本节课的教学适当调整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新课标精神。整节课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串成一体,这两个小精灵成为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伙伴,它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也可以自己遇到难题,让同学们帮助解决,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导入部分由教师出示玩具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问:“买这个玩具熊用多少钱”,到看录像,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要使用到人民币,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b、新授部分以聪聪和明明的对话导出元和角之间的十进关系,从而使学生知道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分两层
第一层开放题:一件小玩具是1元1角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付钱,这样拓展了学生的多重思维。最后在多种方法中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
第二层“小小超市”: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在情境教学中进行,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2人一组或4人一组,此时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总之,本节课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多种活动紧紧围绕“认识人民币”展开,力争体现新课标,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价值的数学。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2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一共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的颜色、面值。第二课时学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换算,明确:1元=10角,1角=10分。第三课时让学生模拟购物,体验购物的乐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付钱。在这单元的教材分析时,我有这样想法:关于教学重点、以往教学时总把重心放在识别面额价值和弄清进率进行换算上。而对于这些,学生都有生活经验,过分强调、单纯讲授显然脱离学生的实际,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从何谈起。所以我大胆地进行了创新,下面把我将对这一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做一下反思: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亲近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2、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交流。
让学生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怎样付款。这些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到商店里购物的生活实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产生主体作用,并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认识人民币面额值在100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通过到商店里购买物品付款活动,买14元9角的文具盒,9元的钢笔,23元的转笔刀,让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时,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人民币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找出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的购物游戏奠定了基础。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培养。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最后我设置了一副存钱的图片,利用问题:图片上的小男孩在干什么?来引导学生学会存钱,学会如何合理地花钱。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太活跃了,导致纪律有些差。
2.在购物游戏中虽然学生大部分都挺活跃的,但有的学生把小组里所有的货物都买了一遍,可有的一件也没买,虽然我在这个过程中把每一个组都问了一遍,帮助一些不动的同学买到了物品,但这也暴露出了问题。如何才调动起这一部分人的主动性呢?这将是我以后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3.由于时间关系,结束时太仓促,没有引导学生说,而是自己说了出来。
4.自身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我要不断总结每一堂课的教学经验,认真进行反思,培养自身素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的!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3
1、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所以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小学生们认真仔细观察人民币,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中面值的人民币。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
2、本课的重点是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 1角=10分。最后创设了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
3、在课中我组织了商店购物的活动,让学生在付币、找币的'活动中渗透了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找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个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
4、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4
从本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反思整节课,我感悟到这节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教材进行选择、重组和再创造,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教学认识1元和元以下人民币人事时,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我立刻抓住机会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小学教学中强调进行学科整合。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有很浓的生活味和活动味,但又得上出数学味。本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有效地进行了科学的整合,设计了“羊村运动会”为主线,把人民币的认识和元、角、分进率通过故事串起来教学,充分体现数学课中有活动,在活动中学数学。
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在本课中我能把枯燥无味的取币、换币、付币活动溶入到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
三、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给与学生探索的空间。
人民币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见和使用的,但有关的知识又知道得不多。本课通过说一说、拿一拿、练一练等一系列的活动,给予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5
学生虽然见到过人民币,但是并不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将人民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里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能不能将几分几角几元的人民币各分一类?为什么可以这样分?元、角、分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自然不会对上述问题无动于衷,经过一番思考,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形成一些比较朦胧的认识,再经过教师必要的点拨,同学们就豁然开朗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不等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方式。因此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班级,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授人民币这一课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我对他们做出了不同的.要求。一些对人民币有较多认识的学生,我请他们从不同的标准出发,尝试以不同标准来对人民币分类。而一些对人民币不了解的学生,在他们分类的过程中,我在旁边指导,点拨,希望他们能尽快地对人民币建立起一个感性的认识。
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中、与他人合作中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都沉浸在老师给他们准备的模拟钱币上,所以在上课的调控上有所欠缺,导致了后面的时间来不及,草草了事。今后继续加强组织教学,不让学生如此兴奋。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6
《人民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知识,这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后我觉得具有启发和收获的地方有以下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 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学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与热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全班36人平均分成4组,各组围坐在一起。在认识了人民币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币,有的同学分成纸币和硬币,也有的同学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我都给予了肯定。整个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掌握了人民币的认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在数学鉴赏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操作活动和欣赏中初步体验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我制作了超市购物的相关课件,准备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及有关人民币的图片。一幅幅各民族人物的头像图,一张张名山大川的图片,各种符号……给数学课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小小的人民币体现了人与社会的结合,在这里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渗透了文化交流。这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增加了数学鉴赏的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
四、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是本节课的又一主题。
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 。如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五、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主要活动目标是: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钱币,知道钱币的面值是不同的。
2.学习用钱币进行买卖游戏,并会用简单的钱币换算。
3.知道钱币的用途,能合理使用钱币。
课堂上我从谈话进行导入,让孩子说说生活中人们要买东西用什么买以及自己用钱买过什么东西,幼儿的兴趣都很浓厚。接着我出示了币值不一样的钱让幼儿认一认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的,基本上幼儿都能认出是多少钱。当我问到钱币的相同的地方的时候孩子们都能说出是毛主席的头像,小朋友对毛主席是谁以及为什么他在钱上非常的'感兴趣,我一下就有点紧张了(因为我没有想到幼儿会问这个问题,看来以后应该多准备下才好),但我还是淡定下来根据自己的经验稍微的向幼儿讲解了一下,孩子们听得非常的认真,也似乎明白了很多。在认识钱币背景图的时候,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觉得非常的有趣。只是因为没有每个幼儿都有真实的钱币在手,所以对于记住看清背景图,记住地方还是有难度的(对钱币的了解孩子们还是基本上了解了),在以后的生活中需要不断提高。
本堂课上我还教了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换算,孩子们对于角与角之间的换算,元与元之间的换算还是掌握得比较好。
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当自己有钱了会怎么办时,孩子们说:给爸爸妈妈,存银行……。都觉得有钱了不应该乱花掉要存起来,真为孩子们有这样的想法感到高兴。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8
一、教学熟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确定生活体会,于是设计提问你们熟识人民币吗,同学都很自豪地答复熟识!,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熟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熟识哪些?仍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识别的.使同学在合作沟通中自觉的进一步熟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沟通后反应,请同学上来向大家介绍你熟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同学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熟识人民币的方法,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防止僵硬的说教,当同学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同学答复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惜人民币;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同学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确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同学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确定的成就感;
三、换币玩耍
这是熟识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经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同学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支配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形的练习;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确定的根底;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确定的成就感;
四、模拟购物活动
既然熟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终的环节我设计明白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或许是和实际的生活体会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同学依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形?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化挖掘这类问题,同学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同学〔缺乏买东西体会或是一些后进生〕略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同学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玩耍,最终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当然教学中仍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1、同学在熟识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明白,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学问重点的高度;有购物体会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敏;
2、同学有较强的观看爱好,但是观看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同学开展水平差距较大;3、有确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沟通,相互整合看法同学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9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
要完成上述这些目标,是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人民币”,我觉得学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所以在上本单元之前,以为会非常容易的,还曾想着压缩课时,但是开始之后,我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原本3个课时的课,我足足用了一个星期,又复习了2天,直到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迷迷糊糊。
这让我思考了许久,怎么会这样呢?《人民币的`认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每次教学总感觉效果不理想,早就领教过它的“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以在课前我充分进行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觉得准备的比较充分了,但是上完课我还是感到不满意。
再次反思,发现根源可能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与生活的脱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
疏忽,书上或练习题中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有关5套人民币的知识,可是只是匆匆认识,毕竟不是孩子们每天所见的,可效果不是很好,遇到旧版人民币的图时大多学生不认识,尤其是现在几乎不用的2元钱。还有孩子们年龄小,平时接触人民币机会少,他们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可能只限于收几百元压岁钱,绝大部分还是家长保管,平时家长很少让孩子自己去买物品,偶尔买的也多限于一两元的小东西,接触较多的是5角和1元,其他的几乎很少接触,所以他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难度,更不用说兑换人民币和买卖物品的计算,他们掌握起来更困难。
2、学具的缺乏使得学习成为纸上谈兵:考虑种种因素,害怕让学生带人民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带学具,致使学习这部分知识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操作,完全是靠想象完成,效果当然不理想。
3、家庭教育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学习差异大: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学习差异很大,平时在家家庭教育氛围好点的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强,可能接触人民币比较多,他们掌握起来又快又好,都能为那些掌握不好的孩子当老师,相反那些平时不大接触钱的孩子学习起来特别费劲。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我要不断总结每一堂课的教学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培养自身素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0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学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2、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如:认识人民币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币,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纸币和硬币,也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接着安排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认识分币、角币和元币。
3、充分利用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物图和实际的人民币的直观作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受到爱祖国、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与理解了元、角、分,并初步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学会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1
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显示在课后反思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美国学者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体现了教师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正是基于此点考虑,我们才决定以教师的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本学期,针对老师们没有写反思的经验、方法,不知如何下手,我们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六安路小学请来了张宁老师给我们指导,传授经验,谈体会。而我们对老师的要求是:每课必写教学反思,可写长处,亦可写短处,可三言两语,亦可详写、细写,每月要有两篇反思在组内交流。在本学期的教学反思书写活动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一、通过张宁老师的指导,我们知道了如何去书写教学反思,在书写教学反思中我们知道了书写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1、反思什么?是我们写反思的目标对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A、教学定位;
B、课堂的动态生成;
C、教学设计、教师的活动、教学效果;
D、教学的预设;
E、教学的资源。我们只有明确了反思的对象,才能去写好反思。
2、怎样去写好反思。我们在写反思时,可以抓住课堂中的一个闪光点来写,亦可对教学中的败笔之处来反思,反思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分析,对自我的剖析,如果现在对上过的课再上一遍,能否做到将自己的败笔之处删去,在写教学反思时,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四大环节去运用不同的策略,才能写好反思。
二、我们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反思策略,这也是我们本学期教学反思书写中收获较大的一部分。
1、教学环节反思策略。我们通过对教学环节的分类,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反思:
A、教学目标:通常教学目标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B、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C、教学过程:要根据设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根据模式选择最恰当的`策略。
D、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既要有量,又要有质。
2、教学行为反思策略。我们可把课堂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教师教的行为应包括:显示行为、对话和讨论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应包括:注意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行为,而师生互动行为则应有:接纳学生的情感、表扬或鼓励学生、接受学生意见、学生自发提问等。
3、教学问题反思策略:教学问题有别于教学事故,是可作探讨的问题,可从自我反省角度去探讨,可以从听课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去探讨。
本学期的教学反思书写是我们写反思活动的开始,而我们的反思性教学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是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强调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是以增强教师道德感为基准。一个优秀的教师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发现困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学,书海寻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灵感,探索教材内容的新的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学生学习的新方式;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勤学的善于反思的优秀教师。而我们教师的《认识人民币》一课的反思,最能代表我们本期教学反思活动的收获。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2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经历购物,所以在一年级就安排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课时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带领学生一起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课前请家长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购物实践活动,家长也反馈:平时比较注重孩子能力的锻炼,所以半数学生经常会在购物时进行付款、找零等活动。课前还对学生进行了交流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对人民币是有初步认识的,能够正确区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所以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就把本课时的重点放在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在取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认识人民币面值。
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通过小组互助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第二环节是全班交流,以不同单位的人民币为顺序,分别认识1元、1角、1分,比较认识到都是1,但是单位不同,面值也是不同的。并且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学生认识到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可以通过人民币上的.数和文字来区分人民币。第三个环节是进行一个相应的练习。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交流也比较到位,但是这里漏了一个单位的比较。最好在学生认识单位元、角、分后,能够进一步明确元是比角大的人民币单位,角比分大。
第二部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联系,单位之间的进率。
因为学生已经有过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这个部分的交流是比较顺利的。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帮老师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也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晰人民币之间的进率,一举两得。
第三部分,应用人民币。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活动,怎样拿出1元2角?学生通过交流,能够找到多种方法,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进一步提高要求:进行有序的思考,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小结。最后一题练习,也在书本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希望学生通过探讨交流,能够进一步拓展思维,不论在审题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有进一步的提高。
因为这是第一次使用未来教室,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想好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所以对于整节课而言,不论教学设计还是环节安排上,可能还都是有不尽人意之处。希望今后能够准备更加充分些,更好地利用起未来教室的各项功能,为未来的教学服务。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这节课的:
1、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的时候还使用人民币,因此我通过谈话式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同时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这样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搞笑的完成教学目标。
2、在讲述人民币的特征时,孩子由于自身发展规律限制讲述的`不够全面,此时我在学生讲述的时候及时给与补充,让孩子有清晰的了解。
3、在讲述进率问题的时候,通过给孩子发红包这一小游戏开展让学生在玩中学,印象深刻的记住人民币之间的进率是10,并让孩子在练习本上书写加深印象。
4、在人民币分类时,我给出按照纸币和硬币的分类,让孩子思考按照单位来分类以此开发学生思维灵活性,明白数学学习的多样化。
5、在做想想做做第3题的时候,解决怎样付1元2角这一开放性问题,再次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初步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课上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上的不好,总感觉缺少一点什么。经过周校长和隗老师以及学校的同事评课之后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第一点上课之前必须熟读教师用书,深入了解教学目标。(反思自己对教师用书的态度,好像找到了些许原因,明确了改进的方向)第二点必须体现出教学的过程,教和学是两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第三点抛出一个问题一定要有作用,怎样才有作用呢?那就是抛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只有学生思考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第四点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第五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一定要在例题中进行探讨,不要在练习中探讨探究。直观引导教学,实物投影,让学生深刻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太物质化,提倡学生精神境界的奖励。
通过这节课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敲了警钟,明确了自己的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4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3、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52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5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具体情景中进行教学的,特别是认识人民币,更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他们需要在活动中体验、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所以本节课就通过创设生活中购买杂志这个情境引入。
人民币中的解决问题主要使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使用尝试调整策略和罗列策略。尝试调整策略主要是:先随便选两本算一算,再根据结果调换调整。罗列策略主要是:先任选一本,再有顺序的试算。
例题设计了四种杂志,单价分别是:5元一本、6元一本、8元一本、7元一本。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学生对“正好”是什么意思,说的很明白,正好就是买了两种杂志后,钱没有多余,全部用完。但由于课本中的四个数字都非常小,数量关系简单,学生一眼就能看出6+7=13,8+5=13,知道选那两种合适。
看着学生跃跃欲试,我就说:明明也挑选了两种杂志,可是,他算来算去钱不够,是怎么回事呀,你能帮帮他吗?
这样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调动了学生想表现,想帮助他人的的积极性。这样他们就不再认为下面教的两种策略多此一举了,就会认真的跟老师的思路走了。
先教尝试调整策略,明明先任选两本,选单价是6和8的`两种杂志,一算,14元,比13多了,怎么办?学生很快知道,得把其中的一本换成便宜的。究竟换哪种呢,学生说先定一本,把另一本换成便宜的。通过学生的帮助,明明调换好杂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道,当总数大于13时,这两个数都选大,了,肯定得把其中一个数换成一个小一点的数。尝试调整策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灵活的解决问题,并且间接的巩固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罗列策略在这里主要是有序的“试算”,体现的思想主要是有序的思考。教学罗列策略时,我说:兰兰也想去帮助明明,她对明明说:可以先选定一本,然后按顺序一本一本试。随后学生和兰兰一起感受罗列策略的运用。
学生经过这两种策略的学习,对于难于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用尝试调整和有序思考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当数据较大时会非常有效。
第三篇:《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张 永 玲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同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全整套的)。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3、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9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第四篇:《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
在本次幼儿园开展的三优课数学赛教活动中,我与其他两位同一年级组的同事上的是同课异构的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在组织这一活动前,我就和搭班老师商量事老师自己准备钱呢?还是让幼儿自己在家里准备了带来?如果老师自己准备的话就省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大家的钱都是统一的,要是让孩子带吧,那些硬币肯定会背孩子们不小心弄丢的,但汇过来想想,让孩子带钱来园,硬币会让孩子不小心弄丢,但幼儿“带”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幼儿发现并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就方便多了。
在活动开始前我给每个幼儿分发总额均为1元,但面值不同的硬币,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幼儿已经能探索出这些硬币的关系,活动开始我以参观《纸币展览会》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认识从古至今的纸币,感知钱的不同,和它们的共同名字“人民币”,让幼儿找出现在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接下来出示人民币中的硬币,让幼儿了解1角、5角、1元硬币,从硬币的大小来知道它们钱的面值不一样,让幼儿了解后带着分发的钱去购物,并用钱来收银员这来付钱,进一步让幼儿感知1元=10个1角,1元=2个5角,5角=5个1角。我在这个环节只是说一下有两个小朋友买了5角东西,其中一个小朋友给我一个5角,另外一个小朋友给我5个1角,有的小朋友买1元的东西,一个小朋友给我1个1元,一个小朋友给我2个5角,还有一个小朋友给我10个1角,其实我在这里应该立即把这个等价兑换的公式列举在黑板上,让幼儿一目了然,也可以避免幼儿在做练习时不知道从何下手,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买东西的环节,幼儿“买好东西”到下一个环节,幼儿一直都把东西抓在手里,觉得这样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我也没有明确买好后东西应该放在哪里,如果当时要是买好了,把钱付好了,再添加一个把买来的东西捐赠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这样东西就不会在孩子们手中碍手碍脚。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2
《认识人民币》是在人教版第二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总结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对于1元的人民币比较熟悉,但对于面值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接触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认知出现了混乱,如:2元与2角辨认不清楚。孩子们经过观察、比较终于能很快辨认了,非常高兴。因为面值比较大,不便于老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见不到真人民币,一切都变的抽象了,因而给后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带来困难。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2、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
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0几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3、部分学生对于买东西的题型缺乏生活经验,
甚至有的小朋友对于“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购物者应该付多少元”、“至少需要带几张十元的钱”等等理解困难,所以课后我还设计一个“红领巾小卖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人民币,同时掌握人民币的兑换的方法。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3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时,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商店卖东西)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堆杂乱无章随意摆放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同座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将这些钱进行分类,同时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质地(纸币、硬币)、面值、版本(第四套和第五套)等信息。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通过分类和观察,也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重点是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最后创设了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家庭作业是让他们回家和父母一起购物,在生活中学会自己付钱,感受自己付钱的乐趣。这也是对人民币的认识会更深的。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通过《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学习,使我收获很大。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读懂教材,备教材、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索。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学。其次教师的驾驶课堂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引导。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4
有关人民币的教学一直困扰着我,虽然每个孩子都认识钱,都花过钱,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单独使用的人民币都是小面额的。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一般只用过1角、2角、5角、1元、2元的人民币,极个别家庭比较好的学生有时拿过5元的人民币,对于更大面额的,家长不会放心地教给学生。
因此人民币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云里雾里,首先是人民币的换算,学生都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但是一到作业上这些知识就全抛到九霄云外了。比如:
2元=角,1元3角=()角,
30角=()元,46角=()元()角。
其次是换钱,学生在换钱时,脑子了就会一片糊涂,无从下手,只有发呆的份。其实他们平时在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数数时却数得特别好,在钞票面前就全都失灵了。于是我就告诉学生换钱就是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数数,我还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摆着手指头说一说。比如:一张10元的能换()张1元的,换()张2元的,()张5元的,学生读完题后,开始和我一起掰手指头数起来。
第三是付钱,拿真钱学生清清楚楚,一到练习就开始乱了阵脚,不知付了多少,怎么付钱。比如:一支铅笔3角钱,一本日记本1元1角钱,小华买了一支铅笔和一本日记本共要多少钱,怎么付钱?学生都会计算:3角+1元1角=1元1角,但是不会表达怎样付钱。有几个学生居然说:拿一张1元的和一张4角的,我为他们见过4角的人民币吗?他们摇摇头,但是下次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第四是解决实际问题,弄不清付的钱、买物品的钱以及找回的钱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模拟开商店时让学生分组来当顾客和收银员,学生在现实活动中表现的还很不错。看来,现实和课堂有很大差距,可是为什么要对一年级的学生把人民币的知识弄的那么复杂?只要生活经验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5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
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我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问题之一:一个书包25元,买这个书包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一系列教学过程。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25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看谁想的方法多!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我及时板书并以“你是怎么想的”来引导学生表述思路,以“还有不同方法吗”来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在教师的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在接下来的购物活动中学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种分币和角币来付钱。
课后,我对此活动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我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小明买一盏台灯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在我看来,从那么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居然有较多学生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沉思。
通过反思,我明白了在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的场面并不代表学生知识的掌握。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同时正确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分币去付25元钱的答案。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这些答案与现实生活贴近吗?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我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所以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注意巧妙地引导交流和追求高质量的交流效果,在另一个班级改进了该题的`教学。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接着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么多付法中哪种付起来最简便呢?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只要拿出两张人民币就行了,多快啊!
课后,我用同样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正确率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所写的付钱方法比较简便,符合生活常规。可见,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学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我认为,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意识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问题,各自对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简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淡化活动的形式,把精力放到注重活动的实质上,即活动中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课堂交流必然会产生师生、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需要有效的课堂交流!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6
一、教学熟悉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肯定生活体会,于是设计提问你们熟悉人民币吗,同学都很骄傲地答复熟悉!,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熟悉,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认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熟悉哪些?仍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识别的.使同学在合作沟通中自觉的进一步熟悉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沟通后反应,请同学上来向大家介绍你熟悉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同学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熟悉人民币的方法,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防止僵硬的'说教,当同学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同学答复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同学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马上予以确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同学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肯定的成就感;
三、换币嬉戏这是熟悉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时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同学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支配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形的练习;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肯定的根底;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肯定的成就感;
四、模拟购物活动既然熟悉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终的环节我设计明白决实际问题:
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或许是和实际的生活体会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同学依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形?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化挖掘这类问题,同学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同学〔缺乏买东西体会或是一些后进生〕略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同学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嬉戏,最终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当然教学中仍有很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1、同学在熟悉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明白,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学问重点的高度;有购物体会但在支付方式上欠敏捷;
2、同学有较强的观看爱好,但是观看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同学开展水平差距较大;
3、有肯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沟通,相互整合看法同学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7
这节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的例1和例2,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还是有的,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人民币都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认识的面值,并能从人民币中找出识别的信息,我觉得孩子们还是在生活中很是善于观察的细心的人。但是孩子们还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
我以三个活动贯穿整节课,第一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认识例题中的小面值人民币,我继续追问,认识人民币你有哪些方法呢?介绍不仅可以通过人民币上的汉字和阿拉伯数字还可以通过颜色和图案等等来识别人民币。第二个活动让孩子们把人民币分类整理,学习人民币按质地分为纸币和硬币,按单位分为元、角、分。在教时我就发现,孩子们虽然都“认识”人民币,但对其各种面值之间的联系、大小关系还是都不甚了解,甚至有孩子说5枚2分的人民币可以换一个1元的硬币。因此在后来修改时,我用小羊们拆红包为主线将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很感兴趣,从而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这样孩子们学的就更加好了。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8
《认识人民币》是在人教版第二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总结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对于1元的人民币比较熟悉,但对于面值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接触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认知出现了混乱,如:2元与2角辨认不清楚。孩子们经过观察、比较终于能很快辨认了,非常高兴。因为面值比较大,不便于老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见不到真人民币,一切都变的抽象了,因而给后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带来困难。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2、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0几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3、部分学生对于买东西的题型缺乏生活经验,甚至有的小朋友对于“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购物者应该付多少元”、“至少需要带几张十元的钱”等等理解困难,所以课后我还设计一个“红领巾小卖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人民币,同时掌握人民币的兑换的方法。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9
今天数学学习《认识人民币2》。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人民币的学具。整节课我设计了3部分,先是认识人民币的面额,再是数钱,最后是换钱。数钱环节,学生特别兴奋。我说钱数,学生快速摆出,比一比谁摆的快,再看看同桌的摆法是否相同,在看看小组中有几种摆法。学生会摆钱了,自然就会数钱了,紧接着的看图说钱数的练习题顺利就过了。
换钱环节,我让男生拿一张一元钱,女生想办法用五角钱换男生的'一元钱,看谁最先成功。很快学生就兴奋起来。我的话音一落,就有学生举起手来。再让男生说说为什么同意对换。很快就得出了1张1元钱能换2张5角的。同样再进行其他面额的对换游戏。一节课学生在玩得不亦乐乎,最后总结了本课的知识点。
这节课我和学生们都很轻松,快乐。学具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今后的数学课我会尽量让学生准备学具。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0
“认识人民币”课后反思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的设计,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的一开始就以幻灯片情景引入“兔博士要和大家一起参加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比比谁的收获大,谁的纪律好”。以卡通人物参与教学的形式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层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说一说,结合情境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教学内容之后的游戏设计:吹气球、模拟购物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不过,在教学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民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对于10角就是1元,买1元的物品可以付成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等等的多种方式,是有一定基础的。在教学中完全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之前是有一定生活基础的。老师和其他同学在学生不断的谈话中,对知识进行不断的补充和说明,这样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这样学生会表现的更精彩。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1
一、教学熟悉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肯定生活体会,于是设计提问你们熟悉人民币吗,同学都很骄傲地答复熟悉!,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熟悉,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认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熟悉哪些?仍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识别的。使同学在合作沟通中自觉的进一步熟悉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沟通后反应,请同学上来向大家介绍你熟悉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同学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熟悉人民币的方法,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防止僵硬的说教,当同学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同学答复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同学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马上予以确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同学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第4页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肯定的成就感;
三、换币嬉戏这是熟悉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时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同学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支配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形的练习;
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肯定的根底;
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肯定的成就感;
四、模拟购物活动
既然熟悉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终的环节我设计明白决实际问题:买东西;
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或许是和实际的生活体会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
如:同学依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形?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化挖掘这类问题,同学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同学〔缺乏买东西体会或是一些后进生〕略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第4页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同学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嬉戏,最终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当然教学中仍有很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1、同学在熟悉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明白,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学问重点的高度;有购物体会但在支付方式上欠敏捷;
2、同学有较强的观看爱好,但是观看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同学开展水平差距较大;
3、有肯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沟通,相互整合看法同学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2
《认识人民币》是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原先预想学生对人民币会很熟悉,但实际上下来发现学生对人民币并不了解。这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少自己去买东西,平时接触人民币的机会不多。所以上了这节课之后,我感到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对此我做了一下几点反思:
1、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还不够。少数学生上完这节课还不能很好地识别不同的人民币。人民币的的认识要注意“数字”与“单位”结合起来进行认识,认识错误的`学生都是只看数字或者只看单位导致错误。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人民币,讨论如何区分这些人民币,比如:观察同单位但不同数字的人民币,看一看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出看人民币的方法。
2、学生未对人民币产生足够的好奇心。人民币上有着很多的图案,陈晓娟老师在点评时说过,可以首先花一节课来光让学生认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而先不教他们之间的换算。而在认识中可以让学生深入观察人民币,了解人民币上各种图案的意义。这样进行操作的话,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方法去区分不同人民币,并对人民币有了更多的认识,并因此对人民币产生更大的兴趣。
3、另外在教学技能上,我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这节课,我没有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表现做任何的表扬和批评。虽然公开课上,学生在有老师在后面听课的情况下显得特别安静,但教师仍然要紧抓纪律,一些针对纪律的表扬批评的语言不能少,并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另外,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我虽然有进行评价,但评价语太过单一,没有很好地做到激励的效果。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3
一、教学熟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确定生活体会,于是设计提问你们熟识人民币吗,同学都很自豪地答复熟识!,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熟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熟识哪些?仍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识别的.使同学在合作沟通中自觉的进一步熟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沟通后反应,请同学上来向大家介绍你熟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同学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熟识人民币的方法,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防止僵硬的说教,当同学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同学答复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惜人民币;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同学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确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同学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确定的成就感;
三、换币玩耍
这是熟识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经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同学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支配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形的练习;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确定的根底;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确定的成就感;
四、模拟购物活动
既然熟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终的环节我设计明白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或许是和实际的生活体会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同学依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形?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化挖掘这类问题,同学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同学〔缺乏买东西体会或是一些后进生〕略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同学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玩耍,最终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当然教学中仍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1、同学在熟识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明白,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学问重点的高度;有购物体会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敏;
2、同学有较强的观看爱好,但是观看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同学开展水平差距较大;3、有确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沟通,相互整合看法同学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4
从本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反思整节课,我感悟到这节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教材进行选择、重组和再创造,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教学认识1元和元以下人民币人事时,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我立刻抓住机会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小学教学中强调进行学科整合。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有很浓的生活味和活动味,但又得上出数学味。本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有效地进行了科学的整合,设计了“羊村运动会”为主线,把人民币的认识和元、角、分进率通过故事串起来教学,充分体现数学课中有活动,在活动中学数学。
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在本课中我能把枯燥无味的取币、换币、付币活动溶入到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
三、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给与学生探索的空间。
人民币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见和使用的,但有关的知识又知道得不多。本课通过说一说、拿一拿、练一练等一系列的活动,给予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5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4篇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赏析。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
这一周多主要让孩子认识了人民币,没想到会这么困难!累的我嗓子都快不出音了,孩子还是晕晕乎乎的!好郁闷!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
要完成上述这些目标,是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人民币”,我觉得学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所以在上本单元之前,以为会非常容易的,还曾想着压缩课时,但是开始之后,我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原本3个课时的课,我足足用了一个星期,又复习了2天,直到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迷迷糊糊。
这让我思考了许久,怎么会这样呢?《人民币的认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每次教学总感觉效果不理想,在三年前的教学中早就领教过它的“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以在课前我充分进行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觉得准备的比较充分了,但是上完课我还是感到不满意。
再次反思,发现根源可能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与生活的脱节:
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或练习题中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有关5套人民币的知识,可是只是匆匆认识,毕竟不是孩子们每天所见的,可效果不是很好,遇到旧版人民币的图时大多学生不认识,尤其是现在几乎不用的2元钱。还有孩子们年龄小,平时接触人民币机会少,他们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可能只限于收几百元压岁钱,绝大部分还是家长保管,平时家长很少让孩子自己去买物品,偶尔买的也多限于一两元的小东西,接触较多的是5角和1元,其他的几乎很少接触,所以他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难度,更不用说兑换人民币和买卖物品的计算,他们掌握起来更困难。
2、学具的缺乏使得学习成为纸上谈兵:
考虑种。种因素,害怕让学生带人民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带学具,致使学习这部分知识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操作,完全是靠想象完成,效果当然不理想。
3、家庭教育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学习差异大:
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学习差异很大,平时在家家庭教育氛围好点的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强,可能接触人民币比较多,他们掌握起来又快又好,都能为那些掌握不好的孩子当老师,相反那些平时不大接触钱的孩子学习起来特别费劲,
总之,我觉得这个单元安排在一年级学习,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很难,太容易理解,如果等孩子上了二三年级,也许这些就不用我们这么费劲了。真希望教材能够考虑孩子的实际,做些适当调整。
第五篇:《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
《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后我觉得具有启发和收获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模拟人民币,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新课。通过模拟购物的,了解人民币的作用,兑换游戏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的特点,我设计了许多的活动。如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等。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
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在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换算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式学习。
不足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打印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上课时给学生展示,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出现了混乱,农村孩子东西见的少,他们问:“老师,这是真钱吗?” “可以送我们吗?” 这说明我备学生方面做的不够。虽然后来我及时解决,把思路拉了回来。
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本”,比如小组合作熟悉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合作的机会。但是在教学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捉住学生提出的问题 “5分是5角吗?”让学生来展开讨论,可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我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这是不可取的。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学生好多都看书了。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其次是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第一是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由于“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而我对此讲的又不够。第二是以为分币很少用到,便想轻轻带过。实在这是熟悉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熟悉同样重要,随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熟悉是不容忽视。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2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时,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商店卖东西)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堆杂乱无章随意摆放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同座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将这些钱进行分类,同时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质地(纸币、硬币)、面值、版本(第四套和第五套)等信息。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通过分类和观察,也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重点是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最后创设了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家庭作业是让他们回家和父母一起购物,在生活中学会自己付钱,感受自己付钱的乐趣。这也是对人民币的认识会更深的。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通过《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学习,使我收获很大。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读懂教材,备教材、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索。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学。其次教师的驾驶课堂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引导。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3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十分感兴趣,前两轮实验教师也形成和积累了较为成熟和理想的教学模式。能否在此基础上再次创新,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
人民币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可能生活经验丰富一些,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能进行简单的使用和换算,有的学生因为平时不接触人民币,很少实际运用,所以认识人民币这方面能力比较弱,甚至没有能力,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我把它理解为进行探索创新的原动力。孩子眼中的人民币到底是什么样的。是课本上的知识?是能带来快乐的花纸,是一种象征国家的骄傲还是一种诱惑,这使我陷入了思考,书本知识是抽象的,人民币却是真实的存在着。通过教学研讨我们提出了4个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1、提供什么样的背景情境。
2、孩子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
3、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
4、如何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具体谈一谈。
1、提供什么样的背景情境。
使用人民币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人民币也充满了诱惑,教孩子使用人民币不光是简单的认识币值,进率,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决不是一节课可以做到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展开了讨论,本节教材书上给出了一个在小商店购物的情景,这是最平常朴实的场景了,孩子即熟悉又感兴趣,但我们通过思考提出了一种想法,人为什么到商店去,是因为有购物的需要,需要什么,买什么,这才是理性的消费者,那这节课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到商店买东西呢?是因为我们要教孩子认人民币,要孩子学习使用人民币的方法。如果情景使用不得当,难免让孩子产生“假”的感觉,失去学习的兴趣,但这节课又不能没有了情景,情景可以让孩子产生购买的欲望,孩子强烈的购买欲望是本节课学习的动力。
经过两节课的教学尝试,我们丰富了本节课的情境,把本课的背景情境定为“爱心活动”,取名叫“爱心义买”,教学时我先出示了一些贫困地区孩子在艰苦条件下认真学习的图片,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然后提出今天的学习任务,通过今天的学习,购买一件你最喜欢的文具,并自愿把它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们。同学们一呼百应,情绪高昂,场面是比较感人的。这样一来,孩子的购物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一节课被一条情感主线从前到后贯穿起来,孩子在学习人民币知识的同时,还受到了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一种形式,孩子不仅没有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反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可以说提高了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这种形式最大的弱点就是需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组织,容易让德育目标的实施冲淡了知识目标,有可能导致一节课的任务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而且不同的老师驾驭的能力又不同,差别就更大了,把握不好度的话,这样的情境形式反到成了负担,起不到教育的功效还拖了课堂教学的后腿。如果过于简化了这种组织过程,又会产生一种“作秀”“走形式”的感觉,还不如不用呢!我想这种矛盾的解决对我们教师确实提出了挑战,也应该成为今后我们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的一个好题材。
2、孩子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
这个问题本来是被我最忽视的一个问题,因为本课的知识和别的课不一样,联系生活实际的东西比较多,一开始我想,孩子特别是城市孩子这方面的经历和体验应该是比较多的嘛,存在的差距我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但两次教学实践后我大吃一惊,孩子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巨大,有的孩子不仅会认币,而且知道简单的换算,多数孩子所认的币种不全,还有部分孩子仅仅只了解一种到两种人民币,进率和简单的使用根本不知道。
对孩子的水平没有充分的估计,也是导致前两次教学尝试中认币环节的失败的原因。在改进时我调整了认币部分的教学策略,加强了孩子的拿、认、说的训练,并在孩子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人民币后,把人民币散乱摆在屏幕上,让他们想一想怎样摆看起来就不乱了,渗透分类的思想,这个环节开始我没有把握,尝试后发现,分类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并不大,因为比较直观能看的到,所以孩子的分类方法比较丰富,我重点引导了两种,一是按单位分,分成元、角、分三种;二是按材质分,分成硬币和纸币。有了分类的经历就巩固了孩子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为下面使用人民币打下了基础。
3、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
这是我这次教学尝试中体会较深的地方,最先采用的四人一小组的方式,每组安排了一个组长负责,但低年级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小组活动不是搞不起来,就是闹哄哄、乱糟糟的,出现了能力较强的孩子包办代替,能力差的孩子不知所措的问题,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它并没有落到实处,走了形式,从购物活动一开始,老师基本已经失去了对课堂的引导和调控能力。后来我们分析问题是不是出在小组长身上,或是课桌椅摆放的形式影响了孩子的合作,基于分析的结果我们改进了合作方式,改四人一小组为六人一小组,精选了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并把学生的课桌椅重新进行了摆放,让六人小组采取围坐的形式。这一下减少了小组的数量,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是比较能干的孩子,纪律一下好了许多,课堂环节好象有条不紊了。当我正暗自庆幸时,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发现小组合作中的弱者更弱了,参与的机会更少了,不参与的人数更多了,在购物活动中能干的孩子能买到两件甚至三件文具,能力差,胆子小的孩子一件都没买到,在认币环节中体现更明显了,让孩子们交流他们所认识的人民币时,有一定基础的孩子能滔滔不绝,没基础的孩子不仅一言不发,而且不停的摆弄手中的纸币。看来是“能干”的小组长“震”住了他们。参与交流合作的群体大了势必导致群体中的弱者失去锻炼的机会,考虑到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我放弃了这些合作形式,在认币阶段采用同位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在购物活动中安排了四个购物柜台,每个柜台聘请了两名爱心售货员,这样让孩子在购物环节中可以轻松自由的在4个柜台中自由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增强了趣味性和真实性,同时渗透公德教育,并在活动中充分指导孩子购物的技巧,找钱的窍门,对于那么确实有困难的同学,老师真正有机会去引导他和鼓励他们了,这样尝试后活动的实效性明显增强了。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一条经验,合作要注意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帮扶要面向个体,要有针对性,体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中的不同体验和收获。
4、如何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课上活动了,孩子更多参与了,那么动笔练的机会和时间就变少了,本课我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安排了与之相适应的练习,力求形式多样一些,多为主题服务一些。趣味是吸引孩子学习的动力,本课的教学活动“爱心商店”的营业活动结束后就进入了反馈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化的巩固。我采用了“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孩子谈一谈自己是怎样购物的,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也十分乐意回答,但实际教学中我这一块我完成的不够理想,交流的量太小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机会说,这也是下次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经过反思,我提出了对本课的这几点思考。当然这节课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尽叙,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改进。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4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购物的挂图。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中我还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1、课前我布置了一次家庭作业,让他们回家和父母一起购物,在生活中体会自己付钱,并且写一篇购物日记。来感受自己付钱的乐趣,表达自己对人民币的了解,这也是对人民币的认识,也能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孩子们对人民币的不同理解。在看日记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已经在家长的帮助下,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让我感慨万分。
2、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所以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重点放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最后创设了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
3、《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其中,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
4、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和孩子们共同总结出第五、第四和第三套人民币的特点,以及怎样初步的来区分他们的方法。并且渗透了盲点和一些辨别真伪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拓展。
5、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
6、在第一天教学中,倪星雨的家长把珍藏的第五套人民币借给我们学习之用;第二天,庄可而的家长也把珍藏的第四套人民币借给我们学习,这两次帮助让我感觉到了家长对老师的支持,更让我感到了身上的担子之重!
最后,通过《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学习,使我收获很大。首先,作为一位年轻教学经验不多的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读懂教材,备教材、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索。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学。其次,教师的驾驶课堂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引导。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5
本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前我为孩子们留了课外实践作业:回家数出自己积攒的人民币。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通过数自己的存钱活动,为本节课做了准备,既巩固了本节所学,又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爱玩、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创设生活情境为主线,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让学生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愉悦的心情中学数学,做数学,创造数学。
1、体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特点,使课堂生活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满活力
2、加强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重视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不足之处是:在讨论时,个别学生没有充分讨论。个别同学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是掌握不好。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6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今天是第一课的主要是引导小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1元=10角简单的换算,下面是我对《认识人民币》的几点反思:
第一、教学认识人民币及分类
1、由于一年级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以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让“同学们把认识的人民币悄悄的告诉你的同桌。”同学们在互相说的时候钱都乱了。然后,我给他们创造一个当小班长的机会,同学们很高兴当小班长,激起他们对人民币分类的兴趣,自发开动脑筋分起来。
2、根据他们分类的情况:
一、纸币和硬币,以制作的材料来分的。
二、元、角、分,以单位来分的,分完后我以“我们认识元这个大家族的成员”为切入点来一一认识人民币,主要从颜色、面值、大小、新旧版几方面来辨认。
最后,以2元和20元为例来验证同学们对人民币的认识情况。
3、针对重点设计练习:本节课的练习我没有单独设计,是边授新课边练习,在同学们认识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买泡泡糖、小刀和本子,让学生在买东西时训练他们认钱、数钱的能力。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口、手、脑并用,达到了较好的强化效果。
第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我从练习中导入买泡泡糖2角,让学生摆出2角钱,学生有摆一张2角的,有摆2张1角的,从中让学生理解2个1角是2角。买小刀同样让学生摆出小刀的价格5角,生的方法很多,但归纳时让学生明白5个1角是5角。买本子时,提问“谁知道怎样付钱?”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来付钱,有的同学说我付10角,有的说我付1元,这样老师都予以肯定,并告诉大家1元=10角,这一信息再让全班同学大声读出来。
虽然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对元角分的小结不可忽视。我指出10个1角就是1元。这样加深对元角分之间进率的理解。
第三、我的教龄尚短,经验不足,教学中有很多不到位,尤其是时间的安排我觉得不够合理,以至后面的几道闯关题没来的及出示,加之我有点怯场致使语言不够精炼连贯,以至于课堂没有预想的顺利。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7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把人民币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兑换人民币,让学生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为单位进行的各种购物练习。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功能,学会简单购物,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整节课中把学知识和用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如:怎样将不同面值的钱整齐地归类;用1元1角钱买玩具,有多少种取钱方法;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生生互动,轻松、愉快地认识并学会了如何使用人民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方法和实践能力。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8
本课内容是浙江版《快乐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上学期学生对于分辨数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把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到这学期。教材中安排了3个内容,分别是认识1角人民币、认识5角人民币和5个1角是5角的关系。这节课我设计的是认识1角和5角人民币,课前学生们已经能熟练分辨数字,学习了“角”这个字,具备学习这节课的基础知识。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1角和5角的人民币,能正确辨别。
2.知道人民币的两种形式,掌握辨别人民币的方法。
3.知道钱的用途,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钱的名称—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用途。
2.让学生感受人民币两种形式—硬币和纸币,让学生体验。
3.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认识方法,认识1角和5角人民币。
4.体验人民币的用途,设计用5角钱买棒棒糖,让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大小有初步的概念。
5.认识1角和5角的纸币,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
我淡化了教材中1角和5角纸币的认识,省去了1角和5角硬币背面图案是认识。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认识硬币和纸币这个环节中,我初步的设想是让学生看课件了解一下。刘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堂中我就让学生自己摸一摸硬币和纸币,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很快知道硬币和纸币的区别。在巩固练习中,我让学生体验用5角钱买棒棒糖。现在学生能知道5角钱能买到棒棒糖,而1角钱不可以,更进一步知道了1角和5角的区别。经过学生自身体验学习到的`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2.要注重方法的讲解。这节课我强调辨认人民币中数字和单位文字这一种认识的方法,充分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辨别,A组的李启能较好地掌握方法去认识5角的硬币和纸币,并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对于其他B组这个方法认识较困难的学生,我增加了形状大小的对比和颜色的对比,希望学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
3.训练方法要循序渐进。在认识1角人民币时,我考虑到1角钱的硬币比较小,学生认识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先认识放大的图片然后再过渡到认识实物。在认识5角时,我考虑到5角硬币颜色特殊,学生认识起来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在认识5角时就省去了一些环节,所以在最后巩固练习时学生认识5角就没有认识1角那么熟练。
4.课堂上要加入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上用到的实物硬币次数比较多,如果课堂上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对比,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9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设置情境(观察主题图:买东西、买车票、存钱)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让学生动手先自己认一认人民币,再通过当小老师、我会拿等活动进行集体反馈。同时介绍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人民币的一种分类方法:纸币和硬币。
三次课下来,在这一环节,我都低估了学生的认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堆刚刚认过的'杂乱无章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同桌讨论,并动手分类。由于学具的限制,在我下去巡视时,发现不少学生分类错误,导致我直接把分对的学生作品拿上台,打击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下次一定注意了。
通过分类,再次让学生强化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接下来则是本节课的重点:知道1元=10角及人民币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小男孩买一元钱的练习本却不知道怎样付钱,请小朋友帮忙的情境。让同桌先讨论好一种付钱方法,并摆一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摆出了1张一元,2张5角,5张2角,10个1角……各种各样的付钱方法。但是由于给学生准备的学具包括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有点多,学生找到需要的钱也花了不少的时间。最后,我只剩下一点点的时间来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1元=10角的认识。
总之,三次课下来,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毛病是课堂各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当,导致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不完整。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0
近几日看到新闻,11月份要发行新版人民币,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给孩子们上的人民币一课。《人民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知识,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孩子们对人民币并不陌生,上课也十分的积极,于是我便抓住这一特点做了以下活动:
(1)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画(部分孩子的样张不齐全,就画一张),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2)购物付款。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付款→找钱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新情境,增加小面额购物,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环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3)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我也有一定的困惑:
分币的教学如何达到理想化,其意义何在?学生对分币非常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基本不用,只是在各种数据单上有所显示,学生常见的仅限于超市的购物小票,对于分币,也基本上是忽略不计的。我将带来的分币给他们看,大多数孩子一脸茫然,摇头说“从来没见过”,只有个别个孩子在妈妈的储蓄罐里看见过,或者听大人说过。那么,在孩子们这种认知条件下,认识人民币起始课中的“分币”的认识,如何人孩子们掌握?分币已经停止使用,教材还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其意义何在?无奈,只能将人民币中关于“分”的知识硬灌输给学生。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1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我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课时,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手段。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购物的课件。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中我还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生活经验的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认识人民币的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人民币的分类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学生的热情高涨,对人民币的分类更轻松,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5分是5角吗?”让学生来展开讨论,虽然可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充足的时间是探究的保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其次是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第一是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而我对此又估计不足。第二是认为分币很少用到,便想轻轻带过。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2
网课期间,一直都有登录河南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去听名师专家的课,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前没有机会听到这么多专家、名师的课,随着这次网络教学的开展,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改变。深刻意识到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名校课堂学习,适应学情,为学生科学规划了作息时间、学科课程,制定了共同的学习内容,多平台播放,满足学生的需要。
名校课堂,主动听课,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课堂上,认真聆听名师的讲解,学到了不少经验,受益匪浅。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3
上周二上午第二节课,第二轮听课轮到我讲课,这次第二轮听课,我讲的是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现在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简单了,少了一些复杂的人民币的'计算,但是也有一些计算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我先带着学生学完了第六单元,然后再回头来学习第五单元。周三教研活动评课时,本组老师们提到了一些建议,加上我自己的课后反思,整理如下:
一、课件下载修改使用的问题
因为自己的技术水平有限,平时讲课使用的课件,我一般都是从网上下载后,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认识加以修改,让这个课件能为我所用,适合我用。以前都是这样修改,从未出过任何差错与纰漏。谁曾这次竟然非常麻烦,我也是先下载了一个课件后,因为白天在学校里学校班级的事情太多,没有大空修改,于是上周四下午下班后我没有回家,从下午5点多一直修改到晚上9点多,全部修改完后我保存好后,还想再欣赏一下自己一晚上的劳动成果,谁知再次打开课件后,所有我修改后页面上的图片,全部都变成了红红的大大的×号,我着急得不得了,后来经过自己研究询问同事,得知这个课件原来有安全警告,禁止一切外来图片的使用,而且我做完的都没办法恢复了。第二天晚上,我只好再次加班到夜里9点,重新自己再制作课件。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下载课件后,一定要先好好研究一番,再确定如何使用、修改。
二、老师们提到的一些建议如下:
1.课本上创设情境的环节,是出示了三张小朋友购物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没有利用这个情境图,而是利用我班的孩子经常喊的一句加油口号“加油努力,一切为了人民币”,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大声齐喊这句口号,我的想法是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评课时老师提到这句口号平时学生喊着玩就罢了,不能拿到课堂上使用,因为毕竟这句话的价值观有偏颇,人不能只一切“向钱看”,我感觉有道理。
2.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人民币,还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节约用钱的教育等等需,所以教学内容也不少,老师们建议可以把前面的节约用钱简单一提,把欣赏节约用钱的名言警句可以视时间,放到后面拓展补充。
3.小组讨论交流认识钱币后,让学生汇报有哪些辨认标志的时候,老师么建议可以找学生在前面带着同学们一起找,下面的学生在自己的钱上也指一指,这样印象更深刻。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4
第二次上课选用的是一(1)班的学生,一(1)班的学生相对比较活泼,在换钱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对人民币换算方面掌握得还不错,但是到了解决问题这一关时,涉及到找钱的题时,对于中下等程度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反思,发现根源可能在以下几方面:
1、在家上网课期间,学习新课时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很多孩子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习得不太好,20-6计算结果出现错误。所以在找回多少钱时算错。所以平常还得加强孩子们的口算能力。
2、学具的缺乏:在平常的`上课中,使用学具得特别少,实际操作比较少,效果当然不理想。
3、家庭教育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学习差异大: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学习差异很大,平时在家家庭教育氛围好点的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强,可能接触人民币比较多,他们掌握起来又快又好,都能为那些掌握不好的孩子当老师,相反那些平时不大接触钱的孩子学习起来特别费劲。
4.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缺乏得很少,在遇到活动方案解决问题时,很多孩子根本不理解题意,所以不会应用题。
所以我在接下里的复习中,让孩子们把课本上最后一页的模拟人民币学具剪下来,让孩子们多玩学具,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人民币。同时,要加强解决问题的练习,引导孩子从题目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还要培养孩子们养成检验的习惯。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5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能实际问题。而这些本领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所以在上课时,我采取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人民币。因为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认识。通过交流了解到其实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的甚至已经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础上我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而课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币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了,我就让学生看了一下,了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让学生来介绍市面上流通较多的版本。学生介绍的很好,不仅能说出看到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还能说出为了防伪上面还有水印,还可以怎样来识别真币和假币等等。
学生在介绍的时候很积极主动,尽管他们介绍的内容有的甚至与本课无关,但是内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还不了解的,让学生来唱主角,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教学相长。
二、可以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解决问题。
做一做中有一个练习是给学生3种人民币,问学生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这道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而学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换成5个1角和几个2 角,不明白题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这里我就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同桌交流,最后到4人小组里说一说,那样效果会好一些的,让学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可以比较自己的答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的方法,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最后全班总结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对于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也能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不能怪学生的.